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朝中为何有两个编外高级女干部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8
唐朝诡事录八个案件解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许多神秘的故事和案件也在唐朝中发生。
今天,我们将为大家介绍八个唐朝诡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些神秘的案件。
一、玄武门之变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曾经发生了一场被称为“玄武门之变”的政变。
公元626年,李世民的叔父李元吉与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密谋篡位,但事情败露。
李元吉遂率领士兵攻入玄武门,企图刺杀李世民。
李世民惊慌失措,但他的妻子魏征之女魏国夫人挺身而出,用身体挡住了李元吉的刀,保护了李世民的性命。
最终,李世民在身边忠诚的臣子的帮助下,成功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成为了唐朝的皇帝。
二、骊山女仙据传说,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娇娥的女子,常常在骊山上修炼仙术。
她的美貌和仙术让人们都为之倾倒。
但是,当时的唐高宗却对她产生了不正当的兴趣,多次派人前往骊山追求她。
李娇娥不愿成为唐高宗的妾室,于是选择了自杀。
她的遗体被埋葬在骊山之中,但是她的灵魂却始终不肯离开人间。
后来,传说她化成了一只白蛇,一直守护在骊山之上。
三、韩湘子与狐仙韩湘子是唐朝时期的一位道士,精通道术。
有一天,他在山中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只狐狸竟然会说话。
狐狸告诉韩湘子,自己其实是一只仙狐,因为犯了规矩被贬到人间。
韩湘子被狐狸的智慧和文化所吸引,便收养了它。
后来,韩湘子发现这只狐狸有着非同寻常的能力,能够助他施法,于是他开始与狐狸一起修炼道术。
最终,他们二人一起升仙,成为了神仙。
四、李白和不死鸟唐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在后来被誉为“诗仙”。
据传说,李白曾经在山中遇到了一只不死鸟,这只鸟身体焕发着金光,美丽异常。
李白被它的美丽和神秘所吸引,便追随着它走了很久。
最终,他们来到了一座山顶,不死鸟就在那里消失了。
李白被这个奇妙的经历所感动,写下了名篇《将进酒》。
五、唐玄宗的宠幸唐玄宗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皇帝,他对美女的喜好尤为突出。
据传,他曾经宠幸了一位名叫杨贵妃的美女,甚至为了她废除了后宫的规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的父亲是谁李世民的女人都有谁导语:李世民的父亲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李渊原来是隋朝廷的一位官员,公元615年,全国各地纷纷爆发起义讨伐隋朝。
李渊受到李世民、刘文静李世民的父亲为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李渊原来是隋朝廷的一位官员,公元615年,全国各地纷纷爆发起义讨伐隋朝。
李渊受到李世民、刘文静等人的鼓动,于617年在山西晋阳起义,讨伐隋朝。
李世民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
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
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
李渊建立唐朝后,疆土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唐朝的疆土领域,他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征战南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稳固唐朝政权努力。
李世民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公元623年,李建成消灭了刘黑闼,获取了河北一带的统治权。
随后,唐朝军队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军队。
公元624年,李渊统一天下。
李世民兄弟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稳定天下后,唐高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巩固了唐朝基本建设。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儿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不久之后,唐高祖禅位于李世民,自己成为太上皇,先后居住在太极宫和大安宫。
李渊成为太上皇后,很少外出活动。
公元635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埋葬于献陵。
生活常识分享。
xx朝xx为何有两个编外高级女干部——《xx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章xx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大唐之初,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李唐帝国究竟靠什么赢得了这场竞争?李世民让封德彝推荐人才,对方为何一个也推荐不出来?李世民看到莘莘学子高中,为何欣喜若狂?他在选人、知人和用人上,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说长孙皇后和徐惠是他的两个“编外女大臣”?】这是一个关于用人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贞观年间曾发生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李世民让大臣们向朝廷举荐人才,按现在的说法叫推荐优秀年轻干部。
当时,很多大臣都纷纷向李世民举荐人才,唯独有一个叫封德彝的人,一个也没有举荐。
有一天,李世民问封德彝,我让你帮我发现人才,举荐人才,这么长时间了,你咋一点动静也没有啊?xx回答说:我说皇上啊,不是我不想举荐,而是我们国家目前实在是没有值得用的人啊,该用的您已经用了,那些没被重用的都是素质和能力不行的。
言外之意是:天下该发现的人才都发现完了。
李世民听了,笑着说,不是天下没有人才,而是你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啊。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另外两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是关于科学发明的。
20世纪前夕,美国专利局专员查尔斯.迪尤尔专门写了一封信,要求当时的总统麦金莱先生下令撤销专利局,他理由是:“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了,留着专利局没有,纯粹是浪费国家资源。
”另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选人用人的。
唐玄宗李隆基让宰相李林甫负责科举考试,专门选拔天下人才。
李林甫接到命令后,有一种担心,万一新录用的人才在向皇帝提出治国对策时,把自己的奸恶面目揭露出来该怎么办?为此,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考试时专门出偏题怪题,以把考生难倒为目的。
结果出来后,所有参加考试的让人全部名落孙山,一个也没考上。
然后,他专门向皇上写了一封贺信说,皇上,您真是太圣明了,现在全天下的优秀人才,都已经为您所用了,普天之下已经没有拔尖人才了。
意思是该选拔的人才早都选拔完了,以后别再搞这劳神子事情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的生平为何不详?
导语:杨淑妃简介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
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
在史书上
杨淑妃简介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
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
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
对于杨淑妃逝世于何年也不清楚。
杨淑妃剧照
杨淑妃的生母,史料上并没有记载,有很多种可能姓,但没有依据可以定论。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杨淑妃是隋炀帝的高级嫔妃生的,也有学者认为是一般的妾室生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萧后生的,对于这个争论很多。
隋炀帝的一生十分喜欢游历,他的足迹踏遍了江山,在这期间,杨淑妃也跟随父亲有很多游历,因此见识也很广泛。
武德九年,也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
根据两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的措辞可以知道,“杨妃”这一称呼是最简单嫔妃的泛指,而是杨氏应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才册封了正式的“妃”的封号,是属于四妃之一的。
根据周礼四星制度与唐朝的制度,“四妃”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她们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
但是很遗憾的是,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何时获得今已失考。
杨淑妃是我们后世根据当时的情况给杨妃冠上的封号。
杨淑妃的卒年,具体是什么时候现在也是不知道的,杨妃是否陪葬昭陵,也是未知之数。
杨淑妃的生平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的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她的出生地在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玄武门之变真相李世民隐瞒了什么?
导语: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
玄武门算是唐朝出镜率最高的一个地方。
在唐朝的近300年里,读与之有关的史籍,就可以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从高祖开基到玄宗朝之前的93年中,发生了四次宫廷政变,而这四次政变却都牵涉到当时的皇宫城墙的北面正门——玄武门。
那么我们去看看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背后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隐情呢?
一、李建成其人
李建成如今一出现在影视作品里就是一酒色之徒,真是可怜!其实历史上的李世民比他可好色多了,而且还从不注意影响,于是“纳谏”之外留下“唐宗好色”的“美誉”。
李建成也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这已是史学界公认的了。
但是他比不上李世民,我也这么认为,李渊他都比不上的。
不过治国理政的才能倒很难说,因为贞观之治的制度基础就是武德年间打下的,只是当时李建成在老爹身边究竟做出了些什么贡献也不得而知。
而在军事谋略和政治谋略上,李建成恐怕就远不如李世民了。
这一来嘛,是因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实在太强了,整个历史上都没几个能跟他比肩的,所以很难想象与之同时代的除了李靖竟还有一个李建成堪与其相比。
二来李建成本身在军事上也没有多大建树,一方面是因为李世民每逢战事就主动请缨,李建成就懒得跟他争了;另一方面则他提出过一个馊主意:迁都避突厥。
李渊当时头脑发热竟也一时同意了。
要真这么做,关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突厥兵来搜掠,幸亏李世民又积极劝谏了回去。
而政治上的谋略不怎么样,则是因为李建成跟李世民斗,主意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女官制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朝代,女官制度在此期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唐朝,女官分为宮女、掌禄女、女官和宫掖。
宫女是从普通百姓家庭选取的年轻女子,她们通常从小就被选入宫廷,接受宫廷教育,负责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起居。
掌禄女是负责内务和管理规范的女官,她们与宫女一起侍奉皇室成员,同时也负责维护宫廷秩序。
女官是指担任各种宫廷管理职位的女性官员,例如司礼、秘书、侍卫等。
宫掖是皇帝的亲信女官,她们通常是从皇家亲属或皇后的亲属中选取,担任重要的侍奉和娱乐职务,例如负责宴会娱乐、舞蹈演出等。
唐朝女官步入宫廷之后,需要遵守严格的宫廷礼仪和规矩,并接受专门的训练和教育。
她们通常居住在宫中指定的内殿,服装装饰也有相应的规定。
女官的地位和职位高低与其家族背景、才能和宫廷表现密切相关。
女官在唐朝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除了承担着皇帝和皇后的侍奉职务,还参与了政治和文化活动,例如受皇帝委托主持宴会、参与宫廷政务、传授文化知识、创作诗歌等。
同时,女官也对宫廷的日常管理和女性事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管理宫廷女性教育、维护女性权益等。
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女官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和重视。
在一些历史记载和诗词作品中,也
反映了一些女官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的杰出表现。
然而,女官制度在唐朝后期逐渐衰落,至宋代基本消失。
秦王李世民的故事_李世民是什么民族李世民是具有鲜卑族血统的汉族人。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曾在雁门关救过被围困的隋炀帝杨广,后又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出征。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秦王李世民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秦王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是唐高祖和窦皇后所生的孩子,大哥是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李世民四岁时,一位会看面相的秀才说,李渊是位贵人,李渊的儿子是贵子。
见到李世民后,这位书生啧啧称赞李世民,从他的面相来看,李世民有龙凤之姿。
李世民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文学和骑射都很精通,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李世民15岁的时候已经娶了长孙氏为妻,有了家庭后的李世民更加有了担当和责任。
公元615年,李世民受率领军队到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
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自己,父亲李渊决定出兵讨伐隋朝。
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
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
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太子李建成认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会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加害于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孩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李世民是什么民族李世民是具有鲜卑族血统的汉族人。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族,拥有汉族正宗血统,他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大将。
随后,李虎的儿子和鲜卑人孤独信的女儿成婚生下了李世民的父亲李渊。
李渊到了成婚年纪后,娶了鲜卑族人窦氏,随后窦氏生下李世民。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李世民鲜卑族血统会大一些,由于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后人就认为他的汉族人。
唐太宗一生中的四大极品女人若论完美~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
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爱情上~他更是桃花运不浅~一口气把最贤慧的长孙皇后、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四大极品女人全部揽入怀中。
同行中的前赵皇帝石虎虽然拥有四万名美女常伴左右~却没有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晚年得到一代美人杨玉环~但最后眼睁睁看着她被吊死~所以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唐太宗无疑是中国最有桃花运的君主。
那么这四位极品女人到底有多好呢,请听我慢慢细说。
一、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氏极品关键字:称职1称职的皇后不在少数~但是集好儿媳、好妻子、好皇后、好国母于一身的却不多~而且更难得的是她有位万中无一的好丈夫。
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拓跋氏~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几经折腾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
长孙皇后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在今天的孩子们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13岁时~她已经迈进了洞房~嫁给了正值雨季~时年17岁的李世民(古代就是好~青春期不用进行生理教育~直接上岗)。
古代的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早熟~长孙无垢在13岁的年纪就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顾丈夫起居~无需娘家操心~俨然一个称职的李家二少奶奶。
就孝道而言~长孙皇后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有始有终~即使后来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皇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好儿媳应有的美德~对退休赋闲的太上皇李渊侍奉有佳~每天早晚都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与寻常百姓家的儿媳们并无两样。
这样的孝道恐怕在历代皇后中难有匹敌者~即使有~出自真心的又能有多少。
对于李世民~长孙皇后在丈夫身份变迁的不同阶段~她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
李世民21岁随父在晋阳(今太原)起兵~一路东征西讨~打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与王世充、窦建德等豪强作战~短短数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个中国。
李世民身上的官职到底有多少?权力只低于李渊?本文导读:提起古代名将,想必很多读者都会想到唐朝时期的将领,这个时代确实是名将辈出,不少人都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比如家喻户晓的秦琼、尉迟恭、程咬金、李靖、苏定方、薛仁贵、郭子仪等。
不过若是要论战绩和威望,这些人却都不及李世民。
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他便率领唐军铁骑攻灭一个又一个军阀,堪称唐初第一名将。
正因如此,秦王李世民的官职也越来越高,甚至高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到最后,李世民已经无官可封,唐高祖李渊为其专门设立一职位,以此表彰李世民立下的不世功勋。
事实上,李世民日后能够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便是靠着这些官职暗中掌控了整个朝堂,最终才得以继位为帝。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身上的官职到底有多少,又有多高呢?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在做皇帝之前,有着一长串官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至远胜过清朝乾隆年间的和珅。
李世民的头衔主要有秦王、太尉、司徒、尚书令、中书令、陕东道大行台、雍州牧、凉州总管、上柱国、十二卫大将军、天策上将等。
其中秦王不是官职乃是爵位,唐初秦王为诸王之首;上柱国乃是勋位,唐代勋级分十二等,上柱国为最顶级。
下面我们重点讲下李世民担任的重要官职。
首先,唐代最高官职乃是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师”,但基本为名誉加官和追赠。
在“三师”均空缺的情况下,太尉、司徒、司空这“三公”乃是当之无愧的最高官职。
李世民一人身兼太尉及司徒,太尉是名义上的军事最高指挥官,而司徒又主管百姓教化,可见其地位之尊。
另一方面,李世民不仅在名义上拥有最高军事权,还实质统辖着属于自己的地方部队——担任陕东道大行台以后,黄河以东的中原地区全部交由李世民一人治理。
在此期间,李世民凭借这一职位的便利,成功将如此庞大的一块区域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职能上来看,除去带有名誉性质的“三公”以外,李世民还兼任过尚书令和中书令。
众所周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唐太宗李世民秦王李世民简介导语:姓名:李世民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逝世日期:公元649年姓名:李世民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地:陕西武功别馆(今陕西省武功县)出生日期:公元599年1月23日(己卯年)逝世日期:公元649年7月10日职业:皇帝、军事家、政治家主要成就:文韬武略,平定乱世,开疆扩土贞观之治,求贤纳谏,宽厚爱民代表作品:《帝范》,《贞观政要》等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尊号:天可汗(唐周边各民族尊称)年号:贞观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生平介绍: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
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位期间,其对唐朝的建立与国家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爱好文学与书法,并有墨宝传世。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
李世民朝中为何有两个编外高级女干部——《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章李恒昌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大唐之初,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李唐帝国究竟靠什么赢得了这场竞争?李世民让封德彝推荐人才,对方为何一个也推荐不出来?李世民看到莘莘学子高中,为何欣喜若狂?他在选人、知人和用人上,究竟有何独到之处?为什么说长孙皇后和徐惠是他的两个“编外女大臣”?】这是一个关于用人的话题。
围绕这个话题,贞观年间曾发生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李世民让大臣们向朝廷举荐人才,按现在的说法叫推荐优秀年轻干部。
当时,很多大臣都纷纷向李世民举荐人才,唯独有一个叫封德彝的人,一个也没有举荐。
有一天,李世民问封德彝,我让你帮我发现人才,举荐人才,这么长时间了,你咋一点动静也没有啊?封德彝回答说:我说皇上啊,不是我不想举荐,而是我们国家目前实在是没有值得用的人啊,该用的您已经用了,那些没被重用的都是素质和能力不行的。
言外之意是:天下该发现的人才都发现完了。
李世民听了,笑着说,不是天下没有人才,而是你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啊。
这个故事,让人想起另外两个类似的故事。
一个是关于科学发明的。
20世纪前夕,美国专利局专员查尔斯.迪尤尔专门写了一封信,要求当时的总统麦金莱先生下令撤销专利局,他理由是:“能发明的东西都发明了,留着专利局没有,纯粹是浪费国家资源。
”另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选人用人的。
唐玄宗李隆基让宰相李林甫负责科举考试,专门选拔天下人才。
李林甫接到命令后,有一种担心,万一新录用的人才在向皇帝提出治国对策时,把自己的奸恶面目揭露出来该怎么办?为此,他想了一个好办法,考试时专门出偏题怪题,以把考生难倒为目的。
结果出来后,所有参加考试的让人全部名落孙山,一个也没考上。
然后,他专门向皇上写了一封贺信说,皇上,您真是太圣明了,现在全天下的优秀人才,都已经为您所用了,普天之下已经没有拔尖人才了。
意思是该选拔的人才早都选拔完了,以后别再搞这劳神子事情了。
查尔斯.迪尤尔说天下该发明的东西都发明完了,是因为他的短视;李林甫说天下该选拔的人才都选拔完了,是因为他的私心;封德彝和他们有所不同,他认为天下没有可用之才了,完全是因为他的选人标准太过苛刻。
对此,李世民看得非常明白。
他说,君子用人如用器,应当各取所长。
他还说,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所以用人要扬长避短。
初唐时期,大唐虽然是实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当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特别是东突厥、高丽等国的存在和日显强大,对大唐帝国始终是一个威胁。
或许是李世民太明白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了,自他登基当皇帝始,不,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自他追随父亲晋阳起兵始,便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自觉地实施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人才强国”战略。
李世民之所以被后人称为“伟大”,主要功绩不在于他为建立大唐帝国战功卓著,而在于他开创来了举世闻名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初,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好转,彻底走出战乱局面。
贞观八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木欣欣以向荣,水潺潺归大海”。
贞观王朝的强盛不仅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也是让全世界其他国家想学习但都学不来的。
那时候的大唐帝国,经济总量和老百姓的富裕程度世界第一,每年都能创造全球最大的GDP,只是那时候的中国并不想当“世界警察”而已。
现代“百度百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纪录了当时的盛况:‚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就像今天的美国纽约一样。
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
‚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就不想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
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中国人为荣。
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
‛李世民为何会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无论任谁总结,都不会忘记这样一条:他重视人才。
正是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让他赢得了国际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
那么,与历史上其他皇帝相比,李世民选人用人有什么特点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1、在数量和范围上,不怕人才太多,喜欢多多益善。
李世民网络人才,选拔干部,主要通过两大渠道。
一个是科举。
他在任期间,曾5次下达诏书,在全国范围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始建于隋朝,隋文帝杨坚是创始人,隋炀帝杨广坚持了这一做法。
到了李世民当政时,吸取隋朝在科举考试方面的教训,改正了其中的不足,使之更加完善。
据史书记载,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类似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不仅有书面考试,还有类似面试的考察环节,全面考察一个人的“身”、“言”、“书”、“制”等综合素质。
由于李世民政策措施的激励,天下有志之士,多数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道路,发挥自己的应有价值。
一时呈现“不拘一格、人才济济”的局面,一大批农民出身的年轻人,纷纷踏上治国齐天下的大道。
有个叫李义府的人曾说:皇家园里里有很多树,可否借我一枝,让我栖息?李世民知道后说:别说一枝,你就是借整个大树,我也借给你。
意思是说,只要你有能耐,我就给你发挥的舞台,能力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到场观看考试进士的情况。
进士报道那天,看到一个个有才学、有抱负、又年轻的优秀人才鱼贯而入,李世民开心得不得了,心里像吃了蜜糖,禁不住感叹道:“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他的实用主义。
看到天下人才纷纷进入自己的“射箭范围”,掌握在自己手中,便偷乐,未免有点不地道。
但无论如何,都体现了他“见才而喜”的情怀,至少要比那些见到投机取巧、溜须拍马的人便开心的人要高尚和高明无数倍。
除了形成制度的科举制度外,李世民还要求朝中现任大臣,都要向他推荐优秀人才,并把是否推荐出优秀人才当作衡量一个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经常向他举荐干部,他便经常表扬他们。
封德彝认为天下没有人才了,李世民开玩笑说:仁兄,你别拿我的“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来堵我!在李世民眼里,人才,只有少,没有多。
这事儿,好似韩信将兵——越多越好。
当然,受这一思想的引导,有些人走了歪道。
李世民让大臣举荐人才,有的开始弄虚作假,也有的滥竽充数,以致当时推举的人才中,产生了一些无德无能的混子。
这让李世民颇为恼火,差一点动用最严厉的刑罚——死罪。
2、在选取和任用上,不搞帮派体系,讲究五湖四海。
一个领导干部用人,最忌讳的是什么?答案就是搞帮派体系。
考量一个干部,不看他是不是有能力,是不是能尽职责,而是首先问出处,看是不是和自已一伙的。
有的人还要看是不是给自己送礼。
这样的用人,早晚会完蛋。
李世民用人不是这样,他虽然也重用自己的嫡系部队,特别是跟随他一道打天下的人,但对其他出身的人一点也不排斥,只要有能力、有才干,在他的朝廷中都有一席之地。
他搞的是真正的五湖四海,而不是个人的小圈子。
李世民用人讲五湖四海,首先体现在他重用东宫和齐王府的人。
魏征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除了魏征,还有东宫将领薛万彻和冯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薛万彻和冯立都曾带兵杀到玄武门,属于李建成的死党。
李世民掌握政权后,按理应该将他们斩尽杀绝,但他并没有这样做。
薛万彻逃进终南山之后,李世民将其感化回来,委以重任,最终为自己所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
冯立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后,依然继续反抗,至死效忠自己的主人,对此,李世民没有计较,也没有令人对其追杀,而是把他请到府上,与其推心置腹地交谈,令其回心转意,最终也成为手下的一员猛将。
李世民用人讲五湖四海,其次体现在他对山东地区人才的选用上。
山东地区,是窦建德和刘黑闼的发迹地,李唐王朝建立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地区并不是很安定,如何用好这一地区的干部,对稳定该地区的局势乃至全国局势,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着眼大局和未来,对这一地区的人才格外重视。
先后从该地区选拔了一大批干部。
包括张行成、崔仁师、张良、戴胄、马周等等。
其中,张行成是李世民自己亲自发现的,马周也是自己找来的。
关于马周的被发现,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次,李世民让手下大臣常何就某个问题做调查研究,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没过几天,常何便搞出了一个很有见地、很有水准、很有借鉴价值的文章,李世民了解常何的水平,知道他写不出来,便询问出自谁人之手,常何告诉他是马周。
李世民当即派人去招马周。
被派遣的人去了,迟迟不见马周跟随其回来,李世民坐卧不安,一个劲地追问,怎么还不回来,其求贤如渴的心情可见一斑。
这一幕,堪比当年周公吐哺。
马周到来后,两人促膝交谈,相见恨晚。
后来,李世民对马周委以重任,担当中书令,帮他打理国家大事,发挥了独当一面的重要作用。
李世民用人讲究五湖四海,第三体现在他用人不论出身贵贱上。
李世民有一个观点,仅仅在士族中选拔人才,等于天下人才丢失了一半。
在他的中央政府里,既有贵族出身的官员,也有贫民出身的干部;既有“富二代”,也有一贫如洗的“负二代”,更多的人才来自于民间。
不独如此,李世民对少数民族干部,也格外重视。
这方面,突厥族的阿史那杜尔、铁勒族的契铋何力等人,都被李世民委以重任。
李世民为何这样做,或许他有鲜卑人血统的缘故。
3、在具体使用上,不搞求全责备,善于扬长避短。
器无完器,人无完人。
选人用人,如果求全责备,必然陷入封德彝“天下实在没人可用”的谬论和窘地。
李世民用人,坚持用人之长,避其之短。
做到这一条,一要有广阔的胸怀,二要有睿智的眼光。
宽广的胸怀可以保证不以一个人的缺点和毛病对其全盘否定,也不会因为其一时的错误耿耿于怀;睿智的眼光可以保证能够知人善任,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把人用到最该用的地方。
也就是说,把最合适的人,用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其最大才能。
李世民用人之长,首先是他识人、知人,懂得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哪个人有什么优缺点。
房玄龄、杜如晦两人善于围绕国家大事出谋划策,但不善于应对突发事件和繁杂事务,他拜他们为宰相,专门发挥其相才作用,一般不让他们处理应急事物和日常事务。
两人密切配合,形成“房谋杜断”的“无公差”配合。
魏征善于提反对意见和合理化建议,不善于歌功颂德,李世民让他担任御史大夫或谏议大夫,而不让其担任“宣传部长”。
这样以来,既发扬了他的长处,又让他干得得心应手,先后提意见200多条,作用超级巨。
长孙无忌,自己的舅子哥,思路快,敢决断,但不善于带兵到前线打仗,单独打仗必败,李世民将其留在身边,帮助自己决断国家大事。
高士廉,长孙皇后的大舅,也是自己的亲戚,读书万卷,知识渊博,悟性好,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能力,但喜欢扯顺风旗,不具备魏征的刚正性格,李世民也给他一个合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