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美术语言研究文献综述

对于美术语言的探讨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美术界的热点,是理论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历来的文献著作中,专门论述语言和在论述绘画思想和画评中论及语言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在这些文章中,从不同的侧重点谈到语言,有代表性的论述方式和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从材料的角度论及语言

陈璐的《材料·观念·艺术语言》专门论及了材料与语言的关系。其主要观点是材料的变革演绎着观念的更新,而观念的置换则决定着材料在艺术中的语言价值和意义,材料和观念的变革是艺术演进和发展的主体,是它们的变革带来了艺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从而带来了艺术视觉形象的演变和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人类艺术从观念到形式的演进,都与艺术材料的变革紧密相连。艺术视觉形象的演变,恰是在观念的变革下,艺术材料变革所带来的艺术语言从形到质的演变结果。并得出结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材料——艺术的材料——变革和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关于材料的观念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一部艺术的语言方式演变的历史。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观念变革下材料对艺术语言的开掘从外部向内部的延伸。材料使艺术得以存在和彰显,还使艺术得以物质呈现。纵观人类利用材料来创造艺术的历史,可以看到,每一种新的艺术材料被发现发明和应用,都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被创造和应用。对材料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外部形体到内部蕴含的发现延伸过程。早期对材料的认识局限在材料的外部形态上,即对材料的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感性和直觉上的认识。使材料在艺术里具有了一种单纯的规定性,及材料仅作为艺术的语言——一种交流符号的物质载体,一种艺术的媒介形态而存在。随着对材料认识的深化,人们发现,在形状、颜色、硬度、质地等因素的包裹下,材料还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性。艺术家们对材料观念性的认识从材料外部形态向材料内部蕴含转化,使材料本身的言说力被发现、挖掘、张扬和意志化。而艺术语言,就在材料自身的自然力和创造力的释放和表现中得到新生。

第二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在材料中由代语向自语的转变。即从材料代语(艺术家用材料说话)到材料自语(艺术家让材料说话)的过程。当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它们自身并无艺术语言可言。但当某种材料被艺术家选中,放进了某种由它们自己或与别的材料共同组成的艺术环境、艺术语境中时,它们就成了一种语言。在人们对材料的观念性认识还处于对材料外部形态的认识层面时,材料的言说力并没有自主性。尽管其某种语言因素可以对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发生决定性作用,但它在实际上却实质性地被动受制于艺术家,成了艺术家思想和意志的代言者。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中的材料仅作为艺术语言的物质载体而存在就成了不可辩驳的事实,而“艺术家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用材料说话”就成了一种当然。20世纪下半叶,“让材料自己说话”的观念在艺术中几乎成了一种艺术家的创作自觉。那些极具前卫意识的艺术,用现成的生产生活用品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起了一座通道。材料自身语言内蕴的呈现和张扬,使人们的理性思维直接通向的不是对“艺术是什么”,而是“生活是什么”的深刻思考。由此,艺术材料由代语走向自语,艺术力量的显现由艺术技巧转向材料自身言说力的显现。

第三是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体系的解构在材料上的呈现。纵观人类艺术史,我们可以看到,因各历史时期不同观念的影响,人类艺术语言还经历了一个由社会性语言向个体性言语、由语言的有意结构到有意解构(即有意拆除结构)的转变和发展。自古希腊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哲学观念都约定俗成地继承着一种话语的“中心主义”的原则。一定艺术历史中艺术材料的语言,总是囿于一个体系(古典的体系),遵守一种规范,自觉体现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和观念。正是这种艺术“中心话语”统治艺术语言观念的反映。随着对材料在观念认识上逐步深入,强调个体性言语“多话语并存”的艺术思维方式使艺术家开始反抗“中心话语”观的束缚和局限。艺术“材料”的概念被重塑——除了传统概念里的那些艺术材料外,所有被艺术家发现了并欲彰显其言说力的元素,均进入了艺术领域而成为艺术的材料。其结果是艺术语言的发展由单纯走向了丰富,“艺术”的概念被重组。现代主义以及继之而起的后现代主义各流派纷呈,是新的观念变革下,艺术语言体系的解构在材料上呈现的最好证明。

刘平的《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一文,也认识到在西方油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重视材料本身。在现代油画

中,形式和内容的位置彻底颠倒过来了,内容变得好不重要,形式才是最关键的,艺术的自律迫使绘画向内部挖掘自身的特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担忧,即现代绘画越来越固守在对材料的玩弄里。

刘刚在《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中,也说既然艺术家只能以语言的方式来保持和现实关系的差异性策略,从而实现有价值的文化批判,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就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语言的实验性。并在其创作中,试图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材料的表现力:一是对材料人文含义表达的探索,再就是对材料制作的技术含义的研究。刘刚认为,材料的本性在根本上就是它的物质性所引发的人文主题,在别人看来那是些废弃的材料,一旦被我运用于绘画语言,让其进入一定的文化语境,它的表达性也就由此而生。

二、从绘画语言的心理角度进行解读

代表性的有黄超成的《艺术与视知觉——绘画语言解读系列》,把绘画的视觉艺术语言,通过视觉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

黄超成借用阿恩海姆等心理学家的理论,说明图像具有情感,艺术家利用这种特性把图形传达情感的作用用于艺术表达,构成了绘画语言的重要部分。并对绘画语言做了定义:绘画语言是指画家用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材料,使艺术作品获得的视觉感受形式。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运用、色彩原理运用和笔触、明暗运用等绘画技法。绘画语言是作品的最后实现阶段,它决定着作品的外在视觉效果。

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归结为传达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说话或书写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和感情,而在绘画中,艺术家则以颜料、色彩、形状、线条等方式来传达思想和感情。比如抽象画用点线面色彩等绘画元素,表达一种纯粹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构成是作者对自然或内心你感受的对比,它就是绘画本身,它通过的图形和色彩的不同建构,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反映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

同时认为绘画语言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功能。比如线条是绘画里最基本的表达手段,作为一种图画的媒介,其功能不仅可以客观地描绘对象,并可以从主观上来暗示感情,而且其本身也具有情感的暗示。色彩在绘画中可以用来创造气氛,象征思想和表现个人情感,即使不用色彩来再现具体的内容对象,色彩本身的构成秩序也同样能保险情绪和情感。

他认识到绘画语言的重要性,说一幅画可以有内容,也可以没有内容而只有形式,可以既有内容又有形式,但不能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具体的倾向。但把绘画语言的功能还是倾向于表现情感。如艺术家画的是没有任何内容的抽象画,那他必须要运用极有个性特征的色彩、线条、图形、笔触、构图来表达出某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或情绪;如果艺术家既要表现内容,又要表现形式,那他就必须运用最适合于表现其内容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表达主题。

文章最后强调绘画是一种语言。说一些绘画作品技巧很高,在构图、用色和细节的表现上都非常完美,但却成为不了伟大的作品。那是因为它们缺乏独特的个人绘画语言和画中物象以外的意义,它们只是完美的复制了自然而已。并对绘画语言的发展做了一个概况:绘画在过去几千年基本上都承担着为社会、宗教、为政治、为道德教化等方面服务的任务,此外还有着记录图像的功能。直到19世纪后半叶,才开始自由地探讨艺术自身的性质。这时候的艺术家更多的思考绘画形式、语言自身的存在价值,而不是依附于某一个主题而存在。现代艺术最突出的特征是它对抽象的偏爱和画面的平面化处理,这都是为了使形式脱离自然的约束,从而达到更自由的表达个性、情感和风格的目的。

还有韩国榛的《技与艺——视觉语言与艺术行为心理漫谈系列》,重在阐述视觉语言中,行为心理对技能表现即语言表现的作用。即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既有它的独立性又有它的局限性。同一种语言形式,由于使用功能的区别,也不可能相互取代。人类在创造和使用语言时,形成语言文字和视觉语言两种。语言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和传播文明经验的媒介工具,视觉语言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这两种语言都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他认为在视觉语言的传达中,掌握了绘画的技能,不一定就会获得绘画的艺术能力。举例包豪斯的约翰·依顿教授援引的老子“三十辐共一毂”说明有和无相依存,但无起到本质作用,说明艺术能力是看不见的内在心灵活动。和庄子的列御寇射箭的故事,批评为了炫耀技能而掌握技能,阐明心理定向产生的心理结构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是本质的。

三、对艺术语言的解读

对于绘画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关系上,杨晨光在《自然语言的解读》中认为,绘画借鉴自然语言,自然语言启发绘画,一幅绘画作品,越是符合自然的语言就越自然、生动。

王光新的《艺术·语言·情感》则从情感因素解读艺术语言。他认为绘画语言是由多种形式因素相融而建立的,不同元素整合成不同的结果,其结果又是由画家情感所决定的,所以绘画语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情感因素。绘画中的色彩语言、材质语言、造型语言是按照特定的艺术方式构成特定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同时传达了与形式相融的情感体验,即形成了艺术语言的精神品质。

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家的关系,杜俊萍在《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之关系——以西方写实艺术为例》一文中谈到,艺术家们认为只有对艺术形式本身进行探索,而不必关注艺术与社会和世界的关系,才是符合艺术之为艺术的本体的;并且认为只有对艺术形式和本体的关注才是精英艺术家。从理论上讲,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的这种内在关联,与艺术语言本身就承载着当时的社会观念和价值标准相关联。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艺术语言并不只有描绘、表现作品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的功能,而且它也在言说的过程中,具有显现、确证使用它的主体,即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价值的作用。

四、从具体绘画门类分析语言

如徐鸿延的《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韵》,重在探讨笔墨情趣,认为笔墨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是自然界的神韵,也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外化。它表现丘壑山川外在形象的同时,还展示艺术家的人品和修养,它在描绘物像内在结构和神韵的同时,还展示着艺术家多方面的理性思考和审美追求。对情感的传达是其最为本质、恒定的特征。同时把笔墨与老子的实源于虚、有源于无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说笔墨不仅仅是对自然形色之美的再现与描摹,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自然万物体悟之后的一种艺术升华,其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这种观念必然影响着山水画的笔情墨趣。类似的还有卢培钊的《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从民族审美和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分析线、墨和意。

在吕品田主持的《当下艺术语境中的油画语言—与中央美院部分中青年教师座谈》中,其主题就是靠绘画本身来说话;进人你自己的状态,坚持一种东西;纯化艺术语言的实质和关键;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都是在

谈油画的语言问题,例如孙为民特别语言的纯正、特有的美感和表现力,画最重要的是要追求味道或表达一种情趣。马路说他画画时就想跟着画面走,追求天成,不想太多的东西,画面可以通神。刘晓东也说从艺术语言方面怎样判断艺术品的好坏是个关键的问题。朝戈认为语言不是一个可以先天规范的东西。张晓凌更是认为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对精神和语言的双重失语感到忧虑。

柏柯村的《个性化语言在油画中的表现透析》,认为油画语言同其他任何门类语言一样,在作品中都可反映出作者对艺术、对人生的探索和理解,以及他所追求的信念。画家在创作前根据题材、自身内在情感的需要会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即构成了油画的个性化语言。作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在创作中实现对油画语言个性化表达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内涵和深度。油画语言的表达,需要线、面、形、色等多种视觉形式要素。这些要素的运用产生了画面上的组织效果和艺术家独特的绘画风格,也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绘画语言。然后从造型、色彩、笔触等方面阐述个性化的审美特性。

五、传统语言在现代题材中的转向

在传统中国画领域,如何使传统笔墨语言面对现代题材,就涉及到传统语言的转向问题。代表性的有吴宪生的《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转化的问题》,认为艺术语言是艺术家表达思想的载体,当原有的语言已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艺术家就会去寻找创造新的载体,即新的艺术语言。在新的语言转化的同时不否认传统艺术语言,是以原有的为基础,是对传统的发展。认为没有艺术院的创造实质上不是创造,对照搬他人或古人的艺术语言来从事的创作实际是一种模仿。所以面对现代人物,应当创造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另外在孟繁玮整理主持的《中国画的现代题材及其与国画语言的关系》中,陈洪绶也谈到现代题材进入中国后,必然要求相应的绘画语言加以表现,但这种语言必须是中国画的而且是现代的,更多的考虑应该是中国画自身笔墨形态的发展。

传统语言在现代的转向,不仅仅是在中国画领域,在油画等领域也同样存在着这一问题。比如张剑的《在具象油画的抽象性语言中寻找空间》一文,就认识到具象油画在影像广泛充斥生活的现代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从具象的形象中借用传统和现代的艺术形式,以独特的抽象性语言,来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在莫也的《油画写实语言的对话语境与独语行为》中,也对当今油画写实语言拘囿于自然物象描绘的对话语境提出担忧,认为其必须具有主观精神的客观显现,不然将在艺术竞争中失去自我。

六、对当代绘画语言的思考

对当代语言的思考中,特别是对于当代艺术的失语焦虑的困惑,蒋永青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困惑》一文做了详尽的分析。在“形式精神”及其表现说局限中,从吴冠中提出形式美开始,到戴士和的《画布上的创造》,针对性的提出把艺术语言的“形式精神”归结为艺术家个人的“内心生活”,是否会导向语言弱化?在“现实精神”的艺术困惑中,提到了另一种倾向,即艺术语言的要义并不在于形式自身的内容,而在于其中的社会文化针对性。最终总结出“表达”与“构成”主客二分对峙的深层原因。

在语言手法枯竭的批判这种观点中,比较有代表性是段炼的《后现代语言的枯竭》。他认为今天在西方,后现代经过三十年左右的发展演变而渐渐淡出了艺术、文化和思想圈,作为后现代遗产之一的艺术语言,如“挪用”、“戏仿”之类,也相应渐趋枯竭。今天在中国,挪用、戏仿等西方后现代绘画语言,仍然是架上绘画的主要语言,例如眼下正疯狂流行的恶搞、大脸之类。但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家所面对的问题,与上个世纪90年代所面对的问题,也大不相同。于是后现代或伪后现代的艺术语言,如“恶搞”之类,已经成为弱智的表现。如果这类语言不具备当代意义,没有当代理论的支撑,便只会沦为弱智的跟风,沦为艺术市场的奴隶,沦为一种流氓策略。这种流氓策略,与艺术语言的贫乏和枯竭直接相关。而这种语言上的弱智,与今日艺术的商业化和流氓化倾向相伴随,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如实写照。

刘刚在《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一文中,以一位艺术家的身份,也对中国当代语言提出了批评,他说艺术家和日常经验保持差异性的唯一方式是建立个性化的语言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一位艺术大师都是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始终没有一种整体的文化批判力量,其原因就在于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没有构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的话语体系,每次所谓的艺术革命、视觉革命实际上不过是社会政治变革的一个注脚,而不是一场语言、话语的革命。没有一条具有自身发展逻辑的语言链带,首先表

现在中国人当代精神状态的话语体系无法建立,艺术也因此无法渗透进生活经验的层面,无法真正介入社会变革的大格局,形成不了一种真正的批判性力量。因此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只能以语言的方式来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艺术家的文化批判本质就是语言的批判。

资料文献:

1、《材料·观念·艺术语言》,陈璐,装饰,2005年第8期

2、《油画语言的物质媒介化倾向》,刘平,美术家,2002年4月

3、《以语言保持对现实的差异性——我的艺术观》,刘刚,美术研究,1996年第4期

4、《艺术与视知觉——绘画语言解读系列》,黄超成,艺术探索,2004年第4期——2005年第3期

5、《技与艺——视觉语言与艺术行为心理漫谈系列》,韩国榛,美术向导,1996年第2期——1999年第1期

6、《自然语言的解读》,杨晨光,美术观察,2007年第6期

7、《艺术·语言·情感》,王光新,美术观察,2007年第2期

8、《艺术语言与艺术家身份之关系——以西方写实艺术为例》,杜俊萍,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9、《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韵》,徐鸿延,文艺研究,2007年第10期

10、《中国画笔墨语言的美学意蕴》,卢培钊,民族艺术,2007年第1期

11、《当下艺术语境中的油画语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26No.4J ul.,2002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Ξ 李桔元 (湘潭师范学院 外语系,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俚语作为一种极不规范的语言变体,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剖析俚语的定义以及俚 语与其他相似变体的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俚语的构成及其功能和价值,得出结论:俚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发展。 关键词:俚语;定义;构成;功能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4-0136-03 G ary G oshgarian (1986)指出,不研究俚语的本质和作用,任何有关规范语言和非规范语言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俚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本文试图从剖析定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入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俚语的构成以及功能和价值作一些探讨。 一、定义及其他1.关于定义人们使用俚语以表示交际行为的非正式性,几乎每个人都在一定场合使用过俚语,但“就语言学而言,即使最周密的定义,也往往不够精当,或失之疏漏,而为俚语下一个不秽之论,更谈何容易。这个问 题极其复杂”① 。李学珍(2000)在讨论俚语时,引用过两则定义:一是把俚语定义为the body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equently used by or intelligible to a rather large por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but not ac 2cepted as good ,formal usage by the majority (Flexn 2er :1975)。另一个则表述为slang is used to denote the frequently vivid or playful lexical usage typical of causal discourse ,usually indicating membership in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Quirk et al :1985)。另外,参 考词典,也许能进一步理解俚语。Webster ’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的定义为:1)Language Peculiar to a particular group ,as a :AR GO T b :JAR GON ;2)an informal non -standard vocabulary composed typically of coinages ,arbitrarily changed words ,and extrava 2gant ,forced or facetious figures of speech.牛津语言 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的定义是:used especially of vocabulary specific e.g to a particular generation of younger speakers ;also as in ordinary usage ,specific to a group or a profession (e.g ‘army slang ’ ),to colloquial style ,etc.上述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内容实质却具有高度一致性。综观上述定义,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俚语的一些本质特征:1)以词或短词形式出现;2)不规范语言;3)某个亚文化群体的专用语;4)属于口语体;5)新造词;6)轻松幽默。 2.俚语与黑话、行话、隐语、禁忌语、委婉语俚语、黑话(cant )、行话(jargon )、隐语(argot )、禁忌语(taboo )以及委婉语(euphemism )都是语言的 社会变体,都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的社会团体中使用。黑话是某一团体(尤其出于保密的目的)的专用语(也叫行话或隐语)。行话是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用的通常外行不懂的语言。隐语是某集体(尤其是犯罪团伙)不欲人知而使用的词语。禁忌语是被人们视为不雅或下流的词语。委婉语是指用一种能使人感到愉快的、间接的或含蓄的说法去代替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②。委婉语和禁忌语是 6 31Ξ收稿日期:20020111 作者简介:李桔元(1965-  ),男,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教究。 ①引自罗伯尔?查普曼博士编(粟旺,徐存编审)《美国俚语大全》的序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②这五个定义均引自词典或专著,在此未一一注明。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_现代汉语_历史与社会语言学_述评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3期265-271页,北京 《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 P.Chen著李晋霞刘云述评 Chen Ping(陈平)《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M odern Chinese:Its H istory and S o2 ciolinguistics)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是供国外的汉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以还原现代汉语的发展史为目标,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对自19世纪末至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翔实、全面的考察,对外国人系统了解现代汉语和汉语的现代化过程极有帮助。 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的,但对于国人而言也很有价值。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现代汉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现代汉语的发展史我们却未必都知道。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汉语拼音化、汉字简化这些“语言运动”的年轻人来说,现代汉语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更是所知甚少。读完本书,这个缺憾会得到很大的弥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了这本著作之后萌生了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该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下面择要介绍。 1.现代汉语口语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变异;标准语和方言。 1.1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 在简要回顾19世纪末以前的汉语标准口语的历史之后,作者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以来现代汉语标准口语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振兴中华的运动蓬勃发展,语言改革也是其中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很多方言之间不能相互交流,在这一现实面前,建立和发展标准的现代汉语,并改革书写系统,就成为汉语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的任务。 受日本的启发,几位知名学者将日本的“国语”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国语被确立为现代标准汉语。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统一国语方法案》通过。由该法案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建立和发展现代标准汉语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1)国语的标准不止语音一个方面,还包括词汇和语法;(2)国语应主要建立在官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之上,应具有正确、文雅、合逻辑的特点;(3)现代标准汉语不应该只建立在某个单一方言或单一方言群的基础之上,而应包含不同特点,容纳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这些设想和建议成为“国语运动”的基本使命。 本刊网址:htt p://https://www.doczj.com/doc/2516901018.html, 562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2、(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4、(英语毕业论文)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6、(英语毕业论文)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7、(英语毕业论文)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在婚姻中重要性 9、(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1、(英语毕业论文)《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14、(英语毕业论文)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5、(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6、(英语毕业论文)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语言学概述

语言学概述 这就是综述一下,不过下面提到的名词的都是考过的知识点。 一、定义:什么是语言学?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二、语言学研究的核心(下面的术语要尽量全都认识,不然做题时可能看不懂选项) 1、Phonetics 语音学 2、Phonology 音位学 3、Morphology 形态学 4、Syntax 句法学 5、Semantics 语义学 6、Pragmatics 语用学 三、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 这个考过的。Parole这个概念是 F. de Saussure(索绪尔)提出的。Langue指语言系统的整体,“所有(语言使用)个体头脑中存储的词语-----形象之总和”,这个整体相对较为稳定;Parole 指某个个体在实际语言使用环境中说出的具体话语,它是随时间和地点变化的一个动态的实体。 四、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这个也考过的。考过the informative function,就是高速公路指示牌的那道题) 1、The instrumental function 2、The regulatory function 3、The heuristic function 4、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5、The personal function 6、The imaginative function

7、The informative function 五、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这个也考过的,这五个特征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Hockett提出。 弱弱地说一句:如果真的在临时抱佛脚,那就不要管这五个术语的具体含义了,只要能强行记下来应付考试就是了。>_< 1、Arbitrariness 任意性 2、Productivity 多产性 3、Duality 双层结构 4、Displacement 移位性 5、Cultural Transmission 文化传播性 六、语音学和音位学 (一)语音学 Phonetics: the study of the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1、三大分支 (1)Articulatory Phonetics发音语音学 (2)Auditory Phonetics 听觉语音学 (3)Acoustic Phonetics 声学语音学 2、辅音和元音(这个考过的,考过二者的区别) (二)音位学 Phonology: aims to discover how speech sounds in a language form pattern and how these sounds are used to convey meaning in 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1、三个术语 (1)Phone音素

现代汉语参考文献

“第一章语音”参考文献 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3、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版) 4、马琳《普通话语音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伊·克拉姆斯基(捷)《音位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7、郭锦桴著《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8、徐世荣《普通话正音手册》(语文出版社版) 9、侯玉茹《普通话异读词汇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10、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第二章文字”参考文献 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2、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4、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版) 6、周行健《汉字简繁体字及通用异体字对照手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陈伟湛《汉字古今谈》(语文出版社版) 10、张书言《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版) 11、苏培成《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曹先擢《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14、刘志成《文化汉字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 15、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冯寿忠魏进路等《汉字规范化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三章词汇”参考文献 1、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2、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5、周荐《同义词语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周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周荐(周祖谟)《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简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浅析网络语言的文献综述 摘要 语言是一种文化,一个民族要有文化前途,靠的是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词语用过了些并不可怕,如果语言僵化,词汇贫乏,那才是真正的可悲。语汇系统如果只有基本词,永远稳稳当当,语言就没有生命力可言,因此,在规定一定的规范的同时,要允许歧疑的存在,但更要积极吸收那些脱离当时的规范而能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的成分。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关键字 网络语言;因素;发展趋势; 一、关于“网络语言”涵义及现状的研究 1.网络语言的涵义研究 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网络语言起初多指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网络的计算机语言,又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于根元,2001)。 较早开展网络语言研究的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自称网民、特称网虫的语言。 周洪波(2001)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 于根元(2003)指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 何洪峰(2003)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基本词汇及语法结构形式还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体形式;二是指IT领域的专业用语,或是指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总的看来,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狭义的网络语言主要指在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词语和符号。 2. 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如: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表示,网络语言的混乱,是对汉语纯洁性的破坏,语言文字工作者应对此类现象加以引导和批评。国家网络工程委会副秘书史自文表示,老师要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比如说在写出作文的时候,可以针对彩简单的网络语言还是用含义更有韵味的唐诗更好做一个主题研讨会,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就可以在理解、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引导。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于用何种语言形式多了一个选择,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如:北京教科院基教所研究员王晓春表示,在网络世界里用网络语言无可厚非。但在正式场合要引导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如何正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积极语言文献综述汇总

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公共课 课程论文(作业)封面 课程成绩: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授课教师:齐梅 授课时间:2015年7月 学生姓名:谭晓霞 学号:2014040240 专业:学前教育 年级班号:2015级1班 完成时间:2015年8月 注:封面和论文(作业)正文要求用A4纸双面打印。

目录 引言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一)积极语言概念的演变 (二)不同阶段与角度积极语言研究的内容二、当今积极语言的实践研究 (一)、积极语言的研究特点 (二)、积极语言HAPPY模式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方法分析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关于我国积极语言的文献综述 文谭晓霞 引言 高名凯先生说:“无疑地,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新的事物的产生或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人的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的产生要求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的语言有所改变,有所发展。”积极语言作为一个新兴、不断发展而来的词,从1997年至今,内涵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现阶段我国对这一领域的进展如何呢?我通过CNKI(中国知网)以"积极语言"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获得1997年6月-2015年7月的篇60余篇相关文献。我进一步搜索"积极语言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则有3篇相关文献,本文试对所获得文献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虽然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出发,对积极语言的概念、基本问题等方面上作出了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已有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仍然进一步需要拓展的地方,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我国积极语言研究的概况 关于积极语言这个词最早见于1997年乔新发表在江苏教育《如何变消极语言为积极语言》从教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进行了的阐述,2002年吴忠豪对积极语言这个词进行了的界定,而后有文章提到积极语言这个词,还是沿用了先前的概念。直到2013年陈虹《给老师的101条积极心理学建议:积极语言HAPPY》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积极语言赋予新的内涵,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把有代表性的表述整理如

参考文献汇总

【参考文献汇总(文学、翻译、语言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文学类】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语言学】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文献综述

二、文献综述 (一)在线教育的研究 1.在线教育的定义 国内学者认为,在线教育就是“E-Learning”或“online learning”[28]。有些国外学者认为,“E-Learning”是强调电子化和数字化的学习,他们不认为“E-Learning”就是在线教育。对于“E- learning”,国内国外学者的意见基本一致,认为“E-Learning”就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在线学习。皮斯库里齐在《网上学习手册:有效设计、实施及技术解决方案》一书中提出:“网上学习是使用计算机网络或者万维网作为传递或者媒介的学习。”阿利提出,网上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与学习内容、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服务,从而获得知识,并使经验得到增长”。在线教育包括线上教学资源开发、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学生形成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服务、对学生形成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估与认证、质量监控与保障等组成部分。在线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网络化。在线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仅是一种手段。以上的定义有的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理想化。本文中“在线教育”的内涵是:教师通过网络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学习知识的过程。 2.在线教育的特点 在线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教育方式,有其相应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受时空限制 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任何课程。这种灵活便捷的学习模式诠释了学习的本质,可以大大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降低学习的机会成本,符合终生学习的理念。 2)充分利用各种优质教学资源 通过网络,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跨越了时空的限制,把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和理念通过网络传播到四面八方,使学校教育成为可以超出校园范围和地域范围向全球辐射的开放式教育,以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知识交流。更重要地是,它可以使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同样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以减小数字鸿沟,从而减小影响贫富差距的因素。 3)学习形式以学生的学为主在线教育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和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为辅的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利用在线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整个过程由学生自主安排完成。教师主要通过教学设计、制作课件、在线授课和在线答疑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发生大的变革,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考验也更加明显。越是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神经语言学研究综述 1 引言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新兴边缘性学科。集语言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为一体,探索人类语言习得、生成、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神经语言学主要是研究大脑对语言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提取、编码,进而从这一系列过程中探索出人类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将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综合交叉进行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近二十年来,在转换生成理论的冲击下,关于语言的内部结构和研究理论开始层出不穷。分化出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令人目不暇接的新分支,而神经语言学也是这些分支中的一种。但从现实观察来看,人类大脑的活动本身是一种微观活动,而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却是一种宏观行为,所以近年来神经语言学研究就是从这个看似矛盾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和探寻语言与支撑语言的神经载体之间的内在关系的。 2 神经语言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神经语言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一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早对语言学的研究是对失语症的研究。19世纪80年代,以布洛卡和威尼克为代表的两位神经科学家通过临床观察,分别发现了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后部的布洛卡区和大脑左上回颞上回后部的威尼克区对语言功能的影响。进而研究出了两个部位的病变将会分别导致布洛卡失语和威尼克失语。这一时期被称为神经语言学的萌芽时期。19世纪90年代是神经语言学的独立时期。这一时期对对失语症的研究开始有了比较系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这一时期的标志就是在失语症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语言学理论,即研究目的发生了变化,有了语言学的内容。其中比较著名的神经语言学家包括索绪尔和雅克布逊。其中,索绪尔为了探索失语症在语言习得中的生理基础,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雅克布逊为了把结构主义音位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儿童学习语言,以及语言在一定情况下遭受干扰以至丧失的规律。专门发表了《儿童语言、失语症和语音的普遍现象》专著。19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神经科学与语言学的进一步靠近,国外对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慢慢走向成熟,逐渐形成了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和语言学。其中最有名的是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 201100495 姓名: 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 姓名: 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 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戴曼纯介绍了 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

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

NO.1217195812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 ( 2003-11-3 16:48 ) 《中国社会语言学》杂志创刊并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语言学》(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于2003年10 月在澳门创刊,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 1729-5173。《中国社会语言学》由中国社会语言学会(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编辑出版,每年出版一或二期。 《中国社会语言学》刊登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各类文章,包括研究论文、调查报告、评论、报道、书讯等,尤其欢迎关于海内外华人、中国各民族语言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语言学》园地公开,文责自负。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时间为收到来稿之日起6个月。无论稿件采用与否,编辑部均会在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通知作者。本刊暂不设稿酬,稿件一经刊用,即赠送该期刊物10册。 来稿注意事项 (一)来稿长短不拘,繁简体皆可,中英文皆可。 (二)来稿时请寄:打印件两份,word电子文件一份,txt电子文件一份。稿件内容请按以下顺序排列: 1.中文标题; 2.中文提要; 3.中文关键词; 4.英文标题; 5.英文提要; 6.英文关键词; 7.正文;8.附注;9.参考文献(先中文后外文,请按作者姓名音序排列)。 (三)在另纸上写明:作者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E-mail地址,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四)所有来稿均需以显著方式注明“《中国社会语言学》投稿”字样。 (五)在来稿审稿期限内切勿另投他刊(包括会议论文集),否则如发生重刊事故将追究作者的责任。 联系方式 (一)澳门邮政信箱956号,联系人:邵朝阳博士,电话:(00853)6691003,E-mail:acs@https://www.doczj.com/doc/2516901018.html,.mo。 (二)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联系人:张世方博士,电话:(0086)10-82303573,Email:zhangshf@https://www.doczj.com/doc/2516901018.html,。 订购方式

文献综述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三明学院教师教育系 08学前教育林珊茹 20081252133 一、引言 幼儿舞蹈教学是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教学,让幼儿表演现幼儿生活的情趣,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艺术潜能,给幼儿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能够培养幼儿的修养,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促进大脑全面发展。使孩子快乐成长是教师从事舞蹈教学的宗旨与目标[1]。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艺术修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 我国的幼儿舞蹈教育也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舞蹈培训机构发展起来,。然而儿童舞蹈培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儿童对舞蹈动作的表现力比较欠缺,很多教师只片面强调难度和技术技巧而没重视对幼儿内心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情”是舞蹈的灵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在要使幼儿具备全面的舞蹈素养,就必须在肢体动作训练的同时,加强舞蹈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是舞蹈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理论的不断创新舞蹈的审美标准必向舞蹈本身的艺术特质回归,必定越来越重视舞蹈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主题 (一)国内外研究 国内:关于舞蹈教育的论文和论著相对其他艺术教育形式的论著来说较少。有《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人民出版社;《舞蹈教育学》吕艺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资华筠、刘青弋著.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李廷海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舞蹈艺术浅谈》孙景琛著.人民音乐出版社等,内容都是关于成人的舞蹈教育论著。而关于幼儿舞蹈教育的论著则是少之又少,只有《儿童舞蹈教育、创作经验谈》程心天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舞蹈教育》刘玉琴著.北方妇女出版社;《韵律活动》许卓娅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内容大都是对幼儿舞蹈创编、评论和舞蹈美学方面的探索,而真正全面的研究幼儿舞蹈教育方面的论著并不多。在各种期刊杂志中发表的关于幼儿舞蹈教育的论文虽不少,但对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的研究并不多。在古代有学者就强调“乐声之入他深,其化人也速”。古人认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足之舞之,手之蹈之。[3]闻一多先生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4]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强调“情感”在舞蹈中的特性。“情感’是思想,是思想反映到舞蹈动作中,凡是思想反映在身体动作中的表情都是真实的。[5]我国现代戏剧家认为:“舞蹈是单独用动作来传达情感的,它所表现的是高度的集中。”[6]感情是舞蹈的灵魂。[7]舞蹈从内而外地对人进行全面的美感教育,影响和陶冶人们的性情与品格。舞蹈就是把思想情感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无论是发自内心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冲动,还是那些柔美的舞姿,飘逸动荡的气韵,都充满着生命的情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8]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许多家长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下一代,也十分注意艺术教育。于是,社会上普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课余时间中,数量庞大的少儿舞蹈学员涌进各类舞蹈培训机构,接受舞蹈教育。但是近年来,不少儿童舞蹈教育工作者对舞蹈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对孩子经常使用“强化法”与“突击法”来进行训练,这些方法效果不甚理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