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复合酶制剂

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复合酶制剂

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复合酶制剂
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复合酶制剂

饲料添加剂——微生物复合酶制剂

摘要:酶是一种专一性极高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饲料、医药、造纸等行业领域。本文从酶制剂的发展历史、微生物复合酶制剂的生产方式、影响因素和复合酶制剂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16SrRNA菌种鉴定技术在菌种筛选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指明微生物制备复合酶制剂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研究进展;复合酶;微生物发酵; 16Sr RNA

酶是有活细胞产生的、催化特定生物化学反应的一种生物催化剂,酶制剂是经过提纯、加工后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制品。酶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具有很多优点:(1)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而且具有很高的效率和专一性,它不会有任何有害残留物质;(2)其用量小,经济合算;(3)酶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能耗低,还可避免因剧烈操作所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因此,酶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大量的试验表明,酶制剂主要参与以下活动,发挥其作用:(1)参与细胞壁降解,使酶与底物充分接触,增进现有养分的消化;(2)水解非淀粉多糖(NSP),降解消化道内容物粘度;(3)消除抗营养因子;(4)补充内源酶的不足,改进动物自身肠道酶的作用效果;(5)使某些成分在消化道内的消化位点转移,如NSP的消化由大肠转入小肠,使消化后的营养更易于吸收;(6)改变消化道内菌群分布。

酶的制备主要有2种方法,即直接提取法和微生物发酵生产法。早期的酶制剂是以动植物作为原料,从中直接提取的。由于动植物生长周期长,又受地理、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原料的来源受到了限制,不适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酶制剂中,虽然动、植物来源的酶制剂还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占很少的一部分,但人们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以微生物作为酶制备的主要来源,如淀粉酶和蛋白酶的微生物制备已经实现工业化。目前已经能够大规模

工业化生产的100多种酶中,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

微生物制备复合酶制剂的发展

微生物酶的生产是1884年日本人Takamin首先开发的,其生产的酶应用范围限于作为消化剂、制革工业和棉布退浆剂等[1]。20世纪40~50年代,酶作为添

加剂开始用于动物饲料。20世纪60年代,随着发酵技术和菌种选育技术的进步,日本酶法生产葡萄糖获得成功,欧洲加酶洗涤剂开始流行。20世纪70年代酶法生产果葡糖浆又获成功,这带动了淀粉深加工工业的兴起,工业酶开始大量需要,使酶制剂工业开始蓬勃发展,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遗传工程被广泛用于产酶菌种之改良,酶制剂工业已成为一门重要的高科技产业[2]。

同样的,复合酶制剂也是在饲用和洗涤剂中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复合酶制剂是通过单酶复配后再使用,近几年则转向微生物发酵直接生产复合酶制剂的研究。1复合酶的微生物发酵方式[3-5]

复合酶的生产主要通过以下3条途径:(1)单一酶复配;(2)产单一酶的多菌种混合发酵;(3)产多种酶的单一菌种发酵。单一酶复配法在洗涤剂工业中运用较成功,但购买单一成品酶成本太高不适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多菌种混合发酵是一个生物混合体系,体系中的微生物之间大多具有生长代谢协调作用。目前,利用产多种酶的单菌种和多菌种混合发酵的研究较多。

2微生物制备复合酶制剂的影响因素

微生物酶的发酵生产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进行的,因此条件控制是决定酶制剂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良菌种的筛选、培养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和pH都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因素。复合酶制剂的制备中,单菌种发酵生产多酶系,应考虑各酶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多菌种混合发酵中,多菌发酵是一个混合体系,则应兼顾各种菌种生长的相互关系。

3复合酶制剂的研究进展

用单一菌种生产多种酶的研究已有成功的例子,如王水顺等[6]经紫外线、

紫外线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获得一株产酸性蛋白酶(酶活可达4525 U/g)、果胶酶(酶活可达7015 U/g)和纤维素酶(酶活可达4497 U/g)复合酶的菌株SL2111,并且对各种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得出酸性蛋白酶酶活力与纤维素酶、果胶酶

酶活力的变化呈正相关。施安辉等[7]诱变曲霉得到的一株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等酶活较高的菌株。多菌群组合发酵产酶制剂的研究也不少。陈庆森等[8]通过对高产纤维素酶的绿色木霉TB9701和饲料酵母的多菌种混合发酵的正交试验结果的分析,优化出了几组微生物共发酵的最佳配伍方式和较切合实际的工艺条件。发酵液中玉米秸秆的纤维素的利用率达到了70%,粗蛋白质的得率在23%以上。张庆华等[9]报道了以产酶的酵母、芽孢杆菌或乳酸菌为配伍菌株,固态法生产具有较高酶活性的活菌制剂,获得了较好的两种菌的组合,并得出结论:双菌种互利共生,生长速度快,较好地抑制了杂菌的生长。彭爱铭等[10]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TS-01和枯草芽孢杆菌TS-02在不同培养基时,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对酶系的影响。研究发现,两株菌的淀粉酶和蛋白酶分泌能力较强,而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活力较低,培养条件对酶活有一定影响。

可见,寻求多种酶高产量菌种的研究和多菌种混合发酵体系的建立是现在研究的热点。

4 16Sr RNA菌种鉴定技术在复合酶制剂菌种筛选中的应用

16S rRNA为核糖体RNA的一个亚基,16S rDNA就是编码该亚基的基因。由于16S rDNA序列的保守性和存在的普遍性,以及核酸序列本身的稳定性,序列分析的重现性极高。根据这些保守区可以设计出细菌通用引物,可以扩增出所有细菌的16S rDNA片段,并且这些引物仅对细菌是特异性的,也就是说这些引物不会与非细菌的DNA 互补,而细菌的16S rDNA可变区的差异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菌。因此,16S rDNA可以作为细菌群落结构分析最常用的系统进化标记分子。

酶产量高低的关键在于得到产酶性能优良的菌种,这也是发酵生产法的首要环节。菌种必须具有繁殖快、培养基成分经济、产酶性能稳定、酶粗品易于分离纯化等特性,而菌种的鉴定又是整个工作的开端。这种方法克服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的限制,操作方便、检测快速准确且灵敏度高,已被广泛应用到菌种鉴定、群落对比分析、群落中系统发育及种群多样性的评估等领域,是一种客观和可信度较高的分类方法[11],在微生物菌种鉴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5结语

总之,微生物制备复合酶制剂已成为当前及今后酶制剂发展的方向,在各个行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只有不断寻找更多的适用的产酶菌种,研究选择适宜的

发酵方式,充分利用混合发酵和复合酶的生产技术将是以后微生物制备酶制剂的发展方向,使更多的酶制剂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酶制剂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应强,刘爱青.酶在谷物食品加工中应用.粮食与油脂,2006,8:23-25. [2]胡学智. 酶制剂工业概况及其应用进展. 工业微生物,2003,33(4):33-41.

[3]宋宇.酶制剂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赤峰学院学报,2006,22(1):76-77. [4]赵德安.混合发酵与纯种发酵.中国调味品,2005,3:3-8.

[5]吕学斌.微生物发酵菌群的组合及其应用研究.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集,2005,1.

[6]王水顺,林进哲,张金玮.复合酶高产菌株选育的研究.药物生物技术,2001,8(6):317-321.

[7]施安辉,单宝龙,贾朋辉.一株适于生产饲用复合酶制剂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酶系分析.饲料工业,2005,26(24):12-16.

[8]陈庆森,刘剑虹,潘建阳.利用多菌种混合发酵转化玉米秸秆的研究.生物技术,1999,9(4):15-20.

[9]张庆华,王艳华,赵新海.双菌种固态发酵生产新型活菌制剂的研究.饲料工业,2003,24(2):7-8.

[10]张庆华,王艳华,赵新海.双菌种固态发酵生产新型活菌制剂的研究.饲料工业,2003,24(2):7-8.

[11]雷正瑜.16Sr DNA 序列分析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应用.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4-7.

[12]陈坚,刘龙,堵国成,中国酶制剂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展望.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1):1-7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微生物酶

微生物酶 微生物酶是指起着催化作生物体系中特定反应的、由微生物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作为催化剂的微生物酶,它可以加速三种反应:水解反应、氧化反应和合成反应。微生物酶可以在活细胞内进行催化作用,也可以透过细胞作用细胞外的物质;前者称内酶,后者称外酶。酶具有专一性酶的催化过程是一个两步反应: E(酶) + S(基质)→ ES(复合物)→ E(酶) + P(底物) 酶的活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的物理环境条件有:温 度、需氧。量和pH值,这些条件是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 在特定的条件下,微生物细胞才会产生大量的活性酶,即微生物酶。在生成过程中,控制环境条件是很重要的,以使决大部分活性酶能完整保存下来。当微生物细胞生成活性酶后,它们会钝化,并和酶一起保留下来,以不同的方式,分几个阶段使酶净化。目前,还没有科学的名称来对用于制造酶的微生物体命名。但那些含酶物质中酶活性是能够保证的。为了最佳利用酶的催化功能,我们必须熟悉一些影响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基本原则。因为酶是一种生物化合物,且由大量蛋白质组成,所以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以下原则对用于化学方面的大多数生物酶来说,都是适合的。环境的 PH 值对酶的活性和稳定性有显著的影响。最佳活性会因不同酶的 PH 值的变化而变化。在 PH 值变化时,不同酶的活性有差异。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温度。因为酶是生物催化剂,至少部分地由蛋白质组成的,所以它们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环境温度升高会使酶的活性成倍增强。当达到最佳温度时,温度在高就会引起酶的迅速退化,活性也就会降低。然而,不同种类的酶对温度的抵抗力和敏感程度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从枯草菌素中提取的细菌酶对热的敏感度就比从米谷蛋白中提取的真菌酶低。一些由某类细菌发酵而来的淀粉酶甚至能在沸水中短暂保持稳定性,并在 70-80 摄氏度之间达到最佳活性。我们的实验室已经发现大约 85% 从地衣类物质和淀粉酶中提取的酶能在高温中保持活性,但米谷蛋白酶在此高温中就要失去大于 90% 的活性。当经发酵的、含酶的微生物体保持干燥时,这种物质就比湿的更能抵御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事实上,大多数酶在标准状况下不大会出现稳定性问题。采用生物酶技术处理有机废物时,如何利用酶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包括它们怎样起作用,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以及如何保持它们的活性等等 因为动、植物来源有限,且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仅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加工提纯容易、加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充分显示了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越性。现在除少数几种酶仍从动、植物中提取外,绝大部分是用微生物来生产的。

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论文

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摘要:酶制剂是一类特殊的食品添加剂,具有催化高效性,专一性等显著特点。文章综述了食品工业中酶制剂利用及新动向,包括淀粉糖、油脂、蛋白质加工、面包、啤酒、饮料工业以及改善苦味的酶类的应用。并介绍了酶与食品的关系、酶制剂在食品生产中用于保藏、改善质量和增加营养价值、增加品种种类、提高便捷性和提高食品生产效率等作用。并对酶制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方向和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酶制剂;食品工业;应用 酶是一类具有专一性生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而从生物体中提取的具有酶活力的制品,称为酶制剂。酶制剂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制造业方面,它在对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量、改进产品风味和质量等方面有着其它催化剂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另外,酶制剂在日化、纺织、环境保护和饲料等行业也有着较广泛的应用。 随着发酵工业的发展,酶制剂的主要来源已被微生物所取代,它具有不受季节、地区和数量等因素影响的特性,还具有种类多、繁殖快、质量稳定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酶制剂的种类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目前我国已工业化生产的、且用于食品工业的酶制剂主要有:淀粉酶、异淀粉酶、果胶酶和蛋白酶等,它们在食品加工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尽管目前我国酶制剂行业的发展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进一步加快酶制剂产业技术的进步,今后应注重在调整产品结构、增加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拓宽应用领域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 1.酶与食品的关系 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为了保持食物原有的色、香、味和结构,就要尽量避免引起剧烈的化学反应。酶是一类具有专一性生物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因此作用条件非常温和。许多酶所催化的反应从动植物最初生长时就开始了,当它被作为食品时,其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仍然继续进行着。如动物体死后,其合成代谢停止,而分解代谢加快,因此就会导致组织腐败,但这可能也会改善某些食品原料的风味。在大多数成熟的水果中,由于某些酶的增加,会使得其呼吸速度加快,淀粉转变为糖,叶绿素发生降解,细胞体积快速增加。这些变化,对于水果风味的改善是有益的;而对蔬菜来讲,叶绿素的降解则是有害的。 2.与食品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2.1与淀粉糖和甜味剂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淀粉酶工业上应用酶制剂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淀粉加工用酶所占比例达到15%,是酶制剂最大的市场。近年来淀粉酶类耐热性大大提高,并已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善其品质。特别要提到的是一系列新的酶制剂的发现和应用,如在1995年已经工业化的酶转化淀粉生产海藻糖,改变了先前从酵母等食物中抽提的生产方法,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这种糖不仅耐酸、耐热、防龋齿,还可抑制蛋白质变性和油脂酸败,市场日益扩大。 2.2与油脂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油脂是人类食品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有赋予食品不可缺少的风味,而且用酶法生产有益健康的油脂的正逐步应用成熟,如用DN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作为食品的原材料所制作的食品销售额已达400亿日元。 2.3与蛋白质有关的酶制剂 蛋白质在食品加工中,不仅具有营养的功能还具有各种物理功能,提高这类功能将会增加其附加值,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利用蛋白酶类。为了以蛋白质水解后的产物作为生产氨基酸系列的调味品,就必须把蛋白质彻底分解为氨基酸。 2..4与面包生产有关的酶制剂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1999年5月18日国务院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1999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6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促进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饲料,是指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供动物食用的饲料,包括单一饲料、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配合饲料和精料补充料。 ??? 本条例所称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和一般饲料添加剂。饮料添加剂的品种目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 ??? 第三条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饲料、饲料添加剂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饲料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工作。 ??? ??? 第二章审定与进口管理 ??? 第四条国家鼓励研究、创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 ??? 新研制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在投入生产前,研制者、生产者(以下简称申请人)必须向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检测和饲喂试验结果,对该新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审;评审合格的,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给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布。 ??? 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由养殖、饲料加工、动物营养、毒理、药理、代谢、卫生、化工合成、生物技术、质量标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 第五条申请人提出饲料、饲料添加剂新产品审定申请时,除应当提供新产品的样品外,还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 (一)该新产品的名称、主要成分和理化性质; ??? (二)该新产品的研制方法、生产工艺、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 1、病原微生物检查的标本种类。 血液、脑脊液与其他无菌体液、尿液、呼吸道标本、粪便、泌尿生殖道标本、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 2、医院感染的定义及常见病原体。 定义: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通常医院感染相关症状或体征出现在患者入院48h之后。 细菌为最常见病原体,如G-b、MRSA、MRSCON、厌氧菌、真菌等正常菌群亦常引起医院感染 3、重要的耐药菌及耐药机理。 耐药菌:ESBLs、MRS 耐药机理: 1.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透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如亚胺培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2.灭活酶或钝化酶的产生,如产生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失效 3.与抗生素结合靶位(亲和力)的改变,使抗生素的作用下降,如MRSA,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 4.其他,如主动外排系统(泵出机制)等,如四环素耐药葡萄球菌 4、ESBL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主要由克雷伯菌属和大肠挨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在体外试验中可使三代头孢和氨曲南抑菌圈缩小,但并不一定在耐药范围,加入克拉维酸可使其抑菌圈扩大 临床对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药物敏感 由质粒介导,往往由普通的β-内酰胺酶基因(TEM1,TEM2,SHV1)突变而来 临床意义:ESBLs阳性,表明该菌耐所有 -内酰胺酶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类)而不管体外药敏结果为耐药或敏感。 5、MRSA的定义及临床意义。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苯唑西林的葡萄球菌应同时认为耐所有青霉素类,复合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亚胺硫霉素。 6、细菌耐药性检查的主要方法。 K-B法药敏试验 尿液及肾功能: 1、尿液理化检查的主要指标及临床意义。 pH(5.5~6.5):尿pH降低:酸中毒、高热、糖尿病、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尿pH增高: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比重(1.015~1.025):肾脏稀释-浓缩功能。比重增高:肾前性少尿、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比重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崩症。 尿蛋白(<0.12g/24h):蛋白尿(>0.12g/24h):主要见于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中毒性损伤、高血压、DM、SLE。 尿微量清蛋白(<30 mg/24h):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指标。肾小球疾病、狼仓性肾炎、小管间质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 尿葡萄糖测定(-):血糖增高性疾病:DM、内分泌功能亢进:如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急状态(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血糖不增高性疾病(肾性糖尿):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妊娠。 酮体测定(-):酮体血症(血中KET↑性疾病)。 尿胆红素测定(-):阻塞性黄疸:胆囊癌;肝原性黄疸: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病毒性性肝炎。 尿胆原测定(-/弱阳性):增高: 溶血性黄疸、肝源性黄疸;下降:阻塞性黄疸。 硝酸盐(-):阳性:尿路感染。 RBC(0~3/HP): >3/HP :Rbc尿。肾性Rbc尿(肾性血尿):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非肾性Rbc尿(非肾性血尿):泌尿道肿瘤,如肾、膀胱肿瘤;泌尿道结石,如肾结石。尿路感染。 WBC(0~3/HP或0~5/HP):中性粒细胞增多:尿路感染、肾结石、急性肾小球肾炎(轻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淋巴细胞增多:肾移植排斥反应、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单核细胞增多:急性间质性肾炎;浆细胞增多:多发型骨髓瘤(肾病型). 2、肾小球性蛋白尿与肾小管性蛋白尿的鉴别。

酶制剂在面粉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酶制剂在面粉品质改良中的应用 浏览次数:27日期:2010年5月17日16:35 (摘要:主要讨论了如何选择用于面粉品质改良的酶制剂,论述了α-淀粉酶、半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蛋白酶、脂酶、植酸酶等国内外正在使用或开发的酶制剂的特性和主要功能,并提出酶制剂在面粉品质改良中的开发前景。关键词:酶制剂;特性;功能;面粉品质改良剂) 前言 要生产好的面粉,需优质的原料小麦。而我国的小麦品质尽管在最近几年有所提高,但与国际上优质小麦(加麦、美麦和澳麦)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硬麦不硬,软麦不软。中国已加入WTO,这些国家的优质小麦将更多的进入中国,事实上,这些国家也正在研究用他们的小麦来开发东方食品,如笔者2001年7月访问的加拿大国际谷物研究所(CIGI)、加拿大谷物委员会(CGC)、加拿大小麦局(CWB),他们正投入很大的财力和人力积极开发用加麦生产面条、馒头等东方食品,旨在进一步拓展加麦的东方市场。可以说,入世后,我国的面粉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发展专用粉将是我国面粉企业的一个研究方向。开发专用粉除了选择合适的原料、对面粉进行合理的后处理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使用面粉品质改良剂(flourimprover),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面粉改良剂对改善面粉的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可以抵偿原料的不足。 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人体有害的面粉添加剂的危害性的不断提示,如1995年第44届JECFA确认溴酸钾有致癌性和遗传毒性,不宜食用,许多国家都相继禁用。尽管溴酸钾在面粉行业中已有80多年的历史(1914年开始),但是,各国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寻找、研制溴酸钾的替代品。食品行业和大众消费者迫切需要天然无公害的面粉添加剂,酶制剂则能顺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2005年农业部令第53 号) 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治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

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

十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千变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现根据动物生产特点、饲料工业体系和中草药性能,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如下分类。以提高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为主, (1)免疫增强剂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现已确定黄芪、刺五加、党参、商陆、马兜铃、甜瓜蒂、当归、淫羊藿、穿心莲、大蒜、茯苓、水牛角、猪苓等可作为免疫增强剂。 (2)激素样作用剂 能对机体起到激素类似的调节作用。现已发现香附子、当归、甘草、补骨脂、蛇床子等具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虫草等具雄激素样作用,细辛、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五味子等具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穿心莲、秦艽、雷公藤等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酸枣仁、枸杞子、大蒜等具胆碱样作用。具有缓和和防治应激综合征的功能。 (3)抗应激剂 如刺五加、人参、延胡索等可提高机体抵抗力,黄芪、党参等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胸腺萎缩以及阻止应激反应抵抗期、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起到抗应激的作用,柴胡、黄芩、鸭跖草、水牛角、地龙等具有抗热激原的作用。 (4)抗微生物剂 主要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增进机体健康。现已发现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具广谱抗菌作用,射干、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抗病毒作用,苦参、土槿皮、白鲜皮等具抗真菌作用,土茯苓、青蒿、虎杖、黄柏等具抗螺旋体作用。 (5)驱虫剂 具有增强机体抗寄生虫侵害能力和驱除体内寄生虫的作用。如槟榔、贯众、使君子、百部、南瓜子、硫磺、乌梅等对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寄生虫有驱除作用。 (6)增食剂 具有理气消食、益脾健胃的功能,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增进动物食欲,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以及动物产品质量。如建曲、麦芽、山楂、陈皮、青皮、枳实、苍术、茅香、鼠尾草、甜叶菊、五味子、马齿苋、松针、绿绒蒿等。 (7)促生殖剂 具有促进动物卵子生成和排出,提高繁殖率的作用。如淫羊藿、水牛角、沙苑蒺藜等。

酶制剂在保鲜范围的应用

酶制剂在食品保鲜范围的应用 姓名:易超飞学号:1438160122 酶法保鲜技术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防止或消除外界因素对食品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食品原有的优良品质。使用酶来进行食品保鲜,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酶本身无毒无味无嗅,不会损害产品本身的价值; 2酶对底物有严格的专一性,添加到成分复杂的原料中,不会引起不必要的化学变化; 3酶作用要求的温度条件温和。保证产品质量。 4酶催化效率高,低浓度也能反应迅速。 5必要时可用简单的加热方法就能使酶失活,终止其反应,反应终点易于控制。目前用于保鲜的酶种类很多,较多的有葡萄糖氧化酶,甘油三酯水解酶,溶菌酶,谷氨酰胺转氨酶,异淀粉酶等。 常用与保鲜的酶作用机理 1葡萄糖氧化酶 食品保鲜过程中,氧的存在会使食品受到很大的影响。葡萄糖氧化酶可以去除果汁,饮料,罐头和果蔬干制品包装中的氧气,防止产品氧化变色,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保存时间。使用中将葡萄糖氧化酶与产品反应底物置于透气不透水的薄膜袋中,封闭后立即投入需要处理的密闭容器内。由于底物中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发生酶促反应时,必须通过薄膜微隙有选择性地摄取容器空间里的氧,由此利用葡萄糖的氧化达到食品包装空间内的耗氧作用,防止产品氧化变质。 2溶菌酶 溶菌酶是无毒无害的蛋白质,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溶菌酶在食品保鲜中应用是因为它能选择性的使微生物细胞壁溶解,从而使其失去活性,达到延长食品保鲜期的目的,且对食品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因此,溶菌酶可作为天然防腐剂,有效地替代一些有害的化学防腐剂。比如奶酪加工过程中,加入一定量溶菌酶,

不仅可有效防止奶酪后期气泡,风味变坏。还能起到抑菌作用,防止酪酸发酵,这是其他防腐剂无法比拟的。 2.1在乳制品的保鲜与强化中的应用。目前,我国液态乳制品发展很快,溶菌酶应用于乳制品中可起到防腐的效果,尤其适用于巴氏杀菌奶,可有效地延长保存期。由于溶菌酶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能,也可适用于超高温瞬间杀菌奶。添加剂量为300~600mg/kg,其方法为包装前添加,超高温瞬间杀菌奶也可以在杀菌前添加。在干酪的生产中,添加一定量的溶菌酶,可防止微生物污染而引起的酪酸发酵,以保证干酪的质量。新鲜的牛乳中含有少量的溶菌酶,每100mi约含13mg,而人乳中含有40mg/mi溶菌酶。若在鲜乳或奶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溶菌酶,则不但有防腐保鲜剂的作用,而且可达到强化婴儿乳品的目的,有利于婴儿的健康。2.2 在低温肉制品中的保鲜应用。由湖南农业大学研制的~Nsafety-010低温肉制品保鲜剂,专门适用于低温肉制品的保鲜。采用纯天然、安全、无毒、高效的物质经科学方法配制而成。该保鲜剂在95C以下均保持性质稳定,因此,将其添加到原料肉中进行低温加热(80C左右),可保持活力不变。该保鲜剂可以延长低温肉制品保鲜期1倍以上。使用浓度为肉重的0.01%~0.05%。使用方法为在肉块进行滚揉或进行斩拌时加入。应注意的是低温肉制品热加工温度不要超过 95C,否则,会影响其活性。 2.3低浓度酿造酒的保鲜。酿造酒的酒精含量较低,有些微生物可在其中生长,而引起变质。例如,清酒的酒精含量为15%~17%,大部分微生物不能在其中生长,而有一种称为火落菌的乳酸菌,则可在清酒中生长,并生成乳酸和产生不愉快的味道。若在清酒中加入15mg/kg的溶菌酶,即可起到良好的防腐效果。 2.4水产品的保鲜。一些新鲜水产品(如:虾、鱼等)在含甘氨酸(0.1M)、溶菌酶(0.05%)和食盐(3%)的混合液中浸渍5min后沥去水分,保存在5C的冷库中,9d后无异味、色泽无变化。 2.5 其他食品的保鲜。在香肠、奶油、生面条、饮料等食品中加入溶菌酶均可起到良好的保鲜作用。在应用溶菌酶作为食品保鲜剂时,必需注意到酶的专一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 险分级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附件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风险分级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相应风险等级为I级~IV级。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V级(个体高风险,群体高风险),即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传播,一般为不能治愈的病原体(如Smallpox virus)。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患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问传播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Ⅲ级(个体高风险,群体低风险),即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如Salmonellatyphi、prion)。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Ⅱ级(个体中风险,群体有限风险),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构成严重危险的病原体。实验室暴露很少引起致严重性疾病的感染,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相应的风险等级为I级(个体低风险,群体低风险),即不会使健康工作者或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如非致病性生物因子)。其中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的研究

微生物饲料添加剂规范使用的研究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菌群调节剂。微生物饲料添加剂是指被添加在饲料中的益生素。 各国微生态学家在总结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益生素是含活菌和(或)死菌,包括其组分和产物的细菌制品,经口或经由其它粘膜途径投入,旨在改善粘膜表面微生物或酶的平衡,或者刺激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作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重大成果之一,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将导致畜禽、水产、种植业、环境保护和医学等领域的根本变革。国际上把它誉为“拯救地球的技术”。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添加剂,对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防病治病,改善饲料适口性和转化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该技术的最大功绩在于,它可以逐渐替代农用化学物质,取代激素和抗生素,生产出绿色食品。用于畜禽水产养殖,可以预防畜禽、鱼虾疾病,净化水质,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胆固醇含量,消除粪恶臭,减少环境污染;用于种植业,可以改良土壤,改善植物品质,达到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用于医药,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和滥用所造成的对人体严重的毒副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对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包括菌种资源的调查、优良菌种的筛选和改造、作用机理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及在各种饲养动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热点。可以预见,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作为无公害的“绿色”饲料代饲用的抗生素,其系列产品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外对微生物菌种(菌株)的有关规定 菌种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功能和质量的基础,也是产品安全的首要保证,世界各国对此都有明确规定和严格管理。 1989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和美国饲料公定协会(AAFCO)公布了44种“可直接饲喂且通常认为是安全的微生物(GenerallyRecognizedasSafe,GRAS)”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出发菌株,主要有细菌(bacteria)、酵母(yeast)和真菌(fungi)。其中乳酸菌28种(包括乳酸杆菌11种、双歧杆菌6种、肠球菌属2种、链球菌5种、片球菌3种、明串珠菌1种)、芽孢杆菌5种、乳球菌1种、丙酸杆菌2种、拟杆菌4种、曲霉2种、酵母菌2种等。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eae)11种:短乳杆菌(L.Brevis)、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保加利亚乳杆菌(L.Bulgaricus)、干酪乳杆菌(L.Casei)、纤维二糖乳杆菌(L.Cellosus)、弯曲乳杆菌(L.Curvatus)、德氏乳杆菌(L.Delbruekii)、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罗特氏乳杆菌(L.Reuterii)、乳酸乳杆菌(https://www.doczj.com/doc/254382011.html,cti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等。②双歧杆菌属(Bifi dobactirium)6种:青春双歧杆菌(B.adolescentis)、婴儿双歧杆菌(B.infantis)、动物双歧杆菌(B.animalis)、长双歧杆菌(B.longum)、嗜热双歧杆菌(B.thermophilum)、两歧双歧杆菌(B.bifidum)。③肠球菌属(Enterococcus)2种:粪肠球菌(E.faecalis)又称粪链球菌(S.faecium)、屎肠球菌(E.faecium)又称屎链球菌(S.faecium)。④链球菌属(Strep

国内外中药研究开发动向及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国内外中药研究开发动向及在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张相勇 提纲 一、中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2、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强能力 3、中药产业初具规模 二、研究开发中药用于动物保健品的优势 1、中药历经数千年的考验,具有优于西药的特点 2、中医药是保存完整的系统的传统医学体系 3、复方优势 4、中药是开发绿色动物保健品的金矿 三、研究开发中药面临的良好机遇 1、国际天然药物市场不断扩大 2、中药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逐步接受 3、从天然药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成为中药手段 4、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药物研究提供更多手段 四、适合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几种常用中药 五、适合用于饲料添加剂的几种中药剂型 1、中药颗粒剂 2、中药β环糊精包结物 3、微型胶囊 结束语 一、中药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跨入二十一世纪,“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影响下的今天,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医药市场逐渐也开始接受天然复合药物,不断有源于天然药物的新药问世,中药走向国际化也面临新的机遇。近年来,中药在动物保健品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1、我国中药资源丰富 自80年代开始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有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仅对320种常用植物药材的统计,总蕴藏量就达850万吨左右。 我国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超过了580万亩,药材基地有600个,常年栽培的药材达200余种。野生变家种取得了成果,许多已成为主流商品。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品种开展了人工种植、养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对南药和进口药材的引种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研究与开发具有较强能力 建国以来,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科研人员,形成了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中药的学科建设初具规模。此外,现代新技术、新方法正在中药研究开发过程中逐步得到应用。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建有高等中医药院校30所,中等中医药学校51所,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农业院校中也有很多设有中兽医(药)课程,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5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

十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十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免疫增强剂、激素样作用剂等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分类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方千变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现根据动物生产特点、饲料工业体系和中草药性能,将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如下分类。以提高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为主, (1)免疫增强剂 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现已确定黄芪、刺五加、党参、商陆、马兜铃、甜瓜蒂、当归、淫羊藿、穿心莲、大蒜、茯苓、水牛角、猪苓等可作为免疫增强剂。 (2)激素样作用剂 能对机体起到激素类似的调节作用。现已发现香附子、当归、甘草、补骨脂、蛇床子等具雌激素样作用,淫羊藿、人参、虫草等具雄激素样作用,细辛、香附子、吴茱萸、高良姜、五味子等具肾上腺素样作用,水牛角、穿心莲、秦艽、雷公藤等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酸枣仁、枸杞子、大蒜等具胆碱样作用。具有缓和和防治应激综合征的功能。 (3)抗应激剂 如刺五加、人参、延胡索等可提高机体抵抗力,黄芪、党参等可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胸腺萎缩以及阻止应激反应抵抗期、衰竭期出现的异常变化,起到抗应激的作用,柴胡、黄芩、鸭跖草、水牛角、地龙等具有抗热激原的作用。 (4)抗微生物剂 主要作用是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增进机体健康。现已发现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具广谱抗菌作用,射干、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等具抗病毒作用,苦参、土槿皮、白鲜皮等具抗真菌作用,土茯苓、青蒿、虎杖、黄柏等具抗螺旋体作用。 (5)驱虫剂 具有增强机体抗寄生虫侵害能力和驱除体内寄生虫的作用。如槟榔、贯众、使君子、百部、南瓜子、硫磺、乌梅等对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寄生虫有驱除作用。 (6)增食剂

具有理气消食、益脾健胃的功能,可改善饲料适口性,增进动物食欲,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以及动物产品质量。如建曲、麦芽、山楂、陈皮、青皮、枳实、苍术、茅香、鼠尾草、甜叶菊、五味子、马齿苋、松针、绿绒蒿等。 (7)促生殖剂 具有促进动物卵子生成和排出,提高繁殖率的作用。如淫羊藿、水牛角、沙苑蒺藜等。(8)催肥剂 具有促进和加速动物增重和肥育的作用。如远志、柏子仁、山药、鸡冠花、松针粉、五味子、酸枣仁、山楂、钩吻(断肠草)、石菖蒲等。 (9)催乳剂 具有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合成分泌,增加产奶量的作用。如王不留行、四叶参、通草、马鞭草、鸡血藤、刺蒺藜等。 (10)疾病防治剂 可防治动物疾病、恢复机体健康。如百部、苏子、胡颓子、桑白皮、蛇床子、仙鹤草、大蒜、石榴皮、杏仁等,具有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功能,如当归、鸡血藤、益母草、红花、五加皮、白茅、夏枯草、月季花等。具有活血化淤、扶正祛邪功能。 (11)饲料保藏剂 能使饲料在储存期中不变质、不腐败,延长储存时间。可防腐的有土槿皮、白鲜皮、花椒等,抗氧化的有红辣椒、儿茶等。

工业酶制剂使用技术

酶制剂的应用 生工081 郝建雄080302132 酶制剂是指从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特性的一类物质,主要作用是催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改进食品加工方法。中国已批准的有木瓜蛋白酶、α—淀粉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萄糖酶等6种。酶制剂来源于生物,一般地说较为安全,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其应用领域遍及轻工、食品、化工、医药、农业以及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酶制剂行业是高技术产业,它的特点是用量少、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是为其他相关行业服务的工业。中国酶制剂自1965年建立的第一个专业酶制剂生产厂——无锡市酶制剂厂至今已有45个年头。目前全国共有100余家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超过40万吨,产量达到32万吨,产品品种达到20余种,近20年间年产量的平均增长率超过20%。据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各种酶制剂产品的出口量为4812吨,出口额为2807万美元。但整体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品品种少,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差;开发能力差,精细化程度低。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注重“生产集中,应用广泛”,要多品种,规模化生产。生产的微生物。将酶加工成不同纯度和剂型(包括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生物制剂是酶制剂。动、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许多酶都能制成酶制剂。植物由于生长地域、季节、气候等的影响,生产酶制剂的产、质量都不稳定。动物产生的酶主要从屠宰牲畜的腺体中提取,来源有限;只有微生物生产的酶,可满足任何规模的需求,产率高、质量稳定。微生物酶制剂既可取代性能相同的动、植物主要酶制剂种类,又能生产出在100℃起催化作用的高温-淀粉酶和在pH10~12起作用的洗涤剂蛋白酶等品种。20世纪40年代,微生物酶制剂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现在酶制剂的生产是以深层发酵为主,以半固体发酵为辅,菌株产酶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使酶可反复使用和连续反应进行,其应用的范围也更加扩大。目前,除食品、轻纺工业外,微生物酶制剂还用于日用化学、化工、制药、饲料、造纸、建材、生物化学、临床分析等方面,成为发酵工业的重要部门。 几种主要工业酶的菌种和使用情况如下:淀粉酶类-淀粉酶水解淀粉生

(完整word版)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农业部令2005年第53号 颁布时间:2005-5-24发文单位:农业部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编者注:此字左边为鱼,右边为回)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Taura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生物酶制剂的应用优势

生物酶制剂的应用优势 酶制剂能得以推广并广泛应用,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优点: 1、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酶的催化作用,有利于简化设备,降低成本。 2、酶水解要求酸度低,因此不需要高压、高耐腐蚀设备。 3、得率高。以淀粉为例,酶法水解比酸法水解淀粉转化率高6%~8%。 4、纯度高。由于没的专一性强,与原料中杂质不作用,故不会有副作用,产品纯度高。 5、符合食品要求。食品酶制剂符合联合国等卫生组织的要求,无毒无害;对细菌等有害菌和有害物质要求严格,符合食用标准。 6、操作方便。根据各种酶的特性,控制工艺参数,可生产不同产品。 7、来源广。酶制剂不仅可以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得,也可以从动植物种提取,目前已有300多个品种,50多个大类。 8、费用低。不仅是设备投资低,发挥作用快,就是酶的用量,在符合酶所需最佳工艺时,相对于作用的底物来讲也是很少的。因此各项费用都低。 9、综合利用。对于同种原料,可以利用各种酶的作用生产不同的产品,使原料得以充分利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10、无污染。一般使用的酶量低,在酶反应过程中通常不需要别的添加物,而需要调节的酸度pH范围也不大,因此不会因酶制剂使加工废水增加BOD,增加废水污染物质。 酶制剂具有以上优点,得以在科研和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经啤酒、酿造、调味品、纺织、洗涤剂、食品、饲料、有机酸等方面广泛使用,也已在新的领域中推广应用,例如肉类加工、造纸、焙烤、化妆品等行业的应用,并取得可喜的成果。 近10年来,国内酶制剂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开始立起来,很多项目取得了不弱于甚至略高于国外酶制剂效果的成绩。特别是在木瓜蛋白酶的应用上,以木瓜原产地广西为首的木瓜蛋白酶厂家,例如东恒华道他们,这几年在酶制剂的应用上走到了前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