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七年级课时3 《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课程标准】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史实;掌握唐朝民族政策,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史实,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掌握唐朝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归纳、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组织小组展示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资料能力;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盛唐时期,经济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经济、文学艺术、民族关系、社会风气等方面感受盛唐气象,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适当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盛唐经济的繁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盛唐气象产生的原因、盛唐背后的民族底气与民族自信。

【教学方法】史料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时间轴,讲述“世界时间”的观点,引出汉、唐时期都处于“世界时间”,尤其唐朝是最显赫的一个阶段,从而破题“盛唐”。

二、学习新课

(一)听故事《千年第一酒会》,思考哪些细节能体现盛唐自信的姿态、气韵和情怀。构建本课学习的前三个章节,形成学习主题。

(二)第一章盛唐自信的气韵: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用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的“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这段材料,引导学生得出唐朝经济发展的结论。接着从三个方面深入学习:

1.农业方面: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归纳农业发展的表现。

(2)重点介绍曲辕犁和筒车(通过对比,凸显其功能)。

2.手工业方面:

结合以下材料和课本12-13页,思考唐朝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

材料一:蜀锦(介绍其概况)

材料二: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材料三:李皋发明的桨轮船

材料四:

(1)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2)元和初年(约806-810年)铁的年收入量约200万斤,铜的年收入量约26万斤。

3.商业方面:

(1)根据书本和历史地图,归纳商业发展的表现。

(2)利用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和材料,并结合书本,引导学生说出长安城的特点和地位。

材料一: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材料二:“二百二十行(行业),邸(货栈)、肆(店铺)鳞次栉比(排列紧密),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志》(3)听“胡商邹骆驼”的故事,提取历史信息。引出第二章。

(三)第二章盛唐自信的姿态:民族交往,社会开放

1.民族交往

(1)唐与吐蕃

①介绍《步辇图》,引出松赞干布派禄东赞求婚。简要讲述“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故事。

②根据以下四幅图,结合课文说说唐朝与吐蕃的交往情况

图1 唐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图2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图3 布达拉宫、

图4 唐蕃会盟碑。

③结合材料,说说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材料一:(文成公主带去)佛经、医药、历法等书籍。还准备了各种谷物的种子,向当地人民传授土地开垦、谷物耕作、纺织、刺绣等技术……吐蕃派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并请求赠送蚕种,派遣酿酒、建筑等技术工匠到吐蕃。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吐蕃传入中原王朝的物品

(2)唐与突厥

回顾“千年第一酒会”中的打败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等。

(3)唐朝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分析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指出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4)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方式

结合历史地图和课外知识,举例说明唐朝采取哪些方式处理民族关系。2.社会风气

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思考(1)图片1、2中的妇女有哪些共同特点?(2)以上图片能够折射出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

图1 唐代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图2 弈棋仕女图、图3 弹奏胡琴、4 胡饼(四)第三章盛唐自信的情怀:文学艺术,豪迈浪漫

1.唐诗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欣赏诗歌,了解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三位代表人物生活年度、代表作、作品特点等。

(2)品一品:以下这些诗句向我们传递一种什么精神?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书法艺术

介绍柳公权、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归纳特点。

3.绘画艺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课本,指出吴道子、阎立本的代表作及绘画特点。

4.音乐舞蹈

(1)分析材料,指出唐朝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白居易《胡旋女》

(2)通过诗句,了解霓裳羽衣舞。

(3)通过图片、老师讲解了解“健舞”和“柔舞”。引出飞天和敦煌莫高窟。

5.石窟和雕刻

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简单了解。

(五)第四章盛唐自信的借鉴: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1.盖盛时代,中国实以东方共主之姿态出现,四夷君长群尊中国皇帝为天可汗,中国声教之远播,异族向慕之竭诚,可见一斑。原来中国传统文化经数千年之发展,至此而国家统一,政治安定,故文化发展得作一大集结。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引导学生分析以上材料,得出“唐朝以其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形成万国来朝的强盛局面”的结论。

再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强盛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 课堂升华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在我们分析完盛唐强大的原因后,我们也须明白21世纪的中国若想在世界舞台重现光彩,在“世界时间”占一席位,

应该以史为鉴,坚持改革创新,带着一贯的自信与包容走向世界。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多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农业生产发展

B. 商业经济繁荣

C. 对外贸易活跃

D. 经济重心南移

2.唐朝公主的婚姻最受人瞩目的是她们的再嫁风气,公主改嫁是常事,并不为社会所鄙视。这可论证,唐朝

A.公主命运多舛 B.重男轻女 C.风气较为开放 D.离婚率高3.他写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下列属于“他”写的诗句是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C.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五、布置课后练习(另附)

六、推荐课外学习资源(另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