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婺源县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及简介

婺源县县级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至2016年11月止)

第一批:县级(21项):

婺源傩舞婺源徽剧

婺源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

婺源茶艺婺源抬阁

婺源豆腐架婺源乡村文化

婺源民间故事婺源楹联、匾额

婺源谚语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民歌婺源祠堂建造技艺

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

婺源徽菜制作技艺新安医学

婺源灯彩民间祭祀活动

婺源孝亲敬老习俗

第二批:县级(10项)

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婺源徽墨制作技艺婺源鼓吹

婺源坑头水酒酿造技艺婺源乌饭制作技艺

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方言

婺源汪以成九叠篆浙源查氏酿酒技艺

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1、婺源傩舞(国):俗称“鬼舞”或“舞鬼”,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婺源傩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活化石”,婺源傩舞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婺源徽剧(国):是京剧的鼻祖。其表演技法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塑造,并通过动作和神情予以外化;还特别讲究身段、亮相的造型,让人产生一种雕塑美的感觉。其内容通俗易懂,结构简练,动作性强,雅俗共赏。婺源徽剧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婺源三雕(国):作为徽派建筑最精彩的艺术亮点,集美学、力学、文学、民俗学于一炉,极具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以及历史考察价值与观赏、审美的精神价值,同时也为当代建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和借鉴价值,对当代建筑艺术有巨大的影响。婺源三雕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国):婺源龙尾砚又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早在南唐时歙砚就享誉砚坛,迄今已有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龙尾砚始于唐,盛于宋,衰于明清,复兴于现代。婺源砚雕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婺源茶艺(省):起源于唐,盛行于南宋。它依靠民间饮茶风俗,更多地溶进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由于茶道包含着艺术、哲学、道德等因素,

是接待亲朋宾客、交流情感、增进友谊的一个渠道,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至今仍盛行不衰。婺源茶艺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婺源抬阁(省):抬阁原称“抬歌”,是中原安阳一带敬孔子平息干戈的高台歌舞。婺源抬阁约从宋初开始传承至今,它之所以在婺源流行,缘于隋朝末年歙州人汪华起兵据郡,捍卫了宣、杭、睦、婺、饶、歙六郡平安。在婺源人心目中,汪华与孔子一样,也是平息干戈的英雄,把他奉为汪帝菩萨,婺源每年出抬阁,本意就是给汪帝看的。它有40多个剧目,体现了婺源人艺术才能、审美观念与工艺水平。

7、婺源豆腐架(省):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积淀。每年农闲时节、逢年过节,村民都要举行民间文艺表演,自娱自乐。而做豆腐人家为庆节日,则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抬起来加入到自娱自乐的行列之中。充分体现了文化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

8、婺源乡村文化(省):它包含了婺源民间传统舞蹈、技艺、民俗等诸多内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婺源民间故事:一个地域的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当地的人文信息。婺源民间传说故事,如朱文公的传说故事、江永的传说故事、潘璜的传说故事、杨林枵的传说故事等,除有着鲜明的本地特色外,还包含了大量忠孝节烈、圣贤信仰的内容,故事文化品位较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10、婺源楹联、匾额:作为朱子故里,婺源人重教化,讲人伦,善与仕宦交往,它的处世哲学、人生追求便通过对联张布在建筑物上。凡有人居处,即有对联,所谓有联则雅,无联则俗。依附建筑而生的婺源楹联、匾额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写景咏物,言志抒怀,老幼皆喜,妇孺能对。它在婺源特色方言的映衬下,更显得富有文化韵味,反映出婺源人思想、道德、伦理、教化、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信息。

11、婺源谚语:婺源谚语是婺源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创造并广为流传的谚语,是婺源人民群众实践与智慧的结晶,而且仍在广泛传播与运用,此次搜集整理申报的共有100余条,主要涉及生活谚语、农事谚语、气(物)候谚语等几大类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形式独特,通畅流利,幽默诙谐,内涵丰富,极具教育意义,可谓是婺源人的启蒙教材。保护与传承这一珍贵的民间知识类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2、婺源民歌:婺源民歌是婺源人民在漫长的历史积淀和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婺源人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婺源民歌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中以劳动号子、茶歌、山歌、小调、儿歌及风俗歌为主。如《十条手巾》、《望郎》、《戒烟歌》、《十二月花》、《数猫》、《采茶歌》、《哭嫁》等。

13、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国):婺源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已成为著名茶区。唐朝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南宋建炎初年的《宋史·食货志》中还将婺源的“谢源”茶列为全国六大名茶之一。婺源绿茶制作采用了量小热揉烘坯等独特的手工操作,经炒、揉、抖、烘、焕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制出的绿茶即有白毫显露,条索匀正的外形,又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等高山云雾茶的内质,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婺源绿茶也以其独特的品质多次在国际、国内等各级商品博览会上获奖。

14、婺源祠堂建造技艺:祠堂是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型,是历史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祠堂建造既涵盖了精美绝伦的“三

雕”(砖雕、木雕、石雕)技艺,又融会了民间风水学、规划学、建筑力学、建筑设计原理等学科。婺源祠堂建造,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至明清鼎盛时期,全县有祠堂2000余座,是全国立祠最多的县份之一。婺源祠堂受朱子礼教和传统徽文化的影响,在习俗、选址、结构、功能布局及三雕特色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二00三年于原址重建的婺源萧江宗祠,为国内少有的祠堂重建经典之作,对推进古祠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5、婺源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省):婺源纸伞制作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南宋时期。其尤以婺源甲路所产纸伞最为有名,素有“金溪斗笠甲路伞”之誉。康熙年间所修《县志》即已将甲路伞列入《货属篇》。民国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婺源纸伞制作工序全为手工,取材用料考究、独特,综合应用了力学、材料学、机构学原理。制作技艺古朴,造型美观大方,运用活动的节点替代固定的节点结构,钻孔穿线的连接与竹销钉连接配合,并应用楔配合自锁机构来锁定展开结构。伞面皮纸吸墨性强,类似书画宣纸,艺人于其上题诗作画,寄情寓意,让婺源纸伞在实用之外更增添了审美情趣,不仅晴雨相宜,经久耐用,而且美观轻便、古朴别致,有较高的欣赏收藏价值。

16、婺源小吃和糕点制作技艺:婺源小吃制作流程原始、原料生态,主要有:汽糕、糯米子糕、野艾果(清明馃)、油煎馃、罗苏瘪、灰汁馃、馍果、南瓜枣、乌饭、米粉果、果杂饭、抖抖果等等,深受当地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喜爱。婺源小吃的制作主要以手工为主,不仅营养丰富,色泽美观,制作精细,而且文化底蕴丰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乌饭采用山中特定的树汁与糯米混合多在端午节时制作,清明馃采用天然野生艾草煮汁与米粉混揉后包馅而成,多在清明前制作用以祭奠祖先等等。

11、婺源菜制作技艺(市级):婺源隶属徽州1200余年,是全国八大菜系中——“徽菜”的发源地之一,徽菜是婺源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婺源菜系兼收并蓄,它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特色菜以粉蒸、糊菜为主,独具一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粉蒸肉、粉蒸鱼、粉蒸青菜、粉蒸茄子、粉蒸豆角、糊豆腐、糊南瓜、糊番薯等等,在婺源民间还流传有婺源菜“无荦不能蒸,不蔬不能糊”的菜系谚语。

18、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系古徽州辖区之歙、休宁、婺源、绩溪、祈门、黟六县医家在长期的医事活动中,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所提出的一整套系统的医学理论以及在临床应用成就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医学流派。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宋至清,婺源从事医学者有463人。其中不少曾出任御医及各级医官,为新安医学派群体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19、婺源灯彩(板龙灯省级):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传统艺术。婺源方言中,灯同丁同音,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婺源的花灯制作,集合了竹艺、装裱、剪纸、绘画等民间技艺,以辞旧迎新的情感为铺垫,展现的是花团锦簇的绚丽,还有散佚民间的文化图像。婺源花灯的图案,除了“开门纳福”、“辞旧迎新”、“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的祈愿,还有“渔、樵、耕、读”、“梅、兰、竹、菊”等,都出自民间艺人的临摹,笔画朴拙,却显民间意趣。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迎板龙灯等。龙灯多在农历正月举行,十三起灯、十五闹灯、十八圆灯。香火灯是用稻草捆扎编结的龙身上插满香火,迎游时如火龙翻滚,通常在中秋佳节举行。

20、婺源孝亲敬老习俗:孝亲敬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

容,作为朱熹的故乡,婺源在这方面有许多值得今人推崇的良好习俗,它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人生的各个方面。如:祠堂的祠规、谱训、家训不乏孝亲敬老教训,《招赘书》、《出赘书》、《分家书》均有孝亲敬老内容,嫁女时父母有教育女儿到婆家孝亲敬老细节,对比自己年长者,要称公、称婆、称老;与比自己年长者同酒席,要让长者坐上座。如果父母亲在世,不能先吃饭后喝酒,若非喝不可,必须要过三条门槛才可等等。

21、民间祭祀活动:婺源祠祭活动历史源远流长。最早于南宋的《朱子语类》中就有婺源祭祀情况的相关记载。祠祭文化作为丰富独特的婺源祠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婺源信仰风俗和宗族文化的生动表现,是研究已经消失的封建宗法制度和礼制文化的历史遗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民俗价值。婺源的民间祭祀活动,继承了朱子礼学的衣钵,如祠祭不得逾越《朱子家礼》半分,还有家祭、坟祭等等,都体现了书乡、礼仪之乡的地方特色,是一份值得传承的民间知识。

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简介

1、婺源徽墨制作技艺(省级):婺墨指婺源以传统技艺手工生产,以松烟、桐油烟、漆烟和胶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的特种颜料,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婺墨是徽墨中的一大流派,旧时各流派的原料配方、制作技艺皆不外传,因此各流派皆各有特色。婺墨是婺源享有盛誉的传统工艺品,历史上曾以“落纸如漆,万古存真”的美誉而闻名四海,见赏艺林。婺墨生产历史悠久,其特点是“朴实少文”,多为平民化产品,为民间所喜闻乐见。也有不少绝精的产品,俗称“御墨”、“文人墨”,多被历代藏墨家所重。

2、婺源皮纸制作技艺(市级):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承载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原有的手工造纸技艺已逐渐被现代化的机械流水线替代。婺源至今仍保留着依托传统简易工具,制作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皮纸技艺。婺源皮纸制作主要原料取自一种学名为构树的乔木树皮,整个造纸过程较为繁琐细致,需要极为丰富熟练的操作经验。经繁杂工序制成的皮纸色泽为亚白色,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具有很好的防潮、防蛀、防腐的功效,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花灯、纸窗、灯笼、油笼、茶叶包装、导火索、线装书、纸钱、油纸伞制作等,在农村习俗中一些诸如分家书、合同、契约等重要文书也多采用此种皮纸书写。

3、婺源徽派民居营造技艺:民居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和载体,婺源古属徽州,村落民居继承了传统的徽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婺源徽派民居的外表,有飞檐翘角的门券、有五岳朝天的马头墙,粉墙矗矗,鸳瓦鳞鳞,内有宽广的院子、宽敞的客厅、清静的寢室。总体上看,婺源徽派民居不但比之休宁、黟县等地精美,而且新建的粉墙黛瓦仍旧是徽味十足,这些,都直观地体现婺源人对

于传统徽州文化的固守。婺源徽派民居的营造讲究村落布局严谨周密、建筑格局紧凑精细、建筑风格统一鲜明,文化底蕴绵长深厚,建筑装饰丰富多样,营造技艺精湛高超。建筑与自然山水和谐共存,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抑扬顿挫,体现出独特的韵律感。其繁杂的建筑程序,工艺、仪式以及民俗等,每一道都凝聚着普通民众的智慧,反映了传统婺源人的独具匠心。

4、婺源鼓吹:婺源鼓吹由鼓吹、小提、笛子、二胡、三弦、堂鼓、板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云锣、木鱼等乐器组合而成的一种“吹打乐”,历来是官宦、富商人家用以光宗耀祖,显耀门楣

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民间用于迎神祭祀、迎灯舞龙、婚丧嫁娶的一项器乐形式,至今仍在婺源民间广泛流传。婺源鼓吹保留了传统的演奏形式和风格及各种曲牌,同时,在原有鼓吹基础上不断吸收各个时期的曲子和小调,增强了时代感,场面欢乐,气氛热烈,群众喜闻乐见。它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气息,是民间一项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形式。

5、婺源坑头老水酒酿造技艺:婺源坑头老水酒产于中云镇龙山坑头村,被称之为“一绝”,村中传说酿酒所用是吕洞宾所掘泉

水酿制的老水酒,宗谱记载明代宰相严嵩最爱喝坑头水酒。有“坑头水酒桃溪鱼,官宦餐席不能离”之说。坑头老水酒以糯米蒸熟作为主要原料,加酒母糖化发酵的一种发酵酒,含酒精量多在10%-20%之间,属一种低度酒。它香味浓郁、酒味甘醇、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留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葡萄糖、糊精、甘油、醋酸、矿物质及少量醛、脂。其营养物质多以低分子糖类和肽、氨基酸的浸出物状态存在,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6、婺源乌饭制作技艺(市级):婺源乌饭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食品,婺源人以当地一种叫“乌饭叶”的灌木叶子捣烂,取其乌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加上瘦肉、香菇搅拌、经文火炊透便成乌饭,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欲顿增。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曾将制作乌饭的方法收录其中:“摘取南烛树叶捣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乌色之饭,久服能轻身明目,

黑发驻颜,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7、婺源酥月制作技艺:婺源传统酥月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自古以来,在婺源,酥月是中秋佳节女婿孝敬岳父母时“端节”的必备礼品,是婺源的特色食品之一。婺源酥月由黑芝麻、桂花、白糖、猪油、果仁入馅,外酥内甜,香软可口,是婺源人中秋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如果有人在外打工没办法回家过中秋,那么家里一般都会寄一些酥月给他们,以慰思乡之情。

8、婺源方言: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婺源古属徽州,婺源方言属徽州方言的一个分支,已流传了1200多年,是流传较为久远的方言之一。据《婺源县志》记载:“本县习惯上把全县分为东南西北四乡,北乡以清华为代表,东乡以江湾为代表,西乡以许村为代表,南乡以太白为代表,加上县城共5个地区,有5种话。”婺源方言保持了古朴儒雅的特点。如人们熟知的承让、大小乔、没者也、有亦无、不对榫等极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在婺源方言中运用极为广泛。婺源方言对“之”字的理解与用法特别接近古汉语。此外,婺源方言还有富有节奏、感染力强等特点。

9、婺源汪以成九叠篆(市级):九叠篆,也称九叠字或九转篆,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书体,是篆书园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它笔画平直,反复折迭;盘旋屈曲,布局均匀,字体规整,大方稳重,极具特色。九叠篆始于陏,盛行于宋,多用于皇家官署印章,后又用于钱文,使之名声大震,风靡一时。明代婺源人汪以成是乡村教书先生,县志称儒士,曾在京为官,对中国汉字的字体、字音、字义谙熟,积累较多,对九叠篆的书写进行了传承创新,所撰《同文千字文》中的九叠篆,作为九叠篆的范本在全国传播。汪以成还参与了《钱塘田艺蘅辑》、《大明同文集举要》校编。

10、浙源查氏酿酒技艺:浙源查氏酿酒技艺由浙源凤山查氏西门查震高之嗣孙查邦秈创于雍正年间,传承至今已有十一代,是现今婺源乃至整个徽州区域唯一一家保留完整传承体系的传统酿坊。查记酿酒的工艺流程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独特方法以及器具和原料。代表性作品有血糯米酒、桃花雪酒、各类果酒等多个品种,具有酒色

清亮,酒香清醇,入口绵柔,不燥口,不宿酲等特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关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为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特发出以

下倡议: 一、对破坏偷盗倒卖文物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举报。 二、自觉保护身边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及各种文物资源。 三、为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传承环境。 四、自觉投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广泛宣传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让我们携手共同保护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永远长存。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它包括古遗址、古墓、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闲林小学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小结

闲林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创建工作小结 闲林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科室 闲林镇桦树村的流星创建于清初,曾风靡一时,但文革后几乎到了失传的地步。前些年,我们协同镇镇府文化站,邀请唯一会耍流星的一位老人到学校亲自传授,我们还组织学生在各级单位组织的赛会中登台表演,深受好评。 但是,由于当时参与学习的仅十几人,而且早已毕业,“流星”这一极具闲林地方特色的技艺正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一、为了让甩“流星”的绝活在我们这方热土再放光彩,我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将基地创建纳入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在对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和生源、教育环境、文化底蕴、原有办学特点、传统优势、周边自然人文资源等诸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切合学校实际、能深层次拓展和有利于整体带动学校发展的发展规划,并落实到学校年度计划、处室工作安排、年级组和学科组工作之中。 成立“流星”教学传承基地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姚江萍校长担任组长,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的管理责任体系,并在人力、物力、财力及制度上给予充分保证,学校各科室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积极规划、协调、组织、实施,逐步形成的管理机制。 我校还计划将甩“流星”纳入体艺“2+1”工程,让学生分年段,由易到难掌握各种甩法,全面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是一项全新的教育项目,教师缺乏、教材不够规范是当前“非遗”教学的一大难题。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扬长避短,承担起“非遗”传承教学工作的重任?一方面,学校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地,自身要主动承担传承工作的重任,以学校教科室牵头,组织部分班主任和音乐、体育教师练习甩“流星”;另一方面邀请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校外辅导员”来校传授技艺;聘请文化馆的专业人士担任指导老师,编排节目。 3. 多方位开展“非遗”传承教学工作

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 主体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第一节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一、何谓“传承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群体传承,一是传承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2008年国家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承担的义务作出规定: (一)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文化行政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 (二)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三)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 (四)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 (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闽南师范大学 课程论文 马克思主义精神与文化遗产保护姓名:黄红林 学号:1203030126 系别:政法系 专业:行政学与政治学 年级:12级 指导教师: 2013年11月

目录 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2) 1、文化遗产保护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文化精神 (2) 2、文化遗产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精神 (2) 3.文化遗产对社会的作用 (3) 三、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 (3) 四、结论 (4) 五、致谢 (4)

摘要 人类文化遗产被破坏的事件历历在目,无不让人心痛惋惜。而我们该怎么去保护现存的文化遗产,才能避免上述悲剧重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与马克思主义精神都肯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必须从基础做起,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让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继续绽放华彩。关键词:文化遗产;三中全会;马克思主义;创新 前言 新浪网报道2012年1月26日,原本计划恢复原貌的“梁林故居”现已基本被拆掉,只剩门楼旁一小间。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表示,此前并不知晓故居被拆一事,已责成东城区文委调查。目前考虑的方案是复建故居,但最终方案还未出炉,整个复建工程需等住户全部搬走才行。对于这个问题,网上争议不断,在现代化的今天,难道一切都得现代化?发展就是要破除一切旧事物?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 所谓文化遗产,是指人们所承袭的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就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言,它集中地表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今天所必须面对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这些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收到严重威胁。不少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许多重要文化遗产消亡或失传。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当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文化生态、政策环境、行业自身等多方面问题。1而相关行业与政府部门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意识与保护力度的薄弱更让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譬如漳州版“三坊七巷”——文川里走过数百年,而今却面临拆除的危险。虽然在报道后政府部门有效地将之保护起来,但这件事无疑是反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足。梁林故居,林白水故居、赵萝蕤与其父亲长住过的四合院遭遇危机,最终都被粗野的推土机连骨带肉全吞噬了。,到了2005年,北京的名人故居,全市308处,有189户暂未 1 节选自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新华社北京2月8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探析 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较大的困境,重庆市黔江区积极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路径,总结提炼并完善这种路径对于民族地区非遗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非遗;传承;路径;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记忆的背影”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本文理清了非遗的含义和特点,梳理了黔江非遗传承的现状,并提出了完善黔江非遗传承路径的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和特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 非遗称号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以前它被称为“无形文化”和“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等等。后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才正式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没有统一的概念,目前最权威且使用最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定义。《非遗法》认为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同时,《非遗法》指出非遗的六大类型: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和其他非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遗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文化,具有文化的特性。首先,非遗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它来源于人类长期的生产等实践活动,是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不断演化。其次,非遗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只能通过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次,非遗具有传承的特点,它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特定群种的具体活动传承下来,绵延不止。最后,非遗具有活态性的特点,通过人的活动传承下来,活态性体现出非遗的生命力。 二、黔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路径 黔江探索出非遗传承的“123”模式,即为每一个传承项目出台一套政策,并建立“动态保护”和“静态保护”两个保护模式,打造传承基地、传承舞台、传承人三个传承体系,实现了“在保护中传承”和“在传承中保护”双目标。其非遗传承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一、从思想上认识文化遗产的意义 文化遗产具有连接古今、传承文化、融会历史的意义。因此,文化遗产不仅是一地之宝、一省之名、一国之盛,更是全世界的遗产,全人类的瑰宝。所以,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国民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懂得文化遗产对于自己、家族、国家、民族、世界甚至子孙后代的独特价值。从而,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所关心、爱护和尊重。 二、从意识上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 在旅途中,有时我会发现这种现象:有的游客大肆采摘树叶花草等作为纪念品,有的商贩以当地稀有的动物、植物、矿产为纪念品,甚至到了"掠夺性"贩卖的地步。比如:峨眉山的枯叶蝶是名贵物种,然而有的工艺品一件就用掉几十只蝴蝶。毕竟,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自家的,以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全部揽下。在此,需要打破有些游客狭隘的"家天下"价值观。另外,并不是非要在景区留下痕迹就代表着你"到此一游",旅游的纪念途径有很多种。比如:在风景名胜地留影,购买旅特色纪念品、当地特产、明信片、画册,收藏车票、门票等。 三、多途径学习文化遗产的知识 如果国民具有更多关于文化遗产的知识,对于合理保护文化遗产同样具有积极意义。这里提倡的多途径,即可以从书本上学习,阅读众多旅游、地理、文物保护、遗产介绍的书籍;可以从课堂上学习,通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补充有关文化遗产的常识和故事;可以从传统媒体上学习,通过电视专题报道、新闻,VCD、DVD记录片,报纸专刊、旅游专版等了解新的故事;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如旅游网站、旅游日记、BBS讨论区、博客日记等进行搜集和记录;当然,最直观的还是亲身体会文化遗产的魅力,身临其境,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多角度体会文化遗产的美丽 文化遗产是一国精华的浓缩,无论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从一定意义上,都具有可视的效果,有的可以通过听觉、嗅觉、味觉等传播。比方说,当地的传统小吃,文化遗产旅游胜地的鸟语花香、气象万千,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色、光、电等。多角度体会文化遗产,带来的感触是全方位的,也是"立体式"的,能够使你更加深刻地认识遗产诸多美丽的界面。 五、从做法上审视自己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君子独善其身"、"一日三省吾身"等都有很多的阐述。现在,从价值观层面,我们也要不断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态度和言行。在审慎的同时,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制止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共同维护良好地旅游秩序和保护模式。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评选及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载体建设,巩固近年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促进我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鼓励全社会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培养和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和《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在福州市地域范围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为主要职能,从事传习、展示、培训、交流的机构、活动场所和空间。基地涵盖内容可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区、展示博物馆、学校、传习所、展示中心、活动中心、曲堂等形态。 第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或机构,可以申请或者被推荐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示范基地: (一)扎根于福州市地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并至少有一个项目已列入福州市级及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名录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基地必须具备有相应的场所,面积一般不少于平方,并满足消防等方面的要求。场所应通过实物、图片、音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全面展示该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流程、相关工具(道具)、传承谱系、成品(成果)等多方面的信息。 (三)基地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应当以集中交流、培训、师徒传承、嫡系传承等各种方式开展传承、展示、研讨、交流等活动。要求有活动计划,每年面向社会自行组织开展传承活动不少于次;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广场等社会宣传活动一年不少于次。 (四)基地应有至少一名市级(含市级)以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若干名熟练掌握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工作人员,有一批热心于传承项目的骨干或志愿者,并有专门的传授人常年进行技艺传授。该传授人必须是该项目认可的传承人,或者是受项目传承人委托有能力担当该项目传承工作的人员,接受传承的学员人数在人(含)以上; (五)基地需建立系统完整的传承档案,包括传承基地的管理制度、人员名单、物品清单等,以及传承、社会宣传活动的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 第四条符合以下条件的单位或机构申报基地时予以优先考虑: (一)积极建立数字化信息管理,配备完整的数据库档案。

第八章非遗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第八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与保护主体 第一节非物资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一、何谓“传承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群体传承,一是传承人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是指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传承人或传承群体,即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着具有重大价值的可以延续和发展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技术、本领,并且具有最高水准层次的个人或群体。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积极开展传承活动。 2008年国家出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应承担的义务作出规定: (一)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文化行政部门的要求,提供完整的项目操作程序、技术规范、原材料要求、技艺要领等; (二)制定项目传承计划和具体目标任务,报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三)采取收徒、办学等方式,开展传承工作,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培养后继人才; (四)积极参与展览、演示、研讨、交流等活动; (五)定期向所在地文化行政部门提交项目传承情况报告。 《非遗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丧失传承能力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 以下是精心整理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精选篇】1. 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 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3. 博学助君明志,笃行助力致远。 4. 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 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6. 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7. 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8. 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9. 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10. 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11. 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12. 珍爱优良民族传统,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13. 修身齐家有道,汶林学院传教。 14. 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15. 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16. 传播东方智慧,重塑中国精神。 17. 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18. 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19. 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20. 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热门篇】1. 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2. 学传统文化,做当代圣贤。 3. 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4.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5.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6. 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7. 传播古典文化,成就华夏修养。 8. 弘扬传统文化,缔造华夏智慧。 9. 东方文化之源,当代修身之所。 10. 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1. 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创造人类先进精神文明。 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魅力。 13. 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4.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5. 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6. 提高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7. 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名单

成都市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名单 [ 大中小 ] 来源:阅读次数:12 发布时间:2013-12-09 第一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承基地、传习所名单(截止2013年4月) 传承基地3家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级别申请单位 1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成都蜀锦织绣有限责任公司 2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成都市郫县食品工业协会 3川剧国家级成都市川剧院 传习所32家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级别申请单位 1竹麻号子国家级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2瓷胎竹编国家级邛崃市群众艺术馆 3青城洞经古乐省级青城洞经古乐团 4青城武术省级都江堰市青城道君精武馆 5成都道教音乐国家级成都市道教协会 6四川扬琴国家级成都艺术剧院曲艺团 7四川清音国家级成都艺术剧院曲艺团 8四川竹琴国家级成都艺术剧院曲艺团 9金钱板国家级成都艺术剧院曲艺团 10蜀锦织造技艺国家级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 11 蜀绣国家级成都蜀绣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12成都郝淑萍蜀绣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13四川皇汉绣庄有限责任公司 14成都梦苑蜀绣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15四川天府蜀绣股份有限公司 16郫县工商联蜀绣产业商会 17道明日用竹编省级崇州市文化馆(道明日用竹编传习所)

18怀远藤编省级崇州市文化馆(怀远藤编传习所) 19怀远三绝制作技艺省级崇州市怀远镇怀远小食合作店(怀远三绝传习所)20汤长发麻饼制作技艺省级崇州市街子镇汤长发麻饼厂 21金鸡风筝扎制技艺省级崇州市文化馆(金鸡风筝传习所) 22 成都漆艺国家级成都市漆器工艺厂 23成都市武侯区致艺漆品工艺厂 24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杨莉漆艺工作室25 银花丝技艺国家级 成都金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 26成都道安艺术品有限责任公司 27桂花土陶传统制作工艺省级彭州市桂花镇龙窑土陶厂 28水井坊酒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 29糖画技艺国家级成都市锦江区民间糖画艺术协会30 蜀派古琴省级 四川成都俞伯孙蜀派古琴研究所31四川成都成华区成都东坡诗琴社32西岭山歌市级大邑西岭镇西岭山歌传习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九月下旬,盟政协副主席**带领**政协文史委、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人员,深入到**、**、**和**县等地,对全盟非物 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地区,有多个项目在国家、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 其是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非遗”项目的发源地中占有 重要地位。目前,被录入世界人类“非遗”名录“蒙古包营造技 艺”1项;国家级“非遗”名录“祭敖包”、“那达慕”等13项; 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乌珠穆沁长调民歌”等99项;**级“非遗”名录152项;旗县(市)级“非遗”名录302项。 被国家、自治区和**命名了一批传承人和文化之乡,其中有国家级传承人2名(苏尼特左旗“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人莫德格、锡林 浩特市“潮尔道—蒙古族和声演唱”传承人芒来);自治区级传承人89名;盟级传承人306名;旗级传承人445名。被命名的文化之乡(基地)36处。具有代表性的有,苏尼特左旗被命名为“乌兰伊德 文化之乡”和“印记、绳艺文化保护基地”;苏尼特右旗为“中国 骆驼文化之乡”;镶黄旗为“阿斯尔摇篮”、“火不思之乡”;东 乌珠穆沁旗为“全国文化先进地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正蓝旗为“查干伊德文化之乡”;锡 林浩特市为“潮尔道之乡”;阿巴嘎旗为“潮尔道文化生态保护区”、“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阿巴嘎黑马写生基地”等。共 设立“潮尔道传承基地”、“乌珠穆沁长调传习所”、“晋剧传承 培训基地”等传习所传承基地42处。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先人留下来的具有重大价值意义的遗产,它们都是非常可贵的,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保护它。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各国又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来保护文化遗产呢?法国,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之一,它有着举世闻名的名画《蒙娜丽莎》等各种文化遗产。早在1830年,法国就有文物保护方面的立法。100多年来,法国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法规体系,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以有法可依,依法进行。法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许多保护性的条例与法规,著名的如法国的“马尔罗法”通过相关法律确定了政府这一主体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绝对保护权。且为了保证保护区的地位,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分级别的列入保护名录,针对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在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等方面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如巴黎的第一个保护区马雷街区,在对建筑进行登录时,就分为文物级和历史名录级,而对于较高级别的文物级,政府要求业主与其之间遵守特定的协议,且在维护补贴、税收等方面也与历史名录级享受不同优惠政策。 除了有完善的法律保护之外,我个人认为法国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保护得那么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大部分群众都有着一颗保护文化遗产的心。在对文化遗产地区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管理时,常常有各种民间保护力量的参与,如民间保护组织、投资者、学者、当地社区居民、手工业者等。这些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往往在前期规划与后期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共同形成的组织也可以站在多个利益群体的角度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综合保护和开发,最大程度上减少各方利益冲突。例如埃菲尔铁塔的修建以及卢浮宫的金字塔形透明屋顶,在建造时就受到群众的很大意见及反对。在修建埃菲尔铁塔时,甚至有人扬言如果埃菲尔铁塔真的修建好,他将永远离开这座城市,但事实上那人并没有离开,反而每天都去塔上的咖啡厅喝咖啡。卢浮宫的金字塔形屋顶也受到人们的很多争议,他们普遍认为在卢浮宫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旁建起这样具有现代特色的东西根本是不可理解的,但最后这个的建起却给卢浮宫的人流控制等作出了巨大贡献。还有法语是被誉为是最美的语言,法国人都很重视法语,如果外国人地法语说得不好,他们可能会认为你在侮辱他们。从上面我们看到,虽然人们的反对并不是完全的正确,他们反对的东西的建成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是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他们这种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又从中反思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情况,然后进行学习改进。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还比较健全,管理部门也很权威,如文化局、规划局等。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主要存在两个差距,一是理念的差距,一是做法的差距。理念的差距尤其表现在我国在对文化遗产改造利用中常常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遗址基础上进行重建时也是坚持修新如旧的原则。无论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新如旧,都是作假,因为无论是现代的材料、工艺还是工匠都无法与古代相提并论。修新如旧常表现在外观形象上的如旧,这从短期来看,可以营造文化环境,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但是从长期来看,从文化的保护角度,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都是对后人的欺骗,对历史的欺骗。同时,这些原则也限制了当代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国家也没有大力的将保护文化遗产这一意识灌输到人们中,造成观念上的缺失,同时某些地方政府为了一时的利益,毁坏文化遗产建筑等,建立商业区,修建住房等,从而获取利益。 因此,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负的义务,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载,为我们下一代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以后的人生的启发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其背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谈谈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谈谈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传承人目前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情况 1.冰火两重天: 近年来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传承状况、遇到的问题及困惑,放一块儿谈,一句话: 冰火两重天。火的方面是那些产品有销路,他们办起了公司、招工人、开起了商店,如陶瓷、刺绣、雕塑、制剑业。但这部分人是少数行业的少数艺人。大部分民间文化后继乏人,传承人靠手艺连自己也养不活,更谈不上致富,无人愿跟着学,即使传承人想招外姓人授德传艺,也无人愿学。如郑州“猴加官(冠)”艺人老曹,已80多岁了,通过媒体公开声明愿免费招外姓人为徒,传授制作技艺,却无人愿跟着学。 2.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一是后继乏人;二是知识产权纠纷。1956年私合营时留下的历史问题,改革开放允许私营经济后,以及受到保护后,有了名和利之争。家族内部的纷争,兄弟反目。相关利益集体和个人争抢传承人资格。三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盲目拆迁、合村,对古村落和古民居的毁坏。四是自然环境污染,造成人们不愿、不敢品尝地方小吃,不愿、不敢直接接触手工艺品。 3.河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河南前后4批共有84名国家级传承人,分布在民间文学、民俗之外的8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类之中。全国4批非遗传承人共1986名,平均每个非遗项目约 1.63人。我省非遗传承人约占全国总数的 4."2%,高于各省平均人数( 58."4人)。河南非遗居国家级项目平均拥有

1."15个代表性传承人,略低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平均人数。我曾做了一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布表: ①民间文学的国家级项目有5项,民俗有8项,而传承人缺位;②戏剧类国家级项目有17项,平均每个项目 2."5人;传统音乐平均每个项目 1."6人,传统舞蹈平均每个项目 0."5人,曲艺平均每个项目1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平均每个项目 1."6人,传统美术平均每个项目 0."9人,传统技艺平均每个项目 1."7人,传统医药平均每个项目 1."5人。 14.河南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自2008年公布第一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来,每两年评定一批,221人入选。2010年评定了第二批231人入选。2012年第三批189人入选,三批共计641人。 在省文化厅2008年公布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之前的 2005年3月,省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领导小组按照中国民协的部署开展了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调查认定、命名工作。 2007年7月25日,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联合命名了76名省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名单。当年11月,在郑州召开了命名大会,冯骥才、孔玉芳等领导亲自向传承人援牌。其中28人于 2007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介绍76名杰出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图书《薪火》,于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朱兵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一个浪潮。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就是说,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种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重要性除了体现在一般的文化意义上外,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等等方面。文化的问题、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全球所关注。 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在不断扩大,保护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用今天的观念看,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围绕着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来进行的。就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从我国来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从对重要的、单个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扩展到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保护,又扩展到对以某个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街区、村镇、城市的保护。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范畴。

第三个特点是随着保护对象的多元化,保护对象的价值标准和保护方式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历史年代再也不是一个绝对尺度。“保护”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充,它不再仅仅被理解为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还包括研究、利用、宣传、传承与弘扬。其意义除了“保存”本身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与当代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等的相互关系之中,并成为国家、民族现实生活、生存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变化可以说既是全球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具体缩影。 一、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立法特点和构成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形成和特点与我国的立法体制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既要保证国家权利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同时又照顾各地不同的需要,确立了我国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它包括了具有不同层次的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区条例、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对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为保证法制的统一,明确规定了不同层次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宪法的效力高于一切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同时,立法机关还实行立法监督制度,上级立法机关有权撤销不适当的法规规章。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宪法和其他基本法所确立的原则之上的,这些原则包括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各民族

非遗传承汇报材料

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 ——东关小学五猖会非遗传承基地验收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们学校作为区第八批非遗传承基地,内容是东关五猖庙会,五猖庙会是古镇东关最热闹的会市,曾一度享誉绍兴,特别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关于“五猖会”的一段叙述,更是让东关的五猖会名扬四海。但是说实在的,那是近百年前的事了,即使是如今对于尚在世的耄耋老东关来说,那也只是听父辈说起而已,并没有亲眼目睹其盛况,所以,作为我们小学生,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五猖庙会,那其实是不合实际,空泛飘渺的。 东关是我们的故乡,这个美丽古朴的千年古镇,隐藏着多少深沉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少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多少古越水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特色民间文化,是东关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所有东关人共同的文化之根。我们觉得如何留住、传承这些文化之根,才是我们学校五猖庙会非遗传承基地的应把握的核心,经我们多次研讨最终我们将传承的主题定为“点亮五猖庙会,追寻家乡之根”,我们主要传承以“五猖庙会”为核心的东关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人雅士、民间技艺等文化遗产,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实践活动之旅,引导东小学子追寻家乡的文化之根,了解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激扬学生知爱家乡、心系家乡的情感。 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深感机会难得,责任重大。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校“五猖会”非遗传承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进一步拓展,业已取得初步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非遗传承氛围。 为让“非遗”更好地扎根我们东关小学,学校大张旗鼓地开展非遗传承宣传,利用标语、宣传窗、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和电视系统等多种宣传媒体,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丰富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艺术观。为使“非遗”传承基地工作有效开展,我校成立了“五猖会”非遗传承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德育副校长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任组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领导小组经常组织专题会议,使传承工作研究日常化。同时制定了详细的“非遗”传承工作计划,丰富载体,力创特色。我们提出三项工作举措:一是把它作为学校的一项重点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