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则:补脾健胃。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姜炭1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术、米壳、白芨、五倍子、枣树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

2.5瘀血内阻型症状:病程日久不愈,左下腹疼痛,可扪及肿物,疼痛固定,按之加剧,大便时下脓血,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治则:活血化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赤芍15g,没药10g,小茴香6g,干姜6g,肉桂6g,蒲黄10g,五灵脂10g,白芷10g,白芨15g,三七6g(冲)。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芨、青黛、地榆炭、参三七、乌梅各适量,共研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一次,20天为一疗程。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发病原因未明的主要发生在结肠粘膜层的炎症性病变。西医认为其发病因素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外源性因素及其他精神应激、饮食因素、血管因素等有关,除肠道症状外,还有发热、消瘦、皮肤粘膜、肝、肾、眼、关节、口腔等系统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七情、脾肾阳虚、瘀血内阻等而致,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从平衡阴阳、调畅气机、活血化瘀等方面来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未发现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导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虽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我国的发病率<5/10?。 因UC治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被称为“绿色癌症”。 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以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系。

3. 什么样的人容易的溃疡性结肠炎? 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溃结的可能性会增加,除此之外,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抑郁状态以及肠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溃结的风险。 4. 溃疡性结肠炎能预防么? 由于溃结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溃结的发生。但是对于进入缓解期的溃结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预防溃结的复发。避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刺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预防溃结的复发。 5. 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粘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症状轻的患者每日可排便2-4 次,重者可以达每日10 次以上。除此之外的症状都不够典型,可有腹痛、腹胀或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腔反复溃疡、外周关节炎等肠外表现以及衰弱、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 6. 出现哪些症状可以怀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久痢(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状/症候施护 (一)腹泻 1、病室宜凉爽干燥,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更换被污染的衣被,妥善处理排泄物。 2、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身热不退或体温逐渐增高,应考虑变生它证。如便中带脓血,排便不爽,或里急后重,需及时留取标本送化验检查,鉴别是否痢疾,并应做好消化道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注意做好肛门局部清洁,便纸应柔软,便后用温水清洗,如肛门周围有糜烂溃破,应涂以润滑剂,防止感染。 4、饮食以清淡、细软为主。重症患者可鼓励多饮淡水盐水或糖盐水,以补充津液。液脱阴伤者可多给梨汁、荸荠汁、西瓜汁、藕汁,以增补津液,清热利湿。 5、津脱阴伤严重时,应及时补液,一般先盐后糖,见尿补钾。实液后尿量增多,是津液已恢复为表现,可适当减慢滴速。 6、本证不宜用灸法止泻。亦不用固涩止泻。一般用药后湿热清除,腹泻自止,若泄泻量次增多,需预防津脱阴伤的发生。此外,清热解毒药不宜与乳酶生同服。 7、遵医嘱结肠透析机中药灌肠,每天一次。灌肠时间:首选晚睡前,必要时可上午增加一次。常用药物:一般将敛

疮生肌、活血化瘀与清热解毒类药物配合应用。 8、臭氧直肠灌注。 9、遵医嘱直肠栓剂疗法:野菊花栓等。 10、遵医嘱予以针刺疗法,取穴:神厥、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 11、遵医嘱予以耳针疗法,取穴:大肠、小肠、腹、胃、脾、神门。 12、遵医嘱予以穴位埋线,取穴:脾俞、大肠俞、八醪、关元、天枢、足三里、阴陵泉等。 13、遵医嘱隔物灸治疗技术,取穴:天枢、气海、关元等。 二、下腹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半岁症状。出现疼痛加剧,腹膜刺激征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应急措施。 2、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禁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3、调摄精神,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情志转移,如深呼吸、听音乐、与家人轻松聊天等。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天枢、关元、大肠俞、足三里等。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元、气海、神厥、下脘、

中西医病名对照

.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1、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 10、肝热病(急性病毒性肝炎) 11、感冒(普通感冒)、肝瘟(急性病毒性重症肝炎) 212 3、麻疹(麻疹)、痢疾(细菌性痢疾) 1、湿阻或伤湿(湿阻、风或风痧(风疹 1、湿或湿瘟(肠伤、水痘(水痘副伤寒 1、疫斑热(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白喉 1、温毒发或瘟毒发斑(斑疹伤寒、百日咳(百日咳 1、稻瘟病(钩端螺旋体病、烂喉丹痧(猩红热 1、疟疾(疟疾、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1、赤虫病或扁虫病(姜片虫病) 7、黄胖病或黄肿病(钩虫病)或吸 2、肺虫病或吸虫病(肺虫病 8 、蛔虫病(蛔虫病)虫病) 9 、蛲虫病(蛲虫病)、寸白虫病(绦虫病) 310 、鞭虫病(鞭虫病)、囊虫病(囊虫病)411 、肝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包虫病(包虫病) 5 12 、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丝虫病) 6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1、痫病(原发性癫痫或继发性癫痫) 19、冷厥或寒厥或阴厥(冻僵) 2、癫病(抑郁症单纯型或偏执型精 20、酒厥(急性酒精中毒) 神分裂症) 21、尸厥(植物状态去大脑皮质状态) 3、狂病(躁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2、中恶(神经精神性昏厥) 4、癫狂病(躁狂抑郁型或混合型情 23、脑痨(结核性脑膜炎脑内结核瘤)感性精神障碍) 24、脑瘤(颅内良性或恶性肿瘤) 5、多寐(发作性睡病) 25、脑络痹(脑动脉硬化症) 6、不寐(神经性失眠) 26、脑萎(弥漫性大脑萎缩症脑叶萎缩症) 7、卑惵(神经衰弱症反应性抑郁症 27、痴呆(先天性痴呆继发性痴呆老年性恐怖症)痴呆) 8、神劳(神经衰弱神经衰弱综合 28、颤病(震颤麻痹) 征) 29、口僻(面神经麻痹) 9、脏躁(癔病性激情发作更年期综 30、头风(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合征或抑郁症) 31、面风痛(三叉神经痛) 10、百合病(病后神经功能紊乱脑器 32、颅脑痈(脑脓肿) 质性精神障碍) 33、脑鸣(神经性脑鸣) . .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浅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目的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三种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口服中药、中药灌肠及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三种方法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口服中药与灌肠相结合方法最佳,有效率高达98.4%(P<0.05)。結论临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明显效果,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在各种肠道疾病中,临床中的溃疡性结肠炎也位数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因此,日益受到中医相关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普通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一般情况下,都难以了解该疾病的具体情况,这主要是因平时不了解溃疡性结肠炎的而有关症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中属于非特异性的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还未明确其具体致病原因。病变一般都处于结肠黏膜及其下层,在病理方面具有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及形成溃疡等特点,多累及对患者直肠与远端结肠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患者还将扩展到近端甚至整个结肠。 在中医临床中,属于“肠癖”、“肠风”等范畴。容易导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严重患者还将产生癌变,对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一定要在临床中提高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有关研究人员在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近年来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并获得显著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 中医治疗方法 1.1口服中药方法目前,在中医临床中还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施治处方,单纯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太子参、陈皮、葛根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共对1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转。 有研究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五种类型,脾胃虚弱型患者采用参答白术散进行治疗;脾胃虚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汤进行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采用痛泻方进行治疗;脾肾阳虚型患者采用四神丸进行治疗;脾虚湿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苹连汤进行治疗。共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显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5%。通过分析汇总很多研究结果发现,大肠湿热证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证型,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白头翁汤与香连丸进行治疗。 很多研究人员的观点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较复杂的分型,结合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临床症状表现及辨证论治积累的多年经验,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慢性虚弱及邪留正虚三种类型比较合理。止血止泻、健脾柔肝、燥湿清热等类型患者可采用黄连、当归、白芍等中药材进行治疗,胜湿祛风类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药材进行治疗。在临床辨病论治方面,溃疡性结肠炎可采用专方专药进行治疗。共对25例患者进行治疗,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显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有效率为96%。此外,在免疫调节及肠粘膜局部免疫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方法对当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当前氨基水杨酸盐类、皮质类、固醇类以及免疫抑制剂仍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但是不良反应强、易复发、服药时间较久,让这些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结论以往治疗药物的新型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开始投入到治疗之中,并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等具备一定应用前景。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目前无法得到有效确认,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之中,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等方面因素彼此作用存在一定关联。发病者一般会出现腹泻、腹痛以及黏液脓血便等。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肠,位置比较分散,如果较长时期内无法顺利医治,就可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癌变。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被用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UC患者病变部位活检提示,花生四烯酸、白三烯B4等炎症物质均呈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5-氨基水杨酸能够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遏制花生四烯酸、白三烯B4等炎症物质的排放,缓解炎症,也能够以处理氧自由基的形式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1]。实际治疗中此类用药有奥沙拉嗪、巴柳氮等,改变了口服此类制剂出现的消化道吸收过快、发病位置药物浓度低等情况,让药物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1.1柳氮磺胺吡啶(SASP)此药物主要是由5-ASA以及磺胺吡啶(SP)相互结合形成,属于UC治疗的一般性药物,其中大比例药物都能够达到结肠患病部位,然后被分解成5-ASA以及SP。其中,SP发挥载体作用,5-ASA则能够直接作用在肠粘膜之上,在轻、中度UC治疗之中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如果使用过量,患者就会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会导致男性不育、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并发症。4次/d,1g/次,口服[2]。等到症状好转之后,仍然按照2g/d的用量长期稳定病情。 1.2 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其在治疗效果方面与柳氮磺胺吡啶相差不多,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其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少。较为常见的有美沙拉嗪、奥沙拉嗪以及巴柳氮等[3]。 1.2.1美沙拉嗪其主要被用于治疗轻、中度UC的药物,主要被用在病情急性发作和维持治疗方面。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药物分解之后产生柳氮磺胺吡啶,让肠粘膜不能正常产出白三烯,同时从几个渠道缓解并治疗炎症。实际医疗领域中此药类型很多,都是按照进入肠道方式差异划分的。其比柳氮磺胺吡啶更具疗效而且依从性表现较优。如果患者病症较轻,只要按照1.5g~2g/d的用药量即可[4]。

最全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的病名对照 说明:中西医的病名对照只是一个大概的参考,实践技能第一站时还是要以主症辨病为主。中医的病名基本是以主症为主,中西医考生对于中医病名的理解,详见“中医病名的概念”。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咳嗽 3、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 4、支气管哮喘:哮病 5、肺炎:咳嗽,喘证 6、肺结核:肺痨 7、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胸痹(真心痛) 8、心律失常:心悸 9、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中风 10、急性胃炎:胃痛,血证(吐血),呕吐 慢性胃炎:胃痛 11、消化性溃疡:胃痛 12、溃疡性结肠炎:泄泻 13、急性胰腺炎:腹痛 14、细菌性痢疾:痢疾 15、病毒性肝炎:黄疸,胁痛,郁证

16、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血证(尿血) 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血证(尿血) 17、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8、尿路感染:淋证,腰痛,虚劳 19、糖尿病:消渴 20、缺铁性贫血:虚劳 21、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 2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斑) 23、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24、脑梗死、脑出血:中风-中脏腑/中经络 25、癫痫:痫病 26、有机磷农药中毒:中毒 27、急性阑尾炎:肠痈 28、急性胆道感染:胁痛,腹痛 29、乳腺囊性增生病:乳癖 30、前列腺增生症:癃闭,虚劳 31、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盆腔炎/带下病(中西医大纲的中医病名直接用的就是“盆腔炎”,传统中医病名是“带下病”) 3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崩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排卵型):崩漏,月经失调(“月经失调”未被列入中西、中西医实践大纲中的中医病种) 33、围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诸证 34、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腹痛,不孕症 35、先兆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西医没要求,但“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有要求) 36、小儿肺炎:肺炎喘嗽 37、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38、小儿腹泻.:小儿泄泻 39、颈椎病:颈椎病 40、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 中医西医病名对照 【一】内科 糖尿病--消渴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瘿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 高血压病--风眩、眩晕、头风 心律失常--心动悸 慢性心功能不全--心悸、怔忡、水肿、痰饮、心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和老年人。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属于“泄泻”范畴。“久痢”、“肠澼”、“滞下”、“休息痢”均涉及本病。因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合并症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内科治疗只能用激素等药物灌肠,口服水杨酸制剂及其他对症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病情,少数病人上述治疗无效,须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痛苦。而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以中药口服加外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22例,根据症状、体征、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62例,女60例,年龄25~45岁,平均36.2岁。轻度患者42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次,腹痛、便血较轻或少见。中度患者60例,表现为腹泻每日4~5次,为稀便或血便,腹痛较重,伴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重度患者20例,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便血、高热、体重减轻等。 2辨证施治 2.1湿热下注型症状:发热,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粪便挟有脓血、粘冻。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利湿。方药:(1)内服方:

白芍10g,炒槐花10g,白头翁10g,秦皮6g,黄芩6g,木香6g,生甘草6g,白花蛇舌草15g,红藤3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a:上述内服方煎成200ml,每晚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一疗程,间隔3~5天进行下一疗程。b: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每晚睡前做保留灌肠,15日为一疗程。 2.2寒湿下注型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中脘痞闷,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则: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药:(1)内服方:当归12g,木香9g,炮姜9g,枳实9g,苍术15g,白术15g,猪苓15g,厚朴15g,茯苓15g,泽泻15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白芨、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30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4天为一疗程。 2.3脾虚肝旺型症状:腹泻多于情绪紧张或激动后发生,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伴胸胁胀痛,脘闷纳呆,苔薄白,脉弦细。治则:疏肝解郁,缓急止痛。方药:(1)内服方:柴胡15g,白芍20g,防风15g,木瓜15g,白术15g,陈皮12g,苡仁30g,焦山楂20g。水煎服,日一剂。(2)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芨各15g,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一次,15天为一疗程。 2.4脾胃虚弱型症状:常见于病情反复发作患者,肠鸣腹泻,粪便中挟有不消化食物,纳呆胸闷,疲乏无力,舌淡苔白,脉濡缓。治则:补脾健胃。方药:(1)内服方:党参20g,白术15g,山药20g,莲子15g,茯苓15g,车前子15g,马齿苋30g,炒谷麦牙各15g,黄芪30g,扁豆20g,砂仁10g,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发表时间:2012-11-22T11:28:21.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郝秀萍1 赵辉2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 郝秀萍1 赵辉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三医院 161000;2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 161006)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172-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重者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起病缓慢,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1 临床表现 多为慢性起病,病程可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偶有急性暴发。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亦可持续并逐渐加重。饮食失调、精神刺激、过度劳累常为发作诱因。 1.1 症状 1.1.1 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与黏膜炎症导致肠分泌增加、肠蠕动增快和肠内水钠吸收障碍有关。轻者每日排便3~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10~30次,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常伴里急后重。 (2)腹痛疼痛性质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与炎症刺激所致的肠痉挛或肠管张力增加有关。常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一般为轻、中度疼痛。轻者仅有腹部不适,重者特别当炎症波及腹膜或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全腹剧烈疼痛。疼痛时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 (3)其他症状常有腹胀、食欲缺乏,病情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 1.2 全身症状一般体温正常,可有轻度贫血。急性期可有发热,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如高热、心动过速、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不良等。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 1.3 肠外表现见于少数患者,包括关节炎、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等。 1.2 体征 轻型患者仅有下腹部或左下腹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 2 治疗 原则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2.1 一般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并予易消化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营养丰富的少渣食物。对于重症及暴发型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禁食,给予静脉内高营养,必要时输血及白蛋白。 2.2 药物治疗 2.2.1 活动期的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UC的常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SASP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在结肠内细菌作用下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SASA),前者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后者是该药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急性期用SASP3~4g/d,分3~4次口服;缓解后改为1~2g/d,持续用药1年至数年,以减少复发。其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及溶血等。新型口服5-ASA制剂有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和巴柳氮,疗效与SASP相仿,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对于病变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可保留灌肠,常用量5-ASA 1~2g,每晚1次,或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度患者,是重度和急性暴发型患者的首选药物。中度UC常用泼尼松30~ 40mg/d口服。重度UC须及时处理,足量给药,可先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甲泼尼龙40~60mg/d、或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一般7~10天后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然后改为泼尼松60mg/d口服,病情缓解后每l~2周减5~10mg用量,逐渐停药。减量期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 病变仅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可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100mg/d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周2~3次,疗程l~3个月。 (3)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AZA)、6-巯嘌呤(6-MP)等,适用于反复发作而SASP及激素疗效不佳、激素依赖或慢性持续型患者。静脉注射激素7~10日无效者,可考虑环孢素每日2~4mg/kg,静滴;或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1年,注意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4)其他ASA和免疫抑制剂均无效者,应考虑用新型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a)单克隆抗体,亦可用益生菌治疗。对重度、暴发型或并发瘘管、脓肿的患者应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腹泻、腹痛较重可使用解痉剂,但应警惕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2.2.2 缓解期的治疗除初发病例、轻症远段结肠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后可停药观察外,所有患者完全缓解后均应继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可为3~5年甚至终生用药。SASP的维持剂量一般为控制发作之半量,多用2~3g/d,并同时口服叶酸。对上述药物不能维持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可用与诱导缓解相当剂量的新型5-ASA、6-巯嘌呤或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无维持治疗效果。 3 讨论 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应规律,勿吃不洁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与过度劳累,积极治疗伴发的肠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重症及暴发型患者禁用或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及时纠正低钾血症,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应待病情稳定后进行。 UC病程长,常反复急性发作,不易彻底治愈。首次发作时治疗效果好,此后病情长期缓解和长期持续各占10%,其余患者病情缓解与反复发作交替出现。约1/5患者需手术治疗。全结肠病变者死亡率5%,60岁以上者可高达17%。并发结肠穿孔、大出血或中毒性巨结肠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中药治疗结肠炎偏方大全 马齿苋汤治肠炎 【功能主治】治肠炎,腹泻。 【偏方组成】马齿苋60克,大蒜(捣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马齿苋煎汤,冲服蒜泥,加红糖适量。顿服,每日2~3次。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愈2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2%。 白芍白术治肠炎 【功能主治】养血柔肝,行气止痛。主治慢性肠炎。 【偏方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术15克,陈皮6克,防风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治疗慢性肠炎35例,痊愈28例(占80%),好转5例(占14.25%),无效2例(占5.7%),总有效率为94.3%。 葛根黄芪治肠炎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健脾止泻。主治急性肠炎。 【偏方组成】粉葛根6克,淡黄岑6克,川黄连2.4克,苦参片3克,川黄柏3克,广木香2.4克(后入),青、陈皮各3克,金银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车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肠炎19例,其中痊愈12例(占63.1%),好转6例(占31。6%),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7%。 车前子金银花治肠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肠胃炎。

【偏方组成】车前子20克,金银花15克,防风、川黄连克10克,鸡内金8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口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39例,经用药3~6剂后,均获治愈。 仙鹤草桔梗治肠炎 【功能主治】补脾敛阴,清化湿热。主治久泻,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结肠炎,经常泄泻,时轻时剧,时作时休,作则腹痛,腹胀,大便溏薄,夹有粘液,间见少许脓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6克,乌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术9克,广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槟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 【加减】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时,应另加鸦胆子14粒,去壳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肝郁脾滞征象较著者,去槟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应加重白芍与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泄泻日久,体虚气弱,而腹胀不显者,去木香、槟榔,加炙升麻4.5克、党参12克、炙芪15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98例,其中痊愈者71例(占72.4%),好转25例(占25.5%),无效2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乌梅败酱治肠炎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调气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长期腹泻,大便粘滞或带脓血,腹痛坠胀,或里急后重,脘腹痞闷,纳少乏力,面色黄白,舌质暗滞,苔腻,脉弦缓滑。 【偏方组成】乌梅12~15克,败酱草12克,黄连4.5~6克,木香(后下)9克,当归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实10克,太子参12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 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 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 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 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 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 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

结肠癌诊疗指南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2.0cm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5.4辅助检查 5.4.1内镜检查

中西医病名对照

中西医病名列表 第一章传染病类、时行病类(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疾病类、流行性疾病类) 第二章寄生虫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寄生虫疾病类) 第三章脑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神经系统疾病类)

第四章心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类) 第五章肺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呼吸系统疾病类) 第六章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类)

第七章肝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消化肝胆系统疾病类)

第八章肾系病类(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类) 第九章瘿、痹、痿、瘤等病类(相当于西医的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肿瘤疾病类)

外科病类 (相当于西医的同科疾病类) 中西医学对肿瘤名称命名对照 一、良性肿瘤: 1:耳覃外耳道乳头状瘤。

2:瘿瘤甲状腺肿瘤、甲状腺囊肿及癌。 3:脂瘤脂肪瘤以及皮脂腺囊肿。 4:痰色舌下囊肿。 5:痰核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以及肿瘤。 6:血瘤海绵状血管瘤。 7:胎瘤小儿血管瘤。 8:筋瘤腱鞘囊肿、软组织恶性肿瘤。 9:气瘤软组织肿瘤。 10:骨瘤骨良性肿瘤。 11:疣、痔、息肉。 二、恶性肿瘤: 1:舌菌舌癌。 2:茧唇唇癌。 3:喉百叶喉癌。 4:失荣鼻咽癌颈部转移、恶性淋巴瘤、腮腺癌及颈部转移癌。 5:石瘿甲状腺肿瘤。 6:噎膈食管癌、喷门癌。 7:反胃胃幽门部癌、以及幽门狭窄。 8:乳岩乳癌。 9:肺积晚期肺癌。 10:脾积包括肝癌及肝脾肿大、慢性白血病脾肿大。 11:肝积肝癌。 12:伏梁胰腺癌、或横结肠癌。 13:症瘕包括腹腔内胃、肝、胆、胰腺、膈、子宫、卵巢、肾脏等良性及恶性肿瘤。 14:肠覃卵巢、盆腔、胃肠道肿瘤。 15:肾岩阴茎癌。 16:五色带下宫颈癌、子宫癌。 17:石瘕子宫肌瘤、以及盆腔良性恶性肿瘤。 18:骨疽骨的良性恶性肿瘤。 19:上石疽颈淋巴结转移癌、何杰金氏玻 20:内瘤软组织恶性肿瘤。 21:石疔、黑疔、青疔、翻花包、体表的恶性肿瘤、黑色素瘤、癌性溃疡。22:翻花痔肛管癌。

(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舌苔白滑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北京中医林,致力扬中医,呵护您的健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