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218-22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2677/ass.2015.440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Role and

Social Ada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 Shen, Hong C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20th, 2015; published: Nov.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x-rol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on-gruency model, the androgyny model, and the masculinity model. The congruency model posits that masculinity facilitates males’ mental health but not females’, while femininity facilitates fe-males’ well-being but not males’. Androgyny model states that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enjoy the highest level of well-being independent of their gender.

Masculinity model holds that masculin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romotes on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used Students’ Sex Role Inventory (CSRI-50) and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cale (CSAI) to investigate, random sample of 188 subjec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model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culinity model is most appropriate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of sex-role to social adap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 Social Adaption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申可,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通讯作者。

申可,陈红

摘要

西方文化下,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男性化模型。按照一致性模型,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是最为理想的;按照双性化模型,在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两个维度上得分都高的个体社会适应性最强而且心理最健康;按照男性化模型,男性化特质才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主要决定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从本地各所高校随机抽取188名被试,采用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进行调查,探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上述三个模型在性别角色类型和社会适应的关系上的适用性。结果发现:男性化模型得到支持,男性化特质是社会适应的主要决定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性别角色,社会适应

1. 前言

1.1. 性别角色类型及相关研究

性别角色(sex 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模式,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个体的性别角色能否被特定社会接纳和认可关系到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性。早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上,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对立的,并且具有男性化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化特质的女性在心理上更为健康。然而,Rossi提出了一个与上述传统看法不同的“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Bern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定出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rn Sex Role Inventory),将性别角色划分为4种类型——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还提出了两个假设:①许多个体是双性化的,他们既具有男性化特质也具有女性化特质;②与其它类型的个体相比,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与适应性[1]。

在西方文化中,关于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主要存在三种观点: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一致性模型又称性别角色的传统模型,该模型认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是同一特质的两种极端表现,二者共同构成同一维度的两极,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理想的性别类型是和生理性别相一致的类型,也就是说,具有男性特质的男性和具有女性特质的女性通常具有最好的适应性和心理健康;双性化模型认为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两极,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不同的维度,理想的性别角色是同时具有高的男性特质和高的女性特质,即具有双性化特征的人将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男性化模型是在双性化模型基础上提出来的,按照该模型,双性化模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男性化特质,不管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如何,男性化才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男性化特质才是决定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2]。

大量的研究都支持双性化个体是最具有优势的。Gilbert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是理想的、有吸引力的人格模式[3],Spenc的一系列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具有更好的适应和可塑性,而且他们的自我评价要比性别典型化的个体高,更受欢迎[4]。也有一些研究者在Bem的基础上进行了关于性别与社会适应的研究,发现在四种分类中,双性化的个体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少的心理疾病[5],也有研究者尝试探究性别角色与自尊水平、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6]。

申可,陈红

与支持双性化是最佳性别角色的观点不同,有一部分研究认为男性化是心理健康的关键。Whitly对100多项有关性别角色与自尊的研究进行元分析表明:自尊与男性气质有稳定而密切的联系,与女性气质的联系则较少或没有[7]。

总之,在当代西方,传统的一致性模型几乎不受支持,双性化模型虽然最初是作为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提出来的,但是后来大量的实证研究却表明男性化模型才是最理想的模型。那么,在西方文化下盛行的男性化模型是否也适合当下的中国呢?是否可以解释中国文化下的性别角色和社会适应的关系呢?

1.2. 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social adjustment)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主动顺应环境,调控和改变环境。最终达到与社会环境保持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8]。作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社会适应一直是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良好的社会适应有利于自身的健全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对于大学生走上社会,谋求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现代中国社会变化迅速,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状态,“中性化”现象愈加普遍。因此,研究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探讨中国文化环境下适宜的最佳性别角色模型的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人们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对培养青少年的健康心理品质也具有积极作用。

1.3. 中国的性别角色研究

依照Bem的研究模式,国内学者陆续编制了一些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性别角色量表,同时也接受了“双性化”的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较高的观念。在Bem的基础上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的性别角色量表,从正性与负性两个维度进行考量,支持对性别角色进行多维度的研究,而非传统理论所认为的男性化-女性化的性别角色两级模型。并且发现在被试评定的社会赞同的特质词中描述男性的远多于女性,而社会不赞成的特质词中描述女性的则远多于男性的,表明了男性比女性更优秀的性别刻板印象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9]。

在采用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检验中国人的性别角色类型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时,比较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个体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10],以及在采用性别角色量表进行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研究[11]中都发现女性化被试的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高,其次是未分化和男性化,心理社会适应水平最低的是双性化的被试。性别典型化的个体适应水平最高,而双性化个体适应水平最低,这与Bem的研究结果是截然相反的,虽然该研究中并未涉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指标,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由于文化与社会要求的不同造成的。

1.4. 研究目的

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传统的一致性模型基本上已被否定,但在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上还未形成完全一致的结论。国内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在方法上存在不足,对三种理论的检验并不完整,使得结论的可靠性降低。本研究试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回归的研究方法,了解其性别角色发展状况,探讨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检验一致性模型、双性化模型和男性化模型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2. 方法

2.1. 量表

2.1.1.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

该量表由刘电芝等人编制[12],共有50个项目,分为男性化(16项)、女性化(16项)和中性化(18项)

申可,陈红

三个分量表,其中男性化量表包括领导力、男子气、理性、大度四个方面,女性化量表包括同理心、女子气、勤俭心细三个方面。采用7级评分,以被试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上的得分为依据,用spencede 的中位数分类法划分每个被试的性别角色类型。男性化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女性化量表为0.84,两个量表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

2.1.2.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

该量表由卢谢锋编制[13],共有66个项目,分为学习适应性(8项)、人际适应性(11项)、角色适应性(9项)、职业选择适应性(9项)、生活自理适应性(6项)、环境的总体认同(7项)、身心症状表现(10项)七个维度,另有包含6个重复项目的“效度量表”。选项采用5点评定,分为正向题和反向题,记分采用传统的等距记分法;通过转换将所有的题目都变成正向记分,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该量表的a系数为0.898,分半信度为0.880。

2.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2.2.1. 数据采集

在本地某大学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为了扩大样本量,丰富取样来源,另外在一个专业数据收集网站上发放问卷,回收59份。被试均为全日制本科生。

2.2.2. 数据预处理

将男性化量表得分、女性化量表得分以及适应总分转换为标准分,剔除小于?3或大于3的数据,最终的样本量为188人。其中男生82人,女生106人;大一51人,大二42人,大三46人,大四49人;理科生133人,文科生55人;城市户口65人,农村户口123人。

3. 结果

3.1. 初步分析

表1显示,男性、女性和总体被试中,双性化、未分化和单性化(男性化或女性化)几乎各占三分之一,单性化已成为少数人群,表明传统的性别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已经淡化,社会发展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导致双性化个体大大增加。但是男性男性化比例高于女性男性化比例,女性女性化比例高于男性女性化比例,仍然反映出传统性别期待的影响。

表2显示,在适应性量表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得分上,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男性化量表上的得分较高,女生在女性化量表上的得分较高。这与表1中男女性别角色分布的情况相一致。

3.2. 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以适应总分为因变量,年级、专业和生源地为控制变量,男性化量表、女性化量表以及性别为预测变量,进行分层的回归分析。三个一阶的主效应先进入方程,再进入三个二阶的交互作用项,所有结果见表3。

如果一致性模型成立,则“性别x男性化量表”、“性别x女性化量表”这两个交互作用都应该显著;如果双性化模型成立,则“男性化量表”“女性化量表”这两个主效应都应该显著;如果男性化模型成立,则“男性化量表”主效应显著,而“女性化量表”主效应不显著。从下表中可以清晰看出,除了常量,各种因素里只有男性化量表得分效果显著,对社会适应得分具有显著预测价值,支持了男性化模型。

申可,陈红

Table 1. The percentages of four sex-role types

表1. 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总体男女

双性化66 (35.1) 24 (29.3) 42 (39.6)

男性化33 (17.6) 20 (24.4) 13 (12.3)

女性化33 (17.6) 10 (12.2) 23 (21.7)

未分化56 (29.8) 28 (34.1) 28 (26.4) Table 2. The result of three scales

表2. 三个量表得分的基本情况(M ± s)

男女t 男性化量表 4.94 ± 0.81 4.75 ± 0.93 3.875*

女性化量表 4.68 ± 0.73 5.11 ± 0.89 4.827*

适应总分 3.71 ± 0.46 3.67 ± 0.45 0.049 *p < 0.05。

Table 3. The result of hierarchy regression analysis

表3. 分层分析结果

回归系数(B) 标注误(SE) 标准回归系数(β) t

常量 3.654 0.157

年级?0.005 0.025 ?0.012 ?0.189

生源地0.040 0.059 0.043 0.682

专业?0.062 0.054 ?0.074 ?1.160

性别0.072 0.062 0.079 1.172 男性化量表0.337 0.055 0.692 6.14**

女性化量表?0.063 0.061 ?0.128 ?1.030 性别x男性化量表?0.053 0.068 ?0.086 ?0.784

性别x女性化量表0.053 0.072 0.085 0.728 男性化量表x女性化量表?0.013 0.031 ?0.027 ?0.438 **p < 0.01。

改以性别角色特质为自变量,对适应总分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理性(β = 0.36, p < 0.01)、大度(β= 0.23, p < 0.01)、女子气(β= ?0.24, p < 0.01)、同理心(β= 0.20, p < 0.01)四个因素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预测力。其中“理性”与“大度”这两个男性化特质对被试的社会适应具有显著预测力,这与分层分析结果相一致。同时,“女子气”与“同理心”这两个女性化特质对被试的社会适应也存在显著预测能力,但是前者是负向的,后者是正向的,这也许就导致了女性化分量表的总体预测力大大降低。

4. 讨论

和日常的理解不同,在性别角色研究中,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通常代表两类在不同情境中具有不同适应价值的特质。前者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男性在能动性(agentic)方面好的品质,比如独立、自信、有抱负等;后者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女性在集体性(communal)方面好的品质,比如善解人意、热情、乐

申可,陈红

于助人等。男性化特质通常有利于个人成就的实现,具有工具性特征(instrumentality),而女性化特质通常有利于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表达性特征(expressiveness)[14]。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总体上讲,西方崇尚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东方崇尚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个人主义的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能动性(agency)和果断自信(assertiveness)等这些基本都属于男性特质的特质范围之内,因此,个人主义的文化是一种鼓励和促进男性特质的文化具有男性特质通常是适应良好的标志。与此相对在集体主义文化下,相依性(interdependence)、集体性(communality)、关系和谐通常得到特别的重视和强调,因此和女性特质相关的集体性特质通常得到社会推崇,对文化的良好适应通常意味着具有比较多的女性特质[14] [15]。可见,东西方社会不同的文化对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良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要有不同的特质。就性别角色而言,男性特质更能促进对西方文化的适应女性特质更能促进对东方文化的适应。

目前,中国在文化上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情景。首先,和个人主义文化盛行的西方相比,中国无疑仍属于集体主义文化国家,对和谐关系的强调、对集体的注重等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一切无疑都会促进个体女性化特质的发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影响深远,强调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性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地位,而女性则处于从属和服务地位。按照这一传统,西方传统的关于性别角色的一致性模型无疑将是最适合中国人的理想模型,因为这一模型与男女有别的传统价值有着最好的对应。还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更强调男女平等,女性社会地位空前提高,这些文化元素无疑意味着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将为理想的类型。最后,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影响下,个体对自我的关注、对个性的追求、对个人幸福的追求等观念不仅在当代青年中非常盛行,对整个社会的冲击也非常明显,尤其是80后的一代,个人主义倾向更是明显,这些西方文化元素的影响无疑将会增加男性化特质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论支持男性化模型,也就是说男性化特质在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上发挥关键作用。这一现象似乎与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相悖,却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得到解释。虽然东西方本身的文化差异巨大,社会制度也不尽相同,但现代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信息传播速度空前强大,再加上西方“好莱坞”之类文化产业成熟的价值输出模式影响越发强烈,西方文化正在成为全球的主流。对于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正处于西方文化思想大举涌入中国社会这一特殊时期,社会全面西式化,个人主义倾向愈演愈烈,从而导致追求成功、独立自主的男性化特质备受推崇。

以往国内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大都支持理想的双性化模型,然而本研究通过分层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支持男性化模型。除了文化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可能有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研究工具不同:以往研究大都采用钱铭怡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或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本研究采用刘电芝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该量表词汇变化较大,增删了一些项目,使得形容词汇更加符合时代,使用不同的量表难免会造成数据上的差异。其二,调查样本不同:本次调查集中在省内各所高校,被试群体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而且样本容量也不充足,与一些大容量的全国性样本相比数据可靠性稍低。其三,选用因变量不同:本研究选用社会适应性作为因变量,若选取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其他指标,所适应的模型也可能不同,比如蔡华俭等人采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因变量,得出的结论支持双性化模型[2]。

另外,对各因子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除了“理性”、“大度”这两个男性化特质外,“同理心”这一女性化特质也对社会适应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这一结果似乎又暗合了双性化模型。而且赵田田等人运用相同的研究工具进行性别特质对社会适应的回归分析,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同理心这一女性特质都具有最高的预测能力[15]。这些结果都说明,双性化模型并没有完全被否定,对于不同指标和样本群体,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申可,陈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em, S.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69-371.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037/0033-295X.88.4.369

[2]蔡华俭, 黄玄凤, 宋海荣. 性别角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模型: 基于中国大学生的检验[J]. 心理学报, 2008,

40(4): 474-486.

[3]Gilbert, L.A., Deutsch, C.J. and Strahan, R.F. (1978) Feminine, Masculine Dimensions of the Typical, Desirable, Ideal

Woman, Man. Sex Roles, 4, 767-778.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007/BF00287337

[4]Spence, J.T. (1993) Gender-Related Traits, Gender Ideology: Evidence for a Multifactorial Theory. Journal of Perso-

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64, 624.

[5]Bem, S.L. (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2,

155-162.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037/h0036215

[6]Lu, L. and Wu, H.L. (1998) Gender-Role Traits, Depression: Self-Esteem, Control as Mediators.Counselling Psy-

chology Quarterly, 11, 95-107.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080/09515079808254046

[7]Whitley, B.E. (1983) Sex Role Orientation and Self-Esteem: A Critical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765-778.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037/0022-3514.44.4.765

[8]陈建文. 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结构、机制与功能[D].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9]钱铭怡, 等. 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J]. 心理学报, 2000, 32(1): 99-104.

[10]崔红, 王登峰. 中国人性别角色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构[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10): 948-951.

[11]王登峰, 崔红. 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J].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33(4): 1-9.

[12]刘电芝, 黄会欣, 贾凤芹, 等.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 心理学报, 2011, 43(6): 639-649.

[13]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14]Oyserman, D., Coon, H.M. and Kemmelmeier, M. (2002)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3-72.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037/0033-2909.128.1.3

[15]赵田田, 王学臣.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与刻板化者的对比[J]. 中国

临床心理学, 2012, 20(3): 390-394.

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总第109期PSYCHOLOGI C AL EXP LORATI O N第1期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 王中会 (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北京100101)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某所大学826名大学生的调查,探讨性别、性别角色类型和新性别角色类型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约占1/4;2)用贝姆的分 类方法,双性化大学生在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情、灵活性人格特征上均高于其他性 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可见,双性化性别角色大学生具有较积极的人格特征。按照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uels的分类方法,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责任感、和谐性人格特征上, 正性双性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均高于负性双性化大学生和其他性别角色类型的大学生。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特征;性别角色类型;新性别角色类型;性别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9)01-0064-05 1 问题提出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 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e m’s Sex Role I nvent ory)[2]。贝姆的双性化模型认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但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得出这样的结果[3]。对双性化的争议一直在继续。 国内学者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对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有:张莉和冯江平[4]、王学[5]、杨锦[6]、李少梅[7]。以上采用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BSR I)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信心、情绪方面均高于其他性别角色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型。 一些研究者对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 I)提出批评,很难发现一个人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因此,贝姆的BSR I的项目主要是正性形容词,受社会赞许性的影响很大。Spence编制了个人特征问卷扩大版(EP AQ),包括了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的负性特征量表,是对贝姆BSR I测量缺陷的完善。但Spence在EP AQ性别角色类型的划分标准上,并没有参照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8]。 2003年,B renda Mae Woodhill和Curtis A.Sa m2 uels在应用EP AQ时,在性别类型的划分上以平均数作为划分标准,并将负性的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作为性别类型划分的标准。将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成7种:男正(正性男性化)、女正(正性女性化)、双正 (正性双性化)、双负(负性双性化)、男负(负性男性化)、女负(负性女性化)、未分化。研究发现正性双性化与负性双性化的人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说明双性化进行正性和负性区分是有意义的,性别角色类型引入负性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进行划分具有较好的效度[9]。 我国学者钱铭怡(2001)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克服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只有正性量表的局限,加入了两个负性量表,因此能够鉴别出在自评过程中社会赞许性对自评量表的影响[10]。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编制不仅在测量维度方面有新的贡献,而且编制的过程被试是中国的大学生,因此更适合对中国大学生进行调查。 国内现有的双性化研究中,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 I)的较少,而且还没有采用CSR I 关于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而且国内已有的双性化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没有采用“大五”模型人格量表(NEO-P I-R)进行调查的。在人格领域的研究中,“大五”人格模型被世界各国学者广泛认同,McCrae和Costa采用NE O-P I-R各种文字的版本,在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意大利、德国、南非、菲律宾,以及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都得到了相似的五因素人格模型,因此得出结论,认为人格五因素模型具有文化普遍性[11]。但张建新等学者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 A 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 M),他们认为“大五”人格模型不能全面解释中国人典型的社会行为模式,CP A I的“人际关系性

论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论9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在沟通和交流中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了人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渠道。社会是由每个人构成的,人要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必须也一定需要沟通和交流,即人离不开人际关系,人一旦离开了人际关系,那他(她)就不再是人这样一个个体,而只是一个纯自然的动物。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一定的人际关系网,同时,人生目标及梦想的确立与实现也将会是建立在这些人际关系网中的。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指大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与他人发生的各种交往关系。根据大学生交往对象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即大学教师与在校大学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可具体分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两种;2.室友关系。室友关系即大学生与同宿舍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3.交往关系,这种关系主要包括同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干部与普通同学之间的关系三种类型;4.同乡关系。同乡关系指大学生与来自同一生源地或相近生源地的学生之间的关系;5.亲友关系。亲友关系即除了上述四种人际关系之外,大学生的父母,与大学生关系密切、对其个人成长发展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长辈和同辈,这一群体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即为亲友关系;6.虚拟关系。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上网成了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游戏、聊天、交友、互助等多种渠道,形成了大学生与其他网络虚拟领域使用者之间的交往关系。 黑格尔说:“凡是一切存在的事物存在于一定关系之中,而这种关系乃是每个实存的真实性质,因此,实际存在的东西不是抽象的、孤立的,而是在一个他物之内的。唯因其在一个他物之内与他物相联系,它才是自身联系;而关系就是自身联系,它才是联系的统一。”所以人际关系或者说是社会关系,其实就是这“自身联系”与“他物联系”的统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我们迎来了一批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大学生,同时也将会迎来更多这样的大学生,他们就是“90”后大学生。“90后”逐渐成为了全球的新生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90”后又被认为是极具个性的一代。 据多项调查显示,或多或少的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心理矛盾加剧,学习缺乏动力,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90后”大学生过多地借助短信和网聊这种即时异地沟通模式,会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到现实社会的交往能力。 近期更有人提出了:“人际交往成“90后”成长拦路虎”的话题。调查显示,人际关系问题成为大学新生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有45%的女生和35%的男生都遇到了人际交往困难。在所有受调查者中,40%的学生认为与异性交往困难,23%的学生与室友相处不融洽,20%的学生与同班同学相处不融洽,14%的学生与老师相处不融洽,13%的学生反映与父母沟通有困难。值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 指导语: 首先感谢你支持我们的调查工作,你的回答对于我们的筛选很有价值。 本问卷设计是用来帮助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如何应对在学校环境下的适应问题。回答无 对错之分,你的回答好坏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你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因而要尽可能 如实作答。对于你的回答,我们承诺将严格保密! 本问卷的测查内容是关于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不同方面,每项后面的5个数字,分别代表 与你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不同程度,每个数字将对应的符合度为: 1—很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不能确定;4—有点符合;5—非常符合 请注意,每个项目只能选一个数字,不要多选和漏选! 完成本问卷大约需要30分钟,请不要作过多的思考,也无须和别人讨论。 基本信息: 性别:年级:是否独生:非独生排行: 专业类别:文理工艺术医(打勾)生源地:农村城市(打勾) 项目符合度 1.我对大学的学习感到无所适从。 1 2 3 4 5 2.我感到周围的人难以相处。 1 2 3 4 5 3.我和异性同学相处得不好。 1 2 3 4 5 4.我觉得自己还没有作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1 2 3 4 5 5.我能独立地处理日常事务。 1 2 3 4 5 6.周末我常常觉得没事可做。 1 2 3 4 5 7.我经常感到身体乏力,不舒服。 1 2 3 4 5 8.我时常无理由地郁郁寡欢。 1 2 3 4 5 9.我对自己上了这所大学感到高兴。 1 2 3 4 5 10.父母不在身边,我也能够照顾好自己。 1 2 3 4 5 11.我从没有考虑过以后的就业问题。 1 2 3 4 5 12.我参与了很多大学里的社会活动。 1 2 3 4 5 13.我能很快化解与他人的矛盾冲突。 1 2 3 4 5 14.我无法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 1 2 3 4 5 15.我不知道以何种方式与大学老师相处。 1 2 3 4 5 16.我很难加入到别人的讨论中去。 1 2 3 4 5 17.我从不关心学习以外的东西。 1 2 3 4 5 18.我有明确的就业意向。 1 2 3 4 5 19.我常打电话向家人诉苦或求助。 1 2 3 4 5 20.我很喜欢校园里的自然环境。 1 2 3 4 5 21.我很容易生气。 1 2 3 4 5 22.我总是没精打采。 1 2 3 4 5 23.我对大学里的课外活动感到满意。 1 2 3 4 5 24.我不敢单独上街买东西。 1 2 3 4 5 25.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1 2 3 4 5 26.我只在乎自己的学业成绩。 1 2 3 4 5 27.大伙儿讲话时,我时常躲在后面。 1 2 3 4 5 28.在考试前,我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复习。 1 2 3 4 5 29.我现在还没找到自己较为满意的学习方法。 1 2 3 4 5 30.我在大学里如愿地结交了一些朋友。 1 2 3 4 5

大学生社会化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它的丰富多彩和吸引力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起着锻炼和引导作用,并产生重大的影响,会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能顺利走过这个阶段,那么将很难适应社会和被社会接受。一方面,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以及民族能否复兴。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大学生个人能否成材,人生价值能否顺利实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把自我融入到社会中去,实现自我社会化。高校校园文化无疑会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对推动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目的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锻炼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和激发他们的潜力。 1.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政治鉴别力就是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政治敏锐性,就是当某事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够善于从政治上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确定正确的态度和对策。当前大学生在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上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2.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 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这就要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价值导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理想、道德、行为都在接受时代的考验。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加强伦理道德的自觉修养,按照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随时自我反省、检查、选择、约束其活动。 3.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Inter网为中心的信息革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等带来了剧烈的变化。互联网已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它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在当今信息时代里,大学生要适应社会,顺利完成社会化过程,必须具备获取信息的能力。 4.获得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的获得是通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来完成的。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谋生能力是一个人能否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5.培养良好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社会群体对处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个体所规定的一套理想的行为模式。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社会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角色的认识,这种认识又分为对目前承担角色的认识和对未来扮演角色的认识。目前应是积累知识,未来将是创造财富;目前是消费者,未来是生产者。二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角色期望反映大学生对生活、事业的抱负水平。对这种抱负水平期望过低,则会不思进取,过高则会好高骛远。恰当的角色期待对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三是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 二、校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作用: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它总是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发挥重要作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1)校园里的学生课外理论学习提高了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提高是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只有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掌握其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修养,才能抵制各种各样的非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影响,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 (2)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大学生从年龄结构和人生发展过程来看,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正确世界观形成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会根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社会化。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如百家争鸣的学术沙龙、诗歌朗诵、文学欣赏等都为大学生提供了相互探讨的机会为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合理化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克服重“专”轻“博”的缺陷,需要在教学体制上下工夫。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文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完全纳入教学计划的轨道似乎还缺乏能力和条件,而校园文化建设的智育功能则可提供中介桥梁。 (2)校园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社会规范和获得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 活跃在校园中的各种文化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不断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增强自主、自强意识。近年来的勤工助学等社会活动的广泛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3)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促进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形成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接受以后,才能自主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 第一、校园制度文化对大学生理想的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如果仅有优越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就必然导致纪律涣散、秩序混乱,就可能导致滋生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而作为社会大环境一部分的大学,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各位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与我们组的问卷调查,请大家认真阅读相关的说明,然后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作答。问卷是用 于科研,所以你们的参与对我们非常重要。本问卷采取匿名方式,不 会涉及大家的隐私。问卷分为两份,请大家一一填完,根据自己的第 一印象如实选择答案。谢谢! 性别:___年级----------- 文科还是理科----------- 专业--------------- 学校--------------- 生长地(农村,城市) ------------ 请你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条在从1(从不或几乎不正确)到7(总是或几乎总是正确)的 尺度上给自己打分。 1(从不) 2(很不正确) 3(几乎不正确) 4(一般) 5(几乎正确) 6(很正确) 7(总是正确) 请大家在相应的题目后,把你们认为符合自己的代号填在问题后 如:1、自我信赖 4 2、柔顺 5 1、自我信赖 2、柔顺 3、乐于助人 4、维护自己的信念 5、快活的 6、忧郁的 7、独立的 8、害羞的 9、诚心诚意 10、活跃的 11、情谊绵绵 12、夸耀的 13、武断的 14、值得赞赏的 15、幸福的

16、个性坚强的 17、忠诚的 18、不可捉摸的 19、强劲有力的 20、女性的 21、可信赖的 22、善于分析的 23、表示同情的 24、嫉妒的 25、具有领导能力的 26、对他人的需求敏感 27、诚实的 28、乐于冒险 29、有理解力的 30、守口如瓶 31、易于作出决策的 32、有同情心的 33、忠厚老实 34、自足的 35、乐于安抚受伤的感情 36、自高自大 37、有支配力的 38、谈吐柔和的 39、值得喜欢的 40、男性的 41、温和的 42、庄严的 43、愿意表明立场的 44、温柔 45、友好的 46、具有侵犯性 47、轻信的 48、无能的 49、像个领导 50、幼稚的 51、适应性强的 52、个人主义的 53、不讲粗俗话的 54、冷漠无情 55、具有竞争心的 56、热爱孩子的 57、老练得体的 58、雄心勃勃 59、温文尔雅 60、保守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 指导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发展和成长有重要意义。回答这一问卷,就是请您努力回想小的时候留下的这些印象。 问卷有很多题目组,每个题目答案均有四个等级。请您分别把适合您父亲和您母亲的等级数字改为红色,只准选一个答案。您父母对您的教养方式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请您实事求是地分别回答。 如果幼小时父母不全,可以只回答父亲或母亲一栏。如果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相关的题目可以不答。问卷不记名,请您如实回答。

(完整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 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小组成员:曹丽华 院校: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系别:信息科学系班级:08心理学号:088314152 曹露梅学号:088314153 孙靓学号:088314112 刘晨晨学号:088314110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量表 一、测验目的 1、定义 理论定义:社会适应性是个体在与社会坏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顺应、调控和改变坏境,最终达成个体与社会坏境间的和谐关系和平衡状态。

操作定义:通过测量大学生在家庭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和身体状况等四个维度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 2、测验对象(被试群体的基本信息)对象:大一、大二、大三在校大学生性别:不限 受教育程度:在校全日制本科大学生 二、计划 1、访谈 访谈一 问:同学,对不起,打扰一下,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答:可以。 问:请问你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什么看法?答: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啊,大概就是大学生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吧。 问:人际关系也就是社交方面,那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程度具体是指什么呢?答:也就是工作学习吧,大学生嘛。

问:你认为与家庭生活和身体状况有关系吗?答:有吧,但感觉不是很大,只占小部分。答:谢谢你的配合,再见! 访谈二 问:不好意思同学,麻烦你一下,打扰你几分钟。想问你几个问题。请问你觉得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恩,比如个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情况,应该还有个人自身特征吧。问: 那你觉得个人成长环境是怎样影响社会适应性的? 答:比如说,有些大学生总是依赖父母,自己从来都不自己做事,甚至连一件衣服都没洗过,这样的学生自然而然到大学里不会适应。问:那么个人自身特征又是怎样影响的呢?答:比如说,有些意志坚强的同学遇到事情就会主动求助,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就会克服困难;而那些唯唯诺诺的人只会等待,相比之下,前者更能适应。问:非常感谢您的配合。答:不客气。 访谈三 问:你好同学,打扰一下,我们目前正在编制一个量表,想做几个问卷,希望得到您的配合。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拟环境”中进行“角色换位”、“角色演习”,把自己扮演成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社会需求和情感表露,并按照社会需求及自身的领悟进行反复实践,经过在网上的多次实践和验证,把握自己在现实的社会中扮演各种角色的尺度,可以减少角色失调现象的发生。 4、网络创造的“自我实现”的主动受教育方式,提高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自主性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不仅是个“社会学习”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参与”、“社会创造”的过程。但在实现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化主体的选择性较小,面对的都是所属群体的权威。在家庭社会化中面对的是家长,在学校社会化中面对的是老师。权威们当然是以社会的主导文化为本,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教育,这对大学生是有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学生进行社会教化的内容也决定于传教者。传教者往往从自身的角色和好恶出发,当然他们也受自身知识或自身环境及价值观的限制,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也压抑了大学生的个性,使其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而在网络社会中,网络形成的“信息共享”使大学生的触角获得了发展和延伸,不再受传统教育的限制,可以在网上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还可以全球各地的专家以及兴趣相同的朋友进行交流,拓宽自身的视野。 二、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网络个人社会化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与发展,它全面介入了社会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其积极的作用,也存在其消极的影响。网络也一样,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带来

社会关系和真才实学在大学生就业中孰轻孰重一辩稿

社会关系和真才实学在大学生就业中孰轻孰重一辩稿 真才实学是指,一个人的内涵所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而人际关系则指的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也被称为“人际交往”。 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 我们今天辩论的焦点是“孰轻孰重”,即两相对比,哪一个更重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因素才是更重要的因素。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就业中,真才实学比社会关系更重要,只有拥有了真才实学,才能拥有更好的社会关系。下面,我方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我方的观点。 第一,一个人的知识内涵、思想才能是经过长时期的锻炼和积累获得的,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而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动性更大了,这种不可把握性决定了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所起的是外在的促进作用,真才实学是自身修养所得,别人拿不走也扯不掉,而人际关系却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决定,这可不单单是你一个人能说了算的。你是愿意你的人生由自己决定还是依靠他人才能前行呢? 第二,从个人方面来说,真才实学是个人发展的内在条件、实现个人层次转型的决定性力量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最可靠保证。一个人的知识内涵、思想才能是经过长时期的锻炼和积累获得的,对个人的发展起内在的推动作用。 反观人际关系,它对个人发展起的是外在的、辅助性的作用。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好处只能是短暂的、有限的,如果缺乏了真才实学,再好的人际关系也无法让你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更勿论谋求个人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从社会层面来讲,真才实学是人在社会上立足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当今这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层次在根本上是由其所拥有的真才实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如果存在太多没有真才实学却依靠人际关系平步青云的人,那么多少人才会被这种不公平竞争所埋没?结果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知识的力量、在社会上形成爱才、惜才、用才的风气 引导更多的人自觉追求真才实学,从而促进知识的普及、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人际关系来说,缺了真才实学,它就像是浮在水面上的浮萍,在每处位置都能停留,但却都无法扎根。真才实学才是推动个人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社会关系只能是锦上添花。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大学生就业中,真才实学比社会关系更为重要。

试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试论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作为一名辅导员,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本文主要是从影响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因素,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社会适应能力及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措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社会适应性;大学毕业生;就业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已经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了,他们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工作都充满了幻想,而当他们接触到社会现实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社会不适和落差,轻则出现抑郁、郁闷,重则会导致走向犯罪和死亡。那么,应如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呢,大学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原因有哪些? 1 大学毕业生不适应社会的影响因素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当前国内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客观的环境,这种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以后的竞争中可以出类拔萃,占有一席之地。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独生子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学生的适应能力很差。 1.3 自我因素的影响 (1)大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尤其是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差。当同学们由高中踏入大学之门后,学习的环境变得比较轻松而自由了,很多同学不能很好地安排学习的时间,甚至有些同学存有这样的侥幸心理,一般情况下在期末考试时,老师都会划考试的范围,只要不挂科,就能毕业。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忽视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因此在就业找工作时,学生处于一种不利的局面。 (2)毕业生的角色适应较慢。在人的一生当中,每个人要扮演很多角色,而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就是由毕业生到职业人生的一个转变,这是人生的一个转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4), 218-224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journal/ass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10.12677/ass.2015.440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Role and Social Ada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 Shen, Hong Che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Nov. 1st, 2015; accepted: Nov. 20th, 2015; published: Nov. 23rd,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251812672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western culture, three theories regarding the utility of sex-roles have been proposed: the con-gruency model, the androgyny model, and the masculinity model. The congruency model posits that masculinity facilitates males’ mental health but not females’, while femininity facilitates fe-males’ well-being but not males’. Androgyny model states that people with high levels of both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enjoy the highest level of well-being independent of their gender. Masculinity model holds that masculinity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romotes one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This study used Students’ Sex Role Inventory (CSRI-50) and College Students Adapta-bility Scale (CSAI) to investigate, random sample of 188 subjects from local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ree models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sculinity model is most appropriate in explaining the relation of sex-role to social adapt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Role, Social Adaption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社会适应的关系模型 申可,陈红*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收稿日期:2015年11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11月20日;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通讯作者。

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目的和社会的关系

大学生人生目标与社会 摘要 以马克思主义中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为基本原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背景,通过分析,认为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明确正确而高尚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并体现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一致。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不仅具有动物的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人是不能存在的;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主宰。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社会可言。 提纲 一.概述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目标的特点。 二.结合马克思主义谈身处社会中的我们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三.总结。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社会,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正文 当代大学生是奋进的一代,代表先进力量的一代,应该成为我们国家建设的主力军、生力军,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有自己的一个确定的人生目标,而这个目标应该是与他人、于社会相适应、相互依存的,应体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的精神,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关系。 我们当前在校大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不仅具有动物的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人是不能存在的;社会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主宰。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社会可言。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人要存在也就必须改造客观物质的世界,而在此过程中间必然要处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总归为社会关系。我们要学会客观地认识、分析、解决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社会的大主题和大方向,是我们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更高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广大的公民遵守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我们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更加要顺应拥护这个时代的趋势。 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这些都是我们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我认为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国家繁荣富强与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总的来说,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当代大学生,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都知道,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世界观做指导。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并存,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多种文化的影响与冲击,经济的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这些都必然会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中造成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社会总是不断发展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出现,这对于人类又是新的挑战。人与社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人类改造

大学生人格特质和社会适应性

绪论 1引言 大学过程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之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好坏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1]。就目前国内外对个体社会适应性的相关因素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因素两大类,其中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从一些对环境因素的研究调查中发现,通过个体内部因素决定了环境对于个体社会适应的影响作用。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寻找环境与个体适应间的中介变量,包括认知、情绪、人格等在内的个体内部因素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人格的五因素模型已被人格研究者所接受,并且逐步成为人格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于个体差异的研究。有的大量研究发现,人格与个体的职务绩效、人际关系等存在密切关系,但关于五因素人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关系却很少有深入具体地探讨研究。 1.1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含了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但是在人的一生中,这些因素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可以塑造和改变的,也没有好坏之分。“人格是个体内部那些决定个人对其环境独特顺应方式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结构”,这句话强调出人格的个别特点,并提出人格以特质的形式迎接外部世界,用特质来组织经验,最终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系统,从而引发人的思想和行为。人格特质是人最深层、最本质的特点,所以对其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 1.1.1 人格特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格特质类型是由神经过程的特点决定的,而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人格类型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遗传素质相同或相近的人的人格类型也会比较接近。人格类型是具有稳定性的,但不是说完全不发生变化的。童年期的早期人生经历丰富曲折或者生活条件恶劣,亦或是在成年时期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都会导致人格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突然的,而是缓慢的,逐渐的,最终有可能会恢复的。所以,有人说表面的变化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2 人格特质类型 人格特质会使人的行为带有某种动力的特征,但动力特征并无所谓好坏之分。每一种特质类型都有两面性。例如,抑郁质的人敏感多疑,但是却非常敏锐;多血质的人活泼敏捷,但是却不够细心耐心;粘液质的人做事条理分明,但是却总是缺乏激情;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但精力旺盛、热情豪爽。特质一旦形成后就很难改变,所以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要学会发扬自己特质中的积极方面,努力克服消极方面。 1.1.3 特质类型的作用 特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和成就的高低,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大量的事例证明。例如,俄国著名文学家中,普希金是胆汁质的,赫尔岑是多血质的,克雷洛夫是黏液质的,果戈里是抑郁质的[2]。 可见,特质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也不能作为划分一个人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但是,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工作的需要,考虑适应性的问题。针对不同特质的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例如,多血质的人就不宜从事单调乏味的,需要持久考察耐心的工作,但是粘液质的人就比较适合这种工作,对他们来说这种稳定,不需要太多变化的工作很适合他们的要求,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对于需要经常变动工作环境,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求反应迅速的工作,多血质的人就比较合适。如果不考虑特质类型对工作适宜性,将会加重心理负担,进而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 1.1.4 特质类型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对环境的适应性 性格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包含着许多特征。不同特质类型的人在性格形成时候的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概要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09年07月第07期总第170 期 博士园地 社会化泛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对大学生 而言,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初步完成从生物机体意义上的“自然人”向承担一定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转变。青年学生能否通过在高校期间的学习、实践,为将来的社会角色准确定位并获得相应技能,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顺利成长成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得到优良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廓清大学生社会化的涵义、原则,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对策,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于1895年最早运用了“社会化”概念,他在《社会学的问题》一文中用“社 会化” 来形容群体形成问题。[1]美国学者S.柯尼格偏重于社会化对个体的影响,将之定义为一个社 会的民俗美德规范个人行为的过程。[2]而E ·A ·罗斯则更倾向于强调社会化中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将之定义为社会中的个体在与他人共同行动过程中产生的对整个社会的归属感。[3]综合看来,社会 化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个体通过所在的社会群体或组织学习社会经验和已有文化;同时,整 个社会又通过社会环境、气氛、风气等实现对个体的熏陶和浸染。个体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不断健全和完善个性,这是社会化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意义;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这是社会化对于社会整合、文化传承的意义。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社会化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不断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4]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群体,其社会化必然带有青年期社会化的共同特征;同时,又因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而呈现出独特的一面。 二、大学生社会化的特点 第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和方式具有自我 选择性。大学时期之前的社会化主要是以长者和教师的赞赏和批评、奖励和惩罚等外在形式加以强化的,青少年在强有力的引导下学习社会知识和伦理道德。进入大学以后,青年社会化过程有着 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李小豹 (中南大学 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