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第十七章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和分子等)运动规律的学科

量子力学的建立经历了由经典物理学到旧量子论,再由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征

1 、几个代表性的实验

经典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在理论上已相当完善,对当时发现的各种物理现象都能加以理论上的说明。它们主要由牛顿的经典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和光的电磁波理论,玻耳兹曼和吉布斯等建立的统计物理学组成。19世纪末,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它们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有以下3个。

(1)黑体辐射

黑体是指能全部吸收各种波长辐射的物体,它是一种理想的吸收体,同时在加热它时,又能最大程度地辐射出各种波长的电磁波。

绝热的开有一个小孔的金属空腔就是一种良好的黑体模型。进入小孔的辐射,经多次吸收和反射,可使射入的辐射实际上全部被吸收,当空腔受热时,空腔会发出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实验发现,黑体辐射能量与波长的关系主要与温度有关,而与空腔的形状和制作空腔的材料无关。在不同温度下,黑体辐射的能量(亦称辐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如图所示。

许多物理学家试图用经典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方法解释黑体辐射现象。瑞利(Rayleigh J W)和金斯(Jeans J H)把分子物理学中能量按自由度均分的原理用于电磁辐射理论,得到的辐射能量公式在长波处接近实验结果,在短波处和实验明显不符。特别是瑞利-金斯的理论预示在短波区域包括紫外以至x射线、γ射线将有越来越高的辐射强度,完全与事实不符,这就是物理学上所谓的“紫外灾难”。维恩(Wien W)假设辐射按波长分布类似于麦克斯韦的分子速度分布,得到的公式在短波处和实验结果接近,在长波处相差很大。

1900年普朗克(Planck M)在深入研究了实验数据,并在经典力学计算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他认为黑体中原子或分子辐射能量时做简

谐振动,这种振子的能量只能采取某一最小能量单位ε

的整数倍数值。ε=n ε

, n=1,2,3,...

n 称量子数。并且ε0=h ν

其中h 称为普朗克常数,数值为6.626×10-34

J.s

由于量子数n 取值的整数性,辐射能量具有跳跃式的不连续性。这种能量变化的不连续性就称为能量的量子化。在量子化假定基础上,使振子的各本征振动的能量服从玻尔兹曼分布,得到辐射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31

8[exp(/)1]E h hc k T --λ=πλλ-

式中,T 为绝对温度;c 是光速;k 是玻尔兹曼常数。

这个公式结果和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很好地描述了黑体辐射问题。

下图中就是1500K 时辐射强度实验数据与瑞利-金斯理论及普朗克理论的比较。… (2)光电效应

19世纪赫兹发现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金属表面上会发射出光电子的现象就是的光电效应。测定装置示意图如图。当合适频率的入射光透过石英窗射向金属电极A 时,电极将发射具有一定动能的电子。在该电极与环形电极C 间施加电压V ,可在检流计G 中检测到光电流。当电压减少至零时,光电流仍有一定大小,说明光电子本身有动能。当电压变负达到某值时,光电流等于零,此时电压与电荷的乘积应与光电子的动能相等,由此可估计光电子动能的大小。 实验中发现的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每种金属都有一固定的频率ν0,称为临阈频率。只有当入射光频率大于ν0时,才会有光电流产生,否则,无论光强度多大都不会产生光电流。 光电流强度和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光电子电子动能和入射光频率成线性增长关系,而与入射光强度无关

经典物理学理论认为光的能量应由光的强度决定,即由光的振幅决定,而与光的频率无关,光的频率只决定光的颜色。光电流是金属内电子吸收入射光能量后逸出金属表面所产生的,因此,光电流是否产生,以及产生后光电子的动能大小应由光强度决定。这样的解释显然和光电效应实验相矛盾。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它的主要思想如

光的能量只能是最小能量单位ε0(称光量子)的整数倍,ε=nε0,n=1,2,3,…,n称为量子数,并且光能量与光子频率ν成正比,ε0=hν

光子不但有能量,还有质量m,不同频率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质量。

光子具有动量P=mc=h/λ

光强度取决于单位体积内的光子数,即光子密度。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能量为hν的光子被电子所吸收,电子将这部分能量中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吸引力,另一部分转变成逸出电子的动能。hν0为电子逸出功,所以只有当频率大于临阈频率时,才能有电子逸出,产生光电流。入射光强度越大,光子密度越大,光子越多,产生的光电流就越大,因此,光电流强度和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3)氢原子光谱

原子被火焰、电弧等激发时,能受激而发光,形成光源。将它的辐射线通过分光可以得到许多不连续的明亮的线条,称为原子光谱。实验发现原子光谱是不连续的线状光谱。这又是一个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现象。下图就是氢原子的巴尔末线系

1911年卢瑟福(Rutherford E)用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模型,认为原子是由电子绕核运动构成的。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原子光谱现象,因为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绕核作轨道运动的电子是有加速度的,应当自动地放射出辐射,因而能量要逐渐减少,这样会使电子逐渐接近原子核,最后和核相撞,因此原子应为一个不稳定的体系。另一方面,根据经典电动力学,电子放出辐射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的能量要逐渐减少,其运动的频率也将逐渐地改变,因而辐射的频率也将逐渐地改变,所以原子发射的光谱应当是连续的。然而实验测得的光谱却是线状的、不连续的。这些都和经典的理论发生了本质的矛盾。1913年玻尔(Bohr N)根据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和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三个假定:

电子只能在核外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动,这时电子绕核旋转不产生经典辐射,原子相应处于稳定态,简称定态。能量最低的稳定态称为基态,其它的称为激发态。原子可由某一定态跳跃到另一个定态,称为跃迁,跃迁中放出或吸收辐射,其频

hν=E

2-E

1

=ΔE

原子各种可能存在的定态轨道有一定限制,即电子的轨道运动的角动量必须等于h/2π的整数倍,M=nh/2π,n=1,2,3,…

此式又称玻尔的量子化规律,其中n为量子数。%%%%1913年玻尔(Bohr N)根据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和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提出关于原子结构的三个假定:

电子只能在核外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动,这时电子绕核旋转不产生经典辐射,原子相应处于稳定态,简称定态。能量最低的稳定态称为基态,其它的称为激发态。原子可由某一定态跳跃到另一个定态,称为跃迁,跃迁中放出或吸收辐射,其频率为ν

hν=E

2-E

1

=ΔE

原子各种可能存在的定态轨道有一定限制,即电子的轨道运动的角动量必须等于h/2π的整数倍,M=nh/2π,n=1,2,3,…

此式又称玻尔的量子化规律,其中n为量子数。根据玻尔的假定可以计算出氢原子基态轨道的半径a0为52.9pm,基态能量为-13.6eV,和实验结果十分接近。

对于微观体系的运动,经典物理学已完全不能适用。以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方法为代表的理论称为旧量子论。旧量子论尽管解释了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对绝大多数较为复杂的情况,仍然不能解释。这显然是由于旧量子论并没有完全放弃经典物理学的方法,只是在其中加入了量子化的假定,然而量子化概念本身与经典物理学之间是不相容的。因此,旧量子论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本身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从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原子光谱等实验可见,对于微观体系的运动,经典物理学已完全不能适用。以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和玻尔的原子模型方法为代表的理论称为旧量子论。旧量子论尽管解释了一些简单的现象,但是,对绝大多数较为复杂的情况,仍然不能解释。这显然是由于旧量子论并没有完全放弃经典物理学的方法,只是在其中加入了量子化的假定,然而量子化概念本身与经典物理学之间是不相容的。因此,旧量子论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本身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2 、波粒二象性的普遍性及统计解释

17世纪末以前,人们对光的观察和研究还只限于几何光学方面。从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出发,对于光的本性问题提出了两种相反的学说——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

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光源发出的以等速直线运动的微粒流。微粒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在光反射和折射时,表现为刚性弹性球。

波动说认为光是在媒质中传播的一种波,光的不同颜色是由于光的波长不同引起的。

微粒说和波动说都能解释当时已知的实验事实,但在解释折射现象时导出的折射率结论相反:微粒说的结论是光在媒质中的相对折射率正比于光在媒质中的传播速率,而波动说则得出相对折射率反比于光在媒质中的传播速率的结论。当时由于还不能准确测量光速,所以无法判断哪种说法对。

随后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相继发现,这些现象是波的典型性质,而微粒说无法解释。光速的精确测定证实了波动说对折射率的结论是正确的。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是一种横波。因此在19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散射等现象发现以前,波动说占了优势。

为了解释光在真空中传播的媒质问题,提出了“以太”假说。“以太”被认为是一种弥漫于整个宇宙空间、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且具有许多奇妙性质的物质,而光则认为是以“以太”为媒质传播的弹性波。19世纪70年代,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不久后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麦克斯韦根据光速与电磁波速相同这一事实,提出光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光的电磁理论。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和电磁波理论,光和电磁波无需依靠“以太”作媒质传播,其媒质就是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本身。所谓“以太”是不存在的。

到了19世纪末,因为光的电磁波学说不能解释黑体辐射现象而碰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解释这个现象,普朗克在1900年发表了他的量子论。接着爱因斯坦推广普朗克的量子论,在1905年发表了他的光子学说,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又在1907年在振子能量量子化的基础上解释了固体的比热与温度的关系问题。根据他的意见,光的能量不是连续地分布在空间,而是集中在光子上。这个学说因为康普顿效应的发现再一次得到了实验证明。

光子学说提出以后,重新引起了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论,并且问题比以前更尖锐化了,因为凡是与光的传播有关的各种现象,如衍射、干涉和偏振,必须用波动说来解释,凡是与光和实物相互作用有关的各种现象,即实物发射光(如原子光谱等)、吸收光(如光电效应、吸收光谱等)和散射光(如康普顿效应等)等现象,必须用光子学说来解释。不能用简单的波动说或微粒说来解释所有现象。因此,光既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又具有微粒性的特点,即它具有波、粒二象性(wave particle duality),它是波动性和微粒性的矛盾统一体,不连续的微粒性和连续的波动性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是光的本性。

所谓波动和微粒,都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不能原封不动地应用于微观世界。光既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波,也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微粒。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相互联系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以下三个式子中:E=h ν,p=h/λ,ρ=k|Ψ|2

在以上三个式子中等号左边表示微粒的性质即光子的能量E 、动量p 和光子密度ρ,等式右边表示波动的性质,即光波的频率ν、波长λ和场强Ψ。按照光的电磁波理论,光的强度正比于光波振幅的平方|Ψ|2,按照光子学说,光的强度正比于光子密度ρ,所以ρ正比于|Ψ|2,令比例常数为k ,即得到ρ=k|Ψ|2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这种“二象性”并不特殊地只是一个光学现象,而是具有一般性的意义。他说:“整个世纪以来,在光学上,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呢?是不是我们把粒子的图象想得太多,而过分忽略了波的图象?”从这样的思想出发,德布罗意假定波粒二象性的公式也可适用于电子等静止质量不为零的粒子,也称为实物粒子。,即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实物粒子的波长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粒子的动量,h h p

m v

λ=

=

这就是德布罗意关系式。

根据德布罗意假设,以1.0×106m.s -1的速度运动的电子波长为10

7.310

m -?

质量为1.0×10-3kg 的宏观物体,当以1.0×10-2m.s -1速度运动时,波长为29

6.6310

m -?实物粒子波长太小,观察不到其波动性;只有微观粒子才可观测其

波动性。实物粒子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或实物波。德布罗意指出:可以用电子的晶体衍射实验证实物质波的存在。

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逊和革末的单晶电子衍射实验以及英国汤普森的多晶体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德布罗意关于物质波的假设。随后,实验发现质子、中子、原子和分子等都有衍射现象,且都符合德布罗意关系式。下面左边就是多晶体电子衍射的示意图,从电子发射器A 发出的电子射线穿过晶体粉末B ,投射到屏C 上,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叫衍射环纹。右边是电子射线通过金晶体时的衍射环纹图样。

下面就以多晶体电子衍射实验来进行讨论。从衍射环纹的半径和屏C 与晶体B 间的距离可以计算衍射角α,根据衍射角可用布拉格(Bragg)公式计算电子射线的波长λ,即

2sin

2

n d αλ=

式中d 是晶格间距,n=1、2、3、…分别表示各同心圆,其中最小的同心圆n=1,其次n=2。

电子射线可从阴极射线管产生,并使之在电势差等于V 的电场中加速到速度v 。获得的动能等于它在电场中降落的势能eV ,即: 2

12

eV m v =

因此v =

根据德布罗意关系式,可得电子波长

h h h p

mv

λ=

=

=

知道电势V ,就可以计算出电子射线的波长λ。将衍射角算得的波长与通过德布罗意关系式算出的波长比较,两者一致。这样就从实验上证明了德布罗意关系式。 实物波的物理意义与机械波(水波、声波)及电磁波等不同,机械波是介质质点的振动,电磁波是电场和磁场的振动在空间传播的波,而实物波没有这种直接的物理意义。 那么实物波的本质是什么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波动是粒子本身产生出来的,有一个电子就有一个波动。因此当一个电子通过晶体时,就应当在底片上显示出一个完整的衍射图形。而事实上,在底片上显示出来的仅仅是一个点,无衍射图形。另一种观点认为波是一群粒子组成的,衍射图形是由组成波的电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实验表明用很弱的电子流,让每个电子逐个地射出,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在底片上显示出了与较强的电子流,在较短时间内电子衍射完全一致的衍射图形。这说明电子的波动性不是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电子衍射实验中若将加速后的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发现各电子落到屏上的位置是不重合的,也就是说电子的运动是没有确定轨迹的,不服从经典力学物体的运动方程。当不断发射了很多电子以后,各电子在屏上形成的黑点构成了衍射图象,这说明大量粒子运动的统计结果是具有波动性的。当电子数不断增加时,所得衍射图象不变,只是颜色相对加深,这就说明波强度与落到屏上单位面积中的电子数成正比。1926年,波恩提出了实物波的统计解释。他认为在空间的任何一点上波的强度(振幅绝对值平方)和粒子在该位置出现的几率成正比。

实物波的强度反映微粒出现的几率的大小,故可称几率波。

电子束单缝衍射实验示意图

3 、不确定原理

可以把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理解为: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在空间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只有与其波强度大小成正比的几率分布规律。微观粒子的这种运动完全不服从经典力学的理论,所以在认识微观体系运动规律时,必须摆脱经典物理学的束缚,必须用量子力学的概念去理解。微观粒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也就是说它在任一时刻的坐标和动量是不能同时准确确定的,这就是测不准原理。可以用电子束通过一个单缝的衍射实验来说明测不准原理。如图所示,具有动量p的电子束,通过宽度为Δx的狭缝,在y方向与狭缝距离为l处放一屏幕,可在屏幕上得到如图所示的衍射强度分布曲线。

经典粒子直线运动,通过狭缝后,在屏幕上显示宽度为Δx的条状图案。具有波动性的电子,通过狭缝边缘和中心的两束电子波相互叠加,在到达屏幕处,有的位置上两束电子波是加强的(峰),有的位置上是相互抵消的。根据光学原理,相消的条件是这两束光从狭缝到达屏幕的光程差AO为波长λ的半整数倍

/2sin AO /2x n ??θ≈=λ

考虑一级衍射(n=1)的情况 sin /x θ=λ?

通过狭缝前电子在x 方向动量p x 为零,通过狭缝后电子在x 方向动量p x =psin θ,所以动量在x 方向分量在通过狭缝前后的变化为sin sin /x p p h ?=θ=θ?λ 此式结合式sin /x θ=λ?可得x x p h ???=

如果将x 方向的讨论改为y 或z 方向做类似讨论,显然可得

y y p h ???= z z p h ???= 称为测不准关系式。

若考虑到n=2,3,…,等多级衍射时,则为Δx ·Δp x ≥h ;Δy ·Δp y ≥h ;Δz ·Δp z ≥h

1927年,海森堡通过严格的推导,得出了测不准关系式为

4x h x p ???≥

π

;4y

h y p ???≥π

;4z

h z p ???≥π

用能量E 和时间t 作为表示粒子状态的基本变量时,测不准关系则为4h E t ???≥

π

测不准关系式表示通过狭缝时电子的坐标的不确定度和相应动量的不确定度的乘积至少等于一个常数。也就是说,当某个微粒的坐标完全被确定时(Δx →0),则它的相应动量就完全不能被确定(Δp x →∞),反之亦然。换言之,微观粒子在空间的运动,它的坐标和动量是不能同时准确确定的,讨论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毫无意义。由于微观粒子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因而不能同时准确确定某些成对物理量,如位置与动量,能量与时间,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不确定原理。

经典力学中用轨迹描述物体的运动,即用物体的坐标位置和运动速度(或动量)随时间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因此需要能够同时准确确定物体的坐标和速度。经典力学只适用于描述宏观粒子的运动。那么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来做一简单比较。首先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具有很多的共同点:都具有质量、能量和动量,服从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都满足测不准关系式。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

宏观粒子波动性不明显,其坐标和速度可同时准确测定,有确定的运动轨迹,可以用经典力学来描述。

微观粒子波动性显著,受测不准关系式的限制其坐标和速度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没有确定的运动轨迹,不能用经典力学来描述。

宏观和微观的区分是相对的,不确定原理起作用,粒子的运动轨迹无法描述的场合,就是微观领域。而不确定原理不起作用,粒子的坐标和速度能够同时准确测定的场合,就是宏观领域。((宏观粒子和微观粒子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电子,运动在原子中的电子,受测不准关系式限制,属于微观粒子;而电视机显相像管中电子枪发射的电子其运动轨迹就是可以控制的,属于宏观粒子。))

例4.1子弹(质量0.01kg,速度10001m s -? )和原子中的电子(质量 319.110kg -?,速度10001

m s

-?)。当他们的速度不确定范围为其速度的 0010 时,分别计算

它的位置的不确定范围并讨论计算结果, 解:对子弹

//()x x x h p h m v ?≥?=?

34

1

1

66310

0.011000110

J s

kg m s ---???=

????34

6.6310

m -=?

对电子

'

/('')x h m x ?≥?34

31

1

1

6.6310

9.110

1000110

J s

kg m s ----??=

?????6

7.2710

m -=?

对子弹来说,Δx 很小,可以忽略,即子弹的坐标是可以准确测定;对电子来说,Δx’ 达7.27×10-6m,由于原子半径仅为10-10m 的数量级,所以Δx 不可忽略,在原子中运动的电子坐标在其速度误差为10%时是不能准确测定的,电子的运动无法用经典力学中的轨迹(即速度和坐标)来描述,只能用量子力学来描述。 而子弹则可以用经典力学来描述。

4、算符和运算规则

规定运算操作性质的符号称为算符。例如ln 、d/dx 、sin 等分别表示对函数进行对数、微分、正弦等运算。算符的作用是:算符作用在一个函数上,得到一个新函数。

通常可以 ""∧标记算符,如 A 和 B

,如果算符A 将函数f (x )变成新函数g (x ),就可写成A f (x )=g (x ),(读作:算符A 作用于函数f(x)等于g(x)) 算符有如下的运算规则:

()

() 2

()()()()()()()[()][()]

A B f x A f x B f x A B f x A f x B f x A B f x A B f x A A A f x +=+-=-== () () ()()A B C f x A B f x AC f x +=+ () ()

()()A B C f x A BC f x = 算符的加法:两个算符相加作用于函数等于分别作用于函数后相加,算符的减法为:两个算符相减后作用于函数就等于分别作用于函数后相减;算符A 与算符B 的乘法等于算符B 作用于函数后的新函数再被算符A 作用;算符的平方等于算符作用于函数后的新函数再被该算符作用。算符的乘法还服从结合律和分配律,但是一般不服从交换律。满足乘法交换律的两个算符称为对易的算符。

当算符A 满足 A[

()()]A ()A ()f x g x f x g x ±=± 称A 为线性算符。如d/dx 就是线性算符,而 ln 和 sin 不是线性算符。

当A 满足 **A (A )d d =????τ??τ或 **1221A (A )d d =????τ??τ

称A 为自轭算符或厄密算符。这里积分是对所有变量的全部变化空间积分。

各种力学量对应的算符

表中列出的是各种力学量对应的算符,其中坐标算符就是其自身,也就是说坐标算符作用于函数就等于坐标乘以该函数。

本征方程、本征值和本征函数

如果一个算符A作用于函数f,所得的函数是一个常数乘以f,即 A f =αf则称这一方程为算符A的本征方程,常数α是算符A的本征值,函数f 则为算符A 的本征函数。

例:算符A=d/dx,函数f=e2x

Af=d/dx(e2x)=2 e2x=2f

可见,f是算符A的本征函数,本征值为2

例:算符A=d/dx,函数f=e2x

算符A 作用于函数f 就是对函数f 求一阶导数,等于2f ,因此算符A 作用于函数f 等于2f 为一个本征方程,f 是算符A 的本征函数,本征值为2。 4.2.2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假定Ⅰ微观粒子的状态和波函数

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可以用波函数(,,,)x y z t ψ来描述。(,,,)x y z t ψ是系统的状态函数,是系统所有粒子的坐标和时间的函数。

不含时间的实物粒子波的波函数(,,)x y z ψ描述微观系统的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稳定态,称为定态波函数。

一般情况下定态波函数ψ是复数形式ψ=f+ig ,f 和g 是坐标的实函数,ψ的共轭函数

ψ*=f-ig 。定态波函数与其共轭函数的乘积为实函数,且为正值。为书写方便波函数与其共轭函数的乘积常表示为波函数模的平方或波函数的平方

由于波强度正比于粒子在空间某处的出现几率,而波强度可用振幅平方ψψ*表示,所以|ψ2|正比于空间某点粒子出现的几率,|ψ2|亦即粒子的几率密度。|ψ2

|d τ为空间某点附近体积元d τ内粒子出现的几率。定态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系统稳定态的函数,它的物理意义不仅是由模的平方描述的几率密度体现出来,而且它将决定该状态的很多物理量,以此来描述这个状态。这就是它的物理意义。 由于波函数描述的是几率波,所以ψ必须满足下列3个条件。 (1)ψ必须是单值函数

在空间每一点ψ只能有一个值。由于粒子在空间每一点出现的几率只能有一个值,因此波函数在每一点也只能取一个值。 (2)ψ必须是连续函数

由于粒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密度是连续,因此波函数必须是连续的。后面我们会看到,波函数所满足的是一个二阶偏微分方程,要使波函数的二阶偏导数有意义,则要求要求波函数对坐标的一阶偏导数也必须是连续的。 (3)ψ必须是有限且平方可积的

|ψ2|代表了粒子的几率密度,几率是一个有限值,因此波函数应该是有限的。由于波函数模的平方乘体积元在空间的积分是粒子在空间出现的几率,因此波函

数必须是平方可积的。在全空间内粒子出现的几率为1,因此要求*1

d=

?

全空间

ψψτ

满足该积分式的波函数称为归一化波函数。

符合单值、连续和平方可积这三个条件的波函数称为合格波函数或品优波函数。如果波函数未归一化,即波函数模的平方在全部空间对体积元的积分不等于1,而等于一个常数K

2

||d K

=

?

全空间

ψτ

K是一个正的有限数值。可将波函数除以常数K的平方根,此时有

2

2

||1|'|

d d

?

==

?

??

全空间全空间

τψτ

波函数'=

ψ与ψ代表粒子的同一状态,为归一化的波函数,

常数C=称为归一化因子。由非归一化波函数ψ求得归一化波函数ψ’的过程,称为函数归一化。

假定Ⅱ关于力学量及其算符的假定

微观粒子系统的每一个力学量均对应一个量子力学算符。若某一力学量F的算符

F作用于波函数(,,,)

x y z t

ψ,等于某一常数α乘以波函数,即波函数是算符 F的本征函数, F F

ψψ

=那么这一微观粒子的的力学量F对波函数所描述的状态就有确定的数值α,即力学量F的实验观测值将于算符 F的本征值α对应。

如果系统处于任一波函数ψ所描述的状态中,而波函数ψ不是算符 F的本征函数,即算符F作用于波函数ψ不等于常数乘以波函数ψ,那么,这时进行力学量的测量,将得不到力学量F

确定的数值,此时可用下式来求得平均值F:

*

*

F d

F

d

ψψτ

ψψτ

=

?

?

如果波函数ψ是已归一化的,则力学量F

的平均值为 *

F F d

ψψτ

=?(念作:波函数的共轭函数乘以算符F作用于波函数在全空间对体积元的积分)

假定Ⅲ薛定谔方程

微观粒子系统的运动规律遵从薛定谔方程。 h H

i t

ψψ?-

=?

式中 H

为哈密顿算符,即: 2

22h H V m

=-?+ 对微观粒子系统的定态,则有: H

E ψψ= 哈密顿算符是能量算符,对应系统的能量E ,系统的能量E 等于系统的动能与势能之和E=T+V 。定态波函数是不随时间变化的,描述的是体系的稳定状态,其能量E 有确定值 假定Ⅳ 态的叠加原理

经典力学中波动具有可叠加性,量子力学中假设德布罗意波同样具有可叠加性,服从态叠加原理。

若ψ1,ψ2,…,ψn 为某一微观系统的可能状态,则由它们的线性组合所得的ψ也是该系统可能存在的状态。

1122n n i i i

C +C ++C =C =???∑ψψψψψ

系数C 1,C 2,…,C n 为任意常数。其数值的大小反映由ψ所决定的性质中ψi 的贡献,C i 越大,相应ψi 的贡献也越大。可以证明,几个能量相同的状态线性组合所得的状态仍具有相同的能量。由能量不同的状态线性组合所得的状态具有一些新的性质。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应该是和波动有关的一个新型方程,即薛定谔方程,应用这个方程,可由粒子的初始状态求得任一时刻的状态,得到波函数的具体形式。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它不是从某些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在德布罗意波概念启发下,归纳总结出来的,也是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来的。 5、定态薛定谔方程

薛定谔方程有含时方程和定态方程两种形式,为更好地理解薛定谔方程,在此尝试用类比的方法推演薛定谔方程的引出。我们以最简单的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为例。由于实物粒子的定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而在经典的波动力学中有量子化特征的只有驻波。光波中频率为ν,波长为λ沿x 方向传播的平面驻波的波动方程为cos[2(

)]x

A t =-ψ

πνλ

若考虑不受任何外场作用的粒子,即势能为零的粒子(称为自由粒子),其动量p 和能量E 都是常数,将德布罗意关系式E=h ν,x

h p =

λ代入,则得

2c o s [

()]

x

A x p E t h

=-πψ 此式不再是描述经典的平面波,而是描述自由粒子一维运动状态的德布罗意波。 将方程两边对x 求导得22sin[

()]x x d p A xp E t dx

h

h

=

ππ

再次对x 求导得

2

2

2

22

2

222cos[()]x x x d p A xp Et p h h h dx

????=--=- ? ?????

ψπππψ

令2h =

π

,由于动能为2

2x

p T m

=

,代入整理得

2

2

2

2d T m dx

-=

ψ

ψ

自由粒子一维运动的定态薛定谔方程,m 为质量。

如果粒子势能不为零,而只是坐标的函数V=V(x),系统能量E=T+V ,动能T=E-V ,代入方程得2

2

2

()2d E V m dx

-

=-

ψ

ψ

或2

2

2

2d V E m dx

-

+=

ψ

ψψ

采用类似方法,可以从三维驻波波动方程引出描述实物粒子三维运动的定态薛定谔方程2

222

2222d d d V E m dx dy dz ??

-

+++= ?

??

ψψψψψ令2222

2

2

2

d

d

d

dx

dy

dz

?=

+

+

称为Laplace 算

符,则定态薛定谔方程可改写为22

2V

E m

??

-?+= ???

ψψ,令 2

22H

V m

=-?+ 称为哈

密顿算符

可得到 H

E =ψψ

定态薛定谔方程

用量子力学来解决定态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写出微观粒子系统的势能函数。然后,将它代入定态薛定谔方程中,通过求解,得到具体的定态波函数ψ。

所求得的每一个解

ψ

表示该微观粒子系统的某一种稳定状态,与这个解相对应的能量E ,就

是该微观粒子系统在此稳定状态时的总能量。下面就以一维势箱中自由粒子的运动为例,应用量子力学来进行讨论。

6、一维势箱中的自由粒子运动

如图所示,一个长度为l 的一维势厢中有一个质量为m 的自由粒子沿x 轴方向做一维平动,粒子的势能在势箱中(图中Ⅱ区)为零,在势箱壁或势箱外(图中Ⅰ,Ⅲ区)的任何位置均为无穷大。这样粒子的运动就限制在x=0和x=l 之间,而不可能跃出势箱。

由于势箱内势能为零,势箱外为无穷 该系统的势能V 为: 0

0()0x l

V x x l

<

及x

由于粒子只能在势箱内运动,因此只有在势箱内,波函数不为零,而在势箱壁及

势箱外波函数为零,因此可得到波函数的边界条件0

0()00x l x x l ≠<

及x ψ。

0x ≤和x l ≥时,波函数为零,0

时波函数才不为零。这样在解薛定谔方程

时只需要考虑在势箱内情况。

当0x l <<时,0V =,薛定谔方程为:

2

2

2

20d m E dx

+

=

ψψ

这是一个二阶线性齐次的常微分方程,该方程的通解为:

22cos sin A x B x h h ????

=+ ? ?????ππψ

下面就利用波函数的边界条件和归一化条件来确定系数A 和B 。 代入边界条件(0)0x ==ψ,可得到ACOS0=0,因cos0=1,所以A=0

方程的解为sin B x h

??=

??

?

ψ 代入边界条件()0l =ψ

,得sin 0B h

??= ?

?

?

。由于A 已经等于零,若B 再

等于零,则波函数恒等于零,没有意义,因此B 不等于零,

只有sin 0

h

?=??

?

这就要

2l n h

=ππ,n 为不等于零的整数,由此可得到系统能量

222

8n n h E ml

=

其中n=1,2,3,…称为量子数。能量带下标n 表示能量由量子数n 决定。

将求得的能量代入方程的解()sin n n x x B l ??

= ???πψ,再将解得的波函数归一

化,由于粒子只出现在0和l 之间,所以积分限变为从0到

l 2

2

2

*sin 12l

l n x B l dx B dx l ??

=

=

= ???

??

πψψ

,因此可得B =

所以解得的波函数为()n n x x l ??=

???

πψ,其中n=1,2,3,… 从能量公式看出,势箱中粒子的能量随量子数n 的变化取一些分立值E 1,E 2,E 3,…,即能量是量子化的。两相邻能级的间隔

22

22212

2

2

(1)(21)888n n n n h n h h

E E E n m l

m l

m l

++?=-=

-

=

+

随着l 的增大,能级间隔减小,l →∞时,能级间隔趋于零,即宏观系统能量是连续的。量子数最小为1,此时的能级E1所对应的是能级最低的状态,称为基态。n ≥2时所对应的态称为激发态。微观系统中,粒子基态能量不为零,因为势箱中势能V=0,所以该能量为粒子的动能。只要势箱宽度l 是有限值,粒子动能就恒大于零,该能量称为零点能。

本图形是基态、第一和第二激发态时势箱中粒子的波函数图形和粒子出现的几率分布图形。其中左图是为势箱中粒子不同状态的波函数示意图;右图为对应各状态粒子的几率分布情况

通过对量子力学解一维势箱中自由粒子运动的结果的讨论,可以总结出如下五个特性:

(1)势箱中粒子的运动具有多种运动状态,各种状态具有不同的几率密度分布和不同的能量。

(2)能量是量子化的,系统能量的不连续性是微观粒子的重要特性。 (3)势箱中粒子能量不为零,至少为

22

8h

m l

,这个基态能量称为零点能。这说明即

使体系达到绝对零度,这个能量仍然存在。由于粒子的势能为零,这个能量是粒子的动能,说明粒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

(4)势箱中粒子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粒子在箱中各处的几率密度是不均匀的,不同状态的几率密度分布也是不同的。粒子的运动具有波的性质。

(5)由于波动性的存在,波函数可以为正值,可以为负值,也可以为零。波函数等于零的点称为节点,节点数为n-1,各状态随着能量的增加,节点数增加。 这些特性,是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现象,统称为量子效应。量子效应是所有微观粒子受一定势能场束缚的共同特征。当质量m 不断增大,粒子受束缚空间范围不断增大时,量子效应也会消失,体系变为宏观体系。 7、三维势箱中自由粒子的平动

下面讨论三维势箱中自由粒子的平动,假设一个质量为m 的粒子,在边长为a 、b 和c 的三维方势箱中平动,粒子在势箱内的热能为零,在势箱壁和势箱外的势能为无穷大。分别以x,y 和z 表示边长的3个方向,则势箱的3个方向除了长度不同以外没有其他不同

该系统的势能V 为:0

0,0,0,

(,,)0,0,0x a y b z c V x y z x a y b z c

<<<<<

及x 及y 及z

由于粒子只能在势箱内运动,因此在势箱内波函数不为零,在势箱壁及势箱外波函数为零,所以波函数

0,0,0,

(,,)00,0,0x a y b z c x y z x a y b z c ≠<<<<<

=≤≥≤≥≤≥?

及x 及y 及z ψ 在三维势箱内运动的自由粒子的薛定谔方程为:

2

2

2

22

2

2

20m E x

y

z

???+

+

+

=???

ψψψψ这是一个三变量偏微分方程,

一般采用分离变量法解方程。

假设:x y z =ψψψψ,为三个独立函数乘积,其中ψx 、ψy 、ψz 分别为x 、y 、z 的函数。能量为三个量的加和x y z E E E E =++ 将ψ=ψx ψy ψz 代入方程,

得到:

2

2

2

2

2

2

2

1112()0y

x

z

x y z x y

z m E E E x

y

z

???+

+

+

++=???

ψ

ψψψψ

ψ

因为x 、y 和z 为3个独立变量,Ex 、Ey 和Ez 为三个常数,可将方程分为三个独立的单变量方程。

2

2

2

120x

x x m E x

?+

=?

ψψ

2

2

2

120y

y y

m E y

?+

=?

ψ

ψ

2

2

2

120z

z z m E z

?+

=?

ψψ 分别解得

x x n x a

=;

πψ

y y

n y b

=;

πψ

z z n z c

=πψ

222

8x x n h

E m a

=

; 222

8y y

n h

E m b

=; 222

8z z n h E m c

=

其中n x =1,2,3,…,n y =1,2,3,…,n z =1,2,3,… 由此可得:x y z ψψψψ

=z n z c

π=

t x y z E E E E =++22

2

2

2

2

2

(

)8y x z n n

n h

m a

b

c

=

+

+

对于立方势箱:a b c == 22

2

2

2

()8t x y z h

E n n n m a

=

++ 1x y z n n n ===的量

子态称为基态,其他的量子态均为激态。当处于激发态时,可能出现两个以上的波函数(量子态)处在同一能级上,即是多重能级,它对应的状态称为多重态,

第1章 量子力学基础-习题与答案

一、是非题 1. “波函数平方有物理意义, 但波函数本身是没有物理意义的”。对否 解:不对 2. 有人认为,中子是相距为10-13 cm 的质子和电子依靠库仑力结合而成的。试用测不准关系判断该模型是否合理。 解:库仑吸引势能大大地小于电子的动能, 这意味着仅靠库仑力是无法将电子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的,这个模型是不正确的。 二、选择题 1. 一组正交、归一的波函数123,,,ψψψ。正交性的数学表达式为 a ,归一性的 表达式为 b 。 () 0,() 1i i i i a d i j b ψψτψψ** =≠=?? 2. 列哪些算符是线性算符------------------------------------------------------ (A, B, C, E ) (A) dx d (B) ?2 (C) 用常数乘 (D) (E) 积分 3. 下列算符哪些可以对易-------------------------------------------- (A, B, D ) (A) x ? 和 y ? (B) x ?? 和y ?? (C) ?x p 和x ? (D) ?x p 和y ? 4. 下列函数中 (A) cos kx (B) e -bx (C) e -ikx (D) 2 e kx - (1) 哪些是 dx d 的本征函数;-------------------------------- (B, C ) (2) 哪些是的22 dx d 本征函数;-------------------------------------- (A, B, C ) (3) 哪些是22dx d 和dx d 的共同本征函数。------------------------------ (B, C ) 5. 关于光电效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可多选) ------------------(C,D ) (A)光电流大小与入射光子能量成正比 (B)光电流大小与入射光子频率成正比 (C)光电流大小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D)入射光子能量越大,则光电子的动能越大 6. 提出实物粒子也有波粒二象性的科学家是:------------------------------( A )

17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 一、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掌握物质波波长的计算。 2. 了解不确定性原理的意义,掌握用不确定关系式计算有关问题。 3. 了解波函数的概念及其统计解释,理解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4. 掌握用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一维无限深势阱的简单问题,并会计算一维问题中粒子在空间某区间出现的概率。 5. 了解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和空间量子化,了解斯特恩-盖拉赫试验及微观粒子的自旋。 6. 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壳层结构。 二、基本内容 1. 物质波 与运动的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动,在此意义下,微观粒子既不是经典意义下的粒子,也不是经典意义下的波。描述其波动特性的物理量v 、λ和描述其粒子特性的物理量E 、p 由德布罗意关系 h E v = p h = λ 联系起来,构成一幅统一的图像。 2. 波函数 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进行描述所使用的函数,一般写为(,)t ψr , 波函数的主要特点: (1)波函数必须是单值、有限、连续的; (2)*(,)(,)1t t d xd yd z ψψ=???r r (归一化条件) ; (3)*(,)t ψr ,(,)t ψr 表示粒子在t 时刻在(x 、y 、z )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

概率,称为概率密度。 特别注意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i E t A e --ψ= p.r 式中P 和E 分别为自由粒子 的动量和能量。 3. 不确定性原理 1927年海森堡提出:对于一切类型的测量,不确定量?x 和? x p 之间总有 如下关系: ?x ?x p ≥2 同时能量的不确定量? E 与测定这个能量所用的时间(间隔)? t 的关系为: ?E ?t ≥ 2 不确定性原理完全起源于粒子的波粒二象特性,与所用仪器与测量方法无关。 4. 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t ψr 所满足的方程。若已知微观粒子的初始条件,则可由薛定谔方程决定任一时刻粒子的状态。在势场(,) U t r 中,薛定谔方程可写为 2 2 2?- m (,)U t ψ+r t i ?ψ?=ψ 若势能函数() U U ≡r 与时间无关,则可将(),t ψr 写成()() f t ψr ,其中()ψr 满 足定态薛定谔方程 2 2 2? -m () ψr +()U r () ψr =E () ψr 而)(t f =Et i e - ,此时有 () ,t ψr 、)t =() ψr Et i e - 这种形式的波函数称为定态波函数,它所描写的微观粒子的状态则称为定态。在一维情况下,定态薛定谔方程成为 2 22 ()()()() 2d x U x x E x m d x -ψ+ψ=ψ 5.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定态薛定锷方程及波函数

(完整版)南华物理练习第13章答案

第十三章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 练习一 选择题 1. 内壁为黑色的空腔开一小孔,这小孔可视为绝对黑体,是因为它( B ) (A) 吸收了辐射在它上面的全部可见光; (B)吸收了辐 射在它上面的全部能量; (C)不辐射能量; (D)只吸收不辐射能量。 2. 一绝对黑体在温度 T i = 1450K 时,辐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 1,当温度降为 725K 时, 辐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 2,则1/ 2为(D ) 3. 一般认为光子有以下性质( A ) (1)不论在真空中或介质中的光速都是 c ; (2)它的静止质量为零;(3)它的动量为h v /c 2; (4)它 的动能就是它的总能量;(5)它有动量和能量,但没有质量。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 ) (A) ( 2) (4); (B) (3) (4) ( 5); (C) (2) (4) (5); (D) ( 1) (2) ( 3)。 4. 已知某单色光 照射到一金属表面产生了光电效应,若此金属的逸出电势是 U b (使电子从 二. 填空题 1. 用辐射高温计测得炉壁小孔的辐射出射度为 2 2.8 W/cm 2,则炉内的温度为 1.416X 103K o 2. 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 5800K ,直径为1 3.9 X 108m 如果认为太阳的辐射是常数,表面积 保持不变,则太阳在一年内辐射的能量为 1.228X 1b 34 j ,太阳在一年内由于辐射而损失 的质量为 1.3647 X 1b 17 kg o 3. 汞的红限频率为 1.09 X 1015H Z ,现用=2000?的单色光照射,汞放出光电子的最大初速 度 V b = 7.73 105 m/s ,截止电压"=1.7V o 4. 如果入射光的波长从 400nm 变到300nm 则从表面发射的光电子的遏止电压 增大(增大、 减小)。 三. 计算题 1. 星星可以看作绝对黑体, 今测得太阳辐射所对应的峰值 (A) ,2 ; (B) 1/ . 2 ; (C) 2 ; (D) 1/2。 金属逸出需做功eU b ),则此单色光的波长 必须满足:(A ) hc hc (A) ; (B) elb elb (C) eU b hc , (D) eU0 o hc

作业10量子力学基础( I ) 作业及参考答案

() 一. 选择题 [ C]1.(基础训练2)下面四个图中,哪一个 正确反映黑体单色辐出度 M Bλ (T)随λ 和T的变化关 系,已知T2 > T1. 解题要点: 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黑体的辐 射出射度M0(T)与黑体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 M0 (T)随温度的增高而迅速增加 维恩位移律: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其单色辐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 m λ向短波方向移动。 [ D]2.(基础训练4)用频率为ν 的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 为E K;若改用频率为2ν 的单色光照射此种金属时,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A) 2 E K.(B) 2hν - E K.(C) hν - E K.(D) hν + E K. 解题要点: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2 1 2m h mv A ν=+, 式中hν为入射光光子能量, A为金属逸出功,2 1 2m mv为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即 E K。所以有:0 k h E A ν=+及' 2 K h E A ν=+,两式相减即可得出答案。 [ C]3.(基础训练5)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后能发射赖曼系(由激发态跃迁 到基态发射的各谱线组成的谱线系)的最长波长的谱线,至少应向基态氢原子提供的能量是 (A) 1.5 eV.(B) 3.4 eV.(C) 10.2 eV.(D) 13.6 eV. 解题要点: 根据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莱曼系: 2 11 (1 R n ν λ ==- 式中,71 1.09677610 R m- =?,称为里德堡常数,2,3, n= 最长波长的谱线,相应于2 n=,至少应向基态氢原子提供的能量1 2E E h- = ν, 又因为 2 6. 13 n eV E n - =,所以l h E E h- = ν=?? ? ? ? ? - - - 2 21 6. 13 2 6. 13eV eV =10.2 eV [ A]4.(基础训练8)设粒子运动的波函数图线 分别如图19-4(A)、(B)、(C)、(D)所示,那么其中确定粒 子动量的精确度最高的波函数是哪个图? 解题要点: 根据动量的不确定关系: 2 x x p ???≥ (B) x (A) x (B) x (C) x (D)

第一章量子力学基础和原子轨道报告

第一章 量子力学基础与原子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一维势箱解的量子化由来( ) ① 人为假定 ② 求解微分方程的结果 ③ 由势能函数决定的 ④ 由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决定的。 2.下列算符哪个是线性算符( ) ① exp ② ▽2 ③ sin ④ 3.指出下列哪个是合格的波函数(粒子的运动空间为 0+)( ) ① sinx ② e -x ③ 1/(x-1) ④ f(x) = e x ( 0 x 1); f(x) = 1 ( x 1) 4.基态氢原子径向分布函数D(r) ~ r 图表示( ) ① 几率随r 的变化 ② 几率密度随r 的变化 ③ 单位厚度球壳内电子出现的几率随r 的变化 ④ 表示在给定方向角度上,波函数随r 的变化 5.首先提出微观粒子的运动满足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 ) ①薛定谔 ② 狄拉克 ③ 海森堡 ③波恩 6.立方势箱中22 810m a h E <时有多少种状态( ) ① 11 ② 3 ③ 7 ④ 2 7.立方势箱在22 812m a h E ≤的能量范围内,能级数和状态数为( ) ①5,20 ② 6,6 ③ 5,11 ④ 6,17 8.下列函数哪个是22 dx d 的本征函数( ) ① mx e ② sin 2x ③ x 2+y 2 ④ (a-x)e -x 9.立方势箱中22 87m a h E <时有多少种状态( ) ① 11 ② 3 ③ 4 ④ 2 10.立方势箱中22 89m a h E <时有多少种状态( ) ① 11 ② 3 ③ 4 ④ 2 11.已知x e 2是算符x P ?的本征函数,相应的本征值为( ) ① i h 2 ② i h 4 ③ 4ih ④ πi h

第十三章 量子力学基础2作业答案

(薛定谔方程、一维无限深势阱、隧道效应、能量和角动量量子化、电子自旋、多电子原子) 一. 选择题 [ C ]1. (基础训练 10)氢原子中处于2p 状态的电子,描述其量子态的四个量子数(n ,l ,m l ,m s )可能取的值为 (A) (2,2,1,2 1 -). (B) (2,0,0,21). (C) (2,1,-1,2 1 -). (D) (2,0,1,21). ★提示:2p 电子对应的量子数n = 2; l = 1,只有答案(C )满足。 [ C ]2. (基础训练11)在激光器中利用光学谐振腔 (A) 可提高激光束的方向性,而不能提高激光束的单色性. (B) 可提高激光束的单色性,而不能提高激光束的方向性. (C) 可同时提高激光束的方向性和单色性. (D) 既不能提高激光束的方向性也不能提高其单色性. [ D ]3. (自测提高7)直接证实了电子自旋存在的最早的实验之一是 (A) 康普顿实验. (B) 卢瑟福实验. (C) 戴维孙-革末实验. (D) 斯特恩-革拉赫实验. [ C ]4. (自测提高9)粒子在外力场中沿x 轴运动,如果它在力场中的势能分布如图19-6所示,对于能量为 E < U 0从左向右运动的粒子,若用 ρ1、ρ2、ρ3分别表示在x < 0,0 < x a 三个区域发现粒子的概率,则有 (A) ρ1 ≠ 0,ρ2 = ρ3 = 0. (B) ρ1 ≠ 0,ρ2 ≠ 0,ρ3 = 0. (C) ρ1 ≠ 0,ρ2 ≠ 0,ρ3 ≠ 0. (D) ρ1 = 0,ρ2 ≠ 0,ρ3 ≠ 0. ★提示:隧道效应。 二. 填空题 1. (基础训练17)在主量子数n =2,自旋磁量子数2 1 =s m 的量子态中,能够填充的最大电子数是___4___. ★提示:主量子数n =2的L 壳层上最多可容纳228n =个电子(电子组态为2622s p ),如 仅考虑自旋磁量子数2 1 =s m 的量子态,则能够填充的电子数为上述值的一半。 图 19-6

第十七章量子力学简介解答和分析

习题十七 17-1 计算电子经过V U 1001=和V U 100002=的电压加速后,它的德布罗意波长1λ和2λ分别是多少? 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长与该运动粒子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 解:电子经电压U 加速后,其动能为eU E k =,因此电子的速度为: m 2e v U = 根据德布罗意物质波关系式,电子波的波长为: )(23 .12nm U emU h m h ==v =λ 若V U 1001=,则12301.=λnm ;若V U 100002=,则012302.=λnm 。 17-2 子弹质量m =40 g, 速率m/s 100=v ,试问: (1) 与子弹相联系的物质波波长等于多少? (2) 为什么子弹的物质波性不能通过衍射效应显示出来? 分析 本题考察德布罗意波长的计算。 解:(1)子弹的动量 )s /m kg (410010403?=??==-v m p 与子弹相联系的德布罗意波长 )m (1066.14 1063.63434 --?=?==p h λ (2) 由于子弹的物质波波长的数量级为m 10 34-, 比原子核的大小(约m 1014-)还小得多, 因此不能通过衍射效应显示出来. 17-3 电子和光子各具有波长0.2nm ,它们的动量和总能量各是多少? 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德布罗意物质波的波长公式。 解:由于电子和光子具有相同的波长,所以它们的动量相同,即为: )/(1032.3102.01063.624934 s m kg h p ??=??==---λ 电子的总能量为: )(1030.81420J hc c m E e -?=+=λ 而光子的总能量为:

第22章量子力学基础教案

第二十二章量子力学基础知识 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1926年薛定谔给出物质波的波函数基本动力学方程----------薛定谔方程, 玻恩对波函数统计解释。1927年海森堡提出著名的不确定关系。 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各建立矩阵力学、新力学和波动力学, 形成了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 ----------------------------------------------------------------------------------------------------------------- 教学要求: * 了解实物粒子的波动性及实验,理解物质波的统计意义; * 能用德布罗意关系式计算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 了解波函数统计意义及其标准化条件和归一化条件,

会简单计算粒子的概率密度及归一化常数; * 理解不确定关系并作简单的计算; * 了解薛定谔方程及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 了解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波函数求解步骤, 学会用波函数求概率密度和发现粒子的概率。 教学内容: §22-1波粒二象性 §22-2 波函数 §22-3 不确定关系 §22-4 薛定谔方程(简略,一维定态薛定谔方程) §22-5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的粒子 §22-6 势垒隧道效应 * §22-7 谐振子 * 教学重点: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其统计意

义; 概率密度和发现粒子的概率计算; 实物粒子波的统计意义—概率波; 波函数的物理意义及不确定关系。 作业 22-01)、22-03)、22-05)、22-07)、 22-09)、22-11)、22-13)、22-15)、 22-17)、22-18)、----------------------------------------------------------------------- §22-1 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德布罗意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整个世纪以来,在辐射理论方面,比起波动的研究方法来,是过于忽略了粒子的研究方法;那么在实物理论上,是否发生了相反的错误,把粒子的图象想象得太多, 而过于忽略了波的图象?”德布罗意根据光与实物

(完整版)南华物理练习第13章答案

第十三章 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 练 习 一 一. 选择题 1. 内壁为黑色的空腔开一小孔,这小孔可视为绝对黑体,是因为它( B ) (A) 吸收了辐射在它上面的全部可见光; (B) 吸收了辐射在它上面的全部能量; (C) 不辐射能量; (D) 只吸收不辐射能量。 2. 一绝对黑体在温度T 1 = 1450K 时,辐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λ1,当温度降为725K 时,辐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λ2,则λ1/λ2为( D ) (A) 2; (B) 2/1; (C) 2 ; (D) 1/2 。 3. 一般认为光子有以下性质( A ) (1) 不论在真空中或介质中的光速都是c ;(2) 它的静止质量为零;(3) 它的动量为h ν/c 2; (4) 它的动能就是它的总能量;(5) 它有动量和能量,但没有质量。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 A ) (A) (2)(4); (B) (3)(4)(5); (C) (2)(4)(5); (D) (1)(2)(3)。 4. 已知某单色光照射到一金属表面产生了光电效应,若此金属的逸出电势是U 0(使电子从 金属逸出需做功eU 0),则此单色光的波长λ必须满足:(A ) (A) 0hc eU λ≤ ; (B) 0hc eU λ≥; (C) 0eU hc λ≤; (D) 0 eU hc λ≥。 二. 填空题 1. 用辐射高温计测得炉壁小孔的辐射出射度为2 2.8W/cm 2,则炉内的温度为 1.416×103K 。 2. 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5800K ,直径为1 3.9×108 m ,如果认为太阳的辐射是常数,表面积保持不变,则太阳在一年内辐射的能量为 1.228×1034 J ,太阳在一年内由于辐射而损失的质量为1.3647×1017 kg 。 3. 汞的红限频率为1.09×1015 Hz ,现用λ=2000?的单色光照射,汞放出光电子的最大初速度0v =5 7.7310 m/s ? ,截止电压U a = 1.7V 。 4. 如果入射光的波长从400nm 变到300nm ,则从表面发射的光电子的遏止电压增大(增大、减小)。 三. 计算题 1. 星星可以看作绝对黑体,今测得太阳辐射所对应的峰值波长λm1=5500?,北极星辐射所对应的峰值波长λm2=0.35μm ,求太阳的表面温度T 1和北极星的表面温度T 2 .

第十七章 量子物理基础习题解

第十七章 量子物理基础 17–1 用辐射高温计测得炉壁小孔的辐射出射度为22.8W/cm 2,则炉内的温度为 。 解:将炉壁小孔看成黑体,由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4T T M B σ=得炉内的温度为 34 8 44 10416.11067.5108.22) (?=??==-σ T M T B K 17–2 人体的温度以36.5?C 计算,如把人体看作黑体,人体辐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 。 解:由维恩位移定律b T =m λ得人体辐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为 33m 10363.95.30910898.2?=?== -T b λnm 17–3 已知某金属的逸出功为A ,用频率为1ν的光照射该金属刚能产生光电效应,则该金属的红限频率0ν= ,遏止电势差U c = 。 解: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W m h += 2 m 2 1v ν,A W =,当频率为1ν刚能产生光电效应,则02 12 m =v m 。故红限频率 h A /0=ν 遏止电势差为 ()01011ννννν-=-=-= e h e h e h e W e h U c 17–4 氢原子由定态l 跃迁到定态k 可发射一个光子,已知定态l 的电离能为0.85eV ,又已知从基态使氢原子激发到定态k 所需能量为10.2eV ,则在上述跃迁中氢原子所发射的光子的能量为 eV 。 解: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6.130-=E eV ,而从基态使氢原子激发到定态k 所需能量为 E ?=10.2eV ,故定态k 的能量为 eV 4.32.106.130-=+-=?+=E E E k 又已知eV 85.0-=l E ,所以从定态l 跃迁到定态k 所发射的光子的能量为 eV 55.2=-=k l E E E 17–5 一个黑体在温度为T 1时辐射出射度为10mW/cm 2,同一黑体,当它的温度变为2T1时,其辐射出射度为[ ]。 A .10mW/cm 2 B .20mW/cm 2 C .40mW/cm 2 D .80mW/cm 2 E .160mW/cm 2 解:由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黑体的总辐射能力和它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4T T M B σ= 故应选(E )。

大学物理讲义(第15章量子力学基础)第五节

§15.5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系统理论是量子力学,它是薛定谔、海森伯等人在 1925~1926年期间初步建立起来的.本节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 一、波函数极其统计解释 在经典力学中我们已经知道,一个被看作为质点的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用 它的位置矢量和动量来描述的.但是,对于微观粒子,由于它具有波动性,根据不确 定关系,其位置和动量是不同时具有确定值的,所以我们就不可能仍然用位置、动 量及轨道这样一些经典概念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称为量子 态,是用波函数来描述的,这个波函数所反映的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就是德布罗意 波.这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例如一个沿X 轴正方向运动的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由粒子,由于能量E 和动量p 都是恒量,由德布罗意关系式可知,其物质波的频率ν和波长λ也都不随时间变化,因此自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是一个单色平面波. 对机械波和电磁波来说,一个单色平面波的波函数可用复数形式表示为 )(2)x/λνt πi Ae t y(x,--= 但实质是其实部.类似地,在量子力学中,自由粒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函数可表示 为 η)/(0)(Px Et i e t x,--ψ=ψ 式中0ψ是一个待定常数, η/0iPx e ψ相当于x 处波函数的复振幅,而ηiEt/e -则反映波函 数随时间的变化. 对于在各种外力场中运动的粒子,它们的波函数要随着外场的变化而变化.力 场中粒子的波函数可通过下面要讲的薛定谔方程来求解. 经典力学中的波函数总代表某一个物理量在空间的波动,然而量子力学中的 波函数又代表着什么呢?对此,历史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但都未能完善的解 释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直到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提出波函数的 统计解释才完善的解释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玻恩认为:实物粒子的德布 罗意波是一种几率波;t 时刻,粒子在空间 r 附近的体积元dV 中出现的几率dW 与该处波函数的模方成正比,即 V t r,Ψt r,ΨV t r,ΨW *d d d 2 )()()(== (15.35) 由式(15.35)可知,波函数的模方2)(t r,Ψ代表t 时刻粒子在空间r 处的单位体积中 出现的几率,称为几率密度.这就是波函数的物理意义,波函数本身没有直接的物

《新编基础物理学》第15章习题解答和分析

第15章 早期量子论 15-1 某物体辐射频率为14 6.010Hz ?的黄光,问这种辐射的能量子的能量是多大? 分析 本题考察的是辐射能量与辐射频率的关系. 解: 根据普朗克能量子公式有: -3414196.6310 6.010 4.010(J)h εν-==???=? 15-2 假设把白炽灯中的钨丝看做黑体,其点亮时的温度为K 2900. 求: (1) 电磁辐射中单色辐出度的极大值对应的波长; (2) 据此分析白炽灯发光效率低的原因. 分析 维恩位移定律告诉我们,电磁辐射中单色辐出度的极大值对应的波长与温度的乘积等于一个常量.由此可以直接由维恩位移定律求解. 解 (1)由维恩位移定律,得 -3 -72.89810=9.9910(m)=999(nm)2900 b T λ?==? (2)因为电磁辐射中单色辐出度的极大值对应的波长在红外区域,所以白炽灯的发光 效率较低。 15-3 假定太阳和地球都可以看成黑体,如太阳表面温度T S =6000K ,地球表面各处温度相同,试求地球的表面温度(已知太阳的半径R 0=6.96×105km ,太阳到地球的距离r =1.496×108km )。 分析 本题是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的应用。 解: 由 40T M σ= 太阳的辐射总功率为 242 8482 0026 44 5.671060004(6.9610)4.4710(W) S S S P M R T R πσππ-===?????=? 地球接受到的功率为 622262211 17 6.3710() 4.4710()422 1.49610 2.0010(W) S E E E S P R P R P d d ππ?===???=? 把地球看作黑体,则 2 4 2 44E E E E E R T R M P πσπ== 290(K)E T ===

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5版)辅导系列-章节题库-第13章 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圣才出品】

第13章 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 学基础 一、选择题 1.用频率为ν的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若改用频率为2 ν的单色光照射此种金属时,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 A . B . C .D .【答案】C 【解析】因为 所以2.关于不确定关系 ,以下几种理解正确的是( )。 A .粒子的动量不能准确确定 B .粒子的坐标不能准确确定 C .粒子的动量和坐标不能同时准确确定 D .不确定关系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不适用于宏观粒子 【答案】C 3.一个光子和一个电子具有相同的波长,则( )。

A.光子具有较大的动量B.电子具有较大的动量C.电子与光子的动量相等D.电子和光子的动量不确定【答案】C 4.设粒子运动的波函数如图A、B、C 、D四个选项所示。那么,其中 ______选项确定 粒子动量的准确度最高;而______选项确定粒子位置的准确度最高。 A. B. C. D. 【答案】A ;D 二、填空题 1.当波长为300nm的光照射在某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那么,此金属的遏止电势差,截止频率。 【答案】2.5V;4.0×1014Hz 2.在康普顿效应中,波长为λ0的入射光子与静止的自由电子碰撞后反向弹回,而散射光子的波长变为λ,则反冲电子获得的动能为______。

【答案】 3.原子内电子的量子态由四个量子数表征.当一定时,不同量子态的数目为______,当n 、l 一定时,不同量子态数目为______,当n 一定时,不同的量子态数目为______。 【答案】2;2(21+1);2n 2 4.按量子力学理论,若氢原子中电子的主量子数n =3,那么它的轨道角动量可能有个取值;若电子的角量子数l =2,则电子的轨道角动量在磁场方向的分量可能取的各个值为______。 【答案】3; 三、问答题 1.用光的波动说解释光电效应实验存在哪些困难? 答:(1)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吸引,必须从外部获得足够的能量才能从金属中逸出。按照波动理论,光的能量是由光的强度决定的,而光的强度又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跟频率无关,因此无论光的频率如何,只要光的强度足够大或照射时间足够长,都能够使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产生光电效应。然而这跟实验结果是直接矛盾的。极限频率的存在,即频率低于某一数值的光不论强度如何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这是波动理论不能解释的。

第15章量子力学习题解答

第15章 量子物理基础习题 15.1 钾的光电效应红限波长为μm 62.00=λ。求(1)钾的逸出功;(2)在波长nm 330=λ的紫外光照射下,钾的遏止电势差。 解:(1)逸出功eV 01.2J 1021.31900=?== =-λνhc h W (2)由光电效应方程W m h m +=221υν及022 1eU m m =υ 可得 V 76.10=-=-=e W e hc e W e h U λν 15.2 铝的逸出功为4.2eV ,今用波长为200nm 的紫外光照射到铝表面上,发射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多少?遏止电势差为多大?铝的红限波长是多大? 解:(1)由光电效应方程W m h m +=22 1υν,得 eV 0.2J 1023.321192=?=-=-=-W hc W h m m λ νυ (2)由022 1eU m m =υ,得 V 0.22120==e mv U m (3)由00λνhc h W ==,得 nm 2960==W hc λ 15.3 钨的逸出功是4.52eV ,钡的逸出功是2.50eV ,分别计算钨和钡的截止频率。哪一种金属可以作可见光范围内的光电管阴极材料? 解:由光电效应方程W m h m +=22 1υν可知,当入射光频率

.02 120===υννm h W 表面,其初动能时,电子刚能逸出金属因此0ν是能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的最低频率(即截止频率),它与材料的种类有关。 钨的截止频率 z h W H 1009.115101?==ν 钡的截止频率 z h W H 10603.015202?== ν 对照可见光的频率范围0.395×1015~0.75×1015z H 可知,钡的截止频率02ν正好处于该范围内,而钨的截止频率01ν大于可见光的最大频率,因而钡可以用于可见光范围内的光电管阴极材料。 15.4 钾的截止频率为4.62×1014z H ,今以波长为435.8nm 的光照射,求钾放出的光电子的初速度。 解:根据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 W m h m +=22 1υν 其中 0νh W =, λ νc = 所以电子的初速度 152/10s m 1074.5)(2-??=??????-=νλυc m h 由于逸出金属的电子的速度c <<υ,故式中m 取电子的静止质量。 15.5 用波长nm 1.00=λ的光子做康普顿散射实验。求散射角为900的散射波长是多少?(普朗克常量h =6.63×10-34J ·s ,电子静止质量m e =9.11×10-31kg ) 解:(1)康普顿散射光子波长改变为: m 10024.0)cos 1(10-?=-=?θλc m h e m 10024.1100-?=?+=λλλ

程守洙《普通物理学》(第6版)(下册)-第13章 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3章 早期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基础 13.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复习思考题 §13-1 热辐射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设 13-1-1 两个相同的物体A和B,具有相同的温度,如A物体周围的温度低于A,而B物体周围的温度高于B.试问:A和B两物体在温度相同的那一瞬间,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是否相等?单位时间内吸收的能量是否相等? 答:单位时间内辐射的能量和吸收的能量不相等. (1)物体的辐出度M(T)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出的各种波长的 总辐射能.由其函数表达式可知,在相同温度下,各种不同的物体,特别是在表面情况(如粗糙程度等)不同时,Mλ(T)的量值是不同的,相应地M(T)的量值也是不同的. 若A和B两物体完全相同,包括具有相同的表面情况,则在温度相同时,A和B两物 体具有相同的辐出度. (2)A和B两物体在温度相同的那一瞬间,两者的温度与各自所处的环境温度并不 相同,即未达到热平衡状态.因为A物体周围的环境温度低于A,所以物体A在单位时间 内的吸收能小于辐射能;又因为B物体周围的环境温度高于B,所以物体B在单位时间内 的吸收能大于辐射能.因为两者的辐出能相同,所以单位时间内A物体从外界吸收的能量 大于B物体从外界吸收的能量.

13-1-2 绝对黑体和平常所说的黑色物体有何区别?绝对黑体在任何温度下,是否都是黑色的?在同温度下,绝对黑体和一般黑色物体的辐出度是否一样? 答:(1)①绝对黑体(黑体)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对任何波长的辐射能的吸收比都等于1,即aλ(T)=1的物体.绝对黑体不一定是黑色的,它是完全的吸收体,然而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吸收比等于1的黑体,它是一种像质点、刚体、理想气体一类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验中通常以不透明材料制成开有小孔的空腔作为绝对黑体的近似,空腔的小孔就相当于一个黑体模型. ②黑色物体是指吸收大部分色光,并反射部分复色光,从而使人眼看不到其他颜色,在人眼中呈现出黑色的物体.现实生活中的黑色物体的吸收比总是小于1,如果吸收比等于1,那么物体将没有反射光发出,人眼也就接收不到任何光线,那么黑色物体也就不可视了. 因为绝对黑体对外界的能量不进行反射,即没有反射光被人眼接收,从这个角度讲,它是“黑”的.如同在白天看幽深的隧道,看起来是黑色,其实是因为进入隧道的光线很少被发射出来,但这并不代表隧道就是黑色的.然而,黑色物体虽然会吸收大部分色光,但还是会反射光线的,只是反射的光线很微弱而已.所以,不能将黑色的物体等同于黑体. (2)绝对黑体是没有办法反射任何的电磁波的,但它可以放出电磁波来,而这些电磁波的波长和能量则全取决于黑体的温度,却不因其他因素而改变.黑体在700K以下时,黑体所放出来的辐射能量很小且辐射波长在可见光范围之外,看起来是黑色的.若黑体的温度超过700K,黑体则不会再是黑色的了,它会开始变成红色,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分别有橘色、黄色、白色等颜色出现,例如,根据冶炼炉小孔辐射出光的颜色来判断炉膛温度.

第13章 量子力学基础..

第13章 量子力学基础 13.1 绝对黑体和平常所说的黑色物体有什么区别? 答:绝对黑体是对照射其上的任意辐射全部吸收而不发生反射和透射的物体,而平常所说的黑色物体是只反射黑颜色的物体。 13.2 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内容是什么? 答:普朗克量子假设的内容是物体发射和吸收电磁辐射能量总是以νεh =为单位进行。 13.3 光电效应有哪些实验规律?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光电效应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为:1)阴极K 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射的光子数与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2)存在截止频0ν;3)光电子的初动能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而与频率成线性关系; 4)光电效应是瞬时的。 用光的波动理论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在于:1)按照波动理论,光波的能量由光强决定,因而逸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由光强决定,但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初动能却与光强无关;2)若光波供给金属中“自由电子”逸出表面所需的足够能量,光电效应对各种频率的光都能发生,不应存在红限;3)光电子从光波中吸收能量应有一个积累过程,光强越弱,发射光子所需时间就越长。这都与光电效应的实验事实相矛盾。 13.4 波长λ为0.1nm 的X 射线,其光子的能量ε= J 151099.1-?;质量m = kg 321021.2-?;动量p = 1241063.6--???s m kg . 13.5 怎样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 答:光即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光是粒子和波的统一,波动和粒子是光的不同侧面的反映。 13.6 氢原子光谱有哪些实验规律? 答: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在于氢原子光谱都由分立的谱线组成,并且谱线分布符合组合规律 )11()()(~2 2n k R n T k T kn -=-=ν k 取 ,3,2,1,分别对应于赖曼线系,巴耳米线系,帕形线系,. 13.7 原子的核型结构模型与经典理论存在哪些矛盾? 答:原子的核型结构与经典理论存在如下矛盾:1)按经典电磁辐射理论,原子光谱应是连续的带状光谱;2)不存在稳定的原子。这些结论都与实验事实矛盾。 13.8 如果枪口的直径为5mm,子弹质量为0.01kg,用不确定关系估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横

上海理工 大学物理 第十三章 量子力学基础1答案

(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玻尔理论、波粒二象性、波函数、不确定关系) 一. 选择题 [ D]1. 当照射光的波长从4000 ?变到3000 ?时,对同一金属,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测得的遏止电压将: (A) 减小0.56 V.(B) 减小0.34 V. (C) 增大0.165 V.(D) 增大1.035 V.[] (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s,基本电荷e =1.60×10-19 C) 解题要点: ) ( ) ( 1 2 1 2λ λ c c e h v v e h U a - = - = ? ∴ [ C]2. 下面四个图中,哪一个正确反映黑体单 色辐出度M Bλ(T)随λ 和T的变化关系,已知T2 > T1. 解题要点: 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黑体的辐射出射度M0(T)与黑体 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即 . M0 (T)随温度的增高而迅速增加 维恩位移律:随着黑体温度的升高,其单色辐出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 m λ向短波方向移动。 [ D]3. 在康普顿散射中,如果设反冲电子的速度为光速的60%,则因散射使电子获得的能量是其静止能量的 (A) 2倍.(B) 1.5倍. (C) 0.5倍.(D) 0.25倍. 解题要点: (B)

因散射使电子获得的能量:202c m mc K -=ε 静止能量:20c m [ C ]4. 根据玻尔的理论,氢原子在n =5轨道上的动量矩与在第一激发态的轨道动量矩之比为 (A) 5/4. (B) 5/3. (C) 5/2. (D) 5. 解题要点: L = m e v r = n 第一激发态n =2 [ B ]5. 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线系中谱线最小波长与最大波长之比为 (A) 7/9. (B) 5/9. (C) 4/9. (D) 2/9. 解题要点: 从较高能级回到n=2的能级的跃迁发出的光形成巴耳末系 l h E E h -=ν c =λν 23max E E ch -=λ 2 min E E ch -= ∞λ [ B ]6. 具有下列哪一能量的光子,能被处在n = 2的能级的氢原子吸收? (A) 1.51 eV . (B) 1.89 eV . (C) 2.16 eV . (D) 2.40 eV . 解题要点: 2 6.13n eV E n -= l h E E h -=ν=?? ? ??--- 2 226.136.13eV n eV [ D ]7. 将波函数在空间各点的振幅同时增大D 倍,则粒子在空间的分布概率将 (A) 增大D 2倍. (B) 增大2D 倍. (C) 增大D 倍. . (D) 不变. 解题要点: 注意与各点的概率密度区分开来. 二. 填空题

第十九章 量子力学基础( I ) 作业参考答案(2015)

() 一. 选择题 [ D ]1.(基础训练1)在加热黑体过程中,其最大单色辐出度(单色辐射本领)对应的波长由0.8 μm 变到0.4 μm ,则其辐射出射度(总辐射本领)增大为原来的 (A) 2倍. (B) 4倍. (C) 8倍. (D) 16倍. [ ] 提示: 由维恩位移定律:T m λ=b ,∴m λ∝ T 1,即1221 m m T T λλ= 又由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总辐射出射度: 0400 ()()M T M T d T λλσ∞ ==? 444022140112()0.8 ()(16()0.4 M T T M T T λλ∴==== [ D ]2.(基础训练4)用频率为ν 的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 大动能为E K ;若改用频率为2ν 的单色光照射此种金属时,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 动能为: (A) 2 E K . (B) 2h ν - E K . (C) h ν - E K . (D) h ν + E K . 提示: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2 012 m h mv A ν=+, 式中h ν为入射光光子能量,0A 为金属逸出功,2 12 m mv 为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即E K 。 所以有:0k h E A ν=+及' 02K h E A ν=+,两式相减即可得出答案。 [ C ]3.(基础训练5)要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受激发后能发射赖曼系(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发射的各谱线组成的谱线系)的最长波长的谱线,至少应向基态氢原子提供的能量是 (A) 1.5 eV . (B) 3.4 eV . (C) 10.2 eV . (D) 13.6 eV . 提示: 根据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莱曼系:2 1 1 (1)R n νλ = =- 最长波长的谱线,相应于2n =,至少应向基态氢原子提供的能量12E E h -=ν,又因为26.13n eV E n - =,所以l h E E h -=ν=???? ??---2216.1326.13eV eV =10.2 eV

大学物理讲义(第15章量子力学基础)第二节

§15.2 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 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后的最初几年中,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普朗克本人也总是试图回到经典物理的轨道上去.最早认识普朗克假设重要意义的是爱因斯坦,他在1905年发展了普朗克的思想,提出了光子假设,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一、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金属在光的照射下,有电子从表面逸出,这 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效应中逸出金属表 面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子在电场的作用下 所形成的电流叫光电流.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 装置如图15.3所示.在一个抽空的玻璃泡内装 有金属电极K(阴极)和A(阳极),当用适当频率的 光从石英窗口射入照在阴极K 上时,便有光电子 自其表面逸出,经电场加速后为阳极A 所吸收, 形成光电流.改变电位差U AK ,测得光电流 i ,可得 光电效应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15.4所示. 实验研究表明,光电效应有如下规律: 1)阴极K 在单位时间内所发射的光电子数 与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从图15.4可以看出,光电流i 开始时随 增 大而增大,而后就趋于一个饱和值 , 它与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 发射的光 子数成正比.所以单位时间内从阴极 K 发射的光电子数与照射光强成正 比. 2)存在截止频率. 实验表明,对一定的金属阴极,当 照射光频率小于某个最小值i s 时,不 管光强多大,都没有光电子逸出,这个 最小频率v 0称为该种金属的光电效应截止频率,也叫红限,对应的波长0λ称为截止波长.每一种金属都有自己的红限. 3)光电子的初动能与照射光的强度无关,而与其频率成线性关系. 在保持光照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电位差U AK ,发现当U AK =0时,仍有光电流.这显然是因为光电子逸出时就具有一定的初动能.改变电位差极性,使U AK <0 ,当反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