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日绝句》说课稿

《夏日绝句》说课稿

《夏日绝句》说课稿
《夏日绝句》说课稿

《夏日绝句》说课稿

石鼓小学:胡宏伟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是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诗人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线,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学诗五步:解题目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意境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咀嚼诗句——温情

1、(投影出示)《静夜思》

学生齐读

2、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引述:这淡淡的乡愁让我们为之动容,那你能不能再带我们欣赏一首诗,借此来抒发思乡之情呢?

生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4、过渡:“诗中寓情,情中育诗”,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人李白和王唯那种淡淡的思

乡之愁,触摸到了那细腻的情感。那再让我们来感受一种浓烈的情感。

5、板书:夏日绝句

(设计意图:“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情感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库,让他们在感受诗人情思的同时,激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明白古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初读寻疑——酿情

1、(出示《夏日绝句》)学生齐读

2、回忆学诗五步:

解题目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意境

三、古诗学习

解题目:

绝句四句一首,短小精萃,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

知诗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读诗句

字词,节奏

明诗意

细读品味——悟情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品读3、4句

a.提问:从哪两句诗看出诗人怀念项羽?

生答并出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b.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

c.点拨:诗人为什么如此怀念他?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项羽这个人物?

引述: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

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这种宁死也不屈的精神怎么不叫诗人深深地怀念呢?孩子们,让我们把诗人这种深深的怀念之情读出来吧!(齐读)情感再浓烈一点(齐读)。

d.冥想:(播放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

点拨:此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孩子们,请用你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引读: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引导过渡:

a.生齐读出示: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

b.提问:“人杰”、“鬼雄”你是怎样理解的?

谈谈你这两句诗的理解。

c.指导朗读:一个内敛、含蓄的女诗人却有如此宽广的胸襟,人们怎么不为之动容呢?所有的女生让我们站起来,把这种气魄读出来。(女生读)你们的决心老师感受到了。来,男生们,拿出你们的男儿气概。(男生读)面对浩瀚的江水我们一起来吧!(师生齐读)

d.引述:我们的女诗人李清照,一个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都愿意为国捐躯。而当时南宋统治者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这份愁,这份情,我们怎样表现出来?

指名读,并请学生相互评价。引导“亦”应重读。

e.点拨:孩子们,我们的女诗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情感?

(生答)

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烈的情!(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以诵读体味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注重在诵读中涵泳、意会、体味。创设情境,使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丰富的形象,让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这样静态的阅读中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意境逐渐显现。让学生凭借意象的力量,超越时空,感受诗歌永恒的本色。)

四、拓展延伸——释情

1、讲述:在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文人过客如李清照一样抒发着自己的爱国热情,

让我们走近他们去感受那份挚热的情感吧!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古代爱国诗篇,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

2、提问:那这一首首爱国诗篇,这一颗颗赤诚的心与你有什么关系呢?(生答)

3、总结:是呀!爱国热情是不会受空间限制,也不会随时间而减少的。我们欣赏古人,我们佩服古人,我们会把他们传承下来的爱国热情继续加温,让崛起的中国更加强大。

拓展内容: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清明那天李清照来到书市,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卖书的老者说:“这书至少也得三十两吧。李清照把钱全部倒出来,也不过十两,半个时辰后,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 编版 《夏日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是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到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据说其丈夫读了这首诗,想到自己不抵抗金兵,缀城逃跑的行径,非常羞愧,不久之后抑郁而死。 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前期和后期作品的风格的不同之处。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将复杂的历史背景运用多媒体加以介绍,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鼓励学生查资料,讨论,自读自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课前准备 通过阅读、上网查资料,了解有关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及项羽的有关资料,将收集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流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约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混后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

《夏日绝句》教案

《夏日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正是从靖康之变,金兵入侵中原开始,北宋朝庭仓皇南迁,百姓在金人的铁蹄下背井离乡,过着流离失所,衣不蔽体的生活,而南宋王朝醉生梦死,不思收复中原失地。 1、我们在五年级曾学过一首诗是真实地反映了南宋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2、学生背诵《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3、师生谈谈感想 这两首诗写出了鲜明的对比,金人入侵,北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朝庭腐败无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全然不顾国家安危,民族存亡。 4、目睹南宋统治者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二、学习《夏日绝句》

1、出示古诗《夏日绝句》幻灯片 2、范读一遍 3、学生初读(齐读),读准字音。 4、让我们走近古代才女——李清照,以便更深入地学习欣赏这首千古绝唱。(生简介李清照后出示李清照资料) 5、这首绝句正是李清照后期的杰作,学生个人读后师提问: 李清照寓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于诗,诗中最能直接表达对项羽情感的是哪一个关键的字(“思”) 6、围绕“思”质疑,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 ...” (1)生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交流。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2)生说说对项羽的认识 (3)师放幻灯片认识“人杰”,认识“鬼雄”。 在具体的情境中领略诗的意境 (4)生再读古诗前两句,读出古诗韵律(前二后三),读出韵味。 (5)生汇报前两句诗意,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意,生齐读。 (6)再出示幻灯片,赏析人物形象,生个人读。 7、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1)了解当时南宋的背景。 (2)观看完这段视频,你的内心是否会感到痛楚和愤慨,请用下列句式表达你的想法: 看到,看到, 看到我心中充满了,我最想南宋王朝能像项羽一样。 (3)教师小结 在金兵入侵的动荡年代,南宋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刚强不屈形成鲜明对比。 (4)相机出示幻灯片深入赏析。 (5)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两首练习卷(I)卷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两首练习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填空题 1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我怀着的________心情独个儿________在小船里,自以为从________到________,到________到________,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 (2)诗可表达自己的人生观、气节和抱负。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这样写道:________,________。于谦在《石灰吟》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怀。岳飞在《满江红》中________ ,________,空悲切。告诫我们: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而“青箬笠,绿蓑衣,________”则是张志和悠闲自得,乐而忘归的精神写照。 (3)《古今贤文《真理篇)》中有很多至理名言:“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要谦虚,不能骄做:“________ ,________”告诉我们有些话虽然不好听,但对于我们改正错误却很有帮助;“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 2 . 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朝zhāo(______)都dōu (______)奔bēn(______)铺pū(______) cháo(____)dū(_____)bèn(______)pù(_____) 3 . 巧填同音字。 1.wéi()一()护 ()墙作() 2.jiàn()康关() ()设推() 4 . 比一比,再组词。

四年级语文上册《夏日绝句》教学教案

(封面) 四年级语文上册《夏日绝句》教学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案设计 第(1 )课时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重 难 点 1、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2、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和价值观。 教学 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修改栏一、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播放“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

呢? 二、初读,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 四、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

夏日绝句的教案

夏日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夏日绝句》的内容,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3.通过诗人思想情感的解读,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肯定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古诗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PPT、视屏、音频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最喜欢听故事了,现在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起义反抗暴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告他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但是,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愿离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视屏,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此处插入,项羽乌江自刎的视屏)你们听了、也看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故事,你觉得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谁能说说。生:他无愧是西楚霸王,铮铮傲骨,即使是死也要与敌人抗争到底,是个顶天立

地的男儿,令人钦佩、赞叹。 师:在一千多年后的宋朝,有位女诗人,她叫李清照,当她途经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时,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便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夏日绝句》。(板书:夏日绝句宋李清照项羽)让我们走进诗人,一起学习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 1.解读古诗题目 师:我们首先看到这首古诗的题目“夏日绝句”,什么叫绝句?为什么叫夏日绝句?谁能大胆地说一说。 师:绝句是诗的一种载体,绝句每首四句话,通常有五言(每句话五个字)、七言两种。《夏日绝句》意为:写于夏天的绝句。 2.介绍诗人 师: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李清照,(出示PPT)李清照(1084-1155年),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最优秀的一个。她的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等。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石灰吟》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9分) 1. (3分)写出反义词 人间—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不怕—________ 2. (11分)查字典填空: (1)“闲”字是________结构,音序是________,音节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除部首外________画,字义是________。 (2)“乾坤”的“乾”应读________,是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__,最后一笔的笔画名称是________,“乾坤”的意思是________。 3. (12分)照样子,写词语: 例:千锤万击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4. (8分)我会拼,我会写。 tā men biàn huàbànɡwǎn dùp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ónɡmánɡsōnɡbǎi pénɡ you hái zi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表面是写________,实际是写________,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6. (11分)按古诗内容填空。 (1)《石灰吟》是________朝________写的。吟,古代诗歌________的一种名称。 (2)《竹石》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两诗有个共同的特点:都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3)《夏日绝句》是________女词人________的传世佳作。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________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________屈辱偷生,表现了诗人________情怀。 7. (6分)照样子,认真写,再组词。 锤 ________ ________ 凿________ ________ 焚________ ________ 8. (3分)读古诗《石灰吟》说说 《石灰吟》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钱塘人。他是一位民族________,也是一位政治家。 9. (4分)形近字组词 吟________ 深________ 冷________ 探________ 10. (5分)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千锤万凿 ②烈火焚烧 ③粉骨碎身

《夏日绝句》说课稿

《夏日绝句》说课稿 石鼓小学:胡宏伟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是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诗人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线,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学诗五步:解题目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意境

《夏日绝句》说课稿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夏日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诗人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线,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学诗五步:解题目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意境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创作背景 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后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部编版夏日绝句优秀教案1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3夏日绝句|人教(部编版)《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对文中项羽宁死不屈、李清照爱国情怀的赞美、敬佩情感。 2、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3、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4、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5、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及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复杂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见面。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所以老师想和你们一起玩一个看图说诗的游

戏。 我们不仅可以把诗读得很美,还可以用书法的形式把诗写得更美。请欣赏。 一、引出诗人。 1、你们真是一群善于积累的好孩子。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接下来老师还想和你们共赏一首词----《声声慢》。(视频配乐朗读) 2、你们听出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愁闷、孤苦)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整首词哀婉凄凉,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4、想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她是一位旷世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可谓“空前绝后”、“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就是----李清照。 5、关于李清照,你知道些什么? 6、这里有一份她的资料,谁能读给大家听。刚才我们欣赏的《声声慢》就是她婉约词的代表作。 5、今天,这样一位婉约词派的一代词宗给却我们带来了她的另一首诗《夏日绝句》,又会是怎样一种风格呢?让我们从诵读开始,走进诗人的文字。 二、诵读 1、出示诵读提示,学生自由朗读。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同步练习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9题;共94分) 1. (4分)看谁读得准,写得好。 yàn zǐyán sùlín zībì gu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8分)我会填。 ________的心情________的浪 ________地升起________的风 ________的队伍________的水 ________地歌唱________的屏 3. (3分)写出反义词 生—________ 遥—________ 落—________ 4. (2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从远处看。________ ②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________ 5. (3分)快到反义词乐园里来赛一赛吧。 前——________远——________晚——________ 6. (8分)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炉________衰________踪________鱼________ 庐________蓑________综________渔________ 7. (5分)走进经典名句。 ①古诗句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呈现了郊野渡口的幽静;“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则展示了山水田园的秀丽。 ②“时间像________永不停息地流淌”,这句话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不然“________,万事成蹉跎”。 8. (7分)读句子,给划线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信:①消息;②诚实,不欺骗;③信任,不怀疑,认为可靠;④随便;⑤函件。 Ⅰ我不信你说的话。________ Ⅱ我们要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信口开河。________ Ⅲ教师节快到了,我写信向老师祝贺。________ Ⅳ我应该守信用,不能说话不算数。________ 味道:①气味;②滋味;③指趣味、情趣。 Ⅴ这药的味道闻起来很奇怪。________ Ⅵ这部电视剧情节曲折,越看越有味道。________ Ⅶ鱼的味道鲜美,营养也非常丰富。________ 9. (6分)按拼音写汉字 pùzǐliú ________布________烟飞________ lúlǐng yín 香________西________________河 10. (4分)形近字组词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教学目标: 1、学习李清照崇高伟大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2、在古诗教学中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主线: 以英雄为主题教学古诗 初识英雄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整首诗) 2、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注意要把古诗读流利读通顺。 3、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里检查反馈,看看你把古诗读通顺了没有?(布置给组 长任务) 4、指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读边思考: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走近英雄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请听成语故事《破釜沉 舟》(1:33),你觉得项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师简介项羽的生平及历史地位: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 各路英雄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打仗,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退至江边。当时,别人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新再来,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他不肯过江独自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寡不敌众,用剑自杀而死,年仅31岁。 3、我相信此时此刻,项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什么事情给你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呢?(不肯过江东) 4、我们不得不对项羽竖起我们的大拇指,因为……(宁死不屈、不苟且偷生、 有英雄气概) 5、这样的英雄让我们至今都还想起他,思念他。 6、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他们需要这样的英雄,可英雄已不在。这时,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7、学生齐读古诗。 赞颂英雄 1、在这首古诗里,李清照用了两个词来赞颂项羽,请你默读古诗,找到这两个 词。 2、理解“人杰”、“鬼雄”。 3、理解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习英雄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语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夏日绝句》教学设计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 2 喜欢读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2 教学准备 1 2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文题目 1 2 二、合作学习,朗读古诗 1读古诗。 2 3

4 三、读中悟诗,讨论交流 1 2 会,体会诗句所表现出的豪迈之气,从而积累诗句。 3 理解诗句意思,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读出韵味,深入体会 1 2羽宁死不屈的品质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3 “人杰”与“鬼雄”相对。 4 五、指导书写 1 2 3 六、拓展延伸 1 2 夏日绝句》课堂实录2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诗(板书:李清照) 2、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你们搜集李清照的有关资料,我们一起来交流。 (学生交流资料) 3、同学们的资料很详细也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李清照写的这首<<夏日绝句>>(板书课题及古诗,学生随老师板书念). 二:整体感知古诗 1.师范读古诗. 2.生读古诗,要读通顺流利.读熟后可读给同桌听. 3.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想:这首诗赞颂的是谁? 三:利用网络,理解古诗内容 (一).理解前两行诗句. 1.自读古诗,读后从古诗中找出两个赞颂项羽的词语. 2.你找的是那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这两个词的?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人杰”和”鬼雄”的意思.) 3.前两行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找两三名学生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4.这两行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读出英雄气概) 5.现自己试读,再指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议. (二).查找资料,理解后两行诗句. 1.齐读后两行诗句. 2.提问:读后你有什么疑问,最想知道什么?

夏日绝句说课稿教案资料

夏日绝句说课稿

夏日绝句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是湘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3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当堂背诵古诗,学会结合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去理解诗词所包含的情感。 方法与过程:以读促品,通过朗读、品读词句,理解作者情感,了解作者后期作品的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读、品、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词句的含义 难点: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理解作者当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 教师朗读古诗、板书课题、生读课题,质疑课题、谈所获信息。 ㈡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学生再读古诗,为古诗划节奏。 ㈢学习课文、理解诗意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 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作者简介] 李清照(公元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

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在南渡之初,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刺徽宗高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思:怀念。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江东:指长江下游一带。 [译诗、诗意] 活着的时候应当作人中的豪杰, 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 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赏析]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

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2课时《凉州词 夏日绝句》市级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三首》第2课时《凉州词夏日绝句》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沙场、人杰、江东”等词语,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凉州词》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塞”有三种读音,在“出塞”中读(sài)。在“阻塞”中读(sè)。在“塞车”中读(sāi)。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堂课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易接受。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 《凉州词》与前一首诗《出塞》不同,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理解诗句。 1.学习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1)读一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 生:我仿佛看到了将士们举起酒杯,正要痛饮葡萄酒,马上就听到了催人出发的琵琶声和战马的嘶鸣。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谁能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总结,并课件出示诗句意思: 诗意:精致的酒杯中斟满了葡萄酒,将士们正准备举杯痛饮,却听到了战马上弹起琵琶,在催人出发了。 (2)指导朗读: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你们听,

《夏日绝句》优秀教案2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堂实录-21.古诗三首《夏日绝句》人教(部 编版) 21.古诗三首 ——《夏日绝句》课堂实录 一、背景导入、质疑解题 多媒体播放南宋历史背景。 师:时任京城知府的正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他见大势已去,便携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跑,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下来,李清照见民族屈辱、山河破碎,面对浩浩江水,感慨万千,随口吟出《夏日绝句》。 师:范读古诗。 学生将课本翻到90页根据读书提示由读课文。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说说从课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夏天写的一首绝句。 师:什么是绝句? 生:一种文学体裁。 师: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李清照的资料? 生: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今山东济南人。 生:她写的诗很婉约。 师:李清照写诗多与家国命运有关,公元1128年以后因国家战

乱,写诗多激昂,代表作有《夏日绝句》。 二、合作探究、吟诵释意 师:生齐读课文,并为古诗划节奏。 生:读古诗,划节奏再读古诗。 师:李清照站在乌江口,之所以信手拈来《夏日绝句》,是因为哪个历史人物跳入了她的脑海? 生:项羽。 师:通过诗中的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思。 师:项羽何许人也?为何李清照此刻会思念他呢? 生:项羽,秦末汉初的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拔剑自刎而死。 师:对于李清照来说,项羽已成为历史人物,为何李清照此时此刻会独独思念他呢? 生1:因为这是项羽兵败自杀的地方。 生2:李清照想项羽死都不肯逃跑,而自己国家的皇帝、大臣都逃跑了,李清照是借项羽来说出自己的怨恨,她恨自己国家的哪些当权派太不像个男人了。 生3:李清照是要借古讽今。 师:你读出了李清照的心声。 师:项羽就这样死了,是他不愿意、不会、不能还是不想活了呢? 生4:不会活了。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背诵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背诵 1.xx之歌 你从xx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xx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xx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xxxx。 我们xxxx,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xx,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xx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 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xxxx,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xx,你有母亲的情怀。 2.xx落日(第三、四自然段)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时光悄悄地溜走,暑气跟着阵阵海风徐徐地远离。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刚一挨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它似乎借助了大海的支撑,再一次任性地在这张硕大无朋的床面上顽皮地蹦跳。大海失去了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醉醺醺地涨溢出光与彩。人们惊讶得不

敢眨眼,生怕眨眼的那一瞬间,那盏红灯笼会被一只巨手提走。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4.记金华的xx(第五自然段)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下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9.词两首 xxxx xx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渔歌子(xx)xx和 xx前xx, xx鳜鱼肥。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塞、、征”等8个生字,会写“胡、催、醉”等11个生字,理解“但使、飞将、欲饮、人杰”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出塞》《夏日绝句》。 3.理解诗句的意思,再明白诗的大意。 4.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的思想,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出塞》。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 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课件出示2) 2.读诗题《出塞》。“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 (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 欣赏图片。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古诗三首》)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 (出示课件——王昌龄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4)“塞、、征、还” 2.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5)“塞、、征” 指导书写:(课件出示6) “塞”的中间第三横长; “”上大下小; “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生听课件中读)(课件出示7) (指名读,齐读,师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5.反馈交流:在边塞看到汉时的明月,照着汉时的边关,万里出征的将士们仍未归还。只要汉代的飞将军广还在,决不会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课件出示8) 6.指导第一句的修辞手法“互文”。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中省略的词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教师板书:互文汉) 7.同桌互说诗意,再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三、悟诗情 体会“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我们理解了古诗的意思,现在我们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感悟画面之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