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几点思考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几点思考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几点思考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几点思考

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摘要: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现状,还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多元经济的发展要求彼此和谐共生的区域、产业进而精神与物质方面差距的缩小。同时,多元社会的发展要求多元文化的共存,彼此促进、创新与合作,共同推动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在总结先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贵州省大石乡布依族聚集地以及久长镇苗族聚集地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民族经济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具体的政府政策等四个方面提出针对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意

见和建议,以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农村;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贵州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1-0291-02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通过推行多种经济政策,鼓励发展地方经济,以缩小长期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却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客观现实,因为这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而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大多数中西部省份中较为弱势的地区,它们大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比较落后的现象,因此亟需针对此类区域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论文】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摘要: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投入也显著提高,文章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始终存在一定的区域劣势,由于身处沿边山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而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以及相关产业与农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存在着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问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由于教育资源与教育质量落后,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各类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劣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处在中国西部沿边,离政治中心区域与经济发达中心区域的距离相对较远,和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偏远,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并且多处在山区,交通、通信设施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成熟,造成民生基础性设施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落后,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我国山区的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信息闭塞,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物流成本高,产业与市场无法建立有效的经济联系,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缺少市场竞争力,资源开发能力跟不上经济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辐射与产业影响,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形成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脱节的落后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不但农业土地资源匮乏,同时还面对着干旱、风雪、霜冻等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不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少数民族地区的技术投入

(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的发展靠什么

我国经济的发展靠的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主要靠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来拉动,这是已被世界所公认、被世界经济发展所证明、被理论界所肯定的事实。然而,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在这三驾马车上施力和侧重是不同的,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主要是净出口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从2002年突破50%以后,逐年提升,一直在60%以上,2008年由于后几个月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达到约58.5%,但是外贸依存度过大带来的负作用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急剧下滑而暴露无疑,面对持续的金融动荡和实体经济下滑的严峻局面,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推动措施,主要靠哪驾马车来“继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更加关注的课题。有人主张主要靠消费,有人主张靠投资。根据我的分析,应该在逐步降低我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基础上(最理想的是经过几年努力,使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短期内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并坚持不懈地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增加消费、增加国内需求,来最终保证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坚定信心,使危机成为这一特殊时期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驾马车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使人又一次更加地清醒地感受到蝴蝶效应。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紧接着第三大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高盛、大摩被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全球最大保险公司AIG因财务困境,美联储不得不拿850亿美元资金救助,华盛顿银行倒闭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的储蓄银行,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随之不长时间就演变成为一场国际性、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需要;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基本结构,调整生产布局; (3)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对外经贸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4)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实现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具有经济、政治和国防方面的现实意义,还将对我国整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繁荣与富强。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我国民族地区人口问题的解决程度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东西部地区差距日益拉大成为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深层次根源。与此同时,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加速全国经济增长,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民族地区开发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所需资源的保证程度,民族地区经

济的振兴有利于扩大国内市场的规模和容量,从而增强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接力,民族地区经济的长期落后,将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严重拖累和包袱。 二是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这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又有利于改善我国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我国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少数民族大部分聚集在边疆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加快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一部分,民族地区的进步是全国进步的一部分;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全国现代化就不完整;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团结;没有民族地区的经济振兴,就不可能达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彻底解决民族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缩小民族区域差距,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同名12991)

建国6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及基本经验 【原文出处】现代经济探讨 【原刊地名】南京 【原刊期号】20099 【原刊页号】8~11 【分类号】F107 【分类名】区域与城市经济 【复印期号】201002 【英文标题】Evolution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the Strategy for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标题注释】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统筹兼顾方法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CKS008)和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统筹兼顾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90450137)阶段性成果。 【作者】杨小军 【作者简介】杨小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流动站博士后,武汉430079,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湘潭411105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进历史轨迹,将为我们统筹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摘要题】区域经济60年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演变/基本经验/科学发展观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382(2009)09-0008-0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60年来,党和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提出了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当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始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迈进的时候,回顾和总结这些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对于统筹好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近30年时间里,毛泽东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即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通过生产力的均衡布局,缩小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追求地区的同步发展和自成体系。毛泽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均衡布局、共同富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实施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是由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决定的。从主观的角度看,建国后,我国曾经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是均衡的,不均衡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要求均衡布局生产力,减少甚至消灭区域差异,从而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上以“平衡论”、“同步富裕论”作为指导思想。从客观的角度看,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应付战争的威胁,毛泽东强调要把建设重点放在战略后方的大西南、大西北地区。因此,我国从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国防安全的考虑出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时期内强调内地“三线”建设,希望能够缩小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使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相对平衡。 实施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资金大量投入内地。在“一五”时期,主要是围绕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和694个投资限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进行。前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项目中,4/5在西部,694个限额以上的工业建设单位中,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68%。①二是强调建立区域独立的工业体系。1958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协作区工作的文件,决定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和西北7个经济协作区,并要求各协作区根据工业和资源等条件,尽快建立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三是转向以备战为中心、以三线建设为重点的轨道。196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加速全国和各省市战略后方建设的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经济建设的投资重点为三线地区,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工厂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安士伟,2004)。 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工业布局快速地向西推进,对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过程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区域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职工人数占全国的份额都有所上升,地区的工业实力明显增强,在内地建立起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工业布局的整体平衡,客观上也加快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袁继富,1998):一是这种发展战略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实际上所追求的是一种低水平的平衡。二是这种发展战略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使沿海地区既有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 一、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水资源的区域不平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损失巨大、粮食安全压力增大、海平面持续上升,许多地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2010年的金融、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效率副主任白泉给出了这样一个假设,“如果全球气候上升2~3?C,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产量将减少五分之一,部分河流平均径流量将下降2%~10%,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出现经济衰退。”因此,环境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 根据现实和长期国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以“高碳经济”发展为主,主要原因有五点。 首先,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尖锐的矛盾。目前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消耗、污染排放也快速增长。环境问题的解决最终还需要依赖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和人均收入的提升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所以从中国自身来看,只有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才可能实现碳排放量增速变缓,所以目前中国不能完全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而发展低碳经济。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能源约束,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面临环境约束,能源结构转变任务艰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同全球能源消费结构相比,煤炭占到将近70%的比例,而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单位热量燃煤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比石油和天然气分别高出36%和61%。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使得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第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工业比重持续增加。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重工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低能耗的服务业和农业所占比重偏低。而在重工业中,污染密集产业又占有绝对地位,这就意味着我国能源消耗大,利用效率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由于能源结构的刚性,“以煤为主”不可再生能源结构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我国在相当一个长时期里,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压力还是在生产领域。 第四,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近二分之一,这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也使得中国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的增加。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出口高碳高能耗的加工产品,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为了帮助发达国家降低排放的牺牲者。 第五,我国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投资缺口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科技的支持。然而,我国从事低碳产业的时间较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又由于能源技术涉及内在的战略利益,发达国家往往用技术控制市场、资源以保持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都使技术转让极具政治敏感性。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发展的交融时期,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也使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在资金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与欧美等国相比,拥有高储蓄和巨额外汇储备可用于新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国的经济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高能耗产业对低碳发展的需求强烈,如果能找到低碳增长的道路,减少对低成本制造业的依赖,中国经济会变得更加强大。最后,我国林业生物能源发展潜力巨大,森林具有吸收固定温室气体的能力。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1.制度约束 信息时代让经济全球化成为可能,低碳经济时代更将使各国关系得到全方位加深。气候变暖的危害波及全球,由于当今世界缺少一个跨越主权界限的有效的世界性政府的存在,使得在防范气候变暖时避免不了“公有地悲剧”问题。一方面,发达国家不愿采取行动,因为温室气体减排会影响现有的经济增速,从而降低生活水平和就业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处于摆脱贫苦和发展经济的关键历史时期,更无法以停滞经济发展为代价来参与保护环境。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起减排温室气体的责任,首先因为发达国家历史排放值高,因此对今天环境的恶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他们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发达,承担责任的能力更强,减排的可能性也更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发达国家理应首先迈出第一步。 2.技术转让 目前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平息的条件下,每个国家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经济的低碳化,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各种生产要素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互补,未来发展中国家和欧美等发达国家联合发展是必然选择。在全球产业分工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满足其他国家的消费承受着大量的转移排放,所以发达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陈南西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新方案。本文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入探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实现低碳经济,从而探寻适合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合作;政策;激励 陈南西: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8 ··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发展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中国能更好、更快、更强的扎根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认真研究改善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确保中国的稳定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加强民族团结的前提条件,是巩固国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原因、对策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1)自然环境恶劣。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大多十分恶劣,都存在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如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西北地区干旱缺水,西南地区大面积岩溶地区土质恶劣等等。这些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 (2)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落后。据估算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公路里程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提高0.82个百分点。但目前西部地区交通设施存在“两低、两差、两不足”的突出问题。“两低”:一是路网密度低,二是通达水平低;“两差”:一是道路等级、质量差,二是出海条件差;“两不足”:一是建设资金不足,二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3)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西部民族地区技术进步对经济进步的影响所占比重较低。由于文化教育落后,造成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阻碍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循环。 (4)产业结构不合理,调整难度大。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远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地方经济以传统的农牧业为主,工业以初加工为主,第三产业有所发展。而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现状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导致了吸引外部资金的动力不足。因此,正在陷入“积累资金不足、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下、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资金供给能力不足”的不良循环之中。 (5)经济活动中短期行为严重。“资源换增长”的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地方衡量业绩的惟一标准,就是以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为指标,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优先选择做那些比较能够“急功近利”的事情。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对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引言 武陵地区位于我国华中腹地,处于四省交界,由广西省、湖南省、四川省、湖北省分治,区内聚居着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连片贫困山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可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基本点,依托便捷的交通运输网,重点开发区内资源,建立特色经济协作区。这是二十一世纪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宏观调控上的战略定位。 二、阻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体水平偏低。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限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步比较晚,像武陵地区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建设意识才开始觉醒,但是与其他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并且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多项经济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教育发展滞后,人口素质偏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武陵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层面相对狭窄、闭塞,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相对比较落后,且带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小农意识比较普遍,存在思维定式,对、新事物、新文明的接受存在障碍。受地理环境限制,我国对此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不够,不足以让每个适龄学童都能就近入学。民族教育受到传统文化制约,教育结构不够开放,没有形成完整健全的教学体系,缺乏适应性和变通性,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

(三)生态环境脆弱,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武陵地区多为山地,耕种面积很狭小,土质贫瘠单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对抗自然灾害的防御体系。山路崎岖难行,不具备机械化耕种的先天条件,只能依靠传统的耕本文由收集整理作模式,如牛犁、马驼、人背等,投入和产出并不成正比。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更是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武陵区可以说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合的一个缩影,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代表意义。其他地区可以以此为依据,因地制宜,借鉴其经济发展手段,建设发展本地区的经济面貌。 (一)宏观上来说,要整合区域内资源进行经济协作 要想推动武陵地区的经济建设,就必须走经济协作、功能互补之路,进行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优化城镇布局,优化园区布局,优化交通布局,优化生态环境布局。在区域内重点培养中心城市,选择土地集约化程度高、产业基础初具规模、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工业布局,扩大城市接纳能力和空间,提升整体服务能力,做到人口有计划、有步骤的转接。像怀化、张家界、吉首、恩施等地的综合功能相对完善,可以依托这些中心城市,推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利用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产业化进一步落实到国家主体功能上来,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要确立资源开发的主旨,找好找准交通枢纽位置,围绕中心城市完善交通网络格局,铺设多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经济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为使经济由落后变为先进所拟定的长期性、全局性、根本性的目标和对策。它一般含有社会发展的某些内容,又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经济发展战略通常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①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②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③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一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本国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出发,使战略目标的确定,发展途径的选择符合客观条件、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然资源条件。主要有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以及地理位置、气候等条件。 (2)人口状况。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素质、构成、就业等方面。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在具体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要充分考虑人口价值具有两重性,在决策时,要把人口现状与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状况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3)经济条件。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科技教育等情况。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大小的重要表现,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 (4)经济社会结构。主要有社会经济成分、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等状况。这些因素中,有的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方向,有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动力和途径,有的起制约作用等。因此,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应当综合考虑。 (5)科技发展水平。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科技发展给未来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据此估价和调整其他领域的发展政策。 2、客观规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要善于学习和总结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董茂成 兴文县是宜宾市散杂居少数民族重点县之一,以世居的苗族为主,有苗、羌、回、彝、藏、满等17个少数民族共4.8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6%,其中苗族4.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93%,苗族人数和占全县人口比例均为全省第一,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全县目前有5个苗族乡(全市13个民族乡),另外还有6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千人以上的乡镇。 一、民族地区发展状况 (一)民族地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思路明晰,“金色烤烟、白色生猪、蘑菇、绿色蚕桑、黑色乌骨鸡”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的效果明显,经济增长质量和速度逐步提高。至2007年,5个民族乡的地方生产总值达57183万元、财政收入4016万元、人均占有粮食4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3096元,比2006年增加了565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网改造”、“公路通乡通村”、“农村能源”、“少数民族住房改造”等工程的实施,使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交通、电力、通讯、住房等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5个苗族乡和6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乡镇100%的村通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广播电视、80%的村通程控(含无线接入)电话、90%的村通移动电话,全县共有507户少数民族危草房户改造了住房,2008年95户正在改造中。 (二)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国家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近年来,中央、省、市财政加大投入,加上县级财政配套,每年向我县民族地区投入的民族专项扶持资金达200余万元。2003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我县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200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少数民族住房改造工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彻底解决全县1940户少数民族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200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县级民族地区专项资金增加到25万元;2008年,成立了县委民族工作委员会,并建立了民工委委员单位对口联系和帮扶民族乡制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615714837.html, 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全球化 作者:朱杰 来源:《商情》2009年第14期 [摘要]跨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从低迷走向复苏,并且经济增长表现良好,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又将高速发展?经济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初期阶段表现为“横向型经济”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地,最大化的全方位追求“量”的扩张;中期阶段表现为“纵向型经济”以竞争市场为目的,重量形出击,不断完善、创新技术来深化市场需求;后期阶段表现为“纵横交错型经济”这时基本形成了全球性的少数企业的垄断形经济,既追求“量”的扩张又讲究“质”的进步。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全球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战略确定的理论基础。它深刻揭示了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经济工作 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作出了科学的论断和精辟的阐述。正 确认识中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 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已基本“瓦解”,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已大大加强,新体制的基本构架已大体确立,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和发展。第二,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得到确定并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制度正在形成和发展。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添了新内容。第五,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的机制和手段正日趋成熟和完善。第六,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及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实施。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行政指令性、计划纵向分配资源的方式 已基本上向多家竞争、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实现了由凭票供应、商品匮乏的卖方市场向品种繁多、产品丰富的买方市场转变;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的经济向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经济转变;经济运行由以“短缺”为基本特征的供给约束型向以市场需求约束为主并与资源约 束相结合的类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国民经济由大起大落转向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成员:朱锦陈琪 吴文强李建 周都 班级:2011级地理科学本科二班

一、概念 ?经济发展战略(英文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是指关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的构想, 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关于国民经济 发展的基本思想及其为此而实施的总体规 划和方针政策。

二、主要内容 1、制定战略的实际依据和理论依据。要考虑本国的经济、 社会、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的历史和现状,并明确所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重要指导原则。 2、提出在一定时期内拟实现的综合的、概括的总体目标和 在某些方面比较具体的目标。 3、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包括战略重点、实施 步骤、力量部署、重大的政策措施等。经济发展战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都可有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层次或较小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上一层次或较大范围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国性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

深圳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新阶段的资源替代战略: 一、实施人才为本的核心资源战略、 二、实施科技优先的第一资源战略、 三、实施市场导向的制度资源战略、 四、实施人居家园的文化生态战略、

1、更加强化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的战略地位,提高人力资 源的品质。早期的深圳是以土地换取资金和技术,现在的深圳是用人才聚合和技术集群去争取资金,替代土地要素的贡献。 2、放弃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理念,放弃“广种薄 收”以规模扩张来拉动经济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这不是说深圳不要GDP,而是说,不再靠外延增长来实现GDP的增长,把优化城市的品质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追求更卓越更理性的绿色GDP和和谐幸福的市民满意度。 3、以“三个替代”实现“三个改变”:一是以本地企业的 经济活动部分替代外资的经济活动;二是国内的技术替代国外的技术,改变内源性经济不足的局面;三是以技术对GDP的贡献替代土地的贡献,由主要依赖优秀人才替代主要依赖低质劳动力。

2020年(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战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保护工人职业健康的最有效的武器---壹种蒸发式降温换气机组 ---冯健民曾宪淦 壹、前言 2005年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学术年会即将召开,作为壹名关心中国职业健康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壹直于为规范健全中国职业健康行业而努力,为加强提升全社会职业健康意识而奔波。我们应该客观的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职业健康意识也于加强,可是意识和制度仍远远不适应中国经济逢勃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引起各界对劳动安全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工人容易患上各种不同的职业病,对很多企业不单造成名声的损坏,间接生成生产量和质量的下降,同时引起法律责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其实每年于我国均有无数这类因工作环境,污染、通风系统不理想造成的严重中毒事件,主要原因是壹般排风系统采用负压排风方式未能起到作用,工作环境严重影响工人身体建康。再者近年来全球为各新型病毒困扰,各种疾病于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如非典、禽流感等),特别于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车站、体育馆、展览馆、工厂车间等,如空气不流通会生成病毒交叉感染,对企业及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改善环境卫生,增加换气次数及鲜风量是做好防预工作中最有效的方法。广东科达机电设备有限XX公司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利用本身的技术研发优势适时开发“科瑞莱”蒸发降温换气机组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也带动了整个工业制冷行业的新革命,为保护工人和公众的职业健康作出杰出贡献。 二、“科瑞莱”节能环保空调创新思路及目的 “科瑞菜”节能环保空调机是由中国、香港、瑞典、澳洲科学家共同合作开

发的高品质环保节能型空调产品,它采用直接蒸发式换热器(CELDEK湿簾)。不含任何化学制冷剂,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和通风性能,实际换热面积接近表面的100倍,投资省、功效大、耐腐蚀、寿命长、能耗低,以KLF-18型计,功率1.1KW,风量18000m3?h则可满足100-150m2面积制冷换气需要,是新壹代经济用的绿色环保空调产品。 传统空调设备于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采用对大气层造成破坏的CFC制冷剂,而新壹代的“科瑞菜”节能环保空调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不会对臭氧层生成破坏,满足环保法规的要求。该空调机于美国、澳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已得到大量应用,目前,已于全国大批量生产,且已通过IS9001:2000认证和<绿色之星>国家绿色环保产品认证,取得多项专利,正于国内和国外广泛使用。 科瑞菜节能环保空调机供给100%的经过湿帘净化、降温的新鲜空气,能够有效实现降温、换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防止病菌和有害废气毒害工作人员,特别适用于开敞式及半开敞式环境使用,如生产车间、车站候车室、医院门诊大厅、职工餐厅、大型厨房、室内市场、室内停车场、禽畜养殖场等场所;特别适用于高温及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制鞋厂,制衣厂、纺织厂、电镀厂、铆焊车间、机械加工厂等。 科瑞菜空调器仍能够作为中央空调机组的进风净化装置,同时实现空气净化、降温、节约能源。 三、简述其工作原理 科瑞莱节能环保空调机依据水蒸发吸热原理设计,利用水由液态转变为气态过程中吸收空气中热量的作用,达到降低空气温度的目的。其核心部件为直接蒸发式换热器——“多层波纹纤维叠合物”湿帘。当室外新风进入节能环保空调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点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加大。鉴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机制不仅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全中国亟待思索和解决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态环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质不高,投资力度不足等。这些都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西方一位经济学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驾马车,共同拉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同样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人才严重匮乏,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力素质不高。事实上,少数民族地区要发展,人才、科技、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人才、科技、教育这三个问题都未曾完全解决,并且,经济全球化并非是经济上的世界一体化,相伴发生的还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低层次的社会文化心理比较突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体中,有相当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仍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状态中,在体现价值观念的道德、伦理、贫富、得失等方面,仍带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识仍停留在自我积淀的思维定势上,难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 (3)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基础条件制约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质较差、基础条件落后、生态环境恶劣等特点。近年来,虽然各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大了资金投入,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要实现机械化农业耕作几乎不可能,特别是少数民族 地区仍是牛犁、人背、马驼的传统耕作模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放,加大了生产成本,投入与产出价值比较低。农民种、养出来的物资运不出去买,也是最大的问题。特别是由于年份降雨量的逐年减少。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自然生长的需求。自然灾害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障碍。在前期的建设发展中长期处于负债运行状态,发展后劲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也只能勉强地维持简单的再生产。调研中有这样一种感受,山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