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
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学

1、《学校体育学》是国家教委于1997年2月25日正式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试行)(教体厅[1997]1号)中,规定的必修课中9门主干课程之一。

2、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提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学校体育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以现代教学论为一般理论基础的一门新兴学科。

3、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期3学时。

4、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5、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等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6、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一)初创阶段(1949-1957);(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7、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特征;(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8、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9、全面发展教育概念:是指为促进受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教育。(P27内容与判断、选择)。

10、终身体育概念: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1、学校体育目标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2、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与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区别: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促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我国学校体育的具体效能目标: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4、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14、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15、体育教学特点:(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二)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四)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包括:体育科学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实践课教学,并且以后一种教学为主。(P43区别记)

16、体育实践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根本区别是: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通过思想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体育实践课教学则是以师生思想活动为基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手段来传授和掌握知识、技术、技能。

17、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与功能。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4、实际条件和可能。

18、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要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19、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1、教师;2、学生;3、体育教材;4、传播媒体;5、目标。

20、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1、社会制约性规律;2、认识规律;3、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教与学辩证统一的规律。5、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6、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7、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8、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1、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3、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两个区别)

21、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1、辅助式;2、直接式。

22、体能概念:是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23、、运动能力:是指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支撑、搬运、负重、平衡、滚翻等的能力,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和运动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24、、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身体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的机体能力。

25、发展体能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2、适量性原则;3、持续性原则;4、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发展体能要以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P78健康性原则是大题)。26、发展体能的方法:1、重复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法。2、变换法;3、持续法;4、间歇法;5、循环法;6、综合法。

27、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8、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运动技能的教学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举例P85)

29、直观与思维相结合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知事物,获得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基础。提出这一原则的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30、讲授法:是通过教师以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连贯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方法。

31、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成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

32、直观法:指在要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33、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练法:1、自学法;2、自练法;3、自评法。

34、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1、方向性原则;2、正面教育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4、集体力量教育的原则立;5、知行统一的原则。

35、正面教育原则:是指在体充教学中,从正面入手,用摆事实、讲道理、树榜样、启发诱导和言行一致等手段去教育学生,使其自觉地参加体育学习锻炼和接受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

36、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1、社会主义思想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

集体主义教育;4、民主法制和组织纪律教育。

37、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1、体育课堂常规;2、体育教材内容;3、课的组织教学;4、突变事件处理。

38、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评比法;4、表扬法;5、批评法。

39、实践课:是指要据教学进度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活动练习的课。实践课一般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4种课型。

40、综合课:是新授内容和复习内容合理搭配的一种课型。为了提高综合课的教学质量,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合理安排新旧教材的教学顺序,加强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性和整体性。2、要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新旧教材内容。3、根据新旧教材内容特点和要求,对不同年龄、性别、水平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练习,并合理地分配练习时间,安排练习密度和生理负荷。

41、考核课:是以检查学生阶段或学期学习成绩为目的的一种课型。在组织考核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1)、考核课前应使学生明确考核的目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端正学生对考核的认识态度,使学生在身心上能做好充分准备。(2)、组织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时间是根据考核项目的需要而定。(3)、考核课应加强安全措施教育,防止伤害事故发生。(4)、认真做好考核的准备、组织和记录工作,如准备测试表格、秒表、皮长尺及场地等。

42、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组成一节课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教材内容和组织工作的安排顺序与时间的分配等。

43、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使课堂教学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和正常秩序,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

44、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和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45、体育实践课的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体育的心理负荷:是指在课中学生心理上所承受各种刺激量与强度的程度。(两个区别和判断)

★46、编写实践课教案的步骤、方法与要求:(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2)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练法。(3)合理安排课的各部分时间,练习时间及练习次数。(4)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5)计划课所需要的场地、器材和用具。(6)课后小结。

47、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种类:1、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的种类;2、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的种类。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主要是对教师工作态度与教学质量的考核。

48、体育教学工作考核的内容与方法:(一)学生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包括:体育课的出勤率与课堂表现;体育卫生保健基本知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技巧。总成绩评定的方法是把各考核内容的平时成绩和定期考核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各考核内容的成绩,再把考核内容与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计算。(二)教师工作态度与质量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包括:各种教学计划文件是否齐全、质量如何;是否认真执行各种教学工作计划,是否认真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以及场地器材等准备情况。

49、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1、自觉、自愿性原则;2、经常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

50、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1)健身类;(2)娱乐类;(3)保健类;(4)达标类。

51、校内体育锻炼:1、早操。2、课间操;3、班级体育锻炼;4、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炼。(P183了解)

52、校外体育锻炼身体:1、校外自我锻炼;2、家庭体育3、社区体育。(P185了解)

53、课外运动训练:是利用课外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和爱好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组织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

54、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1、课外运动训练的基础性;2、课外运动训练对象的广泛性;3、运动训练时间的课余性。

55、适宜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要根据训练任务和学生承受负荷的能力,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并使大、中、小负荷科学结合,保证良好训练效应的积累。主要依据:是根据疲劳与恢复的相互关系、超量恢复以及生物适应性规律的理论提出的。

56、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训练条件、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和个性等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目标、内容、手段、方法和运动负荷。依据:是运动训练实施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个人的训练过程,并且有明显的个人针对性。

57、身体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58、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59、战术训练:是指根据自己的对手的竞技能力和外部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本方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

60、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它广泛运用于技术与战术训练、身体训练和心理训练中。

61、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62、课外运动竞赛的目标:(1)、竞技性目标;(2)教育性目标;(3)娱乐性目标。

63、课外运动竞赛的原则:(1)小型多样;(2)业余自愿;(3)公正合理;(4)健康安全。

64、学样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1、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二)、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系统:1、学校体育工作领导系统;2、学校体育工作实施系统;3、学生体育活动组织。

65、于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

66、记(P260)年月数字。

67、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特点:1、全面性;2、统一性;3、区别性;4、灵活性。

68、国家体委又对锻炼标准进行了多次修改,现行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办法》,是1989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1990年1月6日由国家体委发布实施的。

69、体育教师作用:1、体育教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2、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传授者和发展者;3、体育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4、体育教师是优秀体育人才的发现者和启蒙者;5、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组织领导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业务咨询者。

70、体育教师的职责:1、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2、关心学生,教书育人;3、认真备课、上好课,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4、搞好课外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指导工作。5、协助学校和教研室(组),积极参与并做好各项工作;6、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科学研究。

71、体育教师进修提高的内容:1、理论;2、实践;3、研究能力;4、管理能力。主要包括:思想和业务两个方面.

72、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的意义:1、导向;2、激励;3、调控。

73、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方法:1、效果评估;2、效能评估;3、效益评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