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

考博指导与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考博资讯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录取原则是按方向,初试加复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公共管理专业拟招1-2名硕博连读。其中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3人,社会保障专业计划招4人,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计划招3人,社会管理专业计划招4人,此方向导师为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导师。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120400公共管理

研究方向01:社会保障。导师分别是高颖、胡晓江、王曦影、徐月宾。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100%)。

(2)2043社会保障(100%)。

(3)3706公共管理概论(100%)。

(二)复试分数线:

1.复试原则与分数线:

此分数线是各专业的最低复试/录取分数要求。只适用于报考普通博士生、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不适用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定向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未组织复试的导师,将在此分数线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复试名单,并在4月中旬前组织复试,具体复试名单由报考院系通过院系网站或电话告知。已经复试的导师,将在此分数线基础上,依据录取规则,按顺序录取。

专业代码及名

外国语业务课一业务课二总分称

120400公共管

456060

2.复试方案:

复试将对考生科研及实践经验、学术潜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

全面考查。复试形式为面试,考生需参加两个小组的面试。

实践组(复试一组):重点考察考生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实践案例分

析。考生进场后,自我陈述3分钟左右,然后回答案例问题,考官提问。

科研组(复试二组):重点考察考生科研经验及科研能力、研究选题计划、综合素质。考生进场后,陈述研究选题计划3分钟后,考官提问。

复试满分值为200分,每小组满分各为100分。每小组及格分为60分,一组或两组成绩不及格者不予录取。

每小组由5位复试教师组成。考生在每个小组的复试成绩,为该组考官所给的5个成绩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其余分数加总再除以3”的方法得出。考生两个小组复试成绩相加得出其复试总成绩。

(三)专业课指定参考书目

北京师范大学的许多专业不指定参考书目,大家在平时的复习和备考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出题老师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并且要对往年的专业课真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另外还要搜集出题老师上课使用的课件、讲义、笔记等资料。

(四)专业课部分真题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韦伯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育明教育解析】这在张国庆老师《公共行政学》中“行政组织”章节中有精确的论述。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博试题都是源于课本的,基本不存在超纲现象。

韦伯曾任维也纳大学和慕尼黑大学教授,出任过魏玛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韦伯是一位兴趣广泛的典型知识分子,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行政学家。他的官僚科层组织理论被认为是组织学的也是行政学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韦伯认为,官僚科层组织并不是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组织形态及其结构特点。合理合法的职权是官僚概念的内涵。这种组织是应用于复杂组织的最有效的形式,因而是已知的对人类进行必要管理的

最合理的形式。韦伯的官僚科层组织理论的形成曾经借助于他对政府组织的大量观察。对他来说,在大型行政管理工作中,官僚形式是不可避免的,在行政管理领域中,人们只能在官僚形式和外行之间选择。尽管如此,韦伯还是将他的理论称之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科层制的基本特点:

(1)官僚组织形态是根据完整的法规制度设立的一种组织结构。这种组织有确定的目标,并依靠完整的规章制度去规范组织成成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

(2)统一的等级序列。这种组织是井然有序的权责体系,组织内部根据需要实现劳动分工,同时明确规定每一个成员的权责并使之合法化,权责按等级的原则组织起来。

(3)考试任命。根据组织中不同层级的职位需要,公开招考和挑选具备某种技术资格的成员,按照其专长进行合理分配和正式任命,务求每一位成员称职并只有一位上司。

(4)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行政管理人员要遵从官场的严格规则、记录和制约,而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且毫不例外地使用于各种情况。

(5)绩效制度。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辖公司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公职人员,他们领取固定的薪金,他的奖惩与升迁任用制度加以明确规定并与工作成效相联系。

2、简述行政程序的基本类型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为基本题,送分题。答题的时候,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采用“定义+框架+评价”三段论的模式。

行政程序就是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将每项行政管理活动的整个进程划分为若干例行性的次序、步骤与环节,以协调和促进完成某项行政工作的行政方法。

(要先答定义。)

行政程序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若干类型。

按照其重要性的程度,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

按照其出现的概率,可分为常规性程序和特殊性程序;

按照其对象,可分为内部程序和外部程序;

按照其特定的内容,可分为人事程序、财物程序、机关事务程序等等。综上,行政程序,有利于规范和制约行政权合法行使,体现法制政府和文明政府的理念;有利于维护相对人的法律地位和人格尊严;有利于促进行政权合理行使,提高行政效率。

3、简述政策咨询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育明教育解析】见张国庆书的第七章。还是要采用“定义+框架+评析”的三段论答题模式。

在现代,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决策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信息量、使用的先进手段,是过去无法比拟的。这样,现代决策者所要解决的决策问题,所承担的职责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弥补这个差距,就必须开发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等各领域的专家的智慧,把他们的智慧有效地纳入到决策过程中,使他们的智慧同决策者的智慧和权力结合起来。这样就产生了咨询因素的权力和功能问题。

咨询因素具有多种功能:

(1)预测功能

是对未来事物或不确定的事件所做的预见或推断,是提供有关未来信息的主要手段。

(2)分析功能;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势分析,二是原因分析。

(3)设计方案的功能;

(4)论证功能。

现代各国为了提高决策效能,普遍在政府系统内建立了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幕僚机构;同时,在决策系统之外,还建立了以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决策咨询机构(思想库)。

4、行政领导的主要职责有哪些?

【育明教育解析】见张国庆书的第六章

行政领导,指国家行政系统中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和行政领导集团通过决策、指挥、监督、协调及控制等职能活动,依法行使其权利,发挥其影响,确定并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过程

行政领导者的职责和其行政职位、行政职权是统一的。行政领导者要有行政职位,要有行政职权,要履行行政职责。

行政领导责任有两种

(1)法律责任,即行政领导者如果违反一般民法和刑法的规定,则由法院依据民法和刑法的规定予以惩罚;如果违反了行政法规所规定的义务和职责,则由行政机关或其他特定机构根据法规予以惩罚。

(2)普通责任,即指行政领导者没有触犯正式的法律,而仅涉及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的问题。履行行政职责,是行政领导者涵义的实质和核心,作为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的,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

行政领导者职责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主要有:

(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

(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

(3)负责制定行政管理决策,决定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4)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

(5)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6)做好协调工作。

论述题:

1、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谈谈“遏制腐败应以严厉打击为主还是预防为主”。

【育明教育解析】首先,简述我国现在用以遏制腐败的措施;其次,阐明严厉打击和预防两种措施的主张,阐明观点,二者结合。

中央三令五申反腐败,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权力腐败,并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同时积极运用法律武器同腐败作斗争。从近几年破获的一系列重大腐败案件来看,我们政府的打击力度的确在不断加大。但不可否认,权力腐败案件仍层出不穷,这就说明,我们在打击的同时,防范机制仍不健全。我们一再讲预防职务犯罪,但到底怎样预防,不是仅靠上几堂政治课,开几天会,贴些标语就可以实现的,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我国政府用以解决不正当财富的措施是适宜的,但这种事后惩治性的种事后惩治性的反腐败还只是较浅层面上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要向纵深推进,还需从更深层面上着眼。我们必须加大打击腐败现象和制止腐败行为的力度,这就要求减少官员的随意处置权,制定政策时要增大透明度和准确性建立科学的权力制度,防止权力的无所不为。

具体措施:

1)完善法律制度,积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由“人治”转向“法治”。完善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可以保证权力的享有者依法有效地行使其权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限制和制止权力的享有者违法行使其权力。

2)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和机制,监督权力的运行

综上所述,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是要从遏制腐败者的贪欲入手,通过教育使其不愿腐败,以腐败为耻。教育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始终是反腐、防腐的重要基础,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当然,单纯地依靠教育是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的,依靠个人的自

律是很不可靠的。通过法律这一刚性规定,对腐败分子进行严惩,增加其腐败成本,就是要用法律的强制性迫使腐败分子远离腐败,不敢腐败。在很多时候,法律的强制性显然要比教育的自律性管用得多。相比较而言,制度建设才是最根本、最可靠、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制度建设消除腐败者腐败的机会,使腐败的发生成为不可能。总而言之,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就要充分作好教育工作、惩罚工作和制度建设,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消除腐败者腐败的愿望、勇气和机会。

【育明教育解析提示】类似于观点的争论题,论出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即可,并不一定非此即彼

2、结合我国的实际,谈一谈如何完善行政执行。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公共行政学》第八章的内容。但是答案却比较发散,考查学生答题的思路开阔性。

1)阐述一下问题提出的背景:

历届政府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和行政执行力的建设。很大程度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执行力;使行政管理朝着现代服务型政府方向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执行力,增强政府抓落实的能力。政府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这些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政府行政执行能力正在稳步提高。但当前不执行、虚执行、乱执行和难执行等行政执行力不强现象仍然存在,在依法行政过程中也还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够到位、立法不够科学、执法不够严格、体制不够完善、政令不够畅通、监督不

够有力等弊端,影响了各级政府执行效率、影响了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了国家综合竞争力。

2)具体论述完善行政执行的措施: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界定好政府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展开)

第二,合理授权(展开)

第三,提升行政执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训(展开)

第四,制定明确的执行方案和决策(展开)

第五,要讲究执行执行的方法和效率。(展开)

第六,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和保障(展开)

第七,加强监督和法制规范(展开)

第八,明确行政责任,权责明晰(展开)

第九,借鉴国外优秀的行政执行的方法和手段。(展开)

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公共管理基础答案解析

简答题:

1.新公共行政的内容

新公共行政学也称为新公共行政运动,是相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而言的,但是它也仅是在某些价值理念上与传统公共行政学有所区别,并且也无法根本改变官僚制的管理体制。它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青年行政学者对传统行政学提出挑战而形成的“新”理论。它强调公共行政学以公平与民主作为目的及理论基础,主张政治与行政、事实与价值关联;重视人性和行政伦理研究,倡导民主主义的行政模式以及灵活多样的行政体制研究。然而,由于“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和理论上的连贯性,并未最终生根立足,未能最终立足而取代传统的公共行政学“范式”。

新公共行政学力图摈弃传统行政的权威主义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取向,而

试图建立以公平为中心的民主行政。新公共行政认为应当研究与动荡不安时代,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和与公共行政管理者实践相关的议题。它强调政治与行政的连续性,将道德价值概念注入行政过程,将社会公平注入传统的经济与效率目标;强调政府公平,对公众需要负责而不是对公共机构负责,以及公共项目应当对决策和执行负责。它强调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相关控制、分权授权、组织发展、顾客至上和民主工作环境。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价值观,如社会公平、代表制、回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等,推动了公共行政的发展,在某些方面它为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做了理论准备。

“新公共行政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研究公共行政领域,他们不满于传统行政以国家为中心来提高管理的效率、经济和效果,不满于POSDCORB以及诸如操作研究、决策科学、系统理论、PPB、MBO及其它强调“理性”、“科学”、“行为主义”的技术职业性发明。

主要观点:

他们的基本思想是,要以社会公平作为核心的价值,建构一种入世的、改革的、具有广泛民主的新公共行政学,其主要观点是:

(1)核心价值

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注重公共服务管理的效率、经济和协调性,它的焦点在于高层管理和重要职能部门的管理,以至于有效的、经济的和协调性经常以社会公平为代价,而实现社会公平恰恰是新公共行政的基本目标,因此要在公共行政学的经典目标和理论基础中增加社会公平一项,并以此为核心重塑现代公共行政的价值体系。

总之,倡导公共行政的社会公平是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经济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据此,新公

共行政学提出自己的目标:现代公共行政必须考察政府提供的服务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效率必须以公平的社会服务为前提、为代价。

(2)社会公平

以社会公平为核心,致力于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以政治与行政两分法为基础的思维框架。新公共行政学拒绝“政治中立”的观点,认为行政系统游离于政策制定之外的状况根本不存在。行政人员既从事行政执行,也从事政策制定,“行政管理者不是中性的。应责成他们承担责任,把出色的管理和社会公平作为社会准则、需要完成的事情或者基本原理。”

对行政人员的决策地位的认识采取积极态度,有助于提高行政机关及其人员的自觉意识,即除在执行政策中尽职尽责外,更以主动的态度设计政策议程,并使用裁量权发展公共政策,使政策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主张建构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新公共行政学认为,组织结构与功能状况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而传统的官僚制组织体制已经造就了一种超稳定的能力,使政府失去了必要的敏感性和同情心,正在远离社会公众。因而需要寻求以顾客导向、应变灵活和回应性强的组织形态。

这样,分权、权力下放、规划、合同、敏感性训练、责任扩大、顾客导向、组织发展成为新公共行政学分析组织问题的一些基本概念。他们还主张用诸如行政分权模型、居民控制模型、讨价还价模型等组织模型,对现有科层制组织体系,尤其是组织结构进行改造。

(4)研究范围和内容

对于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新公共行政学认为,两分法使得行政研究的焦点局限于行政机关的预算、组织和管理、人事以及大量其它中性问题上,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研究,使

公共行政远离于社会危机处理的需要,因而过于狭窄,过于以“组织内部”为取向,理论上过于空洞。

这就需要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对行政现象进行分解,通过重新定义分配过程,整和过程、边际交换过程和社会动机过程,来适应和改善公共行政学。

(5)主张民主行政

新公共行政学认为,民主行政的核心在于尊重人民主权和意愿,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反对滥用权力和行政无能。民主行政要求公众需要是行政系统运转的轴心,即公众的权利或利益应高于政府自身的利益扩张和利益满足。他们期待着公共行政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建立民主行政的模型,并主张通过行政改革使民主行政得以实现。

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主张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关于公共行政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关注现实政策的主张,一直是当代公共行政的中心议题。

评价:

新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重心在公共行政学的“公共部分”,倡导公共服务的平等性、行政官员的政治回应性、民主行政、社区自治等基本价值,强调将“社会公平”引入政府目的和运作机制之中,即“要推动政治权力以及经济福利转向社会中那些缺乏政治积极资源支持,处于劣势境地的人们”。尽管由于新公共行政学自身的一些原因,例如,缺乏概念的连贯性,没有明确限定的宪法基础等。它没有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然而正是由于它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追求,对公共行政“公共性”的关注,公共行政学自此开始步入“自觉构建公共性”的历史阶段。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社会公平提高到公共行政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倡导民主行政,增强了公务员的内省伦理道德意识等。它扩大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视野,极大地丰富、

发展了公共行政学。

2.行政处罚的含义

【育明教育解析】定义类的题目,要从“定义+特征、背景+评价”的答题模式。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违反行政

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它就有以下特征:

(1)行政处罚是以对违法行为人的惩戒为目的,而不是以实现义务为目的。这一点将它与行政强制执行区别开来。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在于促使义务人履行义务。

(2)行政处罚的适用主体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这一点使它与刑罚区别开来。刑罚的适用主体是人民法院。

(3)行政处罚的适用对象是作为行政相对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属于外部行政行为。这一点将它与行政处分区别开来。行政处分只能适用于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由行政机关任命或管理的人员。

(4)行政处罚的前提是相对方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而非违反了刑法、民法等其它法律规范的行为。

3.行政决策的价值标准有哪些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可以结合《公共行政学》和宁骚老师的《公共政策分析》,从公平,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4.公务员考核的标准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为常规题型,很多考生会感到有些偏,但是却是目前的热点问题。最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老师做的一个课题就是关于公务员考核方面的,这说明,国家正在关注这个方面。

对公务员的考核,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主要在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的尺度。

德,是指思想政治素质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表现。

能,是指履行职责的业务素质和能力。

勤,是指责任心、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

绩,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所产生的效益。

廉,是指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表现。

5.公共政策的功能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还是要从定义出发。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1)导向功能

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政策规定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从而使得公共政策具有导向性。这一功能使整个社会生活由杂乱无序、漫无目标的行为,有效地纳入到和谐统一、清晰明确的轨道上来,使之按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制定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发家之路,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不仅要让人们“知其然”,更要使人“知其所以然”,使人们认识到怎样才能做得更好。事实证明,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积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公民权利,引导人们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努力奋斗。公

共政策的导向功能,既是一种行为的导向,也是一种观念的导向;从形式上看,有直接的导向,也有间接的导向;从结果看,有正面导向作用,也有负面导向作用。正面导向作用是主要的,是政策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引导,体现了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在负面导向作用方面,不仅错误的公共政策,因其违背社会公共利益而固然具有负面导向功能,即使那些基本正确的政策,在保护了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也会损害少数人的利益。因此,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正面的导向功能,还是负面的导向功能,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策制定者的任务之一,就是既要充分发挥公共政策的正面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负面导向功能。

(2)规范功能

公共政策的规范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为保证社会的正

常运转所起的规范作用。这一功能主要表现为公共政策针对目标群体的行为所起的作用。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基本的社会秩序和比较合理的行为轨道。基本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比较合理的行为轨道是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要求。但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作为理性的人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在逐利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为约束,社会冲突和矛盾的激化将不可避免。因此,为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当前,世界各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手段或方式主要有法律、伦理道德和公共政策,而且这几种手段或方式都具有鼓励性和惩罚性的特征,但其强度、保障条件以及实现其作用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它们在规范不同社会行为中的有效性存在区别。法律是一直被认为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法律本身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定型化特征,使其难以满足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伦理道德在某些领域、对某些人的行为具有规范的功能,但由于其对行为的规范是“软约束”,对

那些自觉性差、思想觉悟低的人来说,伦理道德并没有多少约束作用。当然,对于规范社会行为来说,法律无疑是重要的,伦理道德也必不可少,但它门也都不是万能的,因此,这就需要一种新的、能够在既定的法律制度框架内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而公共政策偏是最好的选择。

公共政策的规范功能主要是通过它的监督作用、惩罚作用和教育作用实现的。首先,公共政策都具有监督作用,其根本任务在于发现并纠正社会生活中的非常规的行为,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次,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凡是违反政策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且这种惩罚属于外在强制,比伦理道德的内在强制更为有效有力。第三,公共政策的规范功能还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实现,对社会成员进行教育,使公共政策内化为他们的心理需要,使公共政策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成为他们的行为指南,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生活正常地运转。

(3)调控功能

调节和控制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有调节。比如,前些年我国政府实施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政策的调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方面,尤其是物质利益的关系方面。如我国工资政策的发展演变就很能说明问题。我国从建国初期起实行八级工资制,一直沿用了30多年,这种工资政策过分强调技术因素在分配中的作用,增加工资不是依据生产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而是视国家财政状况的好坏。后来,又搞所谓的“普调”,走入了另一个极端。目前我国的工资制度相对比较灵活,虽不能说已经很好地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较之以前已经有了一些进步,基本上理顺了我国的工资关系,使这一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相应的缓解。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法律的形式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资政策改革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给予

了肯定,特别是对最低工资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保证了劳动者最起码的生活来源。现代公共政策是政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目标而规定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具有明显的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戴维·伊斯顿最旱提出了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命题。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制度的安排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分配功能山以下二个方而组成:分配对象,即谁将获得那些可以满足其需求的社会价值或利益;分配标准,即不同社会群体所获得的价值或利益的数量、比例;衡量尺度,即如何分配才能使最大多数人满意,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当前我国利益分化加剧、公共需求上升的情况下,社会公共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产生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利益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达到科学合理,从而在保证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促进各群体的和谐发展。

论述:

1.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为热点题,北师大曾经连续两三年考察这个问题。其实质就是考察影响行政执行的因素有哪些。这在《公共行政学》第八章和《公共政策分析》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破题”,也就是理清楚到底考察什么知识点。与此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拆迁”问题等。

影响因素:

(1)主体

(2)客体

(3)工具方法

(4)环境

2.针对当前的商业受贿,谈谈你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监督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育明教育解析】本题属于常规题,考察的知识点是“行政监督体制”问题,考察的《公共行政学》的第十五章的内容。可以先从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着手进行分析,然后剖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意见和建议。

现状:

我国现行的监督体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而逐渐形成的,它大体上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1)执政党监督。它包括三个层次:党内监督,即党内上下级之间、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以及党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的监督,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执政党与各参政党之间的相互监督。

(2)人大监督。它在内容上可以分为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前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法律的实施,主要是审查行使行政、检察和审判等职权的国家机关的活动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后者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一府两院”的日常工作,主要包括计划和预算监督、人事任免监督以及总体工作监督等。

(3)司法监督。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审判监督,即人民法院对本系统内部审判工作的监督和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二是检察监督,即人民检察院对本系统内部工作的监督和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公安机关以及监狱、劳改机关的监督。

(4)行政监督。即由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有关部门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施监督,它可以分为上下级之间的一般工作监督和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等。

(5)人民政协监督。我国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也是监督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民政协通过政治协商、参政咨询等方式发挥其民主监督的作用,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6)社会监督。这是由群众团体、公民个人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人民代表、信访部门或直接向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提出建议、批评、检举、控告、申诉等方式所进行的监督,以及新闻媒介、社会舆论的监督等。

从上述六个方面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监督体制在形式上是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从总体上讲,也是具有一定效能的。上述监督系统中的各类监督对象以及各类监督主体本身,都处在一定程度的监督之下。

问题:

但在监督机制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时常出现监督不力,或“漏监”、“空监”等现象。监督机制的内部结构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这些导致“商业贿赂”现象不断。概括起来,我国现行监督体制的主要缺陷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督体制实行的是双轨制,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监督机构必须保持相对独立,监督主体的地位应当高于监督客体或者至少与监督客体平等,这是实施有效监督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然而,当前我国以系统内的自我监督为主,行使监督权的专门机构,如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行政系统的监察、审计等部门,大都存在于党政机关内部。这样一来,在领导体制上,监督机构不仅受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同时也受同级党委、

行政机关的领导。在这样的双重领导体制下,监督主体因受制于监督客体,难以正确发挥自己的职能,显得软弱无力。在干部配备上,监督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不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成员兼任,就是由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任命。监督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开支等,也都掌握在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手里。这种以同级党委或行政机关的领导为主的双轨制监督体制,严重影响了监督主体独立性的发挥,以致出现了种种监督不力,甚至是“虚监”、“漏监”等现象。

(2)重复监督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说,有过多的监督主体对同一监督对象或同一监督对象的同一行为实行监督,致使有的监督主体有名无实;有的监督工作相互推诿,不能落实;有的监督措施“令出多门”,难以协调和兑现。我国监督系统内部,其各个构成部分是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分工是明确的,应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各监督系统因职能交叉重复,职责权限不清,再加上整个监督体系群众群龙无首,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监督机构的威信,也弱化了我国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3)监督内容过于单一。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监督工作的重点放在“查错纠偏”上。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而忽略了社会行为发生前的预防和进行中的控制,这同样难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从发生学角度考察,依监督主体介入监督客体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三种状态。从理论上推论,大凡拥有监督权力的主体对监督客体一般应有全环节介入的机会,不能取此舍彼。在具体实施监督的过程中,我国各种监督机构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监督违法违纪多,监督工作情况少;事后审查多,日常渗透少;具体的微观事项监督多,全面的宏观控

制少。其结果,不仅监督机构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局面,而且监督的路子越来越窄,监督的作用也越来越少。

(4)监督法规不完备,监督弹性很大。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能,总是要以一定的客观依据为准绳,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来实现。可是,目前我国实施监督所必需的由法律、纪律和条例等构成的监督规范还很不完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被监督者的越轨行为;二是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操作。因此,监督者在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影响了监督工作的严肃性。

以上从四个方面概述了我国现行监督体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其中关键的一点是监督体制的双轨制,这是导致监督不力的深层原因。在双轨制下,由于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专司监督的机构缺乏超然地位和独立性,不少人出于现实考虑,在权势面前实施监督,还是有所畏惧的。这些年来,在反腐倡廉的活动中,一些领导干部违法违纪,以权谋利等腐败现象和案件难查难纠,迟迟得不到解决,廉政建设难以进行,这些都与监督的双轨制密切相关。

意见和建议:

我国监督体制要实现由双轨制向单轨制的转变,应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建立一个同党的中央委员会平行行使职权的中央监督机构。这个中央监督机构同中央委员会一样,都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同中央委员会互不隶属。各级党委也相应采取这样的体制。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党的组织机构,上可以监督党的各级领导人,下可以监督一般党员。如果党的监督机构与党的各级委员会发生意见分歧,可以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以解决,如果联席会议仍然解决不了,就提交党的代表大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开设社会保障硕士和博士的学校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点高校(71)高校名称研究方向 安徽财经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 (02)社会保障基金 (03)农村社会保障 安徽师范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02)中国社会保障史 (0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北京大学(01)社会保障 (02)社会福利 (03)社会工作 (04)社会政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01)社会政策 北京交通大学(01)社会保险 (02)就业与失业保险 (03)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 北京师范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与国际比较 (02)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01)按专业招生不分方向 长春工业大学(01)社会保障资源管理研究 (0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03)非政府组织发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01)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保障研究 (02)养老和医疗保险研究 (03)失业保险与再就业研究 (04)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研究 (05)社区社会保障研究 东北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02)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03)社会保障管理

东北财经大学(00)不区分研究方向 东北师范大学(01)社会保障原理与社会政策 (02)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03)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 (01)社会保障国际比较 (02)社会保险理论与实务 (03)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04)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05)社会保障精算研究 东南大学(01)医疗保险统计与精算 (02)医疗保险与医疗服务管理 (03)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01)劳动经济学 (02)社会保障学 (03)人力资源管理 复旦大学(01)社会保障 广西民族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02)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 (03)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广西师范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 (02)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 (03)社会保障法 贵州大学(01)社会保障政策与法律研究 (02)社会保障制度与改革发展 (0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河北大学(01)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资金运营 (02)劳动就业理论与政策 河北经贸大学(01)中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02)社会保障管理创新 (03)特殊群体社会保障 河海大学(01)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代发展历程 中国财经报 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最初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之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保障责任因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和财政收入占比的下降呈弱化态势,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这一时期国家开始重新强化其对公民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当然,这绝非对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福利的回归,而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使然,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权责界定合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由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向覆盖全民、实现社会公正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大步迈进。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

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到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15亿人,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284.3万人。此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都明显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新农保试点拉开了农村养老保障的序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与城镇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不平衡,城市这一条腿长、农村这一条腿比较短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二)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在社会保障领域得到切实体现。在上一阶段,除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支出外,财政主要还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需的社会保障支出,目的是为了解决大批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关闭破产后,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因大量人员提前退休造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缺口,以及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应当说,政府在安排这些社会保障投入时,更多体现了其作为国有企业所有者代表的身份,较少体现公共行政管理者或公民代表的身份。2003年以来,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投入的公共性特征日益明显,用于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再就业政策也从主要面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逐步扩大到面向符合条件的全体劳动者。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416亿元,安排农村医疗救助和城市医疗救助补助资金分别为66.6亿元和44.1亿元,安排就业补助资金918亿元,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995亿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胡晓江、乔东平、田明、徐月宾社会保障考博真题-参考书-状元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胡晓江、乔东平、田明、徐月宾社会保障考博真题- 参考书-状元经验 一、专业的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每年招收博士生13人,下设公共管理专业,分为4个方向,其中社会保障,导师有胡晓江、乔东平、田明、徐月宾,计划招3人。 录取原则:由于导师数多于计划招生人数,录取时按方向,总分由高到低排序录取。拟招1-2名硕博连读。 二、考试的科目 社会保障的考试科目为:①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②2043社会保障③3706公共管理概论 三、导师介绍 胡晓江: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主任,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教授。研究领域:社会学、移民研究、社会发展、社会网络、社会风险 乔东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儿童和家庭政策、儿童保护、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田明: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流动人口与城市化、城市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徐月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考博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

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肆九叁叁,柒壹六,贰六,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第四,导师的信息。导师的著作、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近期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另外就是为研究生们上课所用的课件笔记和讨论的话题。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初复试出题的考察重点。同时这些信息也是我们选择导师的时候的参照依据,当然选择导师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还应当考虑到导师的研究水平、课题能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福利等等。 第五,时事热点话题分析。博士生导师在选择博士的时候会一般都会偏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热点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初试和复试中都有体现。近几年的真题中都会有联系实际的热点分析。所以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就应单多阅读一些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方向研究成果,权威的期刊上面“大牛们”都在关心、探讨什么话题,以及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能不能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来加以解释解决。 五、北师考博英语 北师的考博英语满分100分,题型有阅读、翻译和写作等。北师考博英语的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时代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摘自人民日报2月24日第七版) 1951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迄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1986年国务院制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成就:(摘自中国财经报) 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最初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之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保障责任因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和财政收入占比的下降呈弱化态势,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这一时期国家开始重新强化其对公民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当然,这绝非对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福利的回归,而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使然,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权责界定合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由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向覆盖全民、实现社会公正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大步迈进。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到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15亿人,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284.3万人。此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都明显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经过几年的努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人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 分享 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知,在2018-2019年社会保障专业考研学校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武汉大学,排名第二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山大学。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学科,中国人民大学的社会保障一级学科在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二。 下面是启道考博整理的关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考博相关内容。 一、专业介绍 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本学科综合了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社会保障宏观政策、社会保障管理运行体制、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与管理以及社会求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建设性。 本学科培养对象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毕业生可以进入国家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企业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险公司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制定与组织管理工作,也可以进入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者进入法院、劳动仲裁机关等部门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务工作。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社会保障专业考试科目 120404-社会保障 ①②③申请审核制 跨一级学科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经济学⑤管理学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笔试加试科目:④经济学⑤管理学⑥政治理论 二、考试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研究生招生为资格审查加综合考核形式,由笔试+专业面试构成。其中,综合考核内容为: (1)复试比例:参照报名申请情况,我院拟录取人数与复试人数之比约为1:2。 (2)复试名单将于每年4月初在我院网站上公布。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保障发展的制约;而社会保障亦反过来促进或制约着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能阻碍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1.社会保障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从而避免社会矛盾激化,维护了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社会保障通过其基金供需变化可以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使我国的消费市场难以真正启动,从而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3.社会保障通过对劳动者的多方面的保障也直接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如社会保险既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关键性机制,又是促进劳动者身体、心理及技能素质的重要保障机制,从而对经济发展起着直接促进作用。社会保障制度还能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4. 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超前发展,则可能构成经济发展的负担,损害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则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社会保障不能成为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调控的有效工具,这样一来也制约了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采取的是经济手段,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体来讲,经济发展对社会保障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约着社会保障的规模,如发达国家因有发达的经济做后盾,早已普遍建立起健全、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甚至福利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却因经济发展落后而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网络;二是决定着社会保障的标准,即经济发展水平愈高,社会保障水平亦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三是制约着社会保障政策,如效率优先必然制约社会公平,反之,效率与公平兼顾与协调会更有利于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的水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影响重大,任何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及其发展都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来支撑。但是,经济因素不是决定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唯一因素。考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可以发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不是等到其经济足够发达的时候才建立的。实际上社会保障制度要受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乃至历史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前景: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因此,当前劳动社会保障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劳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人才,需要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与此相对应,对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但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需求量极大,其专业发展前景极好。 如果光从专业名称上看,不少人不会将它与管理学联系在一起。可现实却让我们看到,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出身的毕业生竞争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毫不逊色,总能以其特有的个性征服面试官。你也许会惊讶,会不解,但当你了解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设置后,也许你的疑惑会马上消除。由于该专业要求我们系统掌握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所以在课程上分为了这三大类:一是基础课程,包括英语、人文、哲学、数学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包括国际经济、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专业课程,包括工资薪酬管理、社会保险、人事心理学、劳动关系、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市场概论等。除了理论学习外,我们还要跟随老师进行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个例分析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方向: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对口就业的意义上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系统、社保基金、人才流动中心、民政部门、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等都是较好的单位。我的一个师兄还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进入机关工作呢。除此,我们还可以去保险公司工作,因为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在某些地方是相通的,开设的课程中也有不少是相同的。据我所知,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经济类课程,所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资料-育明考博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保障专业 考博指导与分析 一、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考博资讯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录取原则是按方向,初试加复试成绩由高到低排序录取。公共管理专业拟招1-2名硕博连读。其中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计划招3人,社会保障专业计划招4人,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计划招3人,社会管理专业计划招4人,此方向导师为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导师。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120400公共管理 研究方向01:社会保障。导师分别是高颖、胡晓江、王曦影、徐月宾。 考试的科目: (1)1101英语或1102俄语或1103日语(100%)。 (2)2043社会保障(100%)。 (3)3706公共管理概论(100%)。 (二)复试分数线: 1.复试原则与分数线: 此分数线是各专业的最低复试/录取分数要求。只适用于报考普通博士生、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不适用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定向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 未组织复试的导师,将在此分数线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复试名单,并在4月中旬前组织复试,具体复试名单由报考院系通过院系网站或电话告知。已经复试的导师,将在此分数线基础上,依据录取规则,按顺序录取。 专业代码及名 外国语业务课一业务课二总分称 120400公共管 456060 理 2.复试方案: 复试将对考生科研及实践经验、学术潜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 全面考查。复试形式为面试,考生需参加两个小组的面试。 实践组(复试一组):重点考察考生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实践案例分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未来发展(中) 郑功成 2012-11-06 13:38:37 来源:今晚网 2012年10月23日 基于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已经奠定的发展平台,以及亿万人民要求解除生活后顾之忧的愿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目标,应当是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为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应当通过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大系统的综合、协调发展,再加上面向军人的特殊保障系统,同时辅以发达的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补充保障,循序渐进地满足国民的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保障需求,实现人人公平地享有全面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从现行制度结构出发,除继续完善综合型的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系统,并使这三大支柱性制度安排走向成熟外,还需要大力促进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事业的发展,同时调整相应的制度安排,如适应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建立护理保险制度,将只面向职业妇女的选择性制度安排。生育保险转化为普惠性的生育津贴,以及促进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各种职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的发展。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全面建设、全面发展。 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救助是面向低收入群体的基础性保障制度,其重要

性虽然会相对下降,但维护的是底线公平;社会保险是面向劳动者并调节劳资利益关系及初次分配格局的基本制度安排,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将占有主体性地位;社会福利则是老幼妇残群体及全民分享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军人保障是面向军人的特殊制度安排,补充保障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体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即是上述体系由残缺不全走向健全完备。 四、发展步骤与目标任务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将最终实现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到制度健全、完备,从选择性保障制度安排到公平、普惠的保障制度安排,从只能维护人的生存条件到维护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的转变,这个目标任务将分解成如下三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2008-2012):以这一届政府任期届满为期,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保障制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阶段的目标任务是:通过强力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与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实现二免除一解除0的民生保障目标,即让全体人民享有起码的社会保障,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疾病忧患和从制度上解除养老后顾之忧。因此,这一阶段搭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平台,维护的是底线公平。上述目标任务还可分解为如下主要指标: (1)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制度统一、差距缩小,并走向定型、稳定,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线标准达到人均每天少于1美元(2007年国际标准为1.25美元)。政府对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5%,受助人口不低于总人口的8%。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拥有床位266.2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热度196票浏览69次【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时间:2011年3月10日10:16 1951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迄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1986年国务院制

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可以预见,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将向定型、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阶段迈进,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将逐步成为现实。 【本文来自】:求是论坛(https://www.doczj.com/doc/259956484.html,/) 【详细出处参考】:https://www.doczj.com/doc/259956484.html,/viewnews-5373.html

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目录-404+社会学院

社会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是我国高校中最早恢复、重建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院系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来,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目前,社会学院设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博士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硕士点,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设有社会学、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社会学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设有博士后工作站。2013年公布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举行的学科评估,社会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十位。 社会学院设有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社会保障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城乡文化建设研究中心5个研究机构和“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建有社会调查研究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面积350平米,软硬件设备150余万元。系资料室有中外文图书近3万册,期刊百余种。 社会学院有较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9人(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60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教授、副教授大多有国(境)外访学、研修经历。 我院是国家“985工程”(2010-2020)重点建设项目“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与“农村健康服务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单位,同时也是湖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省智库“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的核心成员单位。学院学术氛围浓厚,学术产出较高,人均科研项目、著作、获奖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2年以来,我院主持国家、省部级及各类项目200余项,获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30多项。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十余所海内外高校有合作关系。 研究领域: 农村社会学与政治社会学方向:关注当代中国基层公共权力的运作及秩序建构、乡村治理及乡村社会变迁的区域差异,注重“三农”政策的研究与绩效评估、政策服务和社会实验。 社会制度与社会问题方向。关注转型期的社会问题,转型期的社会政策、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建设。 人口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方向。关注人口政策、生育、人口老龄化、人口的迁移流动等现实问题,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关系。 社会保障和福利社会学方向:关注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政策的特征及社会基础,注重我国转型期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政策实践。 社会文化与社区建设方向:关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文化问题研究,关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变迁、碰撞与融合问题,关注我国城乡社区建设问题研究。 招生的专业: 法学博士学位: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 管理学博士学位:社会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