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掌故与典故

掌故与典故

掌故与典故
掌故与典故

掌故与典故

目录

掌故 (2)

释义 (2)

词意探源 (2)

基本解释 (2)

详细解释 (2)

典故 (3)

示例 (3)

分类 (3)

典故的运用 (4)

典故的来源 (5)

掌故举例 (5)

1、泰山之高与渊泉之深 (5)

2、难兄难弟 (6)

3、割席分坐 (6)

4、华歆救人急难 (6)

5、王祥感动后母 (6)

6、外国名家的墓志铭 (7)

7、与肖伯纳和海明威的墓志铭 (8)

8、我国一位古人说过 (8)

9、苏东坡做环饼诗 (9)

10、李白醉捞江月 (9)

典故举例 (9)

1、山公启事 (9)

2、龙阳泣鱼 (10)

3、仙山楼阁 (10)

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10)

5、千金市骨 (10)

6、骂坐灌夫 (11)

7、漱石枕流 (11)

8、曾母投杼 (11)

9、骑鹤上扬州 (11)

10、望帝啼鹃 (11)

11、断送老头皮 (12)

12、焦尾琴 (12)

13、鲁女忧葵 (12)

14、墨子悲素丝 (12)

15、智差三十里 (12)

掌故

释义

1、掌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2、官名。汉文学官之一种,比文学掌故略高。《汉书?儒林传》:“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二千石属。”按中二千石月俸谷一百八十斛,较二千石月俸一百二十斛者为高。

词意探源

1、指旧制;旧例。《史记?龟策列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治水必躬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

2、指汉代官名,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

《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

李善注引《汉书音义》:“掌故,太史官属,主故事者也。”

基本解释

[anecdotes] 历史上的制度、文化沿革以及人物事迹等

孝文、孝武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列传》

详细解释

1. 亦作“掌固”。官名。

汉置,太常属官,掌管礼乐制度等的故实。《史记?儒林列传》:“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宜命掌故悉奏其仪而览焉。”南朝陈徐陵《劝进梁元帝表》:“久应旁求掌故,咨询天官,斟酌繁昌,经营高邑。”南朝宋鲍照《论国制启》:“伏见彭城国旧制,犹有数卷,虽多殊革,大纲可依,愚谓宜令掌固刊而撰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平原犹豫不能决,欲留其人,处以掌故,其人力辞,竟去。”清卢文弨《锺山札记?掌固》:“固,本与‘故’通,掌故亦可作‘掌固’……与《周礼?夏官》之掌固,其职自殊。”

2. 旧制旧例;故事,史实。

《史记?龟策列传》:“孝文、孝景因袭掌故,未遑讲试。”宋岳珂《愧

郯录?服章入衔》:“此南渡而后,掌故散讹之失也。”《明史?杨廷和传》:“好考究掌故、民瘼、边事及一切法家言。”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人始入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明於朝章掌故也,明於兵刑钱谷也。”鲁迅《且介亭杂文?买<小学大全>记》:“为了文字狱,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但一面却也使昧于掌故。”

典故

典故------典制和掌故。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示例

典故依据《词海》解释:

1、典制和掌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

这样看来,典故的释义要比掌故来得宽泛。掌故要比典故更民间化、俚俗化、口语化,与逸闻、佚事往往成双出对;典故中的典是典籍的意思,顾名思义,典故也可解释成典籍中的故事和词句。因此,它更书面化、正规化,是正统文学的一个分支。如果把掌故比喻为野史,典故则像是正史。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古文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称之为典故,而把一些积古的老人口头所述的话,统括为掌故,当然这个掌故与长于世故有别。此外,掌故往往给人以长篇累牍之感,而典故则用很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整个故事的大概,以成语等固定的词或短语约定俗成了下来。譬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邯郸学步、画蛇添足等等,令人一目了然,一读题目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所以,典故通常与成语紧紧联系在一起。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成语典故是汉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它们结构简练、含义丰富,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是,许多成语典故中,字面上不易准确理解,必须认真加以查考。这是成语典故逐渐被人们遗忘和弃用的主要原因。

分类

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

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

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

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

掌故和典故虽然有区别,但它们又同宗同脉,同根同源。一般来说,适合于掌故的分类,典故也适合。譬如,我们把掌故按内容分为文学掌故(如:《西游记》掌故)、文化掌故(如:饮食掌故、佛教掌故、民族掌故、服饰掌故等)、

人物掌故(如:《中国十大名曲》掌故)、历史掌故(如:三国掌故)、地方景点掌故(如: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掌故)等等。因此典故也可以分为上述类型,但无论掌故和典故都是为文学创作服务的,它们的使用都具有局限性。此外,掌故和典故还可以按国别分类,外国文学中也有典故,由于国外不像中国古代重文不重理,因此典故涵盖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多,如数学典故、物理典故、科技典故等等。

典故的运用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1、要熟悉掌握大量典故,这样在需要时才能用得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要避免创作时头脑空空联想不到有关典故。如:“将立夏,叹春晚花泣,四月梅子催写词。一骑青衫穿烟雨,沐雾早上,悠然过天池。天池水初沸,乳燕翻飞,剪云乱径,纷纷柳絮可入诗。黄昏去楼榭,凭栏拍遍,周围渺人烟。正是一年绝好处,我独赏,最乐事。往年此时,红男绿女渐渐来,嬉笑别谷雨,清明寒食伤亲怨,总有淡淡思。观料峭突岩,草长莺飞啼,人在图画中,画在人眼里,两般竞相趣。常言劝君不惜光阴旧,到老恐悔环腰瘦,翻云又覆雨,哪日得闲看:天池之上竞船渡,横往纵来总是直!我自带清茶,水自惠泉汲,逍遥备得陈年柴,三五刻后茶香起。不邀友,不宴宾,闲庭孤独身,一杯茗苦天地泣。雨中天池别有景,涓涓滴打散不尽,人生亦如斯,喜怒哀乐总无穷,何必悲叹息?一任雨打风吹去,平生终归止。日已从中,雾散虹熠云淡却,长空一片清净。不见蓑衣钓,浮萍游鱼闹。此番自然能几时,明年归来难再持!不由恨。倘若席上多素色,入耳便捕鸟鸣栖。手无金描笔,只能喃喃语。心乱绪,披发归闹市,人唤犹沉痴。”(选自改梧桐落雨《归家》)

2、要准确理解有关典故的正确含义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错,用偏,产生笑话,影响意思表达,比如“琴心”之典故源于汉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运用在男女相爱中贴切,运用到其他亲情,友情,交情上就会不当或牵强;比如“望帝”这个典故渲染的是一种悲哀的气扮,如果用于喜庆就不当了。

3、写诗词要特别掌握典故的活用,可以根据句子声韵文字的需要变换调整,如:“高山流水”的典故,在古人诗词中就有各种各样提法:“子期”、“知音”、“弦断”、“高山一弄”、“子期耳”、“钟期听”、“流水引”、“断弦人”、“伯牙高山”、“钟殁废琴”、“流水高山”、“琴曲流水”、“流水心”、“断弦人”、“弄琴牙”等等多种用法。其实还可以更多,但是要注意关键字是不能改变的,如:“伯牙”、“钟期”、“琴”、“弦”、“断”等字就不好换为别的字。

4、要注意典故的生命力。诗词写出来是要给别人看的,典故运用是为了传达思想,因此,不可把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写进诗词,需要指出近体诗是唐以后形成的,大量典故是唐以前的故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多,人们学唐宋诗词,

也熟悉了这些典故,如果自己根据典籍另选其他典故写进诗词就须十分谨慎,特别是唐宋以后的事件,如果不广为人知,就难以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5、典故在传达表现事物事理中毕竟是隔了一层,是一种由彼而产生的联想,所以诗词创作不宜多用,宋朝江西诗派被人贬低的一个口实就是“掉书袋”,满篇是别人的话语,缺少自家新鲜活泼的语言,难免使诗词艺术性减色。据说当代钟敬文先生就不提倡用典,他说:“靠着典故表现情思的作家,正像靠着拐杖走路的老人。”(《兰窗诗论集》)

6、既然典故是历史的故事,其运用是为更好传达思想情感的,根据阅读对象和时事纳入新典故也就是很正常的了,当今,社会传播媒介很发达,新闻事件众所周知,比如“水门事件”、“乒乓外交”、“文化大革命”、“四五事件”、“百慕大三角”、“大庆人”等都可形成新典故的。至于亲友间诗词往来,双方把彼此间知道的“故事”作为典故用,也很有趣,是可使诗词具有更多表现力的手段。

典故的来源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生不老的药,但她吃的多了点,就不由自主地飞到月亮上去了。这就是典故“嫦娥奔月”的由来;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如古代有个叫谢灵运的诗人,说世界上所有人的才华加起来要有十斗的话,曹植一个人就占了八斗。他自己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后来人们就称才华超出普通人很多的人为“才高八斗”;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的故事、人物、礼仪等,如“天女散花”这个典故来源于佛经,后来常用来形容下雪、落花地的情形。“替罪羊”这个典故来源于圣经,喻指为代替别人承担过错的人。

掌故举例

1、泰山之高与渊泉之深

东汉末,有人问陈谌(字季方):“您的父亲为太丘长,到底有什么功德而获天下人赞扬的重名呢?”季方回答说:“我父亲就譬如桂树生在泰山之坡,向上有万仞之高崖,向下有难测的深渊;上面受甘露沾溉,下面被渊泉滋润。当此之时,桂树本身怎能知道泰山之高和渊泉之深呢?我父亲自身也并不知自己有无功德啊!”(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陈谌对其父的评论是要说明,人之功德高低并不在有意为之,重名的获得自己也不知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另外,季方的话用的是比喻,魏晋之后,常用这种比喻来说明人的风度容止,如时人评魏明帝之内弟毛曾与名士夏侯渊共坐,曰:“蒹葭依玉树。”又评夏侯渊曰:“朗朗如日月之入怀。”评李丰曰:“颓唐如玉山之将崩。”评嵇康曰:“嵇叔夜之

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倾。”等等。这种对人的风神容止的比喻性评价,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特有的带有玄学意味的审美取向。这种现象起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六朝。

2、难兄难弟

三国时魏国的陈纪(字元方)的儿子陈群(字长文),很有才能。陈谌的儿子陈忠(字孝先),也很有辩才。有一天,长文和孝先争论各自父亲的才德,各不相让。就去问祖父陈寔。祖父告诉两个孙子说:“你们也不要争长论短了,群儿的父亲不容易为兄,忠儿的父亲不容易为弟。”(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陈寔本来的意思是说:陈群和陈忠才德相当,难分伯仲。但是后来“难兄难弟”作为贬义词,用来称两个差不多的货色。又,“难兄难弟”也可以称彼此曾经共过患难的人,或出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只是“难”字要读第四声。

3、割席分坐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年轻时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在菜园里锄草,锄出了一块金子,管宁照样继续锄草,视金子与泥土;华歆却捡起金块看了看,又扔掉它。又有一次,两人共在一间书房里读书,并且同坐在一张草席上。这时候,正好有一位有权势的高官乘着漂亮的车子,车声隆隆地从门前经过,管宁听到就像没听到似的,照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看热闹。华歆回来后,管宁把草席分割成两半,对华歆说:“您不是我的朋友!”(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热衷权势和钱财的内心活动,“割席”以示决裂。“割席”或“割席分坐”这个典故被后人经常引用,表示朋友之间因志趣和人格的高下而决裂。

4、华歆救人急难

三国时华歆与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也要求依附他们一道避难,华歆表示为难。王朗说:“现在形势幸好还不太紧张,带着他有何不可呢?”华歆也就只得同意了。不一会儿,贼兵追到,王朗要把那个依附的人丢弃。华歆说:“先前我不太愿意带着他,就是怕贼兵追来,连累我们。现在既然我们已经带着他了,怎么可以因为急难就抛弃人家呢?”于是坚持照旧带着那个人。舆论就以此来论定华歆与王朗两人品质的优劣。(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王朗在形势还不太紧急的时候想的是要做好人以获虚誉,一旦事急就不顾别人的死活,前后对照,虚伪的嘴脸昭然若揭;华歆先前考虑到危险,有所犹豫,这是人之常情,但一旦做了,就要承担责任,这正是君子的作为。前一则中的华歆与这则中的华歆看似抵牾矛盾,实则反映人性的复杂性。

5、王祥感动后母

三国时,魏国的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很谨慎小心,有孝行。家中院子里有一棵李

子树,结的李子味道特好,后母总是支使王祥看护李树。有一天,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王祥担心李树被风雨毁坏而受到责罚,就抱着李树大哭。又有一次,王祥在另一张床上睡觉,继母夜里起来,在黑暗中用刀向他床上砍去,正好王祥起身小便去了,刀空砍在被子上。王祥小便回来,知道继母非常恨自己,就跪到后母跟前请死。后母于是受感动而觉悟,从此以后,爱王祥如亲生之子。(摘编自《世说新语.德行》)【议论】王祥其人在魏晋之际也是风云人物,在魏朝就做着司空、太尉的高官,但却为晋武帝司马炎夺取曹魏的政权效犬马之劳,立下汗马功劳。晋受禅后,更官至太保,被当时的正直人士所不齿,被认为是目无君父的所谓“乡愿之徒”,可见其品行之恶劣。但就是这样一个目无君父的“乡愿”却留下许多孝行的故事,除本则的“为母护李”、“跪母前请死”外还有所谓“卧冰求鲤”等等。两相对照,他所谓“护李”、“请死”等都只不过是为了获宠、为了保命的假动作,透过现象,可以看出他虚伪的本来面目还是昭然若揭的。

6、外国名家的墓志铭

西方名人去世后,墓碑上大都刻有墓志铭,或记载死者一生的主要成就,和表现死者的性格特征。

(1)德国数学家卢道夫的墓碑上刻着他计算出的圆周率=3.1416……。

(2)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墓碑上刻着许多小鸡、小羊、小狗和被鲜花簇拥的孩子。

(3)数学家刁潘都的墓志铭,是一个含未知数的方程式,解出这个方程式,就知道了死者活了多少年后一生几个阶段的时间标志。

(4)美国影坛性感巨星玛丽莲.梦露的墓志铭是:“37、22、35,R.I.P”。据“梦露研究会”揭示,数字代表梦露三维的英寸数,缩写字母的意思是“在此长眠”。据说这一墓志铭是尊重死者一生的最大意愿——追求美(当然包括形体美)。(5)英国19世纪中后期著名的戏剧家肖伯纳是个十分幽默地人,记述他一生幽默言行的文字着实不少。有一次,肖伯纳的一个新剧首演大获成功,他发了一封电报给女主角说:“精彩之至,绝妙之极!”那女演员受宠若惊,连忙回电:“您过奖了。”肖伯纳却开了个玩笑,他回电说:“对不起,我指的是剧本。”肖伯纳的墓志铭正是反映了他幽默地性格:“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总会发生。”

(6)无独有偶,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也很幽默,它写道:“恕我不起来了。”但如果你仅仅从这句话里读到幽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作家的生死观。海明威的生活的绚丽多彩、如火如荼。冒险是他的永恒伴侣。他曾作为记者在生与死的战场上出没,他曾手提猎枪在非洲的荒野里与野兽殊死搏斗,他喜欢斗牛场上的碧血黄沙,喜欢拳击场上的角逐与呐喊,也喜欢美女与醇酒。一切能体现生命之力的活动都使他心醉神迷,而伴随这一切的,是他创作的一系列不朽名著:《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以及“迷惘的一代”之代表的头衔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这位如此热爱生活的作家却并不害怕死亡。他说:“在我看来,整个世界就像拳击场,每个人都在场内。你只有还击才能生存——我当然一直参加拳击,我要打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那时我要跟自己打,目的是要把死亡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接受,这也就是你每星期日看斗牛时见到的那种悲剧美。”“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安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当他的健康日益恶化的时候,他平静而勇敢地用猎枪结束了生命,以自己的鲜血为世界留下了悲壮之美。在海明威看来,死是生的一种“变形”,

他的墓志铭正是表现了作家对待死亡,

寓哀于谐,落落达观的态度。

7、与肖伯纳和海明威的墓志铭

司汤达(真名昂利·贝尔)的墓志铭则毫无幽默可言。这位法国19世纪前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生前为自己拟定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昂利·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乍看起来,这一墓志铭实在平淡无奇,但只要对司汤达的生平略有所知,便不难体味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司汤达在少年时期曾深受信奉启蒙主义思想的外祖父的影响,无限神往法国大革命的岁月。17岁那年,他骑上一匹骏马翻山越岭去追赶拿破仑的远征军,此后便随军在欧洲大陆转战。他曾目睹过1812年莫斯科熊熊烈火,也曾参加过1813年抗击欧洲郡主六国的第六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他经历过拿破仑的极胜时期,也体验过帝国失败的痛苦,拿破仑始终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为了不在他深恶痛绝的波旁复辟王朝中生活,他曾一度侨居意大利,后因与意大利反政府的烧炭党人过从甚密而被驱逐出境,回国后的司汤达生活相当贫困,他不得不到一个外国小城做法国领事。文学创作是司汤达一生的志趣,他的作品《红与黑》、《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帕尔马修道院》等都是不朽名著。司汤达的作品有着十分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善于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现实,真实地再现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善于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擅长细致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在文艺理论方面,司汤达也有建树,他的著名论文《拉辛与莎士比亚》是19世纪初最早提出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文艺理论著作之一。他说:“贝尔先生是当代高人之一。这位第一流的观察家、这位卓越的外交家,无论是文字,无论是谈话,曾经多方证明他的见解高超,他的实际知识广博,结局只是奇维塔韦基亚的领事,的确令人难以解释。”司汤达曾说,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成名作《红与黑》发表于1830年),到1935年他才会被人理解,由此可见司汤达对自己作品的价值是深信不疑的。而对于自己坎坷丰富的一生,司汤达只谦称为“生活过”、“写作过”,这不正表现了作家对待生活和创作的极严肃的态度以及对待自己极高的要求标准吗?!历史是公正的,他给了这位作家应有的地位。他是人们公认的批判现实主义这一宏大创作流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色的小说被认为是浩如烟海的法国乃至世界小说的名列前茅之作。

8、我国一位古人说过

人死如灯灭,什么都不知道,如果是我,什么样的墓志铭我也不要,冤于我,我不能对驳公堂,褒于我,我不能投桃报李。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的坟墓正是这样,它没有墓碑和十字架,连名字也没有刻下,它之只是一个棺材土冢,静卧在托尔斯泰家乡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一片林中空地上,但他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后人,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伟人的坟墓,并从中看到了托尔斯泰的性格特征——朴实。这种朴实的性格特征在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巨变的19世纪80年代初以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他认为广大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是“老爷们”造成的,他们是罪人,而托尔斯泰自己也罢自己归到罪人之列。他为自己一生所过的老爷

生活而苦恼,因而决心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不用仆人服侍,自己收拾屋子、劈柴、生炉子,自己到井边汲水,他不喝酒、不吃肉、戒了烟,放弃了打猎的嗜好,他经常帮助农民耕耘和收获。为此,俄国著名画家列宾创作了一幅名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画中的托尔斯泰像个十足的农夫,这正是大作家在田间劳动的真实记录。1910年10月的一天深夜,为了彻底摆脱贵族式的家庭生活,这位82岁的老人离家出走了。因不堪忍受旅途的奔波劳顿,他病倒在途中的一个小火车站上。在经过了几天痛苦的煎熬之后,托尔斯泰与世长辞。这位一生揭露批判俄国专制暴政,揭露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教会的伪善本质,一生为人民的苦难大声疾呼的伟大作家向世界文学宝库奉献了一批艺术精品,其中包括家喻户晓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他赢得了一个文学家所能赢得的最高荣誉——世界人民的爱戴。而他那没有墓志铭的朴实坟墓,世世代代向人们诉说着托尔斯泰人格的伟大。

9、苏东坡做环饼诗

宋朝绍圣年间,苏东坡被贬在海南岛詹县。当地有一位卖环饼的老妪,她的手艺好,环饼质量高。可是,因为店铺僻,不为人知,生意一直不好。老妪得知苏东坡是著名文学家,就请他为店铺作诗。苏东坡怜悯她生贫苦,环饼手艺又委实不错,就挥笔写下一首七绝: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字,勾画出环饼匀细、色鲜、酥脆的特点和形状。

10、李白醉捞江月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李白与数位好友在江边聚饮,大伙边饮酒边赏月,忽然,一片云飘过,遮住了月亮。李白见状,驻盏停杯。挺身大叫:“月亮呢?”朋友逗说:“掉到江里去了。”李白—听,随手抄起一坛酒,跳上江边一只小船,说:“我去把月亮捉回来。”驶着小船向江心飘去。月影渐移,李白为温柔的月光所笼罩,怡然忘情,不知不觉,一坛酒饮光了,心里只想着捞月亮。他俯下身去,一触之下,银盘碎了,可定睛再看,却又恢复如初,于是又高兴去捞,忽然一阵狂风吹来,小舟被掀翻,等江面风平浪静,李白已不见踪影。后人有诗赞叹曰: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鲸上青天。掌故分门别类,举不胜举,我们只有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处处留心,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掌握。

典故举例

1、山公启事

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

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2、龙阳泣鱼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3、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因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形容统治者为所欲为,却限制人民自由。亦泛指自己任意而行,反而严格要求别人。

5、千金市骨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战国时郭隗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见《战国策.燕策一》。

6、骂坐灌夫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与丞相田蚡有隙。在一次列侯宗室为田蚡贺喜的酒宴上,使酒大骂临汝侯(灌贤)和程不识以泄怒。后遂用“灌夫骂座、使酒骂座、骂座”指酗酒任性而骂人,亦表示刚直不屈,不谀权势;用“骂座灌夫”指刚直不屈的人。

7、漱石枕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孙楚认为归隐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尘;漱石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枕石漱流”等借写隐居或闲逸生活,或称品质的高洁无尘。

8、曾母投杼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后遂用“曾母投杼、三告投杼、投杼、曾参杀人”等比喻流言可畏,使人迷惑、相信;用“谗言三及、三至之谗”等比喻受诬枉。

9、骑鹤上扬州

唐无名氏《商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几个人在一起各言其志,有的想做高官,有的想发财,有的想骑鹤上天成仙,其中一人则想三者兼而有之。后遂用“骑鹤扬州、扬州骑鹤、扬州跨鹤、扬州鹤、腰金骑鹤、缠腰骑鹤、腰缠万贯、十万缠腰”等指做官、发财、成仙三者兼而有之,或形容贪婪、妄想,或写得意之事及得意之态。

10、望帝啼鹃

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元.关汉卿《窦娥冤》:“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后遂用“望帝、望帝魂、杜宇、杜宇魂、杜魄、杜宇魄、蜀王魄、蜀帝魄、古帝魄、蜀鸟”等指杜鹃鸟;用“子规啼血、杜鹃啼血”等指杜鹃鸟的哀鸣。常用以描写哀怨、凄凉或思归的心情。

11、断送老头皮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六:“昔年过洛,见李公简,言真宗既东封,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曰:‘唯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躭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隐士杨朴被召,在回答宋真宗问话时,他以佯狂之态,诡称妻子作诗说他应召是被官府捉去,把老头儿断送了。后遂用“断送老头皮”指被官事所羁,不能自由自在;以“老头皮”称老人。

12、焦尾琴

《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烧火做饭)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吴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听见木在火中国的爆裂之声,知道是上好的木材,便请制成琴,果然琴声优美。因琴尾已焦,人称“焦尾琴”。后遂用“焦尾琴、焦尾、焦琴、焦桐”等指美琴或比喻历尽磨难的良才、未被赏识的宝器;用“桐尾焦、桐爨、爨桐、爨下桐、爨下琴、爨下残、爨下余、爨下焦、良材入爨”等写良才不得其用,或喻遭受摧残,幸免于难。

13、鲁女忧葵

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鲁国漆室地方有个女子,过了出嫁的年龄还没有出嫁。“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邻女以为她想嫁人,问知是“忧鲁君老太子幼”,便笑话她。漆室女说:“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冬葵,古代的一种蔬菜),使我终岁不食葵……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其忧之。”后三年,鲁果乱。漆室女过了出嫁的年龄没有嫁人,但她所忧虑的不是个人的事,而是鲁国的国家大事。后遂用“鲁女忧葵、倚楹啸歌、倚柱长叹、漆叹”等表示对国家政事的关注、忧虑,亦或表示女大需嫁的意思。

14、墨子悲素丝

《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见染丝而兴发伤感,认为白丝可以染黑,可以染黄,染上五色,即成为五色之丝。后遂用“悲染丝、悲丝染、染丝悲、悲素丝、哭练丝、翟子悲、素丝变”等表示受习俗影响,慨叹不可自拔。

15、智差三十里

晋裴启《语林》:“曹操至江南,读曹娥碑文,背上别有八字,其辞云:‘黄绢幼

妇,外孙蒜臼。’曹公见之不解,而谓德祖(杨修):‘卿知之否?’德祖曰:‘知之。’曹公曰:‘卿且勿言,待我思之。’行卅里,曹公始得,令祖先说。祖曰:‘黄绢色丝,“绝”字也;幼妇少女,“妙”字也;外孙女子,“好”字也;蒜臼受辛,“辞”字也。谓“绝妙好辞”。’曹公笑曰:‘实如孤意。’”曹娥碑上的八字暗语,杨修见之立即能解,曹操行了三十里才悟出,后遂用“智差三十里”谓才智相差很大。以上这些典故在浩如烟瀚的典故大家庭中,只能算是几朵小小的浪花。很多典故,虽然大家用惯熟习了,但往往有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们平时在阅读、写作等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典故的典源和释义,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学以致用,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掌握典故和掌故吧。(16)吴市吹箫指因生活困顿而流浪飘泊,有为而未遇。《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一作“箫”》,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闾为伯。”清康有为《泛海至天津入京复还上海》:‘方朔长安徒索米,子胥吴市又吹箫。”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 1、梦蝶 也称“化蝶”。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后比喻做梦、梦幻。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3、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黍离 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5、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7、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 9、青眼 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唐杜甫《短歌行》 10、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1、柳营

谚语故事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谚语故事-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经典的谚语故事6则 1.斫断手指头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

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谚语故事 2.上梁不正下梁歪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

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 3.凡事学大丈 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凡事

关于典故的歇后语

关于典故的歇后语 导读:刘皇叔哭荆州拿眼泪吓人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刘禅小阿斗扶不起 孔明弹琴退仲达好沉着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孔明斩马谡明正军纪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羽放屁不知脸红 关云长败走麦城吃亏全在大意 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念起旧情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帝庙求子拜错了神 关公吃酒看不出来 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关公当木匠大刀阔斧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卖豆腐货软人硬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走麦城最后一招 关公面前耍大刀不自量力 关羽卖肉没人敢要 关羽放曹操念旧情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关云长流鼻血红上加红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说三国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单刀赴会声势压人 过五关斩六将所向无敌 张飞卖刺猬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豆腐货不硬人硬 张飞战马超不相上下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烧火猛灶 张飞讨债气势汹汹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的胡子满脸 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出阵不服老 击鼓骂曹现开销〔当场指责〕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蒋干盗书只知欢喜,忘了中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蒋干访周瑜自找麻烦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许褚战马超赤膊上阵 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关于典故的歇后语】 1.有关典故的歇后语 2.歇后语的典故及历史 3.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4.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5.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大全 6.关于书信的典故 7.关于读书的成语或典故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古诗词中的常见典故 我们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典故的含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我们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典故的运用,按其来源来说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引用历史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到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几个历史人物及他们的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此外,经常入典的历史故事有:“燕然”“燕然勒石”,表示对大将武功的推崇;“新丰客”“新丰”,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喟,希冀能被明主任用;“楚狂”“接舆”,喻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甘于隐匿的思想;“青冢”即昭君冢,用来描写塞外景色,抒发征人悲壮凄凉的情怀;“五湖客”“五湖扁舟”“五湖归云”“五湖烟水”,表示功成名就后便激流勇退,遨游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南冠”“楚囚”,指被羁绊的正义之士,或指诗人身陷囹圄;“王谢堂前燕”,以王谢家族盛衰为喻,寄托吊古伤今的情怀;“高山流水”“伯牙琴”,指知己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在才学、技艺方面的互相了解与合作。 二、引用神话传说。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海上三神山也,自古以为是可望而不可即之地;“青鸟”,是西王母跟前的信使,专为她传递音信。诗人借“蓬山”比喻意中人远隔万重的仙境,与会无期,怎不令人愁丝萦怀?只好请“青鸟”去殷勤问候,表达了诗人对意中人的惦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惆怅。 借用神话传说入典的,常见的还有:“沧海桑田”,比喻时局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人”暗示了在外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出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回雁峰”,相传雁到此不再南去,遇春而回,表达返回故国的愿望;“桂魄”“蟾桂”,代称月亮;“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幻,反映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赤松子”指仙人,表现寻仙访道的思想和生活;“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常用来写男女爱情的忠贞;“巫山神女”“云雨巫山”“云雨”,多用来咏怀与巫峡有关的古迹,或写男女恋情;“天狼”,表示有战事;“折桂”,指登科及第。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

高考哲学常识题中的谚语典故归类(1)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常用的典故歇后语

常用的典故歇后语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用的典故歇后语》的内容,具体内容: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丰富,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摘抄宝玉湘云哭贾母 -- 各有各的眼泪孟良杀焦... 歇后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丰富,大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摘抄 宝玉湘云哭贾母 -- 各有各的眼泪 孟良杀焦赞 -- 自家人害自家人 孟获见诸葛 -- 俯伏在地 草船借箭 -- 满载而归 南郭先生吹竽 -- 不会装会 项羽攻秦 -- 破釜沉舟 项莊舞剑 -- 意在沛公 赵云大战长坂坡 -- 大显神威 赵五娘上京 -- 穷语万千 赵五娘写家书 -- 难字当头 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肚里 -- 心腹之患 孙武用兵 -- 以一当十 孙悟空碰著如来佛 -- 认栽

孙悟空的金箍棒 -- 随心如意 孙悟空大闹天宫 -- 慌了神 孙悟空封了弼马温 -- 管它官大官小 孙悟空借火扇 -- 一物降一物 孙悟空变土地庙 -- 尾巴难藏 孙悟空进了八卦炉 -- 炼结实了 孙悟空打筋斗 -- 十万八千里 精选 吴刚砍桂树 -- 没完没了 佘太君掛帥 -- 马到成功 张飞上阵 -- 横冲直撞 张飞使计谋 -- 粗中有细 张飞睡觉 -- 口眼不闭 张天师捉妖 -- 拿手好戏 张生碰到崔莺莺 -- 一见钟情 张果老倒骑毛驴 -- 往后看 张果老倒骑驴 -- 怕见畜牲 张果老骑驴 -- 倒好 张顺浪中斗李逵 -- 以长攻短 林冲上梁山 -- 官逼民反 林冲误闯白虎堂 -- 单刀直入,中了诡计林冲棒打洪教头 -- 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诗歌典故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2009-11-26 20:50:20) 转载▼ 标签: 杂谈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赤壁杜牧 折戴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借在赤壁偶然发现的一支沉埋底沙中的断戟而联想起三国时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从分析战争胜败的原因人手,提出了“英雄的成就带有某种机 遇”的政治见解,深刻而精辟。 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泊秦准 杜牧 烟笼塞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我们分析时可联系社会背景,晚唐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高层。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诗歌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往往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我们通常可以分为这样 几种情况: 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 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 行路难 李白 金搏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水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未垂钓碧溪上,忽复秉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关系到两个典故:姜太公曾经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这两位古人开始在政治上也不得志。但最终成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正确看待古诗词用典古典文学中运用典故,对于作者当时来说也算是“古为今用”。多用典故,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里一个突出的现象。尤其是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希望通过分享典故的化用,对拓展同学们的语文知识面有所帮助。 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用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 。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 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 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 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

35个俗语典故背后有趣的故事

35个俗语典故背后有趣的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文化历经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发展至今天,俗语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日常的交流中,如果没有各种有趣的俗语穿插其中,那就像吃菜没有盐一样,食而无味。现在让我们走进它,原来它们身后还有很多很有趣的故事。1、有眼不识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作为一个成语,常常用来表示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认不出来。但是这个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岳泰山,它其实指的是一个叫泰山的人,关于这句俗语的来源,倒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话说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可就是这样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鲁班招了很多徒弟,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他定期会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个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来了一段时间,手艺也没有什么长进,于是鲁班将他扫地出门。几年以后,鲁班在街上闲逛,忽然发现许多做工精良的家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们欢迎。鲁班想这人是谁啊,这么厉害,有人在一旁告诉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鲁班不由感慨地说:“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2、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和狗了。 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4、不见棺材不落泪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黄河心不死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因为四川话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此属谐音讹传。 8、王八蛋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了。 9、倒楣“倒楣”一词本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事不顺利或运气差。大约在明朝末年,那时“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限制了知识分子聪明才智的发挥,加之考场舞弊之风甚盛,所以一般的读书人要想中举是极为不易的。为了求个吉利,举子们在临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门前竖起一根旗杆,当地人称之为“楣”。考中了,旗杆照竖不误,考不中就把旗杆撤去,叫做“倒楣”。10、吹牛皮用“吹牛”形容说大话,意思非常明白。那为什么不用“吹猪”、“吹羊”来形容呢?从前杀猪宰羊,血放完了以后,屠夫会在猪羊的腿上靠近蹄子处割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铁条插进去捅一捅,然后用竹管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猪羊全身都膨胀起来。这样,剥皮的时候就会很方便,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用这种方法对付牛,就叫“吹牛”。“吹牛皮”这一俗语,来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这些地方的人过河,靠的是皮筏子。当地人用整只羊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再把几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成为大筏子,大筏子连在一起,可以承载千斤重物过河。羊皮筏子较小,人们常用嘴把它吹鼓起来。有个人说他不仅会吹羊皮筏,而且还能吹起牛皮筏来,后来有人真的将牛皮拿给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么吹也吹不起来。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吹牛皮”来形容爱说大话的人。11、无商不奸“无商不奸”是后人杜

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高考语文考点:古诗词中常用的100个典故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50条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50条,公文写作用的上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经典的歇后语故事大全

经典的歇后语故事大全 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 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看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内 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 的ZUI前方。 原来,台上正站着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与一个膀大腰粗的男子在 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复杂的用麻绳捆的结。粗一看去没什么 奇怪,细一看就不得了了,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 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吴东胜明白了,这不是比武招亲,也不是 比文招亲,而是比巧招亲呢! 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所有的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 才解30多个结。于是,那位少女对大汉说道:“对不起,失败了。” 中年汉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擂场。接着,少女又对大家说道: “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也失败的话,今天就到此结束了!” 吴东胜早就想好了:这位少女有着一对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条。吴东胜又想到:我也要到结婚的时候了,老母亲也还没有看见过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飞上了擂台。 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东胜上台就问:“有没有规 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和少女的比赛正 式开始。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所以也赢了这场比赛。 释义: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 问题。

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故事: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 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 这个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 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 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 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所以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 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 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 进肚里,特别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啊!所 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的上等茶啊!”三爷一听飘飘然,终于答应借贷。 释义:这个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故事:小村子,有一户人家,早上男主人出去干活,家里只有一 只猫和一只狗。 每天早上,不诚实的猫一看见男主人外出干活,就在家门前呼呼 大睡!这时,老鼠一看见猫在睡觉,就一群一群,悄悄地去家里找东西,弄得家里乱七八糟,家具至少被咬出了五个缺口,那是调皮的老鼠没 事干,所以乱咬的。 忠实的看门狗看见了,每天都烦得要命。这个天,狗跑去猫那, 用脚推了推猫,猫打着鼾说:“什么事啊!忠实的明星?”狗说:“懒

9-成语、谚语、典故、笑话的处理方法

Lecture 9 Interpreting of idiom, proverb, allusion and joke 成语、谚语、典故、笑话的处理方法 I. Teaching Objective ? To learn some skills in interpreting idiom, proverb, allusion and joke. ? To memorize some frequently-used idiom and proverb. II.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 How to effectively manage the skills in interpreting idiom, proverb, allusion and joke. III. Teaching Procedure 3.1 Warm-up 口译实践中,译员经常会遇到习语、引语的互译。特别是为国家元首、高级官员、文化人士、社会名流做口译时,译员会发现他们时常出其不意的借用本国或外国习语,引用名人或名著中的妙语佳句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或赞颂对方的民族和文化。 温家宝总理 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就以“温式讲话风格”向公众展示了他美好的个人品德和人格魅力。总理多次引用古语、诗词,反映了温总理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说明温总理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给我们做了垂范。 2003年6月29日,温家宝在香港礼宾府出席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签字仪式后发表演讲,并引用晚清著名外交家和诗人黄遵宪的一首诗祝愿香港。“寸寸山河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003年6月30日,温家宝出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表扬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型肺炎聚会,他在讲话中引述了《礼记》中的这句话:“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003年10月1日,中国西部的陕西省有13万民众受灾于洪水。在看望了灾民后,温家宝以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告诫当地的官员,要时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 2003年12月7日,温家宝在纽约下榻的饭店会见纽约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时,吟诵了泰戈尔的诗句“无论你走得多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他说:“这正是华侨华人、留学生和祖国的关系。” 2003年12月7日晚,温家宝在纽约下榻的饭店会见华人华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引用台湾作家余光中诗作《乡愁》中的诗句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2003年12月9日,温家宝会见在华盛顿的华人华侨代表时,引用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喻为小草,而人民如同春阳。 2004年3月4日,温家宝在看望政协经济界、农业界委员时,引用汉代政论家王充著作《论衡》中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阐述其治政思想。 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在演讲中,温总理引述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表达中国的文明姿态。 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和诗文: (一)在回答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温家宝总理引用了三处古语和古诗句:一处是“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太祖宝训》朱元璋语。原文为“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一处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

(完整版)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

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大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 1、投笔: 《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 《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缄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

《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 《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 《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

寓言、谚语、成语故事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蕴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有“寄托”的意思,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 寓言故事的成语 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画龙点睛、拔苗助长、惊弓之鸟、守株待兔; 自相矛盾、刻舟求剑、南辕北辙、买椟还珠、坐井观天、叶公好龙、鱼目混珠; 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杯弓蛇影、狐假虎威、郑人买履。 谚语、俗语、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人们对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科学知识、生活感受的总结、提炼和加工,是语言中的精华,是人们喜闻乐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鲜明、比喻生动,能绘声绘色地表现社会上各种人的精神面貌和人情世态。谚语、俗语在内容上充满了哲理和智慧的色彩,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流传,非常形象、简练、朴实、自然,既通俗易懂,又便于记忆。 歇后语又被称为俏皮话、巧语等,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部分,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学生谚语大全 一、朋友与敌人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10.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11.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12.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13. 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14.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6.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二、时间与金钱 17.不怕慢,就怕站。 1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9.时间像生命,一刻值千金。 20.花儿凋谢不再开,光阴一去不再来。 21.今朝有事今朝做,莫将忙事待明天。 2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3.追赶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宠爱他;放弃时间的人,生活就会冷落他。 24.浪费时间,等于缩短生命。 三、求知与学艺 25.无事不登三宝殿。 26.精益求精,艺无止境。 27.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28.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29.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3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1.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32.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33.不怕学不成,只怕心不诚。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5.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词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苌弘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红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7、尺素: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尺素?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8、青鸾:《仙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如李商隐《无题》:?彭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9、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