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社会2007?1S ociety 第27卷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

范式

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3

金耀基 范丽珠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范丽珠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

3Yang,C .K .1961.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 2ti ons of Religi on and Some of Their H ist orical Fact or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

摘 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关键词:杨庆堃 中国宗教 宗教社会学

杨庆堃教授对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贡献决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他的研究涉猎于中国家庭和农村社区以及儒家传统等,而尤以杨氏对中国宗教的研究,极其卓越且具有开创性。《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被著名中国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Daniel Over myer )赞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此书于196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重读此书,我们仍然发现这本书充满着新意和启发性,并有极高的

社会?2007?1

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的意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他讨论的问题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阐释远不止于中国宗教,因为实际上他所研究和描述的是中国社会和宗教的整合。像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样,杨氏的著作可以作为不同宗教和文明的相关比较。

一、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地位

杨庆堃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呢?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多年以来,我一直被传统中国社会里宗教的地位问题所困扰。”在导论中他又提到:“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成为社会生活与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本书最基本的目的是对一些重要事实作功能性解释,以便展示宗教和社会秩序的关系模式。”那么,致使杨庆堃对中国宗教“困惑”多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看到“在欧洲、印度和中国三大文明体系中,唯有中国的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最为模糊。”(导论)于是,杨氏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杨氏的观察,在民间层面上的普遍深入的神秘体验和信仰,在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明显的道德寓意,因此,熟悉制度性宗教的人,会很自然地将中国人看成是一群迷信的人,西方基督教徒拒绝承认中国人的实践是宗教的一部分。另外,由于存在着其他令人费解的现象,使得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模糊。对于这个问题,杨氏的见解尤其值得参考:

(在中国)取代宗教教义、强大的神职势力在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世俗取向的、持不可知论(agnostic)的

儒家传统。在这个传统里,高级士绅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宗教

背景的。在中国历史上,多数时间里没有强大的、高度组织性

的宗教,也没有教会与国家之间长期无休止的斗争。(Yang,

1961)

不仅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没能认识到中国宗教存在的价值,19世纪晚期,那些在东西方文明冲突中致力于证明和审视中国文化特征的现代文化精英们,也以同样的观点来区分中西文化:“中国是个没有宗教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不迷信宗教的民族”———作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胡适所持的观点,恰恰反映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精英对中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国宗教的基本态度。

在以往社会学的传统中,基本上没有将中国宗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甚至在研究中国时常常将社会与宗教截然分开来对待,很显然这是按照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中国文化的直接反映。西方人对于中国宗教的困惑并非新近产生的,它始于与中国的最初接触。值得正视的是,这种困惑至今仍没有消失,我们依然能在今天的学术著作中找到它的痕迹。其实困惑之源并不是由于双方缺乏了解,而是来自一种复杂的过程,即欧洲文化概念被强行移植于东方文化中的后遗症。应该说,在杨氏之前,中国是否存在宗教,宗教在民间的形态是否可以被视为宗教等问题,始终受到学者的质疑,甚至绝大多数受过西方影响的中国学者也坚持中国是“非宗教的”国度。我们可以举很多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如何以西方价值为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宗教。梁漱溟(1922:198)就曾指出:“世界上宗教最微弱的地方就是中国,最淡于宗教的人是中国人,而此时宗教最式微,此时人最淡于宗教;中国偶有宗教多出于低等动机,其高等动机不成功宗教则别走一路,而此时便是别走一路,其路还即是中国要走的那路;中国的哲学几以研究人生占他的全部,而此时的哲学亦大有此形势;诸如此类,不必细数。”杨氏非常敏锐地指出近现代中国学者有关中国社会非宗教的看法,部分地是对全球世俗化潮流的响应。因为近代以来科学给予人类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武器,帮助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获得并非梦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对那些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提出中国社会“非宗教”与“理性化”的假设,其背后还另有难言之隐,因为面对西方世界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唯有通过强调中华文明的伟大,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杨氏以其相当敏锐的社会学理论触角,发现诸如此类的观点并不能在现实中找到有力的证据支持。他指出:“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寺院、祠堂、神坛和拜神的地方。寺院、神坛散落于各处,举目皆是,表明宗教在中国社会强大的、无所不在的影响力,它们代表了一个社会实在的象征。”(Yang,1961:6)值得一提的是,杨氏之所以能够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反驳被广为接受的宗教在中国社会所处地位的观点,完全是因为他慧眼独具地利用历史资料,尤其是地方志的资料。尽管大量使用了地方志资料,杨氏仍然较好地把握住了宗教与社

社会?2007?1

会之间更为全面的关系。

为了证明中国宗教存在的普遍性,杨氏引用了南方、北方地方志中记载的庙宇数量和类型,同时他还分别探讨了宗教在社会不同层面的作用,它包括:家庭整合中的宗教、社会和经济团体中的宗教、社区层面的宗教活动、宗教的政治作用、天命信仰、政治伦理信仰、国家对宗教的控制、宗教与政治暴乱、儒家学说与实践的宗教成分、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杨氏揭示出中国宗教无处不在的事实,既存在于民众日常生活中,以社区的集体性活动为特征,更通过天命信仰,使宗教与政治伦理结合在一起,当然宗教也往往是政治暴乱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的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人,他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二、理解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性作用

诚然,杨氏面临最具挑战性的任务是有关中国宗教的概念和理论。杨氏力图发展的是一个诠释性的框架,并以此来解释和揭示中国社会宗教的这种复杂而尴尬的现实。对于杨氏而言,中国社会宗教地位的模糊性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存在这种模糊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制度框架体系下缺乏一个结构显著的、正式的、组织化的宗教,故人们通常以为老百姓的仪式是非组织性的,而宗教在中国社会和道德秩序中好像不那么重要。”(同上:20)

可以这样说,杨氏能恰如其分地把中国宗教的“模糊”地位总结为“缺乏显著性结构”的特征,是源自其对宗教在中国社会功能性作用的富有洞察力的理解。从结构功能主义学说的观点来看,杨氏受到帕森斯关于发散性和特殊性概念的启发,将瓦哈(Joachin W ach)的“功能观点”1创新扩展成为两种泾渭分明的宗教。这种概念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框架,使得多元的、复杂的和看起来杂乱无章的宗教现象变得清晰而易于理解。这样,一个清楚的宗教秩序在中国就出现了。

在杨氏的解释框架里,佛教和道教是两种制度化宗教,它们是自主

1瓦哈(Joachin W ach)区分了两种宗教群体,一种是与“自然群体”等同的宗教群体;另一种是有特殊宗教组织的宗教群体。见Joachi m W ach.1944.Soci ol ogy of Religi on.Chicago.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的社会机构,拥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和结构体系。然而,佛教和道教都不是像基督教那样在欧洲社会为世俗社会关系提供伦理价值(同上: 280);更重要的是,这两种宗教的结构性地位相对薄弱,而且统治中国社会宗教蓝图的是杨氏所描述的发散性的宗教。依杨氏的观点,中国原始的本土宗教,几乎是作为发散性宗教的一种形式被整合到世俗社会制度里的(同上:303304)。也就是说,发散性宗教虽然不是独立性宗教,却是有结构性基础的,并且其功能的实现是依托于诸如帝王体制和亲属系统这样的社会政治机构的。在中国,正式的组织性宗教不够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宗教功能价值或宗教结构体系的缺乏。而且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

周朝(公元前1122公元前221年)是本土宗教的核心充分发展时期,包括祭天、多神崇拜以及祖先崇拜(同上:23),这一切都早于在汉朝出现的本土道教和外邦传来的佛教。杨氏运用功能分析方式,有力地展示了宗教在中国亲属体系、家庭和经济团体、社区、国家以及儒教作为制度化的正统学说中的位置。诚然,杨氏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结构功能理论,并一次性地回答了中国是不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的问题。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把杨氏的著作视为“功能分析中国宗教之第一人”,赞扬他的“巨大的成就”,认为杨氏的研究超越其他对中国宗教解释的形式,是社会学解释的一个成功,一点也不夸张。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在1962年的《亚洲研究学刊》(Journal of A sian Study)的书评中忽视了杨氏研究的价值,然而在其1974年的标题为“中国宗教的社会学研究”的文章中,对杨氏的成就有大为不同的看法,“毕竟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最新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并且他把杨氏的著作放进韦伯(M.W eber)和葛兰言(M.Granel)的社会学传统。他(Freedman,1974:36)写道:“迄今为止,我所说的是,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顶峰,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确切地说,在方法论上,杨氏遵循的是涂尔干和帕森斯的传统,但是他的理论兴趣却与韦伯更为相近。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可以与韦伯的《中国宗教》相媲美,二者在解释力和理论重要性上都

社会?2007?1

是相容且可比较的,两本著作的根本不同在于,韦伯试图从文化上分析儒教(儒教和道家)伦理没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秩序带来根本的变化而激发资本主义萌芽的时候,杨氏的书却是综合地考察了中国宗教成功地持续并维系了中国伦理政治秩序的社会文明。

杨氏高度评价了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书,他为韦伯的该著作洋洋洒洒地写了长达32页的“导论”:

马克斯?韦伯的《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从现代西方思想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社会独特的、系统化的特点和占主

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在其出版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尽管经历

了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此书仍不失为对复杂社会体系研究

的极具启发性的作品,是研究中国社会和其社会经济发展模

式的富有挑战性思想的来源。(W eber,1964:xiii)

无论韦伯具有怎样的社会学洞察性,杨氏还是看到了他没能对中国宗教作出全面的考察。正是这一点,激发了杨氏研究的激情。当然,杨氏的研究不仅仅是对韦伯关于中国宗教的补充,而是参与到对韦伯论题的讨论中,并对韦伯做出善意的批评。更确切地说,杨氏是将自己融入了当时各种关于中国宗教的流行观点的讨论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杨氏为自己设定了研究中国宗教的一个新的、社会学诠释的挑战性使命,故而,他实际上是对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和通行的儒教思想作出了新的解读。无论儒教是不是宗教,关键问题是要对中国宗教秩序有恰当的理解。

儒教是不是宗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宗教的定义。在杨氏(Yang,1961:26)的定义中,“从一个宽泛的视角,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近似于终极性、有强烈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实体所象征和崇拜并有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信仰”。根据这个定义,认定了类似由理雅各和翟理斯(Lagge&Giles)这样的西方汉学家所强调的“不可知论者的特征”和由现代著名学者如胡适等提倡的儒学的理性特征,杨氏敏锐地指出:

儒家学说将注意力集中于生与死的终极意义,但只是在人的道德责任方面,而不是关心任何超自然神力。作为思想

体系,儒学的宗教特性存在于对天和命运等观念含糊不清的

态度中,通过知识或道德的说教来解答人类面临的难以数计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的问题。(同上)

杨氏继续论述道:

信仰天命,宽容卜筮,与阴阳五行理论密切相联,强调祭祀和祖先崇拜是实行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以及在灵魂问题

上缺乏一种彻底的无神论和理性态度———这些都反映了儒家

学说的基本取向。儒学要在一个人们相信鬼神无所不在的社

会中发挥其作为一种指导学说的功能,上述的宗教因素十分

重要。(同上:255)

根据上述分析,杨氏认为在有神论意义上,儒学并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宗教,但是从社会政治教义上看,是有宗教气质的(同上:26)。需要重申的是,杨氏关于整个中国宗教体系的分析都承袭了上述思路,他强调了宗教与社会的功能性关系。这里,我们再次引用杨氏关于“儒教崇拜”这一有争议的观点的精彩论述:

虽然孔圣人极其罕见地未被神灵化,但儒学信仰仍然可以视为涂尔干所谓的带有某种宗教因素的纪念性信仰……因

为儒学构成了传统政治伦理秩序的核心,所以在这里很重要

的一点是,我们要认识到,在儒家学说衍化为备受推崇的制度

过程中,其宗教性影响不仅发生在读书人中间,也浸淫着广大

普通的老百姓。(同上:165)

为了分析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存在,杨氏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全面观察了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就是大量的寺庙承担着维护社会关系的功能,从家庭幸福、护佑社区,到政府行为在维持社会道德秩序等各方面,事无巨细。在社会经济这一方面,行业保护神和一般的财神都与社会组织的整合、成功的人际关系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在绝大多数民间宗教仪式中,某些功能会受到格外的重视。杨氏发现各地寺庙崇拜功能的多样性反映着不同地方的地域性和民间文化的差异,这些地方共同的特征表现在普遍的功能模式上,而不是在具体的崇拜方面。所有的社会功能结构,都倾向于表现宗教在传统中国社会的运作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三、制度性的宗教和发散性的宗教的概念:贡献与问题

杨氏的研究对以前学者们所忽视的民间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社会?2007?1

因而他比较强调对所谓制度性宗教之外的各种神秘信仰与仪式的分析。“超自然因素在我们的宗教定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明显地存在于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从而成为我们此项研究的对象。”(同上:6)同时,在他的研究中,大量使用了地方志资料。有关中国宗教的民间形态由于缺乏足够的资料进行研究,这是很多学者面临的问题,而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基本上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宗教与社会所发生的各种关系。虽然杨氏致力于摆脱西方模式的制约,通过中国宗教的经验来定义宗教,特别是找到恰当地诠释迥异于西方社会宗教的中国宗教特性的方法,他的确有聪明过人之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杨氏所谓制度性的宗教(instituti onal religi on)和发散性的宗教(diffused religi on)概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按照西方式的学术规范来研究中国宗教的,于是在如何理解杨氏概念方面,又出现了另外的中西方学者间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尽管宗教始终是非常重要的,但并没有如在欧洲或阿拉伯文化中那样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而存在。这种情形被杨氏解释为,中国社会发散性宗教占主导地位,而制度性宗教相对薄弱。杨氏“发散性的宗教”概念一方面为中国宗教形式界定了一个符合社会学规范的模式,同时更使那些存在于民间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得以被作为中国宗教来检视。

制度性的宗教自身有独特的神学或宇宙解释系统,连同形式化的崇拜祭祀系统,由独立的人事组织进行神学观点的阐释,负责祭祀活动。制度性宗教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其自身可独立于世俗体系之外,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与之相分离;而发散性的宗教虽然也有其神学、祭祀与人事的运作系统,但无论是其精神内核,还是形式化仪式组织均与世俗制度和社会秩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结构的一部分,它自身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同上:294)。根据杨氏的说法,中国的宗教是一种发散性的宗教(diffused religi on)而非制度性的宗教(instituti onal religi on),而发散性宗教的特质就是其教义、仪式与组织都与其他世俗的社会生活与制度混为一体,并不像制度化宗教那样有其完全独立的宗教组织与教义、仪式(同上:2021)。

从杨氏的视角来看,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能够被理解为制度性宗教,因为它们都有自己基本的概念及其组织。这些宗教发展出自己的经卷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和特别的仪式来表现共同的关怀与价值。但是按照杨氏的判断既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塑造了中国社会,中国历史没有出现如天主教/基督教世界观型塑了欧洲社会的社会和政治结构那样的情形。相反,中国社会是由不可知论的儒家传统透过士绅阶层来结构的。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儒学是受过教育的少数人的世界观,但是中国宗教的整体如杨氏所言是遵循着经典的或本土的传统。在杨氏看来,古代中国早期的世界观融合进中国民间社会各个层面的日常生活中,民众的宗教感完全和日常生活的社会制度合而为一。共同的宗教观念和活动充满整个社会,意味着“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神圣的氛围”而存在(同上:298)。于是,这种散开的宗教不需要独立的制度作为基础,如明确的神职人员或单独的权力结构。其宗教功能通过中国社会的世俗结构而发生作用———家族制度和帝国大规模的社会政治网络。

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杨氏全面论述了中国宗教如何成功地维持着中国文明的伦理与道德秩序的长久存续。他意识到在知识分子中存在着区别宗教的“精英”形式与“民间”形式的倾向,常常对信仰与仪式的民间表达方式带有偏见。为了消除这样的不良影响,杨氏强调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精英文化与乡民文化之间从来都不是存在着楚河汉界,它们一向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同上:40)然而,围绕着中国宗教的“制度性”与“发散性”的概念,中国学者与西方学者却有不同的态度。很显然,杨氏针对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之间差异的标新立异的探索,从社会学理论上解释了中国宗教现象,而且是西方学术规范所能够接受的一种解说。对此,中国的学者似乎并无异议。

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在探讨宗教信仰的形态和根本内涵时,即是根据杨氏对中国宗教的说法,认为中国传统宗教是一种普化的宗教(李氏将diffused religi on译为“普化”)而非制度化的宗教(instituti onal religi on),而普化宗教的特质就是其教义、仪式与组织都与其他世俗的社会生活与制度混为一体,并不像制度化宗教那样有其完全独立的宗教组织与教义仪式。表现为大传统儒家理念的,则“天人合一”、“致中合”以及“与天地合”、“与人合”、“调理四时,太合万物”等形而上的哲学概念;表现在小传统及日常生活中的,则见于实物、医药习惯、姓名系

社会?2007?1

统、祖先崇拜仪式、择日占卜、风水地理、神明仪式以及符箓咒法等方面,这些正是普化的中国宗教信仰(diffused religi on)基本假说之所在,也是一般中国人世俗生活的前提(李亦园,1998:126127)。从李氏借助杨氏的diffused religi on的概念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分析,我们似乎很难看出李氏对这一概念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认为这一概念有对中国宗教不够恭敬之处,我们反而感到这一概念对李氏的中国宗教研究在理论上有很强的牵引之功。比如,李氏在对个人宗教性变迁的研究中提出假说,认为在传统中国普化宗教(diffused religi on)的影响下,实际上并无绝对的无信仰者存在,从而揭示一般所谓“无信仰者”只能说是在形式上未信奉某一制度化的宗教而已,而很难说完全免除中国文化孕育下的一套对宇宙存在的理念,所以无论如何现代化的“中国人”只要是在中国文化教养下成长,他都将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特质,而并非绝对无信仰者。

我们也认为以“发散性”来分析中国宗教的特质,并非是要强调中国宗教的模糊性,因为从本土的经验也不难发现中国宗教在多神的、混乱的信仰下,神圣与世俗混在一起,不同的宗教与不同宗教的神一并供奉的事实。佛教、道教作为制度性的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为发散性的民间宗教信仰提供了精神资源,更使得宗教的民间形态完全可以将上层意识形态的控制放在一边,以其分散而又灵活的方式展现宗教在中国社会不竭的生命力。中国民间社会基本上对于严格的宗教神学观念十分热衷,他们对与信仰有关的知识不甚了了,如果有疑问,便可以向生活圈子里的各种“民间知识分子”寻求指导。其中有不少虔诚的善男信女,或许因为在拜观音菩萨而自视为佛教信徒,他们一般对佛教教义一知半解,而且还同道教、民间巫觋、占卜以及其他教义混淆在一起,这种情形应该说绝不是偶然的。因此,以“发散性”来给中国宗教以理论界说,从而使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进行平等的、文化层面上的对话成为可能。

然而,有些精通中国文化的西方学者却不以为然。欧大年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并通晓中国古典文献。他虽然认为杨氏著作对中国宗教的论述至今无疑仍是中国宗教研究最好的一本,“但是我如今不能同意他使用‘发散式’一词,暗示了松散,无组织、无解构,含有劣等的意味。杨氏本人并无意作这种暗示,他书中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对中国一般宗教传统的社会功用,抱持了正面评价。可是‘发散式’一词所暗示的劣等意味并不因此稍减。这有一部分要归因于把基督教当成宗教典范(model),以为得有像基督教那样的组织、经典、信仰才算是宗教。”2欧大年从根本上认为所谓中国宗教的发散性,即杨氏使用的英文diffused,暗含有中国宗教是劣等之意,“散开的”意味着缺少组织结构。作为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他晓得diffused中所蕴涵着的inferi ority,而其中的微妙,实在是将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学者所不能领悟的。

将英文diffused翻译成中文有不同的译法,“发散的”、“普世的”,但是在中文的意思理解上,“发散的”与“普世的”似乎都不带有任何的贬意,而按照欧大年所指出的英文diffused则带有明显的贬意。我们也就此请教过其他的美国学者,他们也承认diffused在英文的理解上的确有劣等之意。将中国宗教视为劣等的宗教,正是欧大年所不能容忍的,因此近年来,他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一直在各种民间有组织的活动中寻找其中的内在逻辑和理性。实际上,寺院和民间社区的祭祀仪式都是与以家庭和乡村生活的秩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相关的。根据家庭和寺院的传统,他们精心地安排各种计划,组织各种活动。欧氏认为融入当地社会结构中的民间宗教是被深深地制度化的,并且不断地延续着。它们不是个别的、分散的现象,而是制度化的。因此,我们不能以西方基督教模式的宗教理解来判断中国人的信仰活动。

欧大年虽然表示杨氏本人无意将中国宗教视为劣等的宗教,不过他还是觉得“发散式”(diffused)一词所暗示的劣等意味并不因此而消减。由此,我们不能不感到有些困惑,这种困惑是来自于两种不同文化体系对于相近的文化现象的表述。到底是杨氏的英文没有到达理解diffused一词微妙之意的地步,还是欧大年对中文“发散”的理解仍然纠缠于英文diffused而自生烦恼?这种困扰实际上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宗教时,面对各种来自西方的名词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西方对于中国宗教的困惑并非新近产生的,它始于与中国的最初接触。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困惑今天并没有消失,我们依然能在今天学术著作中找到它的痕迹。其实困惑之源并不是由于双方缺乏了解,而

2Daniel Over myer,“中国民间信仰的秩序和内在理性”,1999,未刊稿。

社会?2007?1

是来自一种复杂的过程,即欧洲文化概念强行移植于远东文化的后遗症。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类似西方观念所指涉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现象,但问题在于中国文化中并不能以其心智结构(structure mentales)确切地表述这些属于欧洲文明的观念。

一位法国的人类学家杜瑞乐(Joel Thoraval)曾经以香港的宗教状况为背景,试图谈论西方人对中国宗教的误解。他指出隐含的中西心智差异的重要性得不到重视,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来自欧洲的观念经过数代知识分子的消化,早已成为他们心智世界的一部分,并将其十分娴熟地应用在本土文化中。问题更为复杂的一面还在于,由于西方范式的世界化,这些概念本身就代表着某种价值。可是这种转嫁背景导致西方在理解中国时产生偏差,而西方对中国宗教的各种解释也正是伴随这些偏差而来的,结果是以儒教来置换中国的宗教实践,却排斥了一个巨大的民间宗教的实践领域。这些民间实践要么被忽视、否定,要么被低估为原始的传统习俗。在此,中国的“宗教”几乎消失了,剩下的只是一种智能和一套迷信(杜瑞乐,1995)。

其实,他涉及到的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即以西方的价值来解释中国的宗教实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在我们有意摆脱西方价值影响的过程中,也许会不自觉地落入另一种误区,其结果还是未能摆脱我们认为不恰当的东西。

还是回到发散的(diffused)宗教概念上来,当我们的学者在研究中不断地以各种证据力图证明中国宗教的组织性、制度性时,是否意味着中国宗教文化就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还是因为我们证明了它并不是“散开式的”,便使之有了文化上的高贵品性?而这样的一种企图恐怕有落入西方价值标准之嫌。

四、结语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宗教和社会各方面是如何相互影响、互为支撑的,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是怎样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

中国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本身的社会学的理论探索尚且不足,目前虽然已经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地域性研究,但是还没有出现任何超越杨庆堃曾经提出的中国宗教研究“制度性”与“发散性”的理论假设。因此,对于中国宗教研究的进展还有赖于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尽管杨氏对中国宗教研究的贡献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是对中国大陆学界影响并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该书的中文版尚未面世(本文作者之一主持该书的翻译,将由世纪文景集团出版)、该书出版时正是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隔离之际等等。随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宗教的价值日益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重视,杨氏著作对认识中国宗教的贡献将会为更多的中国学人所了解。

参考文献

李亦园.1998.宗教与神话[M].台北:立绪.

梁漱溟.1922.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商务印书馆.

杜瑞乐.1995.西方对中国宗教的误解———香港的个案.《二十一世纪》(6).

Over myer,Daniel.1999.“中国民间信仰的秩序和内在理性”.未刊稿.

Yang,C.K.1961.Religi on in Chinese Society2A Study of Conte mporary Social Functi ons of Religi on and Some of Their H ist orical Fact or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 ornia Press.

W eber,Max.1964.The Religi on of China.(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H.H.Gerth).

N.Y.The Free Press.

Freed man,Maurice.1974.“On the Soci ol 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 on.”in Religi on and R itual in Chinese Society(ed.by A rthur P.Wolf).Stanf 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 ach,Joachi m.1944.Soci ol ogy of Religi on.Chicago.

责任编辑:劳 勤

S OC I ET Y (B i m onthly)Vol.27 No.1 Jan.,2007

Soci ol ogical Paradig m s f or Studying Religi on in China———Religi on in Chinese Society t o Ching Kun Yang J in Yaoji&Fan L izhu 1

…………

Abstract:This paper exa m ines the s oci ol ogical paradig m s for studying religi on in China on the basis of Ching Kun Yang’s innovative,outstanding research in this field.H is book Religi on in Chinese Society,as a modern classic modeling how t o conduct s oci ol ogical studies on religi on in China,has been acknowledged for its high values in academ ic work and theory building.It is definitely a very i m portant reference book t o the s oci ol ogists who’d like t o carry on this line of research.I n contrast t o W estern instituti onalized religi on,Yang has put for ward the concep t of diverse religi on, contending that diverse religi ous beliefs and rituals will have the opportunity t o evolve int o organized s ocial syste m s,and at the same ti m e,t o functi on as part of the s ocial organizati onal whole.I n its diversified f or m,religi on is p laying multi p le functi ons and exists as a f or m of organizati on in the Chinese secular s ocial life.Yang was the first scholar who de monstrated fr om the br oad pers pective of s oci ol ogy the existential f or m of religi on in China,its rati onality and hist orical traditi ons.H is work has laid down a very i m portant academ ic foundati on for later scholars t o carry out their research.

Key words:Ching Kun Yang,religi on in China,s oci ol ogy of religi on

Ne w I nstituti onalis m:A Revie w of Its Theories and Contributi ons t o O rganizati on Study Guo Yi,Xu Ying&Chen Xin 14

…………………

Abstract:A t p resent,instituti on research is a hot t op ic in the academ ics of internati onal s ocial sciences.Its main research areas are related t o politics,s oci ol ogy,p sychol ogy, and manage ment.I ntr oduced int o the field of instituti on research in the1970s, organizati on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 on in the acade m ia.This paper syste matically exa m ines the devel opmental course of instituti on research and revie ws the ne w instituti onalis m and its contributi ons t o organizati on studies.

Key words:instituti on,organizati on,ne w instituti onalis m,legiti m acy

 

【北大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解简答表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1-3.《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引言》

[译者按:以下是未刊译稿。仅作为此次讲习班教学资料使用。请勿引用、转载。] 《宗教社会学论文集》 引言 一个现代欧洲文化世界的后裔,在处理普遍历史问题(Universalgeschichtliche Probleme)时,都不免会合乎情理地问:究竟哪些情势一起作用,导致了那些在西方,并且仅仅在西方这里,才出现的文化现象——而这些现象,至少我们通常都以为,它们的发展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效力? 只有在西方,“科学”才发展到了一个我们今天承认为有效的阶段。在西方之外,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巴比伦和埃及,也存在经验知识,对世界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反思,极高深的哲学乃至神学的生活智慧(不过,一种系统神学的充分发展只出现在受到希腊影响的基督教世界,而此外只在伊斯兰世界和印度的几个教派中稍现端倪),以及达到非同寻常的精微程度的知识和观察。但在巴比伦和其它地方,天文学缺乏希腊人最初赋予它的数学基础,当然,这使得巴比伦星象学的发展尤其令人惊叹。印度的几何学缺乏理性的“证明”,后者又是希腊精神的一个产物,希腊精神还率先创造了力学和物理学。虽然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观察的方面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但却缺乏理性的实验(它发端于古代,但本质上却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和现代的实验室,因此,印度的医学虽然在经验和技术上高度发达,但却缺乏生物学,特别是生物化学的基础。在西方之外的所有文化地区都缺乏一种理性的化学。高度发达的中国历史著述缺乏修昔底德实事求是的程式(Pragma)。在印度我们可以找到马基雅维利的先驱,但亚洲所有的国家学说都缺乏亚里士多德那种系统的途径(Systematik),特别是理性的概念。对于理性的法律学说来说,尽管在印度(弥曼差派)出现了这种学说的萌芽,而且在近东存在全面的法典编纂,但印度和其它地方的所有法律著作都缺乏罗马法和受罗马法训练的西方法律的严格法学图式和思想方式。此外,只有西方才知道教会法这样的形态。 艺术的情形也一样。其他民族的音乐听觉,和我们今天相比,似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加敏锐的程度,至少也毫不逊色。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着各种复调音乐,在别的地方也能找到各种乐器合奏以及多声部合唱。所有我们知道的理性的调性间隔,别的地方也算得出来,也都知道。但理性的和声音乐(无论是对位法还是和弦和声),是由以三个三度叠置的三和弦为基础的声调材料构成的。我们的半音和等音(不是在音程的意义上,而是就自文艺复兴以来理性的和声形式的意义而言),我们以弦乐四重奏为核心加上管乐团的组织构成的管弦乐团,通奏低音,我们的记谱法(它使现代音乐作品的谱写、排练以及完整保存成为可能),我们的奏鸣曲、交响乐、歌剧(虽然在各种音乐中都有标题音乐、音诗、变调和半音音阶这些表现手段),以及我们用来演奏这些音乐的基本乐器:管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所有这些都只出现在西方。 尖拱作为一种装饰,也出现在别的地方,在古代和亚洲都有;或许在东方也不会不知道尖拱和十字拱的拱顶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吧。但理性地利用哥特式的拱顶结构作为分卸推力和覆盖任何形式的穹顶的手段,而且特别是作为宏伟的纪念建筑的结构原则,以及作为中世纪创造的一种涉及雕塑和绘画在内的风格的基础,是别的地方所缺乏的。在西方之外也缺乏对圆穹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方式,虽然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基础就取自东方。所有艺术中每一种“古典”理性化的方式(在绘画中就是理性地运用线条透视和空间透视),都是文艺复兴为我们创造的,而在西方之外也都不存在。中国有印刷制品,但一种只打算用于印刷,而

宗教社会学

1.宗教社会学的性质:是宗教学与交叉的边缘学科和实证社会科学。宗教社会学以宗教学发展为前 提,现已发展为独立的人文科学,把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以社会学角度加以研究的学科。 2.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研究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 教与现代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宗教的特色,尤其是改革发放以来的宗 教变化情况。 3.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坚持宗教的社会性时,一 般不过与看重宗教信徒对信仰的看法,(2把宗教作为社会现象作描述性研究,而非规范性研究,这 种研究立场称为外部研究法。(3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数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其研究 对象。不需要谈论宗教是真是假。(4重视经验依据,坚持研究能够观察到的宗教现象,拒绝非经验 性问题。(5比较分析法是重要特点,宗教学的兴起是对任何一种宗教自身的优越感或中心论的突破 与抛弃。 4.宗教市场理论及其对观察分析当代中国宗教现象的启示 宗教市场理论:斯达克——宗教新范式,用经济学的供需关系来解释宗教,主要观点有:(1、一个社会的所有宗教活动构成宗教市场,包括信徒、宗教组织、宗教文化(2、宗教选择是理性的(3、宗教市场无管制规则自由竞争,形成宗教超市(4、如有管制则导致宗教参与总程度降低。 启示: 6.社会学意义上的宗教名义: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力量或神圣信仰与崇拜为核心的社会意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制度和行为活动来体现这种意识的社会体系。 5.宗教有哪些特征:(1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2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 的信仰体系。(3具有一套特定的实践活动。(4具有特定的感情与体验,对神灵权威的敬畏感,对其 万能的惊异感,其存在的依赖感,审判的罪恶感。 7.何为宗教性:判定一个人是否信教及其虔诚度的标准,教徒与非教徒的主要区别在于政治态度和经济行为。 8.如何测量宗教性: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信教者及其虔诚度的标准(宗教性的含义)1、一维测定法:只有一个单一的标准,以参加宗教仪式的频率为标准(1)统计人们上教堂或参加礼拜次数(2)用问卷询问人们参加宗教活动情况2、主观态度测量法:根据被询问者自己的陈述表明是否为某一宗教群体的成员或表明个人对宗教的态度来判断宗教性。3、多维测量法,八个维度:体验,仪式,虔敬,信念,知识,伦理,社会关系,个人得救信念。 宗教意识:指信仰者相信或认识哪些宗教教义,思想观念和神话传统 宗教行为:与宗教意识和动机直接关联的崇拜行为,参加宗教仪式,家庭祭祀,祈祷的频率。 个体参与宗教团体活动状况,个体对宗教关系的归属性指标,及是否加入宗教团体。 8.宗教认同:对宗教的接纳和认可,宗教信仰是宗教认同的必然结果。 9.宗教皈依:宗教皈依:个人信仰的变化过程,在某个宗教观点上发生的体验转变过程,对自我的重新定位,宗教皈依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认同。是否正式皈依是判断是否是宗教徒的标志。宗教皈依有两种形式:由不信仰某种宗教转变为积极的宗教信仰;从一种宗教信仰改信另一种信仰(改宗)结合实例说明宗教皈依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英语语言学考试重点题型

第一章 Ⅰ. Decide whether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 rue or False: 1.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2. Linguistics studies particular language, not languages in general. 3. A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is based on what the linguist thinks. 4. In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hypotheses formed should be based on language facts and checked against the observed facts. 5. General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6. Modern linguistics regards the written language as primary, not the written language. 7.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was proposed by F. de Saussure Ⅱ.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one word which begins with the letter given: 1. Chomsky defi nes “competence” as the ideal user’s k__________ of the rules of his language. 2. Langue refers to the a__________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the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while the parole is the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3. D_________ is one of the design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language consists of two levels: a lower level of meaningless individual sounds and a higher level of meaningful units. 4.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_________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5. Findings in linguistic studies can often be applied to the settlement of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study of such applications is generally known as a________ linguistics. 6. Language is p___________ in that it makes possible the 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ignals by its users. In other words, they can produce and understand an infinitely large number of sentences which they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第二章 1.V oicing is a phonological feature that distinguishes meaning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2.A phone is a phonetic unit that distinguishes meaning. 3.Vibration of the vocal cords results in a quality of speech sounds called voicing. 4.Any sound produced by a human being is a phoneme. 5.Phonology is concerned with how the sound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6.The rules governing the phonological patterning are language specific. 1.Of all the speech organs, the _______ is/ are the most flexible. A. mouth B. lips C. tongue D. vocal cords 2.The sounds produced without the vocal cords vibrating are ____ sounds. A. voiceless B. V oiced C. vowel D. consonantal 3.__________ is a voiced alveolar stop. A. /z/ B. /d/ C. /k/ D./b/ 4. The assimilation rule assimilates one sound to another by “copying”a feature of a sequential phoneme, thus making the two phones ____________. A. identical B. same C. exactly alike D. similar 5. Since /p/ and /b/ are phonetically similar, occur in the same environments and they can distinguish meaning, they are said to be ___________. A. in phonemic contrast B. in 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 C. the allophones D. minimal pair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福建自考心理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47)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二种冲突类型。科塞注意到:“关系越紧密,感情越投入,就越倾向于压抑敌对的情感。而不是把这种敌对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次级关系中,比如企业合伙人的关系,敌对情感往往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相反,在初级关系中,参与者全部投入使得这种情感的发泄对他们的关系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敌对情感趋于积累起来,并得到进一步强化。这就是说,在初级关系中,冲突不易爆发,但是不等于没有矛盾。如果不注意敌对情感的释放,让敌对情绪积累起来,一旦冲突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例如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冲突就是这样。 同时,科塞也注意到紧密关系中,当不牵涉到参与者的整个个性,也就是说,参与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种片面的关系时,冲突并不一定带有敌意和攻击性。例如老同学关系、老同志关系、朋友关系便是如此。 (三)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 这是科塞重点分析的第三类社会冲突类型。它是依据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还是外部而划分的。内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酌冲突。科塞分析了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酌一些重要特征。 在分析内群体冲突时科塞指出,R群体冲突的激烈程度与其成员的人格投人程度相关。“在只是涉及其成员人格表面部分的群体中,或用帕森斯的术语来说,在其关系是专门性的和非情感性的群体中。其冲突的程度要比在其关系是扩展性的、情感性的,其成员用整个人格从事其活动的群体中的冲突程度低,也较少是最烈的。” 因为,前者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度远低于后者。前者的成员以部分人格投入群体,那么情感性因素进入现实性冲突的可能性也就较小,所以冲突的程度便相对的低些。 此外,在内群体中,那些积极热情参与群体生活的成员,对群体中的“叛徒”会采取更多的暴烈式反应。因为那些积极的成员是与群体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而叛徒即便不是在实际上也是在象征的意义上威胁到群体的生存。再加上叛徒离开群体后往往对原来群体的精神进行一系列的清算,这就更使得原来的群体把其视为危险的象征而激烈地反对。 再有,群体对于内部异端分子的反应有时要比对变革者更充满敌意。因为叛徒离开这个群体只是到敌人那里去。而异端分子虽然拥护群体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但是主张达到同一目标的不同手段。从而使群体分裂成不同的派别,严重威胁了群体内现存领导人的政治地位。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2-8-1 21:38:41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摘要: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关键词:贝拉;宗教观;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论;公民宗教 罗伯特·贝拉(Robert Neeley Bellah,1927—)现为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教授,他是少有的一位精通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哲学和神学的学者。在汉语学术界,对贝拉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贝拉是作为一个美国文化研究者而被译介到国内。随后,高师宁①和赵沛-②等学者对贝拉的早期思想进行了介绍,其重点其宗教进化论。第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在韦伯命题之下对贝拉的现代化论进行探讨,这体现于贝拉的《德川宗教》的翻译和出版。伴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对何为中国人的共同精神家园,以及儒家是否为教等的探讨成为学界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贝拉的“公民宗教”成为学界关注的第四阶段的重点。③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参考书是 什么?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参考书很多人都不清楚,这里凯程老师给大家整理出来了:《社会学教程》王思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卷) 杨善华、谢立中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外国社会学史》贾春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王汉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会统计学》卢淑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个案工作》许莉娅,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组工作》刘梦,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区工作》徐永祥,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行政》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政策》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统一教材) 以上参考书比较多,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就业方向,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学费介绍,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参考书,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社会工作硕士考研机构! 一、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城市学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招生人数60人,总体来说,北京城市学院的社会工作硕士考研难度不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北京城市学院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社会工作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社会工作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实务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三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宗教社会学期末考试题

宗教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是宗教学与社会学两者之间的交叉性学科,一方面,它以宗教这样一种在人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社会实在与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它与宗教哲学、宗教人类学等学科又相当不同,它是以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来对作为社会现象的宗教开展经验研究的。具有实证主义取向的研究者一般都认定宗教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这种取向是目前宗教社会学中的主流。 宗教社会学的特点:1.宗教社会学自觉地置身于宗教之外来看待和解释宗教现象 2.宗教社会学家大多标榜价值中立,坚持以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其研究的对象 3.重视经验依据 4.比较分析是宗教社会学不可避免的特点之一 宗教社会学的性质:经验性实证性对宗教的社会性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宗教信仰者及其行为宗教组织及其制度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关系当今宗教的发展趋势宗教与社会生活其他领域的关系 5.涂尔干的宗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是其社会学巨著《经济与社会》的一部分)堪称宗教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6.20世纪50年代之后,宗教社会学学科的中心已不再是欧洲而是转移到了美国 7.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学一度被视为资产阶级学科而被取缔或视作二等学科,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然也有相同遭遇 8.涂尔干所说的宗教的社会性实际包含两层含义:社会生活是宗教观念的终极源头宗教信仰对象的实在基础就是社会本身 9.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静力学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被称为社会动力学 10.偶遇抽样:又称任意抽样或方便抽样,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抽样方法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以自己方便的形式抽取偶然遇到的人作为对象或者仅仅选择那些离研究者最近,最容易找到的人作为对象。 11.参与观察:指的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的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12.实地研究:在一种自然情景下,通过深入到宗教生活的实境中,直接观察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它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然后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宗教现象。 13.参与观察的特点 14.文献研究:宗教社会学中的文献研究是借助于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和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究和分析各种宗教行为、宗教组织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其他各种宗教现象的研究方式 15.宗教:宗教是对以对超自然的力量或神灵的信仰或对超验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为基础的人类制度,是人类赖以面对和处理各种终极性的问题,建构神圣的秩序和意义系统的组织与行为系统。 16.宗教的构成要素:宗教信仰宗教仪式宗教经验宗教群体与组织P79 17.意义:指的是依据某种更为宏达的参照系对一些境遇与事件所做的解释(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些社会事件的议论,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与遭遇的解释,往往都包含着对意义问题的态度与见解。 18.神义论:就是根据社会中既定的法则,为那些必然会存在的、威胁到意义系统的无秩序现象提供意义的宗教性解释。例如:大多数宗教都提供关于苦难与死亡的神义论 19.看似有理结构:指的是在一个由共享一种意义系统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网络之内的特有的社会过程或互动,而所谓社会过程也就是不断发展的重新建造并维持特定世界的那些过程。

语言学经典题目

汉语言文学试题200 道 1、语言的三要素是指哪三要素? 语音、词汇、语法 2、语言包括哪两种表现形式? 书面语、口头语 3、王力的《汉语史稿》把汉语的发展分为哪四个时期? 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个时期 4、现代汉语从什么时候开始? 1919 年五四运动 5、汉语口语的共同语在汉代扬雄的《方言》里使用的名称是什么?“雅言”

6、什么运动彻底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为白话文最后取代文言文创造了条件? “白话文运动” 7、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语言叫什么? 民族共同语 8、普通话的定义是什么?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普通话。 9、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分为哪几大类? 七大类: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10 、湖南人一般说哪几种方言? 湘方言、客家方言、北方方言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

2001 年1 月1 日 12 、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是什么语言?说这种语言的人占全国人口的多少?汉语,占95% 13 、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包括哪几种? 汉语、英语、阿拉伯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 14 、汉语水平考试的简称是什么? HSK 15 、汉语构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词根复合 16 、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词序和虚词

17 、关于汉字起源的问题,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说法是哪种?仓颉造字说 18 、世界上的汉字基本上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表音文字、表意文字 19 、汉字的形体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20 、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古代文字叫做什么? 金文 21 、篆书一般分为哪两种? 大篆、小篆 22 、大篆的代表作是什么?

西方社会学理论各章复习指导与复习题

复习西方社会学理论指导及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复习要点: 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复习要求: 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知识背景,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思考题: 1.试论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知识背景。 2.试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传统 第二章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复习要点: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 复习要求: 理解孔德、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孔德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评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第三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阅读迪尔凯姆的一本主要著作,并进行评介。 第四章齐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与社会学的本质形式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和货币哲学。复习要求: 掌握齐美尔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齐美尔的货币哲学理论。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复习要点: 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性化过程、统治类型、科层制和宗教社会学。 复习要求: 掌握韦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评价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

2.试分析韦伯对理性化的论述。 3.结合东亚的发展评价韦伯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第六章功能主义理论 复习要点: 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复习要求: 了解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掌握帕森斯和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 思考题: 1.试分析功能主义理论的来源。 2试评述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3.分析默顿中层理论观的意义。 第七章社会交换理论 复习要点: 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复习要求: 了解社会交换理论的来源,掌握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社会交换论。 思考题: 1.试分析社会交换理论的渊源。

精选-《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西方社会学理论 一、单选题: 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 D.孔德 2.1838年孔德提出(D)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社会形式 B.工具理性 C.有机团结 D.社会学 3.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 4.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B)。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 5.从客观的(B)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个人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 6.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 D.军事社会 7.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现象 B.社会规律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8.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 B.几何学 C.心理学 D.动力学 9.齐美尔曾提出要建立正确研究社会的社会(C)。 A.物理学 B.生物学 C.几何学 D.动力学 10.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 B.社会形式 C.社会规律 D.社会行动 二、填空 1、帕累托将人类行为分为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 2、孔德人道宗教基本教义是爱是原则,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的。 3、涂尔干社会团结的类型是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4、斯宾塞社会学理论两大支柱是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 5、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两种类型。 6、韦伯关于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7、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存在两种对立观点社会唯识论和社会唯名论。 8、托克维尔的主要代表作是《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 9、米德将人类心智分为和两种类型。 10、西方社会学理论三大流派马克思主义学派、韦伯学派、孔德学派。 11、戈夫曼分析框架的两种类型喜剧分析和印象管理。 12、齐美尔纯粹社会学基本认为是纯粹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互动和交往的纯粹形式,社会形式是由活生生的纯粹总和构建起来的,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这种纯粹形式进行归纳,并在心理学上与非社会学的内容和目的区分开来。 三、不定项选择 1、孔德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是什么?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2、帕累托对政治精英的分类是什么? 狐狸,狮子 3、古典社会学理论有哪三大传统?

宗教社会学

李知生社会学1141 1120809130 一、试结合教材“导言”及相关宗教社会学知识,分析: 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这一比例150年来基本稳定; 80%的美国人相信来世生活; 90%的美国人祷告; 86%的美国人相信有天堂,70%的相信有地狱。 根据“欧洲指标”2005年的调查,52%的欧洲人相信上帝,信仰犹太—基督上帝的人数显著减少,平均每个国家降低超过20%。 同时,欧洲各国的信仰状况差异很大,有信仰群体比例最高的罗马尼亚有90%,希腊和葡萄牙81%,波兰80%;比例最低的爱沙尼亚只有16%,捷克19%,瑞典23%。德国、瑞士、拉脱维亚和奥地利有50%的人有信仰。 【提示:美国的“宗教化”vs欧洲一些国家的“世俗化”】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有很强的宗教氛围,基督教是他们的立国之本,在确立国家制度、维护家庭伦理和社会公正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美国又是一个强调信仰自由的国家,政教分离是写进宪法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在凝聚国家的团结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 从上述对于欧洲宗教形势的剖析不难看出,世俗化、多元共存以及宗教信仰的全球互渗已成为当今欧洲各国宗教发展及其存在的鲜明的特点世俗化导致欧洲日益缺乏类似美国那样的强烈宗教价值诉求和以此评判他国宗教信仰状况的价值立足点 虽然信仰各有不同,但在东西方的文明发展中,宗教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来看,宗教属于八字之中的“印”,是很传统的一颗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舒缓压力,补充自己,也可以克制欲望。“印”强的人多半比较善良保守,喜欢学习各种知识,对宗教有兴趣,智慧都比较高,善于在各种压力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在有信仰的时候内心特别宁静,这就是印星的力量。 所以只要不是明显对社会有害的宗教和信仰,在普通的社会中并无特别的限制。大部分宗教固然不能证伪,而东西方信仰的差异表明,他们不可能都是真的。即使如此,我们仍可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地方,社会秩序和文明发展往往更加井然有序。 有统计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都有虔诚的宗教信仰。美国总统奥巴马信仰基督教、加拿大总理哈珀信奉新教、英国首相卡梅伦信仰英国国教、法国总统萨科齐信奉天主教、德国总理默克尔是一名坚定的基督徒、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信奉天主教、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 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美国更是一个宗教信仰强烈且宗教信众遍布的国家。一方面美国拥有一套以基督教教义为准绳的价值取向和判定标准,另一方面它有一种将自身价值观念普世化的理想主义冲动。与此同时,美国又是一个极为注重实效的国家,它的行为或政策与制度选择无不围绕着形形色色的现实利益而展开,无论是价值诉求还是现实利益,其承载者都是具体的、受到不同激励而组织起来的个人,尤其是那些身处上流社会、占据关键决策岗位、掌握全国资源与财富的精英们。美国的宗教团体数量之多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由其组织或参与的各种宗教活动也比其他西方国家更为频繁。另据美联社调查,美国人花在宗教上的时间

最新语言学概论复习重点题目附答案!!

精品文档 Linguistics: I. Directions: Read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refully. Decide which one of the four choices best completes the statement and put the letter A, B, C or D in the brackets 1. ( ) The study of language as a whole is often called __________ linguistics. A. particular B. general C. ordinary D. generative 2. ( ) __________ can be simply defined as the speech sounds we use when speaking a language. A. Phones B. Sounds C. Phonemes D. Speech sounds 3. ( ) The two clauses in a __________ sentence are structurally equal parts of the sentence. A. simple B. complete C. complex D. coordinate 4. ( ) The goal of __________ i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language use among a variety of speech communities and in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A. psycholinguistics B. sociolinguistics C. historical linguistics D. general linguistics 5. ( ) A __________ vowel is one that is produced with the front part of the tongue maintaining the highest position. A. back B. central C. front D. middle 6. ( ) The open, back and long vowel is __________. A.[ɑ:] B.[?:] C.[?:] D.[u:] 7. ( ) Language change is universal, continuous and, to a considerable extent __________. A. regular but not systematic B. irregular and systematic C. regular and systematic D. irregular but systematic 8. ( ) A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is based on the __________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data. A. symbolic B. systemic C. systematic D. system 9. ( ) __________ are sometimes called “semivowels”. A. vowels B. fricative C. glides D. nasals 10. ( ) __________ is a typical tone language. A. English B. Chinese C. French D. American English 11. ( ) A sentence is considered __________ when it conforms to the grammatical knowledge in the mind of native speakers. A. right B. wrong C. grammatical D. ungrammatical 12. ( ) The number of the lexical items in the minor lexical categories is __________ and no new members are allowed for. A. large B. small C. limitless D. fixed 13. ( )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species that learns and acquires language__________ explicit instruction. A. with B. without C. within D. through 14. ( ) According to F. de Saussure, __________ refers to th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重点 第一章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舒茨,奥地利维也纳) 1.舒茨指出,人的行为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持续的意识过程(称为行动),具有时间性;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称为行事),具有空间性。 2.手头库存知识(名词解释)(stock of knowledge at hand):意义构造的不断积累就形成了人们的手头库存知识。 3.主体间性的理解(名词解释) 只有发生行动的意义时才是真正的理解,要做到真正的理解,不仅要理解行动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表面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舒茨认为我们对他人行动意义的把握总是介于纯粹的客观意义和绝对的主观意义之间。 4.社会世界的构造(填空) (1)直接经验世界:面对面的互动的世界 (2)间接经验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无论时间、空间上都是间接地,存在着一种“他们”关系。 5.生活世界(名词解释)是人的直接性的世界,是感觉、需求、幻想、希望、怀疑、断言、回忆过去和预料未来的现象世界。 6.生活世界的交往基础是主体间性理解(填空) 7.生活世界的本质是同感现实(填空) 8.处于生活世界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填空) 自然态度是将生活世界视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方式对待的一种态度 9.库存知识在生活世界发挥作用的两种形式:(填空) 有两种:一为类型化,另一为关联性 ①类型化:普通人总是将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场景标准化,变成例行的情况,然后使用类型化的库存知识来处理 ②关联性:指在一个情境中,什么问题会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考虑的主题,我们会对什么问题感兴趣。 三种关联:主题关联,解释关联,动机关联(填空) 10.科学知识的构造必须遵循四项基本假定:(填空,简答) 科学知识的构造是二阶构造 ◆、关联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relevance)科学家构造的知识要受到其价值观、人生观、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点实际上是韦伯所谓“价值关联性”思想的一个新表述) ◆、适当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adequacy)在研究人的科学行为模式时,必须以普通人的行为为基准。(社会科学的规律是具有概率性的,而自然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性的) ◆、逻辑一贯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logical consistency)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the postulate of compatibility)必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③、上面四项假定中,前两项假定阐述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得常识基础之间的关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