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课 认识因特网

第二课 认识因特网

第二课 认识因特网
第二课 认识因特网

第二课认识因特网

【教学内容】

1. 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及其服务与应用。

2. 规范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概念。

2.知道因特网中常用术语表示的意义。

※技能目标:

1.充分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能恰当使用。

2.能正确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

3.对因特网的接入能知其所以然。

※情感目标:

正确理解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用其利,避其弊。

【教学重、难点】

1.因特网常用术语的意义,能正确使用术语。

2.对因特网提供的服务能有所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充分应用。

3.对因特网的接入方式能有更多了解。

【学生分析】

“上网”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至少有95%以上有过使用经历,搜索过图片、MP3、文字资料,收发过电子邮件,申请了QQ号……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并且,还要知晓因特网更新的发展技术,知道因特网有可

能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能“扬其益,避其害”。

【教学过程】

〖前课回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一起在教室里面了解了一下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知道了什么是网络?有哪些分类,并且还知晓了“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的核心技术已由我国自主研发并通过验收,在国际上抢占先机,有了话语权”,这是很振奋人心的!

留给大家的一个探索活动,我已经通过你们交上来的表格内容有所了解了。我发现许多同学阐述的“计算机网络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大部分内容都是因特网所提供的。的确,因特网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今天,我们要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再来详尽地了

解一下因特网,提高我们的网络应用水平。

〖新课引入〗

“上网”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愿意听到的词,我曾在课下打听过:你们为什么喜欢上网?上网都做些什么?答案惊人地一致:好玩!可以聊天、玩游戏!

孩子们,你们如果只是这样地使用因特网,那可真是“大材小用”了!

好了,让我们来详细而深入地了解Internet(因特网)。

一、什么是因特网?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想想,在上次课上我们怎样说到的因特网)

因特网是由英文单词“Internet”翻译而来,本意是指“交互的网络”,常称互联网。

在因特网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因特网是整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有三个特点:①因特网是一个基于TCP/TP协议集的国际互联网络;②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用户的团体,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为该网络的发展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因特网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二、因特网的服务

大家平时用的很多的就是QQ聊天、在线游戏、搜索下载MP3,这些功能我们称为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且,它所能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虽然,现在你们可能用不到,但是了解一下,没准你就会享受这些服务了。

(以下,通过教师口述,学生实际操作,进入一些服务功能界面,感受因特网的服务。)

1.网上浏览(万维网服务WWW)

是因特网信息服务的核心,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服务。

要借助浏览器(软件)。

2.电子邮件(E—mail)

是网络用户之间快速、简单、可靠且成本低廉的现代通信手段。

各大网站都为用户提供了免费邮箱,自己申请即可使用。

(请一个同学示范登录并打开某邮箱。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也可以是老师提供的。最好再由学生简述如何使用?收信、阅读信件、写信、发信……)

3.电子公告板(BBS)和新闻组(News)

BBS是一个信息资源服务系统。登录成功,可根据所提供菜单选择操作。

News是具有共同爱好的因特网用户间进行交流的网络。网络新闻按专题组织。

4.远程登录(Telnet)

比如说老师(或家中父母)在家里访问学校(公司)办公室的计算机。

需要网络通信协议(Telnet)的支持,并且要知道远程计算机的域名或IP地址、帐

号和口令。

(注意:“有权限”即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地址、帐号和口令而登录远程计算机就是我们所说的“远程登录”,否则,是网络道德与法规所不允许的“黑客”形为。)

5.文件传输

通过FTP服务登录文件服务器,从而获取大量的文档、数据和其他信息。通常情况下,FTP服务器要验证用户帐号和口令,不允许匿名登录;只允许从主机下载文件,而不

允许上传。

(如果网络机房中有FTP服务器供学生上交作业,那么学生对此服务感受就会深切些。笔者所在学校即通过Surve-U搭建了FTP服务,学生作业上交就是文件传输。)

6.网络博客

我给它起了另一个名字叫“网页日记本”。不是纯粹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逐渐演变的网络应用。

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张贴的文章所构成,按年份和日期排列。

现在,有许多人都写博客,影视明星、公众人物有不少,通过广大网友的点击,又获得或好或坏的影响。其实,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网络服务,写写自己的博客,不为出名,只为记载自己的“心情故事”。

7.其它

网络聊天、网上购物、网络会议、网上教学、宽带影视……

以上罗列的是目前使用普遍而广泛的一些网络服务。我们在使用网络服务时,要注意一下规范的术语,以方便你在和别人谈论时能让对方明确知道你所言何物。

三、因特网中的常用术语

上网使自己的计算机通过某种介质连接入因特网后,利用浏览器进行信息查阅、数

据传输等操作。

那么,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有哪些方式呢?等一会儿我们会给大家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网站因特网中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是网络信息组织、存储、发布的地方。比如大

家熟悉的新浪、网易、腾讯……

主页每个网站的入口页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

IP地址为区别网络中的每一台不同的计算机,有一个确定的标识,这就是IP地址。

是用英文句分隔4个数字组成。

(请同学们在浏览器地址栏内输入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注意看屏幕左下端状态栏内的一

组数字:202.108.9.16)

把32位二进制数分成四段,每段的8位二进制数用0~255之间的十进制数表示,每段之间用英文句点分隔。这种表示方式也称为“点分十进制”地址。

由于IP地址不方便记忆,因此,我们平时并不是用IP地址来访问网页。我们平时在浏览器地址栏内输入的地址称为什么?

域名是网站更直观一些的名字,比如新浪(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

域名与IP地址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在因特网实际运行时域名地址由域名服务器系统(DNS)转换为IP地址。

域名系统采用层次结构,按地理域或机构域进行分层。字符串的书写采用圆点将各个层次域分成层次字段。从右到左依次为最高层次域、次高层次域等,最左的一个字段

为主机名。

最高域名代码国际上有统一的规定。(布置书后探索活动,作为本次课堂练习)

统一资源定位(URL)地址在WWW上,每一个信息资源都有统一的而且是唯一的地址,这个地址叫URL地址。URL的一般格式为:

协议+“://”+主机域名(IP地址)+目录路径

协议为指定服务连接的协议名称,常用以下两种:http(表示与一个WWW服务器上超文本文件的连接),ftp(表示与一个FTP服务器上文件的连接);

目录路径在访问主页时,可以省略。

网站主页的URL地址就是通常所说的网址。

下面,我们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

四、目前,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方式(补充)

〖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利用因特网提供的服务,完成本课书上P10的“探索活动”。

要求:1.上网熟手请独立完成。

2.可以合作分工,但最多是4人一起完成,并且要互相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对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并且规范了一下上网的常用术语。希望这堂课对你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有帮助!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因特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 Internet发展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Internet可以说是美苏冷战的产物。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美国本土防卫力量和海外防御武装在受到前苏联第一次核打击以后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认为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一个个分散的指挥点组成,当部分指挥点被摧毁后,其它点仍能正常工作,并且这些点之间,能够绕过那些已被摧毁的指挥点而继续保持联系。为了对这一构思进行验证,1969年,美国国防部国防高级研究计划署(DoD/DARPA)资助建立了一个名为ARPANET(即“阿帕网”)的网络,这个网络把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圣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以及位于盐湖城的犹它州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主机联接起来,位于各个结点的大型计算机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通信交换机(IMP)和专门的通信线路相互连接。这个阿帕网就是Internet最早的雏形。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 通讯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56Kbp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1987年NSF公开招标对于NSFNET的升级、营运和管理,结果IBM、MCI和由多家大学组成的非盈利性机构Merit获得NSF的合同。1989年7月,NSFNET的通信线路速度升级到T1(1.5Mbps),并且连接13个骨干结点,采用MCI提供的通信线路和IBM提供的路由设备,Merit则负责NSFNET的营运和管理。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 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1989年MILNET(由ARPANET分离出来)实现和NSFNET连接后,就开始采用Internet这个名称。自此以后,其他部门的计算机网相继并入Internet,ARPANET就宣告解散。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讯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探究因特网的奥秘》教案

初中八年级信息技术第二册下 第二章第二节探究因特网的奥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相关的基本概念WWW、URL、IP地址、主机域名等的含义和作用。 2) 了解统一资源定位器的格式。 3)了解IP地址与主机域名的关系。 4)了解配置服务器的简单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指向同一网页的不同格式地址的访问体验因特网上的信息访问方式。 2)经历选择和了解网页制作工具软件的过程,初步知道常用的网页制作工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通过对因特网信息访问的解读,消除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 2)能在操作网页制作工具的过程,初尝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发布的喜悦,激发对下一章内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统一资源定位器的格式。 教学难点: 了解配置服务器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 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上网的基本过程,我们说过,我们能够上到一个网站,是因为别人在那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服务器,上网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的,因为因特网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那么我们能不能也在网上安个“家”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因特网的奥秘。

二、创设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通过一根神奇的网线我们就能浏览到世界各地的网站?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从网络中计算机的协议和信息统一存在格式、探询建网站方案等方面提出了本节内容的学习提纲。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来实现人机交流的,其中主要服务就包括WWW(world wide web)服务,WWW中文名称叫做万维网,起源于欧洲物理粒子研究中心,指远程访问系统通过提供统一的接口访问不同类型的信息,后来演变为我们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一页页图文并茂的网页,轻击鼠标就能在网页中轻松跳转。WWW服务也就成为因特网上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服务。 因特网上提供信息的服务器很多,我们必须使用统一资源定位器即URL格式来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即:协议名://IP地址或主机域名/路径/文件名。 网络IP地址和域名都是唯一的,比如IP地址是由4段数字组成,而域名则是我们平时输入的网址。 三、学生小组讨论,网上实践。 小组讨论:我们常用的教育网站也有唯一的IP和域名吗?指导学生理解域名或网站IP的唯一性,利用“全库网123查”查看汕头各个教育网站的IP地址及相关信息,知道他们的对应关系。 四、深入因特网的信息服务。 介绍服务器和服务端软件,让学生了解它们的作用和对应的关系。 用浏览器可能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看到网上信息,那么它是怎么实现的呢? 网上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叫服务器,它们是由安装了服务端软件的高性能计算机来实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帮助看到计算机设置的各个网站了。常见的有windows的组件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计算机也设置成一台服务器,把自己的窝安在我们的网上。 布置任务:为计算机添加IIS服务端软件。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教师演示配置方法并指出默认网站的根目录。 网站就是设置的文件夹,网页就是夹中的超文本格式文件。 五、探询建网站方案。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因特网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各地的网络把诸如气象条件、农作物生产和飞机航班等如此多样化的数据集合在一起。科学家们把数据和程序通过网络送到远程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处理、检索结果,并使他们能够与同事交换信息。网络让人们可以便捷地分享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信息资源。业余爱好者通过网络共享资源,为他们的家庭计算机交换程序。 不幸的是,许多网络都是独立的,仅为特定群体服务。用户为适应自己的通信问题而选择某一种硬件技术。没有一个的网络能够满足所有的用途,在单一的硬件技术基础上不可能建立一种通用的网络。 网际互连(Internetworking)技术的应用为不同的网络互连提供了一套方法和通信约定,互连技术掩蔽了许多网络硬件的细节,允许计算机独立于它们的物理网络连接起来进行通信,把许多不同的、独立的物理网络互连起来并使它们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科学家通过使用网际互连技术,任何科学家都能与其他人交换实验结果数据。某地数据中心的数据,所有科学家都能够得。某地的计算机服务和程序能被另一个地方的科学家使用。结果是,科学家的研究进程加快了,且提高的程度是惊人的。 因特网(Internet)就是由网际互连技术实现的,将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部门和机构的不同类型的国家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和计算机通过网络互联设备相互联接的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络,是一个“计算机网络的网络”。它把全球数万个计算机网络,数千万台主机连接起来,包含了难以计数的信息资源,向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1.因特网主干网的历史与发展 人们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推动因特网不断地向前发展。1969年12月,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资助的ARPANET在美国4所大学和研究所正式建成,ARPAnet建设的主导思想是: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该网络最初只联接了4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并逐步向全美国范围发展。 1985年,NSF(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它是一个更大的网络,它不仅连接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而且在各个地点连接

第二课 认识因特网

第二课认识因特网 【教学内容】 1. 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及其服务与应用。 2. 规范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概念。 2.知道因特网中常用术语表示的意义。 ※技能目标: 1.充分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能恰当使用。 2.能正确使用因特网的常用术语。 3.对因特网的接入能知其所以然。 ※情感目标: 正确理解因特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用其利,避其弊。 【教学重、难点】 1.因特网常用术语的意义,能正确使用术语。 2.对因特网提供的服务能有所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充分应用。 3.对因特网的接入方式能有更多了解。 【学生分析】 “上网”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至少有95%以上有过使用经历,搜索过图片、MP3、文字资料,收发过电子邮件,申请了QQ号……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并且,还要知晓因特网更新的发展技术,知道因特网有可 能对我们的不利影响,能“扬其益,避其害”。 【教学过程】 〖前课回顾〗

同学们,上次课我们一起在教室里面了解了一下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知道了什么是网络?有哪些分类,并且还知晓了“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的核心技术已由我国自主研发并通过验收,在国际上抢占先机,有了话语权”,这是很振奋人心的! 留给大家的一个探索活动,我已经通过你们交上来的表格内容有所了解了。我发现许多同学阐述的“计算机网络对生活学习的影响”大部分内容都是因特网所提供的。的确,因特网渗透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今天,我们要在上次课的基础上再来详尽地了 解一下因特网,提高我们的网络应用水平。 〖新课引入〗 “上网”对大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愿意听到的词,我曾在课下打听过:你们为什么喜欢上网?上网都做些什么?答案惊人地一致:好玩!可以聊天、玩游戏! 孩子们,你们如果只是这样地使用因特网,那可真是“大材小用”了! 好了,让我们来详细而深入地了解Internet(因特网)。 一、什么是因特网?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想想,在上次课上我们怎样说到的因特网) 因特网是由英文单词“Internet”翻译而来,本意是指“交互的网络”,常称互联网。 在因特网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因特网是整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有三个特点:①因特网是一个基于TCP/TP协议集的国际互联网络;②因特网是一个网络用户的团体,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同时也为该网络的发展投入自己的一份力量; ③因特网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 二、因特网的服务 大家平时用的很多的就是QQ聊天、在线游戏、搜索下载MP3,这些功能我们称为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并且,它所能提供的服务远不止这些。虽然,现在你们可能用不到,但是了解一下,没准你就会享受这些服务了。 (以下,通过教师口述,学生实际操作,进入一些服务功能界面,感受因特网的服务。) 1.网上浏览(万维网服务WWW) 是因特网信息服务的核心,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服务。 要借助浏览器(软件)。

活动一 认识因特网2

活动1 认识因特网(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3页活动1 认识因特网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主要的因特网应用,体验因特网的应用. 2.感受因特网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的获取.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讲授为辅、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入新知. 学生调查:班级同学上网一般都做些什么。 (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引出因特网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因特网应用: 通过班级调查,了解因特网应用情况,再根据P8“个人因特网应用情况表”进行自查. 讨论:使用因特网的目的是什么? (1)信息获取——主要目的 (2)商务交易——便民生活 学生自读【你知道吗?】栏里面的内容,回答问题:如何利用因特网进行商务交易,利弊分别是什么? (3)交流沟通 分组说明:交流沟通都有哪些?平时都应用哪些软件进行交流沟通? (4)网络娱乐 网络娱乐的多样化,避免“网络迷航”. 讨论:P10【交流讨论】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例如:分组讨论、师生交流、自查等,说明因特网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并学会用网络进行学习,形成绿色上网概念。) 2、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讨论:我们的生活到处体现着因特网带来的方便,可见因特 网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那么因特网对社会都哪些影响?(可参考

教材通过交流讨论,引出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 (1)促进文化融合与加速文化侵蚀. (2)促进社会平等与拉大数字鸿沟. (3)增强社会联系与加剧社会隔离. 知识拓展:自读【你知道吗?】栏里的内容.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知识.(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四、课堂练习: 1、课本P13,【思考与练习】题1——4 2、上机操作,应用因特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创新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认同创新的价值。 ○在感受中国创新成就中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 ○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具体的创新行为、创新现象分析创新的价值。O能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阐述创新对于民族复兴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3.知识目标 ○了解创新的内涵,知道生活处处有创新。 ○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与改革联系密切。 ○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现状,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性和举措 ○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 ○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设计依据

1.学情依据 青少年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迅猛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社会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人工能普及化,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认知;“双创”时代的来临,给予每一个人创新、创业的能;民族复兴路上的重大创新成就,点燃中华儿女的创造热情。处于这个时代的青少年生,既是创新时代的成果享受者,也是创新时代的重要主体。他们是各种创新成果的受益者,他们更渴望能够参与时代的创新浪潮。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特点和已有的创新体验为其参与本课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其神经元和前额叶皮层的快速发育,为其思维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油,常有创造的冲动。与此同时,他们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积累了许多创新活动的经验,形成了对创新的感性认识。 囿于对创新的浅层次理解,青少年学生往往局限于从科技发明的角度理解创新而较少从文化、制度等角度理解创新,可能会认为创新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没有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有的学生会认为创新只是发明家、科技工作者的专利,而意识不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品格和可能;他们在渴望创新的同时,可能会在创新与法律、伦理的关系问题上产生疑惑。因此,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对创新的全面、理性的认识。 就知识储备而言,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学生对人类发展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法

信息技术第二课《走进因特网》说课稿

第二课《走进因特网》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因特网》。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效果几个方面来阐述这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课《走进因特网》,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为目标。 2、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因特网、因特网中的域名与IP地址以及因特网的应用 (2)技能目标: 使学生学会对TCP/IP协议中IP地址的设置,资源共享、资料搜索、学会网上冲浪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技能 3、教学重难点:IP地址格式的掌握、TCP/IP协议的作用、域名格式以及域名和IP的关系 二、说学情(知识基础、情感基础) 1.知识基础: 学生在第一课《网络的基本概念》中已对因特网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理论讲解和深入。并且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网络,但学生对网络是充满好奇感的,因此我会以此为切入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情感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知识,善于和同学交流,这为学习信息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采用讲解示范教学法、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已动手,自主探究,以任务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四、说学法 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用到的学法是:“学生接受教师给予的探究任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成功”。学生在完成每个环节的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设置情景:大部分的同学都有QQ,对QQ并不陌生,同学们不管在哪里只要有一台电脑并且这台电脑可以上网,大家就可以互相聊天。因此在这个世界里,所有接入网络的计算机都是连在一块的的,任何一个计算机都不是孤立的,它们可以相互交换资料、传递信息、共享文件,把原本遥远的天涯海角变成咫尺天涯! 2、以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展示本节课题。

第1课 初识因特网

第1课初识因特网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朋友,它就是“因特网”。对这个名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那因特网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阅读教材1页第一部分内容。好的,通过刚才的阅读,大家来说说你了解的因特网吧。你来说说,(停一下)哦,说的真好:因特网就是一个覆盖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把全世界都连接在了一起,有了他,我们就可以自由地搜集、发布、交流信息。 活动一:了解因特网的用途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文化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个人电脑,网络也由昔日的谢玉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我想同学家都有电脑了吧,同学们也一定上过网了吧。那么现在就请上过网的同学回忆一下,你都用因特网做过什么? 哦,因特网可以聊天,玩游戏。但是因特网仅仅只是用来聊天和玩游戏吗?是的,聊天,玩游戏只是给我们休闲娱乐的,这只是网络功能很小的一部份。我们不但可以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它还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呢。哦,这位同学你刚刚说的是什么?电子邮件,是的这位同学的反应真快啊。我们可以用它来收发电子邮件。是的电子邮件又称为E-mail,它是因特网上应用最广泛的服务之一。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第2页电子邮件的介绍。(老师自己跟着读一遍)这就是因特网带给我们的便利。那么除了收发电子邮件,我们通过因特网还能干什么?是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因特网来: 获取信息; 传送信息; 打国际长途电话; 网上看电影; 论坛学习讨论;等 除了这些。我们因特网还有很多作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活动二:通过刚刚我们对因特网的认识,现在我们来现场感受一下因特网: 同学们平常最经常浏览的网站是什么网站啊?哦“游戏网站”是吗?看来同学们平常都有使用电脑玩游戏啊,但是请同学们不要沉迷游戏,还是要兼顾学习啊。那我们现在来打开它吧。 首先,双击桌面上的“Internet Exploer”图标,打开浏览器。然后,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它网址是什么啊: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我们输入网址后应该做什么呢?哦,单击地址栏右边的“转到”图标,那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哦,还可以直接按回车键,这样就可以打开游戏网站了。 除了这个游戏网站那么还有什么网站是同学们经常浏览的网站呢?哦是“腾讯网站”啊,那腾讯的网址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对,就是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演示一下如何登入腾讯网站。同学们,他的操作正确吗?正确,很好。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浏览以下这些网站。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分别打开以下网站,并简单浏览该网站内容: 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中国儿童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少年儿童出版社) 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中国儿童文学网) https://www.doczj.com/doc/2515836335.html,(迪斯尼中国网站) 很好老师刚刚巡视了一圈,同学们都能快速的打开这些网站。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打开的网站是什么网站啊? 第2课计算机病毒与危害 同学们在上课前,请同学们看一段幽默动画短片。同学们这个短片中什么东西产生严重的破坏啊?对,是计算机病毒。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计算机病毒与危害》 活动一:认识计算机病毒 我们通常说的让人生病的病毒和计算机病毒是不同东西,让人生病的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命体,在高倍显微镜下才看得见,它能破坏人体的正常细胞,使人出现发烧、咳嗽等症状。那么计算机病毒又是怎样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都不知道啊,没有关系。老师这有一台带有“熊猫烧香”病毒的计算机,现在老师演示“熊猫烧香”病毒发作的过程;看电脑被破坏了,我们现在看看“熊猫烧香”病毒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看看,它是什么啊?是的,它其实就是一段由字母组成计算机程序。但他能对计算机产生危害所以它是一种有害程序。老师刚刚演示的“熊猫烧香”病毒就在我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熊猫烧香病毒设计者获利千万造成损失76亿,目前我国每年由于计算机病毒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亿。所以计算机病毒是人为编制的有害程序。 这种有害程序之所以也叫病毒,是因为它和生物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同学们能不能说说让人生病的病毒有哪些特性呢?传染性、隐蔽性、潜伏性和破坏性(自己解释)其实计算机病毒也有这些特性。(解释这些特性) 活动二:常见的计算机病毒 现在老师这有一些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病毒图像,请同学们看看。 引导型病毒:如火炬病毒; 文件型病毒:如三维球病毒、黑色星期五等; 宏病毒:寄生在Word等文档中的病毒; 混合型病毒:如CIH病毒; 蠕虫病毒:寄生在计算机上,以网络为攻击对象。活动三: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同学们在上网时都有可能遇见了病毒,那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在遇见病毒是计算机出现的问题? (1)一些文件打不开了。破坏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 (2)打开游戏软件时变得非常慢。干扰一些软件的正常运行。 (3)点电脑经常会定在那没有反应。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4)上QQ时说我的QQ在其他地方登入,而我没有在其他地方登入。盗取用户个人资料。 (5)其实还有很多方面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例如:占用磁盘空间。我们经常下载文件时没有容量放我们下载的文件,其实就是病毒自我复制占用磁盘空间。 通过及时地了解这些出现一些“症状”,有助于我们尽早地发现和清除病毒。 3、做一做。 上网查一查,也可以询问其他人,将了解到的计算机病毒“发作”可能会出现的症状填入课本第14页的表中。

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第2课时

课题:有效获取信息第2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信息技术、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电子极域教室、能上网、投影仪。 二、教学课题: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引擎的特性,利用搜索引擎来查询信息,了解关键字的重要性。了解常见的下载工具,学会使用其中一种工具软件下载信息。 2、过程与方法 根据任务驱动的原则,组织学生自主实践,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会使用不同的全文搜索引擎进行资料信息的获取,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简单的选择和提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互动与对比,体验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材分析:本教材是经江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11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本节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1章走进信息世界第2节信息的获取与管理第2课时的内容《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学会利用搜索引擎,利用互联网进行下载。这部分内容是对这段时间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考察,也是让学生在操作层面上有一个提高,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五、教学对象:本课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过信息技术课,但是对于电脑的操作使用,很多同学还是很茫然,甚至无从下手,学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少部分学生能经常利用因特网搜索一些自己较感兴趣的歌曲、明星等资料,但对搜索引擎详细的知识和使用方法不够了解,搜索效率不是很高。

六、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出示幻灯片(桂林美景) 教师朗诵: 漓江春水绿悠悠, 细雨昊天结伴游。 两岸奇山看不尽, 碧莲峰下泊行舟。 这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游桂林阳朔时所作。 (设计意图:欣赏桂林美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桂林的向往,从而利用这条主线,完成教学内容,没有说出诗的作者,留下疑问,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完成) 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多少同学去过桂林呢?(问卷调查) (如果有同学去过,可以向大家描述一下去过桂林的感受) 师:没有去过的同学有什么方便快捷的方式了解桂林呢?(因特网) 今天就利用因特网带领大家去欣赏桂林美景。 回答思考:从因特网上获取桂林旅游信息有哪些途径呢?(学生作答,幻灯片显示) 1、访问专业专题网站(桂林旅游网) 师:大多数网站通常都有分类目录,但各网站的分类方法往往各部相同,各有侧重。例如,“新华网”偏重于新闻、“优酷网”偏重视频信息、“闪客网”则偏重于flash动画制作等等。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专题网站吗? 生:各自举例,说出类似的专题网站。 2、使用搜索引擎。 师:老师开头所讲述的诗,谁能够利用搜索引擎的告诉大家作者是谁,是在哪年所作?(学生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并请一位同学进行作答,向其他学生演示操作过程) 操作步骤: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刚才的诗。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从而体现出学生的主导作用) 师:这位学生采用的是百度网站进行搜索的,类似于百度、必应、搜狗等等搜索的对象是因特网上能够访问的网页,称之为全文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关键字就是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输入的、能够最大程度概括用户所要查找的信息内容的字或者词。所以关键字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我们搜索的结果。 举例说明: 1、例如,要查找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查询词可以是“2004年国内十大新闻”;但如果把查询词换成“2004年国内十大事件”,搜索结果就没有能满足需求的了。 2、例如,要查找林心如的写真图片,用“林心如写真”,当然是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写错了字,变成“林心茹写真”,搜索结果质量就差得远了。 (设计意图:强调搜索引擎中关键字的重要性) 实践学习 (1)桂林有山有水,最常见的交通工具要数竹筏、游轮了。分别打开“百度”和“必应”搜索引擎,查找有关“桂林游轮”的信息,观察搜索结果与期望结构是否一致?信息的重复情况如何? (2)在关键字中运用空格和半角双引号,分别搜索有关“桂林游轮”的信息,并填写下表:

(完整版)认识因特网

认识因特网 题:认识因特网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时教学,了解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作用以及网络的一般分类。 (2)了解网络的硬件基本构成,网络的软件系统,比较局域网、校园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了解因特网的产生、发展过程。 (4)掌握个人电脑与因特网连接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概念、网络的基本构成以及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方法。 (2)教学难点:网络概念、网络的构成。 (3)教学关键:计算机网络作用、计算机与网络的连接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演示与讲解,类比教学。 (2)教学手段:应用大屏幕电化教学手段和辅助教学软件辅导教和学 (3)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本章的教学要求和应该掌握的内容

(二)新课: 1.提问导入新课:计算机网络是什么?计算机网络作用是什么?因特网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请学生根据自己经验和理解说明计算机网络知识)。 2.教师展示计算机网络图,并定义计算机网络概念: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用一定的几何连接方法,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相 互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实现 资源共享的系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概念) 3.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请学生先解答,教师总结)(1)实现硬件资源共享 (2)软件资源共享 (3)信息传递与交换 (4)分布式控制与处理 4.网络的分类(教师用投影展示不同的网络)根据网络规模的大小以及联网计算机分布距离的远近,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1)局域网:(LAN)将小范围内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使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如,学校计算机教学网是局域网。要求观察计算机教室局域 网的结构:计算机终端(学生机器)、服务器、网卡、连接线、接线器等。

浙教版信息技术八上第2课《因特网的发展》教案1

1教材分析 《因特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浙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2课的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围绕探究因特网与人类生活关系这一主线展开,介绍了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及网络新技术等。本课在本单元中起了一个重要的“开场”并“导入”的作用,一者可以满足学生对“网络”初步的诸如“网络刚开始是怎么样的?”“第一个人是怎么想到用网络的?”等问题的“探问”,二者通过对因特网的探源及其发展的原由的分析,可以展望因特网的未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下一内容的学习打好伏笔。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堂课对因特网应用技术的初步接触和学习,他们不仅对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还渴望着探求更多的网络技术,掌握更多网络软件的操作方法。在前面各课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方法,通过搜索了解因特网的发展,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策略 本节课内容上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因此教学策略上用学案的形式展开。 1.学案设计思路: 【自学导引】→【学案】→【小报告】→【总结】→【拓展资料】 学案主体结构:“学案”、“小报告” 学案:注重层次性、启发性,贴近本节知识的发生、发展、升华过程。这个过程为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点拔,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 小报告:帮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查漏补缺,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进行自主检测,巩固之前学过的内容。 2.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围绕【学案】→【小报告】→【总结】展开。 4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历程。 2.了解云计算的概念。 3.了解物联网概念。 (二)技能目标 1.继续熟练掌握利用关键字搜索。 2.复习巩固保存搜索到的网页、网页中的文字。 3.继续熟练运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去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培养他们获取信息、辨别有用信息、无用信息以及有害信息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意识。 5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因特网发展史。 教学难点:云计算、物联网的概念。 6教学过程 6.1第一学时 6.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人类因有梦想而伟大,因特网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次,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与很多人的想象相反,Internet并非某一完美计划的结果,Internet的创始人也绝不会想到它能发展成目前的规模和影响。那么因特网是如何发展起来

认识因特网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案七年级下册 单位:桥头中学 :玉华 日期:2015年3月

第一章网络技术基础 本章学习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常见的网络类型和网络设备; 用路由器组建局域网; 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 活动1 《认识因特网》 一、学习者分析 因特网对学生来说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了,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有了相当的上网经验,但大多集中在游戏、聊天等方面,而对如何利用因特网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是认识不够。而且因为学生经济条件的不同,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差距较大,两极分化严重,教学中应采用分层教学,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有提高。 二、教材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是基本常识课,主要让学生对因特网及功能有感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让学生对上网行为规有初步的了解,为今后文明上网,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打好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牢记上网行为规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遵守。 难点:正确认识网络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历史。 ②熟悉常用的因特网服务,知道这些服务的特点。 ③熟悉主要的因特网应用,体验因特网的应用。 ④感受因特网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看因特网基本功能演示,了解因特网的强大作用。 ②通过例举计算机犯罪实例,警示学生牢记上网行为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因特网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上网行为。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节容以网络知识为主,教学容相对较抽象,教师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知网络的丰富信息资源,感受信息价值,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还可穿插学生分组讨论,逐步加深对因特网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因特网的出现→因特网服务→因特网应用→因特网对社会的影响2、教学过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 第二课 网络改变世界》课后练习题

2019年秋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单元第二课网络改变世界》课后练习 一、单选题 1.网络购物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2018年天猫“双11”全天的交易额达到2135亿元人民币,超过去年的16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速度为26.9%,再次创下新纪录。但与此同时,不少买家却掉进了虚假宣传、维权艰难等网络陷阱。这表明()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②网络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③消费者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④部分网络商家缺乏诚信意识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2.初中生小静是一名写作爱好者,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她把自己的作品放到的网络上,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大家对她巧妙的构思和文笔点赞。小静非常开心,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作家的信心。这说明了() ①网络为文化传播搭建了新平台 ②网络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 ③网络极大的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 ④不管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交流传播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2018年6月29日,全国人大网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公众纷纷登录中国人大网提出意见。一个月里汇集意见超过13万条。调整后的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以上资料说明() ①互联网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②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 ③互联网使人们更加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④互联网对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2018年9月25日,GIEC第四届全球互联网经济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在大会上,政商学界代表围绕“万物智生数字赋能”主题,深入分析互联网热点,展望2019年互联网经济新趋势,寻求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动力。关于互联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互联网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质的流动和整合 ②互联网推动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业态

认识因特网教案

第二节:认识因特网(Internet)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1)、了解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2)、了解因特网的工作方式,TCP/IP协议。 (3)、了解IP地址,知道域名的组成。 2、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因特网的兴趣,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利用因特网作为工具来查询资料,解决问题。 二、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三、重点难点: 1、TCP/IP协议的工作方式 2、IP地址,域名 3、 四、教学过程: 1、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军事。(历史背景:美苏冷战时期,建立网络的根本目的是预防战争。)今天的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其应用已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2、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1986年-1993年,研究试验阶段 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1994年—1996年,起步阶段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 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快速增长阶段 以1997年和2007年的相关数据来对比说明因特网在中国的飞速发展。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知识点

1.2.1创新改变生活 ◇随◇堂◇笔◇记 一、感受创新 1.什么是创新? 创新是指人们为了发展需要,运用已知的信息和条件,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 2. 正确认识创新 (1)创新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创新。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①它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它不 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它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它是个人的创意行为, 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3.创新改变生活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 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2)知识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3)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二、创新引擎 1. 为什么说创新是促进发展的引擎?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2.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1)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的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中国正走在通往国强民富的创新路上。 ◇思◇维◇导◇图

第2课因特网的发展

第二课因特网的发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因特网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的探讨,了解因特网的发展历程,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文化素养。 2、通过对以“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例的网络新技术的学习,感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通过搜索因特网的发展史,巩固网络搜索技能,熟练掌握保存网页中文字的操作技能。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因特网发展史。 难点:云计算、物联网等网络新技术的概念理解。 三、学习内容 1、因特网的起源 因特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ARPA)资助的ARPAnet。 在1969年底,建立起一个由4台计算机(节点)互连的分组交换试验网络ARPA网。这四个节点分别是斯坦福研究院(SRI)、加州大学巴巴拉分校(UCSB)、加州大学洛杉机分校(UCLA)和犹他大学。1976年,ARPA网发展到57个节点,连接了100多台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用户发展到2000多个。

1982年,ARPA网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作为民用,即早期的Internet。为了使全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共享那些过去只有军事领域和少数人才能使用的超级计算机设施,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于1985年提供巨资建设了全美6个超级计算中心(分别是匹滋堡超级计算机中心、康奈尔超级计算机中心、约翰?冯诺依曼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圣地亚哥超级计算机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同时建设了将这些超级计算中心和各科研机构互连的高速信息网络NSFnet。1986年NSFnet成功地成为Internet的第二个骨干网(并取代ARPAnet,1990年ARPA网停止运行)。 1992年以后Internet开始进入它的商业化发展阶段,开始向全世界扩展。在Internet商业化的过程中,万维网(WWW)的出现,使Internet的使用更加简单、方便,开创了Internet发展的新时期。 2、中国因特网的发展 从90年代初开始,因特网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发展最快的是欧美地区,其次是亚太地区。我国因特网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因特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4年) 这一阶段是电子邮件使用阶段。我国通过拨号与国外连通电子邮件,实现了与欧洲及北美地区的E-mail通讯功能。1990年我国开通CHINAPAC分组数据交换网。但这种低速率的网络,远远满足不了计算机通讯及数据交换的需要。故于1991年6月中科院高能所确定租用国际卫星信道建了与美国SLAC国家实验室的64Kbps专线。经过十八个月的建设,于1993年3月2日正式开通了由北京高能所到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计算机通讯专线,并且运行DECnet协议与各地连通。不久,高能所获得进口CISCO路由器权,转入运行TCP/IP协议联入因特网。由此开始,我国因特网发展进入第二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