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文化神与圣

中国人谈文化,谈来谈去,总离不开“神圣”二字。

我们早已习惯了将“神”、“圣”连在一起——“神圣合一”,而忘了分别它们不同的含义,当我们不断地提起“神圣”的什么、什么时,一味的赞美,便淹没了它们的本义。

欲知其本义,先要清楚它们的来历,将“神”、“圣”两字,放到王国维说的“殷周之际”,看它们各自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如何从对立走向统一,从圣人革命走向神圣一体。王国维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话,出自《殷周制度论》。新文化运动中,他像孔子那样“梦见周公”了吗?虽未言“吾从周”,就算向周公行个礼吧!

殷周之际,乃一大革命时代,《易》曰“革之时,大矣哉”,正其时矣。

“革命”,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然而,都说“革命”,谁革谁呢?是“圣”对于“神”的革命,所谓“圣人革命”,也可以说是圣人以“天”革了上帝的命,终于革出了个“天命”。因此,周人的“天命”观里,首先要有“革命”,其次要有“人民”,《易》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尽管“汤武革命”属于不同类型,但都顺天应人。

要从天和人两方面来确立“革命”的合法性,这里的“人”,尤其是与“天”相对应的“人”,肯定不是作为个体的人,而是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与天相对应的人或民。

周人的“圣人革命观”,是针对殷人的“神化帝王观”——“上帝”而言,其核心是“人民价值论”,把“上帝”放到“天人之际”,让人民去选择:要“上帝”还是“求民主”?

殷人的“上帝”,是只保佑殷人的,这有点像犹太教里的耶和华。有所不同的是,耶和华与犹太民族是契约关系,而殷人与他们的“上帝”则有血缘关系,所以,殷人有“帝祖合一”、“帝王合一”的说法。因此,殷人的“上帝”又有点像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因为宙斯的子孙们统治着希腊各城邦,对于最高神天然便有着“帝祖合一”的血缘认同,有着“君权神授”时代王权分有神权的“帝王合一”的权威认同。

如果“上帝”仅与殷人有关,那么周人就不如“求民主”!“求民主”,往哪儿求?往天上求!有时,我们会从内心听到一种声音,那是自我在自语,可我们却抬头望天,用祈天来表达自我意识,以为自我意识的声音来自天宇——听天命。

就在“天听自我民听”的殷周之际,犹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但此上帝非彼上帝,此上帝乃“君权神授”时代的上帝,彼上帝为形而上学世界的上帝,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上帝也是殷人的祖先

“天”,在《尚书》里已出现,但卜辞中,“天”还比较简单。“天”之初,以人为本,有二义。其一,从一从大,像人形;其二,像人之头顶,即人头上所戴之天。或曰“殷人尊神”,称帝或上帝,故殷人所谓“天”,还是个具象的观念。

然卜辞中,虽未见以“天”为上帝,却有“上帝神”的观念。事实上,天为主宰,对殷人与周人具有同样的意义,差别在于,在殷人那里,“天”不含有“德、民、人”等内质,它是一个纯粹的、至上的惟其独享的主宰神,卜辞里有关的“帝”辞,可与文献之“天”互为补正。

“上帝”观念,殷已有之,它是殷人的最高神,由自然神发展而来,其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支配自然界,如“令雨”,“足年”等;二是,主宰人间祸福,如帝令“往来无灾”等;三是,保佑王,如“帝受我佑”等。在上帝与现实的王的关系中,王并非被动的受佑者,它能垄断“帝命”,对“帝命”有解释权。

据《尚书·吕刑》载,蚩尤作乱,苗民不堪酷刑,告于上天,上帝因命重和黎,一个管天,一个管地。此前,天人往来没有限制,人皆有祈天及通神自由;此后,就“绝地天通”了。《国语·楚语下》指出,上古时期,民神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民神不杂”——精英化阶段,原始灵媒藉由个体而自发显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其二,“民神杂糅”——大众化阶段,这一阶段,灵媒泛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家家祭祀,人人作巫,在神面前众生平等;其三,“绝地天通”——权威化阶段,此时,王权垄断了神,由王来颁发天地间的通行证。《说文》释“王”为三横连其中者,三横者,天、地、人,通之者,王也。

通过“绝地天通”的神化变革,神已落入王权彀中,民已无权过问天事。从表面看,这次改革起因于“民匮于祀”所引起的经济危机,而其根本则在于“民神同位”对王权的威胁。

颛顼“绝地天通”,导致了神的异化,为了反抗这异化,共工奋起,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使得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以神话的方式,显示了原始信仰和自由思想的力量。“绝地天通”所反映的神权意识,正是殷人政治权威神化的现实写照。

王作为人间的最高政治权威,同时又是最大的巫觋,成为绝对的统治者。

绝对的统治者即使在观念上也不愿安分守己,他不肯在帝命天佑的形式下做个固步自封的王,王有王的逻辑,王有王的追求,他不能满足于与天和帝的那种浅尝辄止的统一性,他要求的是绝对的统一性,要与天、帝合而为一成为最高存在。于是,他找来一把梯子——祖先,先让祖先上天,实现帝祖合一;再让祖先下地,完成帝王合一。神化的逻辑是如此简单,而其历史过程却较为复杂。

商代从上甲进入有史时代,此前,属于传说时期,称祖先为先公;此后,史称先王。《尚书·汤誓》中,没有提到祖先观念,而《盘庚》篇中,却喋喋不休,述说先王。在迁殷问题上,盘庚不断借用祖先神的名义警告其臣民:我先王会警告乃祖乃父,命乃祖乃父抛弃你们,不救乃死。

王不仅可以利用自己的祖先,威胁不顺从的臣民;而且还将自己的意志,假托他人祖先,恐吓其后人。如果臣民顺从,殷王还可以在“大享先王”的同时,使“尔祖其从与享之”。

祖与帝的关系,卜辞中有反映,殷人以牺牲祭祖,但不祭天,何以殷人信仰上帝却祭祀祖先,惟以祖先为牺牲享用者,而上帝却无此特权?盖因“帝祖合一”,而无须多此一举。

殷人崇“天”,以日为标识,他们以十天为一周,故以十日为标志,名之为日甲、日乙、日丙、日丁、……日壬、日癸,即天干,且以天干命名祖先,故晚期卜辞所言帝、祖已无分别,尤以帝与天干统称而为帝号,如帝辛、帝乙、帝甲等,王与帝的分别,则在于生死,生称王,入庙为祖称帝。殷祖先从初期配以天干,到晚期与上帝合一,是现实王权强化以至于绝对化的反映。若谓由天干所表现的“天有十日”的观念,多少留有部落民主制的痕迹,那么“后羿射日”就反映了“天无二日”的大趋势。

人民也要一分为二

现有文献材料中的“民”,大都是以周人的思想来阐释的。殷人“率民以事神”之“民”,其本义及引申,颇耐人寻味。金文之“民”,郭沫若氏以“锥刺目”言之,作“盲”解,乃瞎奴也。

然而,盲目之民与“天视自我民视”之民,其异不啻天壤,以“盲”释“民”,则金文之民与《尚书》之民迥异。《尚书》之民,或为祖先,或为贵族,“恭承民命”,决非瞎奴。

以此反观金文之民,就不当作“锥刺目”解,殷人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无刺目之刑。殷人战俘,或有被刺一目者,然而牧野之战,大批战俘上阵,未闻为独眼军。

“人民”一词,最早见于周代彝器齐侯壶。“人”在卜辞中,乃人体简化之象形,“民”乃特指人体之目,似锐物者,乃汉字六法中指事之形,如启蒙幼儿,以手指目曰:“眼睛”。

此外,《说文》释“民”曰“萌也”。“萌”,乃草木萌动,目上似草者,如眉毛、睫毛也。以冥昧释萌,乃闭目之谓也,引申之,则为无知;以发生释萌,乃启蒙,睁眼看世界。且有“萌”、“氓”相通一说,“萌”之为“氓”,以氓“萌而无识也”。

“氓”之本义,为流民或郊野之民,故有“自彼来此之民曰氓”一说。后来,氓由meng而mang,而有“流氓”,便带有谴责的意味。然,流氓如胜、广,如刘、项,都能乘势而起,亦能风云际会,一展其龙翔凤舞之姿。或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虽皆为“窃”,但王、寇分流,则由“国”与“钩”,上了规模跟档次,做流氓也能当皇帝。后世又有“欲为官,杀人放火受招安”一说,指出走向官场并非只有科举一途,人在江湖做流氓,亦能青云直上。

殷人称“民”,义非固定。对天而言,称先王为“下民”;对王而言,称“万民”和“畜民”;对敌而言,则称“小民”——“小民方兴,相为敌雠”。盘庚迁殷,示“民”以善意,一再表示,要

“奉畜汝众”,但那话儿说得没有“为人民服务”那么好听,还以威胁口吻:“汝共作我畜民!”

王权的根本在天上,不在“民”中,“民”非瞎奴,但亦无须依傍,作为“事神”的牺牲,“民”不能没有,但亦不能捧得太高,要时不时地就加以警告,只要念个祖先的咒,“民”就老实了,至于民心向背,则对不起,从来就不知道,直至殷亡,纣王还在“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咆哮。

“民”之于殷,乃神的牺牲,王的佐料,“王”在卜辞中作斧钺之形,主刑杀,正所谓“能攻人者也”,后世法家“攻民”说,当出于此,王权本质如此,法家不拍“民”的马屁。

孔子本殷裔,却要“我从周”,跟着周人去拍“民贵君轻”、“先民而后神”的马屁,而法家,却在王权的本质上立言,以愚、贱、顽、刁、奸等为“民”定性,惯以语词“攻民”。

然而,重民如孔子,亦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法家“愚民说”相似,何也?盖因与天、君相对的“天听之民”、“君本之民”乃作为群众而言,而“可愚之民”则针对个体来说。重群众,轻个体,是人民价值论的核心,周孔之教的根本在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亦在此。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一方面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说人民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又说个人是可笑的、渺小的,将个体性置于人民的对立面,接受着所谓“革命”理性的审判。所以,人民也要一分为二。

革命从神化到圣化

圣化两核心,一为“民”,一为“圣”,说了“民”,再来说“圣”。“圣”在金文中,原指口耳相通,后来衍变,“耳通”转化为“心通”。这一转变,我们在《易》和《尚书》中可以看到。《尚书·大禹谟》云:“圣者,无所不通之谓也。”《易·系辞上》曰:“夫易,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非“心通”者不能“研几”也。

周人“研几”之最著名者为周文王,文王不仅为革命作了理论和策略的准备,而且将“耳通”的圣人,改造为“心通”之圣,“心明曰圣”,文王之谓也。

周人自信,因为“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有了文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而且“天惟时求民主”,那“民主”就是文王。“民主”观念的提出,是以“天命靡常”为前提的。

天命无常,打破了帝、王合一,区分了二者职能。“皇矣上帝”惟“求民主”,王则“以德居之”,“德”者,得也,得天命,得天下,而为“民主”。在《诗·皇矣》里,上帝与王二分,那是周人对于殷人“帝王合一”的一次革命,它一方面解放了殷人的上帝,使上帝超越了种族的局限性,而有普世性;另一方面它也解放了王权,使王权从面向上帝求“神化”,转向以“圣化”而“求民主”。

“民主”者,民、王合一之谓也,若以“帝王合一”为“神化”

的目标,那么“民王合一”则为“圣化”开了个头。殷周之际易姓革命,也是文化革命,开了从神化到圣化的先河。

儒学五经,便是对这一时期文化思潮和历史运动的概括和总结。《易》是周人革命哲学的圣典,《书》是周王代天命立言的汇编,而《诗》则是“求民主”和“作新民”的文化宣言。

中国历史,是一部“革命”史,三代以前,流行着禅让传说,然而,有据可查的,却是不断“革命”的历史。三代历史,以“汤武革命”为核心,经历了从“神化到圣化”的转型。

周公将民本主义引入天命观,以人民替代上帝,使天命观发生了一个从“神化帝王观”向“圣化民主观”的倒转,这一倒转,似乎是在向“绝天地通”之前的神人状况的回归,但是,这一回归,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形式的,而非实质的,是理念的,而非实体的。在人民的概念里,个体性完全被蒸发了,呈现出某种“无我”的真空状态,唯一的实体是圣人,而圣人的本质是“无我”。

革命的需求在人间,而革命的依据在天上,它是“天命无常”给人类留下的缺陷,革命的可能性都包含在这一缺陷中;革命的主体是圣人,它是“天命有德”对人类的选择,革命的可行性都建立在这一选择中。“天命无常”的提出,为革命建立了本体论依据,而“天命有德”的提出,则为革命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天命无常”使革命成为永恒的事业,而“天命有德”则使革命成为圣人专业。

周人的民本主义,是针对“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政治文化状况提出来的。“事神”的文化,虽然神秘而恐怖,但在

本质上仍有其崇高的一面。先民建立了与自然必然性相对抗的神化体系,使人类超越自然循环成为万物之灵,从而开发出人类的本质,并确立起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主体性。这种人类主体性的人格化的象征就是神,正是人类本质中所具有的神性,不断提升着人类,推动人类走向超越自然的历程。然而“事神”毕竟是一种原始超越,未能摆脱氏族化的制约达到普遍性的高度。

革命导致异化。先民以神化革命提升人类,同时又将人类置于一个虚拟人格的控制之下,崇拜神明本来是要将人类提升到天上,结果却反而使人匍匐在地下成为虚拟人格的奴仆。

人类为了获得人间权力,必须在天上进行斗争,争夺对神的所有权。当人类的一部分为了自身的利益,以神的名义否定其另一部分时,其彻底性超过其他一切所谓正当的理由。当作为人类力量的集合和人类本质的象征的神,仅有庇佑王权的实用性功能时,它本应有的提升人类境界、提供人文范式的宗教意义便失落了,靠意义来滋养的神一旦失去了意义,等待它的便是异化;当帝王自以为他所拥有的权力完全取决于他与神的必然性关系,而与人民毫无关系,因而作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自我认同时,他也就死到临头了。

周人有见于此,便以人民的名义,发动了一场“求民主”的圣化革命。

《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大众文化研究》教学大纲 崔蕴华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54 目录 前言 (1456)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1456)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456)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1456) 第一章现代大众传媒与中国大众文化 (1457) 第一节当代传媒与传媒理论 (1457) 一、当代传媒与大众 (1457) 二、法兰克福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1458) 第二节批判理论流行的背后 (1459) 一、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契合的价值基础 (1459) 二、法兰克福学派与中国相契合的文化基础 (1460) 教学环节设计 (1461) 复习与思考题 (1461) 拓展阅读书目 (1461) 第二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告别“先锋” (1463) 第一节先锋现象的消失 (1463) 一、“先锋”现象的消失 (1463) 二、失落的冲动 (1463) 第二节新文化现象的崛起 (1465) 一、新生代艺术的崛起 (1465) 二、市民/商业文化意识的出现 (1466) 复习与思考题 (1466) 拓展阅读书目 (1466) 第三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休闲”现象 (1468) 第一节休闲文化的产生 (1468) 一、休闲的产生与盛行 (1468) 二、休闲的产生原因与特点 (1469) 第二节市民文化与休闲文化 (1470) 一、“第三种力量”的产生及特点 (1470) 二、休闲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调整 (1471) 教学环节设计 (1472) 复习与思考题 (1473) 拓展阅读书目 (1473) 第四章大众文化与中国电影、消费文化现象 (1474) 第一节电影与大众文化 (1474) 一、当代电影的大众化 (1474) 二、电影的消费意识 (1475) 第二节“消费意识形态”的浮现 (1477) 一、消费文化的出现 (1477) 二从“芙蓉现象”看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文化 (1478)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电子商务 学号:09372010 姓名:许钊 指导教师:欧阳永忠 时间:2010 年 5 月

1、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2、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 3、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 4、五公抱二嫂,抱抱轻巧巧,两足一张开,味道吃唧来. 5、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 想必读完了上面的几则谜语,你早就猜出了它们的谜底。没错,它们所指的都是同样一件东西:筷子。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智慧以及文化?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曝光生产一次性筷子新闻,其生产过程中恶劣的卫生条件深深触动了我,也许我们曾经就用这些极不卫生的筷子将美味佳肴送进嘴里。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恰恰是这样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的小东西,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筷子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进食工具,我们的祖先一直使用筷子进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不可否认,西方人的进食工具:刀和叉使用起来确实比筷子用起来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们依然钟情于相比起来更加繁琐得筷子呢? 很显然,中国人不愿摒弃筷子,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工

具,而是因为他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也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承载着哪些文化,但这些文化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让人们无法抛弃祖先遗留下的古老文明。 那么,一双不起眼的筷子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现代而言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以下我将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寻找此方面的研究。 一、筷子的历史 要了解一个事物,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筷子的历史悠久,对于它的历史众说不一,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在龙晓添,焦玉良的《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说道:“传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有一次乘船来到一个小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抓食。大禹不愿意等汤冷了再吃肉,因为这样会白白浪费治水的宝贵时间,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肉从汤里面夹出来吃。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也有说筷子是在燧人氏发明火以后,由夹烤肉时的碎骨演变而来的。 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学会用树枝、竹棍和动物骨角夹取食物。后来筷子的质地逐渐改善,品种不断增多。《韩非子·喻者》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象箸即象牙筷,如这一记述可信,公元前11世纪筷子就已

整理出来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书目

最新整理出来的优秀的中国文化研究书目

————————————————————————————————作者:————————————————————————————————日期: 2

《中国文化研究》历年书目 2000年1月份目录 ◇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 ◇《许名扬文集》隆重出版发行 ◇奇崛冷艳与淡雅俗白之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吴梅村"诗史"论略 ◇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 ◇宋元讲史话本的通俗化特征初探 ◇中国哲学中理气事理问题辨析 ◇"象与器"简论 ◇儒家的生死观 ◇孔子学说中的民本主义精华 ◇浅议孔子的隐退思想 ◇冯友兰先生的《老子》意义论 ◇先秦庄学接受论 ◇彩笔纵横写史著——评吴功正著《唐代美学史》 ◇道家虚静说及其美学意义 ◇澳门与近代中国革命 ◇从魏晋之际官僚贵族世袭特权的法律化制度化看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教兴国千年大计 ◇我看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前景 ◇“文化至上”和文化责任 ◇由野蛮到文明,由厮杀到和平,由原始公社到“地球村” ◇缺乏预见惟有企盼 ◇研究二十世纪学术文化的一些意见 ◇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发展 ◇二十一世纪多元文化的世纪? ◇在新千年的曙光之下 ◇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陈立夫空中访谈录 ◇否定“殉清”说着实不易——与邓云乡先生再论王国维的死因 ◇澳门中西文化的接受与过滤 ◇人名?性别?文化——对“男人名”、“女人名”文化现象的考察 2000年2月份目录 ◇杜诗复合意象的创造(上篇) ◇性灵派诗歌的艺术特征 ◇论明中期文权的外移——弘治朝文学振兴活动考略 ◇关于钱钟书的《百合心》 ◇古代通俗文学中侠女盗妹择夫的性别文化阐释 ◇对立与和谐——论铁凝的短篇小说 ◇相反而相成的艺术——试论易与中国山水画的构成 ◇试探王翬等“四王”的新貌 ◇丁绍光重彩画的民族审美意识特征 ◇明清时期东南商人的神灵崇拜 ◇日本幕府使团对太平战事的探察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的中国梦与传统文化 我总觉得我是一个很俗的人,谈起梦想总让我觉得很矫情,也很少去深思这个问题。谈到我的中国梦,总觉得离我很遥远,却犹记得小学课本上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我记得当年我还很热血的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每每读起,总觉得热血沸腾,而现在,早已没有了那种热血,这算是成熟吗?我不知道。我常常在想也许被我们丢弃的那种热血却恰恰是最宝贵的。 生活在一个国家通常能深刻直观感受到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而现在,很多人都越来越觉得缺失了很多,西方文化的快速传播,使得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越来越模糊,也有人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

文化已经过时。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常常有人感叹,现在的人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在现在而言好像已经沦落为一种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不知道该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还是人性的毁灭,我

不知道,常常看到这些现象,我总是会觉得很心痛,可是我自己那点绵薄之力我真的不知道要怎么去实践。 其实从前提起传统文化,我也嗤之以鼻,总觉得那是那些文化腐朽人的盲目追求。高二假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传统文化论坛。有时候,一次偶然真的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那次论坛,我受益颇多,以致我的人生观也因此而有所改变。记忆最深的,还是前辈语重心长的那一句:“老祖宗不会骗你的”我这才明白,我一直觉得所缺失的那一部分重要东西,就是传统文化。 古人常说:“修身,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有次序之分的,“修身”是这项宏伟蓝图的基础。人,立于世,必以德服人,而“老祖宗”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项目的作业设计: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开题报告 郑东新区永平路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2001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并在“总目标”里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明确了目标。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活动性。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尽管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但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在课改实验中加强研究。 (二)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经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目前,有关小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探究,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学校早已自发形成了校本特色,甚至编写出了校本教材。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的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传统文化发言 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发言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国梦就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从恢复古罗马的文化传统开始一样,欲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必须要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因为一个中断了历史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仅仅依靠全面移植外来文化而再现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则是认识、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一步。儒、释、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两层楼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精英文化,包括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其共同载体是汉字,是借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楼下还有一层。这个底层不是低下的意思,其广大、高远、丰富、精彩,超出许多人的想象。这部分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即主要由口头传承的文化,其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手工技艺、民俗、节日等等。 在传统社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子弟,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他甚至没有名字。但是,他不但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知

道勤俭持家,还知道孝顺父母,知道精忠报国。为什么?他听说书,他看戏,他过传统节日。他就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建立了深层的道德感,有了一个中国人的自我认知。 五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留下了今天能让我们骄傲的本钱;100年来对旧传统的反叛让我们得以暂时离开家园眺望山那边的风景,有了比较和开阔的视野,也留下了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新传统;30年的改革开放,既为复兴传统文化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也在现代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了把传统视为陈旧、落后、土的东西迅速抛弃、抹掉的现象。只有把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全部内容充分认识,认真总结,才能找到我们自信与自豪的支点,抛弃自卑与自残的思想与行为,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大众文化研究

第一章(第一节) 1、“文化”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其中不包括(B) A 与文明同义 B 文学意义 C 美学意义 D 人类学意义 2、下列形态中不属于描述性意涵(D) A 华夏文明 B 印加文明 C 西方文明 D 有教养文明 3、下列形态中不属于规范性的意涵(B) A 文雅的文明 B 基督教文明 C 懂礼貌的文明 D 有教养的文明 (第三节) 1、中产阶级出现后,文化图谱由一分为二变成了三分天下:即上层阶级文化、(A)下层阶级文化。 A 中产阶级文化 B 中层阶级文化 C 中下层阶级文化 D 中上层阶级文化 2、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对概念则建立在(C)的主题划分的基础上的。 A 管理学 B 经济学 C 社会学 D 新闻学 3、精英文化属于(B)的文化 A 和风飘絮 B 阳春白雪 C 春风飞扬 D 春暖花开 4、大众文化是(A)的文化 A 下里巴人 B 乡下人 C 农村人 D 平民 5、在中国当下,文化的类型划分则必须具有特殊性,我们依照(D)的论述将其划分为五种类型。 A 中心 B 重点 C 主旨 D 主流 6、(A)是指在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建构起来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权利。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民间文化 D 精英文化 7、英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C)是“某个社会中所有人的文化”。 A 主导文化 B 传统文化 C 通俗文化 D 民间文化 8、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D)将大众文化界定为“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众所钟爱的文化。 A 雷蒙.威廉斯 B 威尔逊 C 托马斯 D 约翰.哈特利 9、在我国传统的用法中,通俗文化与民俗文化指的都是一种(A)的文化形态。 A 前工业社会中 B 后工业社会中 C 中期工业社会中 D 中后期工业社会中 10、文化的外延,指向三个领域:物质、(C)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代孝文化研究

百善孝为先,传统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乃至整个华夏民族。中国人把孝视为:人立身之本、孝是家庭和睦之本、孝是国家安康之本,同时也是人类延续之本。孝,千百年来是中国社会维系着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孝文化 一、孝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观念产生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孝祀”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之句,充分说明了孝的原始意义:人们在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不断斗争中为乞平安而进行的一种尊祖敬宗的祭祀 活动。“孝”字最初见于殷商卜辞。在甲骨文中,孝字的上部是个老人,弯腰弓背,而孝字的下部是个孩子,伸出双手,托着老人,作服侍状。《尔雅·释训》中将“孝”解释为“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对孝作了生动而准确的解释是“,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就是在物质上奉养父母 孝最初仅限于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其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善事父母。国家出现以后,仅限于血缘家庭的崇敬祖先、善事父母的“孝”逐渐延伸到政治、宗教、社会的

广阔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二)理论化 到了西周时期,孝的这种原始意义逐渐告别了朦胧与淡薄,趋于明显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意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即“人多力量大”。反映在意识形态的孝,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人们对自然、神鬼的认识趋于理性化,人们对先祖的祭祀活动由繁趋简,家庭形态的确立,使得赡养父母成为家庭血亲关系间最基本的义务,善事父母成为当时孝文化最核心的内容。 孔子从人性出发,以家庭为单位,紧紧围绕善事父母这一核心内涵,丰富和发展了孝文化的深刻内容,提出了“仁”的思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可他又将“孝”作为“仁”之本,可见其对“孝”的推崇。孔子十分重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爱戴和赡养;提倡在父母跟前尽孝,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提倡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才是最主要的,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体现对父母活着的孝养之心。孔子完成了孝从宗教到道德、从宗族伦理向家庭伦理的转化。 曾子将孔子的观点发扬光大,从理性的高度认为“孝”是人类道德之源,并把“孝”的内容个体化。。他说“孝子之亲,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对孔子、曾子的“孝”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拓展,孟子把孔子、曾子所提倡的人们对于自己父母的爱推及他人,明显带有博爱思

气候与中国文化研究

题目_气候与中国文化研究 气候对中国文化形成影响 内容摘要:气候在为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各种因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很多基础方面,如农业、宗教、文学创作等。为何与中国处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不会出现这样的文明,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世界上没有一样的地理环境,只能是相似,而这相似就改变了其所孕育文化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文化;宗教;农业;神话传说 Abstract: The climate in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in each kind of factor to act the important role, affected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very many foundation aspect, like agriculture, religion,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so on. Why can't appear such civilization with the China identical latitude other areas, is because China locates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ifferent, in the world the sam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nly could not be similar, but this similar changed its has bred cultural the difference. “人类祖先的演变发生在有6—7次大冰期和5—6次间冰期的更新世时代。当时急剧的环境变化迫使所有的动物都必须不断地适应和再适应变化着的环境,而能否从残酷的适应过程中脱颖而出,关键不是取决于蛮力,也不取决于耐寒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智力的不断增长,取决于能否运用其智力使自己较好地适应环境。”[1]4 气候与文化,似乎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我们很难在他们之间找到直接相联系的地方,但深究起来,气候在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气候就像是小火苗,点燃了中国文化绵延不息与灿烂辉煌的大火。作为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因素,气候从人类伊始至今,亦或没有人类之前,气候就影响着整个人类生存的这个大环境的方方面面。直至今日,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依然深受气候的影响。当然,文化的发展是过分复杂的现象,不应当简单地看作气候问题。但是,气候的这种差异不会没有影响,何况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的依附程度比现在高得多,从这里出发,或许会给今天研究气候与文化关系的问题一点启示。 人类在出现时就像现在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一无所有,气候在这个时候对人类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而人类最初应对气候所带来的变故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的迁移,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如何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分析一下气候对原始人类的影响。 直到传说中的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神话时代的蒙昧末期,也就是伏羲氏的时代,㈠由于气候的变暖,冰河的退去所引起的蒙古高原的自然条件的变革,中国的原始人群才开始离开他们的原始家乡,向着新世界移动。在今天我们生活的流沙万里的瀚海盆地的周围,在这里,人类繁衍生息,其智力水平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认识周围的环境,然后采取适合他们的生存的行动,从而创造出他们自己的文化。 为什么原始人类要从这么好的一个生存环境——伊甸园转移呢? 单从气候的角度来看:首先是气候变暖,冰河期的终止。冰河期由于气候的变暖而使得蒙古高原的大内海失去了源源不断的水源而逐渐陷于涸竭,西伯利亚的冰流也不再向内海倾注。由于水源的断绝,内海的水位随着入水的减少而减少,面积也不断的缩小,同时沙漠也不断的一天天扩大,直到内海完全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沙漠,只有极其低的洼地,还存在着一些小的湖泊,指示着这太古大内海的轮廓。这一切的地理因素链条使得生存环境得以改变。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 让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可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家国一体、修齐治平的理念,孕育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热爱祖国的价值追求。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正是这种价值追求,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无数国民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显然是不易达成的。这正是我们倡扬传统爱国主义情怀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优秀的文化基因今天得以继承并被不断强调。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张扬的正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风貌,在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它会给我们力量和勇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也就是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这与当下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生态环境恶化,环境问题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众健康并成为制约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这样的生态伦理思想让我们更加重视环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我们逐梦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就产生了通过个人修养以求得和谐的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而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正是这样的修养方式。这样的人生修养途径,注重个人道德的养成,对于当下出现的一些价值观混乱现象有相当好的校正作用。 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以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来源:光明日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大众文化研究的系谱 蒋原伦写下这个题目,使我想起了几年前由《文艺研究》等学术机构在武汉大学召开的流行文化研讨会,会上,学人们在交流中笼统地交替使用大众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等概念术语,这些概念术语有时是指同一个对象,有时又指互相包含交叉又不完全重迭的现象,众说纷纭,各有表述,相互间既有默契也有抵牾,所以进行相关概念的梳理,厘清思想谱系的脉络,有助于学术交流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 “大众文化”在我这个年龄以上的人来看,绝对是个好词,在五四新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里,它是正面的、积极的,有着十分肯定的意义。 可以简单地回顾陈独秀和胡适等当年有关著述,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的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晦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就有着大众文学或大众文化的含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与陈独秀同工异曲,五四一代革命者的观念往前追溯,可以到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理论,即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既有一些为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所欢迎的“哪怕是还不大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也有资产阶级的文化,当

然后者是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参见列宁的《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列宁全集》第20卷,第6页)。 向后延伸,通过当年的左翼文艺运动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这是由《新民主主义论》、《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等一系列著作共同构成),一直可以到上世纪80年代,提起大众文化,人们想起的仍然是革命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鼓舞劳动大众斗志的文艺作品,如《放下你的鞭子》、《兄妹开荒》等街头剧,歌舞剧,赵树理的小说,或者是王朝闻先生在其《喜闻乐见》一书中关注和研究的民间曲艺和通俗文艺等等。 大众文化在革命年代,虽然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背景,但是其最主要的形式特点是通俗易懂和大众的“喜闻乐见”1,在这一点上,人们关于大众文化的概念没有太多的歧见和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情形发生了变化,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有关著作的翻译出版影响下而发动的,因此大众文化有了以往不同的含义,虽然在80年代,已有徐崇温、江天骥等人译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时,将大众文化的批判理论引入国内,指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利益在推动文化和艺术向与人的个性解放相反的方向发展,但是国人还不能从现实社会生活的感受中来认识这一问题,有关论及大众文化的文章,基本上是从大众文化的审美功能,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高雅文化之间的关系,大众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来论述的,只有少数批评家在开始在批判意义 1王朝闻的《喜闻乐见》一书所收“喜闻乐见”一文是为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而作,文中强调了毛泽东的革命文艺是为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的观点。见作家出版社,1963年。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礼仪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传统文化和礼仪。 传承 筷子,不仅仅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共同的饮食工具,它还是一个中国符号,一种中国表达,一种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传承。任岁月蹉跎,时光流逝,“筷子”这个老朋友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不离不弃、不移不易。各种与筷子有关的生活,各种与筷子有关的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递着中国传统、中华文明。记忆犹新的是“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硬如铁”这个谚语,让孩提时的我们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筷子”是文明的符号,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财富。

明礼 筷子传递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筷子摆上桌准备吃饭时,长辈没动筷子小孩是不能先动的,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夹菜时不能一个盘子里到处夹,吃饭中不能用筷子敲击盘子叮当作响,吃完饭不能将筷子架在碗上,要两根筷子并齐在桌子上放好。父母都是这样絮絮叨叨、言传身教,我们则耳濡目染、上行下效,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我们长大了,在这些老规矩的陪伴中长大,渐渐明白了这一切叫做“礼”。如今,这些老规矩离我们遥远了吗?“筷子”仍然摆在饭桌上,是被我们忽略了?还是已经缺失?一双“筷子”帮我们找回这些遗失的美好。 关爱 一个含蓄的中国人表达情感与爱的重要工具。让筷子为爱代言。一双筷子表达的爱可以囊括亲情、爱情、友情等。父母夹入我们口中的第一口饭菜;妻子吃着丈夫夹入碗

中最爱吃的美味;朋友之间以诚相待,表达深情厚谊的一桌大餐,这些爱的表达都离不开“筷子”。 一双“筷子”让我们回归最原始的那份“初心”。一双“筷子”的爱,需要用心体味。爱,是家人的用心,是彼此的依赖,是不倦的教诲,是拉近的距离,是不忘的追忆,更是幸福的滋味。 “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的事嘛。”四川老乡这句质朴的话语道出了“睦邻”的深刻哲理。中国自古就有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 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筷子文化教案

筷子文化教案 49稿 同学们,想想看,生活中是谁一日三餐为你夹菜送饭,又是谁与你一生相依唇齿相伴。 更是谁与华夏民族有着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猜对了,她就是中华民族三千年的文化符号: 筷子!今天我们就走进这被誉为“东方文明”的——筷子文化。 一、筷子的历史文化 课前我要求大家互拍生活中你使用筷子的照片,上传到我的教学博客相互交流,这不拍不知道,原来同学们拿筷子的手法还真是不拘一格,挑几幅大家看看。那标准的拿法究竟是怎样的呢?好,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筷子跟我做起,首先将下面的一根固定在大拇指和无名指间,上面一根由大拇指、食指、中指同时捏住,后头留出一公分的长度。同学们拿得很好!拿好了筷子咱再关注一下我的这篇博文筷子文化,课前已有同学浏览并跟帖说,到底是谁发明了筷子?怎么就叫筷子呢?为什么我们用筷子吃饭? 要解决这些问题,咱要先从它的历史文化说起,其实古人叫它“箸”。直到明代才改叫“筷”。因为「箸」与「住」谐音,而江南人多以行船为生,忌讳说「箸」,一日三餐喊着箸,船停住了,没生意了,他们更怕船「蛀」了。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箸”为“快”,意为舟快如飞顺顺利利。加上南方多竹制筷子,于是,竹子头的“筷”很快流传并取代了“箸”。 说到筷子的发明,无可争议起源于中国,这个独特的餐具被西方赞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唐朝年间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它的出现则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取得火种后开始烧烤熟食,食物烫手,无法抓食,而动物骨头短而脆不好用,住在森林里的原始人就折木取食逐渐演变为筷子。中国自古以仁治国,以和治家,中国人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顿团圆饭,如果这顿团圆饭不用筷子大家都挥舞着刀叉,那场面一定是相当得惨烈!于是筷子就把中国人的文明与智慧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推荐阅读》

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著作 推荐阅读 ——“阅读传统经典”系列话题之一 (西元2008年4月) 观子史,尊孔孟,味易老,友庄禅,美风骚。 一、推荐阅读之依据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可观者,也是最富价值的东西,一是伦理精神,二是艺术精神。诚如北大楼宇烈先生所说:“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伦理精神与艺术精神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是人生修养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而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程度如何,也就被视作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下的体现。” 除了传承和弘扬伦理精神及艺术精神外,还应该养成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敬意和信心。这三个方面,就构成我今天推荐阅读的主要依据。 (一)传承和弘扬传统伦理精神 这部分我要说的是: 第一,传统伦理精神在我们今天社会还有留存多少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还需要这些精神么?第二,传统伦理精神纠竟有多少真正融进了我们的人生修养实践之中呢?

文化主体意识:是指一个民族要自觉地以自己所独有的民族文化为根本,不断地省察和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首先,传统伦理精神正在失落。 近代以来的失落。 文革期间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的失落。 其次,我们需要重建这种伦理精神,特别是力行这种伦理精神。 我曾课堂上给学生提出过五点要求——学习传统语文,阅读传统经典,力行传统道德,弘扬传统精神,复兴传统文化。 我想,它也适合于一般知识青年吧。 《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 儒家在修养论上强调“知行合一”。 王阳明说:不行不足以为知。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引金岳霖先生语:中国哲学家“他的哲学需要他生活于其中,遵守他的哲学信念而生活,这是他哲学的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对于他,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在极端的情况下,他的哲学简直可以说是他的传记。” (二)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化而养成,这种礼乐教化一方面讲的是礼仪,是一种伦理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精神;另一方面是乐,是一种艺术教育,体现出一种艺术精神。(这个“乐”的概念是广义的。) 有学者说: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助推伟大中国梦 “中国梦”,自习总书记提出以来,诸多专家、学者给予我们不同解读,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专家眼中也有一千个中国梦,但是这些专家、学者们却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梦的落脚点”! 浩瀚苍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文明和历史,中华民族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传承给了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秀传统,以强大的生命力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成就了多少伟丈夫、大英雄。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胸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想起中华民族荡气回肠的历史。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认为,更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在近十年的职业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爱他人,努力地学习、积极地生活、深深地感恩,这类传承着中华美德的简单行为,却在学生中渐渐被忽略了。有的荒废学业、耽于玩

,在这些孩子扭曲的价值观里,就是要及时行乐,讲究吃穿、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将父母的期望和辛劳抛之脑后;有的虽然在学习上出类拔萃,却漠视他人,甚至对父母都漠不关心,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总是秉承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原则……每每看到这些孩子们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总是倍感痛心地想,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他们衣食无忧、吃穿不缺,他们到底缺少了什么? 痛定思痛,我发现,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教授课本上的专业技术知识!却不曾教授过学生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我们教过吗?我们没有啊!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呀! 自从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我们单位职工在立足本职的同时更加深入的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实践教学中的改革,通过开设国学教育课程,我们努力培养学生应具备“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教授学生赏析唐诗宋词的风韵、琴棋书画的艺术;提高学生宽容仁爱的修养。我们告诫学生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通过单位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已经在校园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学生由原来的逼着学逐步向我要学的方向发展,全校已经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这些改变都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指引下,开展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实践的巨大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霍尔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摘要】:大众文化研究作为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大理论家的极大关注,围绕它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霍尔之前,已经有不少派别和理论家对大众文化进行过大量的考察,由于立场不同,形成了各式不同的看法。马克思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过文化的作用,但是在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阐述中,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和运作要受到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而上层建筑也会对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反作用。由于马克思理论多数是在论战或指导革命实践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马克思在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时,侧重于从法律和政治以及国家机器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没有对文化的作用做系统深入的探讨。其后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地强调了马克思理论中关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却并未给予文化过多的关注。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那里,他们普遍反对经济决定论,呼唤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在精英传统根深蒂固的英国,以阿诺德和利维斯为代表的精英主义,认为文化只存在于优秀的文学传统和能欣赏它们的少数精英中,严格区分了文明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麻痹人们意识,产生虚假需要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深刻批判。英国的文化主义强调了广义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就是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了主流的精英主义文化传统,把大众文化纳入了研究领域。霍尔研究了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上述几个派别的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逐渐形成了自

己对于大众文化的态度。在此过程中,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引起了霍尔极大的关注,对他观点的形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霍尔经过对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进一步批判吸收,形成了自己一套系统的大众文化理论。具体来说,本文第一章阐述了霍尔本人的学术经历及其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并对国内外对霍尔思想的研究做简要的评述。这一章的重点是分析他关于大众文化理论的渊源,其研究的缘起是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论述,并对其引发的不同派别的文化理论进行考察。在此过程中,他直接目的是对精英主义传统进行批判,从而唤起大众意识的觉醒。最后在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进行批判与吸收之后,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第二章是我们分析了霍尔理论的思想内涵。包括他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及大众文化的运作方式,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我们讨论了霍尔大众文化理论的意义和影响。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上进行分析。霍尔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提升,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霍尔的大众文化研究对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他都为后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当然,他的理论包罗万象,也引发了一些关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后现代话语的关切以及未有根本解决范式危机等等的争议。【关键词】:大众文化表征意识形态文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科研论文#5山东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2002.3 JOU 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No.3M ay.2002 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述评 张捷鸿 (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大众文化自90年代起就进入了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引人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不论研究者选择了什么态度,都表现了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文化环境的关注。在一个合理的文化环境里,每个派别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同的意见可以互相制约,互相供鉴。 关键词: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范式;分歧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2)03-0030-04 A Su mmary of research on mass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ZHA NG Jie-hong (Literature College,S handong Universi ty,Jinan250100,China) Abstract:M ass cultur e has come into the v ision of the resear chers ever since the1990.s.W hat at-tracts people most is that in this resear ch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re has been very different opin-ions and v iew points.But no matter w hat attitudes t he researchers has,it shows their deep concern for mankind and special attention to cultural environment. Key words:mass culture;r esearch;theory for m;diver gence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入90年代以来,也慢慢地进入了知识界的视野。1991年第一期5上海文论6就发表了有关/大众文艺0的一组文章。尽管他们那时还不能明确地用/大众文化0对其所关注的文艺现象进行命名,但他们的讨论却已经涉及了大众文化的机制、特性、艺术规律、生产、流通及消费方式等问题。1993年以后,与之相关的文章陆续出现:5市场经济了,文艺怎么办6、5欲望与沉沦)))当代大众文化批判6[1]、5大众文化时代想象力的衰落6[2]、5试论当代的/文化工业06[3]等文,都敏感地注意到了大众文化给中国当时的文化格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并运用法兰克福的理论范式对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标准化、模式化、伪个性、反艺术、批量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几年人们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正如有人所指出的: 收稿日期:2001-01-20 作者简介:张捷鸿(1955-),女,山东滕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力荐中国文化研究图书三十种

力荐中国文化研究图书三十种(A)(2007-10-11 22:27:07) 一文化学理论与方法 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中央民族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深入研究文化学理论方法的最捷近办法是阅读文化学辞典,本书二千余条词目广泛涉及文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常用术语、学说、学派、重要学者著作。附录中备有中外部分世界著名百科全书中有关文化辞条,尤有参考价值。初学者可以先读以“文化”两字开头的词条。)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本书收入近二千条文化学常用词目与相关学科词目,广泛涉及文化的本质,文化的起源、类型、功能、人类组织与生活方式、宗教习俗信仰、社会结构、文化的变迁等众多理论与概念,这是一部浓缩的文化百科全书,从这些概念中可以举一反三,例如“有限可能性原理”,(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满足人类需要的方法是有限的,这就会使无限的变异性变得实际上十分有限。)可以有助于理解同质条件下多元个体之间,何以在在文化发明方面出现相似性。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黄河流域中多个摇篮会产生相似的文化村落与组织与相似的器物。) 夏建中:文化研究的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本书分别介绍了英国功能主义、传播学派、人格学派、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等十种文化人类学学派,以及这些学派的主要代表学者、理论观点、方法与主要研究成果。) (美)S.南达:文化人类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一个研究文化学的初学者要系统地获得有关文化研究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本书是最为理想的入门书之一。) (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作者是美国文化心理学派的代表学者,本书是文化学研究的世界名著。文字生动,被认为是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文化人类学入门书。自三十年代出版以来,已经被译成十四种文字。作者在本书中对美洲与南太平洋三个民族的文化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把三种民族性格分别概括为“酒神型”、“日神型”、与“妄想型”,提出“文化模式”论。即认为每一个民族心理中一些稳定因素相结合,而形成的关系结构,就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模式。就成为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文化态度。它往往潜意识中支配并影响了一个民族适应社会挑战的方式。“文化模式”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文化研究与结构主义方法的结合。这一方法是否也可以帮助人们尝试从理论上来概括中国人的心理特点?) 王铭铭:想象的异邦:社会与文化人类学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本书作者是伦敦大学人类学博士,本书有很强的学院派风格,一个文化学研究者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文化人类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对文化学有深远影响的学者及其思想,那么,这本书所收入的这些论文无疑是有用的。但作者在文风方面有颇大缺点,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