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解三促调研报告与三解三促阶段性述职报告汇编

三解三促调研报告与三解三促阶段性述职报告汇编

三解三促调研报告与三解三促阶段性述职报告汇编
三解三促调研报告与三解三促阶段性述职报告汇编

三解三促调研报告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党委书记、铁路办主任沈学标

在挂钩扶贫点宿豫区侍岭镇佟庄村“三解三促”期间,走访听取意见和建议,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剖析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做了一些思考。

一、基本情况

佟庄村位于宿豫区侍岭镇东北部,东与沭阳县接壤,北临新沂河,地理位臵极为偏僻。全村总面积2.2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34亩,人均耕地面积1.2亩。全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总数户457户,人口2149人,其中劳动力人口937人,60岁以上270人,学前儿童11人,低保户7户,五保户6户,残疾人5人。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无收入,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外出打工等。

二、存在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挂钩帮扶,当地村容村貌面貌和群众的生产生产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原因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交通不便、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素质较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地理位臵偏僻,住房条件较差。佟庄村地处宿豫区东北部,与沭阳县接壤,位于侍岭镇东9公里的偏远地区,交通比较僻塞,村内不通公交车,村民乘坐公交要步行至3公里外的朱岭村。村内仅有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客车、货车无法通行,交通的极大不便给村

第1 页共1 页

民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诸多困难。由于大部分村民收入来源为种植和外出务工,投入到改善房屋的资金较少,全村80%以上群众居住的房屋都是9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有部分住房已成为危房,存在居住安全隐患。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发家致富能力不强。佟庄村地理偏僻,自然条件落后,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没有完全实现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的养殖户发展模式,主要饲养羊、猪、鸡、鸭等家畜家禽,均以小规模散户养殖,自产自销为主。种植和养殖业均采取的是各家各户自主经营,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带动致富能力不强。

三是劳动力素质偏低,思想滞后。全村2149户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为60人,大多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全村XX 余人劳动力中,有外出务工人员600人,占30%,经过正规培训的人员较少,技能水平较低,适应工作环境较慢,收入水平较少。村民外出务工大都依靠亲戚、朋友的关系,缺乏一定的组织性,造成就业途径较少,门路较窄。另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村民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思变求新的风尚还未形成。

三、有关建议

经过几天的调研,发现广大村民最急切的愿望就是改善出行条件和增加收入水平。借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之机,围绕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一)加大扶持力度,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先后对村支部周边到组和1、2、7组南北路

进行水泥路硬化,并对镇政府街道进行升级改造。二是联合宿豫区有关部门对村部进行危房改造,着力改善办公环境,有效促进基层组织活动的开展。三是为村里购买秸杆还田粉碎机和收割机,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杆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在满足本村小麦和水稻两季收割的同时,还可通过市场化运作,赴外地收割农作物,以进一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村民收入。一是对全村五保户、孤儿等特殊群体以及特困户给予扶贫帮困基金一次性救助,继续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帮扶方式,给予他们资金和实物上的帮助。二是发挥当地土地优势,对村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绿色生态产业等。三是引进“三来一加”项目,让部分留守村民在家就可实现就业。同时,介绍部分村民到苏宿工业园、宿迁经济开发区的通鼎电梯、德明针织、环宇牧业等企业务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三)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发展。针对村里部分群众从事非农经营和生产的实际,在充分借鉴外地土地流转的成功经验,适时做好土地流转的引导,利用种植业大户流转吸纳更多的土地,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做好充分的培植和发展。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吸收周边区域农户进行产业化合作经营,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土地的合理配臵。在土地流转的同时,既要保护承租者基本利益,又要照顾到耕地发包方的利益,切实避免因既得利益引发的纠纷。

三解三促阶段性述职报告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来到镇村,任村“第一书记”。自今年2月份以来,我深入基层切实履行职责不推诿,积极帮助谋划求发展,密切联系当地干群齐努力,取得良好的成效。现就前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出勤情况

我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三解三促”活动实施意见的要求,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确保每周驻村不少于半天,每月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两天。如遇特殊情况不能按计划到村工作,至少提前一天与村书记联系,协调更改到其他合适的时间,保证出勤时间。

二、工作开展情况

任村“第一书记”以来,我团结带领广大干群,深入开展“六大主题”活动,化解社会矛盾,整治村容村貌,夯实基层基础,与基层干部群众广泛交流交心,“听民声、解民优”,推动科学发展,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十八大宣讲进乡村。切实履行十八大宣讲职责,将十八大精神传达到基层,宣传到群众。共悬挂横幅16条,发放惠农富农政策宣传材料3000余份。组织干群宣讲会两次,把十八大精神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讲,把小康社会远景目标和群众生活的近期变化对比起来讲,让十八大精神入耳入脑,深入人心。并注重宣讲效果转化,针对驻村发展实际,帮助制定组织建设、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规划,增强了党员群众发展的信心。

清洁家园、美化乡村。我将清洁家园、美化乡村任务列为任职村年度实事,按序时进度做好“六整治”、“六提升”工作,带领后方机关单位干部30多人集中2次帮助村开展环境整治,提供支持资金1000多元。前后用两个月时间全面清理包挂村环境,对村两条主干道两侧进行清理、绿化、美化,动员全村群众对房前屋后的垃圾、污水做了整治,确保包挂村

生活垃圾无乱堆乱放,村级河道、坑塘等水体干净卫生,达到了“第一书记任职在哪里,美好乡村就建设到哪里”的要求。

开展“双强双提升”活动。全程参与村党支部换届工作,指导选优配强村党组织班子,组织和引导村党组织提高工作标准,创新活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积极引导全村发展高效农业,发展多元经济,努力增加集体收入。认真落实和推进村“四有一则”建设,加强对村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帮扶。

开展“帮扶奔小康”活动。立足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落实“一切为群众工作”理念,本单位在职科级干部和驻村干部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36户,3名党员与其中3户结成亲戚。每位党员干部思想上自觉自愿、行动上热情洋溢,定期或不定期走访58人次,给予扶持资金3000多元。结合部门优势,积极开展送就业信息下乡、送免费培训下乡、送就业岗位下乡活动,帮助包挂村落实富民强村项目,着力增强包挂村和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

开展“助三农、促增收”活动。在“三夏”期间,作为“第一书记”,我带领人保局干部职工奔赴村,通过调农机、送农资等方式帮助群众、特别是老弱病残困难家庭顺利完成收种,确保夏粮归仓。在夏收期间,积极组织人员驻村深入田间地头参与秸秆禁烧工作,确保村“不着一把火、不冒一处烟”。帮助村发展主导产业,细化发展措施,加快推进农民增收步伐。支持资金8万元,给大杨电灌站添置变电器一台,对其他相关设施进行了修葺,为此新增灌溉优质水稻1000多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