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3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特有的多元民族群体,他们在大学生中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其特殊性使得其面临着与汉族大学生不同的教育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踏入大学校园。
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其心理、文化、价值观念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需要从不同角度开展教育工作,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分析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途径,以期为相关机构和教育者提供参考,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教育领域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探讨他们认同感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大学生活中的定位和处境,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改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状况和提高他们的认同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现状十分严峻,他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家庭背景多数较为贫困,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缺乏相应的文化支持和教育资源。
当前一些地区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歧视和偏见,导致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受到不公平对待。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
他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加上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困惑,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消极情绪。
在教育现状中,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和专业技能培养,还需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认同的培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少数民族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加大了投入,改善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条件,并且推行了民族团结教育政策。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少数民族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较弱,这导致了他们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的资源匮乏。
与此同时,在城市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却集中分布,加剧了资源的不均衡现象。
这种不平等分配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与其他地区相比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困难。
2. 教材内容缺乏多元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联合共和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
然而,在传统教材中缺乏涉及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内容。
这也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正式教育时无法得到充分尊重和了解,加剧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困境。
缺乏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教师培训机制不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体系相对薄弱,师资力量普遍较弱。
一方面,由于地理、经济等原因,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了大量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教师;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原因或者思想观念的限制,只靠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担任教职岗位,也存在着质量和数量上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中得到专业、全面而有效的指导很困难。
二、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1. 语言环境与课堂沟通问题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以汉语为主流,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藏区、维吾尔自治区等使用本土语进行教学是十分必要且合理;然而目前却普遍采用汉语进行授课。
这样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少数民族学生理解障碍,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为改善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本土语言的培训力度,同时建立多元语言环境。
2. 缺乏文化与历史传承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传统,但教材中却很少探讨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变迁。
这让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认同感较弱,缺乏对自身历史和传统的深入了解。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全球化的冲击,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习俗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他们与主要民族的接触增加,逐渐融入主流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和忽视。
其次,教育对于文化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教育体系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需求。
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适应主流文化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需要保持自己的民族认同。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学生的辍学率较高,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再者,经济发展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产生了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城乡差距的加大。
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弱,文化传承资源匮乏。
许多少数民族青年选择离开家乡追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限制。
同时,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大量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习俗。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首先,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示和展览活动,以及支持文化传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根据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和需求进行。
学校应该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鼓励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此外,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最后,经济发展应该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政府应制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政策,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护,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传承。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但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指涉内容研究现状分析文章认为,国外学者对国家认同的关注是多元的,深刻的。
尤其是文化多元主义的研究范式给我们以启示。
西方世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价值理念,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的认同,但其自身也面临着严重的认同危机;因其常常破坏和颠覆其他国家主权统一,证明其国家认同建设的理念有着极其严重的虚伪性。
而当代中国民族众多,情况特殊,加强国家认同建设成为一项迫切的课题。
标签:国外学者;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指涉内容;研究现状一国外学者关于少数民族族群权益和少数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比较多的。
他们对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问题的研究是间接地,换句话说,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影响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作为论点的论据的一部分来进行论证,而不是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来研究。
凯杜里在《民族主义》中,构建出了国家这一新的政治形式,认为“国家是一种人的集合体,这些人生活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保护他们自身的幸福,统治者的职责是,使用可以被理性决定的手段,为他们版图内的居民带来最大的幸福而实行统治。
”[1]因此,“国家的凝聚力和国民对它的忠诚,便取决于国家保证个人福祉的能力,对他来说,热爱国家是由于他得到了好处的结果。
”[2]从他的论述中,我们似乎可以推测,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似乎和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互动有一定关系。
他的观点是,“一个操有同一种语言的群体可以被视为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组成一个国家。
”“讲一种语言的事实是颠覆所有现存政治安排、建立一个所有德语形成同一国家组成部分的新的政治安排的充足理由。
”[3]在他看来,国家的建立是以民族语言为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国家是单一民族构成的。
由单一民族组成的民族国家认同,语言因素最为重要。
同样,由于民族群体都居住在一定疆域,疆域是他们成为一类人的重要前提。
阿尔佛雷德?格罗塞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探讨阿拉伯人政治身份认同时指出,“边界引发的冲突,以及在领土界限内发生的冲突,都不应该让我们淡忘这样的一个事实:疆域边界的界定往往能够产生身份认同。
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少数民族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遗存造就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多样化差异。
在当今的全球化潮流中,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本文将就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展开讨论,希望能够对少数民族认同的背景、现状以及其未来趋势进行探询。
一、什么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文化的认同感。
即认为自身拥有某种民族、地域、宗教、语言等特殊文化属性,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产生与维持这种文化特征感的共鸣和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种表现。
二、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背景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历史遗留问题自195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区域自立自治”政策,并实施了“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法”。
这项政策的实施,为少数民族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重要支持。
然而,在实际的政策落实中,仍存在许多样区域、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
例如,由于地域、语言、文化隔离的差异,导致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的发展被削弱和脱节,这种不平等身份认同感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淡化。
2.2社会发展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少数民族群体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大都市都有作为少数民族的身份,并在过程中遭受了不同的族群和文化压迫,这些问题都给少数民族认同带来了诸多的挑战。
三、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学研究3.1 文化身份与同化一些社会学家认为,文化身份与同化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文化身份对于个体的认同和行为具有指导意义,而同化是指少数民族逐渐被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文化身份会发生变化,少数民族群体身份认同也会化为主流文化认同。
这种社会转变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合理性和保护意义还需要更多的讨论和研究。
3.2 社会网络与认同构建社会网络是个体在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网络。
关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研究。
本报告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及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现状分析1.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包括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
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点提供了重要支撑。
2.少数民族文化的困境尽管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样,但其传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民族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侵蚀。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导致很多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仪式的中断。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1.文化教育的加强加强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少数民族青年的文化自信心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保护和维护传统文化遗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同时,注重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手工艺等。
3.文化活动举办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节庆等,以提高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广少数民族文化,增加文化在网络和新媒体中的影响力。
4.文化交流的促进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展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四、倡议与建议1.建立一个有效的保护体系建立一个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体系,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责任部门,加大投入力度等。
2.加强学术研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3.引导社会舆论关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自我认同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学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职业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认同体系。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认同感模糊不清,甚至出现认同危机。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其教育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政策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同观念,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字数:216】1.2 问题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具有重要的问题意义。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包括对国家、民族、地域、家庭和自我身份的认同,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心理健康。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如何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成长,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处于文化冲突和适应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挑战和困境,教育现状也反映了对其发展的不足关注。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探讨有效途径与政策建议,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字】2. 正文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概念解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是指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身份认同。
这五个认同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核心认同体系。
民族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源自于血脉相连的族群关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标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各族群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
然而在这一进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常常面临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业发展,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并探索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 “五个认同”所谓“五个认同”,即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五种认同问题,包括民族认同、校园认同、学业认同、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
这五种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2. 教育现状简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从民族认同的角度来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社区环境中,对外部世界了解不足,缺乏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校园认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他们在学校中常常面临着种族歧视、文化隔阂等问题,使得他们很难融入校园文化,缺乏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业认同方面,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由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导致对学业的认同感不足。
心理认同问题也是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可能由于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等原因产生心理困扰,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
文化认同问题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由于我国的多民族文化存在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接受现代教育的也要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传承。
现实中却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忽视和歧视,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校中对文化的认同感不足。
3. 有效途径探究为了更好的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五个认同”问题,我国教育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善和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摘要】本文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其教育的因素。
然后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最后通过结论总结对本文研究进行回顾,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其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有效途径,案例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含义,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现状简析及有效途径探究引言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群体之一,其“五个认同”包括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和地域认同,在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五个认同”教育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挑战。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教育现状,探讨提升其“五个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亟需得到重视和进一步完善。
通过对当前研究背景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加强对他们“五个认同”的教育,可以增强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构建一个团结和谐的社会。
作者:王亚鹏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系( 兰州730070)加入收藏夹【摘要】从“认同”的概念界定及其嬗变出发,介绍了西方研究者在民族认同的发展、民族认同与心理健康、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与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概括了民族认同的一些研究策略。
文章最后指出,在西部大开发的社会背景下,民族心理研究,尤其是宏观层面民族认同心理的研究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认同文化适应研究策略THE PRESENT CONDITION ON STUDY OF MINORITY NATIONALITY IDENTITYWang Yapeng(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Abstract: Written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nge of the identity concept, this paper introduces western researcher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identity, ethnic identity and mental health, ethnic identity and acculturation, and ethnic ident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tc, and summarizes some study strategies of ethnic identity.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Western Explorati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ethnic psychology, and especially of the study of macroscopic ethnic psychology to our country.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 acculturation, study strategies.在世界多民族国家中,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共同问题。
在多元民主国家中,由于少数民族往往是弱势民族,因而其文化也就成了主流文化背景下的一种弱势文化。
在这种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情况下,许多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认同产生了严重的分化: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为了摆脱低社会经济地位和低教育成就的阴影,产生了强烈的向上流动的动机,积极学习主流文化背景中强势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尽可能像一位强势文化群体的成员;另一部分少数民族成员则因认定了自己的弱势与不利地位,产生了自卑、悲观、消极的态度,终而无法认同自己的民族[1]。
然而,由于少数民族成员与强势民族成员固有的建立在先天基础上的外部差异,他们在放弃自己的母文化认同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强势群体并不会积极地接纳他们,其结果是他们既不想认同自己的母文化,主流文化也不会轻易地接纳他们,从而使他们沦落为一种边缘人。
1 认同概念的界定及其分化“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2]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一个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
后来,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对认同进行了解释和阐述。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它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3]现在意义上的认同研究一般区分了两种水平的认同: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这种区分其实是对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的沿袭。
..弗洛伊德提出“认同”一词时,认同的外延并没有现在这么宽泛。
当初他提出的认同或表同仅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现在,随着认同研究的深入,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
但是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有关认同的研究仍然沿袭个体水平和群体水平两条路线展开。
Carla曾对民族认同下了一个定义[4],他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
我们姑且不论Carla所下定义的准确与否,但有一点很明确,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
虽然认知是态度形成的基础,但是在这四个要素中,态度是最关键的,因而现在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大都是从态度着手的。
而单就态度而言,表现在民族认同上有两种基本的认同模式:即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消极的民族认同。
积极的民族认同指民族成员积极、自豪地看待自己的民族,并且为身为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表现在行为上,积极的民族认同会使民族成员积极地维护本民族的利益,以一种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看待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
积极的民族认同使民族成员具有强烈的内聚性,同时,也会对外群体成员表现出一定的排斥性和抗拒性。
这种认同模式在强势民族中表现的比较突出;相反,具有消极民族认同的个体以一种悲观、颓伤的心态看待本民族的一切,他们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充满了自卑,甚至有时以自己身为自己所隶属的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耻辱,因而产生了一种认同的污名感(stigma)。
这种消极的民族认同运作的结果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有些民族成员不愿暴露自己的民族身份。
这种认同模式在弱势民族的一些成员中有所表现。
积极认同和消极认同的分水岭在于前者是积极的、主动的、自愿的,而后者是消极的、被动的、非自愿的。
2 民族认同的研究现状由于国内对民族认同的研究为数有限,即使有一些,也主要局限在人类学视野中的理论推衍和阐释上,因而本文主要对国外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作一介绍。
2.1 民族认同的发展有关少数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Thomas 的研究,他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在Thomas提出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后,Cross也提出了一个黑人民族认同发展的阶段模型, 这一模型试图勾画出健康的黑人认同发展的方向。
这一模型假定,黑人青少年按照线性发展的方向,从最不健康的白人认同或主流文化认同发展到最健康的黑人认同,而黑人群体过分的白人认同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5]。
2.1.1 Phinnery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Phinnery, Lochner和Murphy[6]扩展了埃里克森早期提出的认同发展框架,提出了适用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
Phinnery 提出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有三个阶段,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个体克服了消极的民族认同,最终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获得了一种积极的民族认同。
阶段一:Phinnery指出那些不能积极探索民族问题,又不承认自己民族身份的个体处于民族认同的第一阶段——弥散的民族认同阶段。
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其特点是个体对本民族的问题很少关注,也缺乏兴趣。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常常按照父母的观念或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态度看待自己的民族。
这种弥散的民族认同使个体处于接受或内化消极的刻板印象及信念的危险边缘。
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同时他们在自我控制、各种社会关系分量表上的得分较低,他们的自尊水平也较低。
阶段二: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民族意识逐渐崛起,他们意识到一味地模仿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帮助。
第二阶段崛起的这种民族意识产生了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一方面他们开始积极地关注本民族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逐渐停止了对主流文化的一味追求和认同。
当然,要产生这两个相反相承的结果,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母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起源是这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反省性的元认知过程。
在民族意识崛起和深化的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元认知过程中,个体都面临着强烈的情绪紧张度。
阶段三:在第三阶段,个体接受了自己文化和身份双重不利的地位,同时也达到了Phinnery 所指称的民族认同的最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个体对自己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再也不是那种表面的外部认同了,他们把自己对自己母文化的积极态度内化和整合进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内化和整合的结果使个体产生了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Phinnery和Allpuria认为个体所达成的这种积极的民族认同是个体抵制偏见和歧视消极影响的缓冲器。
2.1.2 Helms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从Cross提出的黑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算起,民族认同发展的研究已经持续了将近30年。
这期间,可以说Helms的贡献最大,成绩也最突出。
她于1996年提出了白人民族认同发展模型后,又于同年提出了更具有包容性的适合于所有有色人种的民族认同发展模型[7]。
她认为这种推广是可能的,一方面所有的有色人种都分享着一些共同的经验,另一方面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个体,都会抵制或拒绝消极的民族刻板印象。
按照她的提法,所有有色人种认同的发展都包括“对内化了的社会种族刻板印象的克服以及对消极的自我概念与我族概念的克服。
” Helms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模型深受Cross的黑人认同发展模型和Atkinson,Morten,以及Sue的少数民族认同发展模型的影响。
她所提出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模型按照认同变化的逻辑顺序,由五种身份(statuses)组成。
第一种身份是顺从(Conformity),它类似于接触身份。
第二种身份是不一致(Dissonance),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在有关自己民族的问题上表现的模棱两可而又略显混乱,并且他们在自我概念上也显得模棱两可。
她提出的沉没-浮现(Immersion-Emersion)与Cross所提的沉没-浮现意义相似,但是它与她在白人认同发展模型中所说的沉没-浮现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认同发展的第三种身份。
处在这一身份的个体沉浸在内群体的文化圈中,并且对外群体有一些消极的行为反应。
Helms模型中的第四种身份是内化(Internalization),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能积极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能客观地对外群体的成员作出反应。
Helms的有色人种认同发展的最后一种身份是综合意识(Integrative Awareness)的出现,处于这一身份的个体能对受压迫的群体产生移情心理。
2.2 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民族认同研究的样本采集主要来自两种人:即少数民族和其他边缘群体(包括移民、旅居者、难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