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文化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说课稿

古城中学李建平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教材地位

本课是《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课。宋元文化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中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最突出的重大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对推动整个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和掌握宋元时期的各项科技发明,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敢干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和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

掌握宋元时期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三大发明、改进和应用

拓展延伸:小组讨论三大发明对世界的进步影响,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到我国在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反思古今科技的落差,使学生树立责任感,使学生个人奋斗目标远大理想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⑶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四)本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指南针的应用。新课程倡导课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所以,我用合作探究法,了解活字印刷术发明和指南针的应用,从而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充分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为突破这一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投影中国四大发明传播的动态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的情况,再安排一个环节拓展延伸,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讨论交流观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应用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二.说教法(分为两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

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新课程中“自

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和历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采取情景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来说有:

情景法——用图片、影像及生动的语言再现情景,使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法——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其他方法:读书指导法、比较法等

(二)设计依据(学情)

本课内容目标达成的对象是我校七年级的学生,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基础较好,知识面较广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对四大发明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在课堂应顺应学生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与教材相关的现实素材或相应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情感。

三.学法指导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非常必要。本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可通过对教师提出的讨论题进行认真讨论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关系;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讲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史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又加强了情感上的教育;还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辉煌与近代的衰落进行探讨,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进步离不开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采取师生一体在上,教材在下的倒三角的互动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进行如下教学程序:

1.图片导入、创设情景

利用蔡伦、毕升、司南、火药的图片,做成幻灯片,点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突出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做好铺垫。

2.新课学习分为两个环节

环节一:合作探究三大发明改进和应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改进:我先采用谈话法由雕版印刷术导入活字印刷术,由学生介绍毕升及活字印刷术,再放映投影,观看北宋科学家毕升是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最后结合幻灯片讲述活字印刷发展情况。泥活字—木活字—铜铅锡活字,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介绍当代毕升-----王选的事迹及激光照排技术。

设计意图:一方面进行知识延伸,一方面进行情感教育的升华,激励学生将个人奋斗目标、远大理想同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以《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引入指南针的学习。本块知识主要了解指南针由战国的司南到北宋的罗盘针的发展过程,掌握其构造和使用方法及传播。先用课件投影图片,观察司南模型,然后观察南宋罗盘针模型,启发

学生比较司南,罗盘针的改进之处是什么。然后投影两段关于北宋、南宋指南针的应用的材料,指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而到南宋时指南针已广泛用于航海。

设计意图: (1)启发学生思考司南有什么缺陷?为什么长期不

能得到有实际意义的推广应用?

(2)帮助学生了解从司南到罗盘针的演进过程及其

得以推广应用的原因。

(3)启发学生联系两宋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达的史

实思考,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联系与比较的学习方法。

火药的发明与应用:

一是了解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图片介绍火药武器:突火枪、火铳、火箭。

二是启发学生思考“火药除了制作武器用于军事还有哪些用途?”

三是比较图片思考:古今火箭的发射原理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

(1)强调南宋的突火枪的构造原理及在火器史上的重

要地位。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四大发明的应用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由古代火箭到今天神七航天探索所用的火箭是科技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结果。

在探究合作三大发明改进和应用后,进入环节二。

环节二: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扼要介绍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对于欧洲乃至世界文明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我将学生分成文化组,航海组及战争组,各自讨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所起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我深入学生进行指导,了解讨论进程,听取学生观点。学生充分交流后由代表发表见解。得出: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给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开始了航海史上的新纪元,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也才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火药,尤其是火药武器的发明和推广应用,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摧毁封建堡垒的有力武器,加速了欧洲乃至世界近代化的进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宋元的辉煌与近代中国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并不是强国之路,文化与文明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才能互相促进,更快地发展。

关于沈括和郭守敬(教材自学部分):

由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沈括和郭守敬的科技成就,突出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和农业气象紧密结合,是当时先进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三百年。

作业设计:练习册填空题部分以及课后活动与探究(任选一题)

设计意图:体现学以致用的功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课堂小结:

元朝

要求学生探讨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讨这一问题的同时,把整课内容回顾一遍。

教师点评、情感提升或理论升华。

起到鼓励学生对本堂课进行反思,让学生讨论,分析,表述,逐渐形成对自己知识结构的完善。

对本堂课学生的能力表现与情感给予正确的评价与鼓励。

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反思体会:

1、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用什么方法能够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2、新课程三维目标该如何体现,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体现。

3、如何真正开启学生发散思维空间,如何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融洽、有效的思想交流。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我的中国梦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点点滴滴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知识结晶,然而我们接触的最早的也是最多的就是古诗词。 从孩提时代开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便根深蒂固在脑海中,然而由于丹所著的最美古诗词便让我更加了解了古诗带给我的好处,让我对古代文明历史更加的了解。书中不仅是重温了很多当之无愧的最美的古诗词,而且在这本书中有很多于丹自己的解读,没有追求特立独行的解释,就算是不太了解古诗原意的人看了,也能明白透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宁,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是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苏轼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而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而每当我看到这首古诗就想起了一个画面,苏轼看着月亮,心里却在思念着故乡。而那些年轻人到国外去留学,去工作又何尝不是和苏轼怀这一样的情感,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呢?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处,都不能忘记祖国,忘记这片养育我们的国土,祖国永远是我们的故乡。 现在我们就要为日后打好基础,好好学习,长大之后才能报效祖国。而古代历史文明也是同样很重要的,诗词能给予你的远不止心灵上的洗涤、思想上的感悟、知识上的充实、而且它是一把钥匙、启迪智慧、激励人们去探索文字的奥秘。 储能中学初二1班姜瑶翰指导老师:徐蕙

辉煌的隋唐文化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以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教材分析】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国家统一,疆域广阔,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前几课隋唐政治、经济成就的结果,也对宋元时期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在科技和文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掌握赵州桥、唐都长安城、雕版印刷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相关内容,锻炼观察图片,从图片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赵州桥与颐和园玉带桥等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锻炼运用对比方法分析问题;通过从历史角度对诗歌的分析,加深对唐朝历史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唐文化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认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感,以此树立德才兼备的典范。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突破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播放视频和设置游戏等方式突破重点。通过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口能力,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难点:1.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的地位及作用。 2.从历史角度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突破方法:采用诗歌赏析,分析三位诗人所处历史背景来突破难点。【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展示自己,参与意识强烈,同时厌恶枯燥的说教,必须针对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 1.选择了多媒体课件、视频《雕版印刷术》等展示赵州桥以及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2.采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运用讲述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为世界创造了举世公认的辉煌艺术成就。从现存的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上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画成熟于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发展成为具有多种门类的综合性绘画,宋元时期达到鼎盛。中国画概括明确追求内在的精神气韵,具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美,追求以黑白为主的色彩方法,以线造型的笔墨观,以及打破时空局限的透视方法等特征,体现出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风格。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集中体现出东方美学思想。其中,儒、道、释哲学思想是形成和孕育其艺术特征的精神家园。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在中西绘画中都强调绘画的风格特点和独特个性,它是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我们认为,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和谐的统一。然而当前西方在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艺术作品片面追求形式,强调极端的个性解放,许多荒诞离奇、标新立异的作品充斥于艺术创作中,完全背离了西方传统绘画的传统,给社会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在如何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中西绘画有着不同的状况。中国画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仍然日新月异、枝繁叶茂,不断稳步发展,并没有出现“无度”的发展变化,主要原因在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规范。自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哲学一直是统治阶层治国安邦的正统哲学思想。在汉代,中国画开始走向成熟,它自然地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是一种注重仁学,主张爱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政治学思想,是一种能使分裂混乱的社会环境有效地秩序化与和谐化的思想。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实践证明,在中国一切艺术创作都无不受到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中国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同样要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教化功能。首先,中国画强调画家后天的学识修养,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学习、体验来弥补先天的不足,以使在有效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这是一种蕴含着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理想要求。具体表现在,旧文人画家的作品虽然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但内容大都是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比如,文人常画“四君子”,竹象征虚心劲节,梅象征凌寒傲雪,兰象征虚怀若谷,菊象征岁寒不凋,表现出文人的审美理想,借以自喻和启迪人们的高尚情操。在创作中,由于受到儒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影响从而有效地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在中国画中,画家通过描写对象来达到“缘物寄情”的目的,把对象之形神与画家之性情内在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另外,中国画还特别提出了人品的重要性,认为“人品不高,画品亦不高”,“人品第一,画品第二”,就是说,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画出高雅纯正的作品来,才能受到后人的喜爱,相反,人品低劣的人纵有高超的技艺也为人唾弃,如蔡京、秦桧、张瑞图等人的作品就为仁人志士所不齿,而颜真卿、岳飞、八大山人、梅兰芳、齐白石等因其德艺双馨而被广为传颂。同时,历代画家中也不乏热爱生活、关注民生的大家,如郑板桥在其画竹石轴上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便表现出一个旧文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而八大山人画中冷眼看清天的个性化的“鸟”,也是他仇视统治者的自我写照。由此可见,内蕴着德行、学识、修养的中国画,

新人教版历史七上灿烂的青铜文化word教案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2.观察思考青铜器比原始社会的工具有哪些优点?它怎样促进当时经济发展?概括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其概念。联系比较氏族部落与奴隶制国家,哪个进步?夏、商、西周疆域扩展概况. 综合归纳:夏、商、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统治的基础之上 3.增强民族自豪感,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重点和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我们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 导入新课: 2001年7月13日,历史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欢乐。北京申奥成功,聚集在中华世纪坛的各界群众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欢呼。请同学记住7月13日,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丧葬制度及相关理念习俗、王陵、城址、早期建筑乃至中国考古学摇篮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播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 自主学习:(用1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问答题 1、在汉语中,与鼎有关的成语有很多,如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等。那么,你知道古代的鼎是什么样子的吗?它是怎样制造的? 2、夏、商、西周三代的经济发展状况怎样?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 3、请你找一找古代的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说说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二、填空 1、_______朝时,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2、商朝青铜器的著名代表有巨大的_______和造型奇特的________ 3、西周青铜器大量用于________ 4、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5、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_________。 6、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___________时期已经齐备。 7、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__________残酷剥削的基础之上的。 三、了解青铜的制造过程和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情况(学生再次阅读课文。) 四、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合作探究: (1)讨论:“谈谈你所认识的青铜文化”,(全面了解青铜文化,认识是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夏商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2)讨论“你认为谁是辉煌灿烂青铜文化的创造者?”(明确青铜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隶制文明。)

隋唐文化简介

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灿烂辉煌,它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史上的高峰,而且处在世界发展的领先。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艺术、音乐等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如果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抛物线,唐朝无疑实在最高点,以后再也没有那个时期可以达到或超过。 一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 1 原因 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 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 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 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2 特点 ①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泽被东西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灿烂的青铜文化

灿烂的青铜文化 在人教版的《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如果深挖其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似乎难以理解,可是仅仅从青铜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来说对学生将有很大的教育作用。 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青铜,它是不同比例的红铜和锡、铅的合金,同时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追抚青铜历史,就是与人类文明的特有的物质的光芒相交感,那种被铸造被雕刻的时光,使人类的历史在很早时候就有了一种厚重和坚硬。古老的青铜,它与文字、城堡、阶级、国家这些时代的伟大事物几乎同时诞生,这可能是巨大的“偶然”,或许就是天意,总之,它是中国文明曙光初露时期的最伟大艺术,是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个光辉。虽然它没有诞生像古希腊一样引领时代潮流的巨匠,但它留下了无数精妙绝美的天才之作,这就已经足够了。 中国使用铜的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但是中国的青铜时代最初源于黄河流域,从前21世纪开始到前5世纪止,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周以至春秋时期,与中国的奴隶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相始终。何为青铜文化?青铜时代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奴隶主把青铜器作为宴享和放在宗庙里祭祀祖先的礼器。青铜器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它作为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一种记事耀功的礼器而流传于世。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郭沫若先生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到战国分成4期:即鼎盛期(商代到西周前期)、颓败期(西周后期至春秋中叶)、中兴期(春秋中叶至战国末)、衰落期(战国末年以后),并以此为据加以根据考古资料对中国奴隶制社会历史作了阐述。中国各个地区的青铜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分作不同的地区类型。黄河流域在龙山文化的晚期和齐家文化时期,出现了红铜、黄铜和青铜制造的器物,种类有刀、铲、凿、钻头、匕、斧、镜等工具、用具和环、泡、指环等饰物。这些器物经过化验,证明多为红铜,系用锻打的方法制成;镜为青铜,用以铸造。龙山文化之后,原始公社逐渐解体,黄河流域进入文明时代,青铜冶铸业普遍发展起来。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课题 一、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活动一: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3、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活动二:看谁说的多?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

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三:看视频: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为什么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高三历史教案第七课 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二_0335文档

2020 高三历史教案第七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二 _0335文档

EDUCATION WORD 高三历史教案第七课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设计示例二_0335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李春和赵州桥;隋唐长安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天文学家僧一行;药王孙思邈; 通过指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本插图,使学生从历史图片中感知并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联系历史和现实的思维习惯。 通过隋赵州桥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玉带桥的对比,雕版印刷术与手抄笔录的对比,培养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列举隋唐名列世界前茅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隋唐科技文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有

许多科技成就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阅古奋今的报国情感。通过隋唐科学技术成就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教学设计示例 发达的科学技术 导入 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讲授新课 1.兴盛的建筑业 隋唐的建筑已达到相当成熟阶段。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浑,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尤其在桥梁工程方面,有突出成就。(由学生总结得出)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彩图2-一河北赵州桥,指出桥的建筑特点。(石拱桥) 教师简介:赵州桥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灿烂的中国文化完整教学设计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河北沧州第十三中学李贺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本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爱我中华,从何唤起学生这种爱国之情?从了解到爱是升华,从制度认同到文化认同也是升华,而制度的制定、实施无时无处不渗透着文化的特点,所以使学生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同时,能够体会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此外,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尊重、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 二、学生分析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认知层面较窄,辨别能力不强。导致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的认同感有所减弱,甚至一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采取漠视态度和逆反心理,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产生了与传统美德相悖的言行,如:考试作弊,顶撞父母等。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就会导致这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习这一课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关于中华文化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品味中华文化的情趣

和独特魅力。 三、设计思路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典型材料、图片,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从导入到展开再到升华,各个环节都强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在预设情境中体验、争论、质疑、总结、反思、求证,最终生成知识、增强情感、培养态度、形成能力,获得人格品质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2、通过预设的各种活动方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师生互动、心理体验与道德建构的场景,把心理教育、思维方法教育、审美教育有机统一,使心理教育与道德素质养成相得益彰,实现教育的“人文化”。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在知识上,使同学们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内容、影响及中华文化的力量。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二)能力目标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

灿烂的青铜文化导学案教案

灿烂的青铜文化导学案 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的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学习方法: 1、阅读理解,概括提炼知识要点。 2、集体讨论。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青铜制造业 (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 (2)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3)商朝 ①特点:大,多,精美。 ②代表:巨大的和造型奇特 的。 (4)西周 ①特点:更加丰富。 ②用途:大量用于 (5)“三星堆”文化 ①时间:与同期。 ②地区:平原。 ③代表: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4、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 相当发达. 5、农业 {1}作物: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 时期已经齐备. {2}技术:已知道、和 . {3}农具: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6、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 ,还有专门的 . 7、被强迫劳动,没有人身。 8、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9、被杀死当作祭祀. 10、被杀死或活埋做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组成;中华文化的特点、地位及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中华传统 美德的品质。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具有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2.中华文化的影响。 难点:1.中华文化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2.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教法】:情境教学法、互动解疑、重点讲解等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观看“长城、故宫、中国功夫、京剧”等图片导入——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学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3、中华文化的内容、特点、地位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 4、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有什么品质? 三:学生展示,老师点评,学生在课本上做标记。 四:探究解疑(点拨): 1、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的?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分 (2)结合“文明古国”的不同命运分析: ①外族入侵 ②中国历史上有无外族入侵 ③为什么没有灭亡 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凝聚力之中,成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⑤文化、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的特点: 强调:从历史(纵轴)看——“源远流长” 从内容(横向)看——“博大精深” 3、探究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1)①学生看书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讨论:

辉煌的隋唐文化历史教案

辉煌的隋唐文化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通过与其他其他类型桥梁进行对比,分析赵州桥在设计上的巧妙之处,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获得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书法以及石窟艺术进入了我国的黄金时代,在我国及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文学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们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一是来自于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心。 教材分析 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有辉煌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望。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政治、经济上达到鼎盛时期,文化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隋唐在建筑业取得的成就。 一、兴盛的建筑业 出示《赵州桥图》,学生回答桥的名称、设计者、修建的时间。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位于今天河北赵县的洨(xiao)河上,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 (出示圆拱桥和多孔桥图) 学生对比三幅图,讲讲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①修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多孔桥不利于船只通行。赵州桥采用平拱桥的形式,既方便船只通行,又方便车马、行人在桥上行走。 ②赵州桥大拱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既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自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小拱还可起泄洪的作用,这样就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们的祖先从盖章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由学生来描述雕版印刷术的工作流程:把要印的文字反刻在一块木板上,让文字凸出,然后在字面上涂上墨,覆上纸,轻轻一刷,字迹就印在纸上成了正字了。(通过图片说明) 在隋唐时期,一些流通较大的书籍,如佛经、日历、诗集,已经雕刻出版。 (出示《金刚经》图片)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弟子规》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该做些什么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一个人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弟子规》还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老师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学习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学习了《弟子规》,我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 一、春秋:孔子(像)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他的言论记载在弟子们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二,战国百家争鸣 1、墨家:墨家派创始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互助”、“互爱”。 2、儒家:孟子,儒家代表,提出仁政治国,民贵君轻,主张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资源。 荀子提出人定胜天。 3、道家: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4、法家:韩非,法家学派代表,主张改革,提倡法治。 5、兵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6、西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三,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商朝人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一脉相承,商朝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2、金文(钟鼎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3、小篆:秦统一后,以小篆为全国统一的文字。 4、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5、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章草中还保留隶书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为代表。今草将隶书的偏旁结构、象形性消失,由于它笔画相连,越发展越潦草难认,不合楷模,所以渐渐由实用转变为书法艺术了,如,晋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张旭的狂草等。 6、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代。 7、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笔画连绵呼应,字字独立,写得快,认得清。是人们常用的手写体,它和楷书一样并行使用至今。 从以上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七种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字形的总变化是由繁到简,每一种新字的出现,都改变着前一种字形难写、难记的特点;同时,汉字不断趋于定型化、规范化。 四,文化 1,文学 1)唐诗 a,盛唐:李白,杜甫成就最高,诗仙李白代表作《蜀道难》 《观庐山瀑布》等诗圣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b,中唐:白居易为代表,代表作《秦中吟》和《新乐府》等 2)宋词a,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b,两宋之交:女词人李清照。 c,南宋: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组成。戏剧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等。 4)明清小说a,元末明初: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是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

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大路坝中学王素莲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欣赏等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原因;中华文化的特点。 教学难点: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准备】 课件、教案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片段。问:同学们,影片中提到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那些文化?北京奥运会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发展中的体育强国,更向诗人展示了她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作为时代骄子的青少年,我们在了解了国家的基本国情、国策和发展战略后,还要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因此,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

新课讲授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同学们,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 同学们,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接下来,就让我们到中华文化的世界中去畅游吧。请大家欣赏并回答,这些图片和视频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中华文化? 依次展示幻灯片请学生回答,他们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什么文化。 以上所展示的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只不过是大海之一滴,那么,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呢? 总结: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师问:中华文化数不胜数,那么,是谁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呢?那么,中华文化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从中国文字的变迁中去体味吧。展示幻灯片师问:从文字的发展中,你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哪一特点? 世界上只有一种文化的发展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从来没有中断过,这是哪一种文化? 欣赏了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后,请大家用八个字来描述中华文化总的特点为什么中华文化的发展能够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呢? 感受了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同学们谁能用八个字来概括中华文化的总的特点? 点学生回答 总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几千年来,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古人的思想中去体会吧。 学生回答:这些观点体现了什么思想?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影响?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学案 课前延伸: 复习巩固: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的? 1、牧野大战的双方是谁?结果怎么样?时间是哪一年? 预习:我国典型的青铜器的代表是什么? 课内学习: 一、【学习目标】:1、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2、通过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3、用自己的话概括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28页, 1、举例说明奴隶的悲惨命运。 2、思考回答教材第28页的动脑筋 三、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束丝”。这说明了什么? 四、精讲点拨,总结提升:(见下页)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4、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5、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6、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辉煌灿烂的文学完美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古代文学的重大成就。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再到明清小说,介绍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和成就。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古代的文学做了重点介绍。第一目“从《诗经》到唐诗”,首先分析《诗经》的概况、内容、地位,然后介绍了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的崇高地位;概述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赋;重点介绍唐代诗歌,一般来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代表性人物及其作品。第二目“宋词和元曲”,重点分析宋词繁荣的原因,通过举例来介绍婉约派词人、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了解元曲的含义和元杂剧成就。第三目“明清小说”,分析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概括六部小说的特点。 尽管本课知识点较多,但结构条理清晰,加上高中语文课中历代名篇的选读,学生对本课内容较熟悉,易掌握。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要求学生推荐自己喜爱的作品,并对作者和作品加以介绍,说明推荐的理由。利用学生出于爱好而积累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加强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视角赏析文学作品。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认识文学领域中诗词曲赋等各种不同形式的风格和特色,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学家、诗人的艺术创作,把学生带进文学的殿堂,让他们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全面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