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章节题库(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第8章新兴伊斯兰教诸国

一、单项选择题

1.奥斯曼土耳其人属于()。

A.西突厥

B.东突厥

C.东斯拉夫人

D.伦巴德人

【答案】A

【解析】突厥人是匈奴的一个旁支,在匈奴衰落后脱离匈奴而自立,但后被柔然汗国控制,后灭柔然,于550年建立突厥汗国,强盛时疆域囊括整个中亚。583年,突厥汗国在与隋朝的战争中失败后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东突厥与隋朝的屡次战争中失败而走向衰落,最终在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被灭;而到了唐高宗显庆五年(657年)时,在唐将苏定方持续打击下西突厥也灭亡。大约在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攻占中亚各地,西突厥也被纳入其统治。13世纪末突厥人建立奥斯曼帝国。

2.阿拉伯的阿维森那被誉为“医中之王”,其名著是()。

A.《医学集成》

B.《本草纲目》

C.《药草集》

D.《医典》

【答案】D

【解析】《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由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约于1011~1013年间在里海边的戈尔丹地方写成。

3.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家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

A.行政与经济

B.行政与军事

C.行政与司法

D.行政与穆斯林

【答案】D

【解析】奥斯曼土耳其的国家机构分为行政和穆斯林两个系统。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佐苏丹处理国家事务,下设大法官、财政官、欧洲和亚洲驻军司令、海军大臣、近卫军首领、掌玺大臣。地方行政,全国分设31个省、250个县。穆斯林机构分为宗教、教育和法律三个部分,伊斯兰教经典被当作国家基本法典,法官根据自己对法典的解释进行审判。

4.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中,赏赐给伊斯兰清真寺的土地称为()。

A.哈斯

B.提马尔

C.扎米特

D.瓦克夫

【答案】D

【解析】根据1530年苏里曼颁布的法典,确定了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直接占有的土地称为“米尔”。他分封给皇族的俸田称为“哈斯”,占有者常为达官贵人,如大臣、大区头领和军法官等。他赏赐给伊斯兰寺院的供养由称为“瓦克夫”,还有一种称之为“木尔克”的土地,它是可以买卖而不与国家服务相联系的私田。有功的军人分别被授予“提马尔”或“扎米特”两种军功田封地。

5.下列关于德里苏丹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A.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共存320年

B.德里苏丹国采用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神权政体,是以突厥、阿富汗军事贵族集团为支柱的军事专制国家

C.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国家稳定,阶级矛盾比较缓和

D.德里苏丹国实行伊斯兰教式的土地国有制

【答案】C

【解析】德里苏丹国的统治阶级对印度教封建地主及各阶层广大居民采取敌对、歧视、迫害等高压统治政策,强征人头税及强迫改宗伊斯兰教,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宗教矛盾尖锐,王朝更替,国家动荡不安。

二、名词解释题

1.苏菲主义

答:苏菲主义是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苏菲”一词的阿拉伯语原意为羊毛,因信奉者身穿羊毛衣而得名。早期苏菲主义表现为禁欲主义倾向,至8世纪中叶后,发展了神秘论的思想内容,极力追求凡人与安拉之间的直接知觉。9世纪中叶后,泛神论思想大量渗入,

苏菲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0世纪末期之后,逐渐形成了教团组织,倡导忘却自我和净化灵魂的原则,内部实行严格的教阶制度,首领“舍赫”拥有绝对权威。中世纪苏菲教团遍布从摩洛哥到印度的广泛地区,促进了伊斯兰教在非洲和亚洲的进一步传播。

2.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答: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伊斯兰军事封建神权帝国。属于奥古兹部落联盟中的恺伊部落的土耳其人原是在中亚伊朗高原东部的呼罗珊地区从事游牧的突厥部落之一,原来信奉伊斯兰教。13世纪初,因受蒙古人西征的压力,渐次西迁,臣服于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并接受伊斯兰教。罗姆苏丹国解体之后,土耳其人在其首领奥斯曼(1290~1326)的领导下独立,建立奥斯曼土耳其国家,随后进行扩张,并逐步强大。苏里曼一世(1520~1566)在位期间继续扩张,版图地跨亚、欧、非三洲,帝国达到极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南欧、中东及北非之大部,西达直布罗陀海峡,东抵里海及波斯湾,北及奥地利和斯洛文尼亚,南及苏丹与也门。16世纪末以后,国势渐衰。

3.巴克提教派运动

答:巴克提教派运动又称虔信运动,是德里苏丹国时期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既彼此对立又相互影响的产物,12世纪兴起于印度南部。运动初期的代表人物是罗摩奴阁,罗摩奴阁强调“梵天”在印度教诸神中的至高地位,认为“梵天”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保护者和毁灭者,一切存在皆由“梵天”而来。13世纪以后,巴克提教派运动由印度南部传人北方各地,主要流行于城市下层群众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罗摩难陀和克比尔。

4.德里苏丹国

答:德里苏丹国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共存在320年(1206~1526),先后经历了5个王朝:奴隶王朝、卡尔基王朝、图格拉王朝、赛义德王朝和罗第王朝。古尔王朝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图格拉王朝苏丹穆罕默德·图拉格在位时,德里苏丹国的疆域达到顶峰。德里苏丹国采用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神权政。于1526年被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所灭。德里苏丹国是中古印度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军事采邑制度传入印度,深刻地影响了印度封建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印度的穆斯林人数剧增,伊斯兰教逐渐上升为与印度教并列的主要宗教。

5.米勒特制

答:米勒特制是奥斯曼的宗教宽容政策,创始于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后,任命真纳狄奥为希腊正教大主教之时。这是土耳其人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下来并赋予新的内容的宗教自治制度,主要内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利益并承担规定的捐税义务的基础上,可以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充分的内部自治权。苏里曼一世批准成立了希腊正教、犹太教、亚美尼亚格利高利教等米勒特。1536年又形成了天主教的米勒特。当15和16世纪西欧残酷迫害异教徒之际,奥斯曼帝国因这个制度成为犹太人的避难所。米勒特制有助于多民族、多宗教的稳定,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简答题

1.奥斯曼帝国统治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1)积极影响

①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直接威胁临近巴尔干半岛的匈牙利和奥地利等国,激发了这些国家的各族人民反抗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促使以哈布斯堡家族为首的多民族的奥地利国家形成。

②奥斯曼土耳其的征服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由于宗教文化居于统治地位,引起了清真寺建筑的广泛发展。它由早期正门高大、石刻装饰丰富多彩、屋顶呈圆锥形发展为不高的尖塔、厚重的圆屋顶、不太复杂的彩釉装饰和《古兰经》铭文的“布鲁萨式”,再发展到中央覆盖大圆屋顶而四周配置四个及至更多的半圆形屋顶、建筑物四周有通廊环绕、侧旁还有高高的针状尖塔的土耳其式。16世纪,还在土耳其各城市修建了伊斯兰教高等学校、博物馆、敞篷大市场和通常带有圆形顶盖的浴室。各城市的普遍特征是有许多喷水池。虽然受伊斯兰教禁止描绘生物的影响,绘画和雕塑艺术发展受到阻碍,但实用装饰艺术和书籍的装饰画得到广泛流行。

(2)消极影响

奥斯曼帝国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使被征服各国的生产力遭到破坏,延缓了它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土耳其占领巴尔干半岛与西亚,对亚欧商业征收苛捐杂税;无休止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也阻碍了地中海贸易的正常发展。因此,西欧与东方的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的海上航道。

四、论述题

1.试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过程及其影响。

答:(1)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过程

①背景

正当拜占庭帝国衰落之际,一个新兴帝国奥斯曼帝国在其身边遽然兴起。1453年初,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率军从陆海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企图彻底灭亡拜占庭帝国。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授课人:梁志勇(28号) 陈玲(40号) 张春慧(16号) 陈龙弟(27号) 丁莹(3 号) 授课时间:2010年4月7日

教学目标:1、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程; 2、从民族学角度把握回族形成的诸因素并了解宁夏回族历史及回族著名 历史人物; 3、从历史的演变中理解回族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的渊源。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有很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及发展历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的团队带领大家跨越千年历史,去探寻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及它的忠实信徒——回族,特别是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了解一下几位著名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610年穆罕默德创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终于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走上了向外传播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不断吸收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进而产生了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群体——回族。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朝到宋朝。 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称阿拉伯为“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97年,后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西域,行抵安息西境欲渡海往埃及受阻。由于他的报道,国人对条枝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汉书》记载:“条枝国在山上,……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西汉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已相当频繁。中国的丝绸之路、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罗马帝国及西亚各地;阿拉伯的乳香、珠宝、鸵鸟则输入中国。到了618年,唐王朝的建立。两个大帝国的边境相交于中亚细亚,这为两国的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话表达了阿拉伯穆斯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和他们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心态。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唐永徽二年。《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永徽二年正值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大食国的建国经过、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伊斯兰教的基本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念,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除恶是格物 ——以为题记选这个题目是因为曾经有同学跟我说过李世民拜过安拉,这个问题一直让我纠结至今,在此就是想弄清楚伊斯兰教何时传入的中国! 先知穆罕默德(????,570-632 )婚后他常到麦加城郊的希拉山洞静坐沉思,610年,他40岁时,奉到安拉的使命一-把人类引导于真主之道。622年迁徙到麦地那。631年,阿拉伯半岛各地派遣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至此,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占统治地位,半岛已基本统一。632年3月,先知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伊斯兰教史上的第一次朝觐,在阿拉法特山发表了著名的“辞朝演说”,他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辞朝演说”表明他已完成自己的使命,同年6月8日,病逝于麦地那,并葬于此。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以“隋开皇中说”时间上限为最早,明代有一种影响至今的说法是“唐武德说”,以及“唐贞观说”,唐“永徽二年说”,据此我大概了解了一些内容。 默罕默德,大概生活于中国的隋唐年间,明朝人所著的《闽书》卷七灵山中记载“自郡东,南折而东,遵湖往南行为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圣人生隋开皇

元年,圣真显美,其国王聘之御位二十年,降之经典,好善恶恶,奉天传教,日不晒曝,雨不湿衣,入火不死,入水不澌,呼树而至,法回而行,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同样《明史》西域传中记载“隋开皇中,其国撒哈八撒阿的斡葛始传其教入中国。”明朝人书中记载默罕默德生于开皇年间明显与阿拉伯史上默罕默德的生卒年不符,且书中对阿拉伯人的过于神化明显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唐武德年间是公元618-626年,而我们熟知伊历元年是622年,阿拉伯半岛的基本统一是在631年,很明显时间不符。《闽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在中国的正史中并未记载,作为证据尚显不足。时隔700多年很难记载清楚,而我们也知道明史的可信度不高。且《隋书》中说“汉氏初开西域,有三十六国,其后分立五十五王,置校尉,都护以抚纳之。王莽篡位,西域遂绝。至于后汉,班超所通者五十余国,西至西海,东西四万里,皆来朝贡,后至都护,校尉以相统摄,其后或绝或通,汉朝以为劳弊中国,其官时发时置。暨魏晋之后,互相吞灭,不可祥焉。。。。。然事多亡失,今存录者,二十国焉。”隋书中所记载的二十国中,没有涉及阿拉伯国家,至于那些无可稽考的,则没有史书证据了,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元618年以前,中国没有传入伊斯兰教。中国最早的清真寺是广州的怀圣寺,相传赛义德·艾比·宛葛素于唐贞观初年(627年)到广州传教并建清真寺供侨民礼拜。他归真后,教徒为其营葬于此。墓建于贞观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顺的古墓。这应该是最早到达中国的阿拉伯人了,对于这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_丁宏

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总第45期)N.W.Ethno 2National Studies 2005.No.2(Total No.45)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  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文章编号]1001-5558(2005)02-0069-09 ●丁 宏 [摘要]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 文化认同;回族;伊斯兰教;汉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5 [文献标识码] A 近代以来,"民族"作为西方民族国家话语中的一种分类系统,被引介到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中,成为国家分类体系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组织的民族识别,确立了中国境内56个民族成分。对于各民族的界定问题,学界一直存有歧义,其中对于回族的族性、认同等方面争论较多。如果用在民族识别中颇具指导意义的斯大林有关民族的四个特征来衡量,回族就不能称为一个独立民族。它居住分散,经济生活与所在地民族的经济生活结成一体,且自形成始即使用汉语文。至于斯大林定义中"表现于共同文化心理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虽然许多学者将其纳入主观意义上的心理认同,但由于将这种认同设立在伊斯兰教信仰的基础上,从而忽略了回族文化的地域性与多样性。 ① 参见丁宏.民族认同意识与回族的形成和发展[J ].宁夏社会科学,1995,(6).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1996,(2).

2020年全国中国的四大宗教知识竞赛试卷含答案(二)

2020年中国的四大宗教知识竞赛试卷含答案 (二) 三、综合题: 1、请将正确答案填入下列表格 (1)、A、公元前6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前7世纪D、公元7世纪 (2)、A、公元前6世纪B、公元6世纪C、公元前7世纪D、公元7世纪 (3)、A、张鲁B、张陵C、张角D、张与材 (4)、A、大乘佛教B、小乘佛教C、藏传佛教D、密乘佛教 (5、)A、五斗米道B、太平道C、全真道D、正一道

2、根据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各殿堂布局中安排有误,应将位置互换的 是。 A、无作门与无相门 B、钟楼与鼓楼 C、天王殿与大雄宝殿 D、祖师殿与伽蓝殿 (2)天王殿是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殿堂,殿中供奉有。 A、阿弥陀佛 B、弥勒佛 C、四大天王 D、韦驮(3)下列关于大雄宝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雄宝殿是佛寺正殿 B、有供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等情况,以五佛或七佛同殿居多 C、释迦牟尼像背面为韦驮 D、大殿东西两侧常供奉十六或十八罗汉。 (4)空门的两侧通常立有。 A、伽蓝神关羽 B、密迹金刚 C、四大天王 D、那延罗天

(5)藏经楼一般位于佛寺中轴线最后,因盛放而得名。 A、经藏 B、律藏 C、论藏 D、道藏(6)下列关于罗汉堂与罗汉的描述正确的是。 A、自宋元之后,一些大型寺院开始修建罗汉堂 B、罗汉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觉他者 C、十八罗汉是由十六罗汉发展而来,所加的另外两名说法不一 D、为民间所熟悉的济公相传是罗汉转世 (7)中国佛寺殿堂大多中轴对称,主要殿堂往往采用 的建筑屋顶形式。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攒尖式 D、卷棚顶 (8)此图所示的佛寺布局应为宗寺院。 A、净土 B、律 C、禅 D、华严 (9)关于此佛教宗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以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为主要修行方式 B、以觉悟众生心性的本源为主旨 C、是最简便的法门,在民间影响最大 D、推崇华藏世界的教主法身佛毗卢遮那佛 (10)此佛教宗派的祖庭有。 A、少林寺 B、东林寺 C、华严寺 D、五祖寺

浅析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唐代伊斯兰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有富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41000) 摘要:唐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此时儒家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其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影响是十分微弱的,而通过“载体移植型”的传播方式,西域诸国的文化通过外交、商贸与战争等途径,与中国文化接触,将伊斯兰教的部分文化理念散播到唐代本土并造成对中国传统社会理念的冲击、矫正和补充。穆斯林客商在唐代留居和做官加速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形成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本文主要主要针对伊斯兰教的教法理念、经商理念与和谐理念等对唐代社会思想的影响作简单讨论。 关键词:唐代;伊斯兰教;传统文化;理念;影响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其国际影响力波及周边诸多国家。“唐朝的领土确实较先朝为大,但华夏幅员的扩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间一波又一波的外来移民入迁中原定居,与汉族联姻。外来移民大大的充实了唐代的社会人口。[1](7)统治者不仅重视对外商业贸易,而且善于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以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人们在考察隋唐时期西域的多种文明交流情况时得出的印象是,这里受着中原文明的强烈影响,同时有向中原输送来自印度、西亚、中亚的宗教、艺术和某些科学技艺。”[2](7)伊斯兰教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下,伴随大批的外国客商和朝贡使节传入中国。唐代陆续来华的穆斯林客商与阿拉伯使节,不仅充当了唐代与阿拉伯半岛的经贸往来的媒介,也承载了伊斯兰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通过贸易、外交与战争等途径与唐代的社会文化接触,并通过积极的自我调适,完成了两种文化的借鉴与融合,将伊斯兰文化优秀和前瞻性的思想观念传输到汉民族社会,促成了伊斯兰文化的本土化。而这些以穆斯林人数居多的“蕃客”成为中国境内一个新民族(回族)雏形,在华夏土地上逐渐扎根成长。“伊斯兰教,在他们形成为一个民族的过程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3](118_119) 一、伊斯兰教传入对唐代立法的影响 伊斯兰教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宗教,也是一种律法型的宗教,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最高的法律文件,贯穿其中的一切思想观念,都成为判别穆斯林宗教与世俗生活合法与否的依据。宗教生活是穆斯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蕃客”在唐代本土境内经商、生活、旅游、学习,在与唐代本土居民的的交涉往来中必然有宗教文化因素的介入。从统治理念上讲,唐代设立“蕃坊”,并对其采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1)

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人口发展分析(1) 一、基本状况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共有十个: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 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保安族和塔塔尔族。据2000年第五次 人口普查统计,这十个民族人口共计2032.06万,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9.3%,约 1/5左右,他们的人口变化对整个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信仰 伊斯兰教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北五省区,这五省区的伊斯兰教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75%。五省区中又以新疆为最多,新疆伊斯兰人口占全国伊斯兰人口的52.4%,十个信 仰伊斯兰的民族中七个都主要分布在新疆。在新疆少数民族中96.99%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二、人口的现状与变动 1. 人口增长很快且民族间差异大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 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由800.6万增至2031.1万,增长153.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了115.0%。也就是说伊斯兰人口要比全国平均人口增 长率高出33.7%。像这样47年人口就增长1.5倍多,在全国人口史上也是属高速增长之列。这充分说明我国伊斯兰民族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是有保障的,并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但分别看这十个少数民族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增长率是有区别的,增长较快 的是撒拉族、保安族、回族、东乡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的增长率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则是负增长,这与这两个民族属于中俄跨界民族,其主体部分在国外有关。塔塔尔族在俄罗斯称为鞑靼族,在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这二个 民族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中国越境走出。十个伊斯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请见下表:资料 来源:第一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从表1中看到,全国伊斯兰人口在不同阶段增长的 幅度是不同的。在五次人口普查之间,增长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例如第一次至第二次人口普查共11年仅增长15.47%,第二次人口普查至第三次人口普查的18年间增长 58.07%,而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8年增长20.42%,如按平均每年增长幅度看, 第二次至第三次的人口普查间增长的高一些,但在这个期间全国人口增长率也很高。而在第三次至第四次人口普查间全国人口增长率降下来的情况下,伊斯兰人口的增长就显得突出了,比汉族要高出一倍,如同期汉族人口的增长率只有10.80%。第四次到第五次人口 普查期间伊斯兰人口增长15.48%,而同期全国人口只增长11.66%。伊斯兰民族人口的 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这种高增长的主要原因有早婚早育和高出生率。在许多地方,伊斯兰民族人口的生育指标都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而且超过的幅度大大高于汉族。这与民族的文化构成和生育意愿有关,伊斯兰民族在生育观念上除了有养儿防老、解决劳动力短缺等一般要求外,还有宗教上扩充人口的意识,如女儿一般不外嫁,与外族通婚要男方加入伊斯兰教等。男方要外族女子做妻子,妻子也必须随伊斯兰教。早婚现象是伊斯兰人口 的一个特点,这既有宗教上的因素,也与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关,伊斯兰教义上将“出 幼”(即成年)年龄定为女孩9岁,男孩13岁。“出幼”的男女可以涉足婚姻,如甘肃的回族、东乡族在70年代初还有14、15岁的女孩就结婚的现象,现在女孩17、18岁就结婚仍 然很普遍,经济文化上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文化低、就业率低、不上学、不就业,只好早早

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机电1009班 林硕 1022204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从我的22年生涯浅看四大宗教对中国的影响 当一个宗教能对整个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甚至左右了国家的许多方面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所以,我更宁愿相信,至少在中国来说,宗教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群体。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我想,这仅仅是因为,没有哪个宗教在中国是产生过深远影响,并独占鳌头,所以才有此一说。 本来就是个理工科的学生。如果硬要和一些专家们争论,那实在是不自量力了。所以,我想就我活过的这22年,我所遇到的一些人,我所去过的一些地方,我所亲身做过的一些关于宗教有关的事情。以此,来谈谈,宗教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一些百姓们。 在小时候,我是没有所谓宗教的概念。家里人所进行的宗教的活动,那时是不能理解的。我家位于福建的一个平凡的农村。当地的居民不同程度上都有点迷信。举得例子来说,在过去,若是某家小孩发烧了。叫大夫来家里看病,打了退烧针却还反复发烧。这时候,迷信的村民就会找一只干净的袜子或者别的能用于过滤水的容器,把一张符烧了之后的灰装在容器里。接着泡在一杯热水里。拿这杯水给家里发烧的小孩喝了,孩子就会“药到病除”。(有些时候还真“灵验”了。据说,有专家做过研究,发现灰里面含有某些物质竟然还对治感冒有点效果。真是造化。)我曾今也喝过的。 佛教与道教,着实有点分辨不清。对此,做了一番搜查。比较容易分辨的就是看人们拜的都是什么样的神佛。 比如人们比较常见的,如来佛祖,罗汉,菩萨,以及深入人心的济公等。至于神将关羽,我想不懂的人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道教的。其实,关公是迦蓝佛,属于佛教的。道教所拜的,大多只是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此所说的三清是后来定型的,众家说辞不一,在此不细说了。至于,土地公,龙王,石敢当,妈祖等,都属于民间的天神。 在此一整,算是对于道教佛教有些分辨力。 佛是有诞辰的。每当到了某位佛的诞辰,一些寺庙就会大张筵席。邀请周围的信佛者来为佛主们祝寿。饭菜是一年比一年丰盛,人也一年年的增多。特别是到了观音菩萨的诞辰,我奶奶那是都会去的。 佛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个宗教。我所去过的寺庙大小不一,或豪华破败不一,或香火鼎盛门可罗雀不一。印象较深的是,佛降寺,不知道始建于何年何月,不过从我能记事起,它就一直建设到现在。坐落在农村通往县城的马路边上。过去什么样子已不甚清楚,但如今已隐隐有一股恢弘的气势。香火鼎盛那自然是不用说的了。因为每次路过都会看一眼,虽然22年从没进去过,但是印象却是最深的。 接下来便是去年暑假去山西五台山的那次。与佛教最亲密的一次接触。4人一起徒步爬上了北台的顶峰。高原风光自然是美不甚收,相比南方的秀气山水,我更喜欢大气的草原或者大海。路途中,除了碰到一位同样是徒步去北台的来自台湾的大师,基本就没别的人了。还有牛马羊,当真是一片祥和。有缘的是,大师祖籍竟然也是连江。哦,我是福建连江的。给人一种冥冥之中一切皆注定的感觉。通过这位大师的引荐,我们有幸接受了北台顶上另外一位大师的讲课。据说那位大师是要当主持的,他的师父当时则是云游去了。像是台湾的大师一样四处寻访。 接着在台怀镇,我逛了大大小小的寺庙。在爬黛螺顶的路上,很多朝拜者都是一路跪拜的爬上顶的。有位僧人,衣着破旧,挎着一个破包,亦是如此。当时内心震撼,回去之后,这一幕幕,难以忘怀。 在寺庙里人们做的最多的便是上香与跪拜。人们敬神佛,敬天地。但是,五台山上那大师说,我们首先要拜的应该是生自己养自己的父母。这句话,我永远忘不了。 佛教的目的是成佛,最基本的教义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善恶的标准是十善业十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