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缺位、越位,并不是财政的偶然现象,这是中国财政体制在转轨时期的必然。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财政的具体执行者,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包办一切的“全力控位”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另一方面,企业从“办社会”的领域里退出来后,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却没有及时跟上,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改革与政府改革的衔接中出现了“断档”局面的一个表现。

而多年来,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一直是财政理论界关注的话题,但至今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我国财政支出范围过宽,政府管的事情太多,挤占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分散了财力,“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支出重点不明确,结构失衡,使得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领域出现无力矫正或矫正不足的情况。

(一)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具体含义与表现

1. 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

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

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

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

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政府职能越位。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

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

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具体

表现:

a.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

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

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b.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

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c.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

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d.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

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

我国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大致有如下四种表现:

1.由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引起的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

2.管理技术因素引起的财政支出“越位”或“缺位”。

3.违法违规引起的财政支出上的“越位”或“缺位”。

4.行政区划级次引起的财政支出“越位”或“缺位”。

(二)财政职能越位、缺位带来的影响及其不利方面

1.财政过多地插手竞争性领域,“越位”严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解决的问题就交给市场解决,政府不应过多介入,财政资金应逐步从竞争性的领域退出,否则政府就有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

2.应该涉足的领域未及于造成支出“缺位”现象

应看到虽然统筹最终定位于全国范围,但是近期目标只是实现省级层面的统筹。政府已经开始在省一级统筹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金,或者在县之间和地区之间调整社会保险基金差异,不过还没有涉及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大部分的社会保险方案都将农民、合同工、个体经营者和失业人员排除在外。所以说,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3.不能有效地满足政府、社会对财政资金的需要

财政支出资金的“越位”或“缺位”,必然使一部分政府职能或社会公共需要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政府财政负担了不该负担的支出,而所需的支出又无力满足,进而影响政府的有关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各项改革;另一方面,政府多负担了不该负担的支出,实际上是政府在资金分配方面的隐性不公平,助长一些部门、单位对政府财政的依赖,对改革与发展并无好处,同时,也易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分配不公,造成人为的不平衡和分配的差距,这方面,特别体现在政府办的企业和一些部门、行业过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如审计部门对2004年中央45个部门的财政决算抽查显示,部门之间人均基本支出差距很大,相差10倍以上。财政分配讲究公平,既有收入划分上的公平,更有收入分配上的公平。而经济贫困地区,政府因财力有限,许多职能都实现不了,影响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这一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整体上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我们对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不计效益、重收入、轻支出有诸多看法,并且已意识到了财政支出效益的重要性,如注意投资前的效益分析,现在还要求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计成本与效益的“奢侈”势头,但从总的来说,财政支出效益仍然不高,浪费、挪用、挤占、公款私存、挥霍财政资金的现象依然存在,财政用于非正常的“人、车、会、话、吃、游”方面的支出已经无法统计。这些财政支出的“越位”或“缺位”,是财政资源的一种低效配置,尽管不排除个别高效率。由于一定时期(如一个财政年度)的收入总量是一定的,“越位”或“缺位”项目越多,数额规模越大,说明效益越低,反之则反。

5.不利于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就包含了建立公共财政内容,这方面除了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之外,还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在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方面,就必须有一个成熟的公共财政框架来支持,而财政却经常因政府职能而“越位”或“缺位”,甚至仍在沿用计划经济的老办法,那么,要建立公共财政是不可能的。我们虽在不断努力,但收效不大,进展缓慢,原因就在于未能在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分工这关键方面予以明确,政府不该管理的,却管起来,该管的事,却管不了或不管,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无从下手,市场的功能远未得到发挥,这将严重滞缓建立公共财政的进程。

(三)矫正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对策

造成财政支出“越位”“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认识并加以重视,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是

1.继续深化改革,推进体制转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重是解决体制“转轨”问题,即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十多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政府在许多方面仍然难于摆脱其影响,并在各级政府的日常行政管理中表现出来。因此,要进一步界

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分工范围,明确政府职能,做政府该做的事,花政府该花的钱,从而在根本上矫正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为此政府应切实担当继续深化体制改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广泛动员政府本身的力量和社会各界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打破束缚市场经济的条条框框。这里关键是敢于调整部门之间的既得利益关系,如工资福利实行“阳光”政策,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理顺各级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普通群众之间的关系,实现体制创新,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预算上,尽量减少财政不必要的支出(即“越位”部分支出),逐步增加公共需要支出(即“缺位”部分支出)。

2.加强财政预算约束,杜绝财政支出的盲目性

财政支出,是财政资源的再分配,其走向与定位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公共需要能否得到保障和满足。因此,防止财政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防止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加强预算约束,是指加强财政预算的法律约束,严格按照国家《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对政绩工程支出、人情经费支出等“越位”的财政支出不予安排;严格控制各类招待费支出;对经济领域的国企补助、亏损补贴等严格控制;对有稳定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按政府规定的收费标准收费的部门单位),可以实行差额拔款或差额补助的办法,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等,还可以对一些单位实行企业化、半企业化管理;对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政府职能要求的“缺位”支出,应力争给予保证。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加强定员定额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能随便变动预算计划,充分考虑到预算的调整、追加追减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财政用于生产性或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防止财政资金被变相占用和浪费。

3.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财政是为政府服务的,财政支出是为政府提供所需的物质资料(公共产品),其数量、规模,方向、位置基本上是根据政府的职能(事权)来确立的,只有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才能界定

财政部门预算支出的范围。一是根据市场与政府共同配置资源的原则,政府应该甩开不该管的事,收缩政府过大的支出“摊子”,从而便于集中财力;二是改革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与财政体制不“对等配套”的做法,坚持“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逐渐理顺基层政府“有责无钱”的关系,目前政府事权划分仍不够明确,以致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之间在财政支出上,容易产生“越位”“缺位”。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数量,应该根据其收入和完成事权所需财力的实际需要核定,放弃上级出政策,下级出资金的做法。这对重新理顺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彻底矫正财政支出的“越位”或“缺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加强监督,规范财政支出行为

规范财政支出行为,除了健全的法律制度之外,还必须加强监督。这是防止出现“越位”、“缺位”的重要保证。为此,首先是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从编制预算、审核预算,到执行预算和决算,人大的监督作用越来越明显,财政支出越来越规范,应尽快修改《预算法》,增加财政违法责任追究、确保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等条款,用法律维护财政的严肃性。其次是发挥审计、会计等中介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的监督作用,加强各级审计部门的监督。凡是财政涉及的地方,都必须审计,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制度。由于预算资金最后是由具体的部门来实施的,其执行结果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效益性、公平性,必须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检查和监督,加强财会人员的法制和诚信教育。再次是发挥财政部门的监督作用。财政部门是代表政府进行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的执行机构,对财政资金分配具有最直接的职责,当然也最了解财政资金支出的有关动态信息,因此这是有效防止支出“越位”“缺位”的关键所在。也是建立公共财政、以法治财、以法理财的重要举措。

矫正财政支出“越位”、“缺位”,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笔者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健全,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财政支出“越位”、“缺位”问题终究将被解决。

政府行政腐败案例分析

政府行政腐败 案例: 有媒体报道称,在黑龙江省双城市,当地奶农每日产出的鲜 奶均被雀巢公司所收购,但该公司拉地方政府参股并借助行政力量垄断奶源,在双城克扣奶农。具体情况如下:双城市多年前就跟雀巢公司签有协议,不准双城市再建其他乳品企业,双城市的鲜奶原则上必须交给雀巢。在行政之手强力干预之下,双城鲜奶市场只有雀巢一家,别无分店。报道称有记者曾跟随当地奶农到双城雀巢有限公司设在双城镇承旭村的奶站去送奶,结果发现平均送一桶奶就要被雀巢扣掉1.25公斤奶。不少奶农反映,雀巢公司克扣奶农已延续多年,现已成为“公开秘密”。双城雀巢还通过“以质论价”的方式,将鲜奶分成四个等级,变相克扣奶农,出现低等奶的奶农要被迫承受一个月的低奶价。当地政府还阻止奶农把奶卖给外地企业,并曾由公安、畜牧等多部门组成工作组四处拦截。本来,市场竞争能够带来多重利好,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双城市却做出让雀巢独家经营的“拍脑袋”决定,难道是相关权力的脑袋被拍坏了吗?当然不是,当地政府只是屁股坐歪了,完全掉进钱眼里钻不出来了,双城市政府在雀巢公司拥有2.99%的股份,在一个雀巢奶站的营业执照上,法定代表人赫然就是前任双城市市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的呢? 首先,可以给予肯定的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市政府有权干涩市场经济,但是,双城市政府对市场的干涩却不是向有益于全面市场共同发展的方面进行,他的行为完全违背了一个政府应有的对市场调控的职能。双城市与雀巢公司签订协议,不允许双城市再建其他乳品企业,就是说双城市政府允许雀巢公司在该地区实行垄断,这只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在“市场失灵”的产生中我们看出“政府的失灵”。 对于双城市政府的行政行为,我只能说他并没有从大众的利益出发。行政行为是具有维护、监管、裁判、服务和发展的功能,所有行为都要在合法的法律依据下进行。但在这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双城市政府却因为在雀巢公司拥有2.99%的股份而允许其做该地区的垄断企业,为的只是钱,为了能赚更多的钱,双城市政府不惜做出有违政府行政职能的决策。更加让人失望的是,在一个雀巢奶站的营业执照上,法定代表人赫然就是前任双城市市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官官相腐啊,一官腐,影响的不只是短暂的该政府管理的社会发展,还会深远持久的影响着下一代政府。 经调查发现,双城市政府部门帮助雀巢垄断奶源的主要原因,是雀巢的税收支柱地位。有关专家认为,地方政府为了税收,甘当企业的“守财奴”,是明显的行政错位。 从总体上看,形成腐败的主要原因是法制不健全、监督不有效。1、监督制度滞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然而政府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难以提前预料,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监督制约的及时性,增加了监督和制度建设的难度,使权力者有机可乘,钻法律空子打政策擦边球。2、监督主体模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利益的不断调整,人事管理、领导体制、经济利益关系的不断变化,使监督管理的主体也不断的变化,这些变化使监督工作显得被动,给实施有效的监督带来很大困难。监督主体的混乱,使权力者产生侥幸心理,甚至是无所顾忌,导致了权力腐败屡禁不止,花样不断翻新。3、监督对象失衡。我国党政机关内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行政管理第二次作业 案例一:1460个公章与机构的"增长"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县计划修建一座水电站,从县委、县政府打第一个报告起,前后共盖公章1460个,有关公文和设计图纸重达170公斤,历时两年半才定下修建方案。 另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材料,有个地级市定编40个局级单位,机关工作人员1294人,但实际上已膨胀到66个局,2425人。机构超编65%,人员超编近90%!其中,科局两级干部就有1413人,约占全体人员的2/3,形成富多兵少的局面。在如此严重超编的情况下,一些部门还以种种名义从所属企事业单位借调200多人"帮助工作"。因此行政经费越来越紧张,每年要从当地企业加收200多万元的管理费来维持开支。 [案例思考] 案例列举的事实反映了我国机构设置中存在哪些问题?你对我国政府机构的改革有何设想? 答:案例列举的事实反映了我国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机构臃肿,关卡林立,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的问题。 设想:1.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把政府的职能从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管理为主; 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 2.以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为改革的重点。把承担相同或相近业务的部门合并,把职能重叠的机构撤销,组建新的综合管理部门,撤销综合部门内的对口专业机构,其职能由待业主管部门承担。 3.完善行政组织法规,健全预算约束机构。把宪法和组织法中有关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制定机构设置和编制法,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控制机构的膨胀。同时,健全已经开始实行的由编制部门控制工资基金的办法,用经济杠杆来约束机构人员的膨胀。 4.相应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开展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精简政府工作人员。 案例二:项目审批何其难 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政府缺位与越位

缺位、越位,并不是财政的偶然现象,这是中国财政体制在转轨时期的必然。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财政的具体执行者,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包办一切的?全力控位?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另一方面,企业从?办社会?的领域里退出来后,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却没有及时跟上,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改革与政府改革的衔接中出现了?断档?局面的一个表现。 而多年来,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一直是财政理论界关注的话题,但至今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我国财政支出范围过宽,政府管的事情太多,挤占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分散了财力,?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支出重点不明确,结构失衡,使得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领域出现无力矫正或矫正不足的情况。 (一)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具体含义与表现 1. 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 政府职能越位。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具体表现: a.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臵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b.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c.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d.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只有在市场失灵或缺失的时的政府介入才是被需要的,其基本思路是市场有效运行----市场失效----政府介入,由此可见,政府的介入是以市场失效问为起点的。 3、公共物品和外部效应强大的领域。公共物品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立身具有非排他性和飞竞争性等特点,它与具有分割性的私人产品相异。由于市场买卖需要利益边界的精确性,而公共物品的需求又是公共的,市场对此是完全失效的;此外市场竞争要求成本和效益的内在化,而由于外部效应的影响导致私人与社会在成本和效益上的偏离,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协调,于是都需要政府的加入和有效干设涉。 对于社会生活中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准公共物品,政府的介入要视其外部效应而定,对于外部正效应大的领域如基础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等对社会和人民生活影响都需加以

政府经济学经典案例分析

财政案例 案例资料财政预算,是国家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等对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的计划。每年“两会”,财政部部长所作的预算报告,都是代表们锁定的“焦点”。政府预算是一本政府公开的“财务大账”:过去的一年收了多少钱?钱投到哪里去了?今年的钱该怎么用?这些钱是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每年都要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和审查。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财政预算编制较粗,“外行看不懂,内行看不清”,预算的透明度不高,造成了很多部门预算游离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外。同样,在预算执行方面也不尽如人意,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办法。对每年人代会批准的财政预算,执行随意性大。由于预算资金没有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造成了执行难的问题。往往部门申请多、找领导批条子多、临时性支出多,变成“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然后再报人大常委会做出调整预算的决议。为此,在近年各地的人代会上,代表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力度明显加大。如广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对预算中“拨2000万元给机关幼儿园”、“事业单位的行政编制外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2万元”等提出了质疑。浙江、四川等省的预算报告也明显加厚,列支项目也更加详尽,以利于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分析:1.政府预算的本质什么?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应坚持什么原则? 解答1、政府预算的本质是关于民众赞同和监督国家财政活动的法律制度。政府预算反映着政府的职能与政策的方向,预算过程是政治的和决策的过程。概括而言,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即用法律形式表现,反映和规定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活动的预期收支指标与平衡关系的一览表以及管理制度。它是政府分配集中性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和调节、控制、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经济杠杆。一般而言,政府预算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其次是对政府支出的控制。2、为保证政府预算的科学性,政府预算必须符合统一性、预测性、年度性,法律性和公开性等要求。这些特征体现了政府预算的技术性和政治性两个层面的内涵。统一性、预测性和年度性等特征可以理解为技术方面,法律性和公开性等方面则主要体现了政治内涵。3、应对措施(附送)我国要提高政府预算的民主性,一方面要形成有效的预算分权和制衡,另一方面要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首先是预算分权与制衡。预算权力是国家公共权力的核心之一,也是国家利益矛盾最集中的地方。预算分权就是要将预算权力在立法机关、政府、政府财政职能部门及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独立审计机关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以形成一个相互制约的运作体系。如建立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三者相互分离的制度,并形成三套相互制约的机构;建立资金的使用权、支付权、审核权相互分离的制度;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还可以建立一套独立于政府、直接对人大负责的审计监督系统,并独立行使监督权。其次扩大预算程序的公众参与度。公众对程序的参与,特别是普通公民对政治决策程序的参与,是程序内在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显著标志。政府预算收支的多与少都将实质地影响到每一个公民或者企业,让公众参与预算程序,让相对人对自己将要承担的纳税义务与将要获得的公共服务发表看法,与政府沟通,这本身就有其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有利于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且也便于预算通过后的有效执行和政策的顺利推进。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政府的缺位与越位 缺位、越位,并不是财政的偶然现象,这是中国财政体制在转轨时期的必然。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财政的具体执行者,还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包办一切的“全力控位”的角色中转换过来。另一方面,企业从“办社会”的领域里退出来后,政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却没有及时跟上,这实际上也是企业改革与政府改革的衔接中出现了“断档”局面的一个表现。 而多年来,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一直是财政理论界关注的话题,但至今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我国财政支出范围过宽,政府管的事情太多,挤占了有限的财政资金,分散了财力,“越位”和“缺位”并存,财政支出重点不明确,结构失衡,使得应由财政供给的市场失灵领域出现无力矫正或矫正不足的情况。 (一)政府职能越位、缺位的具体含义与表现 1. 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 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 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 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 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政府职能越位。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 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

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具体 表现: a.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 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 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b.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 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c.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 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d.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 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 我国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大致有如下四种表现: 1.由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引起的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 2.管理技术因素引起的财政支出“越位”或“缺位”。 3.违法违规引起的财政支出上的“越位”或“缺位”。 4.行政区划级次引起的财政支出“越位”或“缺位”。 (二)财政职能越位、缺位带来的影响及其不利方面

案例分析题

案例选择题 (一)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C.转变政府职能)。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A.经济社会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二)据报道,10年前,某市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组建起一个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政府仅设有政府办、经济局等14个单位(经济局对应上级34个单位和兄弟县市的22个单位);党委仅设党务工作部和市委办。这种改革,使得某市成为当时全国地方机构改革的5种模式之一。如今,10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小政府典范”却重新走上了机构膨胀的老路。10年中,该市精简的人员、机构逐渐反弹,机构由14个增至25个,党政工作人员由600人增至1300多人,再次出现“官”多“兵”少的现象,仅市委常委就达15人,正副市长9人。 1、该市机构改革失败的原因为(D.行政权力的自我扩张性)。 2、我国机构改革的主流理念为(C.小政府、大社会)。 3、我国现阶段政府行政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为(D.发展生产力)。 4、与传统行政相比较,当代公共管理更注重(C.结果和产出)。 5、行政职能与行政活动的载体为(D.行政组织)。 (三)英国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源地之一。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英国保守党政府推行了西欧最激进的政府改革计划,开始这种以注重商业管理技术,引入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商业管理技术在英国公共部门的引入始于1979年,并以雷纳(Rayner)评审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出身于私人部门的雷纳在内阁中主持一个项目小组,负责对公共部门的绩效进行调查评估;1983年“财政管理创议”启动,建立起一个自动化的信息系统来支持财政管理改革。1987年著名的《下一步》报告(全名是《改变政府管理: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2、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为(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3、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具体情况

(一)政府职能缺位。政府职能缺位,主要是指本来应当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应由政府提供的水利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其他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力度不够;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服务的公共供给仍然不足;市场经济秩序不健全,竞争规则不完备,信用体系尚不健全;应由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城市公用事业服务等,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二)政府职能越位。政府职能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直接包揽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纯粹私人产品的生产供应,以及可以由政府、企业,非政府公共组织共同参与的混合性公共物品的生产。具体表现: 1.政府职能与市场功能不分。我国政府的一些部门和一些管理者仍然习惯于代替市场去配置与私人产品相关的资源,行政审批的不合理和过多过滥,就是政府取代市场的典型表现。过多过滥的行政审批不仅妨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降低了社会发展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成为行政职权寻租和腐败的前提。 2.政府与企业不分。表现为政府变相经营企业、经营公司,承担应当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不仅为企业制定决策、筹集投资、掌管人事,而且还最终负担亏损,使企业长期处于政府的管束与庇护之下,无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影响了我国公司制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进程。 3.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表现为政府组织通过主管、指导等方式直接介入各种协会、社团、居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内部管理与事务运作,使它们直接或间接处于政府组织的附属地位,难以真正依照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成长发育,阻碍了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公共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4.政府与事业组织不分。我国政府组织与事业组织难以区分,既有使用事业编制的行政机关,又有使用行政编制的事业机构。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是行政部门的延伸,承担着一定的行政职能。 (三)政府职能错位。所谓政府职能错位,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我的事,我越你的权,互相打乱仗。政府职能错位是个老问题,在对政府职能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革时期,这个问题更加突出: 1.在纵向上,既有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职能越位,也有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职能越位。具体谁越位更严重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例如,在土地等资源的管理上,几乎都是下级政府和地方政府越位较严重,而在人事、机构管理方面,大都是上级政府越位较多。

关于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思考

财政研究论文 关于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思 考 摘要:文章从财政支出“越位”、“缺位”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分析出发,认为要矫正财政支出“越位”、“缺位”,国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从体制转轨、政府职能界定、事权划分、预算约束的加强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财政支出:“越位”:“缺位” 多年来,财政支出的“越位”和“缺位”,一直是财政理论界关注的话题,但至今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本文试从“越位”、“缺位”的表现、影响及矫正思路等方面作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大致有如下四种表现: (一)由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引起的财政支出的“越位”、“缺位”

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起基础性作用,凡是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应介入;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其“缺陷”则应该由政府来弥补。因此,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未能迅速有效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使政府仍然在许多方面继续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做法。政府行政干预多,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少,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娴熟驾驭,甚至不得不借助于行政命令。这反映在目前财政资源配置上,由于财政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又由于政府掌握着配置主动权,财政资源往往首先被用来保证满足政府职能需要(具体地说是各级政府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和任务)。反映在国家预算计划上,首先是重点保证安排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国防、行政、外交方面的正常支出,其次是保证文教、科学、卫生、体育等事业支出,三是其他方面的支出(包括各级政府的竞争性支出,主要是国有企业以及新建的控股企业等),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仍然未得到根本改变,这从政府财政预算支出内容仍然看得出。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问题,如社保、环境、义务教育、社会救助和公共福利等方面,政府则投入严重不足,是目前财政支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一

《行政案例分析》答案一 一、简答题 1、(1)行政案例的定义: 基于教学与研究的需要,以不同媒介是存在,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某项具体的、真实的公共行政事件客观而准确的记叙。 (2)行政案例的特征: ①目的性; ②真实性; ③客观性; ④完整性; ⑤开放性; ⑥可读性。 2、行政案例教学的功能与价值体现在: (1)加深对公共行政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把握; (2)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行政人员; (3)有利于推动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断创新; (4)有助于发现和了解当前行政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参与行政发展与改革过程。 3、区别: (1)目标不同(前者是开张研究,达成科学研究的目标;后者是学习—教学目标的实现,理论理解力的深化,简言之,前者重在科研价值的实现;后者重在学习与教学价值的达成。) (2)本质不同(前者是发现真理,后者没有唯一正确的方法。) (3)适用的策略与思路不同(前者强调价值中立;后者要求因材施教。) 4、行政案例的一般采编步骤 (1)案例说明书的拟定; (2)材料搜集与研究; (3)初稿的拟定; (4)反馈与修改; (5)定稿与出版。

5、学生的角色是: (1)积极的课前准备 (2)积极的表达者 (3)认真的总结者 6、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即阶级统治的职能,是指政府所承担的维护和实行阶级统治,保卫国家。具体包括阶级专制职能,军事包围职能,社会治安职能,民主职能。 (2)经济职能,指政府所承担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是国家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能。具体包括:产权(私有或公有)界定和保护;基本建设投资(直接生产或提公共产品);进行收入再分配;缓解收入分配不公(以及管理国家资产、规范稳定市场秩序以确保自由竞争)等。(3)文化职能。政府指导和管理文化建设事业,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具体包括:意识形态职能,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艺术;体育事业、加强道德文明建设;清除有害文化产品等。政府的文化职能,一般是通过文化管理机构的组织等管理活动来实时的。 (4)社会职能。执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各种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创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保护生态环境。 7、意义: (1)有利于廉政、勤政、高效。可以克服部门林立、机构臃肿、层次重叠、职责不分,人浮于事等导致效率低下的情况;有利于克服任人唯亲、能上不能下、职务终身制等导致腐败的现象。 (2)有利于节省财政开支,行政管理费用中有很大部分用于人员的编制,行政管理费用在国家财政开支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制定合理的编制员额,对国家节省财政开支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整个行政管理的法制化。编制本身就是法规。它是国家行政组织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各级机关设置法律依据。加强编制管理事实上就是强化行政组织的法制化。 8、阻力: (1)决策规范不完善、标准不统一。①执行机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决策,提出实施决策更具体的方案。 ②由于决策规范不完善,可操作性差,增加了执行中的随机性,给随心所欲留下了可趁之机,从而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甚至还会使执行活动走弯路。 (2)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和指令缺乏认同感和执行的动力,行政指令与大多数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相抵触时,就有可能出现行政方面的阻力。 (3)行政执行资源不充分,人力和物力资源。

如何避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

如何避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 中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而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开放28年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但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这项改革仍不到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还很多。 首先,从经济发展看,近期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投资过度膨胀等顽症,都与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和经济结构不合理,从根本上说也是由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造成的。因此,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突出问题的治本之策。 其次,从社会发展看,不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必然促使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弱化公共服务职能,带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导致一些重大民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的重要条件。 再次,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看,这项改革已滞后于企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创新,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主要矛盾。不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其他领域的改革难以深化。因此,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 最后,从对外开放看,要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最直接的挑战是对政府管理规则和管理能力的挑战。因此,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其关键有四: 一要科学界定政府职责。政府不要再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而主要是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此,要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杜绝对企业生产经营的直接干预,切实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正确的政绩导向、用人导向加以规范化、制度化。 二要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要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的范围,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充分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实施行政管理;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

运用政府经济学原理和相关知识分析案例

运用政府经济学原理和相关知识分析案例 相关知识点: 1、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与其所缴纳税的多少不完全对等;工资制度,政府公务人员和政府直接举办的公共事业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由政府财政支出安排,其支出总额和支出标准,直接关系到这部分社员成员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全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因而工资制度构成政府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工具;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属转移性支出,其目的是为了执行政府政策的需要,对企业、个人的某些特定行为给予资金支持,以影响相关产品和劳务价格结构,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而政府财政补贴数额、补贴对象,则直接影响有关企业、个人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和份额。 (2)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是指通过干预、调节国民经济运行,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政府稳定经济职能,还意味着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目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属不同的概念,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可用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额来表示。而经济发展是在经

行政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性质 行政案例分析是对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在依法行政的过程所 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具体案例进行剖析和解读,并从中积极思 考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上下两篇,主要介绍行政案例及其分析的涵义,功 能,如何编写行政案例以及对案例进行分析的基本方式和方 法。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突出中国特色,强调理论性和应用 性。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逐渐完整地掌握行政案例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以及决策的能力,认识我国行政管理活动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以全新的视角和开放的视野剖析行政管理具体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关注现实、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篇 第一章行政案例概述 第二章行政案例的教学与分析 第三章行政案例的编写 基本要求:掌握行政案例的涵义,了解其特征和类型;挑战自己的惯性,积极思考并大胆参与课堂讨论,把思维集中到案例的分析和思考中来;编写行政案例 重点:掌握行政案例的涵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难点:编写行政案例 第一章行政案例概述 ?什么是行政案例分析法 ?行政案例的基本特征 ?行政案例的类型 ?行政案例及其分析之功能 什么是行政案例分析法? ?行政案例分析的历史渊源 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40年代正式确立,二战后得到长足发展,现在我国已

成为高等院校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重要教学方法 ?管理案例 行政案例亦属管理案例范畴。而管理案例的简明涵义为:对某一特定管理情景的管理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书面描述或介绍 ?行政案例分析法之涵义 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以结构紧凑的书面形式,把一个个真实的行政活动情景描述出来,供教学或研究之用,从而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政案例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和公务性 ?2、其涉及范围广、包容量大 ?3、其编排和分类具有针对性 ?4、其分析无统一的模式和格式 行政案例的类型 ?有多少种分类标准和切入角度,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行政案例,例:从案例的学习功能方面来分,可以分为描述型行政案例和分析型行政案例; 从跨职能性高低分,可分为专业性行政案例和综合性行政案例,e t c. ?两种常用并最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1.美国案例研究专家罗伯特-尹所提出来的分类法:把行政案例划分为两大类, 组成六种 2.同样来自美国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劳伦斯-林提出案例教学案例功能分类法, 根据行政案例的不同教学功能划分为五大类型 行政案例及其分析之功能 ?提供实际知识的功能 ?为案例使用者提供一个集思广益的机会 ?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作出决策的能力 ?利于加深对行政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及运用 ?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 ?利于培养学生对行政管理活动的敏锐性和适应性 ?提高在职行政人员的素质,改进行政工作 ?利于促进行政学理论的发展及学界与政界的联系 第二章行政案例的教学与分析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不同职责 ?行政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 专题分析法、综合分析法、讨论分析法,e t c.

政府职能的越位

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又称虚位)、错位 1. 政府职能的越位:通俗地讲,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是指政府部门超越了本部门的职权范围,管了别的部门该管的事情,也就是“越权”。 2. 政府职能的缺位:通俗地讲,就是“该管的不去管”。是指政府部门没有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管理好属于本部门的事务,也就是“失权”。 3. 政府职能的错位:通俗地讲,就是“该管的不会管”。是指政府部门对于自己该管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去管好,乱用权力、乱搞一通,也就是“乱权”。 例子: 越位:在基层看到许多地方政府门口都有这样一块排名表,上面从高到低排列着各部门招商引资的“成绩”,甚至连公安局、环保局这样的部门也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这是政府越位的表现。政府指示法院怎么判案也属政府越位(越权) 缺位:由于政府办学体制总体思路设计的偏差,造成目前办学结构不均衡。当前幼儿教育的办学思路是…社会为主、公办示范?。政府举办少许示范性公办园就算履行了责任,却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社会和市场,变成学前教育私人办了。这是政府没履行好自己的职能,缺位的表现。 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政府部门职能缺位、越位、错位.政府的职能部门质检总局,给食品搞什么免检,收取认证的费用,然后给起个名牌称号,然后就免检,自己就不去管理了,这就是缺位,政府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错位:政府给企业发什么中国名牌之类的,就属于错位了,这不应该是政府部门做的,应该是行业协会做的,政府只能负责监管,而不是去发牌子捞钱. 政府出面大声疾呼“减人增效”是一种“职能错位”的表现。因为“减人增效”是企业的事情。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应该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职能的有限性: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 结论:政府只能也只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切实履行自己的职权,把该管的,能管的事情管好,做到依法行政,提高政府的效能。 以上知识点可结合政治导学教程77页相关讲解体会掌握 附一总结:1.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出现下列类似材料可答: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行使某某职权等;人大代表;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之三大关系,内容见下面)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出现以下类似材料可答: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并表决通过某某(表决程序中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表现之三大关系:人大(或其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人大(或其常委会)与其他国家机关(行政机关即政府;司法机关)的关系,此是常考点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三大关系详细内容见教材,要掌握住 相关典型习题见政治生活第三单元检测题24题第1问,可参照答案细作研磨 寄语:平时看书作题多总结琢磨,可大幅提高学习效率,收举一反三之功效!

政府经济学3案例分析

案例: 我国是燃煤大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70%,随之而来的燃煤二氧化硫大气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二氧化硫排放又引发了酸雨,对居民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据测算,每年我国由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100亿元人民币,为此,中国政府一直在寻求有效的防止办法,在部分省市试行排污权交易。2002年9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与省经贸委正式公布了国内出台的第一部排污权交易办法,2003年1月中旬,江苏完成了首笔一滴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的太仓港环保发电机公司以340万元的价格,向南京市下关发电厂购买为期两年的二氧化硫排污权。 问题:1.什么是外部性 2.外部性的纠正措施有哪些? 分析:外部性的定义:某些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了其他经济主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补偿的现象。用最简单的话来定义外部性是指某个人的行为对他人福利造成的影响。 矫正外部性的措施可分为: (1)政府进行行政管制 ①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如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倒入供水区。 ②规定采用新技术 ③规定排放标准 (2)经济管制 ①征收庇古税和进行补贴 庇古税的定义: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最早由庇古提出,主要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又叫“排污收费”。 征收庇古税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对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课征相当于他所造成的外部成本的税收,这样外部成本便成了当事企业或个人的内部成本,即实现了负外部性的内在化,从而迫使其决策时必须考虑该成本。 ②排污产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指管制当局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排污许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1)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政府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政策工具,参与一定时期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实现收入在全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以及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割,缩小收入差距,体现社会公平。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税收制度,税收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各项税收特别是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收入调节功能很强,是各国政府实施分配政策的主要工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失业、疾病、工伤、生育等情况下,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保障其生存需要。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内容。而这种制度保障应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

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作者:一秀 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03期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的经济运行基础已经确立,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在现实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市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不排斥政府干预,这一点很容易成为复活或强化旧体制的根据。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实践证明,中国搞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完全正确。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就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是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带来的。 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了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将市场经济与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市场有失灵的时候,也有失控的地方。我们搞市场经济,必须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没有一个严格的政府监管,不可能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跟政府监管必须有机统一,必要的政府干预是应该的。 但是,不能说主要是政府干预,不能主要靠行政的办法调节经济、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是党从十四大、十五大、一直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反复争论才确定的。十四大的时候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十五大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四个字去掉了;到十六届三中全会时表述为“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为什么有这个变化?一方面宏观调控很重要,但不是一个前提条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宏观调控。有人认为:计划手段就是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政府的干预,政府作用必须发挥,但是不能够干预微观经济。有人说市场化过头了,要加强政府行政管控。中国市场要素到位了吗?行政垄断行业打破了吗?没有!需要加强市场化改革。现在,总体上说:不是市场化过了头,而是市场化不足。所以,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近些年来,尽管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职能发生了重要转变,这种转变仅仅是初步的,有些方面是滞后的。政府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市场中一个重要的竞争主体的角色。 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无序竞争,乃至恶性竞争现象,背后或多或少有政府竞争的影子。政府过多介入市场的微观层面,就难以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实行全面统筹,难免会削弱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导致管理职能的扭曲。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供求、竞争等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使社会更有效率。落实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凡是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优势互补,协同发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市场决定性政府职能和作用政府和市场协同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 所谓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围绕调整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的力量一步步得到释放。 一、市场的作用――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决定性”的来龙去脉。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资源配置完全由政府通过计划来进行。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之后一直到十八大,我们一直是在强调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基础性”改为“决定性”,虽只两字之差,但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定位更为科学。因为原来“基础性”上面必然要有一个决定性,那就是政府干预。政府就可以借着这个名义对市场实施不合理的干预,这就为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或政府干预型经济模式找到借口。决定性代替基础性,是我们党对市场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 “决定性”的内涵。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以实现效率最大化。资源配置方式有计划和市场两种。计划分配资源,行政力量特别强大,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配置资源就是靠市场价格去指引资源分配。一种商品价格有高有低,那么它一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