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刑事证明标准和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的具体方法

论刑事证明标准和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的具体方法

论刑事证明标准和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的具体方法
论刑事证明标准和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的具体方法

论刑事证明标准和刑事证据的

审查判断的具体方法

陈晓军*

目 次

一、关于刑事证明标准

(一)关于“排除合理性怀疑”

(二)关于“内心确信”

(三)关于客观真实

(四)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具体把握

二、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一)关于证据合法性审查判断的具体操作

(二)关于证据客观性审查判断的具体操作

(三)关于证据关联性审查判断的具体操作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目前,司法实践中刑事案件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证据收集不全面,忽略间接证据、无罪证据的收集;证据收集程序不合法;固定

* 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刑庭庭长,法学硕士。

114

证据意识不强,方法简单,翻供、翻证现象突出;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掌握不准,难以形成定罪的证据锁链等。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理论上证明标准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是排除合理怀疑还是确定无疑存有争议,实践中由于这一证明标准过于抽象,只作了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原则性要求,从而常常导致控辩双方、检法两家产生分歧,诉争久拖不决。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公安司法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达不到要求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对证明标准的准确把握和对证据审查判断操作性的具体研究和规则指导。为此,本文结合法律、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工作实际,谈谈刑事证明标准的把握和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问题。

一、关于刑事证明标准

关于刑事证明标准,笔者认为首先得厘清“排除合理性怀疑”、“内心确信”、“客观真实”三个概念,然后才能讨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具体把握。

(一)关于“排除合理性怀疑”

“排除合理性怀疑”这一概念在英美法系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这是因为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有不同的认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对什么是“排除合理性怀疑”作出了这样的解释:“证明标准必须得到妥适的确定,尽管这种标准不必达到绝对的肯定性,但却必须具有相当高的盖然性程度。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并不意味着此种怀疑没有丝毫可疑的影子。如果不利于某人的证据非常有利,而有利的可能性甚微,那么,此种可能性也可由这样加以消除,即‘当然,它是可能的,但一点也不确实’。倘若如此,此案的证明已达到了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小于此种程度的证明都不够充分。”然而英国著名学者赛西尔·特纳对“排除合理怀疑”则有不同的认识,他认为,“控诉一方只证明一种有罪的可能性(即使是根据或然性的原则提出的一种很强的可能性)是不

115

够的,还需将事实证明到道德上的确信程度——能够使人信服、具有充分理由,可以据以作出判断的确信程度”。由此可见,因为“排除合理性怀疑”概念的抽象性,对其的理解也就不尽相同。定罪案件中允许“合理怀疑”存在的量应控制在多少,超出这个量则不能定罪。西方的学者为了尽可能精确地表述,用百分比的形式来说明,他们认为:定罪案件中的“合理怀疑”应控制在5%一25%的范围内。然而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中,仍将面临将证据化为百分比的难题。

(二)关于“内心确信”

对内心确信最典型的表述是法国1808年的《刑事诉讼法典》第342条的规定,该规定写道:“法律不要求陪审员报告他们建立确信的方法;法律不给他们预定一些规则,使他们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来决定证据是不是完全和充分;法律所规定的是要他们集中精神,在自己良心的深处探求所提出的反对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的辩护手段在自己的理性里发生了什么印象,法律不向他们说‘你们应当把多少证人所证明的每一事实认为是真实的’。它也不向他们说‘你们不要把没有由某种笔录、某种文件、多少证人或多少罪证……所决定的证据,看做是充分证实的。’法律只是向他们提出一个能够概括他们职务上的全部尺度问题:‘你们是真诚地确信么? ’”这一规定成了法官通过自由心证达到内心确信的古典公式。“内心确信”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排除疑问的过程,法国学者卡斯东·斯特法尼在其《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中讲道,“法官必须以提交庭审辩论并经各方当事人自由争论的材料作为形成内心确信的依据,有疑问时,应当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可见,“内心确信”是排除了疑问的确信。

从对“排除合理性怀疑”、“内心确信”的分析,不难看出这两种刑事证明标准实质上是一致的,这两种标准都是一种“高度的盖然性”。只不过为达到“高度的盖然性”,两者使用的方法不同,

116

前者使用的是排除的评价方法,后者使用的是肯定的评价方法。由于“高度的盖然性”,这两种刑事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被掌握的宽严程度也就不尽相同。所幸的是,西方法官的遴选制度造就的是职业化、精英化的法官,这些精英化法官的能动性弥补了这一制度上的些许遗憾。因此,虽然这两种刑事证明标准因其抽象性,在西方的理论及实践界不乏反对的意见,但仍维持着它们原来的地位。尽管如此,西方对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的规定要高于“排除合理性怀疑”及“内心确信”。联合国法律文件1984年批准的《关于保护死刑犯权利的保障措施》第4条规定:“只有在对被告的罪行根据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而对事实没有其他解释余地的情况下,才能判处死刑。”从这一规定的内容看,其不是一种“高度的盖然性”,而是要达到“确定无疑。”

(三)关于客观真实

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这一标准是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上的,故学界将这一标准界定为“客观真实”。即证明的程度要同案件本来的事实相一致。从证明标准的内在要求上看,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设定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即最大限度地接近事实本身。然而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对已发生事实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同已发生事实完全一致的程度。这方面的论述已很多,在此就不再赘述。从这一标准的表述看,何谓证据确实,何谓证据充分,也不甚清楚。理论上对此的解释是:(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2)案件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排除。

(4)得出的结论是惟一的,排除了其他可能性。但此解释也有矛盾之处,排除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因为案件事实是已经发生的,不可重现,是待证事实。而证据是已知事实,如何用已知事实与待证事实进行比较并排除矛盾,在逻辑上是不通的。由于我国这一刑事证明标

117

准的表述太过笼统,不明确,因此,“客观真实”虽然有前面所述的在方向上的正确外,其缺陷也是较突出的。“客观真实”容易使人以自己的主观认识为依据,尤其是在虽有有罪证据,但证据间有诸多矛盾,且影响到定罪这类案件的讨论时,常可以听到有法官这样发言,“虽然证据间有矛盾,从证据上看不够确实、充分,但可以肯定此案是被告人所为,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可以定案。”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也就不时地在报上看到已被定罪的被告人因真凶被抓到而被平反昭雪的消息。因此,按照刑事证明标准的内在要求修正、明确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已成为必然。

(四)我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具体把握

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应借鉴联合国对死刑设置的证明标准,以“确定无疑”或称之为“排他性”这一最高标准作为我国刑事证明标准。这一标准的内容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必须明确、无误,通过这些证据只能得出被告人有罪这一惟一结论,而不能有其他的合理解释。有人可能会问,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何不借鉴西方的,分为两种,一种是死刑案,以“确定无疑”或“排他性”为证明标准,一种是除死刑案件外的其他案件,以“排除合理性怀疑”或“内心确信”这种“高度的盖然性”为证明标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样既可以确保死刑案件的质量,又因为放宽了除死刑以外案件的刑事证明标准,从而有利于打击犯罪。当然,将刑事证明标准分为这两种,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在目前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则不适宜。这是因为: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之所以使用这些标准,除有配套的证据规则作基础外,其精英化法官的能动发挥弥补了因这些标准不高而有可能冤及无辜的不足,同时又尽最大的可能打击了犯罪,较好地平衡了“不枉”、“不纵”。而在我国,虽然证据规则可以借鉴,但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及陪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是短时期内能完成的,如果以“排除合理性怀疑”、“内心确信”这些证明程度较低的证明标准

118

作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则有可能使这些标准成为素质低的司法者滥用司法权的工具。因此,应以证明标准最高的“确定无疑”或“排他性”作为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这一标准比“排除合理性怀疑”、“内心确信”容易操作,符合目前我国法官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此外,持放宽死刑以外案件证明标准的人在价值取向上偏重于打击犯罪,迷信刑罚的威慑力。实际上刑罚的威慑力到底有多大?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从立法上看,死刑从最初的28个罪名增加到72个,力度不可谓不大。从司法上看,1983年开始严打至今,刑事发案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成几何数的翻倍。因此,对刑罚的威慑力不应太过迷信。实际上犯罪是一种社会问题,其解决方法也是多层次、多渠道的,而非刑罚及重刑所能解决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放宽刑事证明标准,又不能解决犯罪问题,却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我们应该如何作价值取向呢?笔者的看法是目前仍应坚持“确定无疑”或“排他性”的刑事证明标准。以此为标准,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理由:

首先,是人权保障的需要。刑事证明标准设置得越高,越不易冤及无辜。刑事证明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价值取向,从刑事证明标准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证明标准的设置是从单纯地打击犯罪到不断融人人权、效率等理念的过程。所以说,合理的证明标准的设置应当是将保障人权与打击犯罪视为等量的因素,甚至应更多地从保障人权的角度予以考量。因为打击犯罪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

其次,司法实践证明这一标准是可行的。笔者从事刑事审判及研究已十几年,从审判实践看,大部分案件在证据上是以被告人有罪为惟一结论的,做到了确定无疑。只有小部分案件存疑,对这部分案件作无罪处理也不至于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且通过对这部分案件的处理,可以促使侦、控机关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办案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刑事司法水平。

119

二、刑事证据审查判断的几个操作性问题

(一)关于证据合法性审查判断的具体操作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证据合法性 要求在收集、审查、判断、运用证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证据必须由法定人员依法定程序以合法方式收集。(2)证据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如搜查时必须有见证人在场,讯问证人的时间、地点要符合法律规定,特别要注意审查侦查人员、勘验人员、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鉴定人是否在各种笔录、鉴定书上签章,鉴定人是否具有合法的鉴定资格等法定的形式要件;(3)证据必须具备合法的来源。如精神病的鉴定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进行。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取证程序和方法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及司法解释的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办案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立案后取证原则。

应当立案在前,取证在后。纪委“双规”期间或侦查机关“初 查”期间获得的“人证”笔录,须经转化方可作为刑事诉讼证据;行政执法机关依法收集的物证、书证及扣押、查封清单,办理提取、移交手续,附取证经过说明后,方可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

立案前收集的调查材料不得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如系亲笔供 词、证词,可由本人书面确认后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如因证人出 国、死亡、生病住院等客观原因,致使其证词不能再核实或不能出 庭作证的,由调查机关出具取证过程的证明,并由侦查机关制作提 取笔录可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立案前制作的供述笔录、证言笔 录,立案后由本人再次核对认可,也可以转化为刑事诉讼证据。 2.取证方法合法原则。

对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的提取、固定、保存,应制作提取笔录、搜查笔录、指认笔录、扣押清单、移交清单、收缴清单、罚没收据或相关照片等,以证明证据来源及取得过程、获取方法的合法性,并

120

由提取人、移交人、见证人(必要时加批准人)签字、盖章;不得改 变上述证据的性质、状态、数量、证据本身原有的表现形式及内容 等。对侦查活动的程序合法性,还可以通过呈请立案报告、侦查终 结报告及相关的诉讼法律文书等综合加以说明。检察人员也可以 亲自询问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讯问被告人、亲自勘察现场、核实物证、书证原件等,对取证程序合法性予以审查。

3.“当场同步取证”原则。

针对现场、物品、尸体、人身或相关场所的搜查、勘验、检查,应当场出示搜查证或勘验检查的证明文件,并当场制作搜查笔录或 勘验、检查笔录,当场由侦查员、当事人或在场见证人、批准人签 字、盖章;注明时间、地点,全面记录相关经过情况,并与搜查、勘验、检查过程同步进行,不得事后弥补。

4.鉴定规则和分组辨认原则。

技术性鉴定和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应附有委托手续、检材来源 证明、鉴定人资格证明;应说明鉴定的法律依据、方法、原理、过程及结论,并由鉴定人、复核人签名,并加盖公章;鉴定结论应附有告知笔录,记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律师的意见;辨认物品或人身,应当每组同类证据五件以上或参照人五人(或照片五张)以上作为对照,并经两组变化辨认;制作的辨认笔录应记明辨认情况,由主持人、辨认人、见证人签名,一般应附辨认照片。

5.严格依法取得“人证”的规则。

对被告人供述与辩解,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人证”的调 查,不得采取威胁、利诱、哄骗、诱导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不得强迫被告人自证其罪;同一份讯问、询问笔录应于12小时内连续进行,一次完成,不得异地完成同一份笔录;“人证”笔录的起止时间,提问人、记录人、被问人应记录完整,要由被问人亲自核对属实并逐页亲笔签名、或按指印及注明时间;对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及重要的证人,应变换时间、地点及侦查员,制作两份以上的讯

121

问、询问笔录,以相印证;原则上应要求他们亲笔书写供词、陈述或证词;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之前应完整全面地告知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应负的义务,并记录在案。

6.有关书证的证明力规则。

营业执照、公证书、仲裁裁决书等,对刑事诉讼中认定事实及处理案件没有预决效力,但可作为书证使用。经侦查、检察或法庭质证,发现上述文件的内容与事实和法律不相符的,可以不受上述文件的限制;检察人员可以发出检察建议,要求有关机关变更或撤销其决定并回函说明;或者支持当事人以诉讼方式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或撤销有关决定。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人民检察院及公安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制作的生效法律文书,对正在办理的案件如何认定事实及处理,没有预决效力,但可作为书证使用。侦查机关可以出具抓获经过材料及各种情况证明,证实证人的身份及取证过程的合法性,有关单位也可以出具文件、解释说明、证实材料等,但不能代替经办人员的证人证言。

7.合议庭休庭核实证据的原则。

合议庭休庭核实证据,一般应通知公诉人(必要时侦查人员)、辩护人到场参加;合议庭休庭后重新获得的人证、鉴定结论等证据,须经开庭质证,方可作为定案的依据。

8.辩方证据的获取规则。

辩护人向被害人或被害人提供的证人进行调查,应当经检察院或法院批准;辩护人提供人证、物证、书证、鉴定结论等证据应附有证明证据来源及取证过程合法性的辅助性证据材料。

9.关于境外证据的获取问题。

向境外的单位或个人调取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追缴赃款赃物等,应依照有关司法协助规定的程序或通过外交途径办理;或由本人亲笔书写材料,直接递交或委托律师递交或以信函方式向我方提供证词;或单位之间通过律师联系,由对方提供证词或书证,

122

附当地公证机关的公证或律师的鉴证,加盖印章,委托律师递交或以邮寄或传真方式向我方提供证据。

此外,注意取证时将证据以法定的证据形式表现出来。如由办案单位出具的抓获经过,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的任何一种,应由办案的侦查人员出具由其署名的证言,这样就属于证人证言。证人证言只能由自然人出具,法人则不行。有的案件没有破案报告,需要破案报告是因为法官可以从中判断被告人是否有自首、立功情节。有的案件没有被告人的身份证明,尤其是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更不能对此马虎,这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被告人是否满18周岁,能不能判处死刑;二是是否会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二)关于证据客观性审查判断的具体操作

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首先,实物证据是犯罪行为引起外界事物的变化所留下的某些痕迹和物品,可以通过审查其是否为原件、原物或者通过鉴定来辨别其真伪、判断其客观性。

其次,对言词证据,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判断其客观性:

1.通过分析言词证据内容是否违反客观规律来判断其真伪,违背客观规律的言词证据肯定不具有客观性。如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一审的被告人薛志强敲诈勒索案,其中一主要证据是被告人薛志强敲诈被害人顾尚凤,让被害人顾尚凤写下欠其10万元的欠条,该欠条被害人顾尚凤是这样写的:“顾尚凤欠薛志强10万元,如果不给钱,便将刘艳梅搞残。”刘艳梅是被害人顾尚风的侄女,被害人顾尚凤陈述该欠条是在薛志强的逼迫下写的,被告人薛志强对此始终予以否认,从该欠条的内容看,是不合情理的,一般来讲,以被害人欠钱为由的敲诈勒索应当是将犯罪的目的以合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才能通过似乎是合法的欠条来达到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的目的,而薛志强案中的欠条却恰恰相反,明确地表

123

明了薛志强敲诈勒索的故意,难怪被告人薛志强在供述中一再强调,我如果让被害人写这种欠条,这不是自己要索取罪名吗?此案连同程序问题,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回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重审,最终由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检察院作了撤诉处理。

2.对言词证据的内容可以通过鉴定、侦查实验等方法辨别其真伪,如证人说在100米外听到了救命声,那么设定同样的情形、条件进行侦查实验以辨别其真伪。

3.通过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的方法判断言词证据是否真实,如犯罪嫌疑人说自己发案时间不在现场,那么可以通过收集发案前后与犯罪嫌疑人在一起的其他人的证言来辨别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伪。

(三)关于证据关联性审查判断的具体操作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案件事实有客观联系。根据证据关联性的要求,应注意收集下列证据:(1)与行为人涉嫌犯罪的构成要件事实有关的证据;(2)能证明行为人涉嫌犯罪的具体行为过程的证据,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目的、何过程、何原因、何结果等“七何”要素的证据;(3)能证明被告人辩解的证据;(4)能排除被告人辩解的证据;(5)与行为人涉嫌犯罪的情节有关的证据。比如对物证、书证的扣押,要有相应的搜查或扣押笔录,证实所扣押的物证、书证从何而来,光有扣押清单不能说明来源,使这些证据丧失了与案件本身的关联性。被告人对物证的辨认也应当是对实物的辨认,然后附被辨认物品的照片,不能只是对物证照片的辨认。

证据的关联性要求应当注意审查证据之间要相互印证,这里讲的印证是指不同种类证据之间的印证,如被害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物证、鉴定结论等不同种类证据之间的印证,同种类证据之间叫不叫印证,这是目前实践中最为头疼的事,如两名被害人指证被告人对其二人实施了抢劫,但被告人不认,而又无其他任何证据,

124

这种情况下能否定案?笔者的意见是:不能。目前对此类案件全国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定,有的不定,理论界大多是一致看法,这种情况下需要补强证据,比如在被告人身上发现所抢被害人的物品等,如果允许没有补强证据的情况下定案,结果可能是弊大于利,比如说两人联合起来诬陷某人,说给其行贿几十万,两人陈述的行贿地点、时间、数额及包装物都一致,如没有补强证据即定案,此类冤案可能增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笔者的看法是宁可可能放纵犯罪,也不能冤枉无辜。

在具体执法中,对证据的审查、结论的得出,要有一个新的理念,即拟得出的结论是否符合“常识、常理、常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常识、常理、常情”是社会需要的最低要求,是公众关于社会最基本价值的基本认识,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是公众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因此很难想象,一个违背社会基本常识、基本伦理标准、基本是非判断标准的司法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有人可能要问,这样做是不是把我们的司法水平降低到了普通老百姓的水平呢?答案正好相反,这样做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司法人员对法理有更准确的理解和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广博的社会知识。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所办的案件,凡是正确的,肯定符合“常识、常理、常情”,前面所提到的薛志强敲诈勒索案即不符合“常识、常理、常情”,因此定性是错误的。

125

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第七章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第一节取证规则 一、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1.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与渊源 禁止强迫自证其罪意指任何人都没有协助他方证明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义务,而且侦控机关亦不得强迫任何人负此项义务。 2.禁止强迫自证其罪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二、证人须履行作证义务规则 证人作证的国家义务 证人作证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证人不出庭作证的原因: 立法原因 制度保障缺失原因 文化传统原因

三、证人特权规则 1.含义及其体现 证人特权规则,又称证人作证豁免权规则,意指公民在法定情况下可以拒绝充当证人或对某些问题拒绝陈述的权利。 主要体现在: ☆禁止强迫自我归罪的特权 ☆近亲属之间的特权 ☆基于公务秘密的特权 ☆基于职业秘密的特权 2.证人特权规则的价值基础 3.证人特权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四、令状规则 1.令状与令状规则 所谓令状,是指记载有关强制性处分裁判的文书。 令状规则,则是指执行侦查职能的警察和检察官只有获得了法官签发的令状的许可,方可执行逮捕、搜查和扣押收集证据的任务。 2.令状规则的历史源流与现世体现 3.令状规则的理论基础 ☆令状规则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相分离的结果,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与精神 ☆令状规则体现了对公民基本权利司法保护的原则和精神 4.令状规则与我国刑事诉讼

第二节查证规则 一、直接和言词规则 1.直接和言词规则的含义和要求 直接规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场规则”;二是“直接查证规则” 言词规则又称为“言词辩论规则”,是指法庭审理活动的进行,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这一规则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参加审判的各方应以言词陈述的方式从事审理、攻击、防御等各种诉讼行为;二是在法庭上提出任何证据材料均应以言词陈述的方式进行。

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审查判断证据

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提高毒品犯罪案件证据质量,依法、公正、规范地办理毒品犯罪案件,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一般规定 第一条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必须严格执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切实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诉讼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确保案件质量。 第二条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 第三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上级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下领导和监督指导,确保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侦查人员应当严格依法全面、客观收集证据,检察人员应当严格依法审查、核实证据,审判人员应当严格依法认定、采信证据。 省公安厅、省检察院和省法院相关业务部门应当加强联系沟通,积极协调解决毒品犯罪案件办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和措施。第四条应查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确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身份,应由其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加盖户籍专用章,必要时应通过同案犯、家属、村委会、社区(街道)或者其所在单位人员辨认等方式加以确认。 第五条应查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前科犯罪,是否构成累犯、毒品再犯。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构成累犯、毒品再犯的证据材料应当包括前罪的生效裁判文书、释放证明等材料;材料不全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侦查机关提供。 如果前科犯罪涉及剥夺政治权利,而释放证明中未注明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变动的,必要时侦查机关应调取刑罚执行机关相关证据,证明是否存在减免剥夺政治权利的情形。 对于经审查没有前科犯罪的,应当将《前科犯罪情况查询表》等相关材料附卷,并加盖办案单位的印章,由办案人员签名,不能仅以侦查机关出具的情况说明作为依据。

刑事证据判断标准)

目录 一、外国刑事证据判断标准概述 (2) (一)英美法系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2) (二)大陆法系的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2) 二、我国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2) 三、对我国刑事证据判断标准的理解 (3)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必须有证据支撑 (3)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3)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必须排除合理怀疑 (3) 四、对我国刑事证据判断标准的进一步探讨 (4) (一)对于“排除合理怀疑”的探讨 (4) (二)对于有利于被告人的证据证明标准的探讨 (5) (三)对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办案中证据标准的探讨 (6) (四)刑事司法政策对刑事起诉证据标准适当调整的探讨 (6) 注释 (7) 参考文献 (8)

浅析我国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 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于我国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完善,对于“证据确实充分”进行了明确细化,加入了对于证据“排除合理怀疑”的考量手段,具有进步意义。证明标准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大问题,事关人权保护与打击犯罪的力度。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证据的证明标准,赋予了证据的证明标准新的内涵。新刑事诉讼法对该款的规定,明确了证明标准达到的要求,对审判人员审查证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就我国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进行评析和论述,针对我国当代的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提出自己的见解,即我国当代的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依旧是“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仅仅作为认定“证据确实充分”的重要考量手段。虽然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于我国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进行了完善,但是对于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的规定还不够详尽细致,需要在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相应司法解释里得到进一步说明。 关键词:刑事证据;判断标准;排除合理怀疑 证据的标准是指负担证明责任的人提供证据,对事实加以证明时所要达到的程度。刑事证据的标准即为要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时,证明该案件事实的证据所要达到能够认定的程度标准。修改前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对于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其中涉及我国刑事证据标准也进行了修改,第五十三条规定: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以法条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当代刑事证据的判断标准。本文就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刑事证据判断标准的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也谈刑事诉讼证据的审查和适用

也谈刑事诉讼证据的审查和适用 [摘要]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是基础和核心,只有通过对大量的证据进行审查和判断,才能作为证据适用。也就是说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就是审查、运用证据的过程。只有掌握证据的三要素及其特征才能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审查和判断证据,才能揭露真相,才能使犯罪分子认罪伏法,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据;审查;适用 一、从证据的三要素来审查判断证据 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是刑事诉讼证据的三要素,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客观性和关联性是讲刑事证据的内容,合法性是讲刑事证据的形式。刑事证据的内容需要通过诉讼程序加以审查,合法性是刑事证据真实性与关联性的法律保证。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表明了刑事证据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证据的客观性要求证据必须有正确的来源,并且是经过查证属实的。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客观的联系,因而使其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或多或少成为可能,在我们认识和理解证据的关联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证据的关联性是客观的;第二,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的联系,或者说证据关联性的表观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证据事实与案件事实联系程度的不同,决定了证据对案件事实证明力的大小,司法人员在刑事诉讼中当然要收集证明力强的证据,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证明力弱的证据;第三,证据和案件事实之间的关联性是可认识的,没有被我们所认识的证据事实,不可能纳入诉讼的轨道,更谈不上起证明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手段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证据与案件事实间的关联性。 证据的合法性,主要是指证据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形式,并且由法定人员依法定程序收集,这具体包括:1.证据必须具有合法的形式。我国形式证据的形式是: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法律对证据的表现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是为了从形式上保障证据的事实内容的客观性。2.证据必须是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的。《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关于收集证据的法定人员,除了上述的司法人员外,辩护律师经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许可,并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

一般情况下刑事案件证据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刑事案件证据有哪些 ▲一、刑事案件证据有哪些 ?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八种:(1)物证;(2)书证;(3)证人证言;(4)被害人陈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6)鉴定意见;(7)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者毁灭证据的,无论属于何方,必须受法律追究。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讯问、质证,听取各方证人的证言并且经过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需要运用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包括: (一)被告人的身份; (二)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存在; (三)被指控的行为是否为被告人所实施; (四)被告人有无罪过,行为的动机、目的; (五)实施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节; (六)被告人的责任以及与其他同案人的关系; (七)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无法定或者酌定从重、从轻、减轻处罚以及免除处罚的情节; (八)其他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 收集、调取的书证应当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是副本或者复制件。收集、调取的物证应当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运、不易保存或者依法应当返还被害人时,才可以拍摄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内容的照片、录像。书证的副本、复制件,物证的照片、录像,只有经与原件、原物核实无误或者经鉴定证明真实的,才具有与原件、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我国刑诉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这就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特征。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时往往只注意到该证据所产生的结论是否真实可信,而对其来源是否合法、能否采用却很少关注,总体来说是重实体轻程序的。从实体法的角度看,只要有助于发现和查明案件真实的事实和材料都必须得到承认和运用,否则就谈不上实体公正,而程序法则要求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和材料必须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否则就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实质来说也就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正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诉讼证据规则来加以平衡的。 通过具体的证据规则,使控辩双方能够积极加入诉讼过程,就其所提出的意见承担举证责任,并由此限定证据审查的范围。这样既能减少法院不必要的查证活动,提高办案效率,又能减少法官对案件进行职权调查的因素,避免过分的自由裁量和主观擅断。同时,具体的证据规则也为控辩论双方和法官的证明活动确定一个框架,有利于协调控辩双方之间以及控辩双方与法官之间围绕证据展开信息交流。制订严格、科学、明确的证据规则,对证据收集、举证、质证、认证全过程作出具体规定,以严格的司法程序为保障,使法律真实最大程度接近于客观真实,才能真正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改变那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促进司法公正这一诉讼最高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确立的诉讼证据原则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方面的立法是非常不完善的,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有关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条文,主要有刑诉法证据专章的8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部委《规定》)的3条,最高法院《关于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11条,以及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在具体规定审判程序中涉及证据的一些条文。而且上述条文中还有相当部分不涉及审判环节或者仅作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国三大程序法中,民商事及行政诉讼都有了证据规则,刑事诉讼则没有证据规则的具体规定,与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刑庭沉重的审判职责极不相称,使我国97年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疑罪从无”等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人权法治观念在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和司法解释中还是或原则性、或明确具体地规定了一些刑事诉讼证据规则,虽然这些原则,有些在法学界获得普遍认同,有些却在应用于司法实践的同时引起了法学界的激烈争论,但都不影响一个既定事实,就是这些规则是目前我国有现行立法依据的,是司法实践中在收集、审查、采信证据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1、审判机关取证原则 刑诉法第43条、45条以及《解释》第54、55、56条分别规定了审判机关收集、调取证据的权利义务和一些具体的操作程序。前文已经提到,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特征,我国现行的庭审方式并非典型的对抗制,而是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法官职权运用。

浅析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及其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规则

浅析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及其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规则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 梁聪 在刑事诉讼中,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及其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规则是一个刑辩律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本文对刑事诉讼证据种类及其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规则进行解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一、刑事证据的种类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材料。证据种类,是指根据事实内容的各种外部表现形式对证据所作的分类。证据种类实际上是证据在法律上的分类,是证据的法定种类。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的规定,证据包括: (1)物证 物证是指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物品属性、存在状况起证明作用的,因此与其他证据相比,物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稳定性。 (2)书证 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书证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多种多样,不限于“书写的文字材料”。书证属于实物证据范围,客观性较强。这里需要注意书证与物证的区别是“书证以内容证明案件事实,物证以物质属性和外观特征证明案件事实”。书证与物证的共同特点主要是都要有实物载体,属于实物证据。如果一个物体可以同时以上述两种方式发挥证明作用,它既是书证又是物证。 (3)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以外的人,其陈述的是亲身感知的事实。证人证言往往会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的影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单位”不能作为证人。 (4)被害人的陈述 被害人陈述是指刑事被害人就其受害情况和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被害人对犯罪有较多了解,但也容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被害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关案件的情况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所作的陈述,通常称为口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可以全面、具体反映案件事实,但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切身利害的关系,口供容易反复,时供时翻,这是口供比起其他证据所不同的又一个显着特点。 (6)鉴定意见 鉴定意见是指司法机关为了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指派或聘请具有这方面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进行鉴定后所作的书面意见。鉴定意见具有特定的书面形式,是鉴定人对专门性问题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提出的分析判断意见,内容仅限于案件涉及的相关科技技术问题。与证言等其它言辞证据相比,鉴定意见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少。 (7)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勘验等笔录是指办案人员对犯罪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等进行勘查、检验后所作的笔录。勘验等笔录的表现形式可以包括文字、记载、绘制的图样、照片、复制的模型材料和录像等。勘验等笔录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证据及其所表现的各种特征,对于发现、收集证据,确定侦查方向,鉴别其他证据有重要的作用。 (8)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202X年司法考试二卷《刑事诉讼》基础考点: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doc

202X年司法考试二卷《刑事诉讼》基础考点:刑事证据的审 查判断 202X年司法考试即将开始,在这里为考生们整理了202X年司法考试二卷《刑事诉讼》基础考点,希望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我的及时更新哦。 202X年司法考试二卷《刑事诉讼》基础考点:刑事证据的审查判断刑事证据的审查,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已经收集到的各种证据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审查判断,鉴别真伪,以确定各个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并对整个案件事实作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刑事证据的审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每个证据逐一进行审查核实。在确定单个证据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判断该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二是在对单个证据审查判断的基础上,对全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研究,排除一切矛盾,找出内在联系,考察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结论。 刑事证据的审查是对案件证据的认识活动,应当由浅入深、从个别到整体,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情况下,刑事证据的审查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单独审查。单独审查是对每个证据材料分别审查,即单独审查判断每个证据材料的来源、内容及其与案件事实的联系,审查是否真实可靠及有多大的证明价值。(2)比对审查。比对审查是对案件中证明同一案件事实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证据材料的比较和对照,审查其内容和反映的情况是否一致,能否合理地共同证明该案件事实。一般情况下,经比对研究认为相互一致的证据材料往往比较可靠,而相互矛盾的证据材料则可能其中之一有问题或都有问题。当然,对于相互一致的证据材料也不能盲目轻信,因为串供、伪证、刑讯逼供等因素也可能造成虚假的一致;而对于相互矛盾或有差异的证据材料也不能一概否定,还应当认真分析矛盾或差异形成的原因和性质。(3)综合审查。综合审查是对案件中所有证据材料的综合分析和研究,看其内容和反映的情况是否协调一致,能否相互印证和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刑事诉讼证据规则 我国刑诉法第43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这就立法上确立了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具有较强的职权主义特征。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时往往只注意到该证据所产生的结论是否真实可信,而对其来源是否合法、能否采用却很少关注,总体来说是重实体轻程序的。从实体法的角度看,只要有助于发现和查明案件真实的事实和材料都必须得到承认和运用,否则就谈不上实体公正,而程序法则要求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和材料必须符合证据规则的要求,否则就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从实质来说也就是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矛盾,正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具体的诉讼证据规则来加以平衡的。 通过具体的证据规则,使控辩双方能够积极加入诉讼过程,就其所提出的意见承担举证责任,并由此限定证据审查的范围。这样既能减少法院不必要的查证活动,提高办案效率,又能减少法官对案件进行职权调查的因素,避免过分的自由裁量和主观擅断。同时,具体的证据规则也为控辩论双方和法官的证明活动确定一个框架,有利于协调控辩双方之间以及控辩双方与法官之间围绕证据展开信息交流。制订严格、科学、明确的证据规则,对证据收集、举证、质证、认证全过程作出具体规定,以严格的司法程序为保障,使法律真实最大程度接近于客观真实,才能真正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改变那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促进司法公正这一诉讼最高目标的实现。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确立的诉讼证据原则 目前我国刑事诉讼证据规则方面的立法是非常不完善的,现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中有关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条文,主要有刑诉法证据专章的8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国人大法工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六部委《规定》)的3条,最高法院《关于执行刑诉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11条,以及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释在具体规定审判程序中涉及证据的一些条文。而且上述条文中还有相当部分不涉及审判环节或者仅作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我国三大程序法中,民商事及行政诉讼都有了证据规则,刑事诉讼则没有证据规则的具体规定,与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刑庭沉重的审判职责极不相称,使我国97年刑法规定的“罪刑相适应”、“疑罪从无”等原则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人权法治观念在刑事立法和司法领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尽管如此,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律和司法解释中还是或原则性、或明确具体地规定了一些刑事诉讼证据规则,虽然这些原则,有些在法学界获得普遍认同,有些却在应用于司法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一)

浅谈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一) 摘要:证据开示制度是最早形成于十九世纪的英国,它是当事人主义或类当事人主义在诉讼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制度,证据开示制度的主旨是使诉讼当事人能够在庭审之前得到与案件有关的必要的证据信息,为诉讼做必要准备。证据开示制度给予当事人双方平等的收集、掌握证据的机会,促进发现事实真相。同时也提高了诉讼效率,减少了庭审举证、质证的繁琐过程,减少了庭审的时间,以达到保证诉讼的公平与效率的目的。本文中,笔者就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开示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谈几点个人意见。 关键词:刑事诉讼证据开示被告人 一、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概念及意义 1、证据开示制度的起源 证据开示最早起源于16世纪末期的英国,19世纪英国在民事诉讼改革中形成。1938年美国确立了一项法定证据开示程序后,证据开示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诉讼法和证据法之中。 2、证据开示的概念 证据开示的基本涵义是指庭审调查前诉讼双方当事人从对方或第三方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和收集证据的程序,它是一种庭前的程序和机制,是诉讼一方在庭审前获取另一方与案件有关事实和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制度。 3、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及意义 证据开示制度作为准备程序的一部分,之所以既能促进发现真实案情,又能保证庭审活动集中、顺畅的进行,主要是因为现今诉讼活动的特征所决定。在现今诉讼活动中,对抗性是诉讼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对抗性特征导致了诉讼双方为达到诉讼目的的相互采用各种竞技手段,在诉讼中,诉讼双方都尽可能的搜集、使用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同时诉讼双方尽可能的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获知对方已掌握的各种证据信息,借以达到削弱对方的攻击力和提高自己的防御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诉讼目的。诉讼双方的这种对抗性使诉讼双方必须在庭前严格保守自己已知悉的案件信息,以避免自己所知悉的案件信息被诉讼对方获知。鉴于这种对抗制度将导致诉讼双方交换证据的困难,诉讼中的证据开示问题,也就随之突出出来。为保证法律的公正,提高诉讼的效办,就必须制定专门的证据开示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一般来说,证据开示制度的目的主要有:1、确立诉讼双方争议的事实,找出争议焦点;2、取得与案情有关的必要的证据信息;3、为庭审作必要的准备,获取一些庭审中可能难以取得的相关信息,证据开示制度的基本意义就是为了达到证据开示的目的,以保证诉讼的公正和效率。 二、我国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制度的现状 我国在1996年对《刑事诉讼法》作了较大的修改,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过程中证据开示做出了部分规定,与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相比,在证据开示问题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刑事证据开示制度,它在刑事诉讼中证据开示的范围、内容和证据开示主体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些规定与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新《刑事诉讼法》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对证据开示范围做出了下列规定: 1、在侦查阶段,《刑事诉讼法》第96条第2款规定:“受委托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这时证据开示的范围仅是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2、在审查起诉阶段,《刑事诉讼法》第36条第1款规定:“辩护律师自人民检察院受理案件之日起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鉴定材料”。证据开示的范围仅限于诉讼文书和技术鉴定材料。

《刑事证据学》历年真题全套试题

2.1 00370刑事证据学真题及答案(2004年4月份) 一、单项选择题 1.刑事证据的基本属性是[ D ] A.客观性、关联性、直接性B.主观性、直接性、合法性 C.主观性、关联性、合法性D.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证人的是[ B] A.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人B.承办本案的司法人员 C.年幼的人D.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 3.以下关于被害人陈述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被害人陈述都是直接证据 B.被害人死亡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替他提供被窖人陈述 C.被害人陈述作为诉讼证据,可以包括严惩犯罪分子的要求 D.被害人陈述是一种独立的证据 4.有权指定医院对精神病进行医学鉴定的是[ ] A.省级人民政府B.省级公安机关C.省级人民检察院D.省级人民法院 5.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侦查实验。有权批准侦查实验的是[ ] A.公安局长B.刑警队长C.派出所所长D.检察长 6.在侦查阶段,有权依法主持勘验、检查工作的人员应当是[ ] A.鉴定人B.侦查人员C.法医D.侦查机关聘请的专家 7.依法扣押犯罪嫌疑人的邮件、电报,经查明确实与案件无关的,侦查机关将其退还邮电部门的时限是[ ] A.7天以内B.5天以内C.3天以内D.24小时以内 8.某项证据可以证明被告人没有作案时间或不具有作案的条件,该项证据属于[ ] A.“法定减免型”辩护证据B.“酌情减免型”辩护证据 C.“直接否定式”辩护证据D.“釜底抽薪式”辩护证据 9.在以下关于言词原则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言词原则即直接原则 B.言词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定案时必须具有言词证据 C.言词原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诉讼原则 D.言词原则要求诉讼必须以言词方式进行 10.下列各事项中,属于刑事诉讼中无须证明的事项的是[ ] A.证据材料B.程序法方面的事实 C.预决的事实D.实体法方面的事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英美证据法中的证据可采性规则包括[ ] A.相似事件或类似事件,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B.当事人的品格通常不得作为认定案情的证据 C.以非法方法获取的证据材料,不具有可采性 D.传闻证据不具有可采性 E.证人对案情所发表的“意见”,一般不得采用为证据 12.下列各项证据中属于物证的有[ ] A.杀人凶器B.诈骗犯罪所得的赃款C.盗窃现场留下的撬压痕迹 D.爆炸犯罪所用的雷管E.将犯罪过程详细记录下来的录像带 13.书证的基本特征包括[ ] A.物质性B.思想性C.特定性D.确定性E.间接性 14.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享有的权利包括[ ] A.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参与诉讼权B.陈述权C,控告权 D.人身自由权E.要求保密权 15.按照证据在理论上的分类,下列证据中属于言词证据的有[ ] A.物证B.书证C.鉴定结论D.勘验、检查笔录E.证人在言 16.视听资料的特点包括[ ] A.准确性B.逼真性C.直感性D.动态连续性E.可能被用以制造伪证 17.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原则,对这一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

刑事诉讼证据制度

第四单元刑事诉讼证据制度 一、刑事诉讼的法定证据种类(P396) (一)概述 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证据。 (二)证人出庭作证(P412) 1.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2.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3.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的,予以训诫,情节严重的,经院长批准,处以10日以下的拘留;被处罚人对拘留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4.人民警察可以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例题·单选题】根据《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的规定,经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作证。下列人员中,属于这一规定适用范围的是()。(2013年) A.被告人的兄弟姐妹 B.被告人的配偶 C.被告人的父母 D.被告人的子女 【答案】A 【解析】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1.VS证人证言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有共同犯罪关系的同案犯的揭发,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同案犯其他犯罪事实的揭发、对非同案犯犯罪事实的揭发,属于证人证言。 2.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充分确实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例题·多选题】王某伙同张某出售假发票,被公安机关抓获。王某为争取立功,将自己曾听到的张某抢劫他人财物的情况主动向公安机关报告,后经查证属实。在张某抢劫案中,王某的揭发行为本身所形成的证据属于证据中的()。(2012年,经调整) A.犯罪嫌疑人供述 B.证人证言 C.言词证据 D.直接证据 E.派生证据 【答案】BCDE 【解析】(1)选项ABC: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同案犯其他犯罪事实的揭发、对非同案

谈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一)

谈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一)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含义,并依据其要求和作用及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将其划分五种情况: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二、确定证明标准的要求 三、证明标准在实践中的作用 四、如何正确把握证明标准 五、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实践中司法机关办理的案件往往会出现从有罪到无罪的反复,具体分析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司法人员仍未形成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要求的“无罪推定”观念,二也说明司法人员收集、运用、认定证据的能力较弱,未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究竟掌握怎样的证据,换句话说,证明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做有罪认定?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予以论述。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 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是指法律规定的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的要求。有的学者称为证明要求。 在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在理论上要求达到客观真实。为此,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明确的证明标准,这就是《刑事诉讼法》第129条、第137条、第141条、第162条中多次规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也就是说,侦查机关对案件侦查终结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人民法院对于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都必须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所谓犯罪事实清楚,是指作为定罪量刑根据的有关的事实和情节,都必须查清。至于那些不影响对被告人定罪量刑的细枝末节,则无必要查清。所谓证据确实、充分,是对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质和量的总的要求。证据确实,即每个证据都必须真实,具有证明力;证据充分,即证据必须达到一定的量,足以认定犯罪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具体是指达到以下标准:(1)据以定案的每个证据都必须查证属实;(2)每个证据必须和待查证的犯罪事实之间存在客观联系,具有证明力;(3)属于犯罪构成各要件的事实均有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4)所有证据在总体上已足以对所要证明的犯罪事实得出确定无疑的结论,并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二、确定证明标准的要求 确定刑事案件证明标准的原则必须是从高从严,即高标准,严要求。这是由刑事案件的性质所决定的。所有的刑事案件都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相关,如果搞得不准,任何一个冤、假、错案或司法不公,都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公益,关系到稳定的大局和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证明的标准直接涉及到人权保护问题,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和世界范围内的人权斗争的潮流,都要求诉讼证明的标准要从高从严。就刑事诉讼的本身而言,其全过程无不同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紧密相联。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环节,一方面涉及到被害人的权利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又关系到嫌疑人、被告人、被判刑人的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尊重和保障人权,严格证明标准,是惟一的途径和方法。另外,我国长期以来人民司法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诉讼证明的标准必须从高从严。尤其是我党从延安整风,到解放以来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十年的悲惨教训,党和国家对打击刑事犯罪,总结和制定了“稳、准、狠”的刑事政策、贯彻执行这一刑事政策的核心是一个“准”字,所谓“准”,在刑事诉讼中就表现为诉讼证明的标准,既要高又要严,要严格按照运用证据的客观规律完成证明的任务。近、现代刑事诉讼的证明标

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庭审操作规范

刑事公诉案件第一审普通程序庭审操作规范 一、庭前工作 (一)立案审查。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经立案庭登记后2日内将案件移送刑事审判庭进行立案审查。 刑事审判庭指定一名法官审查,并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分别作出退回人民检察院、通知人民检察院在3日内补送材料、终止审理、不予受理、受理等决定。 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应当在7日内审查完毕并决定是否受理;检察院建议按简易程序审理的公诉案件,应当在3日内审查完毕并决定是否受理。决定受理的,应当制作《案件受理通知书》。 立案审查的期限不计入人民法院的审理期限。 (二)开庭前的准备工作。 决定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或独任审判员和开庭日期,并依法做好如下开庭前准备工作: 1、决定受理后5日内,将《案件受理通知书》送达公诉机关和当事人。在给当事人送达通知书时,随文发送起诉状副本和刑事诉讼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书等。 2、被告人在押的,向看守所发送《换押票》,将被告人换为法院羁押或者依法变更强制措施;被告人已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人民法院应当在决定受理案件后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或者重新办理手续。 3、确认被告人是否委托辩护人。如需为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应当在开庭10日前将指定辩护通知书和起诉书副本送交提供法律援助的机构。 4、在开庭3日前,将开庭通知书、开庭传票和出庭通知书分别送达公诉机关、当事人和辩护人、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勘验检查笔录制作人、翻译人员等。公开审判的案件还应发布开庭公告。 5、开庭前,依照本规范向被告方开示证据材料。 另外,承办法官在接到案卷后应当认真阅卷,制作《阅卷笔录》。其他合议庭成员阅卷时,可以就《阅卷笔录》提出修改意见。审判长认为开庭前需要就案件的有关问题进行合议的,可以召集合议庭评议。 (三)庭前举证和调查取证。 1、关于举证责任制度。刑事公诉案件的举证责任分担如下:(1)公诉机关有责任向人民法院提供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相应的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公诉机关应当对所提供的证据作必要的说明。(2)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应当对其主张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3)被告人有举证的权利,于开庭五日前提供证人、鉴定人名单和拟当庭宣读、出示的证据复印件、照片。(4)当事人及其辩护人、代理人有权申请法院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或者勘验。

刑事诉讼的八种证据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246495116.html, 刑事诉讼的八种证据 在刑事诉讼中,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证据有八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物证】指以外部特征,物质属性、所处位置以及状态证明案件情况的实物或痕迹。如作案工具、现场遗留物、赃物、血迹、精斑、脚印等。 【书证】即以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记载的内容表达的与案件事实有关的人的思维或者行为的书面材料。如行政机关的文件、文书、函件、处理决定等。作为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的规范性文件,是行政机关在诉讼中必须提交的书证。 【证人证言】即直接或者间接了解案件情况的证人向人民法院所作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陈述。一般情况下,证人应当出庭陈述证言,但如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精神病人、未成年人作证应与其心理健康程度、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

【被害人陈述】即本案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和承认。 【被告人供述和辩解】 【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鉴定结论,即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鉴定人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就与案件有关的专门问题所作的技术性结论。根据鉴定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医学鉴定、文书鉴定、技术鉴定、会计鉴定、化学鉴定、物理鉴定等。 勘验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或者物品进行勘察、检验、测量、绘图、拍照等所作的记录。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 【视听资料】即以录音、录像、扫描等技术手段,将声音、图像及数据等转化为各种记录载体上的物理信号,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音像磁带、计算机数据信息等。 【电子数据】是指基于计算机应用、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等电子化技术手段形成包括文字、图形符号、数字、字母等的客观资料。

刑事证据审查中的常见问题

一、物证审查常见问题 1、物证提取、扣押不全面 现场勘验过程中对物证的搜集不全面,提取、扣押的物证来源不清,主要表现为现场未提取物证、提取的物证存在遗漏,提取物证的位置和现场照片不一致,物证的性状特征与登记表中记载的不一致或者与DNA检材中显示的不一致等问题。 对于在侦查活动中发现的相关物证,应有扣押决定书及相关清单、扣押清单,笔录应该有见证人、持有人、侦查人员签名,对于没有持有人签名的,应当在笔录中予以注明。 物证检材和样本在每个司法机关和鉴定单位保存和流转,都应有专人负责,每次交接都应有两人以上签收。流转过程的记录要连续,一旦出现断点,该物证的证据能力就会受到影响,成为以后法庭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果受到辩护人的质疑,严重的会使该物证得不到法庭采信。因此,应保证卷中所扣押的物品清单与随案移送物品清单之间的对应性。 2、《调取证据通知书》与《扣押决定书》使用混乱 在现场勘验检查、搜查中发现的可以证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无罪的各种物品和文件,由侦查人员、见证人和持有人签名;在侦查过

程中需要扣押财物、文件的,制作《扣押决定书》及清单,扣押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 在侦查过程中,发现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持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时,应当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调取该证据,向个人收集和调取的证据,必须由本人签名,并制作《调取证据通知书》及清单。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扣押清单需要有见证人签名,而调取证据清单不需要见证人签名。 3、物证保管、移送、处理不规范 侦查机关在对相关物证扣押后,将不同地点查获的物证不注意区分而是混杂保存,导致物证来源无法区分,或是在相关涉案物证的处理上不规范,在案件尚未宣判的情况下,将相关物证擅自处理。 4、物证提取、收集系在不同地点勘查中取得,但仅出具一份勘查笔录、一份扣押清单 在侦办案件过程中,往往存在多次勘查、扣押行为,扣押的时间、地点、见证人、持有人等应各不相同。个别案件中,侦查机关存在多次勘查、扣押行为只出具一份勘查笔录、一份扣押清单的情况,这种做法虽然省时省力,却使得勘查笔录、扣押清单所承载的证明物证来源、确保取证程序合法的功能无从体现,从而对证据采信、事实认定均造成一定影响。 5、物证特征、性状、提取位置等标注不准确 在物证收集过程中,侦查人员会将物证的特征通过相应的书面记录予以标注,但标注过程中对物证的特征描述过于随意,没有将其独

刑事案件办案流程

刑事案件办案流程 1、接受当事人(犯罪嫌疑人)亲友咨询,办理委托手续。不同阶段,办理委托手续所用的文书有所不同。 2、向侦查机关了解经办人员及联系方式。 3、办理会见当事人的有关手续。 4、会见当事人,了解案件情况,并做好会见笔录。 5、和经办人员交流律师对案件的看法。 6、如有取保候审可能,申请取保候审。 7、了解案件进展。 8、向公诉机关提交辩护手续。9、复印有关材料,包括起诉意见书和鉴定材料等。10、再次会见当事人,探讨案件情况。11、和公诉机关交换意见,并根据案件情况收集有利证据。12、到法院查阅案件的卷宗,研究起诉书和案件的材料。13、会见当事人,指导当事人在法庭配合律师工作的相关事项。14、开庭前准备,研究整个案件情况,起草辩护意见。15、开庭(可能多次)参与庭审辩护。16、向法院提交最后的辩护意见,提出对当事人最有利的观点。17、不定期的解答家属和亲友的询问。18、参与法院的宣判工作,领取判决书。19、告知当事人亲友判决书内容,并就判决向当事人亲属作出说明。20、回访被告,询问被告对判决的意见,并询问其是否同意由律师代写上诉状,代为提交上诉状。 一、刑事案件办案流程之侦查阶段 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或其近亲属到律师事务所办理案件委托手续后,我们将提供如下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1、提供法律咨询,与侦查机关交涉。 接受犯罪嫌疑人及家属的法律咨询,将有关强制措施的条件、期限、适用程序的法律规定予以告知;告知犯罪嫌疑人享有自行书写供述的权利,有权对侦查人员的询问笔录进行核对和修改;对于侦查机关的鉴定结论有被告知和对鉴定提出异议的权利;对侦查人员申请回避的权利等。 2、向侦查机关了解嫌疑人涉嫌罪名及案件的进展情况,对涉嫌的罪名和量 刑进行详细分析。 3、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如果符合法定情形,代为申请取保候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