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部殿堂级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

一部殿堂级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

一部殿堂级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
一部殿堂级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

一部殿堂级的国际关系史教科书

一部深刻讲述近现代国际局势的通俗读物

近现代国际政治百科全书

时殷弘、金灿荣等国际问题专家鼎力推荐

书名:大国外交: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书号:978-7-300-21319-4

著者:(美)诺曼?里奇(Norman Rich)

译者:吴征宇范菊华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定价:68.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诺曼?里奇(Norman Rich),布朗大学历史学荣休教授,国际关系专家。1949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布林莫尔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布朗大学,并协助指导布朗大学的国际关系研究项目。普林斯顿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都曾给予他研究员职位,他还曾因在英德两国进行的研究工作,被古根海姆基金会和富布莱特计划给予过资助。

主要著作有《弗里德里希?冯?霍尔斯泰因:俾斯麦和威廉二世时代的政治与外交》、《民族主义和改革时代》、《希特勒的战争目的》、《为什么会爆发克里米亚战争?》;与人合编《德国对外政策文件》多卷、《霍尔斯泰因文件:回忆录、日记和书信》四卷;在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和书评。

◆内容提要

在19世纪及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一直是世界的权力中心,世界上主要大国基本上都是欧洲的国家: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德国等,它们是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几个大国的博弈左右着世界政治的格局。本书主要描述1814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这100年间,大国关系与世界格局的深刻演变,阐释大国的外交政策,聚焦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拿破仑战争、1848年革命、克里米亚战争、美国内战、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讲述各主要大国在历次战争前后,如何运筹帷幄、纵横

捭阖,应对国际局势的危机,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扛鼎之作本书是美国著名国际关系大师诺曼·里奇的代表作,是当代美国最权威、最详尽的国际关系史著作之一,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具有标杆意义,被欧美各名校广泛用作教材。畅销多年,不仅为国际政治等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欢迎。

历史视野宏阔深邃本书以法德角逐、英德博弈、美日崛起并挑战世界秩序、列强入侵中国等大国冲突为主线,详尽而又从容地展现了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国际冲突的宏大历史画卷,涵盖这100年间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揭示了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大国之间冲突的深刻根源。

叙事技巧引人入胜本书在作者的如椽大笔之下,枯燥的历史变得趣味横生。头绪纷繁、变动复杂的国际关系史演变为一幕幕鲜活生动的历史活剧,不仅清晰详细地讲述主要大国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冲突与合作、斗争与缓和,而且深刻揭示了各国对外政策与其各自国内政治之间的关系。

◆读者定位

对大国关系、欧洲史、战争史感兴趣的读者

◆上架建议

政治/大众读物/人文社科

◆简要目录

导言

第1章缔造和平(1814—1815年)

战时同盟条约在战后媾和中的作用

和平的缔造者

与法国的和约(1814年)

塔列朗的作用

第一个《巴黎条约》

美国与拿破仑战争: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与1812年美英战争

维也纳和会

《维也纳条约》

拿破仑的“百日王朝”

第二个《巴黎条约》

神圣同盟与四国同盟

对1814—1815年和平进程的总体评价

第2章维护和平(1815—1823年):欧洲协调

和平的维护与变革的力量

民族主义

1815年后的维持和平行动

法国问题

艾克斯拉沙佩勒会议:国际集体保证与法国的“入伙”

特洛波会议与莱巴赫会议:革命与外国干涉

坎宁接替卡斯尔雷

维罗纳会议:对西班牙的干涉(1823年)

门罗主义

第3章东方问题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列强的反应

希腊革命与外国干涉的危险

梅特涅和卡斯尔雷为防止外国干涉进行的努力

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穆罕默德·阿里的干涉与坎宁的政策

1828年的俄土战争和《亚得里亚堡条约》

对希腊独立的承认

第4章 1830年革命与葡萄牙及西班牙的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

比利时革命

波兰革命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革命;帕默斯顿的政策

英国和葡萄牙

英国和西班牙

西班牙婚姻事件

第5章东方问题的延续

埃及危机(1831—1841年)

土埃战争再起、列强的干涉与1840年国际危机

1841年《海峡公约》

沙皇有关签订一个处理近东紧急事态新协定的提议(1843—1844年)阿尔及利亚问题

第6章 1848年革命

法国革命

哈布斯堡王朝的革命

德意志革命:普鲁士

革命时期普鲁士的对外政策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革命

法兰克福议会

1848年革命与列强的对外关系

第7章克里米亚战争

冲突的背景

危机的发展

奥地利维持和平的战略

战端终开

同盟国及俄国的战争目标;奥地利对俄国的最后通牒战争进程

奥地利结束战争的努力

媾和(1856年)

战争的最后结局

第8章意大利的统一

撒丁的领导地位

加富尔

撒丁与克里米亚战争

法国与撒丁的同盟

为战争所做的外交准备

1859年的战争与《维拉弗兰卡和约》

撒丁的兼并与萨伏依和尼斯的割让

加里波第与南意大利的征服

接管罗马的失败

夺取威尼西亚和罗马

第9章大国与美国内战

战争的降临

欧洲干涉问题

外交战的最初回合

封锁问题和承认问题

“特伦特号”事件

承认与调停(1862年1—10月)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1862年10月法国的调停倡议为南部邦联海军建造的舰船

1863年1月的法国调停倡议与罗巴克动议

第10章大国与墨西哥:拿破仑三世的宏伟设想

拿破仑三世的想法

墨西哥的政治局势

美国的威胁

欧洲三国的干涉

美国的反应

法国的单方面干涉

马克西米连大公的候选人资格

南部邦联与拿破仑三世的宏伟设想

美国的政策与墨西哥帝国的终结

第11章德意志的统一

普鲁士的立宪斗争

俾斯麦

波兰起义

1863年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危机与丹麦战争

从丹麦战争到奥地利战争

普奥战争

媾和与法国干涉问题

卢森堡危机

北德意志重组与南德意志问题

霍亨索伦家族的候选人资格

普法战争

阿尔萨斯洛林问题

第12章寻求新的国际稳定(1871—1890年)

第一次三皇联盟

1875年德法战争危机

巴尔干危机(1875—1878年)

1877年的俄土战争及其后果

柏林会议

1879年的德奥同盟

第二次三皇联盟

奥地利的巴尔干政策

保加利亚问题

德国与法国

1882年的三国同盟

英国对埃及的占领

俾斯麦的殖民政策

1884—1885年的柏林西非会议

俾斯麦同盟体系的高潮

威廉二世的继位

对俄国关闭柏林货币市场以及对德英结盟的寻求俾斯麦的解职

第13章俾斯麦同盟体系的瓦解

废除《再保险条约》

三国同盟和英国(1890—1893年)

暹罗危机

三国同盟和英国(1893—1894年)

法俄同盟

帝国主义和德国的政策

第14章“新”帝国主义

第15章为控制尼罗河的争斗

埃及和上尼罗河的重要性

阿比西尼亚的作用;意大利的溃败

走出刚果的路;法国、比利时与德国的政策

法绍达危机

英国的胜利;德国政策的失败

第16章争夺南非主导权的斗争

布尔人和英国人

塞西尔·罗兹及其对英国利益的促进

绊脚石保罗·克鲁格

詹姆森袭击事件

克鲁格电报

通往战争之路

葡属殖民地的回报

布尔战争及其后果

第17章列强对中国的争夺

鸦片战争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内部的困境

列强对中国领土的蚕食

日本崛起为世界强国

日本的帝国主义:朝鲜、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欧洲列强的反应与《马关条约》的修改

19世纪晚期列强在中国的租借权之争

中国的愤怒:义和团运动

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

俄国的长期威胁:英国、德国与1902年英日同盟的形成俄日关系的紧张;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及其后果

第18章东方问题的重现

亚美尼亚问题

英奥协约的终结;1897年的奥俄协定

克里特岛革命

马其顿问题

巴格达铁路

第19章美国进入大国舞台

美国海军复兴和马汉的理论

委内瑞拉危机

古巴与美西战争

巴拿马运河

第20章注意力回归欧洲

第一次和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

第21章德国的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与海权

比洛的作用

提尔皮茨的作用

提尔皮茨计划得以成功的国内因素

第22章英国的防御性战略

保持英国的海上优势

支持结盟政策

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英德结盟谈判

相互间的错觉

德国的敲诈;葡萄牙和萨摩亚岛的代价

德国得罪了张伯伦

“班德洛思号”邮轮事件与俄国的干涉建议

英德两国的涉华条约

英德谈判的最终破裂

英日同盟

第23章法德角逐

法国的外交攻势

意大利的中立化

拉拢西班牙

英法协约

德国的反击

流产的亲俄计划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德国皇帝的外交倡议:《比约克条约》

比约克的结局;德国外交的失败

英俄协约

第24章对抗性外交

奥俄对抗再起

塞尔维亚因素

奥地利、俄国和青年土耳其党革命

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土耳其、波斯及俄德波茨坦协议英德关系、《每日电讯》事件与比洛的下台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霍尔丹使团

第25章欧洲病夫的崩溃

的黎波里战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伦敦条约》和未来冲突的发端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奥地利、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问题

利曼·冯·桑德斯使团

不断加剧的军备竞赛

奥地利处境的不断恶化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第26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

奥地利请求德国支持与德国的“空白支票”

奥地利的开战决定及其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

俄国的政策

塞尔维亚的答复与奥地利的宣战

德国为退让进行的努力

俄国的动员

德国对俄国动员的反应:施利芬计划

法国的政策

英国的政策

走向深渊

奥地利、德国与战争罪行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导言

这本有关历史上大国对外关系的通史实际上是一部纯粹的外交史:一种为描述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政治家们怎样实施对外政策、怎样应对危机局面以及怎样成功或失败地解决危机而进行的尝试。本书主要关注大国的对外关系,因为在本书考察的历史时期中,大国的政策不仅决定了本国人民的福祉与不幸,同时也常常会影响到,而且一般是非常严重地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地区大多数人民的命运。

对大国外交的研究必然要以欧洲为中心,因为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内,欧洲一直是世界的权力中心,世界上的大国也就是欧洲的大国: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1867年改称奥匈帝国)和普鲁士(1871年改称德国);在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跨入了大国行列,但徒有其表,并不具备一流强国的实力。

欧洲大国是通过使它们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

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从而取得优势地位的。它们的实力非常强大,到19世纪末,它们已经将自身的权威和影响直接或间接地扩张到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欧洲以外,只有两个主要国家逃脱了被欧洲奴役的命运,即美国和日本,而它们都是以采取欧洲做法的方式来摆脱控制的。在美国,一波接一波的欧洲移民毫不留情地将土著居民驱赶到一边,美国的欧洲化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移植。更具革命性的则是日本,在这里,一群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认识到,摆脱被欧洲奴役的命运的唯一方式是欧洲化。这些人在按照欧洲方式重建日本的各项制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日本不仅保持了自身独立,而且到20世纪初期已经凭自身力量成为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大国地位基于实力,而实力的最明显表现则是其陆海军的规模和质量、经济生产力以及为战争动员军事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能力。然而,除一国的军事设施和经济设施外,实力还取决于士气、意识形态、国民教育水平以及诸如气候和地理之类的非人格化因素。除这些条件外,我们还能够加上其他许多要素,但即使是最全面的衡量标准也可能产生致命的误导作用,美国在越南的经历可谓是一个突出例证。

当考虑到一国实力的另一个内在而且常常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人才能——时,衡量标准则更为扑朔迷离。因为权力的真正有效性,与其他任何工具一样,都要取决于怎样明智和良好地使用它们,因而也就取决于那些行使这些权力的领导人的自身素质。这一点非常明显,即政治领导人从来都不是绝对自由的主体。即使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摧毁这些结构,他们也必须在自身所处的社会及政治体制的结构内采取行动,他们还不得不应对各种各样现存和未知的问题及竞争者和对手们采取的各种各样的行动和反制措施。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即某个领导人如何在既定的结构性限制内采取行动)应该是同样明显的。在对外政策领域中,情况尤其是如此,因为在这个领域中,一国的安全与核心利益常常会处在危险之中,因此在这个领域,有缺陷的领导人可能将非常严重地削弱即使是最强大的国家,或是使国家陷入彻底的灾难中。

本书的开头部分主要是讨论拿破仑战争结束时的大国外交——拿破仑战争,若从其涉及那个时代所有大国(包括新生的美国)的意义上说,乃是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那些在1814—1815年期间缔造了和平的政治家为一个将持续整整一个世纪的国际秩序奠定了基础。这个秩序中虽然曾经发生过许多变化,有些是通过谈判,更多的则是通过革命和战争,但1814年和平的缔造者及其继任者们,都设法竭力防止这些冲突发展成为一场全面战争,而且成功地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了许多严重的危机。本书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对这些危机的记录,本书中虽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个历史时期中的革命与战争,但更着重于考察那些为维持和平而采取的策略。

1814年以后,和平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而且常常被那些强劲并且在塑造

欧洲的全球主导地位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打破。然而,引发了这个时期中的许多最严重的国际危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惊人地似曾相识,这似乎也印证了塔列朗对人类经验做过的一句刻薄评价:事物的变化越多,变化就越是老生常谈。当时与现在一样,和平受到宗教与种族的狂热及民族主义引发的革命热情的威胁。与现在一样,当时也有对国家安全的病态关切,也有被捍卫国家安全之必要性证明为合理的军备扩张,也有为反击或破坏对手的同盟从而与其他大国建立起的同盟。还存在是否需要对那些被认为威胁到本国的安全与利益的外国革命进行干涉的问题,但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则根本算不上是一件大事,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不干涉美国内战的决定即是如此。还有东方问题,这个时期的东方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一个即将崩溃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而展开的争夺,在19世纪早期,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包括了巴尔干、北非和中近东的大部分,这些地区迄今仍然是国际冲突和国际危机的中心。还有庞大的俄国巨人,它始终威胁着那些沿着其漫长边界线分布的众多邻国的生存,它同时是那些大国竞争对手的一个潜在威胁——除美国外,其他大国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资源上(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要比俄国小得多。

除19世纪经济革命和社会革命导致的变化外,还出现了许多政治发展,这些发展对未来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成长为最强大的经济强国;德意志诸邦国实现统一以及随后蜕变为最强大的军事强国;日本的欧洲化及其进入全球政治的舞台。

还有帝国主义:美国与俄国的领土扩张。美国对西半球主导地位的觊觎及美国利益拓展到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欧洲人对非洲的强占与瓜分,这些行为塑造了当今非洲绝大多数的政治结构;布尔人和英国人为争夺南非及建立白人主导地位而展开的斗争;欧洲人与美国人对东亚的渗透;法国对印度支那(越南和柬埔寨)的占领;俄国以中国为代价获得的领土扩张及列强为瓜分曾经非常庞大的中华帝国的其余部分而展开的争夺。其中最重要的还有:欧洲的文化帝国主义;欧洲式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出口;欧洲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的构造——实际上,欧洲的文化帝国主义包括了现在被统称为现代主义的所有文化现象,即使在摆脱了欧洲的政治统治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仍然要么是主动采用要么是被迫采用了所有这一切。

这也是历史的讽刺之一:德国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开始走上的全球政治道路及其为支持这种政策建立的庞大舰队,竟然使德国的大国竞争对手们逐渐开始将注意力转回到欧洲。因为英国人从德国舰队中看到了对他们本土岛屿的威胁,而大英帝国所有的关切都要服从于本土安全的需要。为对抗德国舰队的威胁,英国人不仅加强了舰队建设,而且与昔日在殖民领域中的主要对手(法国与俄国)缔结了同盟。这些同盟及德国对这些同盟的看法(德国人认为它们的建立乃是为包围和摧毁自己刚刚建立的帝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准备了舞台,这场战争可以更准确地称为一场欧洲内

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加速了欧洲的全球性主导地位的终结。

本书中探讨的这些及其他议题构成了所有那些仍然困扰着现代世界的问题的背景。对这种背景及以往的政治家们怎样处理危局的研究,并不一定会有助于解决当代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并且在当代情境中加以处理——但对这些问题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以及以往处理经验的了解,应该有助于提高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的确,背景知识的缺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我们在处理当代危机时存在的一个显著弱点。然而,除这些知识可能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国际关系史本身也极为引人入胜。我所能够希望的就是,我已经设法成功地将这种魅力传达给了读者。

本书的结尾部分讨论了大国外交的失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这场战争加速了世界政治权力格局的转变,并且为新的全球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大国外交:从1914年到当代》将探讨之后的这些变化,并且将故事一直讲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直至最终可能证明是欧洲的最后一个“殖民大帝国”(苏联)的瓦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四大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战争当推发生在1618年~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它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引发,把欧洲的主要国家全都卷入进来,而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辖下的德意志地区,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状态。各邦诸侯因为信仰不同和教产矛盾,分别组成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为了与对方抗衡,双方都大力寻求外国势力支持。而当时业已形成统一和集权的国家,如英、法、西班牙等,正在谋求对外扩张,自然就把德意志当作角逐的目标。这样,在战争爆发前,欧洲各国在宗教信仰的牵带下,形成了两大对立集团:哈布斯堡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德意志天主教联盟组成,得到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反哈布斯堡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意志新教联盟组成,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任命天主教徒斐迪南为捷克国王。自1618至1648年的漫漫三十年里,欧洲大地烽火连天,战事不断。终于,1648年10月,参战备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它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欧洲均势格局,形成了早期的外交制度。法国和瑞典增加了势力,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实际终结,哈布斯堡王朝受到沉重打击,信教力量增长;确立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行动原则,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王权进一步替代神权;法国争夺欧洲霸权。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拿破仑执政(1799—1804)和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1815)时代,法国资产阶级为了在欧洲建立法国的政治和经济霸权,同英国争夺贸易和殖民地的领先地位,以及兼并新的领土而与奥、普、俄、英为核心的反法联盟进行的一系列战争。 第一,拿破仑战争具有革命性。它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战争,是革命的:保卫伟大的革命,反对反革命君主国联盟。第二,拿破仑战争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当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 维也纳体系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

最新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波兰-萨克森问题是拿破仑战争后维也纳会议上俄、奥、普争夺波兰萨克森这一地区所引发的问题,维也纳会议的核心问题拿破仑所建立的华沙大公国原为普鲁士瓜分波兰时所获得,维也纳会议上普鲁士要求按“正统原则”恢复原占领地,而沙皇企图独占整个波兰,便希望用萨克森和普鲁士进行交换。奥地利不希望普在德意志中的实力加强,同时也担心俄国的实力强大后会在本国内部导致民族问题尖锐化,因此坚决反对普俄两国就此协议。英国则希望维持欧洲力量的均势而支持奥地利反对普俄的行动。经过激烈的争吵,俄普奥达成协议,瓜分了波兰。关于萨克森问题,普鲁士获得了其部分领土并得到瑞典的波美拉尼亚,莱茵河左岸地区和威斯特伐里亚作为补偿。 《比利牛斯条约》;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一直到1659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双方签订《比利牛斯条约》。主要内容:⑴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⑵西班牙放弃对阿尔萨斯的要求。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三国干涉还辽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三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一事。1895年4月,三国照会日本,要求其无条件放弃对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元气大伤,无力武力抗拒三国。1895年5月同意放弃辽东半岛,但要求中国增加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三国干涉还辽后,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正在酝酿之中。 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是指拿破论为了在经济上击垮英国而建立的一个战略体系。它由两次“柏林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组成。这一体系在最初有效地打击了英国,但随着英国拓展海外贸易,并实行反封锁政策,体系的物质基础受到了动摇,后来在欧洲大陆矛盾的斗争中,大陆封锁体系土崩瓦解了。 遗产战争是指法王路易十四以继承西班牙遗产为名发动的战争,实质为法国霸权政策的产物。法国霸权政策的重点是夺取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法王路易十四以王后为腓力四世长女的名义,西班牙索要西属尼德兰作为菲利普四世的遗产。这一要求被西班牙拒绝。法国于1667年向西班牙发动战争,史称“遗产战争”。1668年,在英、荷、瑞的介入下,签订亚琛条约,战争结束。 普法战争指1870—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争,是普完成德意志统一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后法德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规定(1)法国赔款50亿法郎(2)法国割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给德国(3)赔款付清前部分德军留驻巴黎。普法战争加深了法德的矛盾,为一战埋下祸根。 《航海条例》是英国政府旨在奖励和保护本国航运业和海外贸易的一系列法令的总称,目的是打击荷兰的海上优势。英荷就此进行了一系列谈判,但荷兰拒不接受《航海条例》,谈判破裂,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荷兰战败,于1654年与英国签订《威斯敏斯特和约》,规定荷兰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英国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英国也不得与欧洲以外的荷兰岛屿和殖民地通商。该条约几乎是《航海条例》的翻版。由此,荷兰作为海上大国的地位受到削弱,英国开始踏上了争夺海上霸权的殖民帝国之路。 近代国际关系史简答题 简述19世纪后期欧洲主要大国的对外扩张政策:1.英国在亚非扩张的重点是阿富汗、伊朗、中国、缅甸、埃及和南非,在非洲企图实现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控制自北到南的非洲大陆。2.法国扩张重点也是在亚洲和非洲,它们主要要是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越南和中国。3.德国在非洲强占了多哥等地,还企图把德属东非和西南非洲连成一片,建立一个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德属殖民帝国,德国在亚洲将中国视为扩张的主要目标。 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结果:1)1898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1898年12月签订《巴黎和约》2)1899英布战争结果英国外交作出重大调整,由光辉孤立转向结盟3)1904日俄战争1905年9,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主要内容: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优越权利”;东三省的行政权归还中国;俄国将旅顺大连的租借权移交日本;库页岛南部割让给日本 试评述俾斯麦的外交:1.现实主义外交:俾斯麦对外国政府的态度取决于该政策可能对普鲁士带来的损害或益处。在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从本国实力出发,利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以谋取利益最大化,在军事行动中也充分考虑到外交的因素,比如联奥攻丹,利用地理上的关系吞并了石勒苏伊格与赫尔斯

近现代中外关系史参考书目

档案类: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外交卷,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外务部中外关系档案史料丛编.中华书局.200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德外交秘档》(1927—194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美往来照会集》(19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汪向荣、夏应元编:《中日关系史资料汇编》,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薛衔天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19-1928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译:《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 : 1929-193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共内战与中美关系——马歇尔使华秘密报告》,华文出版社,2012 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一卷,东方出版中心,2011 论著类: (美)马士(Hosea Ballou Morse)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3册).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时殷宏:《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石源华:《中华民国外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凤志主编:《中国外交史1840-1949》,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 吴东之:《中国外交史(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金光耀、王建朗主编:《北洋时期的中国外交》,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育民:《近代中外关系与政治》,中华书局,2006 金光耀主编:《顾维钧与中国外交》,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陈谦平主编:《中华民国新论》(政治、中外关系、人物卷),三联书店,2003年 唐启华:《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九州出版社,2008 高书全、孙继武、顾民:《中日关系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 熊沛彪:《近现代日本霸权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杨云若:《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纪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2011第4版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萨本仁、潘兴明:《20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沈志华主编:《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新华出版社,2007年 杨元华:《中法关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陶文钊:《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欧洲外交革命:18世纪50年代,英法普奥为各自的霸权利益展开了激烈的外 交战争,对欧洲国际力量的分配和国家关系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普法同盟瓦解,法国与世仇奥地利修好;英国背弃了奥地利,与其对头普鲁士结盟。欧洲出现了以英普为主和以法奥俄为主的两大对立集团。两大集团形成后,“七年战争’爆发。 ?普法战争:1867年,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组成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初步 实现了德意志名邦的统一。南部的巴伐利亚等四邦,由于法国的阻挠,仍处于同盟之外。普鲁士王国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而导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法皇拿破仑三世,法军的战败投降,激怒了法国人民。9月4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路易·波拿巴统治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新政府,资产阶共和派取得了政权。1871年2月与普鲁士签订《法兰克福和约》草案,答应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割给德国,赔款50亿法郎。通过这次战争,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法国则最终导致了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这次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祸根。 ?《权利法案》: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国王的权利,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标志着漫长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俄国原出于协约国一 方而继续作战,为了退出战争,巩固新成立不久的苏俄政府在提出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谈判,最终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签订的停战协议。这个合约对于苏俄来说是屈辱的,他是苏俄丧失了大量领土和自然、经济资源。但和约使苏维埃国家正式退出了战争,获得了和平喘息时机,有利于苏俄集中力量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从而我有利于苏俄组织力量,组织新的进攻。这为在外交谈判中在必要时做革命的妥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十四点计划: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 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故名“十四点原则”,其主要内容是:1、战后世界应该是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3、要求给欧洲及近东各名族以名族自决,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4、建立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民族自决,裁减军备为幌子,换取世界舆论的支持,削弱英法等竞争对手进而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

近代国际关系史

名词解释 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3.教皇子午线:由教皇确立的西葡两国殖民地范围的分割线。1493年,教皇确定以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线为分界线,即教皇子午线,将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的一切土地划归葡萄牙。1494年,两国又缔结《托得西拉斯条约》,将该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几乎独占美洲,葡萄牙则控制了亚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区。 4.正统主义:法国外长塔列朗在维也纳会议上位争取法国利益提出的外交原则,即肯定法国革命前欧洲的封建君主的正统地位,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体制及所属领土,符合欧洲封建君主的利益,违背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保全法国,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瓦解反法同盟对法国的外交遏制具有重要意义。 5.《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通过的决议,主要内容为:欧洲旧王朝普遍复辟;奥属尼德兰并入荷兰,奥地利得到意大利北部为补偿;意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上仍维持分裂状态;瑞士成为永久中立国。是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的,带有反动性质。 6.门罗宣言:1832年12月,美国门罗总统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三个基本原则“美洲体系原则”、“互不干涉原则”、“非殖民原则”,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成为美国用以反对美洲以外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排斥了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铺平了道路 7.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始始于18世纪末,指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欧洲列强,尤其是沙俄在争夺其领土时应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问题。这些问题多集中在巴尔干半岛和达达尼尔、博斯普鲁斯两海峡的通行权问题上。 产生原因: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导致欧洲列强的入侵;沙俄的南进政策是东方问题产生的根源;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笔记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笔记 13404班 严泽川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学习提示: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掠夺活动推动了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入 17 世纪,神圣罗马帝国走向衰落,各诸侯与皇帝之间,天主教派与新教派之间斗争激烈,并导致“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进入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和约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独立主权,以及瑞士、荷兰为独立国。缔约以后,各国普遍建立了常驻外交使节,进行专门的外事活动,正式国际关系逐步建立。和约破除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制的世界主权论,明确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国际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促进了近代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妥协的产物,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欧洲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在 17 世纪后半期和 18 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宗教利益、王朝利益和道德原则不再是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利益和理性原则逐渐指导着国家的主要行动。这一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来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来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而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其中的一些条款丰富了近代国际法的内容。以国家主义为特征的近代专制国家体系逐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前的五大强国法、奥、英、荷、瑞在战后地位各有升降。到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际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确定为英、法、俄、普、奥五国。在欧洲国际事务中,英国的主要角色是制衡者,其他四国是欧洲大陆的霸权争夺者。 学习要点: 1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 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消长与矛盾转化。 3 欧洲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 4 重要战争、和约及其影响。 5以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分析该时期的欧洲国际形式。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 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君主专制国家成为国家形态的主流。英国、丹麦、瑞典和德意志的部分诸侯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较快,且新教势力比较强大。西班牙、波兰、奥地利及其他德意志诸侯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缓慢的天主教国家。 1 英国 海外扩张,工商业较为繁荣,对外贸易扩展。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新教已确立国教地位。均势政策是介入欧陆事务的基本战略。17 世纪上半期无暇顾及欧陆事务,对“三十年战争”影响少。为维持欧洲均势及其在大陆的权益,在同欧陆国家交往时,保持独立姿态。 2 法国 受宗教改革影响大。南方新教贵族集团同北方天主教贵族集团的教派冲突与战争。亨利四世(1589-1610)宣布天主教为国教,颁布南特敕令,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加强国家统一,平定地方大领主的反叛。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关系上,针对长期被哈布斯堡家族三面包围的状态,追求两个目的:削弱哈布斯堡家族的实力,并维持欧洲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均势。1610 年,亨利四世遇刺身亡。贵族分裂活动重起,宗教战争再度爆发。黎塞留沿袭亨利四世的外交政策,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信奉“国家利益至上”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兴贤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1.试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1618年到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彻底打破了罗马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建立了欧洲世俗专制王权国家间的国际秩序。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实际是德意志内部宗教矛盾演变为一场各国君主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战争后,各国瓜分利益的条约。该条约是在新教徒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签订的,这在它的内容中也体现出来。该条约从政治上分裂了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力大损,而法国,瑞典增强了自身实力。但实际上作为一场战争的结果,该条约虽然调和了原有的矛盾,但是又挑起了新的矛盾。瑞典法国实力扩大引起了英国,丹麦等国的仇视。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建立之后,欧洲的局势并没有稳定,反而通过战争不断的进行着更替。特点:l. 威斯特伐里亚体系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争端和结束战争的先例。 2. 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表明国家主权和国家领土和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3. 初次规定了缔约国不得破坏和约条款,如违约可集体进行制裁。 4.承认了新教和天主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5. 而此后欧洲各国之间开始确立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开始了外事活动。 6.它是国际关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并且促成了现代国际法的产生。 2.英、法在近代的外交发展战略有什么不同? 回答一:1)英国外交战略特点:英国资阶革命以后,英国为了实现国内资阶的利益, 走上了大力推进海外扩张的殖民道路。为了建立世界贸易霸权,英国商船和舰队 在全球范围内抢占殖民地,并与西班牙、荷兰等海上强国争夺利益。1688年光 荣革命之后,英法封建王朝的同盟关系结束。两国转而争夺欧洲霸权。英国在这 一时期在争夺海上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更为主动。后来在西班牙、奥地利王位 继承战争中,英国直接将法国视为其发展的最大竞争对手,采取各种方式削弱法 国,阻止其在欧洲大陆称霸。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战略主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 和原料产地,拓展其海外利益,同时通过干预欧洲大陆事务,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2)法国外交战略特点:法国最初致力于削弱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奥地 利)的实力,并维持列强之间业已形成的有利于法国的力量对比均势。三十年战 争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法国的实力大增,同时也助长了法国谋求霸权的野 心,法国路易十四一直在追求天然疆界,希望成为欧洲霸主,而西班牙继承战争、 法荷战争和奥格斯堡同盟战争使法国从霸权顶峰逐渐走向衰落。之后七年战争使 法国霸权不复存在。这一时期,法国外交战略着眼点是欧洲霸权。 原因 1)地缘差异。英国是岛屿国家,它对安全担忧与大陆国家不同。在地缘上, 英国既没有过多参与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中,也没有实行全面的孤立政策,而是 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通过外交干预手段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法国作为传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回车一中胡留成 重点知识::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三、重要的国际会议 四、重要的国际条约 五、重要的国际组织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第一课时 重点识记:: 一、两次世界大战。 二、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 1、19世纪晚期-一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2、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 3、一战后-二战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并逐步瓦解。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美苏矛盾、南北矛盾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 1、一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导火线) 二战原因: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加快了战争爆发) 2、一战经过 (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3)、大战役—凡尔登战役、 (4)、结果—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二战经过: (1)、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习资料(绝密) 说明:考试题型有三类,分别是名词解释、简答、分析。下面,就这三大题型说一下各自的考点。 一、名词解释(共四题) 1、《乌德勒支和约》 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 《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 2、七年战争 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 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 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3、大陆封锁体系 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 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 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 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 4、神圣同盟: 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 5、东方问题

近代国际关系史期末复习要点

一、填空选择 1、国际关系意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国际舞台上的相互作用的总和。 2、鉴于1919年5月3日对于国际关系步入正规化、学术化、专门化研究轨道具有里程碑意义,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奥托·泽姆比将这一天视为国际关系史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日。 3、近代国际关系史中呈现出的三大规律是列强称霸永不能得逞、国际关系运行的重心始终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伴随和国家间相互博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 4、16世纪至17世纪相继称霸欧洲舞台的国家主要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 5、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三十年战争的结束。 6、1700年8月开始的北方大战是俄国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 7、结束1701至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两个和约分别是《乌特勒支和约》和《拉什塔特和约》 8、1832年美国《门罗宣言》是在神圣同盟拟对拉丁美洲革命进行干涉的背景下出笼的。 9、1848年革命在欧洲国际关系中造成的两个最重要的后果是神圣同盟的瓦解和维也纳体系的崩溃。 10克里米亚战争是欧洲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特别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矛盾激化的产物。 11、19世纪后30年至20世纪初,国际关系表现出两个特点,在欧洲呈现出两极均势的局面,在广大亚、非、拉地区呈现出混战的局面。 12、18世纪初西欧国际关系的力量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欧洲大陆确立起新的均势结构的战争是: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3、实行开明专制,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强国的国王是:腓特烈二世 14、标志着第二次反法同盟进攻被粉碎的条约是:《吕内维尔条约》 15、标明拿破伦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顶峰的条约是:《提尔西特和约》 16、1870年普法战争起源于:西班牙王位争夺 17、反映英俄在东方问题上矛盾的尖锐化,1887年由奥匈帝国和英国以互相照会的形式签订的协定是:第一次地中海协定 18、近代国际关系史从时间概念上说在19世纪60年代以前仍以欧洲为中心,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其后随着美国、日本和德国大量参与国际事务,才具有世界性。 19、1793年俄普奥瓜分波兰则标志着波兰在地图上的消失。 20、第四次反法同盟彻底崩溃后,使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的地位达到最高峰; 21、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中,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尤为激烈,面对着德国的咄咄逼人攻势,英国采取坚决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决心保持“双强标准”;1917年,德国面对英国的海上封锁,决定实施无限制潜艇战。 22、近代德国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勃兰登堡选侯国;而近代俄国则是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不断兼并邻近公国而逐步形成的。 23、波尔塔瓦战争的胜利是俄国在北方大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而1917年美国参战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24、1659年法国、西班牙缔结的《比利牛斯条约》标志着西班牙在欧往昔的主导地位一去不复返,而1856年签定的《巴黎和约》则标志着俄国在巴尔干和黑海两海峡的扩张势力由颠峰走向衰落。 25、1854年3月12日日美签定〈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这是近代日本“失之于欧美,取之于邻国的”战略步骤的重要体现。 26、英国登上“海上霸王”宝座是在七年战争之后 27、大陆封锁;半岛战争;侵俄战争;民族反抗属于拿破仑帝国溃灭的重要因素 28、拿破仑军事生涯中最杰出的一次胜仗是奥斯特里茨战役 29、标志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开始,打响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第一枪的历史事件是米鲁特事件30、俄国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强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1、在瓜分非洲的狂潮中,瓜分非洲领土最多的西方列强是法国 二、名词解释 1.维罗纳会议:神圣同盟各国为了镇压西班牙革命而召开的会议。……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维罗纳会议:1822年10月以后,俄、奥、普、法、英五国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会议中心议题是讨论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的问题。英国出于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海外殖民地的需要,支持西班牙独立,而其他国家则主张由法国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革命最终被镇压,重新恢复封建制度。这是欧洲大国协调的最后一次尝试,英国已经放弃了欧洲协调,从此由大国会议统治的欧洲协调的局面宣告结束 2.《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交战国缔结的和约,由获胜的法国、瑞典和德国新教同盟及德皇于1648年10月24日在威斯特法利亚签订。根据和约,法国、瑞典和德国境内的大诸侯国都扩充了领土;承认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加尔文教在德国取得与天主教和路德教平等的地位。和约的缔结沉重打击了哈布斯堡王朝,进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将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共同遵守的准则;破除了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把国际法从神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

当代国际关系史

总论: 核心关系:美苏关系 一、雅尔塔体系的前世今生 1.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大会议:美苏英 2.大西洋宣言==联合国家宣言==开罗会议 3.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分区占领德国) 4.1944.丘吉尔访苏:百分比问题(巴尔干问题) 5.雅尔塔会议:苏联对日作战(两个月期限) 6.波茨坦会议:东普鲁士割让给苏联,确定欧洲局势 体系内容: 1.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势力,东欧九国) 2.彻底击败分裂德国,防治法西斯东山再起 3.苏联在欧洲与远东扩张 4.通过非殖民化方式,美国深入老殖民帝国势力范围,亚洲新秩序建立 5.建立联合国 特点: 1.反法西斯战争产物,具有历史进步性 2.宽容性:不同制度、文化的国家合作 3.联合国的建立与发挥作用 4.由欧洲中心的均势到两极格局

五大阶段: 第一阶段:(1945-50年代末) 特点:两大阵营形成、对峙、抗争阶段 表现:巴格达条约组织,柏林危机,亚洲热战,民族解放运动 第二阶段:(60年代) 特点: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 表现: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苏破裂,西欧一体化,戴高乐主义,日本崛起,非洲独立,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 第三阶段:(70年代) 特点:美苏争霸与第三世界反霸、由两极到多极演变 于缓和烟幕下,攻守易位 表现:中美和解,尼克松主义,出兵阿富汗,卡特主义,欧安会,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危机 第四阶段:(80年代) 美苏既对话又对抗,多极化趋势加强 表现:苏东关系 第五阶段(90-至今): 特点:两极格局瓦解,一超多强的过渡性格局 表现:G2格局:中美共治,GO与NGO作用,非传统安全体制,国家主权让渡与分割

近代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

人物 1)黎塞留:路易十三时期的法国宰相,红衣主教。对内,他主张强化绝对君主专制统治, 并努力将法国建设成欧洲最强的国家。对外他将哈布斯堡王朝作为主要竞争对手,致力于打击哈布斯堡王朝。在“三十年战争”期间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推动了近代国家的形成,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2)路易十四:法国国王,1643-1715年在位。致力于独揽大权树立绝对君权,在全国建立 中央集权,掌握全国大权。对外沿袭马扎然、黎塞留的扩张政策,致力于实现法国“天然疆界”的宏大计划,夺取欧洲霸权,法荷战争后问鼎欧洲霸权,但随后实力被反法同盟一次次的削弱并在七年战争后失去霸主地位。 3)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王。对内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发展资本主义,发布了《民 法典》,并随着他四处征战而广为流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欧洲其他各国,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外进行拿破仑战争,主要是他同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前期具有反干涉主义与霸权主义,但后期具有侵略性。 4)梅特涅:效忠哈布斯堡家族,信奉现实主义国家利益原则,坚持正统主义,竭力维护大 国均势,鼓吹对他国内政的干预。拿破仑战争后期,既促成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俄国西扩的企图,对欧洲均势的恢复起很大作用。维也纳会议中代表奥地利居于主导地位,为奥地利在战后欧洲秩序的建立中谋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主导了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因此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时期也被称作“梅特涅时代”,梅特涅本人也被称作“欧洲的马车夫”。 5)俾斯麦:德国铁血宰相,统一德意志,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对外以遏制法国防止法 俄联盟为核心与欧洲国家进行结盟,形成对德国发展有利的联盟体系,即俾斯麦体系以维持欧洲的均势。俾斯麦体系不仅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促使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同时维持了欧洲的均势,使得整个欧洲能够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战争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的一场大规模的宗教矛盾掩盖下的世俗利益之 争。战争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而起,经历了四个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和法国—瑞典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的战败结束。战后交战双方召开了威斯特伐利亚会议,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双方实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了均势格局。在战争中法国提出了“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的口号,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崛起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开启了近代国际关系史的新纪元。 2)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发生于1704至1714年,它实质上是英法争霸的第二场战争,也 是欧洲反对法国称霸的一场战争。战争以法国的战败结束。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重新分配了欧洲国家力量,建立起新的大陆均势,法国的霸主地位被削弱,英国的实力大大提高,普鲁士也借机一跃成为王国开始踏上强国之路,为普奥矛盾埋下伏笔。 3)北方大战:发生于1700年至1721年的一场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和黑海等出海口,进 行对外扩张而展开的一场战争,战争以瑞典的战败告终。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签署了《尼斯塔得和约》。俄国通过和约合法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从内陆国转变为濒海强国。而瑞典被大大削弱,从此衰落下去。 4)七年战争:发生于1756年至1763年,实质上是四次英法争霸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同时也是普奥为了争夺对德意志领导权的一场战争。战争以英国的胜利告终。法国在战

国际关系专业考研

国际关系专业考研 全国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专业硕士生各招生单位总体情况概览 (转)国际关系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但是这个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在短短的几年里,有关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和专著迅速膨胀。如果同学们经常到书店里去逛的话,你会发现,这类书籍往往会成为许多书店的主打数目之一。这种新兴专业在我国的迅速走红,与我国当前在国际上的地位的迅速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我党提出的“中华民族的崛起”有密切的关系,还与近年来我国国民更加频繁的涉及到国际事务和国际纠纷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轰炸我驻南斯拉夫领馆、中美撞机事件、中日关于靖国神社、教科书、东海油田、日本入常等的争议、台湾问题等等热点问题,对于全体国民的国际关系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是每个国民都对中国的外交和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有着自己的看法。这从购买和阅读《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大众媒体中可以得到映证。前段时间,我在搬家时,有个棒棒也在和我谈论台湾岛“倒扁案”的进展。这说明国民对我国外交等的关心。 应该说,在中国不断崛起,从“世界历史之外”到开始真正融入“世界体系”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不论是政府高层还是普通国民,对国际关系的关注,都必将会有一个持久的过程。这为这门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 当前,我国的国际关系学届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很多还是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能够上升到理性高度,具有大视野、全球意识、中长远战略构想的还不多见。在理论上,还主要是处在引进西方理论的阶段,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这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报考,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会。毕竟,在这个借鉴西方的阶段,精通外语无疑会具有十分难得的竞争力。 从当前学界的著名权威学者的教育背景来看,有很多导师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就是英语。比如清华大学的阎学通教授、外交学院的秦亚青教授,后者不仅是国际关系的导师,本是也是英语专业的导师。 在学习国际关系专业以及复习备考过程中,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非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而言)。 1.阅读的书目大致范围:(1)国际关系史;(2)国际关系理论;(3)国际关系研究方法;(4)国际关系的学术论文。 现在国际关系史的书籍比较多,比较权威的书籍有: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11卷),这是一套大型的国际关系史学术著作,可以说,代表了当今我国国际关系史的最高水准。对于复习备考来说,它的缺点在于过于详细,因为有11卷之多,所以单单是翻阅一遍,大概也需要两个月左右。相对而言,复旦大学唐兴贤教授所著《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则是一个简写本。往往是前者用了将近一本书的章节来写的,在后者只有区区一章甚至几节。后者的优点在于比较简明扼要,容易掌握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和梗概。再有北京大学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pdf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辅导班-《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唐贤兴 第一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 第一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 一、17世纪初的欧洲各国 二、“三十年战争“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第二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 一、欧洲国家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态度 二、共和国与护国主期间英国的对外关系(1649-1658) 三、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与光荣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外关系(1660—1688)第三节法国争夺大陆霸权与欧洲国家的反法斗争 一、《比利牛斯条约》 二、路易十四对“天然疆界”的追求 三、奥土战争 四、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与《乌得勒支和约》 第四节18世纪列强争夺欧洲及殖民地霸权的斗争 一、俄国的扩张与北方大战 二、普鲁士的崛起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三、七年战争 四、两次俄土战争 第二章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独立战争的爆发与欧洲各国的态度 二、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与胜利后的外交 第二节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一、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震动与遭致的干涉 二、俄、普、奥第二、第三次瓜分波兰 三、督政府时期法国对外关系 第三节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一、拿破仑的霸权图谋与欧洲的失衡 二、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三、拿破仑对外政策评价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 第一节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一、维也纳会议 二、《神圣同盟条约》 三、《四国同盟条约》 四、对维也纳会议及其体系的评价 第二节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湦时代) 第三节维也纳体系的危机 一、欧洲列强对拉美独立运动的不同反应与门罗宣言 二、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三、东方问题的凸现 第四节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一、1848年欧洲革命 二、克里米亚战争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意大利的统— 一、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兴起 二、普隆比埃协定和法、撒、奥战争 三、对中意大利的归并 四、对南意的归并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五、意大利的最终统一 第二节德意志的统— 一、19世纪中叶的普鲁士 二、丹麦战争 三、普奥战争 四、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 1、16世纪:英西矛盾。为争夺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6、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 7、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8、一战后:英美矛盾。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9、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10、二战后:美苏矛盾。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 11、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 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 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 ⑤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