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高考理科数学试题

(五十七)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一般难度题——全员必做]

1.若同时抛掷两枚骰子,当至少有5点或6点出现时,就说这次试验成功,则在3次试验中至少有1次成功的概率是( )

A.125729

B.80243

C.665729

D.100243

解析:选C 一次试验中,至少有5点或6点出现的概率为1-???1-13×???1-13=1-49=5

9

,设X 为3次试验中成功的次数,则X ~B ????3,59,故所求概率P (X ≥1)=1-P (X =0)=1-C 03

×????590×????493=665729,故选C.

2.设随机变量ξ服从正态分布N (μ,σ2),函数f (x )=x 2+4x +ξ没有零点的概率是1

2,

则μ=( )

A .1

B .4

C .2

D .不能确定

解析:选B 根据题意函数f (x )=x 2+4x +ξ没有零点时,

Δ=16-4ξ<0,即ξ>4.根据正态曲线的对称性,当函数f (x )=x 2+4x +ξ没有零点的概率是1

2

时,μ=4.

3.为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某市今年新建三大类重点工程,它们分别是30项基础设施类工程、20项民生类工程和10项产业建设类工程.现有3名民工相互独立地从这60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参与建设,则这3名民工选择的项目所属类别互异的概率是( )

A.1

2 B.1

3 C.14

D.16

解析:选D 记第i 名民工选择的项目属于基础设施类、民生类、产业建设类分别为事件A i 、B i 、C i ,i =1、2、3.由题意知,事件A i 、B i 、C i (i =1、2、3)相互独立,则P (A i )=

30

60=12,P (B i )=2060=13,P (C i )=1060=1

6(i =1、2、3),故这3名民工选择的项目所属类别互异的概率是P =A 33P (A i B i C i )=6×12×13×16=16

.选D. 4.某银行规定,一张银行卡若在一天内出现3次密码尝试错误,该银行卡将被锁定.小

王到该银行取钱时,发现自己忘记了银行卡的密码,但可以确认该银行卡的正确密码是他常用的6个密码之一,小王决定从中不重复地随机选择1个进行尝试.若密码正确,则结束尝试;否则继续尝试,直至该银行卡被锁定.

(1)求当天小王的该银行卡被锁定的概率;

(2)设当天小王用该银行卡尝试密码的次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1)设“当天小王的该银行卡被锁定”为事件A ,则P (A )=56×45×34=1

2

.

(2)依题意得,X 所有可能的取值是1,2,3.又P (X =1)=16,P (X =2)=56×15=1

6,P (X =3)

=56×45×1=2

3

.所以X 的分布列为

所以E (X )=1×16+2×16+3×23=52

.

5.甲、乙两支篮球队赛季总决赛采用7场4胜制,每场必须分出胜负,场与场之间互不影响,只要有一队获胜4场就结束比赛.现已比赛了4场且甲篮球队胜3场,已知甲球队第5,6场获胜的概率均为35,但由于体力原因,第7场获胜的概率为2

5

.

(1)求甲队以4∶3获胜的概率;

(2)设X 表示决出冠军时比赛的场数,求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1)设甲队以4∶3获胜的事件为B ,

∵甲队第5,6场获胜的概率均为35,第7场获胜的概率为2

5,

∴甲队以4∶3获胜的概率P (B )=????1-352·25=8125, ∴甲队以4∶3获胜的概率为

8125

. (2)随机变量X 的可能取值为5,6,7,P (X =5)=3

5,P (X =6)=????1-35·35=625,P (X =7)=????1-352·

25+????1-352·????1-25=425,∴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

E (X )=5×35+6×625+7×425=139

25

.

[中档难度题——学优生做]

1.某公司甲、乙、丙三位员工参加某项专业技能测试,每人有两次机会,当且仅当第一次不达标时进行第二次测试.根据平时经验,甲、乙、丙三位员工每次测试达标的概率分别为12,23,1

2

,各次测试达标与否互不影响.

(1)求甲、乙两位员工均需测试两次才达标的概率;

(2)记甲、乙、丙三位员工中达标的人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解:(1)甲员工需测试两次才达标的概率为????1-12×12=1

4;乙员工需测试两次才达标的概率为????1-23×23=2

9.因为各次测试达标与否互不影响,所以甲、乙两位员工均需测试两次才达标的概率为14×29=1

18

.

(2)由题意可知,甲员工测试达标的概率为1

2+????1-12×12=34, 乙员工测试达标的概率为2

3+????1-23×23=89, 丙员工测试达标的概率为1

2+????1-12×12=34. 随机变量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1,2,3. P (X =0)=????1-34×????1-89×????1-34=1

144

, P (X =1)=3

4×???1-89×????1-34+????1-34×89×????1-34+????1-34×????1-89×34=772, P (X =2)=34×8

9×????1-34+34×????1-89×34+????1-34×89×34=1948, P (X =3)=34×89×34=1

2.

所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

E (X )=0×1144+1×772+2×1948+3×12=43

18

.

2.为研究家用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车速情况,交通部门随机选取100名家用轿车驾驶员进行调查,得到其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的平均车速情况为:在55名男性驾驶员中,平均车速超过100 k m /h 的有40人,不超过100 k m /h 的有15人;在45名女性驾驶员中,平均车速超过100 k m /h 的有20人,不超过100 k m /h 的有25人.

(1)完成下面2×2列联表,并判断有多大的把握认为“平均车速超过100 k m /h 与性别有关”?

附:K 2

=n (ad -bc )(a +b )(c +d )(a +c )(b +d )

,其中n =a +b +c +d .

(2)2人恰好是1名男性驾驶员和1名女性驾驶员的概率;

(3)以上述样本数据估计总体,从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家用轿车中随机抽取3辆,记这3辆车平均车速超过100 k m /h 且为男性驾驶员的车辆数为X ,求X 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E (X ).

解:(1)完成的2×2列联表如下:

K 2

=100×(40×25-15×20)55×45×60×40≈8.249>7.879,所以有99.5%的把握认为“平均车速超过

100 k m /h 与性别有关”.

(2)平均车速不超过100 k m /h 的驾驶员有40人,从中随机抽取2人的方法总数为C 240,记“这2人恰好是1名男性驾驶员和1名女性驾驶员”为事件A ,则事件A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为

C 115C 1

25,所以所求的概率

P (A )=C 115C 1

25

C 240=15×2520×39=2552

.

(3)根据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从总体中任取1辆车,平均车速超过100 k m /h 且为男性驾驶员的概率为40100=2

5

,故X ~B ????3,25. 所以P (X =0)=C 03????250????353=27125; P (X =1)=C 13????25????352=54125

; P (X =2)=C 23????252????35=36125; P (X =3)=C 33????253????350=8125. 所以X 的分布列为

E (X )=0×27125+1×54125+2×36125+3×8125=6

5????或E (X )=3×25=65.

[较高难度题——学霸做]

1.甲、乙两俱乐部举行乒乓球团体对抗赛.双方约定: ①比赛采取五场三胜制(先赢三场的队伍获得胜利,比赛结束);

②双方各派出三名队员,前三场每位队员各比赛一场.已知甲俱乐部派出队员A 1,A 2,A 3,其中A 3只参加第三场比赛,另外两名队员A 1,A 2比赛场次未定;乙俱乐部派出队员B 1,B 2,B 3,其中B 1参加第一场与第五场比赛,B 2参加第二场与第四场比赛,B 3只参加第三场比赛.

根据以往的比赛情况,甲俱乐部三名队员对阵乙俱乐部三名队员获胜的概率如下表:

(1)若甲俱乐部计划以3∶012两名队员的出场顺序,使得取胜的概率最大?

(2)若A 1参加第一场与第四场比赛,A 2参加第二场与第五场比赛,各队员每场比赛的结果互不影响,设本次团体对抗赛比赛的场数为随机变量X ,求X 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E (X ).

解:(1)设A 1,A 2分别参加第一场,第二场,则P 1=56×23×23=10

27,设A 2,A 1分别参加

第一场、第二场,则P 2=34×23×23=1

3,∴P 1>P 2,∴甲俱乐部安排A 1参加第一场,A 2参加

第二场,则以3∶0取胜的概率最大.

(2)比赛场数X 的所有可能取值为3,4,5,P (X =3)=56×23×23+16×13×13=7

18,P (X =4)=

56C 12×23×13×23+16×????233+16C 12×13×23×13+56×????133=1954,P (X =5)=1-P (X =3)-P (X =4)=7

27

,∴X 的分布列为

∴E (X )=3×

718+4×1954+5×727=20954

. 2.(2018·东北三省四市一模)近两年双11网购受到广大市民的热捧.某网站为了答谢老顾客,在双11当天零点整,每个金冠买家都可以免费抽取200元或者500元代金券一张,中奖率分别是23和1

3.每人限抽一次,100%中奖.小张、小王、小李、小赵4个金冠买家约定

零点整抽奖.

(1)试求这4人中恰有1人抽到500元代金券概率;

(2)这4人中抽到200元、500元代金券的人数分别用X 、Y 表示,记ξ=XY ,求随机变量ξ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解:(1)设“这4人中恰有i 人抽到500元代金券”为事件A i ,其中i =0,1,2,3,4,则P (A 1)

=C 14????131????233=3281

. (2)易知ξ可取0,3,4,

P (ξ=0)=P (A 0)+P (A 4)=C 04????130????234+C 44????134·????230=1681+181=1781, P (ξ=3)=P (A 1)+P (A 3)=C 14????131????233+C 34????133·????231=3281+881=4081.

P (ξ=4)=P (A 2)=C 24????132????232=2481

. ξ的分布列为

E (ξ)=0×1781+3×4081+4×2481=83

.

高考数学选修-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高考数学选修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知识点 一、条件概率 1.一般的,设A,B 为两个事件,且0)(>A P ,则称) () ()|(A P AB P A B P =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A B P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 2.条件概率的性质: (1)1)|(0≤≤A B P ; (2)必然事件的条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条件概率为0. (3)若事件B 与C 互斥,)|()|()|(A C P A B P A C B P +=Y 二、相互独立事件 1.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B P A P AB P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 2.条件概率的性质: (1)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B P A B P =,)()|(A P B A P =,)()()(B P A P AB P =。 (2)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三、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1.独立重复试验: 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2.二项分布: 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则 n k p p C k X P k n k k n ,,2,1,0,)1()(Λ=-==-。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p n B X

题型一 条件概率 【例1】已知P (B |A )=13,P (A )=2 5,则P (AB )等于( ) A.56 B.910 C.2 15 D.1 15 【例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所得点数的样本空间为Ω={1,2,3,4,5,6},令事件A ={2,3,5},B ={1,2,4,5,6},则P (A |B )等于 ( ) A.25 B.12 C.35 D.4 5 【例3】任意向x 轴上(0,1)这一区间内掷一个点,问: (1)该点落在区间????0,1 3内的概率是多少? (2)在(1)的条件下,求该点落在???? 15,1内的概率. 【过关练习】 1.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与显像管开关的次数有关.某品牌的电视机的显像管开关了10 000次后还能继续使用的概率是0.80,开关了1 5 000次后还能继续使用的概率是0.60,则已经开关了10 000次的电视机显像管还能继续使用到15 000次的概率是( ) A .0.75 B .0.60 C .0.48 D .0.20 2.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事件A 和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为3 10,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 为1 2 ,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 (阴影部分)内”,则P (B |A )=________.

社会统计学习题集--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第七章假设检验 第一节二项分布 二项分布的数学形式·二项分布的性质 第二节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建立假设·求抽样分布·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计算检验统计量·判定 第三节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的数学形式·标准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下的面积·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法 第四节中心极限定理 抽样分布·总体参数与统计量·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中心极限定理 第五节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单样本检验 σ已知,对总体均值的检验·学生t分布(小样本总体均值的检验·关于总体成数的检验一、填空 1.不论总体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只要样本容量n足够大,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就趋于(正态)分布。 2.统计检验时,被我们事先选定的可以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叫做检验的( 显著性水平,它决定了否定域的大小。 3.假设检验中若其他条件不变,显著性水平的取值越小,接受原假设的可能性越(大),原假设为真而被拒绝的概率越(小)。 4.二项分布的正态近似法,即以将B(x;n,p视为(( np ,npq查表进行计算。 5.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0,1,若概率P{≥}=0.10,则常数= ()。 6.已知连续型随机变量~(2,9,函数值,则概率=()。 二、单项选择

1.关于学生t分布,下面哪种说法不正确( B )。 A 要求随机样本 B 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总体分布 C 可用于小样本 D 可用样本标准差S代替总体标准差 2.二项分布的数学期望为( C )。 A n(1-np B np(1- p C np D n(1- p。 3.处于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与横轴之间、并且大于均值部分的面积为( D )。 A 大于0.5 B -0.5 C 1 D 0.5。 4.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可用( C )来解释。 A 中心极限定理 B 置信区间 C 小概率事件 D 正态分布的性质 5.成数与成数方差的关系是(D)。 A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0,成数的方差越大 B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0.3,成数的方差越大 C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1,成数的方差越大 D 成数的数值越接近0.5,成数的方差越大 6.在统计检验中,那些不大可能的结果称为( D 。如果这类结果真的发生了, 我们将否定假设。 A 检验统计量 B 显著性水平 C 零假设 D 否定域 7.对于大样本双侧检验,如果根据显著性水平查正态分布表得Zα/2=1.96,则当零假设被否定时,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 C 。 A 20% B 10% C 5% D.1% 8.关于二项分布,下面不正确的描述是( A )。 A 它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高考数学导数题型归纳

导数题型归纳 请同学们高度重视: 首先,关于二次函数的不等式恒成立的主要解法: 1、分离变量;2变更主元;3根分布;4判别式法 5、二次函数区间最值求法:(1)对称轴(重视单调区间) 与定义域的关系 (2)端点处和顶点是最值所在 其次,分析每种题型的本质,你会发现大部分都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以及“充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创建不等关系求出取值范围。 最后,同学们在看例题时,请注意寻找关键的等价变形和回归的基础 一、基础题型: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 1、此类问题提倡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解决: 第一步:令0)(' =x f 得到两个根; 第二步:画两图或列表; 第三步:由图表可知; 其中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函数的最值问题, 2、常见处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分离变量求最值-----用分离变量时要特别注意是否需分类讨论(>0,=0,<0) 第二种:变更主元(即关于某字母的一次函数)-----(已知谁的范围就把谁作为主元); 例1:设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f x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g x ,若在区间D 上, ()0g x <恒成立,则称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为“凸函数”,已知实数m 是常数,432 3()1262 x mx x f x =-- (1)若()y f x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求m 的取值范围; (2)若对满足2m ≤的任何一个实数m ,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都为“凸函数”,求b a -的最大值. 解:由函数4323()1262x mx x f x =-- 得32 ()332 x mx f x x '=-- (1) ()y f x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 则 2 ()30g x x mx ∴=--< 在区间[0,3]上恒成立 解法一:从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入手:等价于max ()0g x < 解法二:分离变量法: ∵ 当0x =时, 2 ()330g x x mx ∴=--=-<恒成立, 当03x <≤时, 2 ()30g x x mx =--<恒成立 等价于233 x m x x x ->=-的最大值(03x <≤)恒成立, 而3 ()h x x x =-(03x <≤)是增函数,则max ()(3)2h x h == (2)∵当2m ≤时()f x 在区间(),a b 上都为“凸函数” 则等价于当2m ≤时2 ()30g x x mx =--< 恒成立 解法三:变更主元法 再等价于2 ()30F m mx x =-+>在2m ≤恒成立(视为关于m 的一次函数最值问题) 2 2 (2)0230 11(2)0230 F x x x F x x ?->--+>?????-<-+>??? 例2),10(32 R b a b x a ∈<<+- ],2不等式()f x a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高考理科数学练习训练题n次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含解析理

高考理科数学复习训练题 (建议用时:60分钟) A 组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人进行象棋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共赛三场.每场比赛没有平局,在每一场比赛中,甲胜乙的概率为23,甲胜丙的概率为14,乙胜丙的概率为1 5.则甲获第一名且丙 获第二名的概率为( ) A.11 12 B.16 C.130 D.215 D [设“甲胜乙”“甲胜丙”“乙胜丙”分别为事件A ,B ,C ,事件“甲获第一名且丙获第二名”为A ∩B ∩–C ,所以P (甲获第一名且丙获第二名)=P (A ∩B ∩–C )=P (A )P (B )P (– C )=23×14×45=215 .] 2.甲、乙两人练习射击,命中目标的概率分别为12和1 3,甲、乙两人各射击一次,有下列 说法:①目标恰好被命中一次的概率为12+13;②目标恰好被命中两次的概率为12×1 3;③目标 被命中的概率为12×23+12×13;④目标被命中的概率为1-12×2 3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C [对于说法①,目标恰好被命中一次的概率为12×23+12×13=1 2,所以①错误,结合选项 可知,排除B 、D ;对于说法③,目标被命中的概率为12×23+12×13+12×1 3,所以③错误,排除 A.故选C.] 3.两个实习生每人加工一个零件,加工为一等品的概率分别为23和3 4,两个零件是否加工 为一等品相互独立,则这两个零件中恰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为( ) A.12 B.512

C.14 D.16 B [设事件A :甲实习生加工的零件为一等品; 事件B :乙实习生加工的零件为一等品, 则P (A )=23,P (B )=3 4 , 所以这两个零件中恰有一个一等品的概率为 P (A B -)+P (A -B )=P (A )P (B -)+P (A - )P (B )= 23×? ????1-34+? ????1-23×34=5 12.] 4.某种电路开关闭合后会出现红灯或绿灯闪烁,已知开关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概率为12,两次闭合后都出现红灯的概率为1 5,则开关在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条件下第二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概率为( ) A.1 10 B.15 C.25 D.12 C [设“开关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为事件A ,“开关第二次闭合后出现红灯”为事件B ,则“开关两次闭合后都出现红灯”为事件AB ,“在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条件下第二次闭合后出现红灯”为事件B |A ,由题意得P (B |A )= P AB P A =2 5 ,故选C.] 5.(2018·绵阳诊断)某射手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2 3,且各次射击的结果互不影 响.假设这名射手射击5次,则有3次连续击中目标,另外2次未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 A.89 B.7381 C.881 D.19 C [因为该射手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23,所以每次射击不中的概率为1 3,设“第i 次射击击中目标”为事件A i (i =1,2,3,4,5),“该射手在5次射击中,有3次连续击中目标,另外2次未击中目标”为事件A ,则P (A )=P (A 1A 2A 3–A 4– A 5)+P (–A 1A 2A 3A 4–A 5)+P (–A 1– A 2A 3A 4A 5) =? ????233 ×? ????132 +13×? ????233 ×13+? ????132 ×? ????233 =881 .] 二、填空题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练习题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1.用电脑每次可以自动生成一个(0,1)内的实数,且每次生成每个实数都是等可能的,若用该电脑连续生成3个实数,则这3个实数都大于1 3 的概率为( ) A.1 27 B.23 C. 827 D.49 解析:选C 由题意可得,用该电脑生成1个实数,且这个实数大于1 3的概率为P = 1-13=23,则用该电脑连续生成3个实数,这3个实数都大于13的概率为? ????233=8 27.故选 C. 2.(2019·汕头模拟)甲、乙两人参加“社会主义价值观”知识竞赛,甲、乙两人能荣获一等奖的概率分别为23和3 4,甲、乙两人是否获得一等奖相互独立,则这两个人中 恰有一人获得一等奖的概率为( ) A.34 B.23 C.57 D.512 解析:选D 根据题意,恰有一人获得一等奖就是甲获得乙没有获得或甲没有获得乙获得,则所求概率是23×? ????1-34+34×? ????1-23=5 12 ,故选D. 3.(2018·厦门二模)袋中装有2个红球,3个黄球,有放回地抽取3次,每次抽取1球,则3次中恰有2次抽到黄球的概率是( ) A.25 B.35 C.18125 D.54125 解析:选D 袋中装有2个红球,3个黄球,有放回地抽取3次,每次抽取1球,每次取到黄球的概率为35,∴3次中恰有2次抽到黄球的概率是P =C 23? ????352? ????1-35= 54 125 . 4.(2018·唐山二模)甲、乙等4人参加4×100米接力赛,在甲不跑第一棒的条件下,乙不跑第二棒的概率是( ) A.2 9 B.49

C.23 D.79 解析:选D 甲不跑第一棒共有A 13·A 3 3=18种情况,甲不跑第一棒且乙不跑第二棒共有两类:(1)乙跑第一棒,共有A 33=6种情况;(2)乙不跑第一棒,共有A 12·A 12·A 2 2=8 种情况,∴甲不跑第一棒的条件下,乙不跑第二棒的概率为6+818=79 .故选D. 5.(2019·福建四校联考)某校在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中约有1 000人参加考试,其数学考试成绩X 近似服从正态分布N (100,a 2)(a >0),试卷满分150分,统计结果显示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低于90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 10,则此次数学考试成绩在100 分到110分之间的人数约为( ) A .400 B .500 C .600 D .800 解析:选A 由题意得,P (X ≤90)=P (X ≥110)=110,所以P (90≤X ≤110)=1-2× 1 10=45,所以P (100≤X ≤110)=2 5,所以此次数学考试成绩在100分到110分之间的人数约为 1 000×2 5 =400.故选A. 6.(2018·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二模)某个电路开关闭合后会出现红灯或绿灯闪烁,已知开关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概率为12,两次闭合后都出现红灯的概率为1 5, 则在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条件下第二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概率为( ) A.1 10 B.15 C.25 D.12 解析:选C 设“开关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为事件A ,“第二次闭合后出现红灯”为事件B ,则由题意可得P (A )=12,P (AB )=1 5,则在第一次闭合后出现红灯的条件 下第二次闭合出现红灯的概率是P (B |A )=P AB P A =1 512 =25 .故选C. 7.(2019·淄博一模)设每天从甲地去乙地的旅客人数为随机变量X ,且X ~ N (800,502),则一天中从甲地去乙地的旅客人数不超过900的概率为( )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1.集合与简易逻辑。分值在5~10分左右(一道或两道选择题),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在高考中,至少三个小题一个大题,分值在30分左右。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生成性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问题常常是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是高考的热点题型,文科以三次(或四次)函数为命题载体,理科以生成性函数(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及分式函数)为命题载体,以切线问题、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与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是解答题试题的主要特点。 3.不等式;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有时还有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分值在20分左右,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数列是特殊的函数,而不等式是深刻认识函数与数列的工具,三者综合的求解题与求证题是对

高考数学-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专项-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知识点 一、条件概率 1.一般的,设A,B 为两个事件,且0)(>A P ,则称) () ()|(A P AB P A B P = 为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条件概率。)|(A B P 读作:A 发生的条件下B 发生的概率。 2.条件概率的性质: (1)1)|(0≤≤A B P ; (2)必然事件的条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条件概率为0. (3)若事件B 与C 互斥,)|()|()|(A C P A B P A C B P +=Y 二、相互独立事件 1.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B P A P AB P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 2.条件概率的性质: (1)若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B P A B P =,)()|(A P B A P =,)()()(B P A P AB P =。 (2)如果事件A 与B 相互独立,则A 与B 、A 与B 、A 与B 三、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1.独立重复试验: 一般地,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 2.二项分布: 一般地,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p ,则 n k p p C k X P k n k k n ,,2,1,0,)1()(Λ=-==-。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作),(~p n B X

题型一 条件概率 【例1】已知P (B |A )=13,P (A )=2 5,则P (AB )等于( ) A.56 B.910 C.2 15 D.1 15 【例2】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所得点数的样本空间为Ω={1,2,3,4,5,6},令事件A ={2,3,5},B ={1,2,4,5,6},则P (A |B )等于 ( ) A.25 B.12 C.35 D.4 5 【例3】任意向x 轴上(0,1)这一区间内掷一个点,问: (1)该点落在区间????0,1 3内的概率是多少? (2)在(1)的条件下,求该点落在???? 15,1内的概率. 【过关练习】 1.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与显像管开关的次数有关.某品牌的电视机的显像管开关了10 000次后还能继续使用的概率是0.80,开关了1 5 000次后还能继续使用的概率是0.60,则已经开关了10 000次的电视机显像管还能继续使用到15 000次的概率是( ) A .0.75 B .0.60 C .0.48 D .0.20 2.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事件A 和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为3 10,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 发生的概率 为1 2 ,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________. 3.如图,EFGH 是以O 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A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 内”,B 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 (阴影部分)内”,则P (B |A )=________.

高考数学导数题型归纳(_好)

导数题型归纳 请同学们高度重视: 首先,关于二次函数的不等式恒成立的主要解法: 1、分离变量;2变更主元;3根分布;4判别式法 5、二次函数区间最值求法:(1)对称轴(重视单调区间) 与定义域的关系 (2)端点处和顶点是最值所在 其次,分析每种题型的本质,你会发现大部分都在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以及“充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创建不等关系求出取值范围。 最后,同学们在看例题时,请注意寻找关键的等价变形和回归的基础 一、基础题型: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不等式恒成立; 1、此类问题提倡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解决: 第一步:令0)(' =x f 得到两个根; 第二步:画两图或列表; 第三步:由图表可知; 其中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函数的最值问题, 2、常见处理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分离变量求最值-----用分离变量时要特别注意是否需分类讨论(>0,=0,<0) 第二种:变更主元(即关于某字母的一次函数)-----(已知谁的范围就把谁作为主元); 例1:设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f x ',()f x '在区间D 上的导数为()g x ,若在区间D 上,()0g x <恒成立,则称函数()y f x =在区间D 上为“凸函数”,已知实数m 是常数, 4323()1262 x mx x f x =-- (1)若()y f x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求m 的取值范围; (2)若对满足2m ≤的任何一个实数m ,函数()f x 在区间(),a b 上都为“凸函数”,求b a -的最大值. 解:由函数4323()1262x mx x f x =-- 得32 ()332x mx f x x '=-- 2 ()3g x x mx ∴=-- (1) ()y f x =Q 在区间[]0,3上为“凸函数”, 则 2 ()30g x x mx ∴=--< 在区间[0,3]上恒成立 解法一:从二次函数的区间最值入手:等价于max ()0g x < (0)030 2(3)09330g m g m <-? ?<--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最新考纲] 1.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 2.理解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 3.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 识 梳 理 1.条件概率及其性质 设A ,B 为两个事件,如果P (AB )=P (A )P (B ),则称事件A 与事件B 相互独立. 若事件A ,B 相互独立,则P (B |A )=P (B );事件A 与B ,A 与B ,A 与B 都相互独立. 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 (1)独立重复试验 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做的n 次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若用A i (i =1,2,…,n )表示第i 次试验结果,则 P (A 1A 2A 3…A n )=P (A 1)P (A 2)P (A 3)…P (A n ). (2)二项分布 在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用X 表示事件A 发生的次数,设每次试验中事件A 发 生的概率为p ,则P (X =k )=C k n p k (1-p ) n -k (k =0,1,2,…,n ),此时称随机变量X 服从二项分布,记为X ~B (n ,p ),并称p 为成功概率. 4.正态分布 (1)正态分布的定义及表示 如果对于任何实数a ,b (a

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记为X ~N (μ,σ2). 函数φμ,σ(x )=,x ∈R 的图象(正态曲线)关于直线x =μ对称,在x =μ处达到峰值1σ2π. (2)正态总体三个基本概率值 ①P (μ-σ

高考数学题型归纳完整版

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节集合 题型1-1 集合的基本概念 题型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题型1-3 集合的运算 第二节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题型1-4 四种命题及关系 题型1-5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与证明 题型1-6 求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中的参数取值范围 第三节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题型1-7 判断命题的真假 题型1-8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题型1-9 结合命题真假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第二章函数 第一节映射与函数 题型2-1 映射与函数的概念 题型2-2 同一函数的判断 题型2-3 函数解析式的求法 第二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最值) 题型2-4 函数定义域的求解 题型2-5 函数定义域的应用 题型2-6 函数值域的求解 第三节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题型2-7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题型2-8 函数单调性(区间)的判 断 题型2-9 函数周期性的判断 题型2-10 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第四节二次函数 题型2-11 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不等式的关系 题型2-12 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及 条件 题型2-13 二次函数“动轴定区间” “定轴动区间”问题 第五节指数与指数函数 题型2-14 指数运算及指数方程、指 数不等式 题型2-15 指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题型2-16 指数函数中恒成立问题 第六节对数与对数函数 题型2-17 对数运算及对数方程、对 数不等式 题型2-18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题型2-19 对数函数中恒成立问题 第七节幂函数 题型2-20 求幂函数的定义域 题型2-21 幂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第八节函数的图象 题型2-22 判断函数的图象 题型2-23 函数图象的应用 第九节函数与方程 题型2-24 求函数的零点或零点所 在区间 题型2-25 利用函数的零点确定参 数的取值范围 题型2-26 方程根的个数与函数零 点的存在性问题 第十节函数综合 题型2-27 函数与数列的综合 题型2-28 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 题型2-29 函数中的信息题 第三章导数与定积分 第一节导数的概念与运算 题型3-1 导数的定义 题型3-2 求函数的导数 第二节导数的应用 题型3-3 利用原函数与导函数的关 系判断图像 题型3-4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性 和单调区间 题型3-5 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求解 题型3-6 已知函数在区间上单调或 不单调,求参数的取值范围 题型3-7 讨论含参函数的单调区间 题型3-8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图象的

数学分布(泊松分布、二项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 生存分析 贝叶斯概率公式 全概率公式讲解

数学期望:随机变量最基本的数学特征之一。它反映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大小。又称期望或均值。它是简单算术平均的一种推广。例如某城市有10万个家庭,没有孩子的家庭有1000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有9万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有6000个,有3个孩子的家庭有3000个,则此城市中任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目是一个随机变量,记为X,它可取值0,1,2,3,其中取0的概率为0.01,取1的概率为0.9,取2的概率为0.06,取3的概率为0.03,它的数学期望为0×0.01+1×0.9+2×0.06+3×0.03等于1.11,即此城市一个家庭平均有小孩1.11个,用数学式子表示为:E(X)=1.11。 也就是说,我们用数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个概率性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家庭,最有可能它家的孩子为1.11个。 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求一个概率性事件的平均状况。 各种数学分布的方差是: 1、一个完全符合分布的样本 2、这个样本的方差 概率密度的概念是:某种事物发生的概率占总概率(1)的比例,越大就说明密度越大。比如某地某次考试的成绩近似服从均值为80的正态分布,即平均分是80分,由正态分布的图形知x=80时的函数值最大,即随机变量在80附近取值最密集,也即考试成绩在80分左右的人最多。 下图为概率密度函数图(F(x)应为f(x),表示概率密度):

离散型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 连续型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X 2分布、t 分布、F 分布 抽样分布只与自由度,即样本含量(抽样样本含量)有关 二项分布(binomial distribution ):例子抛硬币 1、 重复试验(n 个相同试验,每次试验两种结果,每种结果概率恒定————伯努利试验) 2、 抽样分布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特点及联系

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的特点及他们的联系 2008-05-23 09:22:10| 分类:数学|举报|字号订阅 正态分布的特点如下: 1.正态分布的形式是对称的,它的对称轴是过平均数点的垂直线,即关于x=u对称。 2.曲线在Z=0处为最高点,向左右延伸时,在正负1个标准差之内,既向下又向内弯。从正负1个标准差开始,既向下又向外弯。拐点位于正负一个标准差处,曲线两端向靠近基线处无限延伸和接近,但不相交。 3.正态分布下的面积为1,过平均数的垂直线将面积分为左右各0.50的部分。正态曲线下的每一面积都可以被看成是概率,即对应着横坐标值的随机变量出现的概率。 4.正态分布是一族分布,它随着随机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的大小与单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分布形态。但是所有的正态分布都可以通过公式Z=(Xl—M)/S,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即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正态分布。 5.在正态分布曲线中,标准差与概率(面积)有一定的关系。 二项分布的特点如下: 1、二项分布的均值为np,方差为npq。 2、以事件A出现的次数为横坐标,以概率为纵坐标,画出二项分布的图象,可以看出: (1)、二项分布是一种离散性分布 (2)、当p=q=0.5时,图象对称;当p不等于q时,图形是偏斜的。p>q 时,呈负偏态; 3、n->∞时,趋近于正态分布N(np,npq)

一般1/2np>=5且nq>=5时,二项分布就非常接近正态分布。 二项分布函数在教育中主要用来判断试验结果的机遇性与真实性的界限,例如,求测验猜测行为的判断标准:在选择题测验中,通过二项分布计算得出被试凭猜测答对N道以上的概率。 阅读(744)|评论(0)

五年高考真题(数学理)10.5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第五节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 考点一条件概率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1.(2015·新课标全国Ⅰ,4)投篮测试中,每人投3次,至少投中2次才能通过测试.已知某同学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0.6,且各次投篮是否投中相互独立,则该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 A.0.648 B.0.432 C.0.36 D.0.312 解析该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为p=0.6×0.6+C12×0.4×0.62=0.648. 答案 A 2.(2014·新课标全国Ⅱ,5)某地区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表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A.0.8 B.0.75 C.0.6 D.0.45 解析由条件概率可得所求概率为0.6 0.75 =0.8,故选A. 答案 A 3.(2011·湖南,15)如图,EFGH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的内接正方形.将一颗豆子随机地扔到该圆内,用A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正方形EFGH内”,B表示事件“豆子落在扇形OHE(阴影部分)内”,则 (1)P(A)=________. (2)P(B|A)=________.

解析圆的半径为1,正方形的边长为2,∴圆的面积为π,正方形面积为2, 扇形面积为π 4 .故P(A)= 2 π , P(B|A)=P(A∩B) P(A)= 1 2 π 2 π = 1 4 . 答案(1)2 π(2) 1 4 4.(2014·陕西,19)在一块耕地上种植一种作物,每季种植成本为1 000元,此作物的市场价格和这块地上的产量均具有随机性,且互不影响,其具体情况如下表: (1)设X表示在这块地上种植1季此作物的利润,求X的分布列; (2)若在这块地上连续3季种植此作物,求这3季中至少有2季的利润不少于2 000元的概率. 解(1)设A表示事件“作物产量为300 kg”,B表示事件“作物市场价格为6元/kg”,由题设知P(A)=0.5,P(B)=0.4, 因为利润=产量×市场价格-成本, 所以X所有可能的取值为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分布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及分值 分布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高考数学考点解析1.集合与简易逻辑: 10-18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一章《集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选修1-1(文)2-1(理)《常用逻辑用语》 考查的重点是抽象思维能力,主要考查集合与集合的运算关系,将加强对集合的计算与化简的考查,并有可能从有限集合向无限集合发展。简易逻辑多为考查“充分与必要条件”及命题真伪的判别。 2.函数与导数: 30分+ 主要章节: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 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第四章《园与方程》 选修1-1(文)2-1(理)《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 选修4-4《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它把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主线。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复合函数为载体,结合图象的变换(平移、伸缩、对称变换)、四性问题(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反函数生成考题,作为选择题、填空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其中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有向抽象函数发展的趋势。函数与导数的结合的解答题,以切线、极值、最值问题、单调性问题、恒成立问题为设置条件,结合不等式、数列综合成题,也是解答题拉分关键。

3.不等式:5-12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 选修4-5全书 一般不会单独命题,会在其他题型中“隐蔽”出现,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广泛地应用在涉及函数、数列、解几等知识的考查中,不等式重点考五种题型:解不等式(组);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不等式的应用;不等式的综合性问题。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性质、解法及均值不等式。解答题会与其它知识的交汇中考查,如含参量不等式的解法(确定取值范围)、数列通项或前n项和的有界性证明、由函数的导数确定最值型的不等式证明等。 4.数列:20-28分 主要章节:必修5第二章《数列》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重要衔接点,所以在历年的高考解答题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题量一般是一个小题一个大题,另外一个与其它知识的综合题。文科以应用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为主;理科以应用Sn或an之间的递推关系求通项、求和、证明有关性质为主。证明题以考“错位相减法”比较多。 5.三角函数: 18-25分 主要章节: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

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总结归纳及练习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辨析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实际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利用这两个概率模型来解决.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并区分两个概率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举例进行对比辨析. 例 袋中有8个白球、2个黑球,从中随机地连续抽取3次,每次取1个球.求: (1)有放回抽样时,取到黑球的个数X的分布列; (2)不放回抽样时,取到黑球的个数Y的分布列. 解:(1)有放回抽样时,取到的黑球数X可能的取值为0,1,2,3.又由于每次取到黑球的概率均 为,3次取球可以看成3次独立重复试验,则1~35X B ?? ???,. 3 03 1464(0)55125P X C ???? ==?= ? ????? ∴; 12 13 1448(1)55125 P X C ???? ==?= ? ?????; 21 231412(2)55125P X C ???? ==?= ? ?????; 3 33 141(3)55125 P X C ???? ==?= ? ?????. 因此,X 的分布列为 X 0 1 2 3 P 64125 48125 12125 1125 2.不放回抽样时,取到的黑球数Y可能的取值为0,1,2,且有: 03283107(0)15C C P Y C ===;12283107(1)15C C P Y C ===;21283101 (2)15 C C P Y C ===. 因此,Y 的分布列为 Y 0 1 2 P 715 715 115 辨析:通过此例可以看出:有放回抽样时,每次抽取时的总体没有改变,因而每次抽到某物的概率都是相同的,可以看成是独立重复试验,此种抽样是二项分布模型.而不放回抽样时,取出一个则总体中就少一个,因此每次取到某物的概率是不同的,此种抽样为超几何分布模型.因此,二项分布模型和超几何分布模型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有放回抽样还是不放回抽样.所以,在解有关二项分布和超几何分布问题时,仔细阅读、辨析题目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超几何分布和二项分布都是离散型分布

高考数学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高考数学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1.已知盒中装有3着,现需要一只卡口灯泡,电工师傅每次从中任取一只并不放回,则在他第1次抽到的是螺口灯泡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的是卡口灯泡的概率为 ( ) A.310 B.29 C.78 D.79 解析:设事件A 为“第1次抽到是螺口灯泡”,事件B 为“第2次抽到是卡口灯泡”,则P (A )=310,P (AB )=310×79=2190=7 30.在已知第1次抽到螺口灯泡的条件下,第2次抽 到卡口灯泡的概率为P (B |A )=P (AB )P (A )=7 30310=7 9 . 答案:D 2.设A 、B 为两个事件,若事件A 和B 同时发生的概率为3 10,在事件A 发生的条件下, 事件B 发生的概率为1 2,则事件A 发生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P (AB )=310,P (B |A )=1 2, ∴P (A )=P (AB )P (B |A )=3 1012=3 5 . 答案:35 3.有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为0.9,出芽后的幼苗成活率为0.8,在这批种子中,随机抽取一粒,则这粒种子能成长为幼苗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设种子发芽为事件A ,种子成长为幼苗为事件AB (发芽,又成活为幼苗),出芽后的幼苗成活率为: P (B |A )=0.8,P (A )=0.9. 根据条件概率公式P (AB )=P (B |A )·P (A )=0.9×0.8=0.72,即这粒种子能成长为幼苗的概率为0.72.

答案:0.72 题组二 相互独立事件 4.(2010·抚顺模拟)国庆节放假,甲去北京旅游的概率为1 3,乙、丙去北京旅游的概率分别 为14,1 5 .假定三人的行动相互之间没有影响,那么这段时间内至少有1人去北京旅游的概率为 ( ) A.5960 B.35 C.12 D.160 解析:因甲、乙、丙去北京旅游的概率分别为13,14,1 5.因此,他们不去北京旅游的概 率分别为23,34,45,所以,至少有1人去北京旅游的概率为P =1-23×34×45=3 5. 答案:B 5.如图所示的电路,有a ,b ,c 三个开关,每个开关开或关的概率 都是1 2 ,且是相互独立的,则灯泡甲亮的概率为 ( ) A.18 B.14 C.12 D.116 解析: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设“a 闭合”为事件A ,“b 闭合”为事件B ,“c 闭合”为事件C ,则灯亮应为事件ACB - ,且A ,C ,B 之间彼此独立,且P (A )=P (B )=P (C ) =12,所以P (AB - C )=P (A )·P (B )·P (C )=18 . 答案:A 6.甲、乙两人参加一次英语口语考试,已知在备选的10道试题中,甲能答对其中的6题,乙能答对其中的8题,规定每次考试都从备选题中随机抽出3题进行测试,至少答对2题才算合格. (1)分别求甲、乙两人考试合格的概率; (2)求甲、乙两人至少有一人考试合格的概率. 解:(1)设甲、乙两人考试合格的事件分别为A 、B ,则 P (A )=413428310C C C C +213 646 310C C C C +=23. P (B )=213 828310 C C C C +=14 15. (2)因为事件A 、B 相互独立,所以甲、乙两人考试均不合格的概率为

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正态分布总结归纳与练习

二项分布?还是超几何分布 二项分布与超几何分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实际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利用 这两个概率模型来解决.在实际应用中,理解并区分两个概率模型是至关重要的.下面举例进行对比辨析.例 1 袋中有 8 个白球、 2 个黑球,从中随机地连续抽取 3 次,每次取 1 个球.求:( 1)有放回抽样时,取到黑球的个数X的分布列; ( 2)不放回抽样时,取到黑球的个数Y的分布列. 解:( 1)有放回抽样时,取到的黑球数X可能的取值为0,1, 2, 3.又由于每次取到黑球的概率 均为1 , 3 次取球可以看成 3 次独立重复试验,则 1 ,.5X~B 35 0312 ∴ P(X 0) C301 464 ;P(X 1)C31 1 448 ; 5512555125 21 P(X 3) C33 130 P(X 2) C321 412 ;4 1 .5512555125 因此, X 的分布列为 X0123 P 6448121 125125125125 (2)不放回抽样时,取到的黑球数Y可能的取值为0, 1,2,且有: P(Y 0)C20C837 ;P(Y1)C21C82 7 ;P(Y2)C22C81 1 . C10315C10315C10315 因此, Y 的分布列为 Y012 771 P 1515 15 例 2 某食品厂为了检查一条自动包装流水线的生产情况,随机抽取该流水线上的40 件产品作为样本称出它们的重量(单位:克),重量的分组区间为(490,495] , (495,500] ,,, ,(510,515] ,由此得到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4 ( 1)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求重量超过505 克的产品数量 , ( 2)在上述抽取的40 件产品中任取 2 件,设 Y 为重量超过505 克 的产品数量,求Y 的分布列; ( 3)从该流水线上任取 5 件产品,求恰有 2 件产品的重量超过505 克的概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