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

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

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

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

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

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

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

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第6课:戊戌变法 导学案

辰溪二中校本课程八年级历史(岳麓版)上册导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备课组:张仁育(主备人)时间:9月23日 学习目标 1、知道“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记住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内容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学习方法 “四环七步”教学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公车上书 阅读教材28——29页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②、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宣传维新变法的刊物有哪些? 2、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29页第三段——31页 ①、“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是谁的上书内容?表 示“不能为亡国之君”的清朝皇帝是谁? ②★戊戌变法发生于何年?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③、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派和大部分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顽 固派的实力强大(客观原因)。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力量 较弱。袁世凯的出卖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直接原因)。中国资产阶级 维新派的软弱性(根本原因)。 ⑤★戊戌变法有何作用?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教训)? 二、合作探究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具体是指什么人?戊戌变法的哪 些内容对封建旧势力冲击最大? 2在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学生交流展示 四、教师(或学生)点评 五、教师精讲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六、学生识记以下内容 1、公车上书的时间、组织者、影响。 2、戊戌变法时间、内容、作用。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 戊戌变法》学案(无答案)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学案: 知识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 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思考、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知道它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实现中国进步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三.学习重点: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预习内容 1.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思考维新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历史 过程。(A层学生完成) 2.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4.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讲案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从而导入新课。 一.公车上书 师生共同分析1.背景 2.时间 3.概念 4.意义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严复对维新变法的突出贡献 三.百日维新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变法内容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关系。 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讲解为主分析变法的意义。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3、下列关于严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B、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生物学家,翻译了《天演论》 D、资产阶级革命家 4、《天演论》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A、启发知识积累探索西方社会 B、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C、促进了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 D、广泛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如果你想查找有关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史料,以下不需要搜索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网 B、历史名人网 C、戊戌风云网 D、中国变法与革命网 6、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 A.1898年6月到9月 B.1898年5月到8月 C.1899年春 D.1899年6月到9月 7、戊戌变法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9.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群众 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红岩中学田春艳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车上书、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以及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和历史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找出戊戌变法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从而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的突破:运用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等人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我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资源】1、含梁启超、康有为等人图片的演示文稿;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编排历史短剧 【板书设计】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及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结果戊戌变法 1898年6月—9月 (百日维新) 第6课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及其结果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是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而进行导入的,但也可以让学生作复习小导师自行导入,不过我认为第一种还是比较好的,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了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no.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的影响(∨∨∨) 【知识梳理】 一、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史称“”。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称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三、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政治上,;经济 上,; 3、文化教育上,; 4、军事上,。 四、戊戌变法的影响: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 戌 变 法(导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难点探究】 1、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4 【巩固训练】 1.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 .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 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 B .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 .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3.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的标志是( ) A .公车上书 B .强学会的成立 C .《中外纪闻》创办 D .《定国是诏》颁布 4.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 A.保国 B.保民 C.保种 D.保教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戊戌变法导学案.doc

戊戌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

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456 2019-03-26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 了)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 织,宗旨:、、。(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I)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I) 一.预习与指导(15分钟): 1.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2.在认真阅读教材基础上,认真书写预习笔记,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2.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预习检测(6分钟):(小考方式,学生独立完成)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3.公车上书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为进行变法的宣传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创办的宣传遍布的刊物是();创办的团体是()。 4.支持维新变法,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要发愤图强的清朝皇帝是()。 实用文档

5.戊戌变法的时间是(),因它历时103天,故这次变法远动又称为()。 6.戊戌变法触犯了以()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她发动了戊戌政变导致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7.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戊戌政变后,表示不愿逃走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换取国人觉醒的人物是()。 向清朝顽固派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的人物是()。 8.标志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事件是();标志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事件是()。 9.维新变法的领导阶层是(),代表人物有()、()。 10.戊戌变法的性质是();变法的目的(基本主张)是()。变法的高潮的事件是()。 四.知识梳理(5分钟): 五.巩固练习(12分钟): 选择题:1.导致“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实用文档

第七课《戊戌变法》参考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_____年,当___________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_____和_______,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__________,其机关报是。 4.戊戌变法的时间是_______年,________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_____________”。 5.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派,发动了 ____________,等六人被杀害。 6.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________。 7.思考:“动脑筋”(第34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讨论解决“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3.讨论: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

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 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 D.《中外纪闻》的创办 2.直接导致“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3.光绪帝颁布的变法内容不包括()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5.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帮助光绪帝夺取实权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D.实行民主建立共和国 6.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 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这天 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概念;记住“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2.能提取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戊戌变法中所做的主要史实信息,形成归纳戊戌变法史实的能力。 3.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并能领会谭嗣同为变法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自主探究】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 求 。史称“ ”。从此, 运动揭开了序幕。 2. 年6月到9月, (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 、 )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 称为“ ”,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 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 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 ,裁撤 ,任用 ;经济 上,鼓励 ;文化教育上, 开办 ,翻 译 ,传播 ,创 办 ,开放 ;军事 上,训练 等等。 4.1898年9月, 发动宫廷政变,囚禁 , 等六人被杀 害,戊戌变法失败。 【合作探究】 1.公车上书的发生背景及其影响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为戊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列表归纳戊戌变法的内容。 么影响? 5.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醒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 做?请说明理由。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 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 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观察下面A、B两幅图片 A B 请回答: (1)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的主要主张是什么?(2)1895年春,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6.阅读材料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康有为请回答:(1)材料中的内容表达了康有为的什么观点?代表了哪个阶层的思想? (2)康有为的这种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3)为了实践这种思想,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

第6课-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思考维新派和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提高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3.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 难点 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失败原因。 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 一、公车上书——拉开序幕 教师:1895年春,正直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为挽救民族危亡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学生:他们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然后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教师:(解释)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学生:(整理、记忆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起人、影响) 二、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舆论宣传 教师:公车上书失败了,维新人士就此罢休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他们转而去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积极地宣传变法思想。请大家整理出他们的活动情况。 学生:(讨论、整理)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区别。 学生: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统治,维新派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三、百日维新——达到高潮 教师: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唯一途径就是变法。光绪帝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被深深地打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指导学生找出百日维新的时间和内容) 学生:(讨论、整理)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无策。 四、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说:“康有为政治纲领的目标是一系列政治改革,这些改革如果付诸实施的话,等于一场‘来自上面的根本性革命’——那今日中国早就不是贫弱的样子了!” 教师:从这句话中我们能够看出戊戌变法的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失败了。 教师: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是如何破坏变法,打击维新派的? 学生:(讨论归纳)①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②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教师:(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宗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和影响;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标: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时安排

2-3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