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目录

1 拙政园简述 (2)

2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2)

2.1障景 (3)

2.2框景 (4)

2.3借景 (4)

2.4对景 (4)

2.5漏景 (5)

2.6点景 (6)

2.7添景 (6)

3 结论 (6)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而苏州的拙政园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所以苏州园林的的设计必定是具有典范方面的造园造景手法,而造园造景也是一座园林的特色之处。本篇论文以造景手法为切入点分析各种造景手法在拙政园是如何的运用和体现,,从而给当然园林设计也有创作的空间。

【关键词】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1 拙政园简述

1509 年, 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后还乡, 倾历官所积资财, 构建此宅, 营造一片城市山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在拙政园历经沧桑变化的45 1 年中, 时为衙府、时为民居、时为会馆、时为学校, 园主更换达30 多姓。

2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

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比如这一幅漏窗。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2.3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园内的中花园,是成为造园经典的“借景”——将离拙政园3.5里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煞是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赞这里为“极妙的借景”。

2.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面厅,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四周均为落地玻璃长窗,不仅透光通气,还可以坐在里面观赏四面不同的景色。由远香堂北面远眺,对景荷花池中西山上的雪香云薇亭;在雪香云薇亭内有可以远对景远香堂。拙政园西部卅六鸳鸯馆,是一座两面厅,是听昆曲的地方。顶棚拱形,反射声音,创造“余音绕梁”的效果。隔窗远望,笠亭似戴笠渔翁垂钓般俨然而立,卅六鸳鸯馆与笠亭构成对景。

2.5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

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

厅堂。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当年复建此堂时,馆内所有落地长窗裙板及夹堂板上均刻有《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1966年,为保护起见,将图案翻入室内,以无雕刻的反面窗板向外,一直沿用至今。今日的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的好去处。

听雨轩是拙政园园中园的一座三间屋子构成的建筑,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芭蕉,翠竹等植物。人靠窗边,透过花窗,欣赏蕉叶之翠绿。在下雨时节,取宋代杨万里“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配合声音的听觉效果。

2.6点景

点景是用题咏的手法创造园林意境, 多指园林建筑的名称、悬挂的楹联、匾额等。用来沟通园林景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表达造园者的人生旨趣, 设计意图和艺术情感, 通过寄情于物, 创造一个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深远意境。点景在园林中有明景、写意、言志、启发、暗示、装饰等作用。江南古典园林是文人士大夫情怀的寄托, 点景是其造园手法中应用最多, 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哲学理念。

香洲、芙蓉榭、荷风四面亭、藕香榭等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 雪香云蔚亭借梅花的傲雪挺立等, 将植物拟人化, 暗示园主人的高贵品格。

放眼亭造就一处“临深使人志清, 登高使人意远”的境界。批把园的“晚翠”建筑了园主人的精神家园, 四季常青和退隐之意。“玉壶冰”借喻主人的高洁清廉。绣绮亭的西柱上挂有处世联“生平直且勤, 处世和而厚”, 是园主人做人处世律己的处世哲学。亭内咏景联为“露香红玉树, 风绽紫蟠桃”, 是园主人隐居山林的自然之趣。“与谁同坐轩”的匾额抒发园主超脱世俗、清高孤傲的“风雅”性情。

2.7添景

添景是当风景点与远方之间没有其他中景、近景过渡时, 为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 加强远景“景深”的感染力, 常做添景处理。添景可用建筑的一角、树木花卉等, 丰富园林的空间构图效果。

3.结论

苏州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等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采的高翔, 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精心的布局、独特的造园手段, 是中国园林多样空间的体现。游历拙政园, 是品诗读画的美学经历, 是审美的过程、是净化心灵的过程。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的典范, 多样的造景手法、无限的空间意识、园主人情怀的寄托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作为现代的景观设计, 虽不去刻意地矫揉造作, 但为在有限地场地创造无限的空间意境, 确实应该不断发扬和创新的。

参考文献:

【1】【2】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郭杨2012-10-22 2012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会议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上册)

拙政园赏析报告

拙政园赏析报告 苏州拙政园是私家园林理水艺术极其成功的典范,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拙政园位于目前苏州市娄门市内东北街,从建成至今一直是以水景为主的园林。此园另一大特点,就是院内屋宇稀疏,空间明朗,层次分明,富有自然意趣。 清初,这座私园为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所得,他对此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建。但并未破坏它最富特色之处。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占地18亩多,水面就占1/3。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四面因势错落建有堂、亭、轩、阁等。 池有水湾伸而出,上架小飞虹;池内堆砌假山小岛,岛上竹林茂密,岸边芦苇丛生,颇有野趣。假山小岛以曲形桥相连,优美灵动、飘逸潇洒。 此后拙政园又经几多兴废,目前所见的建筑与格局成形于清代后期。 1.拙政园的构成 东园的水面如烟斗形,岸形比较平直,构园者在斗部水面建筑“n”形中心岛,岛上堆筑假山,山巅建造放眼亭,岛在东、南、西建造石板桥与对岸进行沟通。经此处理,就打破了睡眠的平板,创造了曲折层次的景观。 中园是拙政园的主体部分,亦即全园的精华所在。面积1.2公顷,水面约占0.5公顷,整个布局,以池水为中心。全池筑成不规则的“工”字形,北端一横特别粗大,故在水面中心构成两个西大、东小的桃形小岛,岛上各堆筑假山,东岛假山山巅建有待霜亭,西岛假山山巅建有雪香云蔚亭,东岛用独桥与对岸梧竹幽梧亭沟通。东岛东部用“人”字形堤,曲曲折折,与东岸、南岸沟通,将水面进行在分割。而在“人”自行的两撇交接点,筑有和风四面听。可以四面观赏水景、山景。在西北端水面筑有见山楼,并用曲折石桥与北岸沟通,又将西北端水面分割。在“工”字形的竖直水面上又建有小飞虹廊桥、小沧浪、松风亭等建筑进行分割。整个水面经此多重分割,形成了大小不一、方位不一、形状不一的水面共八个。不同形体的建筑物,均傍水而建,其建筑造型力求轻盈活泼。八个水面就是八个单元的观景区,既独立,又相连,打破了单独的气氛,衬托了深远,使人感到水中有水,景中有景,景随步移,处处皆景。由于水面分割多,故而桥多。桥皆平桥,设有低栏,轮廓横平,简洁轻快,与平静的水面十分协调。人们站在桥边小憩,犹如到了瑶池仙境,漫步其中,只见水光倒影映照其间,正是“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园内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精心整理 以拙政园为例浅谈园林造景 IntheexampleoftheHumbleAdministrator'sGardenLandscaping 摘要中国造园艺术源远流长,至明清尤胜, 江南园林更是瑰宝之中的精品,本文以苏州 型,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之美,强调虽由人作,宛若天开,以再现自然的方法追求诗画意境。为此,江南园林的布局规划常常因地制宜,建山引水,整体布局均衡而不规则,宛若诗词韵脚,抑扬顿挫。 拙政园在并入东西两个园子之前,原园范围为中园。其中园的布局中心为建筑远香堂,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面的四面厅,位居中央,为四面景物所环拱,体量远大于周围建筑,结构装饰华丽精美,和水池一起,奠定了整体景区的体势和主调。堂北有平台可以环顾水池及附近景色,饱览中部园林精华。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形成了最初入园的轴线感。为了打破轴线,于是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隔断轴线上通往远香堂的道路。以假山为界,来者眼前出现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

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桥廊曲折且斜,至此轴线感已经被完全磨灭,取而代之的是园林特有的平仄相错之美。远香堂西南方向有水系,著名的小飞虹就凌驾其上,分隔出园中之园小沧浪水院。其中“小沧浪”“志清意远”等建筑小品均跨水而架,临水而建,构筑别致。在此廊间或窗外,所见皆水,令人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顿忘尘嚣之纷扰。远香堂东南方向则筑石为山,山南为另一个园中之园“枇杷园”。有别于小沧浪水院的清朗静雅,枇杷园花木繁盛,精致丰饶。园以曲线优美的云墙界分,进月门,嘉实亭与玲珑馆分别列于前,北有伫立着绣绮亭的黄山假石与外景相隔。园内枇杷丛植,与攒三聚五的湖石交错而生,待果实硕累枝头,金黄嘉果与绿叶相映衬,锦绣满眼,美不胜收。这两个园中之园,主体、风格迥异,对比之下各显风情。置于全园,它们对于水池和远香堂这一主景区,主体建筑来说,又处于左右的宾衬地位。它们以不同的特色 何图案, 动的视线和静止却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致组合在一起,是园中一幕幕景象犹如长镜头般,连续播放。在这样的观景过程中,眼前所得,既是一个景面的连续播放,也是多个景面的相互切换。即在一个时空里,既存在镜头的跟随移动,存在镜头景深的拉伸和压缩,有存在着这两者组合的蒙太奇。通过移动和切换,景观被展开,压缩,和拼贴,从而不断的被强调,也被通过各个视角,各种方式表述着。这是构成园林景观丰富性的主要原因。 三造园手法 虚实相生拙政园景致繁复,离不开贯穿全园的虚实手法。以下举例浅析。 远香堂位于山环水抱、风物围拱之中,厅堂四周全部装置秀丽玲珑的玻璃长窗。这种四面全虚的四面厅,可变观周围景色:东面可见云墙缭曲,古木苍郁;南面可见黄石叠山,小桥流水;西面可见梧柏华轩,曲廊萦纡;

拙政园空间分析知识讲解

建 筑 设 计 | 拙 政 园 空 间分析姓名:穆垚 班级:环艺106班 学号:201005014612 指导教师:岳璐

目录一、园林简介 二、园林内部构成 三、园林表现特点 四、园林空间与功能 五、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六、总结

园林简介 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园田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园林内部构成 东园 东区的面积约31亩,地势空旷,平岗草地,竹坞曲水,芙蓉树、天泉亭等亭阁点缀其间。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归园田居”为主。 拙政园东 园重要的景 点有秫香馆、 松林草坪、芙 蓉榭、天泉亭 等,拙政园的 纪念品店也 设在此处。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精)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造景手法艺术设计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古色古香,其优美的景色和高超的造园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造园者通过各种不同的造景艺术手法使园林具有了不一样的风景,使游览者在游园时享受到了美景与身心的愉悦,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建筑方面的宝贵遗产与旅游资源,也为后人建造园林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本文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入手,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进行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其是在苏州一带,更是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留存至今。从时间来看,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期较为繁盛,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皇家园林,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笔。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集大成者,更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与代表。包括苏州园林在内的中国古典园林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使有限的空间具有了无限的风景,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同时也为我们后世建造园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在建筑与设计方面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一切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天人合一,倡导“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哲学观。因此,古典园林在建造时,并没有急功近利,与自然抗衡,而是遵照自然法则,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辅之以人工的亭台楼榭,并通过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造景手法丰富了园林内部景观,透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想与人文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意境。由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些艺术特色,虽已历经几百、上千年的风雨,古典园林依然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纵观整个古典园林的构造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造园者通常会采用固定的几种造景方式来对古典园林的景色进行深化。常见的几种造景手法包括借景、障景、隔景、移景等。 (一借景 古典园林的空间一般都是比较狭小的,有时候设计太多的风景反而会使空间更为狭小,令人压抑,而借景则可以巧妙地避免这一缺陷,并使风景层次更为丰富。所谓借景,就是将本来不属于园内的风景通过一定的叠合、引入等方式来组合到园内,从而弥补古典园林空间小的不足之处,使园林通过引入其他风景而更为丰富,更富魅力。如颐和园内的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等。 1.借景的方法 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借景手法通常会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开辟赏景透视线、提升景点高度、借虚景。 (1开辟赏景透视线 在景物观赏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物阻挡人们赏景的视线,如树木的枝叶,因此,在借景方法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除赏景的阻碍物,修剪树木枝叶,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使人能够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 (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 人们观赏园林时会受到园林界限的限制,所以看到的仅仅是园内的一些景物,而提升视景点的高度,则可以使人们观赏到俯视或者平视远景的效果。如此一来,观赏者便可以观赏到更多的风景,使园林内的假山、池筑、亭台楼榭一览入目,达到良好的借景效果。 (3借虚景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分析作业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

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拙政园虽然是私家园林,面积相对皇家园林来说较小,但在园林建筑形式上却丰富多样,涵盖了大多数古典园林建筑类型,起到了点景、观景、引景、对景等诸多作用。园林中有大量的闭合空间和长廊,为了防止人们视觉审美疲劳,在设计手法上,利用镂空造型表现借景等艺术形式,让整个空间动静结合,富有生气。

拙政园构景手法

拙政园中运用的构景手法 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 拙政园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中、西、东三个部分,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中部的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 “借景”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拙政园中部的借景是做得最好的,在拙政园“梧竹幽居”,它四面借景,它在全园的中心,利用原来自然的溪池,形成一片长长的又四处连通的水面,池的北面堆了二座小山,南面是整齐而又自然伸展的岸壁。水池是长长的,从东面向西看,园外北寺塔巍峨的身姿耸立在花园之外,看似,你就会觉得这个塔是处在拙政园里面,其实这座塔在离拙政园几公里之外。眼前美丽的花池绿树和远处的高塔是一种风景的对比,而高高的塔身恰好又倒映在水池之中,这是借景的妙笔。拙政园在靠墙处堆一假山,上建‘两宜亭’,把隔墙的景色尽收眼底,突破了围墙的局限,这也是‘借景’。塔影亭建于池心,为橘红色八角亭,亭影倒映水中似塔。蔚蓝色的天空,明丽的日光,荡漾的绿波,鲜嫩的萍藻和红色的塔影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巧妙的虚实组合的借景手法,增加了层次,丰富了园景,从而达到拓展空间的目的。 “对景”它是指园内两两相对、互相感受的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在拙政园中园水池的四周、山上、岸边、池端、廊道都建有亭子,这些亭子和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个画面,而这些亭子又都是按着造景的要求,造成了一组组对景。每一个亭子正对着另一个亭子,在空间布局上是对峙的,在景观上是对视的,在外形上是相同的但细细观察又不尽相同。方亭对方亭,长方形对长方形,六角亭对六角亭,但细看亭子的屋顶做法又不相同。如“雪香云蔚” 亭对着“远香堂”,都是长方形歇山屋顶,但一是有竖脊的,一是无脊卷棚。水池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89596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苏州拙政园空间布局分析 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苏州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不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而且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拙政园的建园风格,构园要素,布局设计等方面都极具特色。我们通过写生实习对拙政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拙政园和谐的空间布局,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园内丰富的视觉变化,从而归纳出江南私家园林营造的潜在规律,为现代园林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从这三个方面说空间布局空间分割视觉分析 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布局 在考察实习中,拙政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拙政园相对于其园的园,如、留园、沧浪亭、,面积大很多,但是拙政园并没有因为其面积大而显得单调空旷;相反,园内通过整体空分间的划分而显得大而有致。拙政园整体的空间分为了三部分,别是:东园、中园、西园。 亩,其规模大致以明朝王心一所设计的东园的面积约为31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归园田居”为主。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经门廊、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

林,林西为秫香馆。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文档批量处理工具BatchDoc Word BatchDoc Word文档批量处理工具 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 中园是全园的精华之所在,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其面积现约为18.5亩,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亭台楼榭。 西园面积约为12.5亩。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佗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与谁同坐轩”,造型小巧玲珑。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 中园空间分析拙政园中园园区分为了五个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建筑主体与鲜明的庭院主题;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雅士喜欢追求隐居安乐为主的生活,因此从江南私家园林的布局上也能体现出这特点,园内拥有各个独立空间,或静观或游赏,移步换景都有特定的内容,不厌其烦。但是五个景区总体风格是比较和谐融洽,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以“拙政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听老师讲完中国古代建筑后,我对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非常感兴趣,联系到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学习,发现她们之间有很多的互通之处,整理一下老师讲课的内容和课间放的“苏州园林“的视频,再到网上搜寻了一些资料,整合出这篇文章,作为对课程的些许收获。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 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的艺术特色, 是两千年来士这个阶层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道德规范、生活追求、和审美趣味的结晶。要研究它, 还得主要从自然美的发现和田园生活的意境两方面入手, 而田园生活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师法自然!, 不但是在园林的形式上模仿自然的景观, 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士主要是通过追求自然的生活才对自然的美有所会心的。园林是作为自然的生活的场所环境, 才被要求自然的风格。从拙政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这些风景园林的构景要素中可以体现出这一观点。园林中假山都是真实的山体的抽象化、典型化。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垒石叠山必须要以园林的艺术情调为基准, 体现文人的清隽清韵。园林中各种水体也是自然界中河、湖、海、池、溪、涧、泉、瀑等的艺术概括, 根据园内地势和水源的具体情况, 或大或小, 或曲或直, 或静或动, 用山石点缀岸、矶, 堆岛筑桥, 以营造出一种岸曲水洞, 似分还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就是“一勺则江湖万里”园中植物的基调主要以白、蓝或墨绿色等冷色调为主,园中还多用常绿之植物, 如四季常青的翠竹、苍松等, 这些植物的青绿色彩正适合表达清朗明净、闲适的心境和飘渺的意境。栽植树木往往以三株五株群植或从植, 看似随意却是经心的与山石、水体、建筑相配合,古朴而葱郁, 用淡雅素洁的色彩来体现“虚无恬淡, 乃合天德”的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宗旨。其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结合 拙政园中,有山有水,有堂、廊、亭、榭、楼、台、阁、馆、斋、舫、墙等建筑。人工的山,石纹、石洞、石阶、石峰等都显示自然的美色。人工的水,岸边曲折自如,水中波纹层层递进,也都显示自然的风光。所有建筑,其形与神都与天空、地下自然环境吻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自然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建在湖中的小岛上,是主厅远香堂隔水的主要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睛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天,这里林木苍翠,幽篁丛生,亭额题款“山花野岛之间”,联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烘托出幽深、宁静的气氛。早春时节,银装素裹,雪映寒梅,一片纯洁世界。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优.选)

颐和园的造景手法借景名景移植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 七、借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小中见大” 艺术手法与园林意境的表达我国是世界上造园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它具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我国的园林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高超的艺术水平,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被誉为“ 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自商周发其端,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开拓与突飞猛进,到宋代辉煌地走向成熟。而此时,在诗歌领域,也正是文人词发展的巅峰时期。吟咏宋词,我们蓦然发现,园林情调充溢其间,如珠玉般的词作营造着婉约幽深的园林意境,两种古典艺术形式的交融互渗,开创出一番全新的审美境域。“ 小中见大” 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绘画方面,“ 咫尺有千里之势” ;在诗词方面,“ 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 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 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中国园林艺术以再现自然的美为基本特色,但园林的空间是很有限的,对于缺少好的环境条件的城市园林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如何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获得犹如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里那样的审美体验,一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课题。园林意境意境是由景观而引申的意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深一层的感情,临物感慨、触景生情。园林创作之前必先立意。立意是园林设计者在设计之前,针对地形、气候、历史、人文等条件进行调查、研究、体验、思考,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各种景观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特定的主题思想,达到建园预想的艺术境界。使游人在有限的风景中,生发出无限的风景和遐想,产生浪漫主义激情,使园林形式美升华为美的情感、美的意愿、美的理想,情景交融,达到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中国园林受文学、绘画创作的影响,园林设计,尤其是古典园林设计极其重视意境构思。如明代

拙政园赏析

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 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

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 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一)对尘俗喧扰的园外来说,应力求以最巧妙的手法做到“善藏”,或者说,尽可能做到藏而不露或少露。 在拙政园,如果把中部原来经过一段小巷而到的腰门仍作为园门,那么这一入口的空间也颇多审美意味。人们一进门,迎面就是一座错落而自然的黄石假山挡住视线和去路。这是又一种“遮景”和“抑景”,但它不能阻挡尘嚣,而且能藏住园内清净美景不让外露。文学创作有“开门见山”之法,是需要给人看的一下子亮出来,毫不躲闪,让人一目了然。拙政园的入口则反其道而行,有“入门见山”之法,它把需要给人看的用山石阻挡遮藏起来,不让人一下子看到,这种曲曲折折的躲闪,遮遮掩掩的含蓄,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美,它通过“抑景”,让人渐入佳境,细细咀嚼,慢慢欣赏,感到妙趣无穷。 (二)对园林内部来说,则应做到有藏有露,藏露互补。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论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目录 1 拙政园简述 (2) 2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2) 2.1障景 (3) 2.2框景 (4) 2.3借景 (4) 2.4对景 (4) 2.5漏景 (5) 2.6点景 (6) 2.7添景 (6) 3 结论 (6)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而苏州的拙政园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所以苏州园林的的设计必定是具有典范方面的造园造景手法,而造园造景也是一座园林的特色之处。本篇论文以造景手法为切入点分析各种造景手法在拙政园是如何的运用和体现,,从而给当然园林设计也有创作的空间。 【关键词】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1 拙政园简述 1509 年, 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后还乡, 倾历官所积资财, 构建此宅, 营造一片城市山林。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也”取名“拙政园”。在拙政园历经沧桑变化的45 1 年中, 时为衙府、时为民居、时为会馆、时为学校, 园主更换达30 多姓。 2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

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2.1障景 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 中园之门原来就是拙政园的正门,可惜今已封闭。进入砖雕门楼,一座小小天井,深仅几步而已,但那株文征明手植巨藤,已届五百岁高龄,枝干蟠曲如龙,绿叶遮天蔽日,有“蒙茸一架自成林”之说。天井之北为卧虬堂,然后一路向北均为拙政园的住宅区。行至最底,得一门,门内咫尺之远即有一座高大的黄石假山耸立眼前,山有东、西两峰,视线越过中间低处,可见主厅远香堂飞檐翘角隐现其间,这种半遮半露的处理激起游人更大的兴趣。以山障景是古典园林中最为传统的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的大观园也是采用此种手法。 2.2框景 框景也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利用门框、窗框、门洞、窗洞、山洞以及树木等作为框架,有选择地摄取空间景色,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比如这一幅漏窗。墙上连着一个又一个都被造出画框样子的漏窗,每一个漏窗图案均不相同,透过漏窗看到的外面的景色也各不相同,犹如在廊墙镶嵌着一幅又一幅精美的画。 2.3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园内的中花园,是成为造园经典的“借景”——将离拙政园3.5里外的北寺塔借入园中,那巍峨的北寺塔耸立在亭后的云霄中,煞是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涉门成趣”、“入园见塔”景观。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赞这里为“极妙的借景”。 2.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远香堂是拙政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四面厅,面水而筑,面阔三间,四周均为落地玻璃长窗,不仅透光通气,还可以坐在里面观赏四面不同的景色。由远香堂北面远眺,对景荷花池中西山上的雪香云薇亭;在雪香云薇亭内有可以远对景远香堂。拙政园西部卅六鸳鸯馆,是一座两面厅,是听昆曲的地方。顶棚拱形,反射声音,创造“余音绕梁”的效果。隔窗远望,笠亭似戴笠渔翁垂钓般俨然而立,卅六鸳鸯馆与笠亭构成对景。 2.5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 秫香馆:位于拙政园东部,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

苏州拙政园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苏州拙政园考察报告 篇一:苏州拙政园调研报告 苏州拙政园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1、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2、培养对自然风景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 3、加强对园林的了解,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掌握能力 苏州园林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上独树一帜,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一)布局分析 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 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

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岛屿山石相呼应,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 苏州拙政园在布局上属于风景式园林。拙政园具有江南古典园林所特有的艺术特色:依造地势,顺其自然;布局灵活,变化有致;流动渗透,明暗开合;虚实结合,小中见大;诗情画意,意境悠远;曲径通幽,若隐若现。(二)水体分析 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通过人工的修饰,积成的水域就像湖泊一样。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在巧妙用“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漏景的造景手法,通过漏窗,可以观看到外面的长廊美景。漏景即通过花墙、漏窗,把墙外的景物透漏进来。漏景不仅从漏窗、花墙取景,还可通过漏屏风、漏隔扇、树枝、疏林、飘拂的柳丝中取景。拙政园中漏景手法的运用,使游客无处不能欣赏到美景,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水令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融为一体,简朴素雅,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_以拙政园为例

中国园林的欣赏特色——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所以能正确体会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对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园林艺术 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拙政园为例,通过具体对拙政园的造园和造景特色的分析举例来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特色,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造园艺术的灵魂所在。 【关键字】中国园林欣赏特色拙政园 【前言】中国古典园林。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文明之珠。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国园林之母”之称的拙政园充分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势和特点, 1.1筑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筑山来营造山林之美,从而寄托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在园林中常常通过筑山来丰富园中景致,达到合理自然地分割空间和增加景物层次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园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各式的假山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园林的各个地方,使得整个园林增加了许多自然艺术气息,也使得园林更加和谐和富有自然之美,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对对自然美的向往。在拙政园中更不乏各种假山的错落分布更为园林增加了几分情趣和美感。

1.2理池为表现自然,理池也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在拙政园中水系尤为的多,每个建筑都几乎临水而建,因此对水系和池的处理更尤为的灵活。 1.3植物植物是造山理池不可缺少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拙政园园林分析

拙政园园林要素分析 拙政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园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规模现为苏州园林之最,是一个宅院合一的园林。 主体建筑分析: 从平面图上看,可以发现,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的南面。入口先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之后,出现一个相对较缓的空间,给人一种放的感觉,再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以及门左右种植一些园林植物,营造出园林幽静自然的氛围。进入腰门后,可以看到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大面积种植乔木花草,形成一个天然的屏风的感觉当绕过土山后,空间变得不再狭小了,也到了该院的主体的景观。园中的湖景,建筑景观全部在此时映入我们的眼帘。用土山代替了常用的影壁,可以使人不会一眼就浏览完所有的景观,同时给游客留下无穷的遐想。这采用了园林上的一种“遮景”和“抑景”的艺术手法,使用这种手法它不但能阻挡外界的喧嚣,而且能藏住园内美景。 过了土山之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了拙政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远香堂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都是通透的窗,透过这些漏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远香堂的东面,是建于假山处的绣绮亭,透过这些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夏冬景观的对比。这些漏窗还可以给人一种环境的开敞,不会给人压抑感。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几大特点:例如结构上的特征,主要采用木质结构,在墙体上设计漏窗等。 主体廊桥—小飞虹分析: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为三跨石梁,其形状略微拱起。站在小飞虹上,能够欣赏到周围的水景,廊景以及各种园林植物,同时在此处还能看到远处的见山楼,近处的香洲,小沧浪,可谓是节点位置,给人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风景的感受。所以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还是建立了以桥为中心的奇特景观。同时它还将水景割裂开来,使人站于桥上所见全部都是水,这一水环境给人一种心明眼净,志清意远,从而忘记现实中的烦扰,心灵上悠然而生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人站在上面也会给他人一种是在欣赏一幅园林山水画的感觉。同时桥与水面形成一种动静结合的感觉。 园林要素“水”的分析: 拙政园地处江南水乡,所以在拙政园中水所占的比重必然不小。观赏拙政园的时候肯定能发现水景已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与周围景物形成各种关系。而且全园三部分的水系贯通,收放有致,成为全园游赏的线索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但是沿水观赏,就可掌握全园整体的自然山水风貌。水体又可以分为静水和动水两种类型。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而在拙政园中水的运用主要属于静态应用,没有动态的景观,重点放在模拟自然中的湖溪泉滩等水的自然形态。客观形象地反应出周围景色,不同气候条件下还能映射出新绿、晴空、红叶、雪影、怪石以及亭台楼阁。风吹波动,倒影,逆光,反射都能使静水水面波光晶莹,色彩缤纷。理水时挖出的土方可以构造水中的岛屿和堆高地形,在拙政园中主要体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常见的造景类型可归纳为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等。 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遵循"小中见大"的原理,创造出"有限中见无限"的美景,更重视障景、框景、借景等手法的应用。在相对较大的园林中,应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更应注重空间的分割,通过对景,夹景、添景等各种形式,造成或开郎,或收敛,或幽深,或明畅的空间,使景色更为丰富。在现代的园林造景中,研究植物高低、色彩、质感、动势等的配置,组成优美的焦点景观,将会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拙政园赏析

古典园林造景手法赏析 -----以拙政园为例 内容摘要:本文先从空间布局展开,全局上把握整个园林的造景特点和风格,对苏州拙政 园进行赏析。同时,从造景手法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借景,对景,障景,框景,题景, 漏景,夹景等手法的特点及产生的效果。 关键字:拙政园造景手法空间结构 1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尤以造园组景手法最为精妙,可归纳为立体交融式,即分区设景。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步移异景。组景讲究起景、入胜、造极、余韵的序列。注重层次、抑扬、因借、虚实的安排。单是基本的组景手法,就达十余种之多,如:借景、对景、漏景、障景、限景、夹景、分景、接景、返景、点景……不一而足。其中“借景”、“对景”、“分景”为组景手法中最为重要的手法。拙政园的造景手法甚多,本文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重点分析几种手法,希望在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能更深入的理解我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并有效地运用于现代园林的营造之中。 2 空间布局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现在全园包括东、中、西三部分。

东部占地约2万m2,明快开朗,其东北、西南为草地,丛植、群植黑松、广玉兰、桂、青枫、香樟,林木葱郁。平岗远屿,竹坞曲水,山峦明秀,景物舒旷。其间分布“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秫香馆”、“放眼亭”等建筑。 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是典型的多景区复合的园林,园林空间既有划分又通过游路线的经营而形成序列组合。划分主次分明而又不流于零散。组合敞闭开合变化有序层次清晰。它的主要游览路线上有前奏、承转、高潮、过渡、收束等环节表现了动观组景的诗一般的韵律感,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西部以曲尺形水池为中心,散为主,聚为辅,处理上与中部截然不同。 3 造景手法分析 3.1借景 “借”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借景”指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其目的是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人到本景空间中,使景色更具特色和变化。 在拙政园的借景中,远借北寺塔最为著名。站在园中,见有塔影,以为塔在园中,想去一攀。谁知此塔在几里之外,大感意外,这就是拙政园的精妙,在此处不建遮挡视线的建筑,而是留空,如此一来,远处的塔景就“引”了进来,为己所用。景贵有层次,塔成了此景的远景。从手法来说,要借景,必须设计视线。拙政园中能见到北寺塔,都是因为在视点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视线可及远处之景。水池都做得狭长,拉长视距又不影响园的规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