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篇一: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策略初探

龙源期刊网.cn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策略初探

作者:陈娟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XX年第05期

【摘要】归纳、总结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行为方式。在导学案编写环节,教师可通过问题拆分,并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搭建思维阶梯。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通过改善提问方式、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归纳总结的思维习惯,让学生会学、乐学,并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归纳;总结能力;提高;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讲完某一知识点后,就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总是担心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却仍然总结不全面;学生通常仅是抄写笔记,缺乏思考甚至不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相当普遍,从某种程度而言,教师“剥夺”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权利。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归纳、总结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笔者就职的学校在教学中以导

学案为依托,实施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以下将从导学案编写和课堂教学实作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一、导学案编写

(一)拆分问题,教师搭建思维阶梯

如果让学生数一数盒子里的巧克力豆,他们能很轻松地完成此项任务。但如果把学生带到装满糖果的游泳池前,并要求他们数清楚池里的糖果时,大多数学生甚至不想开始这项任务。从理论上讲,如果学生可以数清盒子里的巧克力豆,他们就有可能数清池里的糖果数量。二者的区别在于:小问题的解决可以造就大任务的成功,但如果将二者倒置,结果却往往相反。[1]要想学生学会主动归纳、总结,我们给学生的任务应是被拆分的任务,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搭建好思维阶梯,帮助学生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在定语从句导学案的编写中,为了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选择关系词的方法,笔者给出了以下例句,将待得出的结论通过多个例句呈现。

①iwillacceptthewaythat/whichisuseful.

theway在定语从句中充当____________(成分)

②Theway(which/that)hemadeuseofwaspractical.

篇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案例例举。

(一)当前,在阅读教学中,或在质量监控的阅读练习理解中,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始终问题较大,有如下表现:

1.复述型: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粗浅,欠缺归纳概括的能力,通常采用复述课文的方法说出文章的所有内容(中高年级常见)。

2.信息不全型:由于学生对原材料不能迅速形成整体意识,没能理解,归纳概括的内容时不能抓住主要内容与实质,或只抓了部分内容,出现偏颇、丢三落四或肤浅。

如:《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为:课文写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个美丽的地方。

3.语言罗嗦型:学生虽能说出课文的内容,但眉毛胡子一把抓,把课文所有的内容统统说出来,抓不住重点,语言也罗嗦。

4.所答非所问型:由于审题不仔细,对题干的要求不明,或者产生误解,在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时造成所答非所问。

5.摘句不归纳型:只是一味地摘录重点语句,误以为就是主要内容。由于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得不完整,概括能力有限,归纳时只是摘录原句,而不能综合概括。

6.表达不清型:能阅读理解材料的意思,知道主要内容,但语言表达不清,或语意不连贯,或语病太多。

归纳、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或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生学业水平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每每在监控中,它都问题较大,失分较多。

(二)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问题分析:

出现归纳、概括文章(或段落)主要内容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本人认为:

1.学生阅读肤浅,停留于纸面,未能字字入心,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没有整体把握。

2.学生苦于缺乏归纳概括的方法:一是不知道抓要点,怎么抓;二是不知道归纳概括的基本方法:如利用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概括、把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中心句)归纳概括、扩展标题归纳概括、抓感动情节归纳等等。三是日常表达训练不足。

(三)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策略:

抓住标题,引导概括。标题是文本的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文本标题有的指向文中的主要人物,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的指向事件,如《一次成功的实验》;有的直接指向文本中心,如《掌声》;有的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好奇,如《我是什么》。从标题入手,有“人物”的可补充事件,有“事件”的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有“中心”的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读《掌声》后,可引导学生完成填空:课文主要写了(谁的)(次)掌声使英子由原来变得。抓住题眼“掌声”,文意很容易就把握了。

运用“六要素”,引导概括。小学阶段教材选文以记叙文居多,教给学生学习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来概括文意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绝佳途径。如《去年的树》《马背上的小红军》《钓鱼的启示》等课文,都可以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概括文意。

把握中心句,引导概括。]有的文章全篇都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学

会抓中心句就能很准确地把握文意。

如《詹天佑》“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最后一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全文就是围绕此句写了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能够把这一篇文读成一句话,中心内容也就抓住了。就一段话来说,中心句一般出现在段首、段尾或段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习提炼。

理清部分,引导概括。一般来说,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索溪峪的“野”》《乡下人家》《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和文艺性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只有一个地球》等)多采用抓文章几方面特点来概括的方法,这些文章叙述要点清晰,如《索溪峪的“野”》围绕“野”,写了山“野”、水“野”、动物“野”、人也变“野”了几个方面,只要准确把握几方面要点,也就准确把握了文意。

《蝉》写了蝉非常喜爱音乐和听不见声音的。

串联段意,引导概括。这是最原始的概括方法,对于起步学习者来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读懂每段的内容加以串联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猫》,全文四段话,前三段围绕第一段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来写,第四段围绕第四段首句“满月的小猫更可爱”来写,两段的综合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抓过渡句,引导概括。过渡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上文引起下文。这样的句子细细读来,就会发现它揭示着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过渡句概括,不乏是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办法。如《锡林郭勒大草原》中的过渡句“草

原不仅美丽,而且是个欢腾的世界。”这篇文章不就是写“锡林郭勒大草原辽阔美丽,也是个欢腾的世界”吗?

结合质疑,引导概括。初读一篇文章,常会伴随着阅读预测进行,读着标题,可能会生出许多疑问,阅读解疑的过程就是把握文意的过程。如《画杨桃》,谁画?画出了怎样的杨桃?结果呢?文章启示唾手可得。这只是初步的文意把握,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更深入的问题,如《军神》中“为什么称刘伯承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想象画面,引导概括。阅读时边读边想象画面是很好的读书方法和习惯,有的文本画面感非常强,可以运用想象画面概括小标题的方法把握文意。如冯骥才的《珍珠鸟》,就可以采用此法——想画面、提要点。读文后几幅画面会浮现在脑海:1.笼中看世界2.屋中自由飞3.肩头小憩,最后结合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串联概括文意。抓感动场景(情节),引导概括。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在写作中常常会给读者呈现感人的场景,读后令人产生情感共鸣,而这动人的场景让人难以忘怀。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场景归纳。如《母爱》,学生对文中“截车”“索水”“喂水”三个感人场面非常感动,那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三个场景之间加上“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连起来,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概括出来了。

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特点,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并且不断总结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

欢迎老师们,参加“提高归纳概括能力”话题的探讨。

篇三: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训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现在物理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不管是一些实验现象的归纳,那是实验重要数据的分析归纳都很重要,很多学生不会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实验结论,这样对于他的发展和培养没有什么帮助,对于一些综合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也得不到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从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就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是实现学习方式多样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能力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下面就这方面把我的一些见解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出一些好的方法来帮助学生。

一、从身边的一些简单的现象来培养能力

其实在初二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就强调探究的过程,但有的老师忽略了其中的评价证据和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所以在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节的开始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在声现象一章中就可以把一些现象让学生分析,比如在探究声音振动的时候,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中后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看见水面振动说明音叉振动,再说明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再如在

光现象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时候,学生实验看到很多的现象,如何分析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在这个实验中课本上给出了实验方案,那么要引导学生做完实验以后,要把实验证据记录下来。实验完成以后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要将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白纸上;为什么还要用玻璃板不用平面镜;为什么要用两个一样的棋子来做实验;用白纸的目的是什么?等等一些问题会让学生心目中有很多的问号,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翻过来做实验,为什么要竖直,不竖直辉怎么样?让学生把玻璃板倾斜放置,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用玻璃板,不用玻璃板会怎么样?就让学生用一块镜子做实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依次列推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完成不同的情况下的实验,学生在过程中会慢慢体会到一种分析方法就是假设一种情况在

去验证的方法,这样多次的体会以后,对于大部分的学生在一些问题下就会分析归纳从而得到一些结论,比你讲给他听好很多倍呢。这样既体现了探究的过程,又帮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发。以后在实验中也会用这种方法问自己,也会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最后完成实验以后要让学生会将实验的证据总结起来分析得到结论。

二、从一些探究性试验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其实最能帮助学生培养分析的能力,实验过程中的分析能力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另一种就是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现在就第二种形式分析一下,其实初中的学生分析数据要求还是蛮简单的。分几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数据可以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