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论0021道前基础(p6+1)——能海法师

广论0021道前基础(p6+1)——能海法师

《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21讲——能海法师造者殊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广论》道前基础之造者殊胜-总第0021讲(p6+1)——能海法师

我们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第6页第1行,看原文:

于圣教所作事中分二。一、于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前面讲到阿底峡尊者他个人在教证功德上的事理。今天我们来讲尊者得殊胜功德以后,「于圣教所作事」理,「分」为「二」部分:第「一、于印度所作事理」,第「二、藏中所作事理」,就是在西藏对于圣教所作事理。

「今初」,现在讲第一个「于印度所作事理」。

于胜金刚座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以法战败外道恶论,住持佛教。

「胜金刚座」:「胜」就是吉祥、殊胜;「金刚座」就是佛陀成道的地方。

「外道恶论」:为什么称「外道」为「恶论」呢?因为学习了外道的宗义,是不可能跳出轮回生死的,所以我们称为恶论。

阿底峡尊者在印度住持正法的时候,「于」佛陀成道的「胜金刚座」附近的「大菩提寺」,「曾经三次」于外道「以法」论辩,「战败」了「外道」的「恶论」,「住持」了「佛」陀圣「教」。

前面我们也讲过,当时的印度内、外道都非常的兴盛,因此内、外道时常会论辩。在论辩时,国王会帅众大臣去观看,论辩输的一方将会把全部信徒、整个寺院都皈送于赢的一方。所以如果没有相当能力的话,参加辩论是很危险的。但阿底峡尊者以他教证的殊胜功德,依理战败外道,住持了佛教。

以上讲说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战败外道、主持正法的功德。下面讲述尊者整顿佛教内部,广弘圣教的功德。我们看原文:

即于自部,上下圣教,所有未达,邪解疑惑,诸恶垢秽,亦善除遣,而弘圣教。故一切部,不分党类奉为顶严。

「自部」:就是指佛教内部。

「上下圣教」:「上」是指大乘,「下」是指小乘。大小乘圣教各部派所有的宗义。

「恶垢秽」:只要不具「正见」或不通达,就容易损佛法,总称为恶垢秽。

「党类」:简单来讲以烦恼贪爱自宗,瞋他宗。(参考《广论》p28~(+7)第9个字以后之文)

「即」使在佛教「自部」,对于「上」(即是大乘)「下」(即是小乘)「圣教」各部派之间的宗义「所有」「未」通「达」、「邪解」、「疑惑」等「诸恶垢秽」,「亦」「善」加「除遣」,从「而」广「弘」「圣教」。「故」佛教内部的「一切部」,「不分党类」都尊「奉」阿底峡尊者「为」「顶」上的庄「严」——我们称为「顶严」。

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自部及他部,诸恶宗敌者,以狮吼声语,一切脑浆崩。」

「自部」:就是佛教内部。「他部」:就是外道。「恶宗」:就是所立的宗义不能跳出轮回生死。

「如」拏措译师所著的《八十偈颂赞》「中云」:「于大菩提寺,一切集会中」,佛教「自部」「及」外道「他部」,对于那些不能跳出轮回生死的「诸恶宗」「敌」论的外道,以及佛教内部派对于宗义「未通达」、「邪解」,「疑惑」等等的「恶垢秽」,尊者均「以」「狮吼声语」使其「一切脑浆崩」,就是破除清净无余。

又云:「能飞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满百。四本部全住,尊部无慠举,摩羯陀境内,一切寺无余,成大师四众,一切顶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顶中时,一切皆受教。」

「能飞聚落」:这个是寺院的名字。

「能映覆戒」:即「止迦摩啰室啰」寺,又称为超戒寺。

「四本部全住」:「四本部」是指四根本律部。即说一切有部,证量部、大众部、上座部。「全住」,即是全部牢记住在阿底峡尊者的心相续中,并善巧运用。

「尊部无慠举」:以戒律而言,阿底峡「尊」者是属于大众「部」。虽然尊者圆满通达各部派的宗义,但尊者「无慠举」,就是无骄傲自满之心。(「慠」,古同「傲」;「举」,就是自满)

「十八部」:根本四部所分出来的十八部。

「摩羯陀」:就是当时的中印度。

《八十偈颂赞》中「又云」:在「能飞聚落」寺,「出家」众「二百半」,即是二百五十位,「能映覆戒」即超戒寺,「出家」众「不满」一「百」位,而且这些出家众都是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但由于阿底峡尊者圆满通达各部派的宗义,在其心相续中对于「四」根「本」律「部」的精要,「全」部牢记「住」且善巧的抉择运用。虽然以戒律而言「尊」者是属于大众「部」,但尊者「无」丝毫「慠举」之心。因此「摩羯陀」(即是当时的中印度)「境内」,「一切寺」院、僧团,「无余」,全部,都「成」为「大师」阿底峡尊者的「四众」弟子。「一切」的四众弟子都尊奉阿底峡尊者为最珍贵的、最稀有的、最殊胜的「顶上珠」。阿底峡「尊」者身「居」「十八部」「一切」弟子的「顶」严「时」,「一切」四众弟子「皆」接「受」阿底峡尊者的「教」授。

以上讲述了阿底峡尊者在印度所做的事业。这一段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问:师父讲到:「上下圣教」指大小乘各部派所有的宗义。请问师父,这个宗义是什么?各个部派又怎么分的呢?为什么佛教内部还要分那么多部派呢?各个部派都有什么

区别呢?对我们修行有什么影响?

师答:根据我所了解的,佛教内部所分的派别有二:

一是汉系(北传)所分派别。主要是把释迦佛所说的经典,依一家的义旨而分派别。如:依「华严经」成立华严宗派,乃至有净土宗、禅宗、律宗等。

二是印度佛教所分派别。依二个原则来分:

(1)是依据宗派断障之见而分:有中观派,唯识派,经部派,毗婆娑宗(或称为有部)。前二中观、唯识是大乘部派。后二经部派、毗婆娑宗(有部)是小乘部派。这是以断障而分大小乘。另外,有以是否具有菩提心来分大小乘。若有菩提心就是大乘,若无菩提心,有出离心就是小乘。所以大小乘及大小乘部派,是有一些差别的。

(2)依据戒律而分大小乘。菩萨戒就是大乘戒(亦包括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就是小乘戒。此分根本四部:说一切有部,证量部,大众部,上座部。再由根本四部又分出十八部。

总之,众生根器不同才分出部派。但是,是否能断障解脱成佛,是以宗派断障之见来判别,也就是「宗义」。

何谓「宗义」?「宗义」这个名词来自《楞伽经》,经中云:「吾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又依《现观庄严论释》云:依据经教和理论巧为宣说来成立自宗的主张——又称「成就的极限」。比如:中观派者与唯识派者相互辩论时,都不会在对方所依据的教理前放弃自己的宗见。而且若放弃自己的宗见,即是接受对方的宗见,而换成他宗的宗见。同样大小乘者相互辩论时,亦不会放弃自己的宗见,若放弃则大乘者退堕小乘,小乘者转成大乘。

《楞伽经》又云:「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此经是说:不具有「宗义」者,即是童蒙。此是以世间小孩来形容不具有「正见」。此如《菩提道次第略释》下册p1292~(+1)云:「若于二谛差别,未善了知,虽博通三藏,犹是愚迷。因一切佛语,以甚深般若空慧胜义谛最重要。故虽精通五明,已得共通成就,若于此(二谛)不辨,犹未善知佛语,亦不能岀离生死」。此中所说二谛,即是「宗义」所要解说的,各部派所建立二谛的差别之处。所以,修学「宗义」是建立正见的主要途径。

学生问:据说阿底峡尊者是大众部的,学佛法是不是一定要有自己宗见呢?如何认定自己是什么派、是什么宗呢?怎么建立自己的宗见呢?

师答:我们上面说,如《楞伽经》云:「吾教法有二:教说及宗义」。经又云:「教说示童蒙,宗义为行者」。也就是说,修学佛法若无「宗义」之见解,就是童蒙。而童蒙即是世间的譬喻,即是小孩子。以宗义而言,既是仍然未生起解脱乃至成佛的正确知见。如《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册p1292~(+1)云:「若于二谛差别,未善了知,虽博通三藏,犹是愚迷。因为一切佛语,以甚深般若空慧胜义谛为最重要,故虽精通五明,已得共通成就,若于此(二谛)不辨,犹未善知佛语,亦不能出离生死」。此论所说二谛,即是「宗义」主要所诠,就是各部派所安立二谛之间的差别。所以欲想解脱成佛,特别是想进入大乘行者的行列,必须学习大小乘部派的「宗义」思想。

如《现观庄严论》云:「诸欲饶益众生,由道种智成办世间利」。此「道种智」,即是「菩萨智慧」,而此「智」必须修学三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来成辨世间义利。此于《大般若经》云:「以诸菩萨应当发起一切道,应当了知一切道,谓所有声闻道,所有独觉道,所有佛陀道」。

又,如何建立自己的宗见呢?若以汉人乃至华人修学的次第而言,必须先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下士、中士、上士之后,在未学《广论》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前,应该修学《宗义

宝鬘》、《章嘉宗义》,后再修学《广论》奢摩他、毗钵舍那。如此次第修习才符合汉(华)人的业习性。

学生问:文中讲到阿底峡尊者「四本部全住」,对于我们来讲都需要了解、都需要学习吗?

师答:我们要有基本的观念,只要是有助于解脱或成佛,不论是主因或者是助缘都要学习。只是观待现在的能力或因缘,要以学什么为主,其他以后有因缘再学。因为不可能一次或者一生全部学完。就如同菩萨于受菩萨戒时发愿,身、财、善根等一切施舍给有情一样。虽如是发愿,但也不可能一生就完成,须经过长久时间,逐渐行持。同样,我们也要发如是愿,佛所说的一切法都要学。

然目前所要了解的是,先以学什么为最重要。如同上面所建议的,先修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下士、中士、上士,次修学《宗义》,后再修学《广论》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如此应该可以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广论》是讲述如何成为大小乘行者的,而《宗义》是讲述四部派建立胜义谛及世俗谛的差别。只有了解四部派的差别,才能修学《广论》的毗钵舍那。如此修学才能建立正知见。

「四本部」是以戒律来分的派别:说一切有部、证量部、大众部、上座部。至于目前修学佛法的环境,在家居士能修学弘一大师所著的《南山律在家备览》,及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已经相当殊胜了。但所有的佛法经律论三藏的修学,定需先学好《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宗义》,以此为基础,再做其它的修学。这样的建议,并不是宗教或宗派的情感偏见,而是以实际真能利益修行而来说的。

学生问:师父,我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对于初学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哪一宗,所以我依止善知识学习,师父是什么宗我就是什么宗,其它宗我先不学,其它宗派师父讲法我不听,依此牢固树立自己的宗见。这样行吗?

答:《广论》所说的善知识,是要引导弟子或学生走向大乘的道次第。若不是引导走向大乘道,就不是《广论》所说的善知识。也就是说,此善知识要教导学生或弟子生起菩提心的完整教授。另外,无论善知识所持的是何宗派的宗见,也要了解其他宗派的宗见。若不了解其他宗派的宗见,就不符合「宗义」所说的破他宗成立自宗,没有破他宗成立自宗的宗见,亦不可能生起真实的大悲心。此就如前所引弥勒菩萨所著的《现观庄严论》及《大般若经》所说:要成为菩萨之道种智,必须修学了知三种种性(声闻、独觉、菩萨)。所以若无各宗派的宗见,怎么能生起自利并利他的悲心呢?想修学佛法解脱成佛,却不依经论所说。虽言

说「依法不依人」,但往往遇到困难,就是依自己不依法。然后取经上的一偈一颂,随自己的意思,依文解义。这就是现代人学习佛法的通病,所以应该要谨慎!

学生问:师父讲到:「外道的宗义是不可能跳出轮回生死」,为什么呢?

师答:因为外道宗义之见,一定在常、一、自主的真实我之上而安立,而且不许缘起法的体性。此与佛所说的缘起无真实的我是相违的。故不可能解脱轮回生死。

学生问:师父,为什么有「疑惑」也成了恶垢秽?

师答:刚才我们讲到只要不具「正见」或说不通达,就容易损佛法,都称为「恶垢秽」。疑有分:染污疑(如疑业果、四谛、空性等等)及非染污疑(如疑此瓶子是金瓶呢?还是银瓶呢?)。这里所说的染污疑是恶垢秽,非染污疑不是恶垢秽。

回向:胜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令已发者不衰退展转增上恒滋长

阿弥陀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