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方法》第十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51
传播研究方法1、广告:文本测试(copy testing)测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如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等;效果方面,如态度变化、喜欢还是不喜欢、卷入度;行动意念,如有购买意向、实际购买等2、经验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传播学的两大流派:经验学派(美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改善和提高传播效果5W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人种志批判学派(欧洲):揭示传播中符号背后的权力符号学、叙事学、女性主义3、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成因1.它是20世纪初美国5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
2.政府机构、资本家或其他工商部门,是推动传播研究的主力,因此传播学研究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意图。
4、政治学家拉斯韦尔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1926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在母校和耶鲁大学任教,曾在美国政府的许多机构中担任顾问。
二战期间他任国会图书馆战时报道调查局局长,1955年出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
5、拉斯韦尔对传播基本问题的研究《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论文)-大众传播媒介的三项基本功能:第一,环境监测;第二,协调社会各部分关联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文化传承。
“五W”模式构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5个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6、内容分析法:李普曼为内容分析法做了开拓性工作;拉斯韦尔创立了精确而系统的内容分析法;他是最早对政治性传播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的学者。
例如:《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术》(1927)-对战时宣传作品进行了内容分析。
《政治语言学》-其中全面阐述了内容分析法。
7、库尔特?卢因的传播学理论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场,在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非常密切,群体的规范可以直接制约和影响个人的行为。
“把关人”概念-《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的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120163课程名称: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新闻学、编辑出版学考核方式:分散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过程与⽣法,重点介绍新闻传播实证研究中的量化和质化方法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所涉及的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实验法等等。
学生将学习量化和质化研究方法的逻辑、伦理困境、如何收集数据、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呈现研究结果等。
本课程通过深化学生对新闻传播研究方法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分析新闻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针对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特点,使学生能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关注社会民生、强化责任担当,具有写作符合学术规范、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新闻传播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
通过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并掌握如何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变成可行的研究课题,如何设计出一套研究方案并实施,如何写出一份规范的研究计划书,以及如何撰写展示自己成果的研究报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新闻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该专业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方法的特点、方法类别、研究设计等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初步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系列相关知识,例如框架分析等、内容分析、文本分析、测量等等。
通过学习,学生要基本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流程,掌握写作的规范,能够读懂相关的研究文章,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解读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的内涵,为之后的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
“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
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
“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
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常识理论。
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
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研究方法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研究变得越发重要。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商业领域,对于传播现象的研究都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来支撑。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传播研究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首先,调查是传播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研究者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从而了解受访者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调查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众对于特定传播现象的看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内容分析是另一种常见的传播研究方法。
通过对媒体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媒体在特定话题上的报道倾向、信息呈现方式等。
内容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媒体对于特定议题的偏见和态度,为舆论监督和媒体批评提供依据。
此外,实验研究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研究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条件和控制变量,研究者可以观察特定传播策略或信息对受众的影响。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验证因果关系,了解特定传播行为对受众行为和态度的影响程度。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网络分析、观察研究等方法也在传播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网络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观察研究则可以帮助研究者直接观察受众的行为和反应。
在选择传播研究方法时,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合适的方法。
不同的研究方法有着不同的优势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权衡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总之,传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研究者需要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结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传播研究方法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传播研究工作,为传播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Research)是关注传播行为的一门学科,不仅关注沟通的实际行为,而且关注沟通的结果,以及如何调查和分析传播行为。
传播研究的目的是理解传播行为,以及传播如何影响接收者,以及接收者社会变化。
传播研究以不同的途径探索传播行为,包括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及传播实验,研究者以及收集的观察数据,比较变异和文本分析,以及社会化调查。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是最常用的传播研究方法之一。
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和社会科学结构化调查,而定性研究方法则包括观点沟通和观察。
定量研究通过收集大量的可测量数据,以及运用统计分析,具体测量研究对象的传播行为。
定性研究包括访谈,观察,焦点团队讨论,深度访谈等,从而了解参与者的传播行为的细节方面。
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可以一起使用,以收集可测量的数据以及提供解释。
实验方法是一种使用科学方法发现传播行为的方法。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理解收件人对某种传播目标的反应,从而推断相应的传播模式,并对收件人对该模式的反应作出预测。
实验研究侧重于控制变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因此是传播研究中证明因果关系的最有效方法。
研究者调查是使用描述性调查访谈和问卷调查来研究当前和熟悉的传播行为。
调查以这种方式收集信息,以便理解某种行为的特征以及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研究者调查的优势在于可以收集大量的信息,因此是传播研究的一种流行方法。
传播实验是传播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可以控制变量,研究受试者对研究变量的反应,以达到研究目的,揭示和检验广播媒介对受试者的影响。
与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研究者具备实质性的知识,让受试者按照研究者的指示完成某一项任务,并记录受试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变化,以及任务结束后的结果。
社会化调查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调查,最常见的形式是社会化量表评估(Social Rating Scale Assessment,把团队成员的行为评估分配到被测量的社会属性中)和共同调查(Collaborative Survey,多人共同参与调查)。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第十一讲公共关系的方式一、宣传型公共关系•宣传型公共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内部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关活动模式。
•形式:•1、不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如展览会、展销会、经验交流会、提供印刷和影视宣传资料等。
•2、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
具体有两种做法:–花钱用软文宣传,宣传组织的管理经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已获得的社会声誉;–不必付费的宣传:吸引新闻媒介宣传组织和产品,如新闻报道、专题采访、专题通讯、经验介绍等。
•特点:主导性强、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推广组织形象效果好。
二、交际型公共关系•含义: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环境。
其形式有团体交际和个人交际。
–团体交际包括:各种招待会、恳谈会、宴会、茶话会、舞会、联谊会等–个人交际包括:交谈、拜访、信件来往、提供帮助等等。
•交际型公关常借助于人际传播的技巧达到组织交际的目的。
•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公共关系传播的重要途径。
•富于魅力的个人形象有利于塑造组织良好的公共关系整体形象。
•人际交往中,礼仪礼节是搞好关系的基础。
•要求–情真意挚–讲究礼仪,礼节。
–杜绝使用不正当的手段,把公共关系混同于庸俗关系,也不能把私人之间的感情交往活动代替具有交际性质的公关活动。
–三、服务型公共关系•服务型公共关系活动模式一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公关活动模式。
•目的: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实实在在的服务是公关活动最好的体现。
最佳的服务是最好的公关。
•特点:实在实惠、容易被公众接受。
特别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美誉度。
四、征询型公共关系•通过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工作,了解社会舆论,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谋,同时扩大组织的影响。
•形式:开办咨询业务、问卷调查、热线电话、有奖测验、举办信息交流会等。
•特点:有较强的研究性、参谋性、是整个双向沟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机制。
五、社会活动型公共关系•社会活动型公共关系是指组织通过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活动塑造组织形象。
《传播研究方法》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理解传播研究方法的概念。
传播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的三大部分之一;其主要来自社会研究方法,因此,我们将以社会研究方法为主体加以学习。
可以说,前者是个性,后者是共性。
•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是何关系?社会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主要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和技术(1)方法论:研究的逻辑和哲学基础; 研究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两种基本方法论--实证主义、人文主义(2)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每一种方式都具有某些基本元素或特定语言,同时又可独立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
(3)具体方法和技术:资料收集方法(抽样方法、测量技术等);资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以涂尔干研究自杀并写出《自杀论》为例,谈谈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涂尔干《自杀论》中运用了实证主义、统计分析和文献研究。
关系:(1)不同的方法论观点直接影响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两者之间形成常见模式。
(2)不同的研究方式直接影响对具体方法和技术的采用,两者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宏观指导→中观运用→微观操作•3、检索你感兴趣的某一方面主题的相关论文一篇,并具体分析其研究思路是怎样的。
•小议刑事案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1、引言2、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2。
1 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2.2 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3、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3.1 媒体审判3.2 报道媚俗化3。
3 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和利用3。
4 媒体的话语霸权 3.5 对生命权的漠视4、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4。
1 刑事案件报道人文关怀是现代人发展的需要 4.2 刑事报道人文关怀是新闻媒体自身发展的需要4。
3 刑事报道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5、三个方面解决刑事案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问题5.1 强化人文关怀意识5.2 强化职业道德建设5.3 强化采、写、编业务能力研究思路:A 概念:人文关怀刑事案件报道人文主义当事人问题媒体审判报道媚俗化个人隐私的侵犯媒体的话语霸权对生命权的漠视 B 问题C 理性思考D 解决第二章思考题•1、理解概念、变量、命题、假设等理论构成的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传播研究方法----05b263c0-6ea9-11ec-8312-7cb59b590d7d 第一节抽样在许多情况下,传播研究需要分析大众媒体的所有受众、特定类型的媒体内容或整个传播现象。
这是从整体上研究每个个体的最理想状态。
然而,由于个体数量巨大,综合研究是不可行的。
此时,我们需要使用抽样方法来获得能够代表整体的样本。
一、抽样的基本概念1.为什么要抽样抽样(sampling)就是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或元素)组成样本的过程。
当研究对象的总体数目巨大时,研究者为了节省研究经费和时间,就需要进行抽样,用关于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断总体。
2.抽样的基本概念(1)总体(population)和元素(element)(2)样本(sample)(3)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4)随机性二、非概率抽样当研究的目的是了解观众的观点和对媒体内容的深入解读,而不是根据一些观众的研究结论推断出一个城市或全国观众的观点时,研究人员不需要提前了解太多总体情况,也不需要指定样本量。
他们可以使用非概率抽样和定性研究方法,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选择样本。
1、偶遇抽样偶然或危险采样,也称为便利采样,意味着研究人员将偶尔遇到的个体作为样本,直到样本量满足需要。
2.目的性抽样立意抽样(purposivesampling,或目的抽样),也称为判断抽样(judgmentalsampling),指研究者根据特定目的和主观判断而确定研究样本。
3.配额抽样进行配额抽样(quotasampling)时,研究者首先按某些控制变量对总体进行分类,然后确定每个类别在总体里所占比例,然后再通过偶遇抽样或立意抽样手段,在每个类别里挑选一定数量的个体,使得每一类别的样本个体在样本里所占的比例尽量接近于该类别在总体里所占的比例。
4.雪球采样进行滚雪球抽样(snowballsampling)或网络抽样(网络抽样),研究人员首先选择一些研究对象,然后要求他们提供其他合格的研究对象,以继续这一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