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结合现状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永不停息,因此新事物,新情况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但更不能盲目的认识它们。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认识事物。

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通过上一条的认识,我们知道,工作应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那矛盾的普遍性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在面对新的事物或进行某种工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亲身经历试验找到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一个或几个的工作了。但为了完成更多或这一类工作,我们会把自身的经验作原料,提炼总结出一套有着规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规则,使这套规则可以适用大多数个体。这样就结束了么?没有,我们最终为了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必将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调整通用规则,使之最终可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这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特殊——普遍——特殊”。在现实中这种工作方法有很多例子,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三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认为这一条可以算作上一条的延伸,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工作,自然可以运用矛盾的普特的辩证关系来更好的进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有很多可以举的例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无不是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以上,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联系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比如说人的普遍性:会说话有语言能思维会创造使用劳动工具等等,这是人的共性也就是一般,为和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都有这种特征。

而男人、女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大人、小孩等等都是个别,是特殊性,是人的一种,这种个性就包含了人的所的的共性(会说话有语言.....),而个性特殊除了包含一般与共性之外,还有一些是自已独有的,不是所有共性都有的

因此说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虽说没有将事物的本性与个性表达完全,但他的实践论里却很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过去与发展的将来,而这些虽说过于抽象,但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自己的依据,没有思考则没有理论,没有思考也没有一切行为,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而我们不能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混淆开来,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一个朋友向我指出的一个缺点,因为我经常会犯这种很幼稚的错误,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很幼稚,而是我本人的思想很幼稚,也就是说,某些普遍的现象其实并不幼稚,而对于这些现象处理的方式却时常幼稚,这便是将矛盾的特殊性代替了其普遍性,并被大多数人特殊地对待了,所以产生了诸多的更进一步的繁杂的矛盾!

就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来说吧,大多数的家长包括我在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他人强,一则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则也算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衣食无忧,三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了无牵挂与烦恼。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指望的便是孩子们,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种愿望是没有错的,而实际中的一些家长们、教育工作者们却往往用幼稚的方式方法去实践自己的愿望,以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他们便是混淆了事物本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优越为什么会称其为优越,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而特殊性为什么称其为特殊性,正是因为它的极少性、出众性。芸芸众生,就说明了人类数量的繁多,在众生之中出人头地的希望指数是极为渺小,而有几个人会认知这点,而心甘情愿地普遍化自己,普通化自己的愿望与目标呢,因此,孩子在家长与老师的怂恿下,失去了分辨能力与取舍能力,他们只好汗流夹背地、杯水车薪地埋头苦干,在这其中也完全丧失了身体与心理喘息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让辛苦的世界观指导着几乎所有的人们,盲目地往前冲,也正是这样的矛盾,使中国出现了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自伤的数量居世界之首。

还有我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前天晚上,看到江西五套一个节目,讲述的就是记者捕捉到的真实故事,一个五十多岁的医生,在离休之后,却离家出走,与相惜几十年的妻子形同陌路,当她通过记者找到了他,他却宁愿以孤独的影子屡屡离去,也不肯顺从那含辛茹苦的并愿意委曲求全重归于好既往不咎的结发之妻,这样的情感故事不胜枚举,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故事,我们就能从此以偏概全吗,能就此得出“男人便是背信弃义之人”的结论吗,故事中的男人只对记者重复他的一句话,“不要听从一面之辞!”可见,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的忧伤。而这种情形便是感情世界的特殊性,人们习惯拿普通的看法与理解来判断人与事的错与对,其实,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包括男人对女人的感觉,也包括女人对男人的态度,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路很宽,为什么偏偏就要狭路相逢你死我活呢,所以说,普通的思维方式能解决这些特殊的矛盾吗?肯定不能!记者们只能提出问题与场景,而结果不一定会殊途同归!

还有很多朋友都说现在的环境污染严重,巩俐甚至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也提出了这个危及人类的最恶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被污染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环境,而这些污染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吗,人类吃喝拉撒都有新陈代谢,而社会要发展要创新要进步必然也有新陈代谢,这就必然出现诸如此类的垃圾,有具体的物质消费垃圾,更有精神方面的文化思想垃圾,现象恶劣,形势逼人,但又不能不生存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之中,(说到这里,突然有一点不能赞同余秋雨先生的看法,他说,人们在阅读文字当中,便是一种自食垃圾,他主张人们都去游历,去创造,去更新思想,我说,这还是片面性的,你叫一群大字不识的人们去游玩,去思索,能有什么收获呢,而要取得这种精神境界的攀登,不正需要先博览群书,吸引书中的精华,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一定境界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产生新的思维吗)。矛盾哪,人类要开创文明的新纪元,那么必然会在创新的过程中产生许许多多的垃圾,正如,余秋雨先生在为中国文化作出苦旅的创作之同时,有许多的垃圾文人却在以中伤和反对他而因此名扬海内外,甚至有的暴富,这些环境污染有谁能定出防疫规则呢,而这些东西也正是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现象,我们都要承认它们的存在吧,也只有劣才能衬托出优吧,只有坏才能突出好的与众不同,就是说,只有特殊性才能表现事物的普遍性!

因此,人类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自我毁灭,正如地球上的一切生灵,它们的出生,便注定了死亡,这矛盾吗,不矛盾,这正是普遍性与特殊的结果性令人不惑之处,其实,说白了,特殊性的结果也正是普遍性的必然!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探究课例

湖北省武穴中学王中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知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提升抽象思维能力、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合作意识、表达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悟哲学思维的魅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难点】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三、教学理念

注重能力立意,力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体验方式,运用“情境体验——设疑迁移——合作探究——意义建构”的情境问题交互式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含义”的教学。

步骤一:情景体验

多媒体播放:歌曲《月亮之上》片段、歌手“凤凰传奇”图片;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片段、歌手阿宝图片。

步骤二:问题探究

1.比较凤凰传奇和阿宝两组歌手,找两组歌手的不同点(特殊性)和相同点(普遍性)。

2.试一试:你能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吗?

步骤三:教师启发引导,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两组歌手的比较中,探究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明确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涵。(如:两组歌手演唱风格迥异、分别是时尚和原生态的典型代表等——特殊性;两组歌手均属通俗唱法,歌声高亢激越,都是从星光大道走出的平民歌手等——普遍性。)

意义建构(一):

⒈矛盾的特殊性: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即事物的“个性”。

⒉矛盾的普遍性:同类事物中每一具体的不同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即事物的“共性”。

(二)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教学

1.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教学

⑴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步骤一:情景模拟

小品表演:《做不成的买卖》

角色设置:生甲扮演水果店老板,生乙扮演顾客。

道具:苹果、香蕉、梨等水果。

主要情节:该顾客提出要买水果,但却表示要的不是苹果、香蕉、梨等任何一种具体水果,结果这桩买卖没有成功。

活动目的:通过该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没有脱离苹果、香蕉、梨等具体水果而存在的抽象水果,进而明确“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步骤二:问题探究

①这桩买卖为什么不能成功?

②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哲学道理?

步骤三: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并发言,引证“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要求学生举例印证。

⑵矛盾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步骤一:情景设置

教师向学生展示多味花生、小馒头、粉笔、黑板擦。

步骤二:师生合作探究

问题:①多味花生和小馒头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相同点?

②粉笔、黑板擦能否与多味花生归为一类?为什么?

通过比较引证:任何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

2.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转化“的教学。

步骤一:教师以水果、小零食为例,启发学生比较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区分是相对的,在不同场合相互转化。

(例:相对于苹果、香蕉而言,水果是普遍性;相对于食物大家族而言,水果只是其中小小的一分子,即特殊性。)

步骤二:教师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更深刻领会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转化。

意义建构(二):

⒈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⑴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⑵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⒉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三)关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的教学

步骤一:情景创设(播放情景材料)

情景一:2008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迅速调整,从08年年初的“防通胀、防过热”转向“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2008年11月9日中国政府重拳出击,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

情景二:各地也迅速出台刺激经济措施,斥巨资刺激投资和消费,一些大城市纷纷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例如成都向困难群众发放价值3791万元消费券、杭州向困难群体发放1亿元消费券、重庆发放亿元消费券、苏州发放10万张苏州旅游消费券……

步骤二:问题探究

1.消费券的发放在短期内收到了刺激消费的积极效果,你认为武穴能否效仿?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假如你是武穴市政府智囊团成员,你会对武穴经济发展提出哪些建议?

步骤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和评价,师生共同探究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提供武穴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517207704.html,/,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后使用。)意义建构(三):

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在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四)创新习题设计:

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的面积公式各是什么。那么这五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能不能概括为一个公式呢?请你试试看,然后再用“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试着作些说明。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堂课旨在通过探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着力于学生在探索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获取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给予。总体看来,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探究课。情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集趣味性与启发性于一体,起到了激趣和启智的作用;整堂课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范围广,合作与体验充分,在一步步的探究中主动获取新知,基本看不到老师的说教,较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及培养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及学生的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学生的探究基本是围绕教材主要知识点展开,没有更多的延伸和拓展。突出体现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方法论”的教学模块中,这一模块是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落脚点。教师在本模块提供的学习情境和问题设计本身均具有较高价值,以金融危机和各地政府发放消费为背景,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实际进行探究和交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也能较好提升学生的能力。但这一有价值的探究课题,课堂上给予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发表见解的时间略显紧迫,其延伸拓展、深化主题、落实三维目标的功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运用多媒体制作的图示辅助教学,分析水果与苹果,梨……的关系,在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理解二者的关系: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出示判断题:有人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对吗"

出示图示让学生分析比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特殊性也不能离开普遍性

可用反例证明.

播放动画《白马非马》,让学生思考问题:公孙龙错在哪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展示图示,请学生分析材料,如"水果"和"苹果"的身份;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可以说是本框难点中的难点,也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最基本的论点,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往往感到最难理解,所以,选用通俗易懂的事例,才能深入浅出地讲清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关系

通过分析出错的原因,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区别,这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问题,采用图示能更直观地展示二者区别,易于学生接受.

及时反馈信息,以便更有效地攻破教学重难点.

采用直观的图示,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

导入新课

活动方式设计:表演小品《水果痴》

教师的组织过程:

第一步,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把下列笑话改编成小品,并抽时间排练好。表演时间5—8分钟,角色至少安排六个:医生、父亲、儿子、水果摊贩一、水果摊贩二、水果摊贩三。笑话改编要尽量把人物形象、个性化语言突出出来。

笑话材料:一个平时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生病后看医生,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他儿子买了苹果,他摇头;买了梨,他也摇头;买了西瓜,他还是摇头;最后买了桔子,他却非常生气地说:“医生让我吃水果,你怎么去买苹果、西瓜!”儿子回答说:“水果摊里就这几样水果,你让我买什么水果呢?”医生知道后,给病人写了一张纸条:“世上水果多又多,但无抽象的水果;不识具体水果痴,哪能埋怨儿子错!”

第二步,指导学生表演小品《水果痴》。表演前先把教室作适当布置成“L”型。

第三步,对学生的表演作适当点评,同时给以充分肯定和欣赏。表演结束后提问:那个要吃水果却又不吃水果的人犯了什么错误?这个病人能吃到抽象的水果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分析,作出回答。)

第四步,教师总结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一般事物通过个别事物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小品等文艺节目的自编、自导、自演能力。

(2)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形象思维、口头表达、艺术鉴赏等多种能力。

(3)通过活动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地利用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给学术以美的享受,实现思想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

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 (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这个问题是教学难点,对于这难点,教学时应该在抓住“症结”、突破误解、巧用事例、深人浅出上下功夫。所谓抓住“症结”,即抓住难点,分析其“症结”所在,重点加以突破。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括了特殊性”。究其“症结”,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解: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山”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山、李冰,也包括了喀秋莎、约翰逊,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锡……当成“部分”,因而认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

所谓“巧用事例,深人浅出”,是指要巧妙地运用具体实例,深人浅出地讲清理论。对于事例,一是要选好,举例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概念、原理,所以应

通俗易懂,如果一开始就选用学生不熟悉、老师讲不清的例子,就很难达到目的;二是要分析好,要紧紧抓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含义来分析事例,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如对张山、李冰、王洋等等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再对喀秋莎、约翰逊、比德拉也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他们的差别更大,如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性别不同等等。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山、李冰等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本质、性质呢?这当然只有在张山、李冰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我,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去找。张山、李冰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到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而普遍具有“自觉能动性”则是人的共同的本质。这一共同本质是在个性中存在着,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可能离开张山李冰等个性而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即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里的“寓”原意是“居住”、“寄托”之意,在这里则演化为“存在于”或“含于”的意思,即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共性和个性?

第二,什么是普遍性?它是从哪里来的? 它原来存在于什么地方?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总结。)

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许多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人们对同类事物总结、概括、抽象出来的,原来它就存在于一个个具体事物之中,所以我们说普遍性就存在于各种特殊性之中,并且只能通过特殊性而存在,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比如人的共性,就只能存在于张山、李冰、王洋……等一个个具体的人之中。人的一般的共同本质即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只点到即可,下册书还要具体学习),在阶级社会,都带有阶级性,就是从具体的张山、李冰、王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这些具体的人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有人的普遍性。

那么能不能反过来说“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呢?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之前,先听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是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写的。据说,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心想,菊花敢与秋霜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怎么会“吹落黄花满地金”呢?于是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安石见到续诗,心中不快,但想到,苏东坡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于是密报天子,调他到黄州当了个团练副使。苏在黄州当官一年,一日重九之后,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

结合这个故事,我们再重新分析刚才的问题,能否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总结。)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菊花的个性是十分丰富的,有大小、颜色、花型、花期的差别,也有故事中讲到的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而菊花的共性指的只能是这些形形色色菊花中共同的一般的属性,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菊花的所有属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事物的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采、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抽象出了它们的共同的本质,因此,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或“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所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加以区分。

⑨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的第2、3段,思考并讨论特殊性能不能离不开

普通性。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前面讲了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那么是不是说特殊性可以离不开普通性呢?我们以水果为例,各种水果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又都含有果酸、糖类等水果共存的成分,即都有汁多味甜等水果的共同特征,如果离开了这些共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也就没有“资格”称为水果了,所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它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所以说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通性。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却说:“我牵的是马吗?我牵的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规定只说马不准出关,但并没有说白马不准出关呀!”经过一番舌战,公孙龙还是牵着马出关去了。

教师提问: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错在哪里?

(同学讨论后,教师分析。)

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认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割裂了矛盾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二者的关系,因而便得出了如此荒谬的结论,这说明客观事物本身不仅包含矛盾的普遍性,而且同时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总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通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通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普通性换一个场合可以变为特殊性,反之特殊性换一个场合也可能是普遍性,是吗?你能举个例子具体地说明一下吗?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通过同学们所举的事例,我们确实发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当空间范围、时间阶段发生变化的时候,都可以相互转化,这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比如,同化与异化的矛盾,在生物界来说是矛盾的普遍性,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了,因为自然界中还有非生物,它们的矛盾就不是同化与异化的矛盾了。

学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

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1自然段并思考: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

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先认识具体的事物,这种对具体的事物认识次数多了,就慢慢地形成了用对同类事物共性的认识去指导自己更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事物。那也就是说,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人们就是在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循环往复中,使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提高,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从理论上看,由于客观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辨证地统一起来,既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次序,所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离不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指导。

从任何一门科学产生来看,充分证明了人们认识事物的次序是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也说明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指导作用。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3页第3、4自然段并思考:教材上列举了几种科学

的工作方法,你能运用哲学道理就其中的一种加以分析吗?

(学生看书并思考,回答问题。)

江泽民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江泽民同志讲到的这“两次历史性飞跃”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两大理论成果”产生过程的哲学基础或哲学依据是什么?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概括。)

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因此,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l04页的内容,并找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别是什么?

(学生阅读、回答,教师和学生一起看教材,加以明确。)

由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原有的基础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等,因而社会主义一般规律及其本质和特征的实现形式、途径也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不可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这又是矛盾的特殊牲。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l)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过去是这样做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建设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也是这样做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做的。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多媒体显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

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

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这一科学理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

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

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摘自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

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要内容之一的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便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就是把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及共同特征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即“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有利于所有制形式的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多媒体显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

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

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摘自十六大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其它内容也都是普遍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它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因而最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要始终不移地坚持。

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在这一原理指导下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并进一步了解到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哲学依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典范。

课堂练习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我们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阅读材料,回答1—2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在理论的自觉性和实践的主动性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这表明()

A.科学理论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B.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离开矛盾的特殊性而存在

D.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这说明()

A.任何事物都是两点而不是一点

B.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D.集体智慧的真理性是无可置疑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运用相关知识回答3—5题。

3.“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理论依据是()

A.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

B.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事物之间毫无共同之处

4.“世界上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告诉我们()

A.矛盾的普遍性必须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

B.任何事物都具有同类事物的共同特性

C.同类事物是无区别可言的

D.共性与个性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5.材料中的观点表明()

A.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各有其特点

B.矛盾既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又存在于事物之间

C.事物之间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共同点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案

第九课1框1节矛盾的普遍性性和特殊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和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重点难点】 1、重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2、难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大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三、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师:从以上举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也可称“共性”或“一般)”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有两种含义 (1)第一种含义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第二种是指同类事物共同的状态本质和属性。简单理解就是同类事物的共性(共同点) 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 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问题情境1:“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0页探究内容。 问题探究1:(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提示: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逢山开路,逢水搭桥。 学生回答略。 2、矛盾的特殊性(也可称“个性”或“个别”) (1)含义: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农业、商业、工业矛盾不同,班里同学样子,爱好也不同 一学生提出:“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 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 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 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 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 上述事例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科研究的矛盾不同。 问题情境2:材料一:“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材料二: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部哲学。 问题探究2: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B.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问题情境3:卖方:花言巧语、王婆卖瓜、软磨硬缠、迫不及待 买方:半信半疑、货比三家、挑三拣四、不慌不忙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9课第1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强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4 一、选择题 1.“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 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 “阴阳鱼”(见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 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 B [解析] “太极图”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关系。②割裂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B。 2.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看到鸟鸣与山幽的对立,没有看到鸟鸣与山幽的统一,故应选A项。B、C、D三项均不合题意。 3.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 ) A.违背真理的相对性 B.忽视联系的条件性 C.否认矛盾的客观性 D.无视规律的普遍性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人物以射入点为圆心“画靶”,以显示其高超技艺,这是回避矛盾的典型表现,所以选C。 4.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意义 3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年份题型分 值 考点 2000年文科第33 题论述 题 10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 义 2003年第37题Ⅱ分析 题 10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2006年第34题分析 题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考点链接】 该知识点曾与以下考点结合命制分析题: 《政经》第四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 《世经》第三章: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经》第五章:南北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 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 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35.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年份题型分值考点 1997年文科第27题论述题1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 1998年文科第11题多选题 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2003年第16题多选题 2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常用“有两”、“有对”、“有耦”等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用“相反相成”、 “相依相济”、“相形相生”、“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等来阐明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用“和而不同”、“执两用中”等来分析矛盾的解决方式。 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和谐的辩证法曾对欧洲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产生过深远影响;马克 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国传统哲学中注重和谐统 一的矛盾观和“中和”、“中庸”之道,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以 及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6.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对立主要表现在: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是两者对立的实质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试题命制

1.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目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②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同时,更留恋于与乡村游、古镇游。重庆各地古镇众多,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庆各地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旅游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在开发文化古镇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却逐渐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大广场、大花坛、大草坪所取代,文化遗产失去了它们独特的“个性”。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在开发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个性”的消失。

参考答案 1、B 2、B 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充分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又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开发而破坏文化遗产。②尊重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个性”是这些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保持文化遗产的“个性”,就是保存这些遗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是保护这些遗迹的经济开发价值。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教学设计 盱眙县旧铺中学吴建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学会运用从普遍到特殊,再从特殊到普遍的分析法。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2.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矛盾普遍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能力目标: 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事先收集准备视频,flash小动画,材料 学生:预习教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设计思路】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课堂。本课时,本人运用“情境—探究”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构建各种情境,将知识情境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以自主探究方式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一、感悟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列举几列生活中蕴涵矛盾的例子。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2、请说出下列两组事物各自的不同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为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而且本框更直接、更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教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⑵理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⑶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事例说明原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本框的主要任务是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因而没有单独设计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原理论述和事例分析当中,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依据: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五、教学方法: 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依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各种具体形象的现象入手,更容易调动学生生活化课堂的建构,同时,运用归纳法也更符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气球、皮球、铅球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出示实物: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三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三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 (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

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论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SUNYIHAO20082009-04-01 13:56:48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黄欲飞2009-04-01 15:06:1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和意义 (1)普遍性: 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特殊性: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毛泽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即相对的;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2)相互联系: 任何个别都是一般------列宁 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3)在一定条件下(场合的不同)互相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观点 注意:普遍和特殊的关系就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2)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程序(例如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重点,因为::

(1)从理论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正确地认识事物、解决矛盾。 (2)从实践上看,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只有弄清了这一原理,才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从认识论上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既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的哲学基础。学习这一原理,有利于我们领会这些科学方法的精神实质,逐步学会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同时,这又是教学难点,因为矛盾普遍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性很强,又很概括、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其中尤其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更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 《课程标准》只是在“教学内容”一栏中规定要讲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而在“基本要求”中直接提出“运用”,没有讲明把这个原理讲述到什么程度。大家知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内容极其深刻。对高中学生究竟要不要讲,讲到什么程度为宜,是有不同意见的。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就把“难题”留给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对这个原理的叙述,限定为最基本的东西,着重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教材所述道理是清楚的,也举了不少事例。但是,学生还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学要注意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多让学生议论,穿插一些口头练习,纠正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如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教材关于这个原理的运用,主要讲了“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几点。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不能代替《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一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个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几个问题。”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搞懂它。大家知道,学习的过程就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个别——一般——个别”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以学习来说,上课主要体现了“个别、一般”。学生常常说的“解题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要找出同类型的解法”等等,都包含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道理。学生如果能够自觉地运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道理,去分析所学的学科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无疑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教师应事先向学生请教,讨论这一问题,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课程标准》提出的第二个运用要求是:“根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对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谈谈自己的认识。”提出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教材的叙述提供了一些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教材为基础,讲明理论观点。然后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谈些见解。不必要求学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那是办不到的。但学生的认识也应达到会用原理来解释这个结论。建议采取以讲授为主,以读、议为辅的方法,同时选放一些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程(如农村改革、西部开发等)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直观感受,从而加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从刚才的表演的小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结的。 (l)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 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20 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最突出的特征,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进行艰难的探索,在把社会主义运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过程中寻找适合本国、本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对这一问题采取不同的做法,导致了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失败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为了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总结社会主义运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程,这些经验主要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不同于以往的革命,它高度自觉地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改造社会,这种自觉的能动来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共产党正是有了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武器,才站得高、看得远,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四个主要时期(即苏联的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中国的毛泽东时期和邓小平时期)之所以能取得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各项成绩,首先是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总结,也是对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史的科学总结。以任何理由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只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反复证明,如果教条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或者借用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名词,把杜撰的理论随意贴上马克思主义的标签,都会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伤害、歪曲,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教条主义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它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割断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时代以及客观实际的联系,扼杀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要坚持就必须发展,与时俱进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创新。正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使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南。 (二)科学把握时代变化和各国国情,立足各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社会主义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像的乌托邦,而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现实中依据现实条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动和实践。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的本质,不是在实践中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正和发展已有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结合现状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方法论是什么 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10-27 21:59 提问者:xuguoqing369 - 一级 最佳答案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有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第四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 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 2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⑵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3 正确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须注意: ⑴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和特殊性质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⑵不能认为“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也不能认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的特殊方面,只是概括了、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为两种情况: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上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发展阶段上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它们的相互转化,是由客观世界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决定的。 4.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如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4 方法论及反对的错误倾向 ⑴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测试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专项训练 1.共性离不开个性是因为 A.矛盾具有特殊性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D.个性和共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对消费者而言,选择商家除了简单的有实力可信赖、价格低服务好等共性品牌要素外,一个能够提供差异化个性需求、满足消费者个性口味、提供更多购物附加情感体验的感性品牌,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B.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C.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中国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才衍生出了世界闻名的饺子、包子、馅饼、菜团、春卷、烧麦等不计其数的美味食品。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④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2008年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在日本举行。胡锦涛在能源与气候会议上指出:各国应共同但有区别地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原则体现了 A.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矛盾双方既对立不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6.我国科学家继成功参与并完成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后,又成功绘制了中国人21号染色体的遗传变异图谱。国际遗传变异图谱计划所采用的研究样本人群主要是非洲裔美国人和欧洲人,亚裔样本代表性不够,我们这项研究所产生的中国群体数据比国际研究计划中的亚裔数据更具代表性,这说 明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 7.在教育界,人们常说这样两个词:“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前者的意思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后者的意思就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从哲学上讲“授之以渔”和“授之以鱼”二者的主要区别 是 A.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 B.是否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是否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是否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平凉市采取个案剖析方式,从大处着眼思考问题,从小处着手“解剖麻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抓手。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依赖的 9.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实施探月工程,但印度最大特色在于将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这体现了 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在矛盾特殊性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10.泱泱世界,都市千万,唯我九江,气宇不凡。东襟鄱湖浩淼,西屏幕阜崇高,南倚匡庐飞峙,北枕长江滔滔。怀峦抱嶂,吞湖吐江,得尽山水之宠,独享造化之功。大江大湖,名山名城,集一身中华所独有;天地形胜,鬼斧神工,蟠赣北举世而无双。特在我有,奇在人无。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鄱湖浩淼,幕阜崇高,匡庐飞峙,长江滔滔”通过九江的“特”“奇”表现出来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无为职中政史地组“四个一”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2005年12月7日星期三第三节 教学班级:04综合(1)班 执教教师:侯家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与逆境问题,等等。 教学重点: 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材处理: 就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学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是矛盾?如何理解矛盾的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导入新课)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展示图片:鸡蛋与雏鸡)提问:鸡蛋是怎样变成雏鸡的? [ 探究(一)] 设疑:事物的发展需要哪些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温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吗? 雏鸡结合 解疑: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种蛋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 探究(二)] 设疑:不同的内因,在相同的外因作用下,鸡蛋温度小鸡为什么出现不同性质的结果?这说明内因 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鸭蛋温度小鸭解疑: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 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决定着事石头温度石头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提问: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概述: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斗争的结果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力量发生变化,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例如:在种蛋中存在促进胚胎发育与抑制胚胎发育的两个方面,在外部适宜温度的作用下,促进胚胎发育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于是种蛋变成了小鸡。 [学用结合] 讨论:张某和汪某都是2004年进入无为职中的,入学成绩相同,且被分在同一班级,可是当学期结束时,张某成绩名列班级第一名,而李某则是班级倒数第四名,由于经常上网、抽烟和打架,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同样的开始,不同的结局。问题主要出在哪呢?对此,你有何评价?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关键在内因,即主观努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条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性的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有两点:1.勇敢面对矛盾 2.一分为二看问题。正是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所以逃避矛盾是没有用的,只有勇敢的面对矛盾,用辩证统一的思想理性的看待和处理矛盾。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矛盾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三种情形:1.不用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再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特殊性体现在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各种事物的相互区别,是由各自的特殊矛盾规定的。矛盾是复杂的,一个系统的矛盾的展开和逐步解决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阶段。过程和阶段有长有短,但都有其特殊矛盾而且在矛盾群中又存在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和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包含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解决矛盾时,要认真如实的分心矛盾的组成,找到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才能正确有效的解决矛盾。这就体现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1.认识事物的前提就是认识事物特殊矛盾2.重点论和两点论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通过个性体现,不存在抽象的共性,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对和绝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认识的方法。它揭示了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再有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的需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江西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15生科二班 袁炜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