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 ;袁行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 ;袁行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  ;袁行霈)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元明清  ;袁行霈)

元代

元代社会与文学

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

四大悲剧: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四大爱情戏: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特点:

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一般一折用一套曲子,多少不一,但属同一宫调,第一支曲子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用“煞”或“尾”。“楔子”指四折以外加的短小的独立段落,通常是放在第一折前面,作为剧情开端,介绍故事由来(相当于序幕)有时也放在各折之间,类似过场戏。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支或两支单曲。剧末附“题目正名”。

二)表演形式特点:曲、科、白相结合。

1、曲:指唱段。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2、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指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做悲科”、“做倒科”、“笑科”、“打科”、“雁叫科”等。

三)脚色分行特点:

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散曲的特点:

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

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5、散曲风格可分为本色派和文采派两种类型,前者本色豪放,后者斑斓婉丽。

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

1、自然与显畅。

2、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

3、大异于温柔敦厚传统的文学观念。

说话

指讲故事,其中,“话”为口传故事。唐代已有其名,至宋元而成为一种职业,极为繁荣。当时说话,有所谓“四家”之分,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各有门庭,自成路数。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为主。合声是以演出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

话本

指说话人的底本,即文字记录的口传故事。也包括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它故事文本。

小说话本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等几部分组成。入话是话本的开端部分,多用诗词起兴,再缀一与本篇话本题旨相关的小故事。常见的套语为“权做个得胜回头”。正话是话本的主体部分。结尾往往以一首诗总结主题后结束,也有用评论收场,或者用“话本说彻,权作散场”来结束。题材内容有灵怪、烟粉,奇传、公案,兼朴刀、杆棒、妖术、神仙。代表作品有《碾玉观音》《错斩崔宁》等。

讲史话本:

《新编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包括《武王伐付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和《三国志平话》)其中《三国志平话》的成就较高。

诸宫调:

是一种有说有唱而以唱为主的文艺样式,因为它用各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所以称为诸宫调。现存《刘知远诸宫调》和《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本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1、思想内容:热情地歌颂爱情,颂扬青年男女对礼教的反抗

2、艺术成就:①改变了原作的主题。以崔张出走和最终团圆代替了始乱始弃的结局,表现了新的主题。②结构的宏伟和情节的曲折变化。作者把原本三千字的《莺莺传》扩大为一万字说唱文学。③善于叙述。无论景物点染、气氛酝酿和人物事件的进展都能挥洒自如地运用曲词和说白加以表现,并且擅长人物内心的刻画。④作者提炼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也吸收了古典诗词里的句子与词汇,写成了朴素而流畅的曲调。

元曲四大家

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以《救风尘》、《望江亭》为代表的爱情剧,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

《窦娥冤》第三折

1、思想内容:

揭露社会的不公正。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需要继续修改)

2、艺术手法:

塑造人物的特点:(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2)在正面人物身上,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点。

张弛交错的戏剧结构。

强烈壮美的悲剧气氛。

质朴明快而又具有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窦娥的形象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

有一股怨气,“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还有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很无奈悲哀,“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有屈无处伸,这种痛苦是无法言喻的。

“西厢”故事的演变

(一)开创阶段。元稹《莺莺传》。

特点:1、三千多字的小说。2、故事是始乱终弃,最后悲剧结局。3、人物的性格比较简单。张生是一个作风轻佻的无情的公子;莺莺性格温柔、善解人意、懦弱、屈服命运。4、主题思想陈腐,宣扬的是女人祸水、男尊女卑。

(二)建构阶段。

北宋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德麟又作10组《商调蝶恋花》基本沿袭《莺莺传》的内容,将文言小说改变成韵散相间的讲唱体鼓子词。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对西厢故事一次重要的改造,赋予了西厢故事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是一次全新的蜕变,为西厢故事最后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

1、形式上,由一部传奇小说变成了一部说唱艺术。篇幅扩大了,内容也增多了。三千字发展为五万多字。形式上更接近戏剧了。

2、结局变了。喜剧的大团圆结局。

3、修正了人物性格。张生:由无情而多情。莺莺:在温柔多情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反抗精神。红娘、老夫人:地位重要了,红娘成了崔张爱情的纽带;老夫人则成了戏剧冲突的另一方,封建礼教的代表。

(三)完成阶段。

王实甫《西厢记》。西厢题材到了王实甫得手里,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改造。

1、体裁:由原来的说唱文学变为了戏曲。叙事体变成了代言体。

2、主题:由原来的“才子配佳人”变成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3、情节:注意突出爱情主题,戏剧冲突更加集中。

4、人物:注意性格典型性和一致性。人物性格更集中、更合理。张生由多情而专情,莺莺:由单纯而复杂。

总而言之,“西厢”故事的演进,经历四百年的过程,终于走向了完美。值得注意的有三点:一是由悲剧而大团圆;二是人物性格由简单而复杂;三是突出和提升了爱情主题。

(简说版:《会真记》—宋代说唱艺术(鼓子词等)—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变化.)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1、两条冲突线索: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的矛盾;以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

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剧情的发展。

戏剧冲突的四个高潮:①佛店巧遇→老妇人不许→孙飞虎事件→张生计退贼兵→老夫人赖婚;②矛盾转移为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③拷红四两拨千斤;④郑恒的“赖婚”,实则是老妇人的又一次“赖婚”。

2、戏剧冲突的发展节奏鲜明,波波叠起、悬念丛生、情节起伏跌宕不落窠臼。全剧的戏剧冲突的发展,并不是平铺直进,而是有张有弛,急缓相间,引人入胜。全剧四个高潮,每个高潮的出现,都有一个酝酿、积聚、渐进的过程,突发事变既出人意料,又是逻辑的必然。

人物形象分析:

(一)莺莺:

1、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爱情心理。这一过程也是她性格形成的重要过程,也是对礼教突破的过程。

麻木无知(张生出现前)。莺莺是一位遵循礼教、恪守妇道的贵族小姐。---觉醒复苏(张生出现后)。莺莺成了一位爱情觉醒了的怀春少女。---认识深化,认识由貌而才而德。---爱情的担忧。担心张生贵了之后“停妻再娶妻”。

2、做假好瞒。想的和说的不一样,说的和做的不一样。当着人花言巧语,背着人唉声叹气,暗地里泪流满面。

3、重情轻利。一是大情。“寺警”一折在为难之际,她想的不是别人为她牺牲(不期待英雄救美),而是以牺牲自己去保全别人。二是爱情高于一切,功名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追求的是:“但得一个并头莲,强煞于状元及第”。她反复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红娘:1、善良、成人之美,任劳任怨,总是为他人做嫁衣裳。2、机智——以礼对礼。常摆出一副俨然正经的架势,满口孔孟道学,令对手哭笑不得。3、泼辣——斗争精神强,明辨是非,有正义感。

(三)张生:1、本质上的志诚种、傻角。这是莺莺眼中的张生。2、外在形式表现为风魔汉。这是红娘眼中的张生。3、性格上的银洋蜡枪头。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

(一)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想

长亭路上[端正好] 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一煞] 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收尾]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二)精确细腻的心理刻画

人物心理:①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②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③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④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①直抒胸臆: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②借景言情: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③以情称景: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④妙用修辞: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三)自然华美的语言风格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1、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2、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3、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长亭送别》中崔莺莺的形象

焦点是其对科举功名的态度。表现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的曲词:①对拆散鸳鸯的不满:[滚绣球]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②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梧桐雨》的剧情

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梧桐雨》的意蕴

《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诗《长恨歌》中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句。将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白朴以自身的体验为依据,来摹写唐明皇的内心世界:唐王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失去的杨妃后的苍老、寂寞与哀伤。表达了对盛衰荣枯无法预料和把握的幻灭感。既是写历史人物,也渗透了白朴的人世沧桑和人生悲凉之感。

《梧桐雨》的艺术特色:

(一)社会悲剧: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结局凄凉。

(二)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梧桐雨》的文人化的趣味,以典雅优美、富于抒情诗特征的曲词著名。通过大量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把语言写得非常华美。抒情气氛特别浓郁,抒情缠绵悱恻、哀思婉转。

《墙头马上》的剧情

《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新乐府诗《井底引银瓶》。

热情赞美男女间的自由结合。主人公:李千金、裴少俊。

李千金理直气壮地为自己的私奔行为辩护,用泼辣的语言回击裴尚书等人对于自己的指责。大胆表述对于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墙头马上》艺术特色

(一)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二)运用对比方法,突出主要人物形象。

李千金:渴望爱情和婚姻,无媒自聘,离家私奔,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反驳裴尚书,拒绝裴家父子,注重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坚毅而又倔强。

裴少俊的软弱与李千金的坚强的对比。

裴行俭的虚伪与李千金的真诚的对比。

(三)语言质朴自然。

马致远,晚号东篱,大都人。明·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现存杂剧《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六种,另与他人合作《黄粱梦》。

《汉宫秋》对历史题材的改造

(一)对主题的改造。马致远将正史中的汉强匈奴弱改为汉弱匈奴强;将昭君自动请行改为匈奴以武力强索昭君;将昭君出塞后结婚生子改为投江自杀。从而,将原故事表现民族和睦的主题改为反抗民族压迫的主题。

(二)对历史人物进行了改造。将民族和睦的象征或政治的牺牲品的王昭君改写成带有悲剧色彩的爱国女英雄。将好色而昏庸的汉元帝改写成一个有双重性格的人物形象:既昏庸无能又忠于爱情。将毛延寿由画工身份改变为中大夫,从一般小人变为卖国汉奸,意在批判宋末变节投降元军的卖国奸臣。围绕着汉元帝、王昭君的形象,他向人们揭示的主要是对历史、对人生的体悟,抒发自己无法主宰命运、只能任由播弄的悲哀。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大都作家群包括: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纪君祥、杨显之、石子章、王仲文

纪君祥《赵氏孤儿》一部历史剧,主要依据《史记》敷演而成。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搆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杨显之《潇湘雨》以男人负心为题材的婚变剧。批判封建社会儒士富贵易妻的丑恶社会现象。以描写人物心理见长,语言质朴自然。杨显之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

2、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真定为主,旁及大名、保定、涿州、彰德等地。

较著名的作家作品有:李文蔚《燕青博鱼》、尚仲贤《柳毅传书》、戴善甫《风光好》、郑廷玉《看钱奴》贾仁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悭吝人的形象。

3、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以东平人居多,同时也包括济南、棣州、益都等地的作家。以创作水浒戏著名。

康进之《李逵负荆》成功的运用了喜剧手法。其一是误会性的戏剧冲突,其二是采用拖延的手法,展示喜剧性误会的发展。是现存元杂剧中唯一与《水浒传》故事相符的一个剧本。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高文秀人称“小汉卿”。是元代写水浒戏最多的作家。《李逵负荆》与《双献功》堪称元代水浒戏的双璧。

李好古《沙门岛张生煮海》人神相爱的故事。与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称为元代神话剧中的“双璧”。

武汉臣《老生儿》社会伦理剧。

3、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作家群居于平阳,兼及太原、大同等地区。

石君宝《秋胡戏妻》

李潜夫《灰栏记》著名的公案剧。早在19世纪就被介绍到欧洲。现代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据此改编为《高加索灰栏记》。

吴昌龄是元代写西游戏最多的作家,有西游故事杂剧3种。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的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郑光祖《倩女离魂》本事出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主人公是张倩女和王文举。从两个方面叙写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倩女的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二)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艺术方面富于浪漫色彩;辞藻俊美,刻画人物细致入微。郑光祖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

乔吉《两世姻缘》对爱情的追求热烈而执着,生死不渝,奇情动人。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宫天挺《死生交范张鸡黍》历史剧。歌颂朋友间真挚深厚的友谊和生死不渝的信义,抨击了仕途的黑暗。宫天挺喜欢写有关君臣之道、朋友之义一类的比较严肃的题材,对戏曲功能的认识偏重于道德教育方面。

金仁杰《萧何月下追韩信》描写楚汉之际韩信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彷徨,尤其是“烟波名利”两难的处境。

杨梓《敬德不伏老》写唐代尉迟恭的故事。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塑造了一个勤劳致富、遵守信义、节俭好学的儒商形象,肯定了商业行为的正当性,说明元代的商业文化已影响了元杂剧的创作,商人形象已作为正面主角出现。

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南戏:即南曲戏文的简称。产生于宋代,繁荣于元代。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兴艺术样式。最初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明·祝允明在《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

徐渭《南词叙录》:始于南宋光宗朝。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

(二)在演唱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主要以南曲演唱。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

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北曲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南曲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

(四)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南戏现存的著名作品:

(一)《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二)元末明初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三)高明《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元杂剧殿军”、“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

《琵琶记》故事的演变及悲剧意蕴:

题材处理:此剧是由负心汉题材改造而成的。此剧的题材早就在民间流传,写的是蔡伯喈和赵五娘的婚变故事。

演进变化:1、形式:由说唱艺术到戏曲。2、内容:由悲剧到喜剧。3、态度:对书生由谴责到同情,最后肯定。

悲剧意蕴和局限:

1、揭示出蔡家悲剧的真正根源:(1)从结局来看,孝子不孝。(2)从情节来看,欲孝不能。(3)不孝之因。忠与孝的矛盾。

三辞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

2、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环境。

3、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

4、局限:(1)人物观念化。说教过多,过分夸大孝的作用。(2)有欠真实。

作者原意: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贞有烈赵五娘

客观效果:忠孝不能两全悲剧命运

《琵琶记》的艺术特征:

(一)人物刻画手法:

1、层层渲染。

如:蔡伯喈的软弱性格,用了“皇榜招贤”、“官媒议婚”、“丹陛陈情”、“强就鸾凤”、“琴诉荷池”、“官邸忧思”、“中秋赏月”、“询问衷情”的情节,反复地刻划他那犹犹豫豫、左右为难、进退不可、无所适从性格。赵五娘的孝顺、坚韧、吃苦耐劳的品质用了“义仓请赈”、“勉食姑嫜”、“糟糠自厌”、“代尝汤药”、“祝发买葬”、“上京寻夫”等出渲染她的性格。

2、心理描绘。如《糟糠自厌》中对糠的诉说。

【孝顺歌】从糠的难咽想到自己和糠一样受尽颠簸的命运,又从糠和米想到自己和丈夫的分离,引起对丈夫的思念和埋怨。【山坡羊】“四不”道出了赵五娘处境的困难危急,“四难”道出她心情的悲苦。

用浅显本色自然的语言,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深入浅出地写出人物的心理和感情活动。

(二)双线结构。

京城—中考—得官—为婿—赏月—思亲

拜寿—逼试守孝—旌表

陈留—遭灾—请赈—食糠—葬亲—寻夫

1.《琵琶记》采用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线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

2.两条线索在剧中交错出现。两线对比:一富一贫,一贵一贱,一乐一哀、一闲一忙。使剧情发展有起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脉络清晰而富于变化,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奢华和凄惨。强烈的贫富对比,使观众把同情集中到赵五娘身上,为她感叹,为她落泪。

《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分析

①民间妇女性格。认为赵五娘的民间性格表现在“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民间类型的故事情节之中。李希凡认为“赵五娘是中世纪千百万中国妇女最深刻的典型”。这种民间妇女的性格主要是“渗透在赵五娘性格里的那种勇于承担苦难的自我牺牲精神,那种高尚的人道主义爱情,那种不受功名利禄引诱的纯洁朴实的生活理想。”

②艰苦斗争的性格。戴不凡认为“她不是被风风雨雨批得垂头丧气的牡丹,她是在严霜中迎着北风开放的菊花。”“正如夏日蓝天初升的旭日,奔腾万里的黄河,耸入云霄的泰山”,“令人油然地感到一股强大的鼓舞力量。”

③双重性格。认为一方面,赵五娘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克己待人,勤苦自立的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忘我牺牲的精神”。另一方面,“在她身上不可避免地也留有时代的印记:奴隶式的驯服,‘一鞍一马’,‘不嫁二夫’的贞操观念。

④由生活真实和道德理念混合而成的艺术形象。赵五娘是《琵琶记》中着力刻画的人物。作者在多方面作了强化,作者为她设计了极端艰困的处境:被丈夫遗弃却必须奉养公婆,家境贫寒而又遭遇灾年,竭力尽“孝”仍被婆婆猜疑……这种描写却是集中反映了旧时代妇女深受的非人的磨难。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散曲的体制特点: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制,它们一为短小精练,一为富赡雍容,各具不同的表现功能。带过曲属小型组曲;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可见,带过曲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元散曲主要代表作家及其创作概况

1、元代散曲创作: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

2、前期作家三类:(创作风格以豪放为主)①、书会才人作家:关汉卿、王和卿。②、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和白朴等。③、达官显宦作家:卢挚、姚燧等。

后期代表作家:①、张可久、乔吉有“曲中李杜”之称。词风清丽。②、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揭露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以“制作新奇”著称。

③、张养浩《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④、刘时中两套《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数,前套由15支曲组成,后套长达34曲,为元散曲中罕见的长套。

元散曲代表作家作品分析

一、《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描述羁旅游子的作品,以其意境高远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被称为秋思之祖。此曲只有二十八个字,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副绝妙的秋野夕照行旅图,并准确细腻地刻画出游子的漂泊的心境,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王国维:“纯是天籁”。)

艺术特点:

(一)句句有景,景景有情,情景交融,妙合无垠。

(二)既明快奔放、通俗如话,有元曲之长;又含蓄委婉,得唐诗之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寥寥数语,深的唐诗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作画手法作诗,叙述视线遵循全景—特写—远景的顺序,极尽渲染之能事,将作者的感情浸透于景物中,这是唐诗常用的手法。2、意象间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画面极具张力,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空间,这也是唐诗的特征。3、画面凄美,基调忧戚,雅俗相融,神韵悠远,对唐人形成一定的突破。

(三)开头三句叠用九个名词,名词与名词直接衔接,巧妙组合构成意境,没有一个动词,却又自然顺畅,如同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通过画面的组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音节上两字一顿,形象地再现了游子行走到傍晚时步履蹒跚的状态。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千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叹咏历代王朝的兴亡,实际上却是哀痛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在时代更替的动乱中所蒙受的蹂躏之苦。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这是一首怀古小令,抒发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起笔一“聚”一“怒”两字,不但写尽了潼关地势的险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动态意象中,暗含着一幅千军聚集、万马怒吼的朝代斗争的历史画卷。因此开头三句可视为一种历史“空间”的制造和历史“意象”的再现。于是“望西都”,引起怀古之心;“意踌躇”,陷入历史的沉湎之中。群雄逐鹿,朝代迭替,霸秦强汉,转眼焦土。接下来笔锋一转:“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给全文下定了基调,说出了作者要说的话。结句转截有力。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铁崖体: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特征有三:一是,意境雄奇飞动。二是,抒情富有力度。三是,个性鲜明突出。最能体现“铁

崖体”特色的是乐府诗。

元代少数民族著名诗人萨都剌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萨都剌以写宫词、乐府诗著名,这些作品受到晚唐温庭筠、李商隐诗风的影响颇深,但他在秾艳细腻中渗入自然生动的清新气息。此外,他的描写山水景物和地方风情的诗也比较出色。他一声遍历南北各地,从塞北风沙到江南烟雨,从毡帐乳酪到芦芽莼菜,他都以清新的格调、深情的笔触予以描绘。

出身农家的诗人王冕的创作风格与特点

王冕以题画诗闻名,但是写得最好的作品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元末社会的种种现状,诸如连年的水旱灾害、朝廷的急征暴敛、人民的辗转呻吟、官吏豪富的骄奢淫逸等等,都在他的诗中得到尖锐地揭露和真切的描写。元代中期一度中断的的反映现实、干预社会的的优良传统,在王冕的创作中得以恢复。

明代

明代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城市文化的形成与明代文学的发展

1、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新读者群的形成,改变了文学作品的面貌。

2、审美趣味的转变与文学的商业化倾向。(审美趣味--世俗化文学创作--商品化)

使明代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创作呈现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与文学论争

1、左派王学及对文学的影响。①、使明代中后期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异端色彩和世俗化的倾向;②、文学理论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李贽“童心说”,公安派的文论主张,唐顺之后期文论的转化,徐渭的戏曲“本色”理论等等。

2、俗文学的繁荣及雅文学与俗文学的融合:①、长篇小说:“四大奇书”;②、短篇小说:“三言二拍”;③、戏曲传奇:戏剧家汤显祖;戏剧题材的广泛,艺术流派众多;戏曲形式演进;表现手法丰富;戏曲理论发展;戏曲作品大量刊行

3、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表现:①、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②、清晰地认识文学“虚”与“实”的关系,改变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重在诚、真、信、实,反对浮、夸、虚、幻的看法,逐渐认识在文学创作中艺术虚构的重要性,认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③、开始关注人物性格的刻画,尤其在戏曲、小说人物塑造中性格刻画的重要性;④、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大张旗鼓地提倡语言的通俗化,推动了俗文学的发展。

三、文学群体与文学论争

诗文: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

戏曲:临川派、吴江派

文人集团和不同流派之间的论争的特点:1、他们各有一套较为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观点上的人以群分,完成了文学实践的流派向文学理论的流派的过渡;2、他们不论高喊“复古”的口号,还是打着“反复古”的旗帜,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革除前弊,使文学创作符合各自心目中的规范。

《三国演义》是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也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长篇的讲史评话最先演化成章回体历史长篇小说

章回小说的特点:

1、保持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

2、以分回标目的形式划分叙事段落。回目一般为提示或概括故事情节的对偶句。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3、设置悬念,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是明清以来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成的长篇小说的样式,这类小说一般分为若干回,每回算一章,叙述一段或两段故事情节,每回的回目标明这一章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成书过程典型地代表着世代累积型小说的特征,开辟了历史演义这种历史小说的创作模式。它的成书过程大概经历了正史撰述、民间流传、勾栏评话、戏曲演绎、文人整理、评者补葺等若干阶段。时间跨度极大,成书过程漫长。

陈寿《三国志》是《三国志演义》的滥觞。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充大量史料,广采逸闻,使其故事性大为增强

《三国演义》的作者与版本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

版本:《三国演义》原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三国故事编撰而成书的。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刻本,24卷,240则,未分卷,保留了平话痕迹。以后的新刊本出于此。

此外,有《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240则合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为双句。

至清代,有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三国演义》。经过毛氏父子修改,小说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而封建正统思想也大大加强。这一修改本成为了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虚实结合,据史演义的特点:

成功之处是据于史而不泥于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地处理史实与人物的关系:

“怒鞭督邮”

斩华雄

草船借箭、筑坛祭风、空城退敌

张飞长坂桥吓死夏侯杰

关羽华容道放走曹孟德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皇帝成了各个统治集团争夺利用的工具,已经没有任何权利,只是名义上的合法的最高统治者,各个政治集团想把皇帝争到手,只是为了发号施令名正言顺。

(二)各个政治集团都利用妻女姐妹作为工具与对方达成协议,撕破了廉耻,把女人当成搞阴谋的工具。如“王司徒巧使连环计”、“曹操许婚袁谭”、“袁术与吕布联姻”、“刘备东吴招亲”等等。

(三)即使是亲兄弟之间也互相争夺残杀,你死我活,全没有了骨肉亲情。如袁绍的儿子兄弟之间同室操戈;刘琦的上屋抽梯等。

(四)各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背信弃义、借刀杀人已成家常便饭,撕破了封建阶级所讲求的仁义礼智信的面纱。

(五)通过对曹操、刘备形象的刻划,表达作者向往“仁政”,反对暴政的政治理想。

1、作为正史的推演,不可避免地反映出正统的儒家正史意识;

2、作为民间流传而蓄积的作品,必然浸润了民间的百姓意识。

3、体现了平民化的儒家意识;或者是儒家思想的平民化,艺术化。体现在小说中的题旨,是老百姓对明君仁政的企盼,以及自我价值认定范畴内的建功立业理想和自我人格认定范畴内的忠、智、勇、义品格。

《三国演义》之后,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托名罗贯中的《隋唐两朝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北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甄伟《西汉通俗演义》、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无名氏《英烈传》

清乾隆年间,杜纲《北史演义》、《南史演义》、《隋唐演义》、《封神演义》

曹操的人物形象

“奸绝”

1、奸:残暴、权术、伪善、狡诈。

2、雄:胸怀大志,欲治乱世、远见卓识、雄才大略、精通兵法,善于用兵

许邵:“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智绝

1、智。“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八卦阵等。

2、忠。报知遇之恩,忠于刘氏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形成的原因

1、它是德治仁政理想与反暴政思想的反映。德政仁君是儒家的一种治国理念,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愚弄人民群众的一种手段。但是近千年三国故事流传过程中,广大劳苦人民不断受到暴政的迫害,身受其苦,痛入骨髓。反对暴君孽政的思想情感十分强烈。迫切渴望一个仁君德政的政治局面。《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长厚、仁义、宽政爱民,又是“汉室之胄”,政统与明君合为一体。曹操是乱臣贼子,奸诈、残忍、暴虐,是万恶之首的暴君典型。“拥刘反曹”的思想内涵之一,便是儒家的仁君理想与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反暴政、反黑暗,崇尚光明的思想情感相结合的反映。

2、2、它是民族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露。三国故事产生在公元三世纪,但其长期的流传过程是四世纪至十四世纪。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特别是唐末、五代、宋元时期,民族矛盾或者说汉以外的民族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之间,民族冲突十分尖锐。同时中原政权政治黑暗,当权执政者专横恣肆,往往把战争负担转嫁到劳苦百姓身上,平民百姓的处境是内忧外患交相促进,持续加深加重。祖辈生活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受儒家文化影响很重,民族观念极强,民族自尊心特重。民族矛盾越尖锐,民族歧视越严重,表现出来的反抗性越强烈。他们往往认为,现实的苦难是外族侵略者带来的,排外思想和正统观念相融合,

借“拥刘反曹”作载体,把民族观念,民族情绪表露出来。《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汉裔”、“汉室”,是汉民族,汉家的象征性称号。“拥刘”的实质性内容。清初,民族矛盾又一次尖锐,上升为主要矛盾,毛纶、毛宗岗父子通过修订、加工《三国演义》加强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肯定,更加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则是对上述观点的一个有力的佐证。因此说,“拥刘反曹”思想是民族思想、民族观念、民族情结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的表露,也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的积聚与萌发,这又是“拥刘反曹”的另一原因。

3、它是正统思想的表现。何为正统思想?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皇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封建的正统思想是建立在天命论基础上的君权神授的思想,是皇权与神权相结合的产物。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一家一姓统治地位的思想武器。皇帝是真龙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还得说:“皇恩浩荡”,“谢主隆恩”等。反对皇帝便是“大不敬”、大逆不道,就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这是一种陈腐的、反动的思想,应该批判与否定。对于《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中含有正统观念因素,应做具体分析。它产生的条件是外困重于内扰或内外交困这种特定现实土壤中产生的正统观念含有民族主义、爱国激情的内核,是在外来势力重压下,爱国主义的替代语,代名词。这种“正统观念”在特殊历史时期内,例如,近代鸦片战争以后,八国联军入侵,现代史上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思,民族感情。因此具有一定的积极性。

《三国演义》的悲剧性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融合着千百年来人民大众对于明君贤臣的渴望心理,把刘备、诸葛亮等人作为美好理想的寄托。但历史的发展恰恰是事与愿违:暴政战胜了仁政,奸邪压倒了忠义,全能全知、超凡入圣的诸葛亮竟然无力回天!诸葛亮临终的时哀叹:“吾本欲竭忠尽力,回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小说最后也用了这样的诗句作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作者无可奈何地将这一场历史悲剧归结为“天意”或“天数”。所谓“天数”,与其说是肯定了客观历史进展的理则,还不如说是流露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一部《三国演义》表现了作者在理想与历史、正义与邪恶、感情与理智、“人谋”与“天时”的冲突中,带着一种悲怆和迷惘的心理,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的苦苦追寻和呼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悲剧。

《三国演义》的战争艺术:战争谋略,各尽其宜(以赤壁之战为例)

全景式描写战争,是攻战谋略的智慧全书。

仅赤壁一役,用了反激计、离间计、苦肉计、诈降计、骄兵计、连环计、火攻计、埋伏计等。三国间的争斗,又是人的争斗,智的争斗。

(一)详写战前准备,略写军事行动实施过程。1、描写战前的政治外交活动。2、描写战事的周密计划部署:①诸葛亮舌战群儒②群英会蒋干中计;③诸葛亮草船借箭④“苦肉计”周瑜打黄盖;⑤庞统智献“连环计”⑥曹操横槊赋诗;⑦诸葛亮大借东风⑧火烧曹军连环舰;⑨关羽义释华容道⑩曹操哭师。

(二)多写人物而少写场面。1、性格推动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冲突的自然结果,是性格碰撞的火花。2、在战争描写中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详写主动者胜利者,略写被动者失败者。

(四)张弛相间,曲折尽致的节奏。

(五)主次互衬,各擅其妙。

《三国演义》的结构艺术:辫状编结,突出主干

线索结构:治——乱——治,合——分——合

引线:汉末大动乱的标志黄巾起义

中轴:魏、蜀、吴的辫状纽结

结局:三国归晋

主线:三国之间魏、蜀两大阵营;又以蜀汉一方为中心,辐射连接,编纽推进。其中又始终由人物笼罩:人物命运、人际关系、人物性格

史中有人,人连史事。叙写人物,分清主次,蜀汉以诸葛亮为中心,曹魏以曹操为主角。主干突出,脉络清晰。

三个国家,三条线索,两两发生关系,如发辫之三股,在编结过程中,或两联斗一,或两斗一观,又有主线存在。

因全书主题的需要,以蜀汉为主体:以“桃园结义”开场;以代表忠智的人物诸葛亮为全书的中心人物;以代表勇义的人物关羽为重要人物结构全书。三股中,又以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众多,个性鲜明

孔明料事如神、关羽义重神勇、曹操奸雄兼能臣、刘禅懦弱而昏庸、赵云胆大心细、鲁肃纯厚笃实、周瑜机敏量仄,司马懿老奸巨滑……

“出场定格”的性格恒定是人物塑造的特色。鲁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把历史人物置身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使人物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真切感。

注意比照中的对比、烘托、映衬,使得人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西蜀五虎将,关羽神勇,张飞猛勇,赵云智勇,马超骁勇,黄忠壮勇。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的代表作。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1、北宋时宋江起义的发生与历史记载:历史上的宋江起义发生于北宋徽宗宣和(1119—1125)年间,在《宋史·徽宗本纪》、《张叔夜传》等历史著作中有些零星的记载。

2、南宋时宋江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南宋时宋江等人的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成为艺人“说话”的重要内容。宋末元初,画家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步记录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盗贼之圣”)

3、宋末元初时出现了关于水浒故事的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是现传讲说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它主要描写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和得天书等内容;方腊起义,宋江受招安后去镇压方腊,也有粗略的叙述。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已经具备了长篇小说的基础(雏形),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

4、元代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水浒戏:

在这些戏里,“水浒”原来的人物故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起义的根据地从太行山改为山东的梁山泊;水浒英雄已由三十六人演化成“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的一百零八将;已有三打祝家庄,晁盖中箭身亡,宋江继为头领等故事;《宣和遗事》中“杀人放火”的草寇,已演化为“替天行道救生民”的仁义之师。这说明“水浒”的长篇故事已基本形成。

5、元末明初出现了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作者与版本

作者:施耐庵

版本:(明)高儒《百川书志》中记载:“《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一般认为是《水浒传》最早的本子。

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

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明代万历二十二年(1594)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繁本有100回本、120回本、70回本三种。

万历十八年(1589)天都外臣序本,是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容与堂刻本

百二十回本是万历三十九年(1611)袁无涯刻本,增加平田虎、王庆。

七十回本是金圣叹砍掉七十一回以后内容,伪造了卢俊义惊噩梦的结局,改第一回为楔子。世称“贯华堂本”,是清代最流行的本子。

继《水浒传》之后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杨家府演义》

熊大木编《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英烈传》

《水浒传》的思想及其认识价值:

(一)艺术地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

1、揭示了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官(奸)逼民反。

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高俅(王进,林冲,杨志)这样的开端,寓示着“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创作意图,即上面的黑暗导致了民众的反抗。由于皇帝的昏庸,上有高俅、蔡京、童贯、杨戬等祸国殃民的权奸,中有梁中书、高廉、贺太守之流的赃官污吏,下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的地方恶霸,他们依仗权势,无所不为,横行霸道,给人们带来深重的灾难,造成“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1)第一类人是生活沦入赤贫境地,已无法生存的农民或与农民社会角色相类之人的造反。这类人有李逵、三阮和解氏兄弟。其中以李逵为代表。

(2)第二类人的成分很复杂。包括不是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鲁智深、武松、吴用、林冲是这类人的代表。

(3)第三类人是大地主贵族。这类人本是封建制度庇护的对象,是现行体制的最大受益者。卢俊义是这类人的代表。

2、真实地再现了农民起义的过程:自发的逃亡或啸聚山林---小股联合(智取生辰纲)---大闹清风寨和火并王伦---打富济贫、打州攻府---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梁山英雄排定坐次。政治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经济上财富均分,大口吃肉,大碗饮酒;组织上异姓同居,不分亲疏,人尽其才;核心是平等和平均的原则。

3、具体地描写了起义失败的原因和过程。妥协、接受招安---平辽,征田虎王庆,打方腊失败的原因:①、内部原因:领袖的作用。义军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②、外部原因:朝廷的怀柔政策。

4、忠义之士的悲剧命运与作者思想的复杂矛盾

《水浒传》不仅描写了人民起义的历史进程,而且反映了封建时代人民起义的悲剧命运,蕴藏着深刻的悲剧精神。而招安结局的处理和宋江形象的复杂性,反映出作者思想的深刻矛盾。

《水浒传》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紧扣人物的身分经历和遭遇,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如鲁达、林冲和杨志,由于其出身遭遇和经历不同,故性格特色也有明显的差别。

(二)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表现其性格。如宋江是个具有两面性的人,作者在表现这一点时,就把他放在夹缝中,让他转身不得,性格就被逼出来了。如清风寨后上梁山时的表现。

(三)在对比中凸现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性格发展。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对比。

(四)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节。

(五)精心设计人物的出场和绰号。人物的出场多用韵语,介绍人物时很能抓住特点。李逵:

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恣行凶。

不搽煤墨浑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

闲向溪边磨巨斧,闷来岩畔斫乔松。

力如牛猛坚如铁,撼地摇天黑旋风。

人物的绰号或是取其性格,如霹雳火秦明;或是取其长相,或取其武艺或特长,如鼓上蚤时迁。

《水浒传》中的结构特点:连环勾锁、百川入海的结构

情节结构是以单线纵向进行的。

上半部是以人为单元。往往集中几回写一个或一组主要人物,将其上梁山前的业绩基本写完,然后引出另一个或另一组主要人物,而上一组人物则退居次要的地位。

下半部则以事为顺序。写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以报效朝廷为主干,将故事贯串始终。

上半部犹如长江的上游百川汇聚,形成主干;下半部则如长江的主流奔腾而下,直泻东海。它形成一个整体,但各部分往往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下半部,情节显得松散、拖沓,多有雷同、失真之处。

小说以高俅发迹开端,用意在于表现“乱自上作”,强调“官逼民反”,接着各个英雄的反抗如百川归海式形成大聚义高潮,招安的结局是功成遇害。

《水浒传》的语言特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它在语言上继承和发展了宋元话本,给我国小说语言开创了以口头语言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使之个性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比《三国演义》更具表现力。

特别是写人物对话,不同身份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

小说叙述和描写景物的语言准确精炼、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大风雪的描写,写林冲至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鲁迅:“《水浒》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宋江的人物形象:

1、学术界观点:①、悲剧人物②、失败的英雄③、自私虚伪、一心追求功名的形象④、农民起义的英雄⑤、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义军领袖

2、既是义军的卓越领袖,同时又是一个投降派。

3、宋江,人唤“及时雨”。早先为山东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是一刀笔小吏。晁盖等七个好汉智取生辰纲事发,被官府缉拿,幸得宋江事先告知。晁盖派刘唐送金子和书信给宋江,宋江的老婆阎婆惜发现宋江私通梁山,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逃往沧州。被迫上梁山。后宋江做了梁山泊首领。受招安后,被宋徽宗封为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最后被高俅用毒酒害死。

4、宋江的身世:①、家庭出身:世代务农②、文化教育:自幼攻读经史③、从事职业:县衙一个押司

5、宋江身世对性格的影响:①、因为是农民出身,自身是一个小吏,所以能够接近下层群众,能够同情小人物,有正义感;(讲义,讲情)②、因为他自幼攻读经史,所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于他对于朝廷的态度始终是忠的,对于起义者的态度是残暴的,他遵守道德,遵守法度。(讲法)③、因为他是一名小吏,所以他有一定的组织才能,能够玩弄权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他的调度管理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6、松江有四个绰号:第一个是黑宋江,因为他长得面黑,身体比较矮,这是就他的形体来讲的。第二个是孝义黑三郎;第三个是及时雨;第四个是呼保义。可以说后三个绰号分别代表宋江对父母、朋友、国家的态度。

7、宋江性格特点:①、上山前是一个仗义的英雄:表现在:对晁盖,对阎婆惜,对武松等人态度。②、上山后是一个义军的首领:带领梁山发展壮大。③、招安后是一个朝廷的忠臣:严格执行朝廷命令,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自己喝毒酒等。

林冲的任务形象

逼上梁山,“乱自上作”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六,马军五虎将第二。早年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性格特点:胆小怕事,安于现状,为人谨慎,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刺配沧州,仍隐忍不发;火烧草料场后,从一个顺民变成了一个叛逆者。最后被逼上梁山。

明代诗文发展的概况

明初诗坛活跃着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人为代表的作家群。因为大多生活在元明交替的时期以及诗人在特殊环境中的个人遭际,使得诗的基调凝重悲怆。在散文创作领域,宋濂、刘基是两位较有影响的作家。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低潮期,文坛风行的是“台阁体”的创作。成化至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创作风气。

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上层官僚间所形成的一种诗文流派。代表人物是台阁重臣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身居朝廷高位,当时社会政治又无太大的动荡,所以,他们的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表现出陶醉悠然的满足心态,体现了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梦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陆釴、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前七子

明朝中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派别。从明朝中期弘治、正德年间开始,诗歌掀起了一场以复古面目出现的革新活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称“前七子”。他们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但由于他们的创作理论落后,缺乏创新,有泥古不化的倾向。

后七子

也叫嘉靖七子。明中期出现的一个文学群体。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被称为“后七子”。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复古的道路上比前七子走得更远。但后七子之间文学主张和创作风格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实际上并非一个主张和创作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一个散文流派。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复社

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倾向,重新标举“复古”,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几社

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张都与复社相同。

作品分析:

一、《送东阳马生序》

(一)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赠序”.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二)结构内容分析

第一自然段:叙述幼时求学的情形。写出求学的勤和苦。

第二自然段:叙述成年后求师的情形。写出求师之难和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第三自然段:讲述作者求学时道路之艰辛,生活之简朴,得出要勤奋求学的结论。

第一层:(当余之从师也……足肤皲裂而不知。)写从师求教道路的艰辛。

第二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叙述生活的简朴,

与“同舍生”作比较,说明作者一心向学的心情。

第三层:(今虽耄老……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言因有此不寻常的求学经历,

才有后来的成绩。

第四自然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今诸生学于太学……假诸人而后见也”。)这部分先讲学生的住、

食、穿的条件都十分优越,再讲学习环境好,这里有读书环境好,老

师好,书应有尽有。

第二层:(“其业有不精者……岂他人之过哉?”)这段是发议论。对于那些在

如此优越的学习环境里而不能学有所成者提出批评。

第五自然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三)中心思想: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

(四)艺术手法:①对比论证的表现方法。在衣、食、行、书籍和求师等方面与同窗的对比说明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学习条件的好坏,而在于勤且艰,以此勉励马生要勤奋求学。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②以记叙为主,描写、议论自然结合。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的加以渲染和描绘,给文章增添了文采,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二、《卖柑者言》刘基

(一)分段

第一部分:作者对卖柑者欺世行为的指责

柑“贾十倍”,为什么人们“争鬻之”?因为“烨然”、“玉质”、“金色”、外观光泽好、质感好、颜色好

内在如何?“如有烟扑口鼻”、“干若败絮”

第二部分:卖柑者的辩解和反讽。(托柑以讽,比喻说理)

从两方面来论述:论己之欺;论世之欺。揭露统治者“败絮其中”的本质:“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说明统治者与“柑”一样,外表和内在是矛盾的!

第三部分:点明托柑讽世的寓意。

(二)本文可看作一篇政治寓言,言在此而意在彼。

本文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托柑以讽,无情揭露了元末统治者的腐败弊政,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三)艺术手法:1、结构严谨,层次清楚。三段以“欺”字为中心,由远既近,由表及里,层层深入。2、构思巧妙,寓意深刻。3、语言犀利,讽刺辛辣,设喻贴切。

三、《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高启

登临怀古名作。描绘长烟落日的大江壮景,颂扬南京的江山形胜,感慨历代成败兴亡,充溢着对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喜悦。

元明清复习资料

元明清复习资料 一、元代文学 1、元杂剧:元代初期流行于中国北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戏剧样式。 2、元曲繁荣的标志: (1)、大量的优秀作家以元曲为代表的优秀作家群和众多的传世精品。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王实甫(郑光祖) 钟嗣成《录鬼簿》。 (2)大量优秀作品出现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 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3)演员(青楼好,生存存在问题的人) 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 (4)专著 钟嗣成《录鬼簿》、夏挺芝《青楼集》、燕南《唱论》、周德清《中原音韵》(5)声腔:是元杂剧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不同的演唱方式。 3、元杂剧 清官戏《陈州粜米》(无名氏) 爱情戏《墙头马上》(白朴) 水浒戏《李逵负荆》(康进之) 历史戏《单刀会》(关汉卿)

4、元杂剧的人物和情节 (1)、人物的类型化、个性化 (2)(2)、情节的“史不按实”和雷同性(史不按实:在元代杂剧中出现了一批以历史为题材却没有按照史实来创作的作品。) (3)5、元杂剧的体制特征: 体制特征是指一种文学样式固定的创作模式。 (1).结构固定:楔子、四折、题目、正名 楔子起介绍人物情节的作用,加强情节间的联系,其位置不固定。 四折是杂剧的正文,由四组套曲组成,一组套曲就是一折,四组套曲杂以念白、搬演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表演形式:唱、念、科 (3)角色分工极细。 末:正末、副末、冲末、大末 旦:正旦、副旦、贴旦、外旦 杂:孤、卒子、孛老、卜儿、细酸 净:副净、二净 (4)大量使用“衬”字,音乐以北方音乐为主。 “衬”字是指在曲牌规定的字数之外,为了补足语气描摹情态而添加的字。二、关汉卿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 一、基本知识 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 16、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它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认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17、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他的《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都以李逵为描写对象,是著名的水浒戏。

元明清试卷7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_科范____,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_东海孝妇_______ ”的故事演化而来。 3.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_______________》。 4. 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 5.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________”。 6.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__鲁迅____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____。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_动物性、人性、神性_______ 三位一体。 10.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儒林外史》 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______。 14.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__清忠谱______》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__格调说_______。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_张惠言_______。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__梁启超_____。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__张岱________。

(完整版)考研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版)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弹歌》、《伊耆氏蜡辞》、《神北行》、《侯人歌》、《周易。归妹。上六》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 2、阅读作品 《周易·同人》、《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屯·六二》、《卜辞通纂》375、《后羿射日》、《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刑天断首》、《共工触山》。 三、思考与练习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与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2、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 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_袁行霈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 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 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就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文学的自觉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 一就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就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就是文体的区分。 四就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1)文学风尚与主题。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与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 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纪实+艺术的创造) 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 2、“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传奇: 1、“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王世贞《鸣凤记》 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其弟子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吴江、临川两派的弥合,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明代杂剧(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四声猿》:徐渭著。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王九思的《中山狼》只有一折,开了明代单折短剧的先声。 明代前期诗文: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元代文学部分 、单项选择题 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的诗人是 C 。A王冕B萨都刺 C 杨维桢D刘因 2 ?被称为“曲状元”的是A A马致远 B 关汉卿C白朴 D 张养浩 3 ?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的是 B 。A《梧桐雨》B《潇湘雨》 C 《荆钗记》D《平山冷燕》 4 ?被称之为“南戏之祖”的是B。A《荆钗记》 B 《琵琶记》C《西厢记》 D 《离魂记》 5 ?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的是B。A《拜月亭》B《西厢记》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 6 ?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的是C。A虞集B范椁C杨维桢 D 揭傒斯 _ 、 多项选择题 1.《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CDE。A《西厢记》B《莺莺传》C《董西厢》D《弦索西厢》E《西厢 搊弹词》 2 ?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 ”的是BCDE 。A《汉宫秋》B《拜月亭》C《墙头马上》D《倩女离 魂》E《西厢记》 3 ?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ABCE。A关汉卿B郑光祖C白朴D王实甫E马致远 4 ?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的是ABC。A《窦娥冤》B《鲁斋郎》C《蝴蝶梦》D《望江亭》E 《救风尘》 5 ?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的有ABC。A王实甫B马致远C纪君祥D郑光祖(后期)E乔吉(后期) 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岀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秋 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岀疑问,以红叶醉酒的比拟由景入情,引岀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岀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岀深深的离愁别绪。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___________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姹紫嫣红开遍”指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 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意味开始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来还是一样的只剩下颓圮的 残井断土。花开了,花谢了。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的辗转。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 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 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 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 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 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4 ?元杂剧前期创作中心是大都,后期创作中心南移至临安。戏剧依主唱角色来区分,《汉宫秋》是末本戏, 《窦娥冤》是旦本戏。元曲包括杂剧」______ 和散曲。 5 ?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是《并_________ 五、搭配题:A.请将下列人物前的字母填写到对应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救风尘》赵盼儿;《墙头马上》李千金;《倩女离魂》王文举…… B.请将下列作家前的字母填写到其创作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

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1、北方戏剧圈: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区风气的熏陶,或志趣相投,或背景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形成不同的群体。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2、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散曲的特点:散曲之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 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据宋玉灼《碧鸡漫志》载:“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土大夫皆能涌之。 所谓诸宫调,是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的说唱形式,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的曲目,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单刀会》与《西蜀梦》《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金线

池》、《谢天香》、《玉镜台》。 4、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关汉卿,王,马,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汉宫秋》;《汉秋宫》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大都作家群的形成;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杨显之与《潇湘雨》;石子章与《竹坞听琴》;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2.河北作家群的构成;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戴善甫与《风光女子》;郑廷玉与《看钱奴》。 3.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康进之所作杂剧有两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黑旋风老收心》均为水浒戏,今存前一种。 存世之作《黑旋风双献功》与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堪称元代水浒戏双壁《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称《李逵负荆》。 4.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1、郑光祖,活跃在南方戏剧圈里的杂剧作家,最为突出,他与关、马、白并列。代表作《倩女离魂》,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

中国古代文学史_袁行霈_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概说 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等)。散文的主要成就通常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叙事文,包括《尚书》、《春秋》、《左氏春秋》、《国语》、《战国策》等;一是说理文,包括儒家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老子》、《庄子》,墨家著作《墨子》,法家著作《韩非子》等。 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 第一节《尚书》 三体石经尚书残石 《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元明清文学习题集

第六编元代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元曲四大家"是指() ①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 ②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③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④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郑光祖 2、《窦娥冤》中揭示出产生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①高利贷的残酷剥削②张驴儿之流为非作歹 ③桃杌之辈贪脏枉法④天地(即社会)的黑暗腐败 3、赵盼儿这一戏剧人物见于() ①《拜月亭》②《调风月》③《救风尘》④《望江亭》 4、"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中交口称赞的一支曲子。其中"晓来谁染霜林醉"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①比喻②拟人③借代④夸张 5、"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大中车儿"是指() ①大车②小车③大大小小的车④不大不小的车 6、李千金这一戏剧人物见于() ①《墙头马上》②《梧桐雨》 ③《汉宫秋》④《拜月亭》 7、有"曲状元"之称的元曲作家是() ①关汉卿②王实甫③白朴④马致远 8、《赵氏孤儿》的作者是() ①高文秀②康进之③纪君祥④杨显之 9、《赵氏孤儿》中刻画最突出的一个英雄形象是() ①赵朔②程婴③韩厥公④孙杵臼 10、《倩女离魂》的作者是() ①乔吉②宫天挺③秦简夫④郑光祖 11、在元末四大传奇中成就最高者是() ①《荆钗记》②《白兔记》 ③《拜月亭》④《杀狗记》 12、[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 ①白朴②张养浩③刘时中④睢景臣 13、元散曲作品流传最多的作家是() ①马致远②白朴③张可久④乔吉 14、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曾创作了两套[端正好]《上高监司》,反映了现实内容,扩大了散曲的题材范围。这位散曲作家是() ①马致远②刘时中③白朴④睢景臣 15、元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代表作是() ①[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②[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③[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 ④[般涉调?耍孩儿]《借马》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 1、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3、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浦 4、元代两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5、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6、元代四大爱情戏:郑光祖的《倩女幽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浦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 7、曲状元: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 8、神仙道话剧:《黄粱梦》、《岳阳楼》、《陈专高卧》 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即早期南戏) 10、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大令。小令又称叶儿,是基本单位。 11、水浒戏作家: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 12、水浒双壁: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 13、戏曲理论著作: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簿》,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14、元前期散曲作家:关汉卿《不伏老》、白朴《渔夫》、王和卿《咏大蝴蝶》、马致远《秋思》(曲 状元、秋思之祖)、卢挚、姚燧 15、元后期散曲作家:张可久(《苏堤渔唱》、《小山乐府》)、乔吉(称为:“曲中李杜”《两丗姻缘》,《渔夫词》) 还有张养浩、唯景臣和刘时中 16、高明的《琵琶记》:词曲之祖,元代剧坛之奠基,明代戏曲之先声。 17、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悙、揭傒斯 18、元诗后期作家:前:方回、戴表元、耶律楚材、刘因(理学家) 后:杨维桢“铁崖体”、王冕、萨都剌(回族) 名词解释: 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 的戏剧形式。体制上一般由四折组成。演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类。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在全剧只能由正末或者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 2、南戏: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一种戏剧形式。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定。曲词宫调也没有 规定。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均可歌唱,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例如:高明《琵琶记》 3、《窦娥冤》矛盾冲突:张驴儿父子和窦娥婆媳的冲突; 窦娥和婆婆的冲突; 窦娥和太守桃杇的冲突。 4、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5、窦娥的形象性格: (1)窦娥性格是一种动态性结构,具有动态感。窦娥的性格是通过她的“苦“和”冤“反映出来。‘苦’体现了她温柔驯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性格,她深受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的熏陶和束缚,还把这种束缚当成是一种享受。‘冤’则是促成她反抗性格,二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定、坚决、绝不示弱,以蔑视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体现她嫉恶如仇的性格,临死前的三桩誓愿是她对社会的反抗的时代的最强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