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中化学三大实验终审稿)

上海高中化学三大实验终审稿)

上海高中化学三大实验终审稿)
上海高中化学三大实验终审稿)

上海高中化学三大实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海水的综合利用】

从海水中提取大量的食盐、镁、溴、碘、钾等有用物质.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太阳能蒸发法、电渗析法。在医药上,%的食盐溶液叫做生理盐水,在工业上,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来生产烧碱、纯碱、液氯、盐酸、漂白粉等多种化工产品.综合利用图示如图所示

【粗盐提纯的实验室方法】

1.原理:粗盐中含有少量泥沙、可溶性的其它盐等杂质.泥沙不溶于水,可以将粗盐溶解后进行过滤而除去;对蒸发后得到的晶体进行洗涤,可除去其他可溶性盐.

2.实验仪器及用品:天平、烧杯、量筒、漏斗、铁架台及附件、酒精灯、玻璃棒、滤纸、蒸发皿、坩埚钳等.

3.实验步骤:称量→溶解→过滤→蒸发→洗涤.

4.注意事项:

①溶解食盐时,在保证食盐能完全溶解的前提下,水的用量要尽量少.由于食盐的溶解度一般在35g/100g水,故每溶解10g食盐需加入30mL左右的水.

②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漏斗与滤纸的角度要吻合)、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过滤液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尖口靠住玻璃棒;玻璃棒靠住滤纸三层处;漏斗颈端靠住盛液烧杯壁).

③在将要蒸干时用小火加热,利用余热使食盐蒸干.如果将要蒸干时仍用大火加热,食盐晶体很容易飞溅出来.

④要用少量水的洗涤得到的精盐.这是因为得到的精盐中可能含有象氯化钾那样的易溶于水的物质.

⑤本实验多次用到玻璃棒,它起的作用如加速溶解、转移溶液、扩散热量等

【氯碱工业】

1.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的反应原理.

阳极电极反应式(Fe棒):2H++2e-=H2↑(H+得电子产生H2后,阴极区OH-浓度增大而显碱性)

阳极电极反应式(石墨):2Cl--2e-=Cl2↑

电解的总化学方程式:2NaCl+H2O?2NaOH+H2↑+Cl2↑

2.设备: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主要由阳极、阴极、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框和导电铜棒等组成,每台电解槽由若干个单元槽串联或并联组成.电解槽的阳极用金属钛制成;阴极由碳钢网制成.

3.阳离子交换膜的作用:①把电解槽隔为阴极室和阳极室;②只允许Na+通过,而Cl-、OH-和气体则不能通过.这样,既能防止生成的H2和Cl2相混合而发生爆炸,又能避免C12进入阴极区与NaOH溶液作用生成NaClO而影响烧碱的质量.

题型一:海水利用注意问题

【例1】海水是一个巨大的化学资源库,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潮汐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海水蒸发制海盐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C.从海水中可以得到MgCl2,电解熔融MgCl2可制备Mg?

D.海水中含有溴元素,只需经过物理变化就可以得到溴单质

【解析】

A、利用朝汐发电是朝汐能转化为电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必须要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

B.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经过海水蒸发制得氯化钠,只发生了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从海水中得到氯化镁后,可以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镁生成氯气和金属镁,故C正确;

D.海水中含有的溴元素是以Br-的形式存在,要转化为溴单质,元素必然降价,要发生还原反应,即只经过物理变化不能从海水中得到溴单质,故D错误;

故选C.

题型二: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分析

【例2】海洋中有丰富的食品、矿产、能源、药物和水产资源,下图为海水利用的部分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制取NaHCO3的反应是利用其溶解度小于NaCl?

B.用澄清的石灰水可鉴别NaHCO3和Na2CO3

C.在工段③、④、⑤中,溴元素均被氧化

D.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MgCl2溶液制取金属镁

【解析】

A.往精盐溶液中通氨气,得碳酸氢钠沉淀,说明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钠,故A正确;

B.分别向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发生Na2CO3+Ca (OH)2=2NaOH+CaCO3↓、2NaHCO3+Ca(OH)2=Na2CO3+CaCO3↓+2H2O,均有白色沉淀产生,故B错误;

C.在工段③、④、⑤中,第④步中,SO2+2H2O+Br2=H2SO4+2HBr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二氧化硫被氧化,溴元素被还原,故C错误;D.电解饱和MgCl2溶液,只能得到氢氧化镁沉淀,工业上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金属镁,故D错误;

故选A.

1、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案:

①步骤:粗盐溶解→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加入适量的盐酸→蒸发结晶?

②试剂作用:

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除去Mg2+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除去SO42-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2+,和过量的Ba2+

加入盐酸除去上述过量的NaOH和Na2CO3,调节溶液的酸碱度.

2、萃取:

(1)原理: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另一种溶剂中提取出来.

(2)操作步骤:1.混合震荡;2.静止分层;3.分液.

(3)注意事项:

1)萃取剂必须具备三点:

①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混溶;

②萃取剂和溶质互不发生反应;

③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2)萃取常在分液漏斗中进行,分液是萃取操作中的一个步骤.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当下层液体刚好放完时立即关闭活塞,不要让上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4)卤单质在不同溶剂中的颜色

二、【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基础知识精讲】

一、测定的原理和需要测定的数据

设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xH2O,测定结晶水的含量就是要求我们用实验方法确定x的值.要确定x的值,必须知道H2O和CuSO4的物质的量.通过下式算出x:

要知道n(H2O)和n(CuSO4),必须先知道m(H2O)和m(CuSO4).根据反应:CuSO4?xH2O—CuSO4+xH2O

则只要测定两个数据:①加热前晶体的质量m(CuSO4?xH2O);②加热后(完全反应)CuSO4的质量为m(CuSO4).两者之差为结晶水的质量.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操作步骤

①研磨:在研钵中研碎硫酸铜晶体.

②称量:称量坩埚质量m,称坩埚和晶体的总质量为m1.(即获得第-个数据)

③加热:使硫酸铜晶体CuSO4?xH2O完全转化为无水硫酸铜CuSO4.

④冷却:将坩埚放在干燥器里冷却.

⑤称量:称量坩埚和无水硫酸铜的总质量m2.(即获得第二个数据)

重复③④⑤操作.若第二次称量的坩埚和无水硫酸铜的总质量与第一次的差小于,则实验成功;若大于,必须再重复③④⑤操作,直至两次的差小于为止.取平均值.

(2)计算结果:

(3)注意事项

①加热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的目的是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匀而引起固体飞溅,溅出坩埚.

②生成的无水硫酸铜要在干燥器中冷却,而不能在空气中冷却,是防止无水硫酸铜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③两次第五步的操作,质量差要小于,是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减小误差.

【例1】测定Cu(NO3)2?nH2O的结晶水含量,下列方案中肯定不可行的是()

A.称量样品→加热→冷却→称量CuO

B.称量样品→加热→冷却→称量Cu(NO3)2

C.称量样品→加热→用已知质量的无水氯化钙吸收水蒸气并称量

D.称量样品→加NaOH→过滤→加热→冷却→称量CuO

【解析】Cu(NO3)2受热易分解,其分解反应为:2Cu(NO3)

22CuO+4NO2↑+O2↑.

A.称量样品→加热→冷却→称量CuO,根据硝酸铜分解的方程式以及氧化铜的质量可测定Cu(NO3)2?nH2O的结晶水含量,故A不选;

B.因硝酸铜易分解,称量样品→加热无法恰好使结晶水合物恰好分解为硝酸铜,故B选;

C.称量样品→加热→用已知质量的无水氯化钙吸收水蒸气并称量,根据水的质量以及结晶水合物的质量可以求解,故C不选;

D.称量样品→加NaOH将硝酸铜转化为氢氧化铜,→过滤→加热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冷却→称量CuO,根据铜原子守恒求解无水硝酸铜的质量,据此求解结晶水含量,故D不选;

故选B.

【例2】某学生测定CuSO4?xH2O晶体的x值,数据如下(已知x的理论值为):

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是()

A.硫酸铜晶体中含不挥发杂质

B.加热时有晶体溅出

C.实验前,晶体表面有吸附水

D.未做恒重操作

【解析】根据结晶水合物中,结晶水的质量=m(容器十晶体)-m(容器十无水硫酸铜),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结晶水x的值,在测定中若被测样品中含有加热挥发的杂质或实验前容器中有水,都会造成测量结果偏高、偏低,结合x的理论值为,进行分析解答.

由表格中的数据,硫酸铜晶体的质量为,水的质量:,

则CuSO4xH2OCuSO4+xH2O,

160+18x18x

解得x≈>5,测定结果偏大.

A.硫酸铜晶体中含不挥发杂质,会导致测定的硫酸铜的质量偏大,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小,故A错误;

B.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导致水的质量测定结果偏大,故B正确;

C.实验前,晶体表面有吸附水,加热后水挥发,而造成加热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偏大,使x值偏大,故C正确;

D.未做恒重操作,会导致测定的硫酸铜的质量偏大,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小,故D错误;

故选BC.

该知识点属初中内容,但是是中学阶须四大定量测定方法之一。四个定量试验:测硫酸铜结晶水、测定中和热、中和滴定试验、标准溶液配制。

三、【中和滴定】

【中和滴定原理】

1、中和反应:酸+碱→正盐+水

如:①HCl+NaOH═NaCl+H2O

②H2SO4+2NaOH═Na2SO4+2H2O

③N3PO4+3NaOH═Na3PO4+3H2O

注意:

①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溶液不一定呈中性,由生成的盐性质而定.

②由于所用指示剂变色范围的限制,滴定至终点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时,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2、中和滴定原理

由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时,反应物间按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基于此,可用滴定的方法确定未知酸或碱的浓度.

对于反应:HA+BOH═BA+H2O

可得c(HA)V(HA)═c(BOH)V(BOH)

若取一定量的HA溶液(V足),用标准液BOH(已知准确浓度c标)来滴定,至终点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可读出(V读)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得c (HA)。

若酸滴定碱,与此同理

若酸为多元酸,HnA+nBOH═BnA+nH2O

则有关系:

3、滴定方法的关键

(1)准确测定两种反应物的溶液体积

(2)确保标准液、待测液浓度的准确

(3)滴定终点的准确判定(包括指示剂的合理选用)

4、滴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操作要点

(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带铁架台)、锥形瓶(或烧杯+玻棒)、量筒(或移液管).

(2)操作:①滴定前的准备:查漏、洗涤、润洗、充液(赶气泡)调液面、读数.②滴定:移液、滴加指示剂、滴定至终点、读数.③计算.(3)滴定管“0”刻度在上.

【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值)

(2)根据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发色范围选用指示剂.

①LNaOH滴定盐酸,酚酞和甲基均可使用,当然两者测定结果不同.

②L?NaOH溶液滴定L?CH3COOH溶液,恰好中和生成CH3COOCa,溶液呈弱碱性,选酚酞为指示剂,pH=8~10浅红色,误差小.

③用HCl滴定NH3.H2O,恰好中和生成NH4Cl,溶液呈弱酸性,选甲基橙为指示剂,~橙色,误差小.

④用HCl滴定L?Na2CO3溶液,第一步生成NaHCO3时,可选用酚酞为指示剂,由红色→浅红→无色.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OH 第二步生成碳酸(CO2↑+H2O),可选用甲基橙为指示剂,由黄色→橙色,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小结:

(1)指示剂的选择:(由滴定曲线可知)

①强酸强碱相互滴定,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

②若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则选用酸性变色范围的指示剂(甲基橙);若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则选用碱性变色范围的指示剂(酚酞)

③石蕊试液因颜色变化不明显,且变色范围过宽,一般不作滴定指示剂.

(2)终点判断:(滴入最后一滴,溶液变色后,半分钟内不复原)

以一元酸和一元碱的中的滴定为例

因C标、V定分别代表标准液浓度、所取待测液体积,均为定值,代入上式计算.

但是实际中C标、V定都可能引起误差,一般可把各因素引起的误差转嫁到V读上,若V读偏大,则测定结果偏大;若V读偏小,则测定结果偏小,故通过分析V读的变化情况,可分析滴定的误差.

【引起误差可能因素】

(1)视(读数)

注意:①滴定管中液体读数时精确到;②一般需滴定2-3次,取其平均值

(2)洗(仪器洗涤)

正确洗法:

二管二洗--滴定管和移液管先用蒸馏水清洗多次,再用待装液润洗几次.

一瓶一洗--锥形瓶只能用蒸馏水洗.

注意:一般滴定管装标准液,锥形瓶里装待测液.

错误洗法导致结果:

①滴定管仅用水洗,使标准液变稀,故消耗标准液体积一定变大,V读变大,结果偏大.

②移液管仅用水洗,则待测液变稀,所取待测液溶质物质的量变少,V读变小,结果偏小.

③锥形瓶用待测液洗过,则瓶内待测液的溶质量偏多,V读偏大,结果偏大.

④第一次滴定完后,锥形瓶内液体倒去后,尚未清洗,接着第二次滴定,滴定结果如何,取决于上次滴定情况如何.

(3)漏(液体溅漏)

①滴定过程中锥形瓶内液体溅出,则结果偏小.

②终点已到,滴定管下端尖中级有液滴,则V读偏大,测定结果偏大.(4)泡(滴定管尖嘴气泡)

正确操作应在滴定前把尖嘴管中的气泡赶尽,最后也不能出现气泡.如滴定开始有气泡,后气泡消失,则结果偏大.若先无气泡,后有气泡,则结果偏小.

(5)色(指示剂变色控制与选择)

滴定时,眼睛应紧盯着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指示剂变色后应半分钟内不复原.如变色后立即复原,则结果偏小.另外,同一种滴定,选择的指示剂不同,测定结果不同.

(6)杂(标准物含杂)

用于配制标准液的固体应该是纯净物.但其中有可能混有杂质,称量时又按需标准物固体质量来称取的,帮一般均会产生误差,在此杂质又分两种情况:

①杂质与待测液不反应

如NaOH中含NaCl,所配的NaOH溶液浓度变小,滴定盐酸时,NaCl不参与反应,所需标准液的体积偏大,故测定结果偏大.

②若杂质与待测液反应,则应作具体分析.关键:比较与等物质的量的待测物反应消耗的杂质质量和标准物的质量.若消耗杂质的质量较大,则相当于削弱了原标准液的作用能力,故与一定量待测物反应时,消耗的标准体积变大,测定结果偏大.

或者可用等质量的杂质、标准物分别与待测物反应,根据消耗的待测物质量的多少来判断.如杂质作用待测物质量越多,说明作用能力被增强,故测定结果偏小.

【例1】已知某温度时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为K.该温度下向

20mL?L-1CH3COOH溶液中逐滴加入L-1NaOH溶液变化),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忽略温度),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根据图中数据可计算出K值约为1×10-5

B.①②③点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②>③>①

C.点①所示溶液中:c(CH3COO-)+c(OH-)=c(CH3COOH)+c(H+)

D.点③时c(CH3COOH)+(CH3COO-)=L

【解析】A.起点pH=3,由CH3COOHCH3COO-+H+可知,c(H+)=c

(CH3COO-)=10-3mol/L,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1×10-5,故A正确;

B.酸或碱抑制水电离,①点溶液中含有酸,所以抑制水电离,②点呈中性,但溶质为醋酸钠和醋酸,醋酸电离程度等于醋酸根离子水解程度,水自然电离,③点溶质为醋酸钠,醋酸根离子水解促进水电离,所以

①②③点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②>①,故B错误;C.点①是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反应,得到溶液中是等浓度的醋酸和醋酸钠溶液,溶液呈酸性,则c(H+)>c(OH-),醋酸的电离大于醋酸钠的水解,则c(CH3COO-)>(CH3COOH),结合溶液中电荷守恒:c(CH3COO-)+c(OH-)=c(Na+)+c(H+)①,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2c(Na+)=c(CH3COO-)+c(CH3COOH)②,①×2+②得到:c

(CH3COO-)+2c(OH-)=(CH3COOH)+2c(H+),则溶液中c(CH3COO-)+c(OH-)>(CH3COOH)+c(H+),故C错误;

D.点③是加入20ml氢氧化钠溶液和醋酸反应,得到溶液中是醋酸钠溶液,结合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c(Na+)=c(CH3COO-)+c(CH3COOH)=L,故D错误;

故选A.

【例2】下列有关实验误差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中和滴定实验中,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没有润洗,对实验结果无影响B.用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时俯视刻度线,所配溶液浓度偏低

C.用润湿的pH试纸测某溶液的pH,测定结果不一定有误差

D.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将碱液缓慢倒入酸溶液中,所测中和热值偏低分析:A.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不能使用待测液润洗,否则待测液的物质的量偏大;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则体积偏小;

C.中性溶液加水稀释pH不变;

D.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将碱液缓慢倒入酸溶液中,会有热量散失到空气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