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一轮复习 人口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一章?

??

人口的变化

第一讲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1)时间差异:

农业革命前人口增长极其缓慢,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先快后慢,从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增长明显加快。

(2)空间差异:

(1)人口增长率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注意:人口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A出生率、B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增长模式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

名称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特点“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

转变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4)全世界: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温馨提示]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至出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结束。

(2)现代型中的人口死亡率并不都是较低的,在进入现代型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而引起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知能全握]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2.图文结合阐述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1)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2)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3)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4)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

考点(二)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学法:研一题·悟一法·通一类]

[典题领悟]

(2016·天津高考)读图,回答下题。

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学审题析题](在“____”上填关键点)

信息1:1990~2000年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但增加数量呈减少趋势,说明人口增长高,但逐年降低。

信息2:2000~2014年间,人口数量变化不大,说明人口增长率较

2.抓关键点锁定选项

(1)分析横纵坐标的意义:横轴表示人口变化过程,纵轴表示人口增长率的高低。

(2)抓起始点、变化过程:1990年人口增长率高,1990

2000~2014年较低,且趋于平稳。

[备考方略]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1)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2)定量描述:

考点(三)人口问题[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贯通知识]

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

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某一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2.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具体如下表所示:

[知能全握]

1.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2.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分析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

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

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

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也较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小。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人口红利拐点

人口红利顾名思义就是因为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或者财富增加。人口红利拐点指一个社会人口结构中,劳动人口增长率低于非劳动人口(特别是退休人口)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公

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解读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发布,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针对我国人口现状做出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首先,放开二孩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充足的年轻劳动力。其次,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二孩政策的实施,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受经济因素和人们的再生意愿的影响。因此,在调整生育政策的同时,相配套的经济、社会、家庭政策必须跟上,从而促进人口、社会的长期均衡发展。

常考图表专攻|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人口统计图是根据人口的相关地理数据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在高考中,对于人口内容的考查,绝大部分以人口资料统计图为载体呈现。常见的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曲线图、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人口金字塔图等类型。

[常见图示]

[判读技巧]

一、曲线图的判读

二、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在内部作若干条三条边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局部与整体的百分比结构。读三角形统计图时必须注意,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变量的坐标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100%。

如上图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人口比重,如何准确读取其数据呢?可以采用平行线法,该法分三步:

1.沿着三个坐标轴数值增大的方向画出三个箭头,如图中的箭头①②③。

2.过图中标出的点“*”,分别画出与上述三个箭头平行且延伸方向一致的三条斜线。注意:在图中平行斜线应取a,而不是取b(因为斜线b的延伸方向与箭头②不一致)。

3.读出上述斜线与三个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这就是待求点在三个坐标轴上的坐标。在图中待求点“*”的三个坐标是0~14岁为23%,15~64岁为73%,65岁及以上为4%。

三、四边形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中有两边分别表示两个变量(一般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另外两边表示一个变量(通常是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图:

对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根据一般的直角坐标图的判断即可得出数据,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读取,我们一般以第三个变量作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读数时沿对角线方向读取即可。如:图1中底边(横轴)表示的是人口死亡率,左边纵轴表示的是人口出生率,另外两边表示的是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于图中Ⅰ、Ⅱ、Ⅲ、Ⅳ四点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判断,是先作出一条对角线(图2),沿对角线箭头方向读取(箭尾到箭头表示数据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依次是:Ⅱ、Ⅰ、Ⅳ、Ⅲ。判断某点具体的数据时,可过此点作对角线的平行线,交于两边即可,如图2Ⅰ处的虚线。(各自的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依次大约为0‰、6‰、16‰、29‰)。

四、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1)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2)特殊变化。

①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

②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

③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

①19世纪以前:由欧洲迁移到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3.国内人口迁移

(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

[温馨提示]

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种类因素

自然环境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经济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

社会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

一、知识联系串一串

考点(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贯通知识]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从推力和拉力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如表所示:

推力(排斥力) 拉力(吸引力)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环境恶化、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好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就业机会和成功机遇多

政治因素政局动荡、战争优惠的移民政策社会文化因素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矛盾良好的文化教育,家庭、婚姻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3.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思路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

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

对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它们的原因和动力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考点(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学法:通知识·提能力·融会贯通]

[贯通知识]

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人口迁出地、迁入地、城市化和就业结构的影响上。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

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典题领悟]

(2013·全国卷Ⅱ·节选

)如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题。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学审题析题] (在“____”上填关键点) 题干解读 关键词:迁移人口比重、以青壮年为主

知识迁移 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信息获取

文字信息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

图中信息

信息1:北京、上海、天津等沿海发达省份以人口迁入为主。 信息2:安徽、江西、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以人口迁出为主

综合分析

①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沪、京、津地区,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延缓了

老龄化进程;②大量青壮年迁出皖、赣、黔地区,加快了其老龄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影响不大

[锁定命题热点——备考超人一步]

[热点关注]

1.聚焦不同时期的人口流动现象,如“走西口”“闯关东”“燕南飞”及“民工流”等,考查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尤其关注近期“民工倒流”和“用工荒”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空巢老人”“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等是人口流动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关注、关心、关爱这一部分弱势群体是我国实现人口协调发展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一般会从具体社会现象为命题背景,考查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及其相应解决措施。

[解读热点素材——认知多人一点]

1.用工荒

用工荒,也称为用工难,是指用工短缺现象,主要发生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对于持续多年的民工潮,用工荒的出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包括农民工的一些权利没有很好的得到保障,一些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落实,也包括现代农业的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导致的大量民工回流等。

2.空巢家庭

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我国的家庭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2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讲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增长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响外,还受人口迁移的影响。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

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河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 第18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河北省高考地理一轮专题第18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0题;共46分) 1. (6分) (2019高一下·南阳月考) 下图为“2002一2010年我国东部某市人口增长率变动”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示时期,该市人口状况是() A . 2010年该市人口数量最多 B . 2009年人口增长最快 C . 2006年后人口呈负增长 D . 人口持续减少 (2) 2005年后该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开始明显下降,其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市() A . 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B . 城市居住用地紧张 C .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D . 产业升级和转移 2. (4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很多人向西部迁移,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 水源条件的改善 B . 民族政策的变化 C . 交通和通讯的进步

D . 经济布局的改变 3. (6分)(2020·嘉定模拟) 2008年~2015年间,大庆市人口总量不断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①经济发展过于缓慢②青年人才流失较多 ③产业结构转型加速④医疗保障条件较好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4. (6分) (2017高一下·容县月考) 关于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 B . 国内人口迁移只指发生在一个国家内省与省之间的人口迁移 C . 外出旅游、购物等发生的人口移动也属于人口迁移 D . 国内人口迁移仅指由农村迁向城市的人口移动 5. (4分) (2018高一下·长安期末) 下图①②③④反映了一些国家近年来的人口迁移状况,这些国家分别是() A . ①德国、②俄罗斯、③日本、④美国 B . ①俄罗斯、②德国、③美国、④日本 C . ①美国、②日本、③俄罗斯、④德国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一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让学生从潜意识里明白从现在开始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和人有关的地理,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 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减和人口的 迁出或者迁入,在此基础上理解并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人口迁移的类型(按照人口迁移是否跨越了国界划分)。而后,又从二个方面诠释了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知道要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就必须关注人口问题。并使学生能根据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提到的人口迁移一方面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 方面,它又促进了城市的推进,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基本有所了解,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感性的认 识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对于人文地理还没有接触。 【课标要求】 1. 结合资料说出人口迁移的含义,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内涵,掌握人口迁移的类型,了解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了解除了这两个主要方面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宗教、生态环境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分析讨论法。 2. 探究活动,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 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教学重点】 1、运用案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导学案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 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法指导】 案例分析方法小组互动学习法比较法 【基础知识】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__________。 2.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_______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________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②特点 a.19世纪以前:以_____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二战”后:人口从_______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_________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在______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地区______的现象。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______,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其中____、土壤、___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_______有时也会促发人口迁移。 2.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__________、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治、_____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______、社会变革、______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习过程】 一、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 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空间位移:这是人口迁移的首要条件。 2.居住地变更: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

高三一轮复习考点测试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单选题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9年常住人口达6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19—2019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 0.6%—0.7%。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9年和2019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 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 外出务工人员激增 C. 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 外来务工人员剧减 2.2019年后该省 A.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B. 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 C. 人口回流现象渐明显 D. 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9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与户籍人口相比,该市流入人口中 A. 劳动力人口比重较小 B. 老龄人口比重较大 C. 女性人口比重较大 D. 青少年人口比重较大 4.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主要是 A. 使该市人口死亡率上升 B. 降低了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 C. 使该市就业总人口减少 D. 使该市的环境压力增大 近年来,离开“北上广”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9年第二季度全网移动用户的大数据显示,“北上广”迁出的人群主要流向了重庆、杭州、成都、厦门、苏州等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与“北上广”相比,重庆等地 A. 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 B. 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C. 城市的拥堵指数更高 D. 房地产价格较低 6.为吸引和留住从“北上广”迁出人群中的创业人员,重庆等地应当重点 A. 承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入 B. 提高行政效率,加大政策优惠 C. 加强对迁入人口的职业培训 D. 加强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人口半城镇化率M=(城镇常住人口-城镇户籍人口)/城乡总人口×100%,能反映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不完整程度,主要表现为没有城镇户籍,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多方面未享有城镇户籍人口同等待遇。下图表示某年我国半城镇化率(M)的省际差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高的省市城市病最突出 B. M高的省市就业机会较多 C. M低的省市处于高水平均衡阶段 D. M低的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快 8.以下有助于解决半城镇化问题的措施 A. 降低城市化速度 B. 加速郊区城市化进程 C. 在农村宅基地上建商品房 D. 重视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9.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③时期以后人口迁移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住房紧张 B. 产业升级 C. 技术人才外流 D. 本地人口大量外迁11.下列做法可以提高环境承载力的是 A. 加快工业发展 B. 大量迁入人口 C. 利用区域外的资源 D. 进行人工降水 背篼又名背篓,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成的背在背上运送物品的筐状背具,适合“爬坡上坎”。“背篼军”指的是城市内大街小巷出现的一群以背篼作为劳动工具的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靠体力赚钱。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背篼军”最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A. 新疆北部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大巴山地 13.“背篼军”的出现可以 A. 方便城市居民生活 B. 解决农村增收问题 C. 有利于城市治安稳定 D.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14.我国某地理研究性小组经过研究得出,“背篼军”正逐步走向消失,下列选项能成为其论据的是①城市 工资水平升高②城市服务行业兴起③国家户籍管理改革④青壮年就业机会增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综合题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火地岛夏凉冬冷,气温较低,岛上雪山重峦叠嶂,森林密布。图a示意火地岛地理位置。 材料二考察中发现,该岛东部与西部白然差异显著;在对南部某自然保护区考察时,还发现大多树木低矮,或匍匐在地,或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或“醉汉林”景观(如图所示)。 材料三鸟斯怀亚是世界最南端的城市,是火地岛地区的首府、行政中心,也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常住居民仅16000人左右。该市距离南极大陆最近处仅800千米,整个城市都呈现出南极风光。 乌斯怀亚传统民居;以低矮、屋顶坡度较大的木屋为主(如图)。优越的地理位置、旖旎的风光,每年吸引着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旅游旺季时,游客可达5~6万人。 (1)结合材料一,描述火地岛东西部降水分布差异,并简述其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在该岛出现许多“醉汉树”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乌斯怀亚市常住人口少而外来人口多的原因。 (4)简述乌斯怀亚的传统民居特征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玛瑙斯多雨期一般是从11月至次年5月,而里约热内卢多雨期在12月至次年4月。巴西政府于1960年4月21日正式把首都从海滨城市里约热内卢迁至新建的巴西利亚。巴西利亚市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后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较大城市之一。巴西幅员辽阔,可耕地面积有3亿多公顷,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有1亿多公顷。巴西农业增产潜力极大,甚至有专家认为,巴西将是“21世纪的世界粮仓”。近几年来,一连串的玉米和大豆丰收,使得国际粮食市场供应过剩、价格下降,严重削弱了巴西品牌农业的“王者”地位,加之巴西国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抬升,引起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导致巴西农业面临危机。下图为巴西等高线地形略图。 (1)与玛瑙斯相比,分析12月至次年4月里约热内卢多雨成因的不同之处。 (2)说明巴西利亚迁都后吸引大量外州移民涌入的理由。 (3)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极大的自然原因。 第1页/共5页

人口的空间变化知识点

第二节人口得空间变化 一、人口得迁移 1、人口迁移得概念:所谓人口迁移就就是人得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判定人口迁移时一般需具备跨越行政界线、居住地发生改变与时间限度等三个条件。 2、人口迁移按照就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与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就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得迁移活动 ②不同时期得国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原因 意义 二战前 集团性、大批得移民为主 由欧洲、非洲、亚洲等旧大陆迁往美洲与大洋洲等新大陆 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得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殖民主义者招工开发东南亚与美洲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得空间分布 二战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得人口增多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向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西亚与北非石油产区 各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劳动力供求关系得地区差异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得状况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国内人口迁移就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得现象 ②我国不同时期得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 流向

影响因素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得人口迁移 有计划、有组织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 东部→西北与东北;沿海→内陆 净迁出省区:辽、鲁、沪、川;持平省区:西藏;其余为人口净迁入省区。 ①计划经济;②严格得户籍管理制度;③政策限制农民进城 方式:①安置失业人员与闲散劳动力;②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③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④高等学校搬迁、招生与分配;⑤新修水利水库、库区移民;⑥压缩城市人口规模;⑦少量得自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与工矿地区。 ①城乡与地区之间巨大得收入差异(根本原因);②农村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 目得:务工、经商、学习 二、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得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就是自然环境或社会经济环境得变化;二就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得变化。另外,政治因素也就是影响人口迁移得重要因素。 【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得作用,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得决定性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得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移动,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淡水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版)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 农业经济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 改革开放政策增大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 (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

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答案】1.C 2.D 3.A 4.C 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 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 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第6题,美国西部和南部的环境优美,近年来新兴工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从而吸引了相当多的人口朝这两地迁移,这种人口增长属人口迁移的结果,并非由于自然增长率高。 【答案】5.B 6.D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国际人口迁移 【知识归纳总结】 现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主要有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三种,其迁移人口类型、迁移原因、方向及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01 h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口r人口迁移。 2 .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口02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3 .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 ①概念:是指人口跨口03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型1年)的迁移活动。 [19世纪前:以岡集团性、龜大批的移民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 家;II定居移民减少,麵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2)国内人口迁移 ①概念:指在已09—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口10移居的现象。 ②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口口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以及口咚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自我探究]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人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不是。人口迁移常伴随户籍变更、居住时间超一年等条件,去外地打工不符合 这些条件。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1) 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口 0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口02变化。 (2) 主要因素:气候、口03土壤、水、型矿产资源和自然灾害等。 2 ?经济因素 (1)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因素。 (2) 主导因素:型经济。 3 ?社会因素 (1) 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 (2) 主要因素:政策、口08社会变革、战争和□ 09宗教等。 [自我探究]目前影响我国人口向西部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政策因素,即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 『自我反馈』 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B. 迁移方向以从发达国家迁往发展中国家为主 C. 定居性移民增多,长短期移民均衡 D. 欧美发达国家成为主要的迁入地区 答案D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方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迁移方向以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第3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人口人口空间变化的常见形式 2.让学生理解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影响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最近几年人口问题一直是高考地理的常考知识点,尤其是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高频考点,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内容。 【探究新课】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概念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三个条件: 人们通常把人口迁移是否跨越行政界线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标准。如图所示,A 、B 、C 分别代表国内三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由A 1到B 1,B 2到C 1,C 1到A 1都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由B 1到B 2不属于人口迁移,属于

人口流动;由A 1到D 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欧洲的殖民主义 扩张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 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定居移民减少, 短期流动的人口 增多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人力资源 空间分布格局 3.我国的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同的历史时期,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不同,会导致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及目的存在差异,具体分析如下表: 时期 古代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80年代中期以来 影响因素 行政力量、战争、自然灾害 计划经济体制、户籍管理制度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特点 大批移民 有计划、有组织 自发的、流量大 流向 迁往社会环境和自然 条件较好地区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 部、中部向西北、东北、 西南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中部、东部 目的 逐水草而居,逃避战 争、自然灾害等 开发工业基地、垦荒、 支援边疆建设 务工、经商,寻求更好 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 收入 意义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③促进经 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民工潮和民工荒是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人口迁移现象。大量的农民工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引发民工潮;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出现民工荒。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引起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这也将是高考考查的方向之一。 民工潮 民工荒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东部沿海地区 中西部 原 因 经济发展速度快,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收入低,农村劳动力过剩 收入差距缩小, 工作环境差 产业转移, 国家重视 “三农” 利 缓解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 经济发展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子女教育, 赡养老人, 农业发展 弊 犯罪率增加,住房紧张,交 通拥挤,增加就业压力,环境质量下降 留守儿童教育难,老 人负担重 工厂停产 图示法分析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高中地理_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最新考纲】 人口迁移的原因 【考纲解读】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知道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的效应,学会分析某时期或某地区的人口迁移案例 【课前准备】 学生在黑板上写好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 概念、分类、特点 自然因素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 影响迁入地(有利、不利) 迁出地(有利、不利) 【导入】今年电影春节档最大的黑马当属《流浪地球》,这部电视剧讲述了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从地理学人口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人口的空间变化。 【讲授】 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特点采用提问的方式。然后进入本节课第一

个重点题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题型突破】 题型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考题再现】 (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ACD

1.2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各阶段的特点、原因和地理意义。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与方法。 4.联系实际分析某个地区某个时期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4、学案用完后,上交检查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和。 2、人口迁移概念: 3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国内人口迁移是指。 4.国际人口迁移【读课本填表】

图 5.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 【读课本P8和图1.8填表】 (1)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 (2)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 了大批外籍工人。 6、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 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 (2)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往往起重要作用。此 外, 、 、 、 、 、 ,也 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合作探究】 1、如何判断是否是人口迁移? 【读图思考】下图中A 、B 、C 分别代表三 个不同的行政区,D 代表国外,请说出各箭 头的含义。

2、现代我国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有何影响?(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分析) 对迁出地: 对迁入地: 3.读案例2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 (2)图中人口迁移属哪一种人口迁移? (3)美国四次人口迁移的原因及方向? (4)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口迁移的的推力是什么? (5)20世纪70年代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的拉力是什么? 4.读案例3分析: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原因?比较分析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 【巩固提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一直是人口迁入地区(或国家)的是 A.西欧 B.拉丁美洲 C.澳大利亚 D.西亚 2.下列人口空间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游牧民的迁移 B.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流动 C.日本人去美国定居 D.中国人去欧洲旅游 读“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3~5题。 3、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高中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一地理DL-10-01-007 《人口的空间变化》学案 编写:何珍审核人:刘利编写时间:2010-3-6 【学习目标】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学法指导】(1)归纳法(2)讨论式学习法(3)师生互动学习法 【学习过程】 知识要点梳理: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 4

来期以来了明显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两方面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读图思考1】 读下图,思考问题。 (1)美国东北部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2)美国东北部气候有何特点? (3)美国人口向南部和西部迁移,除气候因素外还受什么因素影响? 思路:(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因而人口稠密。 (2)美国东北部纬度偏高,东部又受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北美洲地形南北敞开,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东北部地区冬季严寒,因而被称为“冷冻地带”。 (3)东北部地区地价上涨,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和旅游业等。 材料二:19世纪以前的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图1-6) (1)二战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_________移向 _________,从_________流向________,导致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 (2)美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其居民大多数来自________国;非洲人是作为_______被劫掠到这个国家的;最早的亚洲人是以____________身份进入美国的,主要在________干活;“一个明显的例外,”指的是__________人。 图1-6 (3)文中第一段中的“向西推进”指的是国 ____________(内、际)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_________,人口大量从__________向_________移动,试分析产生这种移动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2.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新形式: ①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劳务输出) ②国际难民数量的增加,持续时间长。(国际难民) ③发展中国家人才移民(科技移民) 3.国内人口迁移 “民工流”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对人口的影响: ①对人口增长、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代的婚恋观、家庭观、生育观对其影响较大。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化区”上。

生态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拓展提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 (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民工流”) 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人口迁移原因的分析思路:人口、生活资料在地区、数量上的不平衡,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别。 推力因素(迁出地) 拉力因素(迁入地)经济、环境、教育、资源、灾害等要素 中间阻碍因素:迁移成本(距离、交通、通讯条件等) 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工作类型、个性等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阅读教材P10-P11美国的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完成活动题。 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因素有: ①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增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迁往美洲;(推力) ②新航线的开辟为迁移扫除障碍;(f ) ③国土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拉力) ④美国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政策支持。 分析美国人口从东北地区迁入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的主要原因? 推力:①东北部纬度较高,北方冷空气可长驱南下,冬季严寒(冷冻地带); ②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 拉力:①气候温暖、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等(阳光地带);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课标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课标要求重在“举例”两字上,要求学生能用具体实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应为运用水平。因此为了达到标准的要求,在教学时要尽量结合实例进行讲述、分析。同时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等基础知识是达成这条课标的必要知识铺垫。 【学情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古代几次人口大迁移的历史背景以及美国移民历史不甚了解,受其历史素养的限制,他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往往兴趣不大,对知识点也只是机械记忆,这样的结果既影响了学习效率,也与新课程教学所要体现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背离。为此本节课通过对教材的整合,设计了更多学生身边的例子和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对人口迁移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判别和掌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难点】 1、人口迁移的特点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中国近代史上三大移民潮之一的《闯关东》这一史实为主线贯穿始终,本节课通过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融合,运用视频和人口迁移的大量图片,探究了人口迁移的原因、类型、影响因素和意义。这样既能挖掘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生活中的地理,更在体验中进行探究和分析,最终达到本节的课标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走西口》音乐欣赏。 (教师)情景导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的三大移民潮,并被陆续编排成了电视剧。那到底什么是人口迁移?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迁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形象感知,课堂初始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点,增强了探究新课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共享 (教师)提出学生需完成的课前预习展示的知识点: 1、人口迁移概念 2、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各类型的特点、方向、原因(表格展示) 要求: 1、2-3分钟时间同位校对答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习题及答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基础题组 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 ) A.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 B.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 C.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 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 2.图中( )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C.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 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 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 A.湖南→广东 B.湖南→北京 C.内蒙古→广东 D.内蒙古→北京 4.(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从侧面说明了海南省三亚市迁入了大量黑龙江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气候 C.政策 D.教育 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 A.①③⑦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⑦ 6.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A.推进城市化进程 B.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C.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D.改善城市住宅质量 提升题组 下图示意俄罗斯远东四地区1990—2010年人口变化状况。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1990—2010年期间,下列地区中人口净迁出人数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口数量变化对俄罗斯远东地区带来的影响有( ) A.交通压力增大 B.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C.促进资源开发 D.劳动力数量减少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第20讲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案

第20讲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量的移民为主;由旧大陆到新大陆。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国家或地区;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4.国内人口迁移 (1)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有计划、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3.社会因素 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微点1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异同 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概念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发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 人口流动现象 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外出活动, 而不变更户籍人口的移动现象共同点空间上发生位移 不同点 ①空间位移:必须改变定居地;② 居住地变更: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 界线;③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 性 ①没有改变定居地;②短期流动; ③不变更户籍 在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8·高考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B.天津市 C.上海市D.重庆市

人口的空间变化(主要知识点)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定义:人口迁移是指一段时间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的在空间位置的的移动)。 (二)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⑴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例如15~16世纪,欧洲进行殖义扩,引发了7000多万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 ------------------------------------------- 2、国人口迁移:是指一国围,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⑴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①特点:大批迁移 ②方向:总体自南向北 ③原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 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国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阶段一: ①时间: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②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 ③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例如:20世纪50年代,为了迅速改变新疆经济落后、人才匮乏的局面,国家有组织地移民边疆建设事业的各类人员总数达百万之众;知青上山下乡; 阶段二: ①时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②特点: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③原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

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建国后到80年代我国人口的迁移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的迁移原因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国家开发地和边疆主要为务工,经商 方式被动的迁移有组织的迁移自发的迁移 流向黄河中下游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由东部向东北、西北由农村向城市;由地向沿海、工矿区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 文等,并通过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美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方的“地带”迁 移。 2、淡水资源: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格 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例如: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 本形式。 3、土壤条件: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的迁移。 例如: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因土地不 足和土地生产力衰减而迁移。 4、矿产资源: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制程业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例如:如伯明翰、、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5、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这两种灾害中,地质灾害对对人口迁移的 影响最大。 6、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经济因素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的,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作用。多数 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从 宏观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