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这个观点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的意义就好比是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重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第一:地理环境

第二:人口因素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恩格斯曾经这样表述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

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社会意识及其分类

(1)社会意识含义: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意识的分类: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按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区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按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按同经济基础的关系为标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或者说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

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

等)

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自然科学和部分的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语言学、修辞学、

逻辑学等等)

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有什么样的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马克思“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如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变迁。法学专业的热门与冷门,80年代、90年代初的时候财务、会计很热,但是90年代末期就开始供过于求了。法学也是一样,我们同学中读了法律专业的不好就业的很多。如,对于有银行贷款的人来说,2007年是痛苦的一年。这一年,在国际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的刺激下,央行高举着紧缩的大旗,1年之内6次加息,以2006年底的50万元20年贷款为例,加息后月供足足多了300元。2007年3月18日、5月19日、7月21日、8月21日、9月15日、12月20日,央行在2007年的这6个时间宣布加息,频率之高,历史罕见.又出台了关于购买第二套房子的相关政策,如首付四成,贷款利率也大大提高。还有一系列的关于房地产的相关规定如90平米以下的住房面积需达到总面积的

70%等。如清明节假期的调整,以前没有假期,现在连放三天。是因为人们有怀念祖辈,祭奠先人、弘扬中华人民孝的传统的需要。】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恩格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是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比如我们国家文革时期,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几亿人穿同一种颜色的衣服,穿同一种款式的鞋子,吃同一种饭,喝同一种酒,看同一种戏,根本没有个人选择空间。这就说明社会意识政治和文化的相互影响。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性质有两种基本情况:

其一: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全面抗日战争开始不久,面对着严峻的革命形式,革命队伍中的很多人开始怀疑我们能不能赶跑日本鬼子。面对这种情况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鼓舞了全国人们的抗战斗志。1945年9月9日,中国陆军司令何应钦在南京陆军司令部礼堂接受日本侵略军参谋长递交的投降书。

其二: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比如:各种复辟思想如反清复明,袁世凯复辟帝制等,都是因为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比如我经常买菜的菜场里面有个卖肉的小摊贩,现在快被双汇冷鲜肉挤的没有生意了。

结论:这就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关系。它要求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进而就要求我们重视文化的建设特别先进文化的建设。

案例:媒体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起着作用越来越大的导向作用,这么些年来,作为文化艺

术产品的皇帝戏越拍越多,清宫大戏一部接着一部地播出,占据着央视和省视的屏幕,越演越烈,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忧虑。在河南原阳县的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发生了真实的一幕,19岁的小老师自封“皇上”,进教室“上朝”,一群孩子跪地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不是皇帝戏的培训,怎么会发生这么让人震惊的一幕。

而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其重要的基础是老百姓健康的公民意识。皇帝戏在一定程度上渲染的是皇权思想,令人忧心。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旧的社会历史理论把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往往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或精神力量,而未能揭示社会历史的真正奥秘。唯物史观超越了唯心史观,它没有停留在“精神动力”的层面上认识社会历史,而是透过历史的表象,进一步探寻并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领域也不例外。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社会领域中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社会矛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

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了社会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了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了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咧?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

进程。

“17世纪和18世纪从事制造蒸汽机的人们也没有料到,他们所制作的工具,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使全世界的社会状态革命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扩大,各民族的交往越来越多,人类历史逐渐由“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从生产力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来看,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状况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具体的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的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革命,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的。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样看待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这是在社会认识史上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科学的回答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英雄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观点。

2、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每一个工作着的人都是财富的创造者,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还包括脑力劳动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创造了精神财富。比如长征精神,爱国精神、奥运精神、雷锋精神等都是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再比如,广东一条高速公路上的收费员,她们一般每收一台过往车辆的费用需要12秒,但是有一个员工她的时间是4秒,她不仅收费的效率高,而且她的准确率也很高。她所在的工作队以她命名,她的事迹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广为宣传,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再比如说2007年初,毛泽东的一副肖像画在纽约的一场拍卖会上以1740万美元成交,为什么一副画可以卖这么多的钱呢?就是因为毛泽东是名人,有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在里面。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在充当“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角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恩格斯曾指出,历史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唯物史观主张在考察个人的历史作用时,要具体分析个人及其作用的性质、大小。

个人是指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存在着差别。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历史发展,又区分为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历史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则是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对历史发展起阻碍作用的人物。在分析或评价这种历史人物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

1、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曲折或跳跃。

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中国的解放,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也会解放,只不过时间可能会晚一些;没有邓小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被另外的人提出;没有牛顿,人们也会发现万有引力;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其他的科学家提出相对论。

2、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杰出人物一旦出现,就会改变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如果缺少了某个杰出人物,历史发展的方向就会完全改观。

比如说:▲十九世纪英国历史学家托玛斯·卡莱尔宣称: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俄国民粹主义者米海洛夫斯基,把人民群众视为无数个“零”,认为只有在他们前头添上英雄人物“实数”的时候,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德国哲学家尼采鼓吹“超人”哲学,称历史的意义就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而人民群众只不过“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小结: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马克思复习题(第三章)

疑难热点问题分析 1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们又何以能够选择呢?这里首先要明确,人们的选择是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的选择,而绝非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这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的选择是不能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其次,又要承认我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并不否认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能动性。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实践活动的幅度与空间。而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究竟选择何种社会形态要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所以人们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历史主动性的发挥程度。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能动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其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2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作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在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体现在生产关系中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双重关系犹如社会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发展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如前所述,当旧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就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状况发生了变化,就会同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求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生产关系变革或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即上层建筑的变化或变革。当上层建筑适应新的

马哲第三章要点大全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并且要取得胜利,就必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逐步变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一方面,帝国主义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帝国主义入侵,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入侵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但是中国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封建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明显优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外国资本、本国的官僚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着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着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着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1914年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

马哲选择题答案

1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5.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辩证法 )。 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9.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 10.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13.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答案D 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答案A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念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答案C 4.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认识事物的量 C. 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答案 D 5.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答案 C 6.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 答案C 7.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辨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答案A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马哲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 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B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 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 起决定作用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 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 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 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马克思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3.“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 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 4.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5.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6.“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 7.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 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 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 8.国家是代表() 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 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 9.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 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 11.“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12.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是() A自然规律 B人的主观意志 C阶级斗争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3.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政权易手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发展高新技术14.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 A质变 B量变 C爆发式飞跃 D非爆发式飞跃 15.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16.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7.社会意产生的基础是( ) A.社会道德与宗教 B.法律思想 C.人类的社会实践 D.政治思想 18.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A.劳动资料 B.劳动者 C.劳动对象 D.生产工具力 19.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的统一。 A.主体与客体 B.自然与社会 C.生产与消费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0.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是指() 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2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上)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根据不同的主体,社会意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不同的层次,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在社会意识形式中,又存在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其中意识形

态是指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社会意识,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一部分社会科学不具有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性质,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不服务于特定经济政治制度和特定阶级,因而属于非意识形态。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由于反映社会存在的方面不同、方式不同,因而作用也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树立科学历史观和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分歧。 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其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

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4.必然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状态 B.原始社会 C.文明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C.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D.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6.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理想 D.两种不同的选择 7.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环境的优化 8.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们能够随心所欲 C.人们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的认识基础上对客观的改造 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它()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追求的目标 1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是()

A.夺取政权 B.消灭阶级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这两种社会状态是()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 B.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3.下列属于共产主义涵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A.欧文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斯密 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7.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 8.在共产主义社会() A.工农差别将消失 B.城乡差别将消失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消失 D.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将消失 9.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 “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 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和按需分配 的成分 2、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严格科学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 政权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5、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的出发点有()。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C、人民群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的观点 D、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的观点 E、人民群众通晓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2、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

A、它可以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B、它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D、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E、它可以使革命阶级受到锻炼和改造 3、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有()。 A、认清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B、用阶级分析方法 C、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D、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E、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 4、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A、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它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和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量变的动力 C、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解决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 E、它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5、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认为()。 A、阶级在生产力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 B、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C、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前提 E、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练习题

第三章练习题 单选题 1、上层建筑的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把它们划分为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 B. 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 C.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 B. 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C. 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3、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 商品的交换方式 C.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 资本的组织形式 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 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 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 5、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 政治思想、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人口因素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关系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8、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 9、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的总和 10、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宗教观念 C.政权机构和军队警察 D.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 1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马哲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实践中的根本问题。这个观点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在历史观上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察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它的意义就好比是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重大。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其主要组成部分 (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第一:地理环境 第二:人口因素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恩格斯曾经这样表述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

马哲选择题附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

环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B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马哲第三章 题库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 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 A.劳动发展史 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 D.国家发展史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天才人物的出现 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 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 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 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 A. 国家政权 B. 军队 C.政治与法律制度 D.思想意识形态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历史人物的出现( D ) A.具有历史必然性 B.具有历史偶然性 C. 与历史条件无关 D. 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 11、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 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 国际环境 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3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3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 A、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B、警察在街上巡逻 C、农民在田里插秧 D、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2、“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尚未触及到的自然界属于(D )。 A、人工自然 B、人化自然 C、人类世界 D、自在世界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是(A)。 A、客观实在性 B、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C、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D、运动变化的自发性 5、下列属于社会形式的客体的是(C)。 A、人体 B、天体 C、政治制度 D、原材料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科学实验是(ABCD )。 A、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B、运用实践手段,把认识对象放在理想的环境中进行探索的活动 C、暂时撇开认识对象的复杂联系,排除各种偶然因素的干扰,从而发现其本质和规律的活动 D、为成功地改造世界提供必要的知识的活动 E、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性活动 2、实践是(ABCDE )。 A、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B、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C、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D、具有直接现实性 E、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3、实践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ACE)。 A、实践是物质性的客观活动 B、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 C、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D、实践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 E、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马克思主义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 D.劳动发展史 3.首要的生产力是 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管理 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5.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6.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理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 地理条件 B. 人口条件 C. 资源条件 D.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7.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6,51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1949年增长20倍,上升到世界第6位。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00多美元,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居于100位以后。1957-2005年48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10多倍,同期人均国民收入却只增长3.2倍(按可比价计算)。另外一组数字是:我国人口从1950年的55196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111026万人,增长2倍多。这些数字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人口发展 B.人多力量大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D.物质生产是人口生产的前提条件 8.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 A.它是否适合于各种经济制度的需要 B.它是否能有效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C.它是否能有效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