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专题-2019.1海淀区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专题-2019.1海淀区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专题-2019.1海淀区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专题-2019.1海淀区初三化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

化学

2018.1

学校

姓名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_

1

.本调研卷共8页,共39道小题,满分80分。调研时间90分钟。

2.在调研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

3.调研卷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调研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画图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调研结束,将本调研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H 1 C 12 N 14 O16 Na 23 Ca 40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下列做法中,不符合

...“低碳”理念的是

A.公交出行B.浪费纸张C.节约用电D.道路绿化2.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铁丝B.硫粉C.蜡烛D.红磷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O B.Si C.Al D.Fe

4.下列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 B C D

5.为保证实验安全,下列操作合理的是

A.加热时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干净

C.用完酒精灯后,用嘴吹灭

D.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6.下列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太阳能B.潮汐能

C.地热能D.石油

7.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N2B.CaCO3C.P2O5D.NaCl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称量氯化钠

B .倾倒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读取液体体积 9.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 .氧化铝AlO

B .碳酸钙CaCO 3

C .氢氧化钙Ca(OH)2

D .氧气O 2 10.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氢分子的是

A .2H

B .2H +

C .H 2O

D .2H 2

1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分子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由原子构成 1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 .澄清石灰水

C .天然水

D .五氧化二磷 13.钛被称为“航空金属”,国产C919大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到9.3%。已知一种钛原子核

内有22个质子和26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22 B .26 C .48 D .4

14.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 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 B .b 中收集到的气体可以燃烧 C .水不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

D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15.下列关于 CaCO 3

CaO+ CO 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中CaCO 3和CO 2的质量比为1:1

B .反应中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C .反应中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D .CaCO 3中的氧元素全部转化到CO 2中 依据金属的性质回答16-19题。 16.下列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 .玻璃

B .钢铁

C .木材

D .陶瓷

高温

17.合理使用金属制品很重要,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硫酸铜溶液不宜用铁桶来盛放

B .使用金属制品时,尽可能避免接触酸性物质

C .灯泡中使用钨丝是因为钨的熔点低

D .在金属表面刷漆隔绝氧气,是防止腐蚀的有效方法

18.下列实验中,研究金属物理性质的是

①铜片和铝片相互刻画,观察何种金属表面有划痕

②加热铜片,观察铜片表面是否变黑

③加热铜片一端,观察另一端的蜡烛是否熔化,如右图所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19.在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不能..

达成实验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研究金属是否都能与盐酸反应 将镁、锌、铜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B 证明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 将铜和银分别放入稀盐酸中

C 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 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D

比较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

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

20.在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用传感器记录集气瓶中压强、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情况,如下图所示。其中a 是打开止水夹的时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开始时压强增大是因为温度升高 B .a 点处的压强等于大气压 C .a 点的温度已经接近室温

D .a 点后气压增大是由于水倒吸入集气瓶

铜片

a

时间/s

时间/s

a

/℃

/P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60分)

〖生活现象解释〗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21.(1分)下列生活情景主要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填字母序号)。

A. 食品充氮气防腐

B. 甲烷用作燃料

C. 金属制作炊具

22.(3分)用干冰可以制作口感类似汽水的“碳酸水果”。

(1)干冰与水果一起放置12小时后,水果变得冰凉,原因是___________。

(2)干冰制作“碳酸水果”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取出水果,食用时有气泡从水果中冒出。其原因是___________。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走进千家万户。

23.(3分)汽车的生产和使用与化学紧密相关。

(1)汽车车身中有钢材材料,请写出用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2)汽车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C2H6O2)。乙二醇中碳、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3)车载安全气囊使用了叠氮化钠(NaN3)。在一定条件下NaN3迅速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两种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4.(2分)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车用乙醇汽油。

(1)汽油不完全燃烧会产生CO和碳氢化合物,乙醇(C2H5OH)的燃

烧比汽油更充分,乙醇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污染物,使用三元催化剂可以将它们转化成CO2和N2,其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请在方框中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消防安全常识是每个公民都应该了解的。

25.(3分)灭火器常用于处理小规模火灾。常见的灭火器包括泡沫灭火器、液体二氧化碳

灭火器等。

(1)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焰熄灭。请分析灭火原理:__________。

(2)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中存储着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时喷出。该种灭火器主要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等的初起火灾。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液态二氧化碳汽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使用时要防止冻伤手

B.二氧化碳常温下为气体,不会弄湿或损坏图书、设备等

C.液体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6.(2分)请从燃烧条件角度解释以下防火安全提示。

(1)冬季进入山林时禁止携带火种,原因是__________。

(2)定期清理抽油烟机管道内的油污,原因是__________。

氧气能支持动植物的呼吸,对生命来说非常重要

27.(1分)鱼缺氧时会浮到水面呼吸,这说明氧气_______(填“易”或“不易”)溶于水。

28.(3分)过碳酸钠(Na2CO4)是一种安全的鱼塘增氧剂,其增氧原理是过碳酸钠与水反

应生成H2O2和Na2CO3,进而缓慢产生氧气。

(1)求过碳酸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________。

(2)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用过碳酸钠增氧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

〖科普阅读理解〗

29.(6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陆东林,原文有删改)。

牛奶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钙等营养成分,在促进人体骨格发育和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食品工业中常采用的牛奶杀菌技术主要有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灭菌。

巴氏杀菌技术使鲜牛奶通过72~75℃、15~20秒的热处理,杀死牛奶中有害微生物,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营养物质。这种牛奶大多采用简单的塑料袋或塑料瓶、玻璃瓶、屋顶盒包装,需要冷藏贮运,保质期不超过7天。

超高温灭菌技术使鲜牛奶在135~150℃的条件下保持几秒钟,杀死其中绝大部分微生物,然后在无菌状态下包装于容器中。这种牛奶多采用复合塑料袋(枕型等)或纸盒包装,常温保存,保质期30~180天不等。

不同的杀菌方法对牛奶的营养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数据如下表所示。乳清蛋白含量以氮元素质量计。

表1 不同杀菌方法对牛奶中营养成分的影响

②③④

乳清蛋白含量(mg/100g)乳果糖含量

(mg/100g)

维生素C损失率

(%)

叶酸损失率

(%)

巴氏杀菌80.8 0.1 10.0 11.5

超高温灭菌38.8 0.3 17.7 19.6

高温后,一部分可溶性的钙变成不溶性钙,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巴式杀菌奶对原料奶的要求高于超高温灭菌奶,而超高温灭菌奶由于工艺要求严格,设备和包装材料需要进口等原因,综合成本更高。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中富含的营养成分包括_________。

(2)牛奶是补钙佳品,这里的“钙”指的是(填字母序号)。

A.钙元素 B.钙原子 C.钙单质

(3)超高温灭菌牛奶的保质期长于巴氏杀菌牛奶,原因是。

(4)与超高温灭菌法相比,巴氏杀菌法能更多地保留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表1中支持这一观点的数据有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5)下列关于牛奶杀菌方法的说法中,不合理

...的是(填字母序号)。

A. 巴氏杀菌技术在各方面均优于超高温灭菌技术

B. 在冷藏设备不完备的地区,不适宜生产巴氏杀菌奶

C. 超高温杀菌技术会影响牛奶中可溶性钙的含量

D. 某牛奶的保质期是三个月,该牛奶可能是巴氏杀菌奶

〖生产实际分析〗

30.(3分)钛白粉的化学名称是二氧化钛(TiO2),无毒,有极佳的白度和光亮度,是目前

性能最好的白色颜料。以主要成分为TiO2的金红石作原料,通过氯化法可以制备钛白粉,主要流程如下:

(1)TiO2中钛元素的化合价是。

(2)补全TiCl4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TiCl4+O2□Cl2 +________

(3)根据绿色化学理念,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原料和减少有害物质排放。从绿色化学的角度看,该工艺流程的明显优点是。

高温

31.(4分)尿素[CO(NH 2)2]是一种常用化肥。下图为利用天然气制尿素的主要流程。

(1)设备Ⅰ内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 (2)设备Ⅱ中发生的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

(3)设备Ⅲ中产生并分离出CO 2和H 2两种物质,依据流程图判断进入设备Ⅳ的是H 2,理由

是________。

(4)设备Ⅴ中发生反应:2NH 3+CO 2 CO(NH 2)2+H 2O ,若生产60 t 尿素,

需要NH 3的质量为_______t 。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32.(4分)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在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如图所示,“五

环”中相交两环中的物质间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1)“五环”中已有的3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__。

(2)甲、乙分别是O 2、Fe 2O 3、稀盐酸、Ca(OH)2四种物质中的一种,其中,C 与甲

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物质乙为__________。

(3)“五环”中的物质Fe 可以替换成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C

Fe

CaCO 3

一定条件

〖基本实验〗

33.(2分)请从33-A 或33-B 两题中任选一个

....

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

33-A 计分。 33-A

33-B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

程式为 。

(2)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为氧气的方法

是 。

(1)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

学方程式为 。

(2)检验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的方法

是 。

34.(2分)用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1)试剂a 可以是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证明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现象是________。 35.(5分)如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1)甲:旋紧瓶盖后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瓶中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此时瓶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________加入澄清石灰水前瓶中的二氧化碳分子个数(填字母序号)。

A . 多于

B .少于

C .等于

D .无法确定

(2)乙:蜡烛从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

36.(3分)如下图所示,调节杠杆平衡后开始进行实验。

甲 乙

CO 2

澄清石灰水 软 塑 料瓶

CO 2

大理石

实验1 实验2

(1)实验1:加热细铜丝团一段时间后移走酒精灯,铜丝变为黑色(CuO ),观察到细

铜丝团____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2)实验2:将铜丝团浸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当观察到溶液变为蓝色时小心地松

手,发现稳定后的砝码比起始位置高,写出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7.(4分)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实验4 (1)纸花变为红色的实验有________(填实验序号)。 (2)实验1的作用是________。

(3)能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

〖实验原理分析〗

38.(4分)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打开K ,通入氧气,观察到试管中液面下降,原因是________。

(3)对比乙、丙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实验过程中,能

说明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的实验现象是 。

〖科学探究〗

甲 乙 丙 丁 氧气

冷水 热水

白磷

80℃ K

CO 2 CO 2

稀醋酸

39. (6分)某研究小组用右图所示装置,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前,小组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以代替,因为镁条与氧气反应后不会产生气体

猜想2:不能代替,查阅资料知金属镁很活泼,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进行实验】

(1)Mg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步骤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

(3)步骤Ⅱ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_________。

(4)推测猜想2成立的现象证据是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该小组认为,即使步骤Ⅲ中水的体积恰好占集气瓶体积的1/5,也不能说明猜想1成立,理由是_________。

(6)小组中同学对镁条与瓶中气体的反应提出了进一步的猜想:甲同学认为镁条先与O2反应,乙同学认为镁条先与N2反应。为进一步检验他们的猜想,可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镁条,点燃后迅速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后,________。

初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

化学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C A D D C D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A

A

C

B

C

C

B

B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评阅非选择题时请注意:

● 除特别标明外,其余每空均为1分。 ● 文字表述题中划线部分为给分点........

,其他答案合理也给分。 ● 方程式中的产物漏写“↑”或“↓”不扣分。化学专用词汇若出现错别字为0分。

21. AB 22. (1)干冰升华吸热 (2)H 2O+CO 2=H 2CO 3

(3)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或CO 2从水果中溢出等其它合理答案)

23. (1)Fe 2O 3+3CO 2Fe+3CO 2

(2)1:3:1(或2:6:2,不化简也给分)

(3)2NaN 3

2Na+3N 2↑

24. (1)C 2H 5OH+3O 2 2CO 2+3H 2O

(2)

25. (1) 隔绝了氧气 (2)AB

26. (1)防止温度达到着火点(或火种引燃其它可燃物)

一定条件

点燃

高温

(2)移除了可燃物

27. 不易

28. (1)(16×4)/(23×2+12+16×4)×100%

(2)Na2CO4+H2O=H2O2+Na2CO3、2H2O2=2H2O+O2↑

29. (1)蛋白质、脂肪、钙

(2)A

(3)杀死了绝大部分微生物,且在无菌状态下包装(或类似表述)

(4)①③④

(5)AD

30. (1)+4 (2)2 ,TiO2 (3)氯气循环利用或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31. (1)物理变化(2)置换反应(3)产物是NH3,反应物有氮气,另一反应物应含氢元素(或其它含有元素守恒意思的表述)(4)34 32. (1)CaCO3(2)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稀盐酸(3)Mg/Al(或其它合理答案)

加热

33-A(1)2KMnO4K2MnO4+MnO2+O2↑

(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33-B(1)CaCO3+2HCl=CaCl2+H2O+CO2↑

(2)用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集满

34. (1)CuSO4(或其它合理答案)

(2)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或其它合理答案)

35. (1)浑浊,Ca(OH)2+CO2=CaCO3↓+H2O, B

(2)密度比空气大

......,不支持燃烧(或不可燃)

36. (1)下降,Cu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质量更大的CuO

(2)2AgNO3+Cu = Cu(NO3)2+2Ag

37.(1)1、4 (2)说明酸性物质会使紫色石蕊变红或变色

(3)4中小花变红,2、3中不变红(2分,只答4变红得1分)

38. (1)4P+5O 2 2P 2O 5 (2)通入氧气使试管液面上方气压增大,将试管中的水压入长导管和烧杯 中,液面下降 (3)温度达到着火点

(4)丙中白磷起初不燃烧,液面下降接触氧气后丙中白磷燃烧

39. (1)2Mg+O 2 2MgO (2)良好

(3)防止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增大,将部分气体压出集气瓶 (4)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 (5)可能是因为Mg 的量不足(或其它合理原因)

(6)将燃着的木条放入瓶中观察现象,若燃烧更旺说明乙的猜想成 立,若

熄灭说明甲的猜想成立

点燃

点燃

二年级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第一单元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讲评试卷,检查出学生不理解或没掌握的知识点,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帮助学生分析试卷出出错问题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让学生彻底明晰,自主纠错。 2、过程与方法: (1)讲解法、讨论法 (2)小组合作,想让学生讨论交流共性问题,然后再进行订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答题规范和答题技巧的原则。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分析试卷出出错问题的病因,然后对症下药,让学生彻底明晰,自主纠错。 教学难点:阅读与写话 课型:试卷分析课 教学过程: 一、试卷分析,简介全班考的总体情况 本次考试的内容分为五项内容,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考查字到词,从词到句到篇,以及阅读与写话,始终紧扣本单元教材与生活的实际。 本次考试共46人,优秀人数:40人,及格人数46人,优秀率为86.9%,及格率:100%。 表扬进步最大和优秀的学生,鼓励退步较大的学生要“加油”。其实一次考试并不代表什么,成绩只属于过去,考得比较理想的可不能骄傲,可以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再学学另外的考题小窍门。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二、学生汇报出错问题 1、学生统揽试卷,仔细分析,看看哪些是自己马虎出错的,哪些是实在 没有方法或思路的,找出来。 2、小组内交流想法,解决一部分问题。 3、确定不会做的问题,小组长统计。 三、罗列共性问题。 1、指名小组回答疑难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及时板书。 2、学生齐读这些问题。 四、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问题一:看拼音写词语 1、第一小题看拼音写词语 “勤田野、世界”等词语出错率相当高,说明学生对字音没有掌握准确,还有平时学习的也不够扎实,有些浮。 2、第二小题选字组词。 对于形近字学生比较迷瞪,区分不够清楚,区分“芽与牙”

【精品】初三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刘亚军 一、学情分析 从成绩和评卷来看,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全班65人,平均分 67.5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基于这样 的情况,立求通过试卷题目的具体分析,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更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 在的不足,从而争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化解困扰自己学习进步 的障碍。 二、设计思想 试卷讲评课是以一种常见的课型,如果在试卷讲评课中平均 用力、没有重点、面面俱到,从第一题按部就班地讲到最后一题, 这样虽然感觉讲了很多内容,但学生的收获不大。 本节课试着采用一种新的模式进行试卷讲评,在讲评过程中 注意将试题分类进行:第一类,没有或很少有差错的试题,通常 不讲评或点到为止;第二类,部分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视具体情 况适当讲评;第三类,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这类试题往 往属于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考题,重点讲评。 提前发试卷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纠错,通过查阅课本或 与同学交流、互评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够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 自行纠正。本节课重点讲评第三类试题:即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 的试题。 N h=T O u(f鬳筄 讲评试卷时,把每个失分率比较高的试题都归纳入知识体系 中,按知识点分类讲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化学实验探究 →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等;首先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 然后根据这个知识点去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考 卷中的错误,并当堂纠正。这样的讲评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促使他们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课本知识,增强了课堂的 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思路:(一)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 1、统计分析

近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 试化学试卷分析 2011-2013年的初中毕业暨高中招生考试的背景依然是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中考模式以毕业、升学两考合一为主,命题形式为化学、物理合堂分卷,2011、2012年满分为75分,2013年满分为70分。可以看出,这几年的中考模式是基本稳定的,这有利于初中的化学教学,有利于稳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考试内容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同时体现了化学关注科学探究,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风格,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现将2011-2013三年中考化学试卷分析总结如下: 一、试题特点 (一)、试题分析 1、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1)2011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2012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3)2013年化学试题题型及分值境况统计 2、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以基本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知识为框架的特点,符合简化纯化学计算的要求。 3、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1)2011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2)2012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3)2013年试题难易程度分布统计

以上数据体现了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符合7:2:1的要求。可以说试题内容广泛,重点突出,精选得当,难易适中。 (二)、试题评价 1、立足教材,侧重学以致用。试题特别注重考查了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内容,而且从应用入手,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以日常生活和社会建设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背景,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考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运用最基础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些试题为学生体验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情境,既考查了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促使学生体验化学的应用价值,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有助于学生建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如2012年试题2关于“锌合金”的认识,试题12关于食物以及烧烤的知识,2013年试题3关于“微量元素”的知识,试题14中关于抗旱以及漂白粉的作用等等。 2、紧扣双基,着重化学基本素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的必要载体。试题内容考查知识面宽、覆盖面大,减少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试题将化学的基本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学生

初三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可能是催化剂B.丁是反应物 C.甲和乙是反应物D.乙是生成物 2.运用推理、归纳、类比、对比的方法得出下列结论,其中合理的是( ) A.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化合物,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 B.水和过氧化氢的组成元素相同,则两者的化学性质相同 C.Na+、Mg2+、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由此得出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D.同温下分解氯酸钾,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说明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 3.已知由CuS、CuSO3、Cu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3x B.1-2x C.1-x D.无法计算 4.质量相同的下列四种物质,完全分解后制得氧气质量最多的是() A.B.C.D. 5.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410125 反应后的质量/g待测21109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6.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C.水的电解 D.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7.小芳同学对部分化学知识总结整理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生活中的化学B安全常识 ①自行车链条可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 ②用生石灰吸附水中的异味①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②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室内放一盆水 C化学规律D物质的鉴别 ①高锰酸钾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减少③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①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②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铜丝和铁丝 A.A B.B C.C D.D 8.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是推理,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阳离子是带正电的粒子,带正电的粒子一定是阳离子。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D.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所以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9.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期末试卷讲评课》教案

《期末试卷讲评课》教案 红花梁子中心校赵玉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订正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 3、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构建和谐、有效、生动的课堂。 教学重点: 查缺补漏,发现不足,通过讲评,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试卷整体分析: 1、成绩分析 2、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审题不够慎重,对于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比较模糊,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也有的同学计算不够准确,个别同学书写不规范。

二、典型错题分析 (一)板书课题 (二)屏幕出示学习方法 1、自查自改: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自行改正。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题号上打“√”,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题号上打“×”。(课前完成) 2、小组合作学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帮助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记下来,写明题号。(三)逐一解决以上问题: 1、自查自改:课前已解决,课上指名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 ①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6人一组,合作交流完成。 ②指名汇报。 3、全班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典型错题。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自查自改,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交流,解决了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都能够认真查找试卷中的不足,并进行改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出色,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值得表扬。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把你的学习收获汇报给大家。 四、小测试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想再次考考大家,同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初四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种以主题形式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占总分值约75%。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设计了科学探究综合题(第五大题),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

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基本情况分析 及格人数优秀人数 一班32 8 二班30 11 三班31 15 四班28 11 五班27 13 六班32 16 三、错题分析 第6题:学生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不清。 第10题:学生对反应时间和总质量关系的图象未弄清楚。 第12题:本题的条件多了一个学生就想不全了。 第14题: 少数学生将题意看错而误选。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2.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x7.2 2.8 A.x=2 B.d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3.在点燃的条件下,2.6g的C2H2与7.2g的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gCO2、1.8gH2O和ag的X.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1.4 B.X的化学式为CO C.X中的氧元素与消耗的氧气质量之比为1:9

D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2H 2+2O 2点燃 CO 2+H 2O+CO 4.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探究 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氧气验满 5.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图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B .蜡烛熄灭时并没有消耗装置内所有的氧气 C .蜡烛燃烧前装置内只有氧气 D .蜡烛燃烧能将密闭装置中的氧气耗尽 6.已知:22Mg OH M O (gO+H ) ,CaCO 3 高温 CaO+CO 2↑。取12.9gMg (OH )2和CaCO 3的 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一、执教者、时间、班级 1.执教者: 2.执教时间: 3.执教班级:初三(2)班 二、设计思想 试卷讲评课是一种常见的课型,但以往在试卷讲评课中往往出现准备不足,平均用力,没有重点,面面俱到,从第一题按部就班地讲到最后一题,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这样经过一节课下来,教师感觉讲了很多内容,但学生的收获不大。本学期化学组着手进行提高试卷讲评课有效性这一课题研究,极力创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 课前要做以下几个准备工作:①阅卷后将非选择题中的典型性答案记录下来②下发试卷和“初三化学试卷自我分析表”,要求上交“自我分析表”后自行订正试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③对本次学生试卷的每空失分率进行分析统计,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并精选出本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三、学情分析 初三(2)班学生的平均分略高于区平均,但优良率低于区平均,最高分只有55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下的水平,学生的进取心不够强烈,畏难心理较强,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遇到挫折不能正确对待,高分不高。基于这样一个因素,力求通过试卷题目的具体分析,能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的不足,从而争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化解困扰自己学习进步的障碍,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45题、50题的分析,完善对溶液相关概念的理解; (2)通过对48题(11)空的分析及拓展训练,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3)通过对51题(21)空、52题(30)空、53题(36)(37)空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实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及拓展训练,初步学会运用有效阅读的策略解题; (2)通过讨论、练习等活动,增强分析、对比、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教师给予的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心的同时体验学有所获的乐趣; (2)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增强互助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完善化学基本观念(物质组成的元素观、化学变化的条件观及化

初三化学考试反思_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考试反思 反思一 一、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扎实。表现在对化学式的意义理解不清;对化学反应的量的关系不能正确理解;计算能力非常薄弱;对化学用语的表达含义不能准确理解;不会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等等。 2.能力与方法问题。阅读理解、综合分析与归纳、语言表达、科学探究等能力较差,对化学学科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不熟悉。表现在不会进行探究性学习;根据现象总结结论的能力较差。 3.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表现在不能根据所设计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体验来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语言表述不清楚,逻辑性较差,缺乏条理性。表现在不能用精练的、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具体的反应现象,或对反应现象叙述不清;回答问题不能抓住重点问题去阐述,不能答出关键点。 5.计算能力薄弱。表现在根据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元素的质量比,以及化学反应中有关量的计算。 二、对策与办法 1.增强质量意识 要抓住期中调研测试这一契机,认真进行总结,反思教学效果,全面、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得与失,尤其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的症结1 / 6

所在,思考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措施的落实,跟踪督促,直至问题真正解决。要针对答卷中的典型问题,分析错误形成的原因,在做好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要根据学情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理清工作思路,很抓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基础、重应用 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如:分子、原子、元素等)、化学用语(如:化合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和基本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要加强理解,对记忆性的概念和原理等要在理解和实际运用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要进一步强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率,课堂教学要实在、有效。要加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要能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化学问题。 3.加强实验教学、重视活动与探究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目前对学生实验设计、评价和在新情境中应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并不是难度的提高,而是实验涉及面的扩大,是对思维广阔性、敏捷性要求的提高,是对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高,也是对实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的要求的提高。一些开放性试题强调实验、观察、实践过程的讨论和迁移,从答案唯一向开放性转化。要注意培养表达能力,要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正确分析、准确表达。 2 / 6

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大 磨 中 学 郭振虎

初三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的命题是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及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化学》的有关内容为依据,重点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对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2.试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命题采用主题设计,突出“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路贯穿整份试卷。这些题目取材于生活实际,聚焦社会热点,立意起点高,知识落点低。情景设计新颖、真实,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学生答题兴趣。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强调学习化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避免死记硬背。 4.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5.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

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

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1)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一定质量的某有机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2.2gCO2和1.8gH2O,另取3.2g该有机化合物在O2中完全燃烧,消耗4.8gO2,该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C2H4B.CH4O C.CH4D.C2H4O 2.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40g,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使该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灼热氧化铜充分反应后。再将气体通入过量的石灰水中,能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为() A.30g B.50g C.100g D.150g 3.某气体可能含有H2、CO、CH4,中的一种或几种。在空气中点燃该气体,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出现水雾,将烧杯倒转过来,向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判断,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 A.CO B.CH4C.H2和CH4D.H2、CO和CH4 4.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方法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5.在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6.明胶,可以在制药与食品工业中使用。明胶里含有多种蛋白质,其中某蛋白质在人内水解产物之一为苯丙氨酸(化学式为C9H11O2N)。下列对相关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苯丙氨酸分子有23个原子构成 B.苯丙氨酸分子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 C.苯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四种元素质量比为9:11:2:1 D.苯丙氨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7.已知:2KClO3=2KCl + 3O2↑,下列图像表示一定质量的KClO3和MnO2固体混合物受热过程中某些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趋势,其中不正确 ...的是 A.A B.B C.C D.D 8.下列通过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实验四 A.实验一可以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B.实验二可以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C.实验三可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可燃物 D.实验四可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有关 9.将2.8 g铁粉放入一定量的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三者恰好完全反应,除去其中的不溶物,再将所得的溶液蒸干,最后可得固体( ) A.3.2 g B.7.6 g C.8.0 g D.15.2 g 10.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下表: 根据上表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期末试卷讲评教案

期末试卷讲评教案 昌宁中心校闫彩萍 教学内容: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六年级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教学目标 1、通过反馈测试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已知识、能力水平,提高解题能力,提高科学综合素质。 2、通过分析错题,找出错因,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考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增强学好科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查漏补缺,发现不足。 2、进一步加强各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1、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2、提高科学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考试情况 1、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优秀学生33 人,30到44之间的的学生有 30人。全班最高分是49,最低分27。 2、表扬优秀的学生和进步明显的学生教师通报本次考试基本情况,通过全班横评,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和清晰的

认识。确定学习的目标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节课我们就这针对张试卷出现问题较多的地方做一下重点分析,以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二、典型题型讲解 1、先让学生自查试题,反思造成错误的原因,再写出正确答案。 2、典型题型分析说明 三,考后反思 1、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检查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做到眼到、心到、脑到。 2、要继续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知识点的讲解透彻,在立足于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注意加强各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 3、加强科学概念的教学,尤其要注意概念教学的扎实有效,让学生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 4、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这是学生最薄弱的也是最需要提高的。 6、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7、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总之,通过这次考试试卷分析及讲评,达到了查漏补缺的目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进一步提高了学生

一模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一模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李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帮助学生查找知识盲点,查找知识薄弱环节,澄清知识点。 2.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答题技巧效率和质量。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审题能力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解决试卷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 2.通过试卷分析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努力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重难点:知识与技能中的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试卷中存在的问题——试卷讲评二.教师整体介绍试题及学生情况分析。 三.教师口述教学目标。 四.自学指导: 1.自我矫正

同学们为了达到目标,需要我们努力的学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下面请大家用5—8分钟时间订正试卷中的错题,分析错因,产生疑问,同桌讨论解决部分问题。 第一步:错题分类:分为会做但却做错的题;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要点不全);不会做的题。 第二步:分析错因,及时纠正(用红笔改)。 第三步:用红笔做标记记下不会的题,同桌交流讨论解题方法。2.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试卷中以下各题:3. 6. 9. 10. 13. 15. 20. 21等题。 (2)学生展示评价,分享每个题目所使用的答题技巧及方法。(3)老师精讲,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自己试卷中存在的其他问题。五.变式训练:见中考必备:河南中考2010—2012中招试题相关的题目。 六.当堂训练:把自己的错题整理到纠错本上。 七.归纳总结:默写本节课你所学到的知识点。 八.作业:试卷中错题用红笔更正后交给组长统一保管,待以后复习备用。 九.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效果好。 2013年3月20日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命题特点 1.试卷在重视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本卷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各类试题成绩分布较为合理,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大,难度不大。填空题第13题,第14题考到环境保护的题目与生活实际联系。本次填空题第10,14题填空属于开放性试题,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领域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解答这类开放性问题时,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富有创造性和个性的,同时也会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类试题考查的不再是课程中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做法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新理念,对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导向作用。 2.体现学科渗透,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也是本试题的一个特点。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大多数为学科间渗透的综合,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学科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些综合性试题,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体现了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导向。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选择题难度不大,得分率较高,其中第7题学生答错较多,对现象描述概念不清,与结论混淆。填空题第13题图A有较多同学答成“分子间有间隔”,对知识点形成定性思维,第13题有较多同学把“有害气体和烟尘”具体写成“SO2、NO2、CO”等引起扣分,在填空题第20题(3)中写碳酸镁缺少提示,化学式写错较多,自然碳的化合价也写错。 通过成绩可看出,优等生成绩一般,学困生的成绩普遍较低,就班级而言,4、5、6优等生优势明显,整体上3、4班平均分有一定的优势,班级之间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平均分上有7分的差距,前25名的平均分差距达到了8分。 三、答卷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完整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育新学校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下: Ca 40 C 12 O 16 H 1 Na 2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1、本次化学试卷用的纸张,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白色 B.不溶于水 C.可燃 D.易撕碎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五氧化二磷 B.矿泉水,河水 C.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D.净化后的空气,受污染的空气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活性炭可用于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铜丝可用作导线 D.氮气可用作保护气 5、市政府有关部门提醒大家,冬季燃煤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以免造成人员中毒。这里的有毒气体主要是指 A.二氧化碳 B.氮气C.一氧化碳D.氧气 6、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其中Na元素显+1价)是潜水艇中的制氧剂,它是一种淡黄色粉末,能与物质R 反应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 2R=2Na2CO3+ O2,则下列有关判断中,错误 ..的是( ) A.Na2O2中氧元素化合价为-1价 B.R的化学式为CO2 C.Na2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D.Na2O2中含有氧分子 7、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B.镁条在盐酸中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热 C.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放出热量,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有黑色熔融物溅落瓶底 8、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可能是催化剂 B.a、b两种物质中元素种类一定与c物质中元素种类相同 C.b物质可能是单质 D.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3g 9、在某化学反应 2XY + Y2= 2Z中,Z物质的化学式符合 A. XY2 B. X2Y C. X2Y2 D. X3Y2

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 计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化学试卷讲评课教学设计 刘颖 一、设计思想 试卷讲评课是以一种常见的题型,但以往在试卷讲评课中往往出现准备不足,平均用力,没有重点,面面俱到,从第一题按部就班地讲到最后一题,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这样经常一节课下来,教师感觉讲了很多内容,但学生的收获不大。本学期我们化学组着手进行试卷讲评课的这一课题研究,极力创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课本知识。 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 过程与方法:将习题进行分类,通过复习知识点,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并进行变式训练,达到讲一题会一种方法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答题的能力。 [成绩分析]多媒体展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得分率: 学生分析失分的原因:审题不细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未知的知识。 一、 审题不细致: 典型例题:16.(2分)请用符号和数字填空: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______78%、 ________21%、稀有气体占 _______%、___________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020406080 100 1357911131 5010203040506070809010 01618202224262 8

[分析]如果在审题时注意到了“符号”和“数字”两个关键的词,此题就变得非常容易了。 19.(4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实验前在集气瓶底部要先放,其目的。 小明把光亮的细铁丝一端系上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后,立即用坩埚钳夹着铁丝从瓶口到瓶底缓慢地伸入盛有氧气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结果没有观察到预计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哪些(答出2点)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储备: 学生回忆: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火星四射的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1.铁丝表面有锈迹。 2.点燃火柴后立即将铁丝和火柴伸入集气瓶下部。 3.将铁丝和火柴迅速伸至集气瓶下部。 4.氧气浓度不大。 5.铁丝没有绕成螺旋状。 6.铁丝太粗。 教师点拨:是不是这些原因在做这道题时都适用呢? 分析:不是,此题中有一些关键的词,如“光亮的”、“细”、“立即”、“夹着铁丝”、“缓慢”。所以这道题的答案应是:①没有等火柴快燃尽时就伸入集气瓶内②氧气浓度不大

九年级化学试卷分析

九年级化学试卷分析 一、试题(卷)概况: 根据县局制定的初中化学教学计划,本次考试命题范围是九年级上册1~4单元。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时,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考查基本实验技能时,着重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试题新颖,图文并茂,试题难度中等偏上。 本次考试为闭卷试题,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有选择题,共20个小题,40分,占40℅;填空题,共6个小题,32分,占32℅;实验探究题,1个小题,18分,占18℅;计算题,1个小题,10分,占10℅; 二、学生答卷情况: 1、成绩分析: 全校参加考试共计90人,及格46人,,及格率58.7%;优秀生9人,优秀率10%。最高分95分。 2、失分情况及原因 (1)选择题:失分最多的是5、11、15、16题,第5小题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学生没有理解导致失分;第11题是对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考查,学生把现象没有记准导致失分;第15小题学生对分子、原子及离子的相关知识没有掌握导致失分;第16小题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是原子而不是粒子没有区分导致失分。 (2)填空题:第21题的第2、4小题,学生对化学符号的写法掌握的不够,如:3个硫酸根离子、氯化亚铁的写法;第22小题中水体污染的概念学生由于是了解内容教师没有要求学生记忆而失分;第24小题由于学生对物质的分类方法不能准确运用导致成为失分最多的题目;第25小题第2、3小问考查的是决定元素种类、化学性质的粒子的考查,学生由于记忆混淆而使两个都错导致失分;第26小题氧气和氮气要求用化学式书写,部分学生用名称作答而失分。 (3)实验探究题:1个题,是有关气体制取的题目。第2小题学生由于审题不认真对收集纯净氧气的装置选择错误;第4小题学生只选择了B和C中的一个,而正确的答案是双选;第6小题学生对现象的描述不准确影响了得分。第7小题个别学生将“点燃”写成“燃烧”。(4)第四大题计算题,虽然计算的难度不大,但是部分学生由于不会书写硝酸铵的化学式而失分,特别是第一小题有关化合价的计算难度偏大,大部分学生不会正确计算. 纵观上述错误,学生存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不会“审题”。缺少“咬文嚼字”,甚至题目不能读全。如第16小题中的“粒子”两字,27题反应条件“点燃”写成“燃烧”。 2、基础化学用语书写有误。21题不会写氢气,氧化镁的化学式等; 3、实验现象描述不到位。如选择题的第11题,实验题的第(7)小题等。 4、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不规范。包括文字的书写、化学符号的书写、解题格式的书写[如第21题,第28题] 三、教学建议: 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让学生学会审题,在认真读题的同时用笔在关键字词下圈圈点点,学会自我提示的好习惯。做一般单选题固然可用“精确制导法”,但对较为复杂的宜用“地毯式轰炸法”结合排除法。 2、加强化学用语记忆和规范书写的训练,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差。 3、加强实验教学,无论是学生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老师要及时引导,力求语言规范准确,“先入为主”。

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册化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Zn-65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下表中。 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各图表示的变化中,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火箭发射 B.煤的燃烧 C.风力发电 D.酸雨侵蚀 2.公安干警在缉毒行动中,训练有素的缉毒犬屡建奇功,它可以嗅出毒品的原因是(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是可分的 C.分子体积极小 D.分子间有空隙 3.最近在我国河北省的海陆交界处发现了大储量的油田。油田中的石油属于( ) A.混合物 B.纯净物 C.单质 D.化合物 4.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生理盐水 B.消毒酒精 C.液氧 D.碘酒 5.“神舟6号”太空舱利用NiFe2O4将航天员呼出的CO2转化为O2,而NiFe2O4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则NiFe2O4在该过程中是( ) A.反应物 B.生成物 C.消毒剂 D.催化剂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白雾 D.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 7.为延缓袋装食品变质,包装时不宜采用( ) A.真空包装 B.充入氧气 C.放入一小包铁粉 D.充入二氧化碳 8.房屋发生火灾时,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其主要目的是( ) A.隔绝空气 B.隔绝可燃物 C.改变可燃物性质 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9.下列做法或认识科学的是( ) A.厨房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排气扇电源 B.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效果好 C.防煤气中毒,煤炉上放一盆水 D.垃圾经分类回收处理可转化为资源 10.气相合成金刚石薄膜被誉为20世纪的炼金术。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造金刚石薄膜的原理为:CH4 →C(金刚石)+2H2。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氧化反应 11.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初三化学试卷讲评教案 刘亚军一、学情分析 从成绩和评卷来看,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全班65人,平均分67.5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基于这样的情况,立求通过试卷题目的具体分析,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更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争取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化解困扰自己学习进步的障碍。 二、设计思想 试卷讲评课是以一种常见的课型,如果在试卷讲评课中平均用力、没有重点、面面俱到,从第一题按部就班地讲到最后一题,这样虽然感觉讲了很多内容,但学生的收获不大。 本节课试着采用一种新的模式进行试卷讲评,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将试题分类进行:第一类,没有或很少有差错的试题,通常不讲评或点到为止;第二类,部分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视具体情况适当讲评;第三类,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这类试题往往属于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考题,重点讲评。 提前发试卷给学生,要求学生先独立纠错,通过查阅课本或与同学交流、互评中发现自己的错误,能够对试卷中的部分错误自行纠正。本节课重点讲评第三类试题:即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试题。 讲评试卷时,把每个失分率比较高的试题都归纳入知识体系中,按知识点分类讲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化学实验探究→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等;首先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根据这个知识点去解决题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考卷中的错误,并当堂纠正。这样的讲评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他们系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应用课本知识,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教学思路:(一)讲评课前的准备工作 1、统计分析

统计每题得分率,对得分率较低的试题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2、归类分析 根据试卷的内容、特点和考试结果,将知识点归类分析 (二)讲评时重视“三要” 1、巧妙公布成绩,要重视激励 2、要借题发挥 3、要分析错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教材中所学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将习题进行分类,通过复习知识点,解决试卷中的易错题,分析失分原因,讲解典型题,总结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教师给予的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心,体验学有所获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一)考试情况简要分析 表扬最高分的同学 鼓励60分以下的同学继续努力 2、答题存在问题分析 从成绩和评卷来看,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重视化学学科的学习,忽略知识的巩固,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清;读题、审题不仔细; (2)知识不牢、理解不透彻,解题时无法再现所需知识; (3)答题不规范。解答简答题,有的层次不清,有的表达不准确等。 (4)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