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书说:“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这种描写还是一种常规的思维轨迹。

然而,李贺却是写“老鱼”写“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再如,白居易写乐声“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样描写思维轨迹是一般读者能把握的;但李贺却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

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 朝代:唐代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 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 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

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诗人描写音乐运用了大量丰富奇特的想象和主义色彩,令人惊叹。此诗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清人方扶南《李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白氏《琵琶行》主要是用叙述的笔法依弹奏的顺序进行描写,采用的方法;李贺此诗则不表现时空顺序,而着重强调音乐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但又不是抽象地写,的艺术形象,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全诗十四句中有七句描述音乐效果,用了四个神话传迷离。韩愈《听颖师弹琴》主要写诗人自己听琴的感觉,也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但未用神话传较实在。 得,知音难觅。刘勰就曾感慨地说过:“得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但音乐家李凭总算遇到了李贺诗人不但有一副音乐的耳朵,更有一支把音乐美转化为诗美的神笔!这的确是李凭的幸运。然而,欣赏李凭绝技的人,恐怕也正象能够赏识李贺的人一样稀少吧?深受压抑的心情和对理想的执着追形成李贺这位浪漫主义诗人奇峭风格的一个重要原因。 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 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 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全诗的第三个结构段。诗人在前面四句较现实的描写之后,忽然又随着那美妙的乐曲,让自己的想奇的境界,那奇妙的音乐这时竟穿过天空中的凝聚的乌云,直上九霄,致使女娲娘娘当年采用五色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箜篌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的起句开门见,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

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学习目的: 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背诵本诗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 学习重点难点: 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 1. 李贺,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家境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后人称其为“诗鬼”文学史上有句话“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境扑朔迷离,因此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时期的一个代表者,他继承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异的语言,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

表现出幽奇神秘的意境 2.写作背景 页 1 第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诗篇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3.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颓不流()箜篌()()女娲()神妪()根蒂() 跻攀()喧啾()丝篁()遽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张高秋()颓不流()中国()啼竹() 泣露()融冷光()动紫皇()逗秋雨() 神妪()露脚()昵昵()跻攀()泪滂滂()尔诚能()置我肠()未省听丝篁()() (3)结合注释,翻译全诗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执教教师:姚春宇 (课前多媒体播放箜篌曲《夕阳箫鼓》) 师:好,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其实,唐朝不仅是诗的王国,也是音乐的王国。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有哪篇是大量音乐描写的名篇? 生:白居易的《琵琶行》 师:大家能不能齐背这一段音乐描写?大弦嘈嘈一二起。 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师:音乐是无形的语言,白居易却用妙笔把它化为有形的东西,那么,在这里作者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了音乐之美? 师:比如“大弦嘈嘈如急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 生:比喻。 师:对,把大弦嘈嘈的声音比喻成急促的雨声,那么,在这里用比喻手法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啊?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 生笑:正面描写。 师:其实,这里前面都是正面描写音乐本身,而最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生:侧面描写。 师:很好,它是通过凄清的景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生(接):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好的,那么,我们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妙笔展示李凭的高超技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 师转身在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好的,我们检查一下昨天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喊:梁文聪! 师:聪哥,非你莫属了。 梁文聪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齐鼓掌。 师:读音都准确了吗? 生笑:“丝”读成了“师”。 师:对,我们玉林人要特别注意这个平翘舌的读音,但是,总体而言,聪哥的节奏把握很好啊,轻重缓急很到位,“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得快一些,而最后两句读得舒缓一些,仿佛沉浸在梦中一样。好的,我们听一下CCTV名家朗诵。 多媒体播放高峰的朗诵视频。 师:我们也来读一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吴丝蜀桐一二起。 生有感情朗读。 师:好的,下面给时间给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诗。 生热烈讨论。 师:好的,谁来翻译一下? 生举手。 师:好的,文雪玲。 文雪玲:我们小组叫“春雨初霁”,雨过天晴的意思,我们小组的翻译是:“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弹奏箜篌,空山里的浮云为之停止了流动。湘夫人感动得泪洒斑竹,素女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般清脆,时而像凤凰鸣叫般和缓,时而像荷花衔露哭泣般凄惨,时而像香兰含笑般欢快。长安城沉浸在寒秋的冷光中,天皇听了箜篌的声音也感动了。 生:紫皇是天皇啊? 生:是啊,兼指天皇。 师:没错,他既指人间的皇帝,也可以指天皇。 文雪玲: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音乐使五色石惊破,引来秋雨阵阵。听众在梦幻中进入神山教成夫人弹奏,乐声使老鱼跳波瘦蛟跳舞。月宫里的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我的回答完毕。 师生鼓掌鼓励。 师:翻译得很顺利,老师都挑不出什么错误,黑板上的重点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给这场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应该包括什么信息呢? 生:时间,秋天。 师:地点? 生:中国(国都)。 师:演奏者?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高品质版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 执教:焦作一中崔新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诗歌、领略诗歌中的精妙的能力 2.感受李贺的浪漫主义风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鉴赏诗歌的美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 2.通过比较三首同题材诗歌的写作手法,拥有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唐朝,是诗的天堂,更是李氏诗人独放异彩的黄金时代:“诗仙”李白,(幻灯)飘逸;“诗鬼”李贺,怪异;诗人李商隐,忧郁,可以说是风格迥异,姹紫嫣红。这里我要隆重推出李贺,因为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名满天下,独领一代风骚。他以大胆的夸张和瑰丽的想象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他的描写音乐的佳作——《李凭箜篌引》。题目中的“引”是古体诗的标志。李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乐师,人气直追盛唐李龟年,有诗为证“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2分钟) 说到音乐,我们知道,它来无踪,去无影,如果用文字将它再现出来,绝非易事,何况是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的很精彩!让我们共同领略李贺的别样风采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听我范读这首诗,注意字词的读音。(原诗幻灯)(1分钟) 正字音:妪。 三、研习诗歌 (一)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浏览课下注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我们开始吧!(3分钟左右) (生读) 师:如果你们在刚才自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你就把它提出来,看看我们大家能不能帮助你。(2分钟左右)(发动大家相互解决,谁能帮他?)(二)鉴赏诗句 师:解决了疑难问题,李凭个人音乐会正式开始!请男同学一起读前四句,思考一下,为什么李贺要让李凭在第四句才出场?这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师点拨联系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出场时的笑声——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师:那么接下来李贺怎么描写音乐呢?好全体女生一同来读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 师: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拿到一首诗,无论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总有一两句触动了你,让你有感觉,让你印象深刻。我也是,我读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忘不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款款深情;读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忘不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缠绵悱恻;读秦观《鹊桥仙》忘不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豪迈…… 那么下面描写音乐的句子触动你的是哪一句?它怎么打动了你? 生:“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师:为什么用玉碎摹写音乐?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李贺作诗文言文翻译 本文是关于李贺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李贺作诗》 李贺字长吉,系出郑王后。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铈①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②笔辄就如素构,自名曰《高轩过》③。二人大惊,自是有名。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④,背古锦囊,

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⑤程课⑥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⑦如此。过亦不甚省。母使婢女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注释】 ①皇甫铈(shí):唐朝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参与者。②援:拿。 ③《高轩过》(xuān):题目名。过,拜访意。意思是高贵的车子来临,指韩皇二人来访。 ④奚(xī)奴:童仆,奴仆。⑤牵合:指受到束缚。⑥程课:固定的格式。 ⑦率:大概,大略。 【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的后代,七岁就能写文章,韩愈、皇甫湜开始听到还不相信,到他家时,让李贺写诗,李贺提起笔马上就能写好,并且就像早已构思好的一样,他自拟题目为《高轩过》,二人大吃一惊,李贺因此而出名。 李贺长得单薄削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初升时,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马,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破烂不堪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锦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其他牵强附和旧章法的人。等到晚上回来,就整合成一首诗。若非大醉时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反省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先秦《诗经》《氓》《采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读”。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西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质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者。

《归去来兮辞》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 并称“前四史”。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蜀相》《阁夜》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准 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北宋苏轼《赤壁赋》《念奴 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谷偃竹记》 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高二语文组(2)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 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 好似天被惊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们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 湖里老鱼也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的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在桂花树下徘徊逗留。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例如音乐引动鱼鸟,前人也曾写过,《列子》一

李凭箜篌引公开课教案

《李凭箜篌引》教案 课标新理念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比较法,感悟法,阐发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声音的艺术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重点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材分析:这事以后秒学音乐的诗歌,比起情景交融的诗歌来说,更加的抽象,更加的深奥。学生在接受的时候,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唐诗里,有许多写音乐的诗词,其中有三首最为著名,一首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一首是韩愈的《听颖师弹琴》,还有一首就是李贺的这首《李凭箜篌引》了。清人方扶南说:“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琴师,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说这首诗足以泣鬼,主要是因为诗人构思的奇特。那么诗人李贺是怎样的人,这首诗又奇特在什么时候地方,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诗人李贺和他的诗。 二.新课准备 1.作者简介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但家已没落。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卒时仅27岁。《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2、解题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3、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4、引,曲调的开头部分。箜篌引,原以箜篌伴奏的乐府歌曲,这里诗人第一次用这题名实写箜篌演奏。 三.内容赏析 (一)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翻译: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赏析: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李凭箜篌引》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此诗运用一连串出人意表的比喻,传神地再现了乐工李凭创造的诗意浓郁的音乐境界,生动地记录下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有深刻理解,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鉴赏: 音乐是一种诉诸于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李贺这首诗在众多的描写音乐的唐诗中脱颖而出,获得读者的挚爱,人们将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并列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这是有道理的。 但是李贺这首诗与白居易、韩愈的诗不同。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主要通过比喻、象声等手法,力图描绘出音乐的形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等就是。李贺在诗中虽然也用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来描写李凭弹箜篌的音乐形象(这两句固然写得很妙),但李贺主要不是使用描写的手法去精雕细刻音乐的形象,而是着重写“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在描绘李凭箜篌弹奏的乐声给人们的感受、描绘乐声艺术效果时,诗人李贺没有按一般的思维轨迹去叙述;而驰骋自己大胆的幻想和丰富的联想,形成神奇变幻、令人应接不暇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乐声。这里试以新诗的形式,把它翻译出来。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的深秋。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本文是关于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阅读训练】 一、 (1)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 (2)请分析此诗的艺术特色。 (3)试赏析诗人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的独特之处。 二、 1.下列诗句中加线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演奏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沉浸在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借助丰富的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D.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描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了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李凭箜篌引(教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反复诵读,积极思考,踊跃展示,达到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3.激情投入课堂每一分钟,通过文 字,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快乐学习。 【重点难点】赏析诗的内容和化无形为有形、侧面烘托的艺术特色。 【学法指导】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贺,字长吉,中唐独树一帜的诗人。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李贺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而卒,年仅27岁。李贺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2.解题 李凭是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引,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箜篌,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预习检测】 1.字词书写及注音。 ①k ōng h óu (箜篌) 教(ji āo )神y ù(妪) ②露(l ù)脚 暴露(l ù) 揭露(l ù) 露(l ù)天 露(l òu )马脚 露(l ù)头角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 (弹奏) ②李凭中国弹箜篌 (国中,国都长安之中 ) ③石破天惊逗秋雨 (引) ④露脚斜飞湿寒兔 (露珠下滴) 3.翻译句子。 ①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晴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和缓悠扬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象兰花迎风开放欢快清丽 【整体感知】感悟鉴赏 诵读全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①(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②(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高二语文选修 导学案

高考语文易错题精选-古诗词默写训练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语文默写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曾子曰:“________,任重而道远。________,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2)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4)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5)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________,________。(李贺《李凭箜篌引》)【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 (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3)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 (4)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5)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考生审清题目要求,抓准题目所给关键词,联系课文有联系的原句,注重理解和积累。本题为句子默写。本题易错词语有:(1)弘毅、己任(2)砾、掷、逦迤(3)哀、须臾、挟、遨(4)辰、千(5)芙蓉。 故答案为: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⑵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⑶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⑷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⑸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命题改变以往给出上下,填写下句纯记忆型方式,而是改为通过名句含意的提示要求默写,这样就将记忆与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解题时必须注意:一是语意的提醒;二是注意难写字。 2.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 ”一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绘多个意象写出夔州的特殊秋景。 (2)《蜀道难》中,在运用夸张极言山峰高耸之后,李白的“________”写出山崖的陡峭险峻。 (3)白居易《琵琶行》中,多处写到月,如“________”一句通过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强大的感染力。 (4)《劝学》中,荀子认为笔直的木材制作成车轮之后就“________”,然后进一步设想木材“________”也不会再变直了。 【答案】(1)风急天高猿啸哀 (2)枯松倒挂倚绝壁 (3)唯见江心秋月白 (4)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

《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赏析 译文 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朗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牵动满腔忧愁。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碰击声声清脆,像凤凰那激昂嘹亮的歌喉;像芙蓉在露水中唏嘘饮泣,像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大街小巷,如同沉浸在一片寒光中那样清幽。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天神的心弦也被乐声吸引。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天幕震颤。好似天被震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声湫湫。 夜深沉,乐声把人带进梦境,梦见李凭把技艺向神女传授;湖里老鱼奋起在波中跳跃,潭中瘦蛟龙翩翩起舞乐悠悠。 月宫中吴刚被乐声深深吸引,彻夜不眠桂树下徘徊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儿斜飞寒飕飕! 赏析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李贺 李凭箜篌引 原文及赏析之令狐文艳创作

李凭箜篌引 令狐文艳 朝代:唐代作者: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

(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