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船舶数字博物馆观后感

船舶数字博物馆观后感

船舶数字博物馆观后感
船舶数字博物馆观后感

参观“船舶数字博物馆”观后感

学号:084120141 姓名:杨潇雨成绩:

于今日清晨游历船舶数字博物馆,不由被这一艘艘、一条条宏伟雄壮的建筑所震撼,被它们在历史中的事迹所感动,被它们为人类的发展而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推动力量所感染。心中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难以道明。

中国的船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对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公元前1766年-前1122年)出土的龟甲上甲骨文卜辞中"朕"字的象形文字考证,说明中国当时已使用需要艌缝的木板拼装船。战国时期(公元前310年前后)中山国都城灵寿遗址游艇的出土,证明该艇已经用铁箍联接船板,可见在公元前中国木板船已经普及。因此,做为任何一个热爱祖国的青年人,热爱船舶历史,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中国的船舶除了有着十分悠久的建造和使用历史,它还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让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为之自豪,为之骄傲。早在初唐时期,中国商船就大批量前往长崎与荷兰商船角逐贸易之利。可见,唐代时候,商船已经在为中国的航运事业谱写光辉历史。戚继光(1528-1587)是明代中叶抗倭名将,曾多次为总督胡宗宪谋划御倭。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作为参将的他负责防守倭寇频繁出没的宁波、绍兴、台州一带,他修治战舰,屡败倭船,所向披靡,乃使"戚家军"名闻遐迩。可见,船舶不仅被运用于商务,更多时候,它是我们国防的中坚力量,为国家的完整和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中国的船舶业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在艰苦奋斗中一步步坚强地前进。我国现代造船业始于19世纪中期,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80余年间,旧中国钢质船舶总产量只有50余万吨。全国解放前夕,大陆主要船厂约20余家,职工不足2万人,年造船产量约1万吨。解放之初,工厂大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生产陷于瘫痪状态。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船舶工业获得了新生,船舶工业作为国家经济、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得到了国家重视。然而,令人难以接受的是,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失去了苏联的援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造船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我国船舶业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排除干扰,艰苦创业,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了国产第一代战斗舰艇和特种船舶,并开始批量建造海洋船舶,基本形成了我国造修船工业体系。并且,近20年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80年代初,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和第3个拥有远洋靶场船队的国家。我国船舶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相当于6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可以这样概括,我国的船舶工业在艰难曲折中不畏艰险、奋起直追,取得了另其它国家刮目相看的进展。

现如今,我国造船工业不但能够提供足够数量的自己用船,而且逐步走上了一条国际化的路线。我国船舶出口量年年快速增加,截至目前,出口船舶已占我国造船总量的70%以上,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欧洲。这不仅为祖国的经济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帮助中国扩大了影响力,而且

带动了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交通运输行业不同程度的发展,可谓功德无量。

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深深地为此而自豪,而感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然而在经济和政治制度等很多方面并非非常有优势,也并非都屹立于世界前列。然而,中国却以一种超然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断地奋斗,不断前行,一步步地超越一个个对手。而同时,作为一名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我深深地为自己的专业而自豪,海运事业对国家经济以及国防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能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更是不能衡量,学好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便等于掌握了一门能够很好的报效祖国、为祖国作贡献的技能。虽然我们的所作所为,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不值得提起,但是伟大的成就往往来自于众多默默地奉献者无数次的积累,正如小流可以积之为江河一般。

青年一代的我们,要为了中国海洋事业而勤奋学习,为了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而奋斗。

(注:本文当中少量史实引用自船舶数字博物馆文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