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解三层架构

图解三层架构

图解三层架构
图解三层架构

什么是三层架构

所谓的三层开发就是将系统的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样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分层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问题划分开来各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分配资源。

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一般也就是指系统的界面,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意味着只做与外观显示相关的工作,不属于他的工作不用做。

业务逻辑层:用于做一些有效性验证的工作,以更好地保证程序运行的健壮性。如完成数据添加、修改和查询业务等;不允许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空字符串,数据格式是否正确及数据类型验证;用户的权限的合法性判断等等,通过以上的诸多判断以决定是否将操作继续向后传递,尽量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数据访问层: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显示等。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数据对象只在这一层被引用,如System.Data.SqlClient等,除数据层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引用。

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可以使用.NET平台快速方便地部署三层架构。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革命性的变化是在网页中也使用基于事件的处理,可以指定处理的后台代码文件,可以使用C#、VB、C++和J#作为后台代码的语言。.

NET中可以方便的实现组件的装配,后台代码通过命名空间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己定义的组件。显示层放在ASPX页面中,数据库操作和逻辑层用组件或封装类来实现,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三层架构。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下面会具体介绍,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

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库操作代码。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读者现在似乎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下面举两个案例,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层架构。

案例一:

数据库系统软件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库由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数据库,这样原来的数据访问层失效了,数据操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并且页面中涉及数据对象的地方也要进行修改,因为原来可能会使用 OleDbDataReader对象将数据传递给显示页面,现在都得换成SqlDataReader 对象,SQL Server和Access支持的数据类型也不一致,在显示数据时进行的数据转换也要进行修改,这是其中一种情况。

案例二:

由于特殊情况需要,把Web形式的项目改造成Windows应用,此时需要做多少修改呢?如果在Aspx.cs中占据了大量代码,或者还有部分代码存在于Aspx中,那么整个系统是否需要重新来开发呢?

◆在上面的案例中是否体会到了没有分层开发模式的缺陷呢?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呢?

这都是由设计不合理造成的,多层开发架构的出现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通过程序架构

进行合理的分层,将极大地提高程序的通用性。

3.使用三层架构开发的优点

使用三层架构开发有以下优点:

从开发角度和应用角度来看,三层架构比二层架构或单层架构都有更大的优势。三层架构适合团队开发,每人可以有不同的分工,协同工作使效率倍增。开发二层或单层应用程序时,每个开发人员都应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能力要求很高,开发三层应用程序时,则可以结合多方面的人才,只需少数人对系统全面了解即可,从一定程度降低了开发的难度。

三层架构可以更好的支持分布式计算环境。逻辑层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多个计算机上运行,充分利用网络的计算功能。分布式计算的潜力巨大,远比升级CPU有效。美国人曾利用分式计算解密,几个月就破解了据称永远都破解不了的密码。

三层架构的最大优点是它的安全性。用户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4.三层架构的种类

目前,团队开发人员在开发项目时,大多都使用分层开发架构设计,最常见的就是三层架构,目的在于使各个层之间只能够被它相邻的层产生影响,但是这个限制常常在使用多层开发的时候被违反,这对系统的开发是有害的。三层架构按驱动模式可划分三种:数据层驱动模式、陈述层驱动模式和隔离驱动模式,其中隔离驱动模式开发最为重要。下面通过三种模式的对比,介绍隔离驱动模式的重要性。

◆数据层驱动模式

◆所谓的数据层驱动模式,就是先设计数据层,陈述层围绕数据层展开,一旦完成了数据层

和陈述层,业务层就围绕数据层展开。因为陈述层是围绕数据层展开的,这将会使陈述

层中的约束不准确,并且限制了业务层的变更。由于业务层受到限制,一些简单变化可以

通过SQL查询和存储过程来实现。

◆这种模式非常的普遍,它和传统的客户服务端开发相似,并且是围绕已经存在的数据库设

计的。由于陈述层是围绕数据层设计的,它常常是凭直觉模仿数据层的实际结构。

◆常常存在一种额外的反馈循环在陈述层到数据之间,当在设计陈述层不容易实现的时候常

常会去修改数据层,也就形成了这种反馈循环。开发者请求修改数据库方便陈述层的开

发,但是对数据层的设计却是有害的。这种改变是人为的而没考虑到其他需求的限制。这

种修改经常会违反至少损害数据的特有规则,导致不必要的数据冗余和数据的非标准化。

◆陈述层驱动模式

◆陈述层驱动模式是数据层围绕陈述层展开的。业务层的完成一般是通过简单的SQL查询和

很少的变化或者隔离。由于数据库的设计是为了陈述层的方便,并非从数据层设计方面考

虑,所以数据库的设计在性能上通常很低。陈述层驱动模式设计图如图1.6所示。

◆隔离驱动模式

◆用隔离驱动模式设计,陈述层和数据层被独立的开发,常常是平行开发。这两层在设计时

没有任何的相互干扰,所以不会存在人为的约束和有害的设计元素。当两层都设计完成

后,再设计业务层。业务层的责任就是在没有对数据层和陈述层的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成

所有的转换。陈述层驱动模式设计。

◆因为现在陈述层和数据层是完全独立的,当业务层需求改变的时候,陈述层和数据层都可

以做相应的修改而不影响对方。改变两个在物理上不相邻的层不会直接对其他层产生影

响或发生冲突。这就允许数据层结构的调整或者陈述层根据用户的需求做相应的变化,而

不需要系统做大的调整或者修改。表1.1将对这3种驱动模式进行对比。

表种驱动模式对比

? 1.3.2节

中的应用中就采用了三层架构的隔离驱动模式。

三层结构设计与ERP部署规划

金蝶(中国)产品经理尚弢互联网周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迅猛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积极选择引

进实施ERP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ERP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结

合ERP产品的应用,在基于企业Intranet和Extranet构成的混合网络中有效实施部署ERP

产品,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责任部门正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必须指出:合理的规划部署,不仅仅直接影响到ERP产品各项管理功能的有效实现,更直

接决定着整个ERP系统的运行性能。在对国内众多ERP实施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

们发现相当多的企业ERP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性能瓶颈,这一方面固然和选择的产品本

身性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企业对ERP产品的部署规划缺乏应有的了解和重视有重要的

关系。

复杂应用系统的解决之道--三层结构设计

◆业界当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是三层结构设计,例如基于微软体系架构的金蝶K/3 ERP系

统就是使用典型的Windows DNA三层体系结构。它具有数据访问安全性增强的事物对象管

理高可用性强大的可扩展性等突出特点。

◆特别是在可扩展性方面,K/3 ERP的三层体系结构体现了业界倡导的自由扩展方案技术精

髓,它可以允许用户针对不同业务复杂状况对K/3系统运算负荷能力的需求而在方案中做

灵活的扩展处理。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三层结构设计中,ERP产品可以划分为至少三个逻辑层:

Presentation(表示层)、Business Logic(业务逻辑层)、Data(数据层)。表示层就

是我们通常讲的客户端,它可以是32位的Windows界面客户端,也可以是基于浏览器的

瘦客户端;数据层就是对应于专业的数据库服务,例如:Oracle/DB2/SQL Server等);

业务逻辑层则集中体现了ERP厂商的产品功能,通常又被称为中间层。

表示服务层负责:

–从用户收集信息

–将用户信息发送到业务服务层做处理 –从业务服务层接收处理结果

–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业务服务层负责:

–从表示层接收输入

–与数据层交互执行已设计的业务

操作(业务逻辑,系统服务等)

–将处理结果发送到表示层。

数据服务层负责:

–数据存储

–数据获取

–数据维护

–数据完整性

基于三层结构的ERP部署规划设计

◆我们看到,三层结构下的ERP规划,从本质上讲就是如何对客户端主机、业务逻辑层服务

器、数据库服务器进行规划部署的过程。企业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企业

伴随着成长发展,需求一定会发生增长;另一方面,成熟的企业ERP通常会选择“整体规

划,分步实施“的发展策略。因此负责的ERP软件厂商应该并且能够预见到企业的需求

扩展同时在部署方案设计上予以体现和支持。

◆下面我们就从一个企业的模拟案例出发,看看分层结构的ERP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通过简单到复杂的扩展方案调整,贴身的满足企业的应用压力需求。

?企业初期方案(Scale In one)

◆某企业目前的业务需求比较简单,使用用户也仅局限在某些核心部门,人数不过十几、二

十个人。这时的规划方案将企业使用到的所有服务都安装在一台服务器设备上,这种形式

称为Scale In(向内扩展)。

◆该方案在一台服务器上实现三层结构的全部工作。简单实用是该方案的最大特点,而且三

层结构的ERP产品还支持未来的方案扩展。

?企业发展中期:分层部署方案(Scale Out – Tier 3)

◆一段时间以后,企业的业务得到长足发展,ERP的应用也体现出其有效的价值,老总决定

在企业多个业务环节全面推广应用ERP产品,用户也普及到所有的关联工作角色岗位。

这个时候,产品技术人员评估该企业原有的服务器已经不能够满足新的业务压力,因此建

议客户将业务逻辑部分(图示中的 COM部分)剥离出来,部署到一台新增加的服务器上,

原有的服务器继续运行数据库服务。该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

◆实践证明,该方案不但有效保护了客户的前期投资,并且成功的满足了客户急剧增长的业

务压力需求。

◆在该方案中,针对比较复杂的业务需求,将三层结构对应的服务分布安装在不同的服务器

上,这种形式称为Scale Out(向外扩展)。

?大型集团企业的高端应用解决方案:三层部署集群方案(Scale Out – Tier 3 -Cluster)

◆客户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在短短的时间里,已经发展成为子公司遍布全国的大型集团企

业了,面对复杂的ERP业务运行,在企业信息部门和厂商技术支持部门的密切合作下,

系统运行一直都非常稳定可靠。但是老总似乎见不得信息主管有半刻消停。这不,集团会

议新近决定收购一家配套生产企业,并且要求两个月内完成ERP在新部门的实施。

◆经过评估,为了满足新增加的需求,企业数据库服务器不需要增加,但是需要增加一台业

务逻辑服务器(中间层服务器)。而信息主管则提出,希望随着这次服务器的增加,一

次性添加两台业务逻辑服务器,以便为下个月的企业收购计划作准备。问题在于业务逻辑

服务器已经达到五台,信息主管希望通过集中的方式管理和配置所有的业务逻辑服务器,

并且希望日后系统的性能提升可以简单通过业务逻辑服务器的添加来完成。

◆这个时候,厂商的技术人员建议客户考虑使用业务逻辑层服务器的集群部署方案

(Cluster)。具体可以采用微软的 Application Center 2000来完成所有集群的部署配

置和管理。实践证明,使用服务器集群可以有效的提升ERP业务逻辑的处理运算能力,并

且大大提升整体系统的可用性。而采用专业的集群管理软件则能够减轻管理员面对高度

复杂业务逻辑服务器群的日常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水平。

◆概括来说:当客户业务需求在进行了三层结构分解以后,硬件平台依然无法达到性能负荷

要求时,传统的思路会要求客户选择替换原有设备,转而使用性能更高,运行速度更快

的高端服务器。这对客户的原有硬件投资将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同时高端服务器的采购费

用将是非常惊人的数字。金蝶K/3 ERP产品支持使用集群的方式扩展服务器对系统业务的

处理能力。在比较庞大复杂的业务应用情况下,对每一个服务使用一组服务器阵列并通过

集群的工作方式,实现强大的负载均衡能力。

ERP部署规划的其他要点

◆ERP的部署规划是非常大的一个课题,这里仅仅从三层结构设计下的服务器部署角度出发

进行了探讨,至于数据库服务器的容错集群以及网络规划则、系统安全性规划等问题在以

后的机会与大家继续探讨。

什么是MVC(三层架构)

模型-视图-控制器(MVC)是Xerox PARC在八十年代为编程语言Smalltalk-80发明的一种软件设计模式,至今已被广泛使用。最近几年被推荐为Sun公司J2EE平台的设计模式,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使用 ColdFusion 和 PHP 的开发者的欢迎。模型-视图-控制器模式是一个有用的工具箱,它有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缺点。

MVC如何工作

MVC是一个设计模式,它强制性的使应用程序的输入、处理和输出分开。使用MVC应用程序被分成三个核心部件:模型、视图、控制器。它们各自处理自己的任务。

视图

视图是用户看到并与之交互的界面。对老式的Web应用程序来说,视图就是由HTML元素组成的界面,在新式的Web 应用程序中,HTML依旧在视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一些新的技术已层出不穷,它们包括Macromedia Flash和象XHTML,XML/XSL,WML等一些标识语言和Web services.

如何处理应用程序的界面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MVC一个大的好处是它能为你的应用程序处理很多不同的视图。在视图中其实没有真正的处理发生,不管这些数据是联机存储的还是一个雇员列表,作为视图来讲,它只是作为一种输出数据并允许用户操纵的方式。

模型

模型表示企业数据和业务规则。在MVC的三个部件中,模型拥有最多的处理任务。例如它可能用象EJBs和ColdFusion Components这样的构件对象来处理数据库。被模型返回的数据是中立的,就是说模型与数据格式无关,这样一个模型能为多个视图提供数据。由于应用于模型的代码只需写一次就可以被多个视图重用,所以减少了代码的重复性。 控制器

控制器接受用户的输入并调用模型和视图去完成用户的需求。所以当单击Web页面中的超链接和发送HTML表单时,控制器本身不输出任何东西和做任何处理。它只是接收请求并决定调用哪个模型构件去处理请求,然后用确定用哪个视图来显示模型处理返回的数据。

现在我们总结MVC的处理过程,首先控制器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决定应该调用哪个模型来进行处理,然后模型用业务逻辑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并返回数据,最后控制器用相应的视图格式化模型返回的数据,并通过表示层呈现给用户。 为什么要使用 MVC

大部分Web应用程序都是用像ASP,PHP,或者CFML这样的过程化语言来创建的。它们将像数据库查询语句这样的数据层代码和像HTML这样的表示层代码混在一起。经验比较丰富的开发者会将数据从表示层分离开来,但这通常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精心的计划和不断的尝试。MVC从根本上强制性的将它们分开。尽管构造MVC应用程序需要一些额外的工作,但是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无庸质疑的。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多个视图能共享一个模型,正如我所提及的,现在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方式来访问你的应用程序。

对此,其中一个解决之道是使用 MVC,无论你的用户想要Flash界面或是 WAP 界面;用一个模型就能处理它们。由于你已经将数据和业务规则从表示层分开,所以你可以最大化的重用你的代码了。

由于模型返回的数据没有进行格式化,所以同样的构件能被不同界面使用。例如,很多数据可能用HTML来表示,但是它们也有可能要用 Macromedia Flash和WAP来表示。模型也有状态管理和数据持久性处理的功能,例如,基于会话的购物车和电子商务过程也能被Flash网站或者无线联网的应用程序所重用。

因为模型是自包含的,并且与控制器和视图相分离,所以很容易改变你的应用程序的数据层和业务规则。如果你想把你的数据库从MySQL移植到 Oracle,或者改变你的基于RDBMS数据源到LDAP,只需改变你的模型即可。一旦你正确的实现了模型,不管你的数据来自数据库或是LDAP服务器,视图将会正确的显示它们。由于运用MVC的应用程序的三个部件是相互对立,改变其中一个不会影响其它两个,所以依据这种设计思想你能构造良好的松偶合的构件。

对我来说,控制器的也提供了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使用控制器来联接不同的模型和视图去完成用户的需求,这样控制器可以为构造应用程序提供强有力的手段。给定一些可重用的模型和视图,控制器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模型进行处理,然后选择视图将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

MVC的缺点

MVC的缺点是由于它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完全理解MVC并不是很容易。使用MVC需要精心的计划,由于它的内部原理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思考。

你将不得不花费相当可观的时间去考虑如何将MVC运用到你的应用程序,同时由于模型和视图要严格的分离,这样也给调试应用程序到来了一定的困难。每个构件在使用之前都需要经过彻底的测试。一旦你的构件经过了测试,你就可以毫无顾忌的重用它们了。

根据我个人经验,由于我们将一个应用程序分成了三个部件,所以使用MVC同时也意味着你将要管理比以前更多的文件,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样好像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请记住这比起它所能带给我们的好处是不值一提。 MVC并不适合小型甚至中等规模的应用程序,花费大量时间将MVC应用到规模并不是很大的应用程序通常会得不偿失。 MVC是一条创建软件的好途径

MVC设计模式是一个很好创建软件的途径,它所提倡的一些原则,像内容和显示互相分离可能比较好理解。但是如果你要隔离模型、视图和控制器的构件,你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你的应用程序,尤其是应用程序的构架方面。如果你肯接受MVC,并且有能力应付它所带来的额外的工作和复杂性,MVC将会使你的软件在健壮性,代码重用和结构方面上一个新的台阶。

Java开发Web Application有几种符合MVC设计模式的开发方式。

1:Jsp+Servlet+JavaBean(EJB)

2:Jsp+JavaBean(Controller)+JavaBean(EJB)(Model)

3:TDK(Turbine,Velocity...)

4:Xsp

5:Jsp+Struts+JavaBean(EJB)

附:

三层架构即“表现层”,“业务层”,“持久化层”。表现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Struts框架,业务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Spring,持久层实现的代表作品是Hibernate。

举个例子。

持久层从持久库中取出-10。

业务层按照一定的逻辑(这里我们举例取温度的逻辑)翻译成-10摄氏度。

表示层显现给用户“哎呀,今天好冷!”。

层就相当于一个黑盒子,我们不用知道它内部怎么实现,只需要知道如何去调用它就行了。每层只与上下相邻的两层打交道。当一层内部由于技术变迁发生变化时,只要接口不变,其他层不用做任何改变。分层之后灵活性提高,也便于团队分工开发。

1,struts简单、易懂。容易被人采用,功能强大。

●2,通过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MVC)设计模式,

使用struts可以开发使用 JAVA Servlets和javaServer Pages的高性能、面向事务

的WEB应用程序。

3,struts提供的模型2体系结构,视图层-事务处理层-数据模型层,通过明确

的应用程序分工使得

事务逻辑和显示逻辑彼此相互独立,视图层(html,JSP)将用户所需要的任何数据向事

务处理层(servlet)发送请求,

,事务处理层将根据请求处理相关事务(包括处理请求,验证数据等),将用户所需要

的数据提交到数据模型层,

数据模型层从数据库取得数据再反馈给事务处理层,由事务处理层传递给视图层显示

数据信息。

●4,struts提供强大的自定义标签库(taglib),编程人员可以根据需要编写各种类型的

标签。

5,struts本身自带的validator框架,tiles和jstl标记库标记,更能为编程人

员提供方便,提高编程效率。

更能使整个项目结构性良好、清晰,便于维护。

●6,struts能很好的与 hibernate、spring整合,

<二>缺点

1,每配置一下 struts-config,须重新启动tomcat,而且配置烦所,页面转向过多,导致forword配置过多

使得 struts-config文件内容过多,寻找东西比较困难。

●2,到了struts3.0的时候,发现建一个action就必须要有相应的actionform与之对

应。导致没必要有actionform

的action都要建立actionform。要不然web页面是提交不到action的。

Hibernate是JDBC的轻量级的对象封装,它是一个独立的对象持久层框架,和App Server,和EJB 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Hibernate可以用在任何JDBC可以使用的场合,例如Java应用程序的数据库访问代码,DAO接口的实现类,甚至可以是BMP里面的访问数据库的代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Hibernate和EB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二、Hibernate是一个和JDBC密切关联的框架,所以Hibernate的兼容性和JDBC驱动,和数据库

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和使用它的Java程序,和App Server没有任何关系,也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Hibernate不能用来直接和Entity Bean做对比,只有放在整个J2EE项目的框架中才能比较。

并且即使是放在软件整体框架中来看,Hibernate也是做为JDBC的替代者出现的,而不是Entity Bean的替代者出现的,让我再列一次我已经列n次的框架结构:

传统的架构:

◆Session Bean <-> Entity Bean <-> DB

为了解决性能障碍的替代架构:

◆Session Bean <-> DAO <-> JDBC <-> DB

使用Hibernate来提高上面架构的开发效率的架构:

◆Session Bean <-> DAO <-> Hibernate <-> DB

就上面3个架构来分析:

●内存消耗

采用JDBC的架构2无疑是最省内存的,Hibernate的架构3次之,EB的架构1最差。

●运行效率

如果JDBC的代码写的非常优化,那么JDBC架构运行效率最高,但是实际项目中,这一点几乎做不到,这需要程序员非常精通JDBC,运用 Batch语句,调整PreapredStatement的Batch Size 和Fetch Size等参数,以及在必要的情况下采用结果集cache等等。而一般情况下程序员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Hibernate架构表现出最快的运行效率。 EB的架构效率会差的很远。

●开发效率

在有JBuilder的支持下以及简单的项目,EB架构开发效率最高,JDBC次之,Hibernate最差。但是在大的项目,特别是持久层关系映射很复杂的情况下,Hibernate效率高的惊人,JDBC次之,而EB架构很可能会失败。

●分布式,安全检查,集群,负载均衡的支持

由于有SB做为Facade,3个架构没有区别。

◆Struts (org.apache.struts)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Web应用框架,基于MVC设计模式,

使用servlet和JSP API建立,可以用来构建复杂的Web应用。它允许我们分解一个应

用程序的商业逻辑、控制逻辑和表现逻辑的代码,使它的重用性和维护性更好。Struts 框

架是Jakarta工程的一部分,由Apache软件基金会管理。Struts可以从

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 struts站点下载。

Struts框架提供以下服务。

作为MVC结构中的controller的servlet.

JSP里用于bean管理、HTML和JavaScript生成、模板处理和流程控制的JSP

标签库。

用于国际化消息的框架。国际化你的Web应用,意味着你的Web应用在使用时可以让用户以喜爱的语言显示。这意味着你需要创建一个应用资源文件,包含每种语言

的信息。

一个JDBC的实现来定义数据源和数据库连接池。

一个通用的的错误和异常处理机制,包括从一个应用程序资源文件读取错误信息。

XML语法分析。

文件上载工具。

注册机制。

一个基于Struts的应用程序的表示层(view)使用Struts标签库(taglibs)构建。来自客户的请求被传递给叫 ActionServlet的servlet,它作为controller.使用了

Struts的应用程序,所有需要通过框架的请求都通过 ActionServlet传递。这个

ActionServlet把数据从请求传递到ActionForm JavaBean。

ActionForm是代表从一个表单View组件输入数据的JavaBean。这些表单由JSP

用Struts html标签库产生。这个beam由 ActionServlet生成,带request参数,

它还请求ActionForm来验证用户提交数据的合法性。

ActionServlet通过定义一组ActionMapping来配置。一个ActionMapping是

一个对象,它将请求中的URL映射到由应用程序开发者提供的处理请求的组件。

ActionServlet和ActionMapping的配置在XML配置文件中完成。

专用的应用程序用于处理请求的组件叫Action类。在MVC结构中,它们代表模型。它们可能用于验证用户输入的合法性,假如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应用程序错

误,Action类可以创建一个error对象的实例,然后保存庆HTTP request对象中。如

果在Action类中的逻辑成功地被招待类给Controller传递一个ActionForward对象,代

表所需的描绘响应的JSP。ActionForward有两种:专门转发给特定的Action类或全局

转发(任何一个Action类可以把这些 ActionForwards转给Controller)。

?EB和Hibernate学习难度在哪里?

EB的难度在哪里?不在复杂的XML配置文件上,而在于EB运用稍微不慎,就有严重的性能障碍。

所以难在你需要学习很多EJB设计模式来避开性能问题,需要学习App Server和EB的配置来优化EB的运行效率。做EB的开发工作,程序员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放到了EB的性能问题上了,反而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本身就主要投入精力去考虑的对象持久层的设计上来。

Hibernate难在哪里?不在Hibernate本身的复杂,实际上Hibernate非常的简单,难在Hibernate 太灵活了。

当你用EB来实现持久层的时候,你会发现EB实在是太笨拙了,笨拙到你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选择的余地,所以你根本就不用花费精力去设计方案,去平衡方案的好坏,去费脑筋考虑选择哪个方案,因为只有唯一的方案摆在你面前,你只能这么做,没得选择。

Hibernate相反,它太灵活了,相同的问题,你至少可以设计出十几种方案来解决,所以特别的犯难,究竟用这个,还是用那个呢?这些方案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他们的运行原理有什么不同?

运行效率哪个比较好?光是主键生成,就有七八种方案供你选择,你为难不为难?集合属性可以用Set,可以用 List,还可以用Bag,到底哪个效率高,你为难不为难?查询可以用iterator,可以用list,哪个好,有什么区别?你为难不为难?复合主键你可以直接在hbm里面配置,也可以自定义CustomerType,哪种比较好些?你为难不为难?对于一个表,你可以选择单一映射一个对象,也可以映射成父子对象,还可以映射成两个1:1的对象,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案比较好,你为难不为难?

这个列表可以一直开列下去,直到你不想再看下去为止。当你面前摆着无数的眼花缭乱的方案的时候,你会觉得幸福呢?还是悲哀呢?如果你是一个负责的程序员,那么你一定会仔细研究每种方案的区别,每种方案的效率,每种方案的适用场合,你会觉得你已经陷入进去拔不出来了。如果是用EB,你第一秒种就已经做出了决定,根本没得选择,比如说集合属性,你只能用Collection,如果是Hibernate,你会在Bag,List和Set之间来回犹豫不决,甚至搞不清楚的话,程序都没有办法写。

?开发者都知道,hibernate让我们以oo的方式操作数据库,这让我们看到了hibernate的强

大之处,体验到操作数据的方便。但Gavin King说,hibernate最耀眼之处是hibernate的

缓存机制,而不是以oo的方式操作数据库。Hibernate的缓存机制不外乎是一级缓存session,

二级缓存sessionFactory,和第三方缓存如ehcache。也就是hibernate的最强大的地方是它的缓存,理解了这个才能真正的理解hibernate。缓存实在太难了,我至今未能真正理解。

?2、可维护性:ibatis宣扬写sql语句,它将sql语句放进一个单独的xml文件,这种方式

赢得了很多开发者的喜爱,一句话,方便维护。但hibernate同样具有这种功能,而且比ibatis 更加强大。Hibernate的命名查询/命名参数查询,就是将hql语句放在一个单独的xml文件之中,它仍然让人们以面向对象的方式去操纵数据,这得到大量遵循oo方式开发者的喜爱,而不用在以oo的方式写着代码的同时,然后再转变思维,用面向关系的方式去写那些sql语句。但hibernate不仅做了这些,它的native sql查询方式,完全满足sql语句的偏爱者,它像ibatis一样,将sql语句放在配置文件之中。

?3、性能:我坚信,hibernate性能问题不是问题。想想那么多大中小项目都在使用hibernate,

你还怀疑hibernate的性能吗?spring整合hibernate之后,在真正性能瓶颈的地方,完全可以使用spring集成的jdbc,或直接写存储过程得了。但首先得确认,这实在是性能瓶颈的地方,我想,不应想当然的认为性能的问题,所谓的性能问题阻挠了很多人。

◆我认为,性能的好坏无外是发送sql语句的多少而已。性能好,发送的sql语句少,性能

差,就是发送大量的sql语句。Hibernate在解决性能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好。

◆有了它的缓存机制,使用第三方缓存和数据库连接池,就较好的解决的性能问题。

◆但这些还不够,hibernate给了开发者足够的自由,让开发者自己去控制性能问题。

◆我认为开发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行调优:

?在查询字符串中,应该总是使用jdbc的占位符?,或使用使用命名参数:,不要

自查询中使用字符串值来代替非常量值。

?Flush会影响性能,频繁刷新影响性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刷新。

?Cascade策略,在几对几的关系,正确设置cascade策略,想清楚在操作对象A

的同时是否需要级联操作对象B,比如在one to many的父子关系中,删除了父亲

one,需级联删除子many,这时的one这端可设置cascade = “delete”,这样

在删除one时,会自动删除子,但对子的操作不会影响父。Cascade还有其他的属

性值,只要设置正确,可提升性能。

?lazy策略,正确设置延迟加载策略同样会提升性能,在one to many或many to many

中,通常总应该延迟加载many的一方的到内存。设置了lazy = “true”,首先

发送sql语句,加载自己到内存,到需要时才加载级联对象;lazy=”false”,则

会同时加载自己和级联对象到内存。

?另外还有集合的性能(set、list、map、array),都应正确设置。

?正确使用第三方缓存,在读操作频繁写操作不多的情况,使用第三方缓存可大幅

度提升性能,如ehcache的缓存策略有:read-only,read-write和

not strict-read-write。

?随着hibernate新版本的发布,和技术的发展,我相信hibernate的性能会越来

越好,所有性能不是不使用hibernate的原因。

?4、hibernate不仅仅作为持久层的orm框架存在,它除了dao层的持久化操作外,还有很多。

◆在注解annotation已经走向主流的今天,hibernate 迅速响应,让xml部署描述符成为

可选的。Hibernate annotation 对大字段的处理只是一个@Lob就搞定了。

◆hibernate search对Lucene进行了轻量级的封装,全文检索变得非常简单。

◆Hibernate validator被认为是最合理的验证方式,将验证策略直接附在贯穿各层的领域

模型domain上,不再需要哪些web框架的xml方式的验证,代码中不再出现大量的非空/null的判断。

?5、jbpm, Jbpm业务流程引擎的持久层采用hibenrnate来实现,要想使用jbpm,hibernate

是必须的。我想,业务流程管理无比重要,在soa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实施soa项目,业务流程管理是必然和必须的。因为soa就是业务和it技术的融合,是业务流程管理和it基础架构的融合。在soa中,业务管理是第一位的,这需要相应的技术来实现该业务流程管理。开源领域的jbpm我想会是首选。所以,为了将来有可能实施soa项目,为了实现soa的业务流程管理,应该使用hibernate。

?6、大家都知道,hibernate将ejb2时代的实体bean赶进了历史,而ejb3的jpa标准也只

不过是hibernate的子集而已。jsr规范请求的威力是巨大的,没有各种jsr规范请求,就不会有各种应用程序框架,各种应用程序框架只是那些jsr规范请求的实现者。jpa作为持久层的规范标准,引导持久层orm框架的方向,jpa同样以面向对象的方式操作数据库,而不是写sql语句。规范标准都完全orm,不写sql了,你还有理由不跟着它吗?

?7、Spring+hibernate+范型+可变参数,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组合,对应普通的crud操作,

你不再需要重复写那些烦人的相似的dao层和manager层的代码,仅仅需要写一次,就完成了所有大量的crud操作。Ibatis尽管也支持范型,但始终没有hibernate支持的好

?8、Jboss,hibernate是jboss的项目,jboss的所有项目的持久层都采用的hibernate,要

知道,jsr规范组的专家们大多数是来自jboss的,在一定程度上说,jboo引领着java的发展方向。使用hibernate,跟着jboss,不偏离java的发展方向。

?9、Gavin King,我最崇拜的偶像,他不仅发明了强大的hibernate,还搞出了同样强大且优

雅的web2.0应用程序框架seam。他是ejb3.0专家组成员之一,是jpa规范请求的领导者,他java领域最有发言权、最权威的领袖人物之一。现在,他领导web bean的,jsr299的发展,web bean规范的制定,全球软件巨头如ibm、oracle、bea和apache没有一个反对,纷纷响应。Web bean,想象起来,实在太美好了,完全的松耦合和强类型,所有的应用组件生活在一个应用组件上下文context中,相互合作。那时将不再有各种各样的上下文环境,不再有struts2的ActionContext,不再有spring的ApplicationContext,不再有hibernate的

session,不再有持久化上下文,不再有事务上下文,不再有安全上下文,所有组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大家其乐融融,实现天下的大和平。

?10、osgi,我认为现在最值得学习的一个技术,有了osgi,实现真正的多模块开发,改变传

统的开发方式。现在,已经有了hibernate osgi,spring dynamic modul(osgi),struts 2 同样实现了对osgi的支持。目前,eclipse是基于osgi开发的,ibm的websphere v6.1,bea 的所有产品都重构在osgi上,spring的应用服务器同样基于osgi,在EclipseCon2007上,osgi成为了主要的话题。Osgi受到如此的待遇,一点不奇怪,因为他具有无比强大的功能,改变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Osgi采用树设计模式,将一个项目分成多个模块(bundle),每个模块单独部署,单独运行,说白了,就是将一个工程分成许多的插件,每个插件单独开发,重复使用,实现完全的即插即用。太令人激动了。如果公司的软件开发基于osgi,将会有大量的重复使用的osgi bundles,公司将会积累大量的无形资产,软件开发将会越来越快。而ibatis 现在还没见到对osgi的支持。

11、hibernate的社区非常繁荣,ibatis则相对平静。

?综述,hibernate还有很多优秀的特点,只是我们不知道。Hibernate与ibatis,就像大家闺

秀对小家碧玉,大家闺秀不仅具有小家碧玉的全部,而且知名度更高,更受尊敬,更受人追捧,更有发展前途。小家碧玉尽管也很有魅力,但始终比上大家闺秀。

?Hibernate所做的不仅仅是dao层的持久化工作,而ibatis恰恰如此。

?选择hibernate,选择orm的王者,选择更全面的工作体验,选择更高效的工作方式,选择更

多的利润;选择Gavin King,跟着领袖走;选择jboss,追随开源的潮流,不偏离java的发展方向。

?一切都不是借口。一切都在发展,hibernate会越来越好。

首先Spring 是一个框架,使用Spring并不代表代码质量的提高,就像盖房子选择用上海的地皮还是北京的地皮一样,房子质量与土地所在的城市无关,与房子的具体设计方案和选料有关。

使用Spring 等框架可以简化很多基础性的工作,配置好后可以方便构建业务应用。

框架使用多了会有局限的感觉,像小鸟被套在笼子里,无法飞出去,虽然在笼子里面吃喝不愁。目前编程的门槛越来越低,诸多开源框架广泛传播,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会配置就会编程,而一个好的DBA对软件性能会有很大提高,软件的核心逻辑最终会转移到对数据库的操作上,而且对目前从事的工作来讲,感觉技术的瓶颈越来越多的局限在对数据库的操作上,下一步要认真提高下了。

Spring的优势不言而喻:

1. 提供了一种管理对象的方法,可以把中间层对象有效地组织起来。一个完美的框架“黏合剂”。

2. 采用了分层结构,可以增量引入到项目中。

3. 有利于面向接口编程习惯的养成。

4. 目的之一是为了写出易于测试的代码。

5. 非侵入性,应用程序对Spring API的依赖可以减至最小限度。

6. 一致的数据访问介面。

6. 一个轻量级的架构解决方案。

对Spring的理解

Spring致力于使用POJOs来构建应用程序。由框架提供应用程序的基础设施,将只含有业务逻辑的POJOs作为组件来管理。

从而在应用程序中形成两条相对独立发展的平行线,并且在各自的抽象层面上延长了各自的生命周期。

Spring的工作基础是Ioc。Ioc将创建对象的职责从应用程序代码剥离到了框架中,通常2中注入方式:setter 和ctor参数。

每个Bean定义被当作一个POJO(通过类名和JavaBean的初始属性或构造方法参数两种方式定义的Bean)。

Spring的核心在org.springframework.beans,更高抽象层面是BeanFactory. BeanFactory是一个非常轻量级的容器。

关于可维护性的思考

Spring之类的技术确实带来了应用系统的可维护性的提高吗?

Ioc,AOP之类的技术,本质上都是将原本位于应用程序代码中"硬编码"逻辑,剥离出来放到了配置文件中(或者其他形式)。

主流声音都是认为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

但如果从以下方面观察,结合项目实际经验,个人感觉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应用程序的可维护性,尤其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系统,或者项目人员变动频繁的时候。

1. 中断了应用程序的逻辑,使代码变得不完整,不直观。此时单从Source无法完全把握应用的所有行为。

2. 将原本应该代码化的逻辑配置化,增加了出错的机会以及额外的负担。

3. 时光倒退,失去了IDE的支持。在目前IDE功能日益强大的时代,以往代码重构等让人头痛的举动越来越容易。而且IDE

还提供了诸多强大的辅助功能,使得编程的门槛降低很多。通常来说,维护代码要比维护配置文件,或者配置文件+代码的混合体要容易的多。

4. 调试阶段不直观,后期的bug对应阶段,不容易判断问题所在。

在这由三部分组成的介绍 Spring 框架的系列文章的第一期中,将开始学习如何用 Spring 技术构建轻量级的、强壮的 J2EE 应用程序。developerWorks 的定期投稿人 Naveen Balani 通过介

绍 Spring 框架开始了他由三部分组成的Spring 系列,其中还将介绍 Spring 面向方面的编程

(AOP)和控制反转(IOC)容器。

Spring 是一个开源框架,是为了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复杂性而创建的。框架的主要优势之一就是其分层架构,分层架构允许您选择使用哪一个组件,同时为 J2EE 应用程序开发提供集成的框

架。

在这篇由三部分组成的Spring 系列的第 1 部分中,我将介绍 Spring 框架。我先从框架底层模型的角度描述该框架的功能,然后将讨论两个最有趣的模块:Spring 面向方面编程(AOP)和

控制反转(IOC)容器。接着将使用几个示例演示 IOC 容器在典型应用程序用例场景中的应用

情况。这些示例还将成为本系列后面部分进行的展开式讨论的基础,在本文的后面部分,将介绍

Spring 框架通过 Spring AOP 实现 AOP 构造的方式。

请参阅下载,下载 Spring 框架和 Apache Ant,运行本系列的示例应用程序需要它们。

Spring 框架

Spring 框架是一个分层架构,由 7 个定义良好的模块组成。Spring 模块构建在核心容器之上,核心容器定义了创建、配置和管理 bean 的方式,如图 1 所示。

图 1. Spring 框架的 7 个模块

组成 Spring 框架的每个模块(或组件)都可以单独存在,或者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模块联合实现。

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核心容器:核心容器提供 Spring 框架的基本功能。核心容器的主要组件是 BeanFactory,它是工厂模式的实现。BeanFactory 使用控制反转(IOC)模式将应用程序的配置和依赖性规范与实际的应用程序代码分开。

Spring 上下文:Spring 上下文是一个配置文件,向 Spring 框架提供上下文信息。Spring 上下文包括企业服务,例如 JNDI、EJB、电子邮件、国际化、校验和调度功能。

Spring AOP:通过配置管理特性,Spring AOP 模块直接将面向方面的编程功能集成到了 Spring 框架中。所以,可以很容易地使 Spring 框架管理的任何对象支持 AOP。Spring AOP 模块为基于Spring 的应用程序中的对象提供了事务管理服务。通过使用 Spring AOP,不用依赖 EJB 组件,就可以将声明性事务管理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Spring DAO:JDBC DAO 抽象层提供了有意义的异常层次结构,可用该结构来管理异常处理和不同数据库供应商抛出的错误消息。异常层次结构简化了错误处理,并且极大地降低了需要编写的异常代码数量(例如打开和关闭连接)。Spring DAO 的面向 JDBC 的异常遵从通用的 DAO 异常层次结构。

Spring ORM:Spring 框架插入了若干个 ORM 框架,从而提供了 ORM 的对象关系工具,其中包括JDO、Hibernate 和 iBatis SQL Map。所有这些都遵从 Spring 的通用事务和 DAO 异常层次结构。 Spring Web 模块:Web 上下文模块建立在应用程序上下文模块之上,为基于 Web 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上下文。所以,Spring 框架支持与 Jakarta Struts 的集成。Web 模块还简化了处理多部分请求以及将请求参数绑定到域对象的工作。

Spring MVC 框架:MVC 框架是一个全功能的构建 Web 应用程序的 MVC 实现。通过策略接口,MVC 框架变成为高度可配置的,MVC 容纳了大量视图技术,其中包括 JSP、Velocity、Tiles、iText 和POI。

Spring 框架的功能可以用在任何 J2EE 服务器中,大多数功能也适用于不受管理的环境。Spring 的核心要点是:支持不绑定到特定 J2EE 服务的可重用业务和数据访问对象。毫无疑问,这样的对象可以在不同 J2EE 环境(Web 或 EJB)、独立应用程序、测试环境之间重用。

IOC 和 AOP

控制反转模式(也称作依赖性介入)的基本概念是:不创建对象,但是描述创建它们的方式。在

代码中不直接与对象和服务连接,但在配置文件中描述哪一个组件需要哪一项服务。容器 (在

Spring 框架中是 IOC 容器) 负责将这些联系在一起。

在典型的 IOC 场景中,容器创建了所有对象,并设置必要的属性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决定什么时

间调用方法。下表列出了 IOC 的一个实现模式。

Spring 框架的 IOC 容器采用类型 2 和类型3 实现。

面向方面的编程

面向方面的编程,即 AOP ,是一种编程技术,它允许程序员对横切关注点或横切典型的职责分界

线的行为(例如日志和事务管理)进行模块化。AOP 的核心构造是方面,它将那些影响多个类的

行为封装到可重用的模块中。

AOP 和 IOC 是补充性的技术,它们都运用模块化方式解决企业应用程序开发中的复杂问题。在典

型的面向对象开发方式中,可能要将日志记录语句放在所有方法和 Java 类中才能实现日志功能。

在 AOP 方式中,可以反过来将日志服务模块化,并以声明的方式将它们应用到需要日志的组件上。

当然,优势就是 Java 类不需要知道日志服务的存在,也不需要考虑相关的代码。所以,用 Spring

AOP 编写的应用程序代码是松散耦合的。

AOP 的功能完全集成到了 Spring 事务管理、日志和其他各种特性的上下文中。

页首

IOC 容器

Spring 设计的核心是 org.springframework.beans 包,它的设计目标是与 JavaBean 组件一起

使用。这个包通常不是由用户直接使用,而是由服务器将其用作其他多数功能的底层中介。下一

个最高级抽象是 BeanFactory 接口,它是工厂设计模式的实现,允许通过名称创建和检索对象。

BeanFactory 也可以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

BeanFactory 支持两个对象模型。

单态 模型提供了具有特定名称的对象的共享实例,可以在查询时对其进行检索。Singleton 是默

认的也是最常用的对象模型。对于无状态服务对象很理想。

原型 模型确保每次检索都会创建单独的对象。在每个用户都需要自己的对象时,原型模型最适合。

bean 工厂的概念是 Spring 作为 IOC 容器的基础。IOC 将处理事情的责任从应用程序代码转移

到框架。正如我将在下一个示例中演示的那样,Spring 框架使用 JavaBean 属性和配置数据来指

出必须设置的依赖关系。

BeanFactory 接口

因为 org.springframework.beans.factory.BeanFactory 是一个简单接口,所以可以针对各种底

层存储方法实现。最常用的 BeanFactory 定义是 XmlBeanFactory ,它根据 XML 文件中的定义装

入 bean ,如清单 1 所示。

清单 1. XmlBeanFactory

BeanFactory factory = new XMLBeanFactory(new FileInputSteam("mybean.xml"));

在 XML 文件中定义的 Bean 是被消极加载的,这意味在需要 bean 之前,bean 本身不会被初始

化。要从 BeanFactory 检索 bean ,只需调用 getBean() 方法,传入将要检索的 bean 的名称即

可,如清单 2 所示。

清单 2. getBean()

MyBean mybean = (MyBean) factory.getBean("mybean");

每个 bean 的定义都可以是 POJO (用类名和 JavaBean 初始化属性定义) 或 FactoryBean 。

FactoryBean 接口为使用 Spring 框架构建的应用程序添加了一个间接的级别。

回页首

IOC 示例

理解控制反转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它的实际应用。在对由三部分组成的 Spring 系列 的第 1 部

分进行总结时,我使用了一个示例,演示了如何通过 Spring IOC 容器注入应用程序的依赖关系(而不是将它们构建进来)。

我用开启在线信用帐户的用例作为起点。对于该实现,开启信用帐户要求用户与以下服务进行交互:

信用级别评定服务,查询用户的信用历史信息。

远程信息链接服务,插入客户信息,将客户信息与信用卡和银行信息连接起来,以进行自动借记(如果需要的话)。

电子邮件服务,向用户发送有关信用卡状态的电子邮件。

三个接口

对于这个示例,我假设服务已经存在,理想的情况是用松散耦合的方式把它们集成在一起。以下清单显示了三个服务的应用程序接口。

清单 3. CreditRating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reditRatingInterface { ? public boolean getUserCreditHistoryInformation(ICustomer iCustomer);

}

清单 3 所示的信用级别评定接口提供了信用历史信息。它需要一个包含客户信息的 Customer 对象。该接口的实现是由 CreditRating 类提供的。

清单 4. CreditLinkingInterface

public interface CreditLinkingInterface { public String getUrl();

◆ public void setUrl(String url);

回页首

回页首

软件三层架构

本文转自 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zzyoucan/article /details/8637376 基于软件三层架构的研究报告 引言 三层结构是传统的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发展,代表了企业级应用的未来,典型的有Web下的应用。多层结构和三层结构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细节有所不同。之所以会有双层、三层这些提法,是因为应用程序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一、软件架构和分层 (一)软件架构(software architecture) 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用于指导大型软件系统各个方面的设计。软件架构是一个系统的草图。软件架构描述的对象是直接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各个组件之间的连接则明确和相对细致地描述组件之间的通讯。在实现阶段,这些抽象组件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比如具体某个类或者对象。在面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连接通常用接口(计算机科学)来实现。软件体系结构是构建计算机软件实践的基础。与建筑师设定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和目标,作为绘图员画图的基础一样,一个软件架构师或者系统架构师陈述软件构架以作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实际系统设计方案的基础。 (二)分层 分层是表示将功能进行有序的分组:应用程序专用功能位于上层,跨越应用程序领域的功能位于中层,而配置环境专用功能位于低层。分层从逻辑上将子系统划分成许多集合,而层间关系的形成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通过分层,可以限制子系统间的依赖关系,使系统以更松散的方式耦合,从而更易于维护。子系统的分组标准包含以下几条规则可见度。各子系统只能与同一层及其下一层的子系统存在依赖关系。 (三)使用分层架构开发的必要性 1、分层设计允许你分割功能进入不同区域。换句话说层在设计是就是逻辑组件的分组。例如,A层可以访问B层,但B层不能访问A 层。

ASPnet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三层架构简单实例 首先还是简单的提一下三层架构吧: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4、Model层(Model):Model又叫实体类,这个东西,大家可能觉得不好分层。包括我以前在内,是这样理解的:UI<-->Model<-->BLL<-->Model<-->DAL,如此则认为Model 在各层之间起到了一个数据传输的桥梁作用。 三层结构与饭店场景类似: 服务员==(表现层(UI)) 厨师==(业务逻辑层(BLL)) 材料采购员==(数据访问层(DAL)) 货币==(Model层(Model)) 下面就介绍一下范例的步骤: 1.打开VS2010后,文件-->新建-->项目-->其他项目类型-->Visual Studio 解决方案-->空白解决方案就起名为:Test 2.建立表现层(UI)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 Web应用程序随便起个名字web 确定 3.建立业务逻辑层(BL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BLL确定 4.建立数据访问层(DA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DAL 确定 5.建立Model层(Model) 对着解决方案右键--添加---新建项目--Visual C#--选择类库随便起个名字Model确定 6建立各层关系,对着WEB层(刚刚建立的UI层)右键--添加引用--选择BLL--确定 同样建立其它关系 1) WEB引用 DAL,Model 2)BLL引用 DAL,Model 3)DAL引用Model (以及解决错误时引用的System.Configuration ) 4)Model无引用 7.在WEB-->App_Data建一个数据文件 DabaBase.mdf 里面建表:qzzm_user 表内:字段Name,类型:nvarchar(50) 非空 8.web层Styles文件夹下新建Post.aspx Post.aspx 代码如下: <%@ Page Language="C#" AutoEventWireup="true" CodeFile="Post.aspx.cs" Inherits="Post" %> 无标题页

Post.aspx.cs 先搁下等写好类库再写 9.在Model 实体类中新建一个user.cs的类(如果你已经按照上面的图将类都建好了就只

经典三层架构模式

三层:表示层;BLL业务逻辑层;DAL数据处理层! DAL数据处理层包括:DALFactory抽象工厂,IDAL接口类库,DAL 再加上一个Model实体类模型层!总体来说就是:一个应用程序(表示层),5个类库(BLL,IDAL,DAL,DALFactory,Model) 三层载体尽量别用Dataset 太麻烦!还是用实体类好! 下面给你列下大概步骤(10大步): 1. 先创建Windows应用程序,即表示层 2. 添加5个类库项目:Models,Bll,IDAL,DAL,DALFactory 3. 添加项目引用 a) IDAL应用:Models b) DAL引用:Models,IDAL,System.configuration c) DALFactory引用:IDAL,DAL,System.configuration d) BLL引用:Models,DALFactory,IDAL e) 表示层引用:Models,BLL 4. 把表示层设为启动项目,并生成解决方案 5. 在表示层添加应用程序配置文件 6. 编写Models中的所有实体类:一个表对应写一个实体类 7. 编写抽象产品,即IDAL a) 可以使用接口或者是抽象类充当抽象产品 b) 一个表写一个抽象产品,定义所有操作所对应的方法 8. 编写实体产品,即DAL a) 根据使用数据库的个数情况创建多个文件夹分别管理实体产品 b) 创建DBHelper类,读取App.config中的连接字符串 c) 实体产品即实现了接口或抽象类的具体类 9. 编写DALFactory a) 定义一个抽象类AbstractFactory b) 有几个接口就在抽象类中定义几个抽象方法,返回值是接口 c) 编写实体工厂类,继承抽象工厂AbstractFactory,实现所有的抽象方法。 10. 编写BLL a) 一个表写一个Manager操作类 b) 引入命名空间: using DiskModels;//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web三层架构概述 2009-05-23 10:23 关于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删、改、查。 概述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表示层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

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三层架构CS模式程序设计实例

三层架构C/S程序设计实例(C#描述) 1.三层之间的关系: 三层是指:界面显示层(UI),业务逻辑层(Business),数据操作层(Data Access) 文字描述: Clients对UI进行操作,UI调用Business进行相应的运算和处理,Business通过Data Access 对Data Base进行操作。 优点: l 增加了代码的重用。Data Access可在多个项目中公用;Business可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地方使用(如某个软件B/S和C/S部分可以共用一系列的Business组件)。 l 使得软件的分层更加明晰,便于开发和维护。美工人员可以很方便地设计UI设计,并在其中调用Business给出的接口,而程序开发人员则可以专注的进行代码的编写和功能的实现。 2.Data Access的具体实现: DataAgent类型中变量和方法的说明: private string m_strConnectionString; //连接字符串 private OleDbConnection m_objConnection; //数据库连接 public DataAgent(string strConnection) //构造方法,传入的参数为连接字符串 private void OpenDataBase() //打开数据库连接 private void #region CloseDataBase() //关闭数据库连接 public DataView GetDataView(string strSqlStat) //根据传入的连接字符串返回DataView 具体实现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DataAgent { private string m_strConnectionString; private OleDbConnection m_objConnection; #region DataAgend ///

/// Initial Function /// /// public DataAgent(string strConnection) { this.m_strConnectionString = strConnection; } #endregion #region OpenDataBase /// /// Open Database /// private void OpenDataBase() { try { this.m_objConnection = new OleDbConnection();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 五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五 三层架构之优缺点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注:(内聚: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耦合: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 优缺点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2、可以很容易的用新的实现来替换原有层次的实现; 3、可以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有利于标准化; 5、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6、扩展性强。不同层负责不同的层面,如PetShop可经过简单的配置实现Sqlserver 和oracle之间的转换,当然写好了也可以实现B/S与C/S之间的转换 7、安全性高。用户端只能通过逻辑层来访问数据层,减少了入口点,把很多危险的系统功能都屏蔽了。 8、项目结构更清楚,分工更明确,有利于后期的维护和升级 缺点: 1、降低了系统的性能。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采用分层式结构,很多业务可以直接造访数据库,以此获取相应的数据,如今却必须通过中间层来完成。 2、有时会导致级联的修改。这种修改尤其体现在自上而下的方向。如果在表示层中需要增加一个功能,为保证其设计符合分层式结构,可能需要在相应的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中都增加相应的代码 3、增加了代码量,增加了工作量 三层架构是: 一:界面层 界面层提供给用户一个视觉上的界面,通过界面层,用户输入数据、获取数据。界面层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确保用户不用看到不必要的机密信息。 二:逻辑层 逻辑层是界面层和数据层的桥梁,它响应界面层的用户请求,执行任务并从数据层抓取数据,并将必要的数据传送给界面层。

解读三层架构技术

解读三层架构技术 三层架构将数据层、应用层和业务层分离,业务层通过应用层访问数据库,保护数据安全,利于负载平衡,提高运行效率,方便构建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分布式应用; 业务层主要作用是接收用户的指令或者数据输入,提交给应用层做处理,同时负责将业务逻辑层的处理结果显示给用户。相比传统的应用方式,业务层对硬件的资源要求较低; 应用层依据应用规模的不同,所承受的负荷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外客户端的数目,应用的复杂程度都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ERP三层结构提供了非常好的可扩张性,可以将逻辑服务分布到多台服务器来处理,从而提供了良好的伸缩方案; 数据层包括存储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和处理数据和缓存数据的组件。组件将大量使用的数据放入系统的缓存库,以提高数据访问和处理的效率. 同时ERP采用大型数据库提供高性能、可靠性高的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存储ERP 的业务数据。

三层架构(3-tier application)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 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更新、查找等。 概述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成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 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 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 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 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图解三层架构

什么是三层架构 所谓的三层开发就是将系统的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这样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分层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问题划分开来各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分配资源。 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一般也就是指系统的界面,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意味着只做与外观显示相关的工作,不属于他的工作不用做。 业务逻辑层:用于做一些有效性验证的工作,以更好地保证程序运行的健壮性。如完成数据添加、修改和查询业务等;不允许指定的文本框中输入空字符串,数据格式是否正确及数据类型验证;用户的权限的合法性判断等等,通过以上的诸多判断以决定是否将操作继续向后传递,尽量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 数据访问层: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数据库进行交互。执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和显示等。需要强调的是,所有的数据对象只在这一层被引用,如System.Data.SqlClient等,除数据层之外的任何地方都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引用。 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可以使用.NET平台快速方便地部署三层架构。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革命性的变化是在网页中也使用基于事件的处理,可以指定处理的后台代码文件,可以使用C#、VB、C++和J#作为后台代码的语言。. NET中可以方便的实现组件的装配,后台代码通过命名空间可以方便的使用自己定义的组件。显示层放在ASPX页面中,数据库操作和逻辑层用组件或封装类来实现,这样就很方便的实现了三层架构。 2.为什么使用三层架构 对于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来说,代码量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完全够用,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如果对一个复杂的大型系统,设计为一层结构或二层结构开发,那么这样的设计存在很严重缺陷。下面会具体介绍,分层开发其实是为大型系统服务的。 在开发过程中,初级程序人员出现相似的功能经常复制代码,那么同样的代码为什么要写那么多次?不但使程序变得冗长,更不利于维护,一个小小的修改或许会涉及很多页面,经常导致异常的产生使程序不能正常运行。最主要的面向对象的思想没有得到丝毫的体现,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道路。 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初级程序人员开始将程序中一些公用的处理程序写成公共方法,封装在类中,供其它程序调用。例如写一个数据操作类,对数据操作进行合理封装,在数据库操作过程中,只要类中的相应方法(数据添加、修改、查询等)可以完成特定的数据操作,这就是数据访问层,不用每次操作数据库时都写那些重复性的数据库操作代码。在新的应用开发中,数据访问层可以直接拿来用。面向对象的三大特性之一的封装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读者现在似乎找到了面向对象的感觉,代码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减少,而且修改的时候也比较方便,也实现了代码的重用性。 下面举两个案例,解释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层架构。 案例一: 数据库系统软件由于数据量的不断增加,数据库由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数据库,这样原来的数据访问层失效了,数据操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并且页面中涉及数据对象的地方也要进行修改,因为原来可能会使用 OleDbDataReader对象将数据传递给显示页面,现在都得换成SqlDataReader 对象,SQL Server和Access支持的数据类型也不一致,在显示数据时进行的数据转换也要进行修改,这是其中一种情况。

罗克韦尔的三层网络架构

罗克韦尔的三层网络架构 随着制造业竞争的加剧,制造商更加追求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尤其是那些控制关键性生产工序的设备,往往需要采用冗余配置。目前,多数的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冗余系统采用了两套CPU处理器模块,一个处理器模块作为主处理器,另外一个作为从处理器。正常情况下,由主处理器执行程序,控制I/ O设备,从处理器不断监测主处理器状态。如果主处理器出现故障,从处理器立即接管对I/O的控制,继续执行程序,从而实现对系统的冗余控制。 很多厂商都能够提供可编程控制器冗余系统解决方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对其冗余原理理解不深,造成系统冗余性能下降。本文以罗克韦尔自动化Alle n Bradley品牌ControlLogix控制器为例,介绍其冗余系统的构建和性能优化问题。 2 冗余系统构建 ControlLogix系统采用了基于“生产者/消费者”的通讯模式,为用户提供了高性能、高可靠性、配置灵活的分布式控制解决方案。ControlLogix系统实现了离散、过程、运动三种不同控制类型的集成,能够支

持以太网、ControlNet控制网和DeviceNet设备网,并可实现信息在三层网络之间的无缝传递。因而,Co ntrolLogix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控制系统。[1] 构建ControlLogix冗余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处理器和1 757-SRM冗余模块。目前,有1756-L55系列处理器模块支持冗余功能,其内存容量从750KB到7.5MB不等。1757-SRM冗余模块是实现冗余功能的关键。如图1所示,在冗余系统中,处理器模块和1757-SRM冗余模块处于同一机架内。为了避免受到外界电磁干扰,提高数据传输速度,两个机架的1757-SRM模块通过光纤交换同步数据。所有的I/O模块通过ControlNet控制网与主、从控制器机架内的1756-CNB(R)控制网通讯模块相连接。 图1 冗余系统结构 以往的冗余系统通常需要用户编制复杂的程序对处理器状态进行判断,在两个处理器之间传输同步数据并实现I/O控制权的切换,两个处理器中的程序也各不相同,这使得冗余系统本身的建立和维护工作非常繁琐。 通过1757-SRM冗余模块,不需要任何编程就可以实现冗余功能,还可以方便地使主、从处理器内的程序保持一致,用户对主处理器程序的修改可自动同步到从

三层架构

三层架构 三层系统的分层式结构 三层架构(3-tier architecture) 通常意义上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数据访问层(DAL)。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概念简介 1、表现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即用户在使用一个系统的时候他的所见所得。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具体问题的操作,也可以说是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 3、数据访问层(DAL):该层所做事务直接操作数据库,针对数据的增添、删除、修改、查找等。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又或称为领域层)、表示层。 三层结构原理: 3个层次中,系统主要功能和业务逻辑都在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台机器上。

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 各层的作用 1: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如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表示层 位于最外层(最上层),离用户最近。用于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种交互式操作的界面。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无疑是系统架构中体现核心价值的部分。它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等与业务需求有关的系统设计,也即是说它是与系统所应对的领域(Domain)逻辑有关,很多时候,也将业务逻辑层称为领域层。例如Martin Fowler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将整个架构分为三个主要的层:表示层、领域层和数据源层。作为领域驱动设计的先驱Eric Evans,对业务逻辑层作了更细致地划分,细分为应用层与领域层,通过分层进一步将领域逻辑与领域逻辑的解决方案分离。 业务逻辑层在体系架构中的位置很关键,它处于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中间,起到了数据交换中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层是一种弱耦合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依赖是向下的,底层对于上层而言是“无知”的,改变上层的设计对于其调用的底层而言没有任何影响。如果在分层设计时,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那么这种向下的依赖也应该是一种弱依赖关系。因而在不改变接口定义的前提下,理想的分层式架构,应该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正因为如此,业务逻辑层的设计对于一个支持可扩展的架构尤为关键,因为它扮演了两个不同的角色。对于数据访问层而言,它是调用者;对于表示层而言,它却是被调用者。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都纠结在业务逻辑层上,如何实现依赖关系的解耦,则是除了实现业务逻辑之外留给设计师的任务。 数据层 数据访问层:有时候也称为是持久层,其功能主要是负责数据库的访问,可以访问数据库系统、二进制文件、文本文档或是XML文档。 简单的说法就是实现对数据表的Select,Insert,Update,Delete的操作。如果要加入ORM 的元素,那么就会包括对象和数据表之间的mapping,以及对象实体的持久化。 优点 1、开发人员可以只关注整个结构中的其中某一层;

C# 最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主题: C# 最简单的三层架构实例 加入该小组浏览:2412 次相关分类:编程开发 很多初学三层架构的用户,都对三层架构无从入手!而这些用户往往会通过搜索引擎搜索,例如“最简单的三层架构例子”,等关键词,就算用户找到这个实例,又会感觉不太明白,(心想有没有还可以再简单的例子)! 今天,我就写一个什么是最简单的三层架构例子(这个例子对你学习绝对有用,我说的!) 代码 ///

/// 初始化登录名称、登录密码(Model类) /// private string adminUser = string.Empty; //设置用户名称为空值 private string adminPwd = string.Empty; //设置用户密码为空值 public string AdminUser { get { return this.adminUser; } set { this.adminUser = value; } } public string AdminPwd { get { return this.adminPwd; } set { this.adminPwd = value; }

} 代码 ///

/// 用户登录(BLL类) /// /// /// public static int sysLogin(Model m) { string str = "adminValid"; //存储过程名称 SqlParameter[] sqlParameter = { //将UI层传递过来的用户名称和密码赋值给存储过程中的变量分别是adminUser和adminPwd(注意大小写) new SqlParameter("adminUser",m.AdminUser), new SqlParameter("adminPwd",m.AdminPwd) }; DAL d = new DAL(); return Int32.Parse(d.ExecuteScalar(str,sqlParameter)); } 代码 /// /// 新建一个SQL登录链接 /// /// private static SqlConnection con() { return new SqlConnection("Data Source=localhost;Initial Catalog=数据库名称;Integrated Security=SSPI;"); } /// /// 执行操作(DAL类) /// /// /// ///

三层架构的理解.

三层架构的理解 了解c#中的三层架构(DAL,BLL,UI一提三层架构,大家都知道是表现层(UI,业务逻辑层(BLL和数据访问层(DAL,而且每层如何细分也都有很多的方法。但具体代码怎么写,到底那些文件算在哪一层,却是模模糊糊的。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带领大家实战三层架构的项目,这个例子只有一个功能,就是用户的简单管理。 首先建立一个空白解决方案,添加如下项目及文件 1、添加https://www.doczj.com/doc/225994417.html, Web Application项目,命名为UI,新建Web Form类型文件User.aspx(含User.aspx.cs 2、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BL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BLL.cs 3、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DA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DAL.cs。添加SQLHelper引用。(这个是微软的数据访问类,也可以不用,直接编写所有的数据访问代码。我一般用自己写的数据访问类DataAccessHelper 。 4、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Model,新建Class类型文件UserModel.cs 5、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IDAL,新建Interface类型文件IUserDAL.cs 6、添加ClassLibrary项目,命名为ClassFactory 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个和Petshop的示例没什么区别,而且更简单,因为在下也是通过Petshop学习三层架构的。但一些朋友对于这几个项目所处的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模糊,这里逐个说明一下: 1、User.aspx和User.aspx.cs 这两个文件(以及文件所属的项目,下面也是如此,不再重复强调了都属于表现层部分。User.aspx 比较好理解,因为它就是显示页面了。User.aspx.cs有些人觉得不应该算,而是要划到业务逻辑层中去。如果不做分层的话,那么让User.aspx.cs来处理

三层架构思想

BLL将USL与DAL隔开了,并且加入了业务规则 ?各层的作用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是对原始数据(数据库或者 文本文件等存放数据的形式)的操作层,而不是指原 始数据,也就是说,是对数据的操作,而不是数据库, 具体为业务逻辑层或表示层提供数据服务. 2:业务逻辑层:主要是针对具体的问题的操作,也可 以理解成对数据层的操作,对数据业务逻辑处理,如 果说数据层是积木,那逻辑层就是对这些积木的搭 建。 3:表示层:主要表示WEB方式,也可以表示成 WINFORM方式,WEB方式也可以表现成:aspx, 如 果逻辑层相当强大和完善,无论表现层如何定义和更 改,逻辑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具体的区分方法 1:数据数据访问层:主要看你的数据层里面有没有包 含逻辑处理,实际上他的各个函数主要完成各个对数 据文件的操作。而不必管其他操作。 2:业务逻辑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层的操作。也就是说 把一些数据层的操作进行组合。 3:表示层:主要对用户的请求接受,以及数据的返回, 为客户端提供应用程序的访问。 ?三层结构解释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 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这里所说的三层体系,不 是指物理上的三层,不是简单地放置三台机器就是三 层体系结构,也不仅仅有B/S应用才是三层体系结 构,三层是指逻辑上的三层,即使这三个层放置到一 台机器上。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 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 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 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 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换. 开发人员可以将应用的商业逻辑放在中间层应用服 务器上,把应用的业务逻辑与用户界面分开。在保证 客户端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的界面。 这意味着如果需要修改应用程序代码,只需要对中间

三层架构设计

第八章三层架构设计 在软件体系架构设计中,分层式结构是最常见,也是重要的一种结构。微软推荐的分层式结构一般分为三层,从下至上分别为: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表示层。 8.1三层架构概述 与网络协议是分层一样,软件设计也要进行分层,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高内聚、低耦合”,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把任务划分成子任务,逐个解决,易于控制,易于延展,易于多个进行项目合作。 所谓的三层架构就是将整个业务应用划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由数据访问层去访问数据库,十分有利于系统的开发、维护、部署和扩展。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分层开发呢,它有什么独特的优势呢? 对于简单的应用来说,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可以不进行分层,但是对一个大型系统来说这样的设计的缺陷就很严重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模式追求的是代码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功能扩展,分层开发这种设计模式体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而在页面的后台代码中直接访问数据库,实际上是打着面向对象的幌子却依然走着面向过程的老路。 试问一下,我们用Access做后台开发的未分层程序,如果有一天因为数据量的增加,安全的需要等,数据库有Access变成了SQL Server,怎么办?网页代码文件中的所有程序都要重新修改,整个系统需要重新来做,这都是设计不合理惹的祸。 多层开发架构的出现很有效的解决了这样的问题。 三层架构中,各个层之间的分工是很明确的。面向对象嘛,就像一个公司中的部门一样,每个部门的分工是不一样的,是哪个部门的任务就有哪个部门完成,对应的,各个部门的维护工作也是各自完成且不会影响其它的部门,至少影响不是很大,否则就只能说明分工还不合理。采用三层架构设计系统,各层高内聚、低耦合,通过有效的协作来完成系统的高效运行,三层架构中出现上面说的问题,由于其将数据访问操作完全限定在数据访问层内,数据库发生了改变,我们只需要修改数据访问层,其它的地方不用修改。 三层架构中各层的功能是这样的。 1、表示层(UI):通俗讲就是展现给用户的界面,是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所见所得,表示层负责直接跟用户进行交互,用于数据录入,数据显示等。表示嘛,也就意味着侧重于做与布局和外观显示方面的工作,以及客户端的验证和处理等,并针对用户的请求去调用业务逻辑层的功能。 2、业务逻辑层(BLL):针对表示层提交的请求,进行逻辑处理,如果需要访问数据库,就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操作,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访问层(DAL):顾名思义,就是用于专门跟后台数据库进行交互,直接操纵数据库,实现数据库记录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等。与具体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对象只在

delphi_三层架构简单例子.

delphi 三层架构简单例子(经测试成功2009-01-22 下午 02:45所谓三层: (1 客户端 (2 服务器端 (3 数据库在数据访问时,使得客户端必须通过服务器来访问数据库。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在Delphi中可以使用Socket或者Dcom来连接他们相互间的通讯。如果使用Scocket在系统使用时必须提供Scocket连接器,而Dcom 则不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连接需要Broker来联系。环境为winxp sp2 + delphi 7 + db7.(MSSQL2000 创建过程: 1、请不要新建application.file-new-activex-activex library,file --new--other,选择"Multitier"--"Remote data module"。在跳出来的对话框里面输入名称(任意),例如:AppSqlConn。选择确定,进入remote data module窗口。 2、加入组件:adodataset,点击connectionstring属性,点击后面的…,进入 设定连接窗口。选择:use connection string--build,在提供程序中选择:"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在连接中:服务器名称输入sql server的ip地址,登录信息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sql server),在选择数据库中选择自己想要使用的数据库。一般只要地址正确、用户名和密码无误,肯定可以连接通过。确定退出。 3、在commandtext中点击后面的…,进入sql 语句设定,根据自己的要求设定。 4、将active属性设置为true。只要前面的设定是正确的,这里应该顺利通过。 5、加入组件:datasetprovider。设定其dataset属性为上面的adodataset。 6、到此服务器端已经设置完成。请保存并且运行一次,从而使服务注册。 7、运行delphi的bin目录下面的scktsrvr,因为下面要使用socket连接。运行后任务栏中出现socket server的图标。 8、新建程序(application),然后file--new--data module,会创建客户端的data module。 9、加入组件:socketconnection,在address中输入sql server的ip地址,然后在servername中输入刚才创建的remote data module的服务程序。程序会自动在serverguid中加入id。然后选择connected属性为true。只要 此处不报告错误,此程序基本成功了。 10、加入组件:clientdataset,选择remoteserver属性为socketconnection,选择providename为服务器程序的datasetprovider。然后选择active属性为true。 11、到程序的form窗口状态,首先选择file--use unit,选择上面创建的data module,确定。然后加入组件datasource 和dbgrid。选择datasourece的dataset属性为data module的clientdataset,选择dbgrid的datasource为这里的datasource组件。现在应该可以看到dbgrid的窗口中

三层架构和mvc资料整合

WEB三层架构与MVC 收藏 而我发此文的目的有二:一者,让初学者能够听到一家之言,是为解惑;二者,更希望抛砖引玉,得到专家的批判。 许多学生经常问我,MVC到底和WEB三层架构有啥关系?开始时,我也只能给他们一些模糊的回答。时间长了,自己的良心开始受到谴责。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这个问题显得挺学究。我在跟自己的许多程序员朋友以及同行(Java讲师)都对MVC和WEB三层架构的关系做了探讨。现在可以说对WEB三层架构和MVC之间的关系理出了头绪。此可谓教学相长。 先说说Web三层架构这个古老话题。地球人都知道web三层架构是指: ?>用户接口层(UI Layer) ?>业务逻辑层(Bussiness Layer) ?>持久化层 关于业务逻辑和用户接口 在早期的web开发中,因为业务比较简单,并没有这三层的划分。用户数据的呈现及输入的接收、封装、验证、处理、以及对数据库的操作,都放在jsp页面中。这时的开发,好比盘古尚未开天辟地,整个web开发就是一片“混沌”。随着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开始考虑更好的利用OOP这把利刃来解决问题。于是有人发现把业务逻辑抽取出来并形成与显示和持久化无关的一层,能够让业务逻辑清晰,产品更便于维护。这就是SUN当初倡导的JSP Model 1开发方式。 关于持久化 JSP M1开发方式中,并没有对数据如何持久化给出建议。在许多公司中,它们的产品是以数据库为中心进行架构和设计的。在他们的产品里,虽然也有DAO层,但是职责不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发现在许多人眼里,DAO层的指责很简单——增删改查。但我认为,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本末倒置了。对于简单数据的管理来说,这样理解无可厚非。但随着业务逻辑变得日益复杂。我们实在是被复杂的对象关系搞头疼了,如果这时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把数据存储起来(通常的情况下是存到关系型数据库中),我们开始抱怨自己软件的架构太恶心,一团糟。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教会我们——如果我们不想做这件事,就交给别人做吧!这时聪明的架构师们提出了一个概念——持久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应用中添加一个新的层——专门负责对象状态的持久化保存及同步,那不就可以全心全意的“搞对象”了吗?持久化概念的产生,代表着我们对关系型数据库的依赖降低了。因此甚至有人推断——数据库已死。同时,关系型数据库这个新的概念也不断形成,并演化成理论,又由理论衍生出产品。因此一个意识良好的程序员,至少应该认同,持久化并不是产品中最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环节是清晰正确的业务逻辑。 灰色地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