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约瑟难题”引起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88.00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和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先在西方产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下面,我对这个问题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农业的兴衰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假如农业获得了重大收入,那么国家肯定繁荣昌盛,假如农田失收,国家肯定要面临走向衰亡的威胁。
所以,如何发展农业,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成了当时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发明,首先,是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这四大发明在中国并没有发扬光大。
造纸术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益处其实并不大,只是文人阶层可以应用。
印刷术也是如此。
指南针甚至成了占卜用的工具,而火药到最后只是成为了人们娱乐的工具(制作烟花爆竹),而西方却将这个技术发扬光大,比如说制作枪炮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认为,这几项发明都没有在农业方面有重大贡献,所以说,当时这几项发明并没有被中国人好好利用。
而西方却将这些发明应用于航海,战争等各个领域,所以发扬光大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在中国,对农业没有贡献的科技,是不能很好发展下去的。
这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下一个例子中得到验证。
在数学方面,祖冲之研究出来的圆周率为什么得到很好的重视呢?因为这个研究对制作农业工具很有帮助。
在天文学方面,凡是对于天气的预测有重要贡献的研究都受到了重视,而关于天体运行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多少人进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关于天气的预测对农业有重要的帮助,而天体运行对农业没有什么帮助。
而这些研究也跟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凡是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有益于当时的农业发展。
而在西方,经济基础并不是农业,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临近海边,比如说希腊,希腊临近海边,所以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进行商品贸易,这样就给了人们足够的时间去想象,于是西方哲学便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
题一:关于约瑟之问原因的个人思考1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战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得人民没有一个长久的稳定环境。
绝大多数的人民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所以,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研究科学。
或者说,不能很好的保证科学的连续发展(每次大围的战争或者自然灾害发生时,很多科学技术往往会失传)。
而欧洲在中世纪之后没有遇到过大围的严重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
2经济基础的特殊性在十六世纪以来的中国经济中,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这种经济附束了绝大多数的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的缺乏造成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难以获得发展。
相反,英国由于圈地运动,给资本主义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在工业革命期间,农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一直在快速下降,而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来自全世界,来源充足。
由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不彻底,使得中国人民可农可牧,一个从事工商业的劳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纯粹的工商业劳动力有,但比例小),而且工商业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的工商业(因为工商业所需要的原材料绝大多数是来自国的农业剩余产品),一旦农业经济发生停滞甚至衰落(事实上,农业经济自十六世纪以后,始终没有大幅度突破过宋朝时的顶峰,自十九世纪以降,农业经济就衰落了),工商业就不肯能独立发展下去。
欧洲不一样,三次分工很彻底,从事工商业者很难再从事农业,而从事农业者可以从事工商业,使得欧洲在农业经济衰退时,其工商业照样可以不受影响的发展。
其经济为农牧混合经济,其中的牧业的生产(主要是羊毛生产)可以随着需求的扩大而扩大生产,市场经济就顺势发展了起来。
3思想观念第一,近代科学为技术科学,为西方所重视,而中国,只注重表面而缺少关注其在原理,非常注重实用性,即注重经验科学。
比如说微积分,导数,万有引力,孟德尔遗传定理等等,在中国几乎找不到。
因为这对农业军事等方面没有任何实用性,因此,造成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只能进行量的积累,没有质的突破。
统治者是农业生产者的代表,不可能以牺牲农业去支持商业的。
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的原因分析——由“李约瑟难题”引起的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提出了拥有较高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的科技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落的怪像,与此相应的是,在诺贝尔奖创立的109年的历史上,中国大陆诺贝尔奖得主却为零。
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研本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科研投入不足,从而阻碍了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损害了国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传统主流文化不鼓励技术创新,注重事、缺少物的概念;以应试和升学作为最高目标的古代科举制和当代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科研领域缺乏学术自由,忽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李约瑟难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无论哪个领域如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就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奖励激励着人们不断奋斗,不断在在各领域取得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今,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产品、艺术的成就都与名目繁多的奖励相关。
然而,在科学界人们一般把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统称为诺贝尔科学奖,它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级别最高的国际性奖项。
有人这样评价诺贝尔奖:“如果把科学比作一座神圣殿堂的话,那么,诺贝尔奖就是科学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张红雷,2003)。
事实上,由于诺贝尔奖评审制度的严格性以及对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强调是的它不再是一个奖项而已,其意义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它不仅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的肯定和奖励,更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科研、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反映。
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不仅让人想起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在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史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个难题的提出引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技文化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能解答“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我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着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
其主题是:“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斯蒂文,牛顿这样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者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问题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难题。
李约瑟难题触及了中国人民的伤心之处,不少学者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根据各种资料提供的信息,各个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
这些观点还可以继续讨论,即使没有共识,也会给以人们启迪。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中国着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着名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对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众多学者对“李约瑟难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难找到较为统一的答案,不过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不能随意予以否认。
总体来说,学者们将产生“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林鸿伟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
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
(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
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
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
(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
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
摘要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这个问题,分别为:1、中国古代、近代科技分别与西方古代、近代科技发展的比较。
2、中西方文化体制的差异对科技的影响。
3、个人对传统文化与科技的一些看法。
正文谈起中国的历史,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毫无疑问是最闪耀的一点。
华夏名族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就。
印刷术、造纸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们还影响力世界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在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起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即使抛开四大发明不谈,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仍然数不胜数,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数学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农业上《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工艺上《天工开物》等等等等,无一不彰显着中国古代引领世界科技文化成就。
然而,自从马可·波罗游记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与研究东方文明。
1643年牛顿诞生、1765年瓦特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欧美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与此同时的中国却在科技上停滞不前,1840年前后,英国的机器化生产已基本取代手工业生产,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47年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建立,开启了电气化时代。
从马可·波罗的诞生到工业革命电气化的开始,欧洲经历了约6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超过了中国。
从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科技开始迅速发展进而超越中国是在文艺复兴之后。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的原因分析——由“李约瑟难题”引起的思考摘要:“李约瑟难题”提出了拥有较高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的科技发展过程中逐渐衰落的怪像,与此相应的是,在诺贝尔奖创立的109年的历史上,中国大陆诺贝尔奖得主却为零。
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研本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使得科研投入不足,从而阻碍了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损害了国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传统主流文化不鼓励技术创新,注重事、缺少物的概念;以应试和升学作为最高目标的古代科举制和当代应试教育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科研领域缺乏学术自由,忽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李约瑟难题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界,无论哪个领域如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成就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奖励激励着人们不断奋斗,不断在在各领域取得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今,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产品、艺术的成就都与名目繁多的奖励相关。
然而,在科学界人们一般把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学奖、化学奖以及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统称为诺贝尔科学奖,它是世界公认的最具权威、最有影响、级别最高的国际性奖项。
有人这样评价诺贝尔奖:“如果把科学比作一座神圣殿堂的话,那么,诺贝尔奖就是科学殿堂里至高无上的王冠”(张红雷,2003)。
事实上,由于诺贝尔奖评审制度的严格性以及对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强调是的它不再是一个奖项而已,其意义已经上升到国家的层面。
它不仅是对科学家在某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的肯定和奖励,更代表了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发展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科学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科研、文化等综合实力的反映。
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不仅让人想起研究中国科技发展史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
李约瑟在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史进行研究总结后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这个难题的提出引来许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科技文化进行相关研究,以期能解答“李约瑟难题“。
一.何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全面的表述:“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立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要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李约瑟,1975)也就是虽然中国在古代曾经出现过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杰出的科学技术成就,且自公元1世纪至15世纪,科学技术也一直是走在西方国家前面,然而,近代的科学文明却诞生在刚刚摆脱中世纪黑暗的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中成长。
“李约瑟难题”指出拥有较高古代文明的中国在近代的科技发展中逐渐衰落的怪像。
事实上,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和李约瑟难题实为同一问题。
因此,通过“李约瑟难题”反思中国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对于解答“李约瑟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历年诺贝尔奖得主的情况诺贝尔奖创立于1901年,设有物理、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经济学及和平6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有重大突破性贡献的人。
在109年的历史上,共有811人和22个国际性组织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192人获物理奖、157人获化学奖、195人获生理学和医学奖、107人获文学奖、96人和22个国际性组织获和平奖、64人获经济学奖(见表1)。
其中,自然科学领域的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和医学奖被世界公认为最有影响力、最具权威的、级别最高的奖,其受到的关注最多。
表1 获得各项诺贝尔奖的人数表2展示了从1901年到2009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数最多的前10位国家以及学科分布情况。
从表2可知,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人数最多的前十个国家占总获奖人数的91.8%,剩下的8.2%的人数分布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阿根廷、以色列等近20个国家中。
而排名前十的国家中,美国在三大学科中的获奖人数最多,处于霸主地位,在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中囊括了一半的奖章,远远多于其他国家。
表2 截至2009年获诺贝尔科学奖人数最多的前10位国家表3 截至2009年美国人获得各项诺贝尔奖的情况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生产大国,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数量已居世界之首,数学神童比比皆是,几乎囊括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各课竞赛的金牌,但为什么与诺贝尔奖无缘呢?有学者曾作过统计,一个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科学实力的国家,自革命胜利或独立后30至40年内,一般会出现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例如,巴基斯坦是29年,印度是30年,前苏联是39年,捷克是41年,波兰是15 年(刘道玉,2005),然而,新中国成立已经51年了,我们在诺贝尔奖牌的统计上还是零。
另有一位美国的科学家甚至这样说:“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统计,中国应该有15个爱因斯坦,印度有10个,美国只有3个”。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产生这种怪像呢?三.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的原因分析科技发展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科学水平、经济基础等有关, 而且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政策、创新环境等密不可分。
笔者将从经济、文化、政治、教育、科研本身等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大陆诺贝尔奖零现象原因。
(一)经济原因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经济是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科学研究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它的发展深受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影响。
科研活动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包括科研经费、实验设备等,离开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科学研究就难以为继。
1.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阻碍了科技进步从表2的分析可见,历年诺贝尔奖得主主要分布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这四个国家的获奖人数占总数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亚洲国家的所占比例低于5%。
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国外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社会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人们的经济活动仅限于解决最基本的衣食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国的社会经济有了极大地发展,人民也摆脱了饥寒交迫、食不果腹状态,逐步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全世界也处于较高水平。
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但人均GDP却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中西部尤其是东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
总之,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较低,为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成为我党的基本路线。
经济不发达既限制了国家对科学研究的财政投入的力度,也限制了国民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
国家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增加国家的财富,国民一心一意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增加个人的财富;同时,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活动,投入多,回报慢而且回报率低,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条件下,国家和国民对科研的投入和关注则相对较少。
此外,落后的经济对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没有吸引力,不但不能留住本国的人才,更不可能将其他国家的人才引进来,如获得诺贝尔奖的五位华人: 物理学家李政道、物理学家杨振宁、物理学家丁肇中、化学家李远哲、物理学家朱棣文都定居在美国。
据统计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20%的外国血统。
2.科研投入不足科学研究需要充足的、长期的经费支持和优秀的实验设备作为后盾,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更容易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
自1901年以来,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逐年上升,这和美国政府不断增加对科研的投入密不可分。
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每年通过国家和私人资金向基础研究投入数十万乃至上百亿美元的经费,建立了先进的实验室,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主任V·布什向总统杜鲁门提交了《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的报告,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且还提出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基础科学的建议,并与1950年建立了国家科学基金会。
此后,联邦政府成为最主要的基础研究经费的提供者,其所提供的资金始终占一半以上。
近几年,美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更是有增无减,1993年R & D经费投入为1658.49亿美元,1994年为1691亿美元,1995年为1710亿美元,而这三年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为289.02亿美元、291.7亿美元和295.6亿美元,分别占当年R & D投入的17.4 %、17.3 %和17.3 %。
再来看看中国的经费投入情况,中国1993年的R & D经费投入为196亿元,1994年为222.24 亿元,1995年为286.亿元,1993年和1995年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分别为13.13亿元和17.45亿元,分别占当年R & D投入的6.7 %和6.1 %。
比较中美两国每年在基础研究经费方面的投入可以发现:美国每年的投入相当于中国的160倍,这个差距是十分巨大的。
国内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各学科项目申报困难重重,尤其是文科类的项目经费少之又少。
同时,科研经费的缺乏使得实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慢,国内很少著名的优秀实验室很少,许多大学的实验设备非常落后。
总之,物质层面的贫乏必然不利于上层建筑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美国科学社会学家伯纳德·巴伯认为,“某些自由社会(如美国和英国)在某些方面要比某些极权社会(如纳粹德国和苏联) 对于科学更加有利”(伯纳德·巴伯,1991)。
由此可见,一国的政治民主程度对于国民的创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对于培养国民的主体性起了重要的作用。
主体性指个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中国虽然实行民主集中制,但是民主的程度很低。
低水平的民主化很容易压抑国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感,进而不利于创造力的释放。
所谓创新就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超越现实、打破现存的秩序。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组成部分, 是最高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只有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唤醒和激发人的主体意识, 才能解放人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