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使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压力 B.温度 C.光质 D.无机盐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平原地区的人相比,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多,与此有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池塘中的生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种间竞争

7.一个野兔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年增长率以及第5年种群数量分别是

A.150%,675 B.150%,1013

C.50%,675 D.50%,1013

8.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9.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海上捕捞,有利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0.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宜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

二、非选择题(20分)

1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右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据图回答:

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A-I中的_________;若初级消费者中,_____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

________。

⑶湿地是天然的蓄水库,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以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①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生态功能。

②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_稳定性较低。

③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B卷(拓展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沙漠植物的描述中,不属于沙漠植物适于少水环境的结构是

A.气孔较少 B.叶演化为刺

C.夜间通过C4途径固定、贮存CO2 D.根系发达

2.近几年我国人口变化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随计划生育措施的稳步实施,我国近几年的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二是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水平的改善,健康长寿的人口比例显著增加;三是我国在70年代的出生率很高,人口净增加很多。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年龄结构发展中,最可能的是

A.由增长型过渡到衰退型 B.由增长型过渡到稳定

C.由稳定型过渡到衰退型 D.由稳定型过渡到衰退型

3.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酸雨 B.温室效应 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富集 D.臭氧空洞的出现

4.下列植物中,可监测大气中SO2含量的植物是

A.黄瓜 B.马铃薯 C.玉米 D.苔藓

5.现代居室的放射性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列措施对减弱该污染最有效的是

A.勤开窗户通风透光 B.装修后,搁置一年装载,使放射性物质自动消失

C.通过加热促使放射物质分解 D.简单装修,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

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形

成 B.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最

大 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7.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8.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

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

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9.右图是湖北恩施近几年大力推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下列有关这种生态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畜家禽

B.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能有效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是可以循环的,能量却只能单向流动

C.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性

二、非选择题(30分,每空2分)

11.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通过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可以估算出种群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⑴上述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是,但这种一般不适用于土壤动物的调查,原因

是。

⑵上述调查方法所得种群总数(N)可用公式表示为:。

⑶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⑷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⑸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

12.资料一:受碳循环(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不平衡的影响,2007年全球反常天气频频

出现,凸现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资料二:据搜狐IT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将加剧气候变暖。

请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你认为,海水酸性增强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举例说明可能造成的其它影响。

⑵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

⑶某地区进行核试验造成A中出现部分白花苗,对D、C的影响是 ____。

⑷参与过程⑤的生物主要是,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海洋植物的分层分布主要受阳光光质的影响

2.C 高原气体稀薄,氧含量低,需要有较多红细胞获取氧气(空气)。

3.D 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4.C 本题中要求考生结合种群数量特征对所给选项进行判断,A项为年龄组成、B项为出生率、D 项死亡率,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项描述的是橡树集中分布的原因,不是种群数量特征。

5.D 本题考查考生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初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A错;群落演替将使生物种类多样化,B错;群落的优势种群受到环境影响较小,更适于在群落中生存,因而其基因频率变化慢,C错;在已有植被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6.A 这反映的是一条由食物关系而建立起来的食物链,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

7.D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为(300-200)/200=50%;第5年的种群数量=200×(1+50%)4=1013

8.A 具有趋光性的生物不一定只有农业害虫,有些有益昆虫也可能具有。

9.D 网眼尺寸只能选择大小、年龄(一般年龄较大的个体较大),而不能选择其性别,因而对性别比例没有影响。

10.D 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又将造成新的基因流失,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11.解析:⑴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变化与植物利用相关,夏季利用多因而含量降低,冬季利用少、含量升高;⑵改变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渠道(E),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影响最大;在食物链中G的减少,将直接导致初级消费者D、E的增多,从而导致生产者(A)的减少;⑶湿地生态系统之所以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蓄积水分、净化水质等功能与肾脏功能相类似;稻田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N、P的增多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中植物大量死亡致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致使动物大量死亡。

答案:⑴夏季气温和光照都较适宜,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⑵FGIH E 减少;⑶①调节水量和控制洪水净化水质;②抵抗力;③自动净化能力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

B卷(拓展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C 沙漠植物多具有夜间通过C4途径固定、贮存CO2,以便在白天温度较高、气孔关闭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这属于其结构特点。

2.B 尽管因为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出生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较多,所以每年出生的人口总数仍然较多,即青少年(含幼年)、成年人、老年人逐渐减少,暂时应该为增长型,但随着现在的成年人变成老年人时、现在的青少年转变成成年人时,将会转变成稳定型。当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也可能演化为衰退型,但短期内不会。

3.C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的。

4.D 黄瓜、马铃薯和玉米是SO2抗性植物;因为苔藓植物的叶片仅由一层细胞构成,对SO2敏感,常用作监测植物。

5.D 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装修,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这可从源头得到控制。

6.C S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是有限条件,在K值(环境容纳量)增长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其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

7.B 本题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及曲线图中正确获取相关信息,由图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及任意两者之间在食物大小上均存在着共同区域,这说明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竞争关系,B项正确;对于A项中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C项中丙与甲的捕食关系和D项中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等均无法作出肯定判断。

8.B 尽管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开荒辟地、围湖造田等措施短期内均可提高产量,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9.C 生态农业提高的是能量利用率,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

10.C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增多,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 标志重捕法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N=M×n÷m;(2)144 高;(3)8/9(或32/36);(4)2.5 :1

12.解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和化石能源(煤和石油)、空气中的C02、生物体内的有机碳等;海水的酸性增强主要是因为C02气体的进入所致,随海水酸性的进一步增强,其吸收能力将逐步减弱,致命大量C02气体在空气中滞留从而加重温室效应,一是会因海平面的上升而导致部分陆地被淹没,二是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加速物质的灭绝,三是温度的升高使光合产物积累减少;由图知A是生产者,A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消费者(D、C)的数量减少。过程⑤是物质分解的过程,主要是腐食性细菌和真菌等腐食性生物完成,属于分解者;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答案:⑴海水酸性增强使海洋植物利用C02的能力减弱,对C02的吸纳量减少,导致大量C02在空气滞留,使温室效应加强;一是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陆地被淹没,二是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加速物种的灭绝;⑵碳酸盐 CO2;⑶导致D、C的数量减少;⑷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者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使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压力B.温度C.光质D.无机盐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平原地区的人相比,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多,与此有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C.一条河里的鱼D.一个池塘中的生物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B.竞争C.种内斗争D.种间竞争

7.一个野兔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年增长率以及第5年种群数量分别是

A.150%,675 B.150%,1013 C.50%,675 D.50%,1013

8.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9.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海上捕捞,有利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0.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宜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D.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

二、非选择题(20分)

1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右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据图回答:

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_________;若初级消费者中,_____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________。

⑶湿地是天然的蓄水库,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以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

①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生态功能。

②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_________稳定性较低。

③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_____________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B卷(拓展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沙漠植物的描述中,不属于沙漠植物适于少水环境的结构是

A.气孔较少B.叶演化为刺

C.夜间通过C4途径固定、贮存CO2 D.根系发达

2.近几年我国人口变化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随计划生育措施的稳步实施,我国近几年的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二是随着人们医疗保健水平的改善,健康长寿的人口比例显著增加;三是我国在70年代的出生率很高,人口净增加很多。下列有关我国人口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年龄结构发展中,最可能的是

A.由增长型过渡到衰退型B.由增长型过渡到稳定

C.由稳定型过渡到衰退型D.由稳定型过渡到衰退型

3.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

A.酸雨B.温室效应C.汞、镉等有毒物质的富集D.臭氧空洞的出现4.下列植物中,可监测大气中SO2含量的植物是

A.黄瓜B.马铃薯C.玉米D.苔藓

5.现代居室的放射性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下列措施对减弱该污染最有效的是

A.勤开窗户通风透光B.装修后,搁置一年装载,使放射性物质自动消失C.通过加热促使放射物质分解D.简单装修,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

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形成B.在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种群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7.右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到丙

8.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②控制人口增长,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③④D.③④⑤

9.右图是湖北恩施近几年大力推行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系统模式。下列有关这种生态系统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畜家禽

B.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能有效提高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B.物质是可以循环的,能量却只能单向流动

C.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

D.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性二、非选择题(30分,每空2分)

11.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通过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可以估算出种群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l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标记数/只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

初捕32 32 14 18

重捕36 4 18 18

⑴上述调查种群数量的方法是,但这种一般不适用于土壤动物的调查,原因是。

⑵上述调查方法所得种群总数(N)可用公式表示为:。

⑶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⑷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⑸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12.资料一:受碳循环(右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不平衡的影响,2007年全球反常天气频频出现,凸现严峻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资料二:据搜狐IT2007年11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近日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中指出,海水酸性已达数千万年最高,对全球气候变化造成严重影响,将加剧气候变暖。

请据上述材料回答:

⑴你认为,海水酸性增强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举例说明可能造成的其它影响。

⑵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

⑶某地区进行核试验造成A中出现部分白花苗,对D、C的影响是____。

⑷参与过程⑤的生物主要是,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C 海洋植物的分层分布主要受阳光光质的影响

2.C 高原气体稀薄,氧含量低,需要有较多红细胞获取氧气(空气)。

3.D 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4.C 本题中要求考生结合种群数量特征对所给选项进行判断,A项为年龄组成、B项为出生率、D项死亡率,均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项描述的是橡树集中分布的原因,不是种群数量特征。

5.D 本题考查考生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和特征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初生演替历程长、速度慢,A错;群落演替将使生物种类多样化,B错;群落的优势种群受到环境影响较小,更适于在群落中生存,因而其基因频率变化慢,C错;在已有植被的地面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6.A 这反映的是一条由食物关系而建立起来的食物链,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7.D 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为(300-200)/200=50%;第5年的种群数量=200×(1+50%)4=1013

8.A 具有趋光性的生物不一定只有农业害虫,有些有益昆虫也可能具有。

9.D 网眼尺寸只能选择大小、年龄(一般年龄较大的个体较大),而不能选择其性别,因而对性别比例没有影响。

10.D 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又将造成新的基因流失,影响生物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

11.解析:⑴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变化与植物利用相关,夏季利用多因而含量降低,冬季利用少、含量升高;⑵改变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渠道(E),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影响最大;在食物链中G的减少,将直接导致初级消费者D、E的增多,从而导致生产者(A)的减少;⑶湿地生态系统之所以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因为其蓄积水分、净化水质等功能与肾脏功能相类似;稻田作为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弱;N、P的增多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中植物大量死亡致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致使动物大量死亡。

答案:⑴夏季气温和光照都较适宜,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光合作用减弱,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⑵FGIH E 减少;⑶①调节水量和控制洪水净化水质;②抵抗力;③自动净化能力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

B卷(拓展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C 沙漠植物多具有夜间通过C4途径固定、贮存CO2,以便在白天温度较高、气孔关闭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这属于其结构特点。

2.B 尽管因为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出生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较多,所以每年出生的人口总数仍然较多,即青少年(含幼年)、成年人、老年人逐渐减少,暂时应该为增长型,但随着现在的成年人变成老年人时、现在的青少年转变成成年人时,将会转变成稳定型。当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在此基础上,也可能演化为衰退型,但短期内不会。

3.C 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沿着食物链逐级增加的。

4.D 黄瓜、马铃薯和玉米是SO2抗性植物;因为苔藓植物的叶片仅由一层细胞构成,对SO2敏感,常用作监测植物。

5.D 最有效的方法是简单装修,不用放射性超标材料,这可从源头得到控制。

6.C S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是有限条件,在K值(环境容纳量)增长率为0,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其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

7.B 本题要求考生能够从题干及曲线图中正确获取相关信息,由图可知,甲乙丙三者之间及任意两者之间在食物大小上均存在着共同区域,这说明它们之间肯定存在着竞争关系,B项正确;对于A项中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C项中丙与甲的捕食关系和D项中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等均无法作出肯定判断。

8.B 尽管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开荒辟地、围湖造田等措施短期内均可提高产量,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9.C 生态农业提高的是能量利用率,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

10.C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增多,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1) 标志重捕法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N=M×n÷m;(2)144 高;(3)8/9(或32/36);(4)2.5 :1

12.解析:碳在生物圈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岩石圈中的碳酸盐和化石能源(煤和石油)、空气中的C02、生物体内的有机碳等;海水的酸性增强主要是因为C02气体的进入所致,随海水酸性的进一步增强,其吸收能力将逐步减弱,致命大量C02气体在空气中滞留从而加重温室效应,一是会因海平面的上升而导致部分陆地被淹没,二是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加速物质的灭绝,三是温度的升高使光合产物积累减少;由图知A是生产者,A的减少将直接导致消费者(D、C)的数量减少。过程⑤是物质分解的过程,主要是腐食性细菌和真菌等腐食性生物完成,属于分解者;它们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答案:⑴海水酸性增强使海洋植物利用C02的能力减弱,对C02的吸纳量减少,导致大量C02在空气滞留,使温室效应加强;一是海平面上升导致部分陆地被淹没,二是环境的剧烈变化可能加速物种的灭绝;⑵碳酸盐CO2;⑶导致D、C的数量减少;⑷腐生细菌和真菌分解者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题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18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体现了(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 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 互影响 3.(2018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4.(2018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这属于()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6.下列叙述与干旱环境中的植物特征不符的是() A.具有发达的根系 B.具有肥厚的肉质茎 C.具有较大的叶片 D.具有厚厚的角质层 7.按照正确方法对同一地区内的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测量湿度, A.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B.茂密的灌丛>草地>裸 C.草地>茂密的灌丛>裸地D.茂密的灌丛=草地>裸地 二、非选择题 8.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经过多次测量,得到几组平均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请回答问题: 三种不同地点的空气湿度平均值 (1)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测量过程中的不同做法,哪个是正确的?() A.甲在裸地看到一个小水洼,非常高兴地把干湿计放在小水洼边测量空气湿度; B.乙在裸地、草地和灌丛三个不同地点,早中晚各分别测量了一次,并认真记录;

生物与环境专题复习含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个2分共40分) 1.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池塘中的水草 B. 池塘中的鱼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 一个池塘 2.维持生态系统的存在,下列不是必需成分的是 (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水、空气等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4.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一项是() A.种子→鼠→蛇→鹰 B.种子→鼠→猫头鹰 C.草→马→马蛔虫 D.浮游植物→海螺→海豹 5.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实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植被破坏 B.环境污染 C.缺水干旱 D.食物链被破坏 6.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 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D.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 7.“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阳光 8.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 光 B. 植物 C. 蛇 D. 昆虫 9.在食物链“藻类→水蚤→鲱鱼→人类”中,含能量最多的环节是() A、藻类 B、水蚤 C、鲱鱼 D、人类 10、通常肉类食物的价格要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 A、动物性食品营养价值高 B、饲养动物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C、食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品成本高 D、植物栽培比较容易 11.下列各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温带落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2.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A.缓慢上升B.仍保持相对稳定 C.迅速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13.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生态系统中兔、鹰、草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认为正确的图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济南版

第六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单选题 1.下列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 A. 阳光→草→兔→狐 B. 小麦→鼠→蛇→鹰 C. 鼠→蛇→鹰→腐生细菌 D. 草籽←麻雀←鹰 2.今年初夏,无锡太湖又大面积发生了水华,严重危及市民的正常饮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工业污水大量排放 B. 草履虫大量繁殖 C. 蓝藻大量繁殖 D. 水生植物过度繁殖 3.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绘了一幅农田生态系统的美丽场景。在该生态系统中,水稻和青蛙分别扮演的角色是() A. 生产者生产者 B. 消费者生产 者 C. 生产者消费 者 D. 生产者分解者 4.在天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由于某种疾病而大量死亡,下列最符合较长时间内鹿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A. B.

C. D. 5.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得到如下实验结果.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探究中作为对照的是裸地组 B. 实验应选择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 C. 该探究的实验变量是空气湿度 D. 草坪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大于灌木丛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能量沿着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步消耗 B.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方向、不循环的 C. 在一条食物链中,消费者的级别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多 D. 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7.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叙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 蚁穴溃堤 B. 大树底下好乘 凉 C. 蚯蚓松 土 D. 青蛙冬眠 8.)“一山不容二虎”用生态学观点可以理解为() A. 虎所需要的生活空间 大 B. 虎性情孤傲,不群居 C.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能得到的能量越小,个体数量也越小 D. 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 9.与陆生动物防止水分丢失无关的结构是()

初中生物河北少儿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三节 生物圈-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我国西部一些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其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 B.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经济 D.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造成的影响及其防治。 【解答】退耕还林还草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因为植被是氧气发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植被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制止水土流失;因此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持生态环境。 2.【答题】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 B.草原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最多 C.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彼此独立 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类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熟记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的特点及特征。

【解答】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种类最多的生态系统,B错误;C、各种生态系统之间是有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不是彼此独立的,C错误;D、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环境。D正确。 3.【答题】下列各组生物中,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生态系统中的是()。 A.猕猴和海豹 B.鲨鱼和海带 C.袋鼠和东北虎 D.熊猫和仙人掌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解答】猕猴都是野生动物,猕猴营攀援生活,主要生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海豹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A错误;鲨鱼和海带生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属于海生动植物,B正确;袋鼠生活在草原,属于草原生态系统,东北虎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C错误;熊猫生活在山林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属于沙漠生态系统,D错误。 4.【答题】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称为______,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生物圈 【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圈的范围。 【解答】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的总称,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最新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 精品

初一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苏科版) 1、对生活在庐山的一株杨梅树来说,影响它的生态因素是( ) A、山上的鸟、昆虫等动物、其他不是杨梅的植物以及微生物 B、阳光、水、土壤、空气等因素 C、A和B的总和 D、A和B的总和 +其他的杨梅树 2、秋天某些树木的叶片变黄脱落,这是因为( ) A、光照和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叶片衰老和风吹的缘故 C、缺少肥料和水分 D、秋季所有的树木叶片都会变黄脱落 3、下列描述的情境中,不涉及生物因素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B、如鱼得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海枯石烂 4、下列两种生物间的关系对二者的生存都有利的是( ) A、蜜蜂采蜜时给花传粉 B、菟丝子依靠吸收大豆的水分、养料而生存 C、狮子吃斑马 D、病毒侵入使人感冒 5、极地狐与大耳狐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导致它们耳朵差别的环 境

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6、在下列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因素中,属非生物因素的是( ) A、鱼儿在水中生活以水草为食 B、一棵大树需要从土壤中吸取水和无机盐 C、狼以野兔、鹿等小动物为食 D、蜜蜂靠采集花蜜、花粉生活 7、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干燥的沙漠中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 B、绿色草丛中的蝗虫体色多为绿色 C、生活在极地的企鹅有厚厚的脂肪层 D、夏天的树林里空气凉爽 8、下列成语中,哪一个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道理()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9、某种生物能够在环境中生存取决于它( )

小学科学生物与环境练习卷

拱墅区小学科学总复习《生物与环境》练习卷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判断。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实际上并不是生物。() 3.凡是生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它们的后代。() 4.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充足的空气。() 5.当阳光、空气、水、温度、肥料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时,植物生长也会发生相应 的变化。() 6.在研究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需要保证光照和水分这两个条件不变。() 7.在一定环境中生存的各种生物,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群落。() 8.小明画了一条食物链:老鹰→蛇→青蛙→蝴蝶→花。() 9.在做生态瓶时,水生植物的数量要与水生动物的数量保持平衡。() 10.当水质受到污染时,一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气。() 11.在自然保护区里,不准狩猎和采伐,但可以栽种一些新品种的植物。() 12.拟斑马、袋狼、卡罗莱纳鹦哥鸟都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13.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动物的数量变化不会影响环境。() 14.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所有生物的结构特征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继续生存下 去,不会被淘汰。() 15.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6.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7.给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能减少垃圾的数量,节约大量的自然资源。() 18.水污染大多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19.防止空气污染,就是要多扫地、多洒水,防止尘土扬起来。() 20.人类面临着垃圾和水污染、大气污染、物种加速灭绝等环境问题。() 二、选择。 1.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称为()。 A 制养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2.()不能自行制造养料,而需要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的养料。

专题一生物与环境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 复习目标: 1.复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分类、能量流、物质流以及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复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掌握人、动物、细菌真菌对生物圈的影响。 复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复习过程: 【知识梳理,快速记忆】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除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大气圈的底部:空气中由多种气体组成,该圈层生活着能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2)随全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面下150以内的水层中。(3)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3、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4 、生物的生存是依赖于一定环境的。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合作关系。 5、生物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 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适应既具有普遍 性,又具有相对性。 (1)骆驼、骆驼刺、旗形树…. (2)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复习提纲25页 (3)鸟类适应飞行的特点:复习提纲26页 (4)家兔适应草食的特点:它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 盲肠;家兔的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其中门齿适于 切断食物,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5)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用鳍游泳来获取食物 和防御敌害②用鳃呼吸 (鳃丝密布毛细血管,可吸 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6)昆虫适于陆地生活及运动的特点: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和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着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着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水

教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一节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分1课时来进行教学。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出环境中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尝试学习“提出问题”“设计简单的对照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等实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2)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 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 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 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 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 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 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 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 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生物与环境专题测试 A卷(基础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使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压力 B.温度 C.光质 D.无机盐 2.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与平原地区的人相比,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较多,与此有的生态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3.下列环境中的生物,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条河里的鱼 D.一个池塘中的生物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5.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 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描述的生物关系是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种间竞争 7.一个野兔种群在理想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右图所示。则该种群的年增长率以及第5年种群数量分别是 A.150%,675 B.150%,1013 C.50%,675 D.50%,1013 8.下列关于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 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 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 9.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海上捕捞,有利资源可持续利用。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10.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宜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 D.消灭被保护动物的天敌 二、非选择题(20分) 1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专项测试题 山东省张秀云 一、选择题(有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①生物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 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种成分组成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量形式散发到大气中 C.森林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这种渠道进行的 3.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昆虫乙大量捕食,DDT和aldrin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aldrin对甲和乙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aldrin 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aldrin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A.2和1 B.1和3 C.2和4 D.3和4 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 B.食物链越短,可供最高营养级消费的能量越多 C.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D.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 5.下列有关氮循环中进行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叙述正确的是() A.全是分解者 B.只有分解者和生产者 C.只有分解者和消费者 D.既有生产者,又有消费者和分解者 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 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单元综合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单元综合测试题 第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单选题 1.以下各项中,哪一项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A. 枯叶蝶停在树干上,像一片枯叶 B. 森林附近地区降雨较多 . 植树造林,可减少水土流失 D. 万物生长靠太阳 2.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 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 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 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3.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是有限的.你认为下列人类活动最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是() A. 在荒山上大量种植树林 B. 在适宜耕作的土地上进行玉米与大豆的间作套种 . 在农田中为了增加肥效,大量施用化肥 D. 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实行喷灌或滴灌措施 4.下列动物结构及其功能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河蚌的贝壳﹣﹣游泳 B. 蝗虫的气管﹣﹣呼吸

. 蜥蜴的鳞片﹣﹣保护 D. 家鸽的羽毛﹣﹣飞行 5.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两项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A. 开发生态旅游 B. 改善生态环境 . 发展畜牧业 D. 增加木材产量和产草量 6.垃圾收集点通常放置“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种垃圾桶.以下生活垃圾应放入“不可回收垃圾”桶内的是() A. 废报纸 B. 塑料瓶 . 果皮 D. 易拉罐 7.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它可以疏土,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 A. 环境会影响生物 B. 生物会影响环境 . 生物会适应环境 D.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句中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水 B. 光 . 温度 D. 空气 9.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以下哪类动物一般不适于陆地生存() A. 长有羽毛的动物 B. 用鳃呼吸的动物 . 四肢发达的动物 D. 长有外骨骼的动物 10. 下列四项生态因素中,影响七星瓢虫生活的生物因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生物与环境测试题 1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流干涸致使鱼虾死亡,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产。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能影响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D.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可作为下列哪项的实例 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D.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4、下列关于植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影响植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是指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非生物因素 B.植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C.植物开花结果时,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光合作用 D.可采取人工延长光照时间的方法,让菊花提前开花 5、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它生物的生存。这说明了() A.生物既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6、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种奇观的生态因素是()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温度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食物链可准确地表述为()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植物 9、野生燕麦是广泛分布于江苏、河南一带的适应能力极强的麦田杂草。近年来,伴随着大型农业机械跨区作业,被引入山东半岛这个新领地。以下观点最科学的是() A.外来生物就是来自国外的生物,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不属外来生物 B.外来生物是对生态系统而言的,野生燕麦对山东半岛而言是外来生物 C.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利于增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D.野生燕麦进入山东半岛,不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种类的生存 1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生物圈 B.大气圈 C.水圈 D.岩石圈 11、(2010南通)下列影响玉米生存的因素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A.阳光 B.害虫 C.水分 D.温度 12、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全球瞩目,“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C.碳在无机环境和各种生物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测试题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步测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天气炎热时,树荫下比较凉爽。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B.生物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2 . 影响沙漠中植物种类稀少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蚂蚁B.蜥蜴C.水分D.空气 3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宋代诗人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它主要描述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鸭生活的影响?() A.水B.阳光C.温度D.空气 4 . 下列现象.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的是 A.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 C.蝗虫的体色与环境相近 D.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5 . 农田栽培中,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会减产。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A.害虫大量繁殖B.杂草生长旺盛 C.种内竞争激烈D.成熟期大大延迟 6 . 《诗经》记载“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梁代陶弘景观察发现,蜾蠃将螟蛉幼虫捉到自己巢穴中,蜾蠃的卵孵化后以螟蛉为食。蜾蠃和螟蛉的关系是() A.竞争B.共生C.寄生D.捕食 7 . 下列各项表示动物与其栖息环境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雪莲——沙漠B.袋鼠——森林 C.丹顶鹤——湿地D.华南虎——南极冰原 8 . 沙漠上植被稀少,影响植物在沙漠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阳光B.水C.温度D.空气 9 . 北极狐的体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变为灰黑色,这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现象。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A.兰花螳螂神似兰花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骆驼的驼峰里储存大量的脂肪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肥沃 10 . 竹节虫像树枝,仙人掌具针状叶刺,说明()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C.生物会影响环境D.生物会改变环境 11 . 蚯蚓需要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它可以疏土,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 A.环境会影响生物B.生物会影响环境 C.生物会适应环境D.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 12 . 雨后,我们会在校园的小道上发现有很多蚯蚓爬出地面。影响蚯蚓出现这种行为的因素是()A.阳光B.空气C.土壤D.温度 二、填空题 13 . 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__和__转化的,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14 . 我们在养花的过程中,经常给花浇水、施肥、松土,放在阳光下,天气冷了,我们还要把花放回温暖的屋里,而且一般一个花盆只栽一株植物,这体现了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与上述顺序相对应,分别是、、、、适宜的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15 . 环境中影响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主题3生物与环境测试题1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测试题1 姓名班级 1.诗句“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所描写的影响橘柚、梧桐生长状态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空气 2.下列生态系统中,具有提供并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3. 生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北极熊皮下具有厚厚的脂肪层,不易被天敌吃掉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于生活在干旱的沙漠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荷的叶柄中空,便于根的呼吸 4.野兔、黄羊等善于奔跑的动物一般生活的生态系统是() A.湿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5.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是() A.呼伦贝尔草原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C.太湖 D.腾格里沙漠 6.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葵花朵朵向太阳 D.春风又绿江南岸 7.管理不善的玉米地里杂草丛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这主要是因为() A.杂草与玉米互利共生的结果 B.杂草寄生在玉米上影响玉米生长 C.杂草使玉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D.杂草和玉米争夺生活条件的结果 8. “生物圈Ⅱ号”实验的失败给予人类深刻的启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 A. “生物圈Ⅱ号”实验没有科学依据,失败在情理之中 B.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 目前人类科学发达的程度还不足以攻克这个科学实验课题 D. 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人造环境 9.下列实例中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是() A.在炎热缺水的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 B.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 D.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10.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状,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失;茎特化为肉质,有利于储存水分。这些特点说明仙人掌适应的环境是() A. 热带雨林 B. 干旱沙漠 C. 寒冷极地 D. 湿地滩涂 11.生态系统是指在_ ___内,___ __与__ 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_ ___,在城市生态系统中,_起重要的支配作用。 12.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就越,其抵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就越。 13.生态系统的稳定首先是生物和上的相对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