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为例

【摘要】:“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以写生活本生,写生命存在”为主,如实反应世俗生活的真实,不粉饰,不矫情。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语言选择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池莉思想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池莉发表在《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上的小说《烦恼人生》,象“太阳出世”一样,一发表就被理论界交口称赞,备受宠爱,成为这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在于叙述技巧的新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而在于作品以对世俗生活的深切体验,真实地写出了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所写内容平凡庸常,司空见惯而又触目惊心。随后她一发不可收,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段,抛开所有理想化生活的色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忽然之间从一种理想虚幻的梦境中回到了真实的境地。

对于这种与传统写实主义写法相似又有明显差异的写作,文学批评家立刻对这一类以池莉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小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是张韧在《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一新写实小说得失论》中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区别性,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定为‘新写实小说’。”(1)一场热烈的争论就此展开,但自从《钟山》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以来,文学界逐渐接受了“新写实小说”这一称谓。《钟山》杂志

1989年第三期《卷头语》中说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的说,就是不同于现实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先锋派”,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文学倾向,这种新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仍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2)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一员主将,本文试图以池莉所写的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作为材料,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进行粗略的分析,展示池莉新写实小说独特的风格。

一、池莉新写实小说的思想内容

池莉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创始作家和代表作家,她的新写实小说采用一种无调性,无色彩的冷面叙述,着眼于人实在的“生活本生”和真实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形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客观呈现生活的原始色相,很少抽象的议论和判断,诉说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体验着“冷”、“热”生活酸甜苦辣的万般滋味。

1、对生活境况的深切体验

池莉的《烦恼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可以说是一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从一个普通工人一天的生活流程中,展示出“烦恼”的人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主人公印家厚作为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操作工,工作了十七年还没分到房子,半夜里孩子掉下床的惊慌,早晨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漱的尴尬,带儿子跑月票挤公共汽车的拥挤,只得了三等奖的怨怒,食堂吃饭菜中有虫的恼火,为父亲祝寿买礼品的奔波,菜市价格上涨的不满,房子面临拆迁的困境,这都让印家厚总是陷于难以摆脱的烦恼之中。

作者具体而又琐碎地展现了印家厚从凌晨四点到晚上十一点半的生活画卷。这一件件杂乱繁琐而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情,都在纠缠着他,使这一天显得如此漫长,这是印加厚的一天,也可以说一辈子大多数恂恂鄙鄙的人生活处境或生存状态。作家池莉巧妙地把任务的生存困境转化为一种心理氛围,其中既有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又有独到情绪检验,也有对人生的感悟。池莉在《我写<烦恼人生>》中说:“我下班得挤三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车老坏,路老堵塞,可我又拼命想早点到,想将自己的这份工作干得让别人说不出闲话。……与此同时,还得读点书,写点什么。我很想对一切都应付自如,但总也办不到。”(3)池莉将她自己的知青、

乡村小学代课教师、医学院工农兵学员、武汉大学学生、杂志编辑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受放到了创作中,在对这种下层社会里日常生活的叙写中,展示给读者的则是年轻的个体生命在那个时代环境里的真实状况,成熟过程,写出特殊的时代环境下的个体经验。

池莉“人生三部曲”中的另一部作品《太阳出世》中则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赵胜天与李小兰从结婚到孩子诞生的生命过程:排场时髦的迎新车队,因怀孕而取消的蜜月旅行,越来越重的妊娠反应,痛不欲生的生产过程,照料孩子的忙碌苦痛,为孩子申报户口的四处奔波,因孩子生病的惊慌失措,为孩子做周岁的欢愉快乐。苦恼与欢乐交织在一起,艰难与成熟相依相存,这就是平凡而真实的人生,这就是生命的本真意义,原始状态。它们同《烦恼人生》一起,完整地叙写了从青年迈向中年的生命过程。《烦恼人生》中的人物把生活概括为“网”和“梦”,是“缀网劳蛛”的网还是“鱼死网破”的网呢?抑或是“天网恢恢”的网,也许都是。梦,又是美梦、噩梦、痴梦还是“南柯一梦”呢。“人生三部曲”中的主人公都逃不脱生活之网的限制和束缚,都从青年的幻梦踏上了漫长而又沉重的生活苦旅。他们在建立了家庭之后,就进入了家庭所派给的角色,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为人女,就要承担起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儿子、女儿的责任和义务,就要面对艰辛沉重而又充满了烦恼的人生,来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生活就是这样:有烦恼,也有梦想。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对芸芸众生庸常生活的描写中常常突出其中执着的生命状态,或在平凡的婚变生活中感受与体验生命的存在,或在普通的人生历程中突出生命的顽强与挣扎,而从不探讨生命在客观上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取向,而将问题集中到如何生存方面,她的新写实小说在对生活的平庸与琐屑的叙写中,也有突出强调平凡而又顽强的生命状态的一方面。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以速写般的手法描述了在炎热夏季里生命的状态,小说以在酷暑季节中,主人公猫子去女友燕华家的生活场景为主要情节,展现了社会下层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大汗淋漓地在拥挤的公用厨房里准备晚饭,家家户户在门口的马路上放上竹床摆开晚饭,端着饭碗看电视议论国际新闻,许师傅说金日成访武汉吃汤包,王老太太数武汉早上的传统小吃,燕华和女友逛大街吃冷饮,邻居对猫子聊他要写的作品的构思,公交车司机燕华的清晨四点准时出车等情节。池莉笔下的生活

和现实中的生活就是这样平平庸庸琐琐碎碎的,可是生命却也能在这平庸琐碎的生活场景中表达出他们以一种坚韧执着,素朴达官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烦恼和窘境,在冷热炎凉的生活中品尝着活着的万般滋味,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所赋予生活中的小人物的一种坚韧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2、对人的生存意志的肯定

正如前文所述,生活中真实的生存状态是卑琐、无聊和烦恼的。在池莉“呈现”这种“真实”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作家表现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另一方面,作家也张扬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强调人性自身因素对人物命运的作用。

莎翁在《哈姆雷特》中提出“生存还是毁灭”的命题一直指导着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思索,这其中也就涉及到人性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人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4)就心理学而言,人是难以改变世界和他人的,然人却可以改变自己,即通过人性中的优点战胜人性中的弱点,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战斗。

随着时代的变化,由于社会对人性与心理的扭压,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的生存危机更加尖锐化,池莉在人生系列的新写实作品中,“追求的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让原初存在本真地呈现出来’,它着重表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存状态”,(5)借写物质环境纷扰下人的生存烦恼、困惑,探索着人性的优点,人性心理的积极因子,表现一种“知足、能忍、安贫乐道、顺乎自然”的人生态度,在池莉笔下,那些不尽如意的“小人物”总是“烦恼”而坚韧地活着,百折不挠。这些与生存融为一体、挥之不去的“烦恼”就如生活中的润滑剂,不仅没有摧毁主人公对生活的热情,反而一次次诱导他们体味了生存的真谛。揭示出人在多舛生命历程中最终达到主宰自我和战胜生活成为生活的勇者。“这也是池莉所要全力赞美的一种民族品格”(6)。从而也使池莉笔下的“人物具有很浓的中国作风和气派”,“既表现了中国人有一种凡事都比较讲求实际的务实传统,也表现出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及一切理想的东西,大多是寄寓于物质的和实际的活动之中,并从中提炼和升华出来”(7)而也显示出池莉小说的文化特色。当这种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面对生活和人生的灾难和不幸等悲剧命运的时候,则表现出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强烈的生命意识。

二、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色

池莉新写实小说的内容,注重对平凡人物普通生活的描写,突出人生的过程,强调还原生活,为了突出新写实小说的这一内容,池莉在注意汲取一些新的形式和手法的同时,更注重文学创作的实际内容,她努力将文学与现实人生紧密地连在一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主要体现在取材、结构、语言等方面。

1、平实的取材

池莉的《烦恼人生》真实地展示了一个普通操作工的烦恼人生,从而写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她在谈到她的《烦恼人生》的创作时说:“我很怕直露地写出思想,而认为应该含而不露。我对人的感受很敏感,中国人很苦,能自我忍耐,印家厚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比比皆是,我的作品完全是写实的,写客观的现实,拔高了一个,就代表不了人类。作者的作用只是在技巧上的凝练,使小说不那么单调、枯燥、冗长和无意义,实际上是生活现象的集中、提炼,是生动的细节的组合,《烦恼人生》中细节是非常真实的,时间、地点都是真实的,我毫不篡改客观现实。所以我做的是拼版工作,而不是剪辑,不动剪刀,不添油加醋。”(8)池莉的这番话告诉我们,她的新写实小说一般是以一种平民的眼光、平常的心态,来关注和描写芸芸众生的平庸生活,并将他们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尽可能的融入作品中,含蓄地透露出作家对现实人生的思考。

《太阳出世》细致的描绘了赵胜天和李小兰小俩口结婚、怀孕、生孩子、给孩子喂奶、换尿布、上户口一系列琐碎事情,把这些毫无诗意的生存过程一一展现给读者,为读者展现了一幅都市生活琐碎的风景画,让人们体味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描写的是武汉市民在炎炎夏日中的生活状态:猫子卖体温表当场暴坏的奇事,酷暑中挥汗如雨在厨房忙碌的女人们,晚上家家户户在狭窄的街道上晚餐和睡觉,大家看电视、打麻将、聊天,在一系列琐事中池莉给我们展示了武汉市民自足自乐的生活街景图。

2、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

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用《上海文学》编者的话来讲,指的是不重情节结构的过分戏剧化,而重叙事方式的完全生活化,不重情节间的因果逻辑关系,而重生活的“纯态事实”的真实美,不重故事情节的跌宕曲折,而重真实生动的生活细

节的一种艺术特色。

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采用了这种十分典型的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小说以尾随主人公猫子行踪的叙事方法叙述作品。天气太热了,营业员猫子卖出的一支体温表在顾客手里爆了,下班了本该回家的猫子去了女友家,猫子在公用厨房里大汗淋漓边炒菜边与女人们聊天,猫子和燕华在门口放好竹床摆上饭菜,猫子与燕华父亲边喝酒边说奇事……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只是一些平平常常的琐事,池莉似乎随着猫子的行踪事无巨细地录下了他的所作所为,构成了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真切地展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写实小说这种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在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自然流畅、真切生动。《烦恼人生》按照时间顺序像流水账一样记录印加厚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二十四小时大大小小的烦恼。《太阳出世》则真实描述主人公赵胜天与李小兰从结婚到孩子诞生的生命过程。作品以一种“真实”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他打破了读者平日内心中不真实的感觉让读者就像走入自己身边的生活,接触自己的人、身边的事,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显示出生活的丰富与复杂。因此,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活流程进行描述时,展示主人公的生存境困和精神状态,同时也呈现当代普通存在的生活状况。

3、世俗化、口语化的语言

新写实作家常常“关心的是生活变成有滋味的语言”,(9)小说创作“注重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平易近人、与写实性的内容协调”。(10)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平实、质朴、简约、淡而有味,呈现出一种浓浓的平民意识,这不仅是由于作品描写的对象大多为现实生活中的下层平民,她经常运用世俗化的平易语言,把事情描写得有声有色,充满诗意,同时也使作品传达出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常以极为通俗的语言叙写世俗人生、俗风俗尚,她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里,那种热烘烘的夜晚,女人们边烧晚饭边说长道短,那种晚上都在门口吃饭睡觉纳凉的夏夜景色,都在她平易通俗的语言中絮絮写出,充满着民俗意味。小说中纳凉时王老太的一段数武汉的小吃通俗而生动,别有情趣。“王老太搬起指头数开了: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

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王老太的牙齿不关缝,气一急普出了一挂口水,她难为情地用手遮住了嘴巴,说:‘丢丑了丢丑了,老不死的涎都馋出来了’。”(11)这段话使作品中人们并不丰裕的生存状态多了几分温馨,也使作品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地弥漫在字里行间。池莉注重对本色生活的摹写而常常不避粗俗,常以粗俗之语展示俗人俗语、世俗之见,使作品在原汁原味生活的展示中见出独有的情趣,她在真实地叙写生活时,也描述了一些十分丑陋的生活场景,不净化不掩饰,常以粗俗平易之语描写凡俗场景、世态人情。

池莉的《太阳出世》中,她描写“太阳出世”时的场景以俚俗之语不加掩饰地展示出了产妇生育时丑陋的风俗场景,如“杀了我吧!李小兰在待产室绝命地嘶叫”“司空见惯的医护人员对痛不欲生的惨叫充耳不闻,她们用熟练工种的表情操作一台台生育机器。扒下她们的裤子,量骨盆,摸宫口,剃阴毛……这些都使人疼上加疼”“李小兰听见自己变了调的声音在空中冲撞。体内的什么东西在撕裂,汗水把她浮了起来,枕头被她抓破了,她并不真想死,但此时此刻她宁愿一死了之。”“疼痛是无边的苦海,李小兰在水深火热的波峰浪谷里被抛来抛去。”“用劲!像大便一样往下用劲!孩子的头出来了!快,用点劲就成了。”(12)这些近似于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将产妇的嘶叫、挣扎、苦痛、煎熬写得分外真切,将接生的程序和过程也写得十分真实,这种丑陋凡俗场景的展示,不仅将艰难的“太阳出世”写得十分生动,为主人公生存的艰难作了铺垫,而且透露出作家自身在人生经历中的生命感悟。《烦恼人生》中语言也趋于平淡化、通俗化,笔调冷静。如“儿子挥动小手,老婆也扬起了手。印加厚头也不回,大步流星汇入了滚滚人流之中,他背后不长眼睛,但却知道,那排破旧老朽的平房窗前,有个烫了鸡窝般发式的女人,她披了一件衣服,没穿袜子,趿着鞋,憔悴的脸上雾一样灰暗,她在回送他们父子,这就是他的老婆。你遗憾老婆为什么不鲜亮一点?然而这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在送你和等你回来”(13)池莉采用的“儿子”“老婆”“鸡窝般发式”“趿着鞋”“灰暗”“鲜亮”这些词都是城市日常用语,口语化平淡真实。

4、委婉的审美风格

新写实小说创作注重作家的真情实感,池莉在创作中不喜欢进行道德的、政

治的、伦理的评判,尽量不作善与恶、美与丑的直接判断,只是努力写出自然形态下的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然而读者从中仍然能见出作家的喜好与憎恶。

从池莉的《烦恼人生》主人公印家厚烦恼忙碌的一天中,编者读出的是:“我们的印家厚太累了!能不能使印家厚一类人到中年的普通公民生活得轻松些呢?作者与主人公、与读者一样,寄希望于改革。”(14)从池莉貌似平静的叙写里,可见出作家的不满和希冀;《烦恼人生》中的夫妻关系从表面看是琐碎、无聊、丑陋的,但从细枝末节处,读者也能体会到老夫老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如印加厚在带着孩子离开家时,看到老婆蓬头垢面的站在门口送行,尽管把妻子写的又老又丑,但从描写丈夫温润的眼睛话语中,情感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从池莉的《太阳出世》中我们看到赵胜天刚结婚就想在妻子生完孩子就离婚,但在血淋淋孩子出生的瞬间,在妻子痛苦面前,他感动了,在与妻子共同哺育孩子的艰辛中认识到了彼此的不可缺少,感受到了深沉博大的爱。《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在冷静的叙述后面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武汉市民坚韧、顽强的赞赏。一方面,夏天奇热的气候,让所有市民无法忍受,而燕华等人作为公交车司乘人员还得在骄阳下或酷热中坚持工作,同时还要遭遇乘客的逃票行为乃至随时都有可能降临的生活危险,另一方面,不管生活多么艰辛,多么无奈,他们却顽强地与生存环境相抗衡,活下去对他们来说是无须多考虑的事情。所谓“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就是他们最为直观,最为朴素的生存状态,因此爱情还得继续,生活还得照旧。

池莉在细腻流畅中透露出苦涩与犀利,池莉对下层社会芸芸众生的烦恼人生的描写,不难看出在她似乎十分平静冷漠的叙写之中涌动着的激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只不过她在创作中故意表现出一种客观冷静的叙事态度,直面现实而不主观地去判定现实,源于生活而不追求高于生活,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对原汁原味生活的叙写中。

综上所述,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以平实的取材、生活流式的叙事结构、世俗化、口语化的语言、委婉的审美风格,构成其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不同的独特风貌,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和有益的补充。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一员主将,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以直面生活的勇气,不粉饰、不矫情地展示出现实生活中的缺憾,以引起人物的关注,并在写实

的大旗下,以“写生活本身,写生命存在”为宣言。在她的小说中,我们无法找到我们时代的变革环境的英雄人物,而是找到一些在生存环境和生命本能的双重挤压下的小人物,但是,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因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毕竟敢于正视和表现那不合理的外在环境对人的价值的窒息和扼杀,这是池莉的贡献。

总之,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强调其芸芸众生窘困的生存状态的写真,在揭示现代社会物质的匮乏时,表现出对环境影响的认可;在庸常生活执着的生命状态的记录中,在感叹现代社会生命力的匮乏时,张扬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和描写,使池莉的新写实小说作品充满着人性色彩,洋溢着人道精神。

注释:

(1)《文艺报》,1989年5月27日,第123页。

(2)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78页。

(3)池莉《我写的<烦恼人生>》,《小说选刊》1988年第2期,第158页。

(4)《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第1065页。(5)乐黛云《透过历史的烟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8页。

(6)祁邦洪主编《中国当代名家名作解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第132页。

(7)於可训《池莉的创作及文化特色》载于《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10期,第123页。(8)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第14页。(9)丁永强整理《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1991年第3期,第14页。(10)张华《池莉:新写实主义的成功典范》,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48页。

(11)蔡翔主编《池莉代表作乌鸦之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57页。

(12)小说月报编辑部编《小说月报第4界百花奖获奖作品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5-36页。

(13)蔡翔主编《池莉代表作乌鸦之歌》,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6页。

(14)《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编者的话》,第1页。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78页。

[2]《池莉精品文集》[M],呼和浩特蒙古人民出版社。

[3]《中国当代青年女作家评传》[M],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6月,第128-148页。

[4]谢延秀《池莉小说的“新写实”特征》,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第174-177页。

[5]张华《池莉新写实主义的成功典范》,载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47-48页。

[6]郑新安《简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载于《河南大学理工学报》,2008年7月第9卷第3期,第347-349页。

[7]邓婧《从池莉小说善变的过程看“新写实小说”》,载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19卷第1期,第51-54页。

[8]金焱《从<烦恼人生>看池莉新写实小说的思想意识》,载于《青岛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第38-41页。

By Chi Li's new practical novel's practical and artistic —take "Worry Life", "the Sun Are born", "Cold Also Good Hot Also Good work Is Good" as example

【Abstract】:“New Realism Novel” is a sophisticated literary trend with numerous writers, which was emerged in late 1980s. The approach to realism is the main feature of its creative writing methods, and it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reduce the origin of the real life, to face the reality and the life sincerely and fairly. Chi Li, as a chief member of the new realism novel, her novels’ content give priority to “wri te the life itself and the life existing”. Her novels response to the secular life truthfully and was written in real, without whitewash and using lame arguments. In terms of the subject choice and the language selection, her novels give people a feeling of appropriate, modest and delicate. All of that constitutes a unique art style for Chi Li’s novel.

【Key words】:New Realism Novel; Chi Li; context; art characteristic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池莉初登文坛就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这使人们对她的小说形成了一种误读,忽略了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自然的潜性的显现。其实,女性意识一开始就蕴涵于池莉的作品之中,从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到爱情婚姻情感意识的定位,从与男性抗衡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消解两性激烈的对立,其女性意识经历了由隐到现,由粗到细、由疏到密,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1、母性意识的展示与体现。池莉小说既有对慈爱、无私的母爱的歌颂,同时也存在着“审母意识”。她笔下的母亲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她们既有无与伦比的母爱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有着无法掩饰的缺憾和局限,从而撕裂了传统作品中所虚构的“母亲完美无缺”的神话。2、爱情婚姻的现实图景。爱情,被人认为是永恒的文学主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作家为之动容,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情乐章。而池莉却站在一种超越的立场,以女性“客观、冷静”的视角,由“不谈爱情”到“拆穿爱情”,剥下了爱情的“玫瑰色光环”,还原了爱情的真相;她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婚恋世界,它世俗、平庸却又温馨,体现了女性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3、逐渐鲜明的女性意识。池莉从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就开始了对女性的持久关注。从“大胆地对男人说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到对“男权神话”的彻底否定——女性主体意识的浮现,再到“姐妹情谊”的书写——女性群体意识的显现,体现了池莉女性意识的逐渐成熟。4、消解激烈的两性对立——渐次完善的女性主义意识。女性文学的价值目标应是寻求两性文化的和谐

与完善,寻求男性文化对女性亚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与接纳,最终实现共同人性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日趋美好,这才是女性文学的终极目标之所在。池莉小说前期的文化对立情绪显而易见,而近期小说则走出了以“性别差异和独特性”为核心的女性文学阶段,开始追求双性和谐、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表明了她女性意识的逐渐完善。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对文坛的价值和意义。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作为新时期多元化女性意识之一脉,是现代女性的现代意识的真实反映,人类意识的发展是无止境的,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期待着,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的日渐融合并最终走向和谐。

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

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 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成为一股引人注目的浪潮。这股浪潮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历史已经十年有余。1999年一部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进入大众视野,风靡全国。2000年该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网络小说与影视剧正式联姻。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发展至今,已经初步成熟。继传统文学作品影视剧改编浪潮之后,业内专家把这股浪潮称为“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这一潮流的出现为中国的影视剧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对其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作品为对象,以此展开这个特殊改编手法的说明与阐释,使我们对这一现象的发展状况及其独特风貌有个全方位的了解,以期我们能对此现象有更多关注。在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驱动下,网络小说的独特自然吸引了影视创作者的目光,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迎合了影像时代大众对影视剧迷恋的状态,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由此产生。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发展至今历时十余年,经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影视创作者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改编,其作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但是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存在问题。在多方努力下解决了问题,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才能更长久稳定地发展。本文共六部分,除了绪论和结语部分,共分四章: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对网络小说、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进行界定,简要梳理影视剧改编的发展状况、阐释此现象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分析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的原因:网络小说兴盛、影像时代人们对影视剧的

迷恋;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第二章梳理网络小说影视剧历史进程:改编起步期、改编发展期、改编初步成熟期。第三章归纳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改编方式:“拿来主义”忠于原著的改编;“融会贯通”原著改动较大的改编;第四章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作品进行类型归纳:女性悲情化类型、生活化类型。最后是结语部分,指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本文主要的创新点:从影视艺术的角度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产生原因、其历史进程、改编方式、改编作品类型以及改编出现的问题和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梳理。阐释重点是以众多改编的影视剧作品为例,阐释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改编方式,并进一步归纳其作品的类型。该研究期待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可鉴的经验,以便更好地推动学界对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这一现象的关注。

论新写实小说

论新写实小说 提要:新写实小说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以直面现实的勇气还原小人物的灰色生活,以生活流的方式来展现一个个几乎无事的悲剧。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零度叙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写实小说涌上文坛,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一方面作家厌倦了传统现实主义那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创作充满正面色彩和理想主义作品的手法,他们需要寻找一个新的角度;另一方面,由于寻根派小说的远离现实和现代派小说的故弄玄虚,作家和作品正离读者越来越远,作家们为了找回失去的读者,必将寻找新的契入点去关注人生。另外,在八十年代末那个价值趋与多元和混乱的时代,终极理想幻灭,个人生存问题开始凸现;在文学上,新时期以来的知识分子中心话语受到冲击,开始解体,其中一部分作家向民间话语逃逸,于是关注普通人生存的新写实小说出现了。 新写实小说一出现就因其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新写实小说被批评家所抓住的第一个特点也就是其展示了芸芸众生琐细而本真的凡俗生活。新写实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写了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烦琐的生活,生活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改变命运的大事,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普通人在这种生活中翻滚、随波逐流,尴尬而无奈。评论界一般认为方方的《风景》是新写实小说的发轫之作,《风景》就展示了一幅普通人灰色人生的风景,小说讲述了武汉市贫民区河南棚子中一个城市贫民家庭的生存史,描述了一家人在困厄中挣扎和彼此见的殴斗,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在这里得到一一展示。一家11口人挤在一间13平米的靠近铁路的房子里,火车每隔七分钟一趟,带着震耳欲聋的噪音。大哥15岁工作,因为没有地方住,长年上夜班,二哥三哥十几岁就到火车上偷煤,七哥五岁就开始捡破烂捡菜,他们整日劳碌奔波,过得艰辛而凄惶。家里没有丝毫的家庭温馨,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手足之情,而是相互欺诈。在这里生活没有丝毫的诗意,有的只是生活的沉重和残酷,他们都在艰难地活着。方方总是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剖析着人性中的弱点和病态,她用批判的眼光审视着这一家人的生活。但最终却是理解认同了这一切。 最能代表新写实风格的是池莉的小说,与方方的冷峻批判不同,池莉对普通人的生存的关注更多地是一种同情和理解,她总是以平静而温和的语调去叙述普通市民社会那艰难而烦恼但也充满希望和温馨的生活。池莉的人生三部曲《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烦恼人生》描写了人生不同阶段上的尴尬无奈,人们在小说中发现原来生活原来是这样的,来不得半点浮华与虚饰。生活是严峻的,并不象想象中的那样充满鲜花与幸福,但生活又是实实在在的,给你以安稳坚定。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烦恼人生》,正如题目那样,写的是烦恼的人生,小说写了青年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一件件杂乱烦琐的而又不得不去应付的事情,都在纠缠着印家厚,使这一天显得漫长而难耐。这种漫长而难耐的不仅仅指生活本身,而且也指这种生活引起的主人公心里的一连串烦恼,给人以更深的疲惫感。每天都要这样生活着,激情和理想都已消磨殆尽,剩下的只是每天去认真地应付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希望明天会更好一些。小说并没有给人以“面包会有的”那种盲目乐观,但在这种烦琐生活的底层,在主人公踏踏实实的生活的背后,有的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有着对未来生活的希冀和渴望。 新写实小说就是这样诉说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写了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会遇

池莉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池莉的小说:崇高退场后的凡俗人生 一、解崇高:“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 崇高是个历史久远的审美范畴,即郎加纳斯的《论崇高》——康德——黑格尔——俄苏文学批评家——中国革命现实主义。崇高的解体是“革命现实主义后”的征兆,在创作上就表现为对精神性、理想性、超越性的全面怀疑。 池莉的重点不在“普通”,而在于“小”,她要用这“小”来抹平英雄与凡人的区别,抹平精英与大众的区别。她所强调的事实背景就是小市民的凡俗人生,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则是依附在这一事实背景上的人生理念,她的不少作品正是因为这二者的结合而促使革命现实主义崇高理念的瓦解。 “微小”的才是最普遍的(不是普通),对微小抱以理解、同情、抚慰乃之于嘉许这是池莉的作品赢得芸芸众生以至文界精英“普遍”青睐的个中奥秘。将这一策略付诸小说创作,就叫做“仿真”。“仿真”就是“通过逼真的诱导”,提供某种“事实背景”,敲出你心底的那个“小”来,以驱逐“没有事实背景的激情与崇高”。要说写日常生活的卑微,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堪称新写实小说中的“三绝”。 就审美旨趣而言,新写实小说家与革命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之一,或许就是着意去表现日常生活的卑微性,以此来化解革命现实主义的崇高感。卑微是人的一种处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感受。新写实小说的突出成就就是写出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卑微感。卑微是一种处境,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崇高总是意味着对某种困境、某种强大的力的超越的话,那么卑微则是对困境的屈从或无奈。《烦恼人生》主要是写卑微的烦恼的。 二、反浪漫:“不谈爱情。” 池莉用她的“人生三部曲”告别了她早年的浪漫,并一再把浪漫撕开给人看。这也就是说在俗世中、在芸芸众生中,谈论爱情就要先谈物质基础,而谈论特质基础,显然又不(像)是在谈爱情,因此干脆就“不谈爱情”。这好象就是池莉那些“不谈爱情”的“爱情小说”的内在逻辑。她循着这个逻辑把两性关系的各种形式同爱情逐层剥离开来,把性爱中的物质性同精神性剥离开,最后完成对古典爱情的解构和放逐。首先是初恋与爱情无关。其次是婚姻与爱情无关。 池莉对于现实中的爱情原则有一种很实在而简单的理解,那就是在特质上建立起来的“对等原则”——物质对等和精神对等。池莉的小说一再从正反面告诉人们,逃离爱情才是聪明之举,才能“好好过日子”。 三、后启蒙:“你以为你是谁。” “后启蒙”不是一个文化思想分期的概念,即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启蒙主义之后”的意思。“后启蒙”就是有别于而又针对着启蒙而来的一种视野、态度和话语方式。 池莉对精英理念的偏离首先是针对着被整合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精英理念,这也就是池莉经常说的“撕裂”的那一部分,其中包括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等,亦即构成革命现实主义的那些中心性理念,这从池莉写的那些历史小说或“沔水镇小说”中看得很清楚。至于她的都市故事则在瓦解正统理念的同时,把嘲谑的笔触更多地指向了精英理念及其人格化的代表——知识分子。置身于“后启蒙”的语境中,最令知识分子自惭形秽、无地自容的发问是“你以为你是谁?” 早就有评论家发现,在池莉的小说中但凡知识者与小市民发生冲突,池莉总是站在后者一边,而前者总是一败涂地。如果说古希腊先哲提出的“认识你自己”曾成为发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口号的话,那么“你以为你是谁”则无愧于成为这一口号的“后启蒙”版。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论池莉的市民小说 池莉是一位深受普通读者喜欢的小说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凭借表现普通市民的繁琐日常生活的作品——《烦恼人生》登上文坛之后,20多年来,她辛勤耕耘,不断有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她的小说,影响最大,较为成功的作品多是表现世俗人生的市民小说,而她的“人生诗意”阶段的小说创作以及后来尝试的一些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则影响不大,在评论界和读者圈的反应也并不算很好。基于此,本论文将写作的重点放在研究她的市民小说上面。本论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研究池莉的市民小说:一、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二、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三、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成因; 四、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论文第一章,论述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池莉市民小说的叙事策略主要是由市民形象、市民故事、语言风格和武汉地域特色四个部分共同组成。她的市民小说中的市民形象主要由武汉三镇的普通市民、面对社会转型变得无所适从的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和由时代大潮造就的市民英雄组成;她的市民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要由适应大众的语言风格和市民化的行文方式共同成就;武汉地域特色,本论文试从“九头鸟”性格、武汉俚语的大量运用和武汉的民俗风物三个方面来展现。论文第二章,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及其反思。池莉在市民小说中主要传达了“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和“不谈爱情”的婚恋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奉行“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生存态度的原因是通过描写市民社会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矛盾和两代人生活观念的矛盾展现出来的。“不谈爱情”的

婚恋态度则是通过分析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生存境况,我们不难理解其原因。在本章的第三部分,对池莉市民小说的价值取向做出反思。论文第三章,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成因。每一个作家的创作都要受到时代因素和自身经历的影响,池莉的市民小说也不例外,也正是时代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她的市民小说的独特性。在探讨自身因素对池莉市民小说独特性的影响时,本论文试图从个人经历和女性意识两个方面讨论。论文第四章,与其他作家的市民小说的比较。为了进一步研究池莉市民小说的独特性,本论文的第四章将池莉的市民小说与老舍先生的市民小说、张爱玲的市民小说以及方方的市民小说进行比较。

网络文学改编为影视剧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文学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的现象调查 文学院1003班褚宇亭 27 2010-11-22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性文化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网民接受和喜爱。许多影视公司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商机,纷纷投资,将网络文学改编并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等各种形式的影视作品。从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到明晓溪的《会有天使替我爱你》;从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到三十的《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从匪我思存的《佳期如梦》到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无一不是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经典之作。近期,更有导演郑小龙表示将要拍摄后宫小说《后宫甄媛传》。《星辰变》则由名导张纪中列入拍摄日程,并且有意向邀请已经饰演过网络小说改编剧--《美人心计》主角的林心如来出演。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已然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文化产业热潮。 影视公司正是抓住了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的种种优势,才造就了现今网络文学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下面就来分析一下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剧的优势。 一、剧本资源充足、质量高,价格实惠 好的剧情才能吸引众多观众,而要有好剧情就必须先有好剧本。网络文学数量庞大、储备丰富,为编剧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为他们改编剧本打下了基础,也提供了许多最新颖、最受欢迎的题材,比如:修真、玄幻、武侠、穿越、军事、谋略、官场、后宫、纯爱……有一些甚至是过去的影视剧不曾涉及的领域。“晋江原创网的王赫男总编介绍,网络文学作为剧本的素材库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数量庞大、题材广泛,可供编剧不同的选择。第二,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同时海量的作品可保证满足不同观众要求。这样编剧在选择时更能针对不同观众。第三,经典的网络小说不会褪色。目前比较热门的网络小说改编剧如《泡沫之夏》、《美人心计》等的原著都是前几年就已经为读者熟知的作品。”(1)由此可以看出,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的剧本受众面广、题材新颖、多元化,能够顺应观众的需求,适合不同人群对于影视剧的品味,因此能够带来巨大的商机。 网络文学剧本不仅有如此多的好处,它的价格还十分合理。对于那些精明的影视公司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为网络小说的作家要想成名,首先得具备知名度。一旦他们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并在电视上播放,许多原本不看小说原著的观众因为对于该影视剧的喜爱,都去购买原著来阅读。这样,既提高了网络作家的知名度,也为他们创造了利润,因此大部分网络作家都很乐意将自己的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开价也就合理而实惠。

论传统写实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的区别

论传统写实小说与新写实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区别 叶帅 摘要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十九世纪开始广泛的应用与世界各国的写作之中,对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和巨大的影响,旧称写实主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当代文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小说即新写实小说。两类小说的典型人物都是为反映现实生活而塑造的,这些典型人物也是为读者深深回味的对象。本文将主要从路遥的《人生》与揭开新写实小说之幕的方方《风景》入手,试论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区别。 关键词传统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典型人物 一、“本质论”与“非本质论”的典型人物塑造 恩格斯对“现实主义”下的定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现实主义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是反映客观现实,但是它们所反映的现实是生活中的部分真实,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路遥《人生》中对主人公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巧珍爱情中的细节并未进行细致描写,包括巧珍在遭到高加林抛弃后回到农村决定嫁给马栓的过程和高加林走后村子里父母乡亲的生活变化,都未进行视角的观察与深入。《人生》的笔墨主要诉诸于高加林人生的两起两落,从高考落榜生到乡村教师,从乡村教师被撤职到田间种地,又从田间转入城市做记者,最后又因“走后门上任”被撤职回农村的波折起伏的人生变化。新写实小说则大多以社会庸常人生的平实叙写,客观真实的再现人生,写的都是零零碎碎身边的琐事2。新写实小说侧重于描写最普通的小人物的生活,尽量淡化社 1摘自1888年4月初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信 2摘自金仕霞《新写实小说的“新”》

会背景中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社会冲突。可以说新写实小说是在芸芸众生中塑造典型人物,这一点是和传统写实小说的重要区别。如方方《风景》中描写生活在武汉最底层“河南棚子”一家的琐碎事,他们恶劣的家庭环境中的父母,性格不同儿女的成长、职业、婚姻;没有大起大落的事件也没有震撼心灵的功绩。 这即体现了传统写实小说典型人物的“本质论”和新写实小说典型人物“非本质论”的区别。传统写实小说以重大事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本质”即是可针砭时弊的生活内容,“本质”即是现实主义作家关注的。而“非本质”是人琐碎的日常事物,没有社会内容的家庭纠纷,新写实小说从芸芸众生中获取典型人物,关注的即使这部分的“非本质”生活。 二、塑造典型人物的“美”与“丑” 文学艺术追求美,以“美感”建立文学,浪漫主义对美极度推崇。现实主义对美的理解远比浪漫主义开阔,但基本看法没变。传统写实小说或多或少在小说中有意识的塑造“美的”人物。如路遥《人生》中虽有高明楼这类为个人利益违反国家政策并且以权谋私的反面人物,但也塑造了善良温和心中充满爱的巧珍、朴实爱孩子的德顺老汉、老实朴素爱子的高家父母等大量极美的人物。这些人物代表了人间最真挚的爱和善良。而在新写实小说中读者很难看到令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充斥于他们作品中的是大量的“不美”甚至“丑”的东西。像方方《风景》中的“母亲”这一形象,生了八个儿女却对他们的成长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没有一丝关爱,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涂脂抹粉与男人关系暧昧,颠覆了母亲在在文学中“爱与美”的形象。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

论池莉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性与艺术性——以《烦恼人生》、《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是好》为例 【摘要】:“新写实小说”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作为“新写实小说”一员主将的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创作在思想内容上“以写生活本生,写生命存在”为主,如实反应世俗生活的真实,不粉饰,不矫情。她的小说写得实实在在,无论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语言选择上,都让人觉得贴切、平实、细腻,这一切构成了池莉小说独具特色的艺术风采。 【关键词】:新写实小说池莉思想艺术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池莉发表在《上海文学》1987年第8期上的小说《烦恼人生》,象“太阳出世”一样,一发表就被理论界交口称赞,备受宠爱,成为这种新的审美流向和文学流派的发轫之作,这部小说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不在于叙述技巧的新奇,典型人物的典型特点,而在于作品以对世俗生活的深切体验,真实地写出了普通的小人物的生存困境,所写内容平凡庸常,司空见惯而又触目惊心。随后她一发不可收,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运用更多的文学手段,抛开所有理想化生活的色彩,一切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然而正是这样才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好像忽然之间从一种理想虚幻的梦境中回到了真实的境地。 对于这种与传统写实主义写法相似又有明显差异的写作,文学批评家立刻对这一类以池莉为代表的作家们的小说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试图对这一类文学现象从理论上进行概括,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是张韧在《生存本相的勘探与失落一新写实小说得失论》中提出了“新写实小说”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它不仅与现代派与寻根小说,而且与传统现实主义有了区别性,所以与其说它是现实主义‘回归’或‘后现实主义’,不如按其自身特点定为‘新写实小说’。”(1)一场热烈的争论就此展开,但自从《钟山》1989年第3期开始开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栏以来,文学界逐渐接受了“新写实小说”这一称谓。《钟山》杂志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变化及意义分析

新写实小说的缘起、变化及意义分析 (一)新写实小说的缘起 “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以后中国社会大会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之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正如《钟山》198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盟、卷首语”中所说:新写实“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实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们“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人生。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可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在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并形成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最后一个高潮和热点。 80年代中后期发端“新写实小说”,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其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它减褪了过去传统的现实主义那种直露,急功近利的政治性色彩,以具有鲜明的当代意识,强烈的历史的意识,深刻的哲学意识,追求一种更为丰富的博大的文学境界,作者情感冷静而自信,零度情感介入,阅读者直接参与文本创作,作家——文本——读者共同展示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作用。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对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人曾经概括为五个方面:1、粗糙朴素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景。但现在大多数理论家已经承认,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做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新写实小说的出现,与商品经济浪潮中“世俗文化”的萌动有一定的关系。8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界对极左做法修正,转移的任务基本结束,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小说,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主要在“知识分子”题材领域的创作也相继完成各自使命。社会要求更多地关注“平凡人生”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读者和批评家对纯“形式”,观念“抽象”的过渡试验日益感到不满。更主要的是,由于“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这时的图书出版,杂志也发生了不

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流行及动因分析

网络小说影视化流行动因分析 【摘要】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文学和网络碰撞出激烈的火花,网络小说这一新的文化样式逐渐在大众中流行起来,吸引了一大批的年轻读者,甚至是影视剧的创作者。2000年,一部名为《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开启了网络小说影视化的道路。本文首先简述了网络小说影视化的背景以及国内外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网络小说影视化概念为基础,阐述了目前网络小说影视化的现状,以及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流行原因分析,最后,根据流行动因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关键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作品;原因分析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0年,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同名电影出品,可惜的是这次改编没有受到人们的关注,最终黯淡退场。随后的十多年,网络小说的蓬勃发展给面临“好剧本难寻”问题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改编之路也在摸索中跟跟跑跑地走了过来,并且逐渐成熟稳健。由于网络小说的篇幅以及题材限制,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情况较多,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较少,相形之下,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之路走得更为艰辛。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来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频频传来捷报,主要代表作有《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搜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这些作品不仅有不错的票房收入,更是赢得了上佳的口碑,可以说是网络小说电影改编的优秀案例。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文化语境是一个更加注重大众消费的环境,从网络小说的大众读解到走进电影院观看故事,这两种精神文化活动都呈现了与新时代下的消费语境相关。这两种文化消费行为,因为改编而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影响力,而大众对于网络小说的电影改编也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鉴于此,本论文着重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网络小说影视化的基本概念,什么叫网络小说影视化,具体是指什么。第二,当下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产生和流行原因,即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点主要是从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网络小说本身特质以及小说与电影的共性上来展开分析。第三,通过分析网络小说影视化流行的原因,来关注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可以改进地方,为我国网络小说影视化提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 (二)研究综述 “当电影日益摆脱杂耍性质和新闻纪录片的形式,开始讲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完整故事时,便天然地从叙事艺术的典范——小说和戏剧中汲取营养,于是也开始了电影改编的历史。”世界上第一部由文学改编的电影就是出自电影艺术大师梅里爱之手——《月球旅行记》,改编自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小说《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据考查,192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由文学改编的电影,即以法国侦探小说《保险党十姐妹》为蓝本创作的《红粉點髅》。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主题变迁_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的改编

?文学研究? 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主题变迁 ———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的改编 周爱荣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3) 摘 要:近年来池莉小说频繁地被改编为影视剧,但当我们把相关影视剧与原作相比较时,会 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主题方面,在小说中,池莉的写作意图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即要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主体地位,弘扬女性意识,反映现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而在影视剧里,此主观意图被模糊化,主题或被淡化或被改写,女性主体性被消解。 关键词:池莉;小说;影视剧;改编;主题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964(2009)022******* 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当中, 池莉是值得特别关注的。她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尤其是她的小说《生活秀》,先后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话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民阶层成为了社会的主体。池莉创作出的表现市民生活的小说、与以市民为主要收视群体的电视剧,必在某些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池莉的小说文本必有一些适合于改编为电视剧的、其他作家的小说不具备的因素,但是,当我们把相关影视剧与原作相比较时,会发现两者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主要探讨两者在主题方面的差异。 一、从小说到影视剧,女性主体意识由鲜明逐渐趋于淡化 一直以来,池莉关注的是女性的生存现实,着重表现的是女性在与社会、家庭、自我的重重矛盾和挣扎中的困惑和觉醒。因此,池莉的小说,写作意图非常清晰,主题非常明确,即要在社会生活中确定女性主体地位,弘扬女性意识,塑造出具有高度自主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反映现代女性的自尊自立;而在影视剧里,此主观意图被模糊化,主题或被淡化或被改写,女性主体性被消解。 池莉的小说表现的是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传达出女性要求自主自立的强烈呼声,表现了女性的文化存在和文化觉醒。她笔下 的女性已不是传统价值观念中的贤妻良母,而是具有高度主体意识的“现代女性”形象,她们自立自强,不畏艰难,虽历经生活的磨难,但依然顽强乐观,坚韧不拔。“她们不再作为传统性别秩序中的属于谁的母、谁的妻和谁的妇这样的角色,她们是独立的 人,即所谓‘我是我自己的’”[1]20 。如小说《生活秀》中的来双扬是一个经济独立、个性极强的女性形象。作为一个在吉庆街大排档夜市卖鸭颈、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女人,虽然出身低微,却是“吉庆街的定心丸”、“吉庆街的偶像”。她一直生活在残缺的家庭中,母亲早亡,父亲又抛弃他们姐弟离家改娶,自己的孩子夭折,婚姻破裂。可以说女人所遭遇的不幸都降落到来双扬头上。她不得不在16岁就挑起生活的重担,拎着一个小煤炉在人行道架起一只小铁锅出售油炸臭干子,成为吉庆街至汉口第一个个体经营者,生活把她历练得成熟、机智、精明能干。靠着她的劳作,她养大了弟妹,并接济供养侄儿读书,替妹妹缴纳拖欠单位的管理费,为染上毒瘾的弟弟提供毒品和戒毒费用,是她支撑起了一个家庭。她不但巧妙地处理了兄嫂的家庭问题和祖屋的产权问题,而且圆满地解决了自己与卓雄洲的情感纠葛问题。尤其在处理这场情感纠葛时,她女性的主动、大方、得体、不卑不亢、自立自强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来双扬是个不屈不挠自主拼搏的底层市民女性的精神象征。池莉沉潜于充满艰难的生活深处, 收稿日期:2009201226 作者简介:周爱荣(19652),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研究生,黄河水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 331?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第29卷 第2期 2009年3月 (Phil os .&Soc .Sci .Edit .)Vol .29No .2Mar .2009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浅谈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摘要:在当下的网络时代,网络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网络文学的重要因素,它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影视传媒业。本文就通过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因、优势、不足、以及对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思考等来探究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 在现代的大众文化中,网络文化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文学也成为现代文学大厦的重要基石。在网络文学这一大的结构中,网络小说又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网络文学这一范围,影视业、出版业、传媒业等等都受到其影响,尤其以影视业为重。 在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驱动下,网络小说的独特自然吸引了影视创作者的目光,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迎合了影像时代大众对影视剧迷恋的状态,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由此产生[1]。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们便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个问题。 一、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成因 为什么网络小说会受到各位导演、影视公司的青睐?我想这个问题是研究网络小说影视化无法回避而且应当首先回答的问题。 (一)情节吸人 网络小说产生于网络,读者的点击率是它能够存活的保证,因此,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是这些网络写作者第一要考虑的事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论到戏剧创作的重要因素时,他把情节居于首位,肯定情节对于戏剧的重要性。网络写作者或许并不了解《诗学》,但是他们知道读者喜欢看的是情节跌宕起伏、剧情错综复杂的小说。所以,他们从另一个侧面也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情节作为自己创作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影视公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复杂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已保证其收视率。例如穿越剧《步步惊心》,它的整个故事背景是清朝康熙年间,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九子夺嫡。但是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确实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她清楚地知道所有人的结局,但是她在这固定的结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她自身的结局,观众都无法得知,只能通过观看才能解开各种疑惑。 (二)题材丰富 纵观现在的电视剧本,已经进入到一个创作的疲乏阶段,题材同质化现象严

新写实小说

第十三讲新写实小说 下次课阅读文本:莫言《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 19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一、概念 新写实的概念出现于1989年第3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它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以一种放逐理想、解构崇高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现实的“原生态”,将生活的“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以求达到展示生活的“毛茸茸”的状态。在题材上注重对凡俗生活的表现,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平庸世俗的小人物构成了新写实小说的主要内容。代表性作家作品有: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方方《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 二、背景 1.话语转变 国家话语——民间话语 公共话语——个人话语 1980年代后期,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2.王朔现象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王朔的小说开启了一个抛弃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市民社会日常生活书写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

论池莉小说中的市民情结 湖北省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 [内容摘要]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其市民情结从小说的选材上表现出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中反映出来;从知识分子与市民的对比描写过程中突现出来;从叙写人生的烦恼中展示出来。池莉的市民情结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细腻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她面对生活、面对平凡的民众,讲述自己心中的市井琐事,感动着许许多多普通市民。池莉不愧为一个伟大的市民作家!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池莉的许多优点,也将是其局限性所在。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我爱戴池莉,也衷心期盼她能超越自我、推陈出新,创作出更有力更大气的作品。 [关键词]池莉市民情结选材人物对比烦恼 池莉是从凡人生活走出来的一位普通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来来往往》、《小姐你早》等。 池莉的小说大多取材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生活的本真状态,从题材选择到艺术风格,都显示了她创作的不同寻常之处,因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 纵观池莉小说,可以感觉到她总是站在市民的立场上看待一切和评价一切,有着浓厚的市民情结。.她一反其他作家由上而下的目光,将自己置身于市民的立场上,描绘凡人俗事,尽力讴歌“活着就好”,①宣扬一种存在哲学。她所展示的人生观、价值观比较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流露出浓郁的世俗温情,充满了人间烟火味,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和赞扬。这也是我喜欢读池莉小说的主要原因。 池莉的市民情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选材上表现出的市民情结。 池莉小说的题材大都取材于现世的人生,其目光全部投向真实的生活,这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色。家庭、婚姻、亲情、爱情和生活琐事是池莉小说中的基本故事内容。《烦恼人生》、《太阳出世》、《预谋杀人》等一系列小说描写,总离不开吃饭、睡觉、吸烟、打牌甚至上厕所,离不开恋爱、结婚、怀孕、生孩子、洗尿布之类的日常小事。她将审美的眼光与艺术追求融铸于这些日常琐事中,并从这些凡人俗事中直觉到生活的某种内在结构。 《烦恼人生》描写普通工人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吃饭,赶车,带孩子,上班,干家务,睡觉,做梦乃至刷牙、上厕所。这些都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状态。小说主人公的一天被这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浅谈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摘要:在当下的网络时代,网络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网络文学的重要因素,它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了影视传媒业。本文就通过分析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因、优势、不足、以及对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思考等来探究这一现象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网络小说;影视改编 在现代的大众文化中,网络文化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文学也成为现代文学大厦的重要基石。在网络文学这一大的结构中,网络小说又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它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网络文学这一范围,影视业、出版业、传媒业等等都受到其影响,尤其以影视业为重。 在影视剧巨大的产业效益驱动下,网络小说的独特自然吸引了影视创作者的目光,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同样迎合了影像时代大众对影视剧迷恋的状态,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热由此产生[1]。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我们便从四个方面来探讨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这个问题。 一、网络小说影视化的成因 为什么网络小说会受到各位导演、影视公司的青睐?我想这个问题是研究网络小说影视化无法回避而且应当首先回答的问题。 (一)情节吸人 网络小说产生于网络,读者的点击率是它能够存活的保证,因此,如何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是这些网络写作者第一要考虑的事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论到戏剧创作的重要因素时,他把情节居于首位,肯定情节对于戏剧的重要性。网络写作者或许并不了解《诗学》,但是他们知道读者喜欢看的是情节跌宕起伏、剧情错综复杂的小说。所以,他们从另一个侧面也遵循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将情节作为自己创作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影视公司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利用复杂的剧情来吸引观众,已保证其收视率。例如穿越剧《步步惊心》,它的整个故事背景是清朝康熙年间,主要的故事情节就是九子夺嫡。但是作为这部剧的女主角确实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她清楚地知道所有人的结局,但是她在这固定的结局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她自身的结局,观众都无法得

近十年池莉小说研究综述_叶澜涛

第26卷 第2期 2006年4月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Ocean U niversity V ol .26N o .2A pr 2006 近十年池莉小说研究综述 叶澜涛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收稿日期:2005-09-16 作者简介:叶澜涛,男,1980年生,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 摘 要:池莉小说作为当代新写实小说的重要代表性文本引起了许多研究和评论。这些评论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释池莉小说的各种意义:1、女性意识的觉醒;2、凡俗与无奈的生活图景;3、主题与结构的内外比较;4、综述及反思。通过对池莉小说近十年研究状况的梳理来加深对池莉小说的了解。关键词:池莉;新写实;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995(2006)02-0092-05 Research Survey of Chi Li 's Novels in the Past Ten Years YE Lan -tao (Literature college of Guang dong Ocean Univ ersity ,Zhanj iang ,Guangdong ,524088)A bstract :Chi Li 's no vels as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tex t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used a lo t o f re search and co mments .These com ments attempted to ex plain various kinds of meaning s of Chi Li 's novels from the fo llow ing four respects .:First ,aw akening o f wo man 's con -sciousness .Second ,all bo ring and helpless life view points .Third ,inte rnal and external compar -ison of themes and structures .For th ,survey and review .T his paper attempts to perfect and streng then the know ledge of Chi Li 's novels thro ug h summ arizing the state in the past ten years .Keyword :Chi Li ;New -realism ;w omen 's consciousne ss 池莉作为目前大陆文坛上最具市场号召力的女作家之一,其市场畅销的程度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她几乎以每年两到三部长篇的速度来进行创作,而且她的小说获得了小说的许多奖项,成了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她的小说屡屡被改编成电视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使得“池莉热”在市场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温度。 池莉的走红,并非是一个偶然的过程,而是在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摸索,是作家对自身艺术个性的再反思与重新定位,以及对于市场的洞悉的基础上形成的。池莉从1978年就开始文学创作。最初写诗,随后写小说,《武汉文艺》及《武钢工人报》均发表 过她的作品。1981年开始在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先后写过短篇小说《月儿好》、报告文学《从乡间小路走向世界》、《零的大突破》、《穿行在雷区》、《大武汉之子》、《采访死去的英雄》,电视剧本《永恒的瞬间》、《都市风情画》、《梦中三峡》,散文《我们活着的》、《映山红那花》等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为她赢得了文学声誉,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没有使她获得很高的文学地位,现在的评论文章以及当代文学史在论述时大多不涉及或只是简要的一笔带过这一时期的创作。真正奠定池莉在文坛独特地位的是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紧接着她又发表了《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两个中篇,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