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一、产业集聚

1、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2、形成模式

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3、形成类型

指向性集聚: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企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产业(企业)集聚体。

经济联系集聚: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规模经济

1、概念: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2、特点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

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3、界定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而当生产扩张到一定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范围经济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如果联合生产几种产出的支出比分别生产它们的支出要少,那么就称联合生产存在范围经济。高校扩招过程中存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现象是两种理论得以应用的基础。高校扩招主要以增加在校生规模为标志,规模经济是否改善是测度办学效益的一个很好指标,即扩招能否降低人才培养的生均成本或进行科研活动的单位成本。同时,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的主要集聚地,也可看成是生产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成果等多种产出的企业,这时,就需考虑分别生产这些产出更有效率还是联合生产更有效率,即产出的多样性是进行范围经济研究的基础。

4、主要类型

规模内部经济。指经济实体在规模变化时由自己内部所引起的收益增加;

规模外部经济。指整个行业(生产部门)规模变化而使个别经济实体的收益增加。如:行业规模扩大后,可降低整个行业内各公司、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之获得相应收益。

规模结构经济。各种不同规模经济实体之间的联系和配比,形成一定的规模结构经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体规模结构、城乡规模结构等。

通常,规模经济分为两类:

一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称为工厂规模经济。其形成的原因有:①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大型化、专业化,实行大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设备投资;

②实行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通常称产品的“三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种物耗,促进技术进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二是企业规模经济,指若干工厂通过水平和垂直联合组成的经营实体。不仅可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产品生产线”的效益,降低销售费用,节省大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制与开发,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在实际生产中,两种规模经济具有同等重要意义,但工业地理学更偏重于研究后者。

6、优势

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

通过大量购入原材料,而使单位购入成本下降。

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

有利于新产品开发。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7、因素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主要有:

自然条件,如石油储量决定油田规模;

物质技术装备,如化工设备和装置能力影响化工企业的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如资金、市场、劳力、运输、专业化协作对企业规模的影响;

社会政治历史条件等。

在经济实体规模扩大时,产量的增加小于投入要素的增加比例,收益递减,就是规模不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总是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追求规模经济、研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合理规模及其制约因素和各种不同经济规模之间相互联系和配比,揭示经济规模结构的发展趋势,寻求建立最佳规模结构的主要原则和对策,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 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于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比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规模经济的特点 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 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 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规模经济的界定 规模经济一般界定为初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产业集群规模与集群效应的关联性的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相互关联的及其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现象,美国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意大利的瓷砖业等都是比较着名的例子。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也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北京、上海、天津等市以及福建、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省都出现了产业集群的雏形。产业集群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集群的发展机制及其对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正外部性作用方面,而对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等“负面”角度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见,研究成果也不成熟,对产业集群积极作用的片面和过分强调容易让人形成一种错误的看法,只要建立起集群,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就会蓬勃发展,这显然有违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上有很多原来十分发达的产业集群,如今已经或正在走向衰退,如西欧的很多钢铁、煤炭、造船、纺织等着名区域性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于产业集群负外部性所产生的风险,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 从集群的产品生命周期引发的结构性风险的角度进行探讨,Fritz 等在Tichy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周期性风险对产业集群的冲击,文献提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可能会形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超稳定结构”,从而抑制产业集群的学习效率和创新效率,致使产业集群走向衰退。文献从生态学的角度,采用生物学类比方法,分析了集群的内在风险及其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本文从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出发,基于产业集群规模角度来探讨集群效应。 1 产业集群效应的有限性分析 集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构成的单元结构,能产生巨大的集群效应。集群效应主要体现为经济效应与社会效应两个方面。 1)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马歇尔从集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进行分析;韦伯

规模经济与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

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https://www.doczj.com/doc/2515897544.html,/blog.aspx?bid=2741155 企业规模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和产品在企业集中的程度。生产要素组合的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规模。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按职工人数,生产能力,固定资产价值等标准),可以把企业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是现代经济学的鼻祖A·马歇尔首先倡导韵,指的是企业在投入增加的同时,产出增加的比例超出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增;反之,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上升,即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递减;当规模收益递增时,称作规模经济,当规模收益递减时,称作规模不经济。 从以上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的定义,我们可以笼统地认为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问的关系,是反映某个企业或某一行业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问的关系。这两者往往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互相转化。企业追求规模扩张.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企业内部成本,以获得规模经济收益,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一般观点认为:大规模生产通常具有优越性。因为较大的工厂可以达到较高程度的分工和专业化,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收益。具体体现在: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生产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会大幅度下降。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在按部门平均成本出售商品时,获得超额利润,同时也是企业奉行低价竞争的物质基础.以低价来扩大销量,增加利润总额。简而言之,生产规模扩大可以使企业获得成本领先的优势,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处于行业最低水准。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说只要拥有足够大的企业规模,就一定能实现其规模经济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行为的目的是实现利最大化。因此。当某一企业凭借成本优势而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时,其他企业就会设法降低自己成本.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使整个行业的生产成本普遍降低。 原来处于成本领先地位的企业为了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再度降低成本,寻求缩短与对手在成本上的差距。根据生产成本理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平均单位产出成本趋于下降(见图1),但这种下降不是无止境的。下降到一定程度,长期平均费用曲线逐渐变平,此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平均单位产出成本不变,若再扩大,平均单位产出成本转而逐渐上升。如图,BC区间为企业的最佳规模。 如果用制度经济学观点分析,企业并不是越大越有效率。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企业的规模是存在极限的,超过这个极限,会导致企业运行效率的下降。我们可以用图2来表示这种情形。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案例分析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中国钢铁产业的规模经济 钢铁产业常常被作为规模经济的一个典型的产业代表,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十分迅速。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产钢第一大国,2003年突破2亿吨,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钢产量增速年均达到20%左右。 尽管中国钢铁产业的产量和出口都发展迅速,但就企业规模而言中国的钢铁产业企业规模明显偏小,2005年,中国钢铁全产业企业多达6686家,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其中消耗高、污染严重、工艺装备落后的产能占总产能的30%左右。这就代表着,由于竞争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之间会由于产品和市场相似而产生相当大的竞争和磨擦,交易费用偏高,资源配置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规模经济难以产生。 规模经济案例:全球每四个微波炉就有一台格兰仕 面临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每个企业都有两种战略选择:一是多产业、小规模,低 市场占有率;二是少产业,大规模,高市场占有率。格兰仕选择的是后者。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国内已达到70%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外已达到35%的市场占有率。 格兰仕的成功就运用规模经济的理论,即某种产品的生产,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微波炉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为100万台。早在1996——1997年间,格兰仕就达到了这一规模。随后,规模每上一个台阶,生产成本就下降一个台阶。这就为企业的产品降价提供了条件。格兰仕的做法是,当生产规模达到100万台时,将出厂价定在规模8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当规模达到400万台时,将出厂价又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而现在规模达到1000万台以上时,又把出厂价降到规模为500万台企业的成本价以下。这种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降价,是一种合理的降价。降价的结果是将价格平衡点以下的企业一次又一次大规模淘汰,使行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使行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动整个行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断下降,进而带来整个行业的成本不断下降。 成本低价格必然就低,降价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消费者。从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到现在的10年之内,微波炉的价格由每台3000元以上降到每台300元左右,降掉了9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格兰仕的功劳,不能不说是格兰仕对中国广大消费者的巨大贡献。 2009年,吉利总营业收入为42.89亿元,而沃尔沃轿车的总收入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并购够通过实现经营协同效应,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力资源、技术等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还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的合作与生产,减少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 另外从技术上看,吉利在发展中急需先进的技术来支撑其品牌发展战略,没有成熟的技术,一切都是空谈。吉利收购沃尔沃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只要有了技术,吉利在低成本制造的优势将越加明显,其在国内的竞争力也将明显增强,也便突破了技术重围。虽然“嫁入”福特之后,沃尔沃轿车的部分产品平台和动力总成与福特共用,但是,沃尔沃轿车仍是一家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与体系能力,拥有可满足欧6和欧 7排放法规的车型和发动机等低碳发展能力。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可以汲取更高端的工业设计人才和品牌策划人才。而这些有经验的技工或者设计人才的获得可以从学习曲线来分析他们给吉利打来的优势。

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其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以及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而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变迁有其理论依据。 相关文献回顾 1.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 亚当.斯密目睹了工业化初期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所产生的效率。他认为,劳动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他在《国富论》中分析到:劳动生产率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不仅一般论述了采取分工生产的方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深入分析了产生分工效率的原因。他将分工分为三种:一是企业内分工;二是企业间分工,即企业间劳动和生产的专业化;三是产业分工或社会分工。第二种分工形式实质是企业集群形成的理论依据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分工,企业集群才会具有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过细分工和市场分工都有一系列弊端。而企业集群保证了分工与专业化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将分工与专业化进一步深化,反过来又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必须满足降低个别价值的目的,否则,资本增值的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当事实证明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分工与协作具有更高的生产率时,采取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就成为资本家的普遍行为,以便利用分工的优势降低成本。马克思认为,建立在协作基础上的企业生产,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大的效率。产生合力效应原因是:第一,协作性的集体生产在相同产量的条件下比分散生产节约了占用的空间;第二,有利于在交货期临近或其它紧急情况出现时,集中生产能完成较大的生产量;第三,在集体生产的环境中,个人能力可以通过劳动效率间的差异表现出来,努力争先的竞赛,提高了生产率;第四,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容纳在一个企业中,有利于管理和控制,可以保持生产的连续性和比例性;第五,协作性的集体生产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总之,对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追求,成为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因。 2.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这种经济往往能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即通常所说的工业地区分布——而获得。”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目录 兼并 产生 发展 经验总结 实现途径 企业竞争力 内部规模经济影响因素 最优经济规模 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类型 发展模式 影响因素 规模扩大 兼并 产生 发展 经验总结 实现途径 企业竞争力 内部规模经济影响因素 最优经济规模 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类型 发展模式 影响因素 规模扩大 展开编辑本段兼并 规模经济理论 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编辑本段产生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规模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精选 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 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 案例分析: 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高效率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有必要利用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一)规模经济的产生与本质 一般而言,规模经济包含如下内容:(1)生产的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摊到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就会减少。(2)交易的规模经济。集中的大规模交易比分次的小规模交易更节省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3)专业化分工效益。长期的大批量生产交易,将使分工更加细化、专业化,从而提高效率。 1、规模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简要回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规模经济效益的最初思想。斯密把分工看作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最著名的例子“制针”的分工。他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斯密认为“大制造业”与“小制造业”相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原因在于: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严格讲,规模经济只有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才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以手工操作为基础的作坊式经济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生产规模,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规模经济。工业革命使机器操作系统代替了手工操作系统,从而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后果和技术后果。 工业革命后,约翰.穆勒(1848)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大规模生产的好处,他指出“在很多情况下,进行大规模生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厂商越大,分工也就愈细”,“即便扩大生产规模不会导致进一步的分工”,当生产达到一定规模时,每个工人的工作更为饱满,这也会有很好的经济效果1。穆勒分析了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成本的原因:一般说来,业务开支并不与业务量成比例地增加;大规模的生产需要配置昂贵机器的生产工艺;用大生产体制代替小生产体制所节省的很大—部分劳动,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2。 1约翰.穆勒著,《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55页 2同上,157-159页

行业规模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方法探讨

1 行业规模经济分析研究方法探讨 ——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行业规模经济为例 郝成磊 20130202015 产业经济学 一、文献综述 1.规模经济的由来 规模经济最早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而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张伯伦、罗宾逊和贝恩等。 二十世纪初,Alfred Marshall 提出了规模经济理论,该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组织和生产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 二是来自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 “外部规模经济”。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 断扩大, 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 二十世纪中期,Samuelson 进一步认为,生产在企业里进行的原因在于效率通常要求大规模的生产、筹集巨额资金以及对正在进行的活动实行细致的管理与监督,导致在企业里组织生产的最强有力的因素来自于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 规模经济理论自提出后,深刻的影响了汽车、石化、钢铁等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产业。 2. 规模经济和行业规模经济 (适度的规模所产生的最佳经济效益,在微观经济 学理论中它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规模的扩大导致年金计划本身长期平均管理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经济效率和收益的提高。由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规模经济 英文名称:economies of scale 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属于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资源经济学(二级学科)。 目录 定义 规模经济的特点 规模经济的界定 规模经济的原因 规模经济的主要类型 规模经济的优势 制约规模经济的因素 实现规模经济途径 规模经济的确定方法1、会计分析计算法 2、工程法 参考规模不经济

经验学习曲线 微观经济学 范围经济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于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编辑本段规模经济的特点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1)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梅 莉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太原 030031) 摘 要:在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集群战略时,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优势。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强调聚集效应,重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关键词: 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06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9)01-0114-03 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与产业集群作用 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初步形成规模,但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梯度推移缓慢,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产业结构、新技术与生产力等由高到低梯度转移的规律。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技术等差距,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各区域考虑经济实力选择与自己相适合的产业,由于区域共同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区域不均衡和梯度推移缓慢的问题,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以全国四大经济地带,通过梯度推移,东北和西部地带在产业技术加速转移中虽然会逐渐缩小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但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已经凸显。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产生了很大差异。自上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中部地区成为全国的 经济凹地,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在加大。 其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区域竞争表现为价格竞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区域根据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把建立专门部门与建立为之服务的辅助性部门及其基础设施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发展地域经济综合体。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强调能比企业单独布点带来更大的聚集经济效果,企业在生产上的相互补充可以获得垂直一体化利润,其追求集聚经济,在计划下相对均衡布局,但是由于总体经济实力的均衡是建立在不同区域基于自身优势的主导产业综合体上,而且各级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是一种更多考虑生产成本优势的模式,市场表现为激烈的价格竞争。在当前生产普遍过剩的市场经济下,必须从价格竞争转变到非价格竞争。我国在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是重复建设;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第三,区域增长极空间差异和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各区域经济增长在空间上并非均匀分布,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空间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经济总量有差异化的同时,结构性的差异化也一并产生,即并不是所有产业都具有相同的发展速度,而是在不同时期,快速增长往往相对集中在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上,然后波及到其他产业和企业,而集中快速增长的工业中心,就是区域的增长极。这种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使得各地侧重选择各自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 收稿日期:2008-12-25 作者简介:梅 莉(196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MBA和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114 梅 莉: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理论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规模经济(economiesofscale) 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于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比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optimal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规模经济的特点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 企业规模经济 随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

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

一、产业集聚 1、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2、形成模式 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3、形成类型 指向性集聚: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企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产业(企业)集聚体。 经济联系集聚: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二、规模经济 1、概念:规模经济的定义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指在一定科技水平下生产能力的扩大,使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规模指的是生产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变化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含有节省、效益、好处的意思。按照权威性的包括拉夫经济学辞典的解释,规模经济指的是:给定技术的条件下(指没有技术变化),对于某一产品(无论是单一产品还是复合产品),如果在某些产量范围内平均成本是下降或上升的话,我们就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或不经济)。同边际效益一样,在某一区域里才满足此规模经济性。具体表现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从这种意义上说,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便是规模曲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的最低点就是“最小最佳规模(minimum optimal scale以下简称mos)”。上述定义具有普遍性,银行业规模经济便由此引申而来。 2、特点 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管理耿云飞,等: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是关系区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研究产业集群特征,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介绍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指出产业集群因其强劲的竞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并对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如何培育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经济发展 1产业集群的定义 产业集群,也称产业群、产业群簇、产业簇群等,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的。按照他给其所下的定义,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临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同时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机构。但波特同时也认为,产业集群的适当定义要视该产业所处的竞争区间以及所应用的战略而定。 J.A.Theo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达到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的目的,而由一些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即为集群。 2产业集群的外部经济效应 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的经济效益随整个产业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外部规模经济显然不同于内部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的效益提高得益于其自身规模的扩大,与其所在的行业规模可能无关。产业集群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包括知识的溢出效应、劳动力的专业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 2.1知识的溢出效应 这里的知识包括技术知识、需求信息、供给信息、经营经验等。这些知识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公共物品性质。它一旦被创造出来,传播的速度越快,拥有的人越多,为群体带来的福利就越大。二是许多知识难以具体化、系统化,没有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耳濡目染则很难传播或传播很慢。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同行业的生产厂商、供应商、重要顾客聚集在一起,彼此间既互相竞争又互相模仿,既彼此合作又彼此排斥。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它们可能共有一个供应商、同一家客户,他们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可能共同参加一个俱乐部、同上一家餐馆。人际间的频繁接触和交往使集群地知识传播速度达到最快,拥有的人最多,溢出效应达到最大化。 2.2劳动力专业化 产业集群把各种人才吸引到同一地方,从而使厂商更容易得到所需的人才,而各种人才也能得到更理想的工作。从长远看,产业集群有助于人员的专业化,因为在各公司的运营不是完全相关的情况下,一个公司解雇的工人可以在另一个公司找到工作,因此工人长期失业的可能性会减少。当工人对他们的技术能确保他们找到工作具有信心时,他们更愿意对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投资,提高专业化水平。此外,人才的集中也加剧人才间的竞争,加速人才淘汰过程,这也会迫使人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3增加信任、促进合作 彼此的接近使企业互相有机会较长时间地密切接触,更容易建立信任感,限制机会主义倾向。这有助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用户和生产厂家间的信任和合作对于昂贵的、复杂的、正在迅速发展的技术特别重要,而对于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或较便宜的技术,则没有这么重要。 总之,集群能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促进竞争和合作,能使整个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厂商、工人、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加速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在高新技术产业,这一切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顾客需求增加。顾客需求增加能导致更多的厂商、供应商及相关企业的进入,使整个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扩大导致更多的信息传播、更多的创新和更激烈的 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耿云飞,梁铖,陈孝阳,缪辰甍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 -87-

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 什么是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要范畴。 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即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兼并可以在两个层次上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即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给企业带来的内在规模经济在于:通过兼并,可以对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横向兼并,可实现产品单一化生产,降低多种经营带来的不适应;纵向兼并,将各生产流程纳入同一企业,节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规模经济在于:兼并增强了企业整体实力,巩固了市场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专业化生产服务,更好地满足不同市场的需要。 规模经济理论的产生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由于劳动分工的基础是一定规模的批量生产,因此,斯密的理论可以说是规模经济的一种古典解释。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理论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理论得到补充。 传统规模经济理论的另一个分支是马克思的规模经济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分析了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大规模的生产与协作为前提的主张.他认为,大规模生

王俊豪《产业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圣才出品】

第2章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答: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产品的单一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而导致的经济。范围经济是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规模经济是从生产的平均成本角度定义的,而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 (1)两者的联系 两者都是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两者的共同成因包括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经济性、大批量运输的经济性和大规模管理的经济性。 (2)两者的区别 除了共同成因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还具有各自特有的成因。规模经济的特有成因包括:①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经济性;②采用大型、高效的专用设备的经济性;③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而范围经济的特有成因包括:①生产技术设备具有多种功能;②零部件或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③研究与开发的扩散效应;④企业无形资产的充分利用。 2.如何判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答:一般以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来区别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若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不经济。如图2-1所示,令判定系数FC=AC/MC,则有:

(1)当FC>1时,产量小于Q1,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MC曲线在AC曲线下方,存在规模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下降; (2)当FC<1时,产量大于Q2,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MC曲线在AC曲线上方,存在规模不经济,即随着产出量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上升; (3)当FC=1时,产量大于Q1小于Q2,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MC曲线与AC曲线重合,规模收益不变,平均成本曲线呈水平线。 图2-1 规模经济与不规模经济 3.如何理解和度量范围经济?请指出范围经济的一个案例。 答:范围经济通常是以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分别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的相对总成本来定义的,指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如果企业增加产品品种或种类能节约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 令TC(Q x,Q y)表示一个企业生产Q x单位的产品X和Q y单位的产品Y所发生的总成本,则存在范围经济的条件可表示为:TC(Q x,Q y)<TC(Q x,0)+TC(0,Q y)。即由一个企业同时生产产品X和产品Y比一个企业生产产品X、另一个企业生产产品Y所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