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受热过程习题

1.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 .太阳辐射 B .地面辐射 C .地面反射

D .大气逆辐射

2?下列关于大气对流层特点的描述,其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地区高度小于高纬地区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3 .某地区近地面气温是 32C ,该地对流层的厚度为 16.8千米。按一般规律,此时该地对流

层顶的气温应是( )

A . - 1008C

B .— 688

C C .— 132.8C

D . — 42.8C

4?“蓝蓝的天空,飘着那白云。……”歌词中赞美的蓝天,其蓝色的形成是由于 A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C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D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 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气体是

图是“白昼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各题。

大% 上界

7. 图示箭头中,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 A .① B .②

C.③

D.④

&与晴天相比,阴雨的白天,对图示箭头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加强

D .④不变

9.下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 N 2

B . CO 2

C . O 2

D . O 3

6. 下列概念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太阳辐射 ④大气逆辐射

A.①②③④⑤

地面吸收

③大气削弱

⑤地面辐射 C.①③②⑤④

D.①④③②⑤

A

阳辐対

唯球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 (如下图),甲底部

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 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C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 10分钟后,透明玻

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 ? 25C B . 12C C . 10C D . 8C 13?右图中能说明上题实验结果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4?下列地理现象和形成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A .夏天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 大气的反射作用 B .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一一大气逆辐射强 C .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一一大气的散射作用

10?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A 、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 大气的热力环流

C 、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 、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11 ?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支舉]土层

D .城市上空的雾比郊区多一一空气中二氧化碳较多

15. 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 .减弱① B .增强② C .减弱③ D .增强④ 16. 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主要来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下列情况中夜晚气温最低的是

F 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8. 表示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A .大气吸收①辐射少

B .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 .地面吸收③辐射少

D .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右图表示草地、林地、沙地、湖泊等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以

下问题。

20. 其中④代表的地物可能是 A .林地 B .沙地 C .草地 D .

湖泊

A.昼夜皆晴

B.昼夜皆阴

C.昼晴夜阴

D.昼阴夜晴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

B ?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比较慢

C .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 .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晚于其它地物

22. 北方冬季蔬菜大棚的主要作用是 A .增加土壤肥力

B .增强太阳辐射

C .减少热量散失

D .降低空气湿度

23. 014年8月,南京郊区农民给蔬菜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其目的是 A .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 .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 .削弱太阳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发

甘肃省定西市属于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多年来定西人总结了“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 山坡退耕还草披褂子,山腰兴修梯田系带子,山下覆膜建棚挣票子,沟底筑坝蓄水穿靴子” 的治理开发模式(如下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塑料大棚农业是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农业的发展, 改造的自然环境因素最主要的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土壤 25. 该治理开发模式可以 ①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②增加农民收入 ③保持水土

④改善生态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读我国某农区的冬灌景观图,田间作物为小麦。每年入冬时,在日平均气温为 右时最适宜冬灌,冬灌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C 左

读图,回答以下问

26. 下列关于冬灌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有利于消灭越冬害虫,减轻病虫危害

B .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止作物冻害

C .有利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增加土壤肥力

D .有利于提高土壤墒情,防止春旱

27. 下列种植小麦的省份中,最适宜进行冬灌的是 A .青海 B .河南 C .黑龙江 D .湖北

28?谚语说:“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是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原因是 A .晴天时水汽多 B .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 C .晴天时尘埃多

D ?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

雾霾天气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的空气

混浊现象。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以下问题。

2012年12月15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江苏、北京、内蒙古自治区局部以 及重庆

中西部等多地遭遇了大雾天气,一些地方能见度还不足 50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32. 由材料可知,深秋初冬时节是该地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原理是(

A .昼夜温差较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 .昼夜温差较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 .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朗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33. 白天的大雾天气使空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 .大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B .大雾对太阳辐射具有反射作用

C .大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D .大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29.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A.甲

B.乙

30. 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大气垂直对流运动更加旺盛 ③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增强

A.①②

B.②③

31. 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是

A.甲乙

B.乙丙

C.丙

D. 丁

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④ 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C.②④

D.③④

C.甲丙

D.乙丁

4=短渡幅射 =>幺址辐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练习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 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 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石的昼夜温差远大于水,体现出了海陆(下

垫面)的热力差异。第2题,图A表示海陆间水循环;图B表示锋面天气; 图C表示海陆风(或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图D表示地形雨。 答案 1.C 2.C 读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 回答3~4题。 3.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4.④曲线表示的辐射量在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量大的原因主要是南极地区 ( )。 A.地势高B.下垫面为冰川地面 C.环境污染严重D.人口增加 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而地面辐射量的大小与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密切相关。选B。第4题,南极地区被大面积的冰川覆盖,冰川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很高。选B。 答案 3.B 4.B 5.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风从北侧吹来D.风从南侧吹来 解析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南半球向左偏,高空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由此可判断图中稳定风向为东风。 答案 A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某时刻的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6~7题。 6.甲、乙、丙、丁四地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7.据图判断下列天气描述正确的是( ) A.高原东部为阴雨天气 B.东北地区天气晴朗 C.塔里木盆地吹西北风 D.华北平原盛行东北风 解析第6题,同一幅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气压差越大,风速越大。第7题,据图可知,高原东部受低压和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东北地区的丁地位于低压槽上,多阴雨天气;塔里木盆地位于高压的西南部,吹东北风;华北平原的丙地位于低压的南部,吹西南风。 答案 6.B 7.A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题】必修模块一2、1 大气的受热过程 【所需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本条“标准”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从有关大气各条“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本条“标准”: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地面(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第四,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第五,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等。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第二章第一节教材的重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教材既是对前面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外部圈层”知识的重要补充,尤其是解释了“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这一原理,同时也是学好整个第一节的基础。教材内容比较结合生活实际,但出现了较多的陌生概念,对知识的理解增加了些许难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图片,并增加了很多学生学习的环节(如阅读、思考等)。 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初中阶段基本没有学习过,因此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同时知识本身的难度也大,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由于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护

作用;理解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根据“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认识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结合“大气的温室效应”示意图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大气热状况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天空的颜色”“温室效应”的学习,明确成因,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树立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教学难点:1.大气的温室效应。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本节课原理性强,授课时应紧密结合图片,做到图文结合,这样有助于原理理解。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导学法推出本课的原理。由于知识比较抽象,用身边的实例辅助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学生不容易区分,对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借助表格选择比较法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因此重要性就不言而喻。这部分内容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关键看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原则,按照“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序进行讲解,尽量多的运用图表深入浅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且适时借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希望能

大气的受热过程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 示意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6.此时,图中M地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读右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时刻相比,①点处最大气压差接近 A.0百帕B.2百帕 C.4百帕D.6百帕 9.乙图所示时刻的①②③④地点 中,风力比甲图明显加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11.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2~13题。 12.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①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下沉,热干 B.上升,暖湿 C.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正确的叙述为(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控制下会形成干热的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15.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大气循环为整个地球生态圈带来了生存的供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测试题 1.(2014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 A.北方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4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 答案:3.D 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1-2题。 1.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2.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可能总辐射是考虑了受大气减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是考虑了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表1),回答6-7题。 纬度(°N)64 50 40 30 20 0 可能总辐射(W/m2)139.3 169.9 196.4 216.3 228.2 248.1 有效总辐射(W/m2)54.4 71.7 98.2 120.8 132.7 108.8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影响可能总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 B.云量最多的地区是64°N C.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增加而迅速递减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 现象的成因。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相类似,大气自 下而上可分为层、层、 层、层等。其中的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和 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 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吸收热量并产生 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__________ 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T____________ 热量T ________ 热量 3. _______________ 太阳辐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大气对于______ 波辐射 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说,__________ 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为________________ ,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________ 作用。\ / 【课堂探究】 1.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 )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 (2 )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3 )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9 逆温、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低层大气)的组成: (1)大气成分及作用: 氮:含量最多(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干洁氧:含量第二(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空气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组成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地球生命保护伞;少量紫外线有杀菌作用 水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 固体杂质 (2)大气各成分含量分析: ①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但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二氧化碳——矿物燃料燃烧、毁林——“温室效应”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矿物燃料燃烧、交通——“酸雨” 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汽车尾气——“光化学烟雾” 氟氯烃——致冷剂的使用而排放,工业革命后才从无到有——破坏臭氧层,产生臭氧层空洞 ②水汽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 水汽主要集中在大气底层,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大于高纬,海上大于陆上。 森林、水库 水汽的相变产生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水汽吸收或放出长波辐射,有“温室效应”,并反射太阳辐射。 ③固体杂质多集中于大气底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 陆上大于海上,早晨和夜晚大于午后,冬季大于夏季。

人类活动中:矿物燃料燃烧、工矿建筑、交通;森林有吸烟滞尘作用; 城市大于乡村——雾和低云比郊区多——“湿岛效应”。 自然:气候干旱、大风 固体杂质对太阳辐射有反射、散射等削弱作用,并影响大气质量。 二、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曲线: 例题1 地球大气中,下列变化是上升趋势的有 ( ) A .水气和固体杂质的含量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B .对流层的高度由高纬向低纬的变化 C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的变化 D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解析】水汽和固体杂质,它们几乎全部集中在大气最低层——对流 层中,它们随高度增加越来越少;由于人类活动如燃烧煤、石油等矿 物燃料排出大量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故D 选项符合 题干要求。对流层低纬度地面受热多,对流旺盛,故对流层的高度高, 而高纬度地面的热量少,对流运动弱,故对流层的高度低。 【答案】D 例题2 图5-2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①一③题。 ①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对平高层-80oC -50oC -10oC 20oC

最新大气的受热过程专题练习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 1.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A.太阳辐射 B.大气辐射 C.地面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 青藏高原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是() A. 离太阳近 B. 太阳高度角小 C. 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且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D. 云层厚而且夜长 3. 青藏高原日较差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且夜晚长 ④地势高且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⑤⑥ D. ①⑤⑥ 4.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A. 大气吸收作用 B. 大气反射作用 C. 大气散射作用 D. 大气折射作用 5.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可达300℃的原因是() A. 月球昼夜变化周期短 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没有大气的热力作用且昼夜变化周期长 C. 月球体积质量太小 D. 月球上没有生命存在 6.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不具有选择性的是() A. 吸收作用 B. 反射作用 C. 散射作用 D. 折射作用 7、在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云层的反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地面反射强烈 8、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D、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 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 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9、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A.a代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c

大气的受热过程试题汇编

第I卷(选择题) 1.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如左下图)。地震发生时,在震中西南约500千米的瓜达尔地区海岸外约600米的阿拉伯海中出现一个盾状小岛(如右下图)。据推测,这座小岛会在一个星期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根据材料回答55~56题。 55.巴基斯坦多地震,这是因为当地位于 A.地壳厚度较薄地区 B.地壳比较薄弱地区 C.地形崎岖多山地区 D.板块边界的地区 56.此次地震发生时,出现了“盾状小岛”,这表明 A.该岛是火山喷发、岩浆冷凝形成 B.此次地震中地球内能释放带呈东北-西南走向 C.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很小 D.该岛是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而形成 2.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1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 3. 多哈(25°16' N,51°31'E )气候变化大会于当地时间2012年12月8日20时闭幕,《京都议定书》作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框架得到了维持。据此,回答第3、4题。 3.多哈气候变化大会闭幕时,北京时间约为 A.9日1时 B.8日24时 C.9日2时 D.8日15时 4.节能减排可以削弱 A.太阳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C.大气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D.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下左图为福建省某地区2010年1月份部分时段天气实况资料,右图是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关系图。回答下题。 据左图,出现16日天气状况原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变小④变大 B. ③变大④变小 C. ①变大③变小 D. ②变大③变小 5.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据此回答下面2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象的成因。 【预备知识】(了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左图,其读图方法与“地震波传播速度图” 相类似,大气自下而上可分为层、 层、 层、层等。其中的对流层,气 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和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层,也就是我们生活所在的层是。 【知识梳理】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到达,吸收热量并产生辐射,该辐射的绝大部分又被吸收并增温。 最主干的过程为:太阳热量→热量→热量

3.太阳辐射是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波辐射。大气对于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所以说,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中,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称为,它的存在,对地面具有 作用。 【课堂探究】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说明下列现象的成因。 (1)同一地点,多云白天比晴朗白天气温如何为什么 (2)同一地点,多云夜晚比晴朗夜晚气温如何为什么 (3)月球上没有大气,据此分析:与地球相比,它的表面白天温度高的原因是晚上温度低的原因又是 2.填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 (1)读右图,把A、B、C、D分别代表的 过程填在图中。 (备选答案:大气的反射作用、太阳暖 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风试题

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时要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据此回答 1?2题。 1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下列四组连线中正确的是 ( ) A ?对流层一水汽一紫外线 B ?对流层一水汽和二氧化碳一红外线 C .平流层一臭氧一红外线 D ?对流层一二氧化碳一可见光 2?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 ?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读图,完成3?5题。 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结合大气受热过程 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a 、b 、c 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 A. a 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 a 、 b 、 c 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 a v b v c 3. 当地面辐射最强时 ①地面温度最高 ③太阳辐射最强 A .①③ C .③④ 4 ?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 ? a C . c 5 ?当大气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f 可能增强②箭头b 可能增强 A .①②④ ( ) ②大气接收的热量继续增多 ④大气逆辐射最强 6 ?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B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B .②④ D .①② B . b D . d ) ③箭头c 可能增强 ④箭头a 可能增强 B .②③④ D .①②③ ( )

C . b 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 . c 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 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 A . .增强a 辐射 B .增强 b 辐射 C . 增强c 辐射 D .改变 b 的辐射方向 9?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④⑤⑥ D .②④⑤ 10.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 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 B . 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 . 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 D . 10月5日夜晚气温最高 一、选择题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 日光下,一段时间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 3 C 。据此回答 1?2 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 )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的削弱作用 C .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 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 ( )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A .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读图,回答3?4题。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 .大气辐射强弱差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练习题(解析版) (2018·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亚轨道一般是指距离地面20至100千米的空域,处于现有飞机的最高飞行高度和卫星最低轨道高度之间,也称为天空过渡区。据此完成第1题。 1.中纬度地区,某飞行器自地面进入亚轨道下界时,其气温变化的一般特点是 A.一直下降B.一直上升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升高 答案D 气球作为探索高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运用。据此完成第2题。 2.若不考虑气球破裂,在下列地点释放时,高度升到最大的是 A.新加坡B.拉萨C.南极点D.北极点 答案A 3.(2018·金华市十校期末联考)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夜晚风力微弱B.大气逆辐射弱C.地面辐射较强D.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B 读右图,回答4、5题。 4.图中 A.晴朗天气,a大部分为大气吸收 B.湖泊湿地,b能和缓地加热大气 C.CO2增多,c较少补偿地面失热 D.冰雪地面,a→b的转化率增加 5.下列能源类型属于太阳辐射能且最为清洁的是 A.天然气B.地热能 C.风能D.潮汐能 答案 4.B 5.C (2018·绍兴一中期末)读“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 示意图”,完成6、7题。 6.H的数值应为 A.40 B.60 C.125 D.134 7.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不会影响 A.A的数值B.B的数值 C.I的数值D.G的数值 答案 6.B7.A 解析第1题,大气热量收入=114+10+23+19=166,热量支出=106+H,所以H的数值应为60。第2题,连续多日的雾霾天气会影响B、I、G的数值,但不会影响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 下面甲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乙图为宁波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读图,回答8~9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鲁教版的地理教材。该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即可以解释很多大气自然现象,又能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做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点明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相对于太阳辐射而言,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教材设计了活动题,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玻璃温室作对比,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并运用保温作用的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页 1 第 2、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释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天气与气候知识,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

微专题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例题剖析】下图是30°N,32°E附近某区域的航拍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耕地和居民区,浅色部分为沙漠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该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于沙漠区的原因主要是 A.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 B.大气逆辐射弱 C.地表蒸发蒸腾消耗热量多 D.地面辐射强 1.D 2.A 【解析】 试题解析: 1.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附近。尼罗河的河水、定期泛滥的淤泥给予埃及的馈赠,所以由于河流的存在便利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耕地和居民区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和河谷地带,而周边由于副高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选D。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河流的作用,形成大面积的植被,农作物和植被的蒸腾作用强,而消耗热量,故选C。 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连续的霜冻天气

C.持续的伏旱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读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下列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温日较差比①地小 B.①地气温年较差比③地大 C.该月份③地正值雨热同期 D.①地大气逆辐射强于②地 4.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 A.海拔高,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西南风影响,增温作用显着 D.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 第二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28日在南京举行。下图为“新栽树木遮阳网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7.此时段南京可能出现的天气及其影响是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高温天气 C.冷锋过境出现寒潮 D.反气旋发展成台风 8.在此季节,南京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其目的是

(完整word版)大气的受热过程.同步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单选题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使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地连续四天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3.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 A.13日、14日 B.13日、15日 C.14日、16日 D.15日、16日 4.农民为了减轻霜冻对农业的影响,在田间释放烟幕,这是为了() A.增强太阳辐射 B.增强地面辐射 C.增强短波辐射 D.增强大气逆辐射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 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 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图甲为小明同学拍摄的扬州市郊某蔬菜大棚的照片。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①②③④ 表示各种辐射。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关于图中各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表示大气辐射 B.②表示大气逆辐射 C.③是地面辐射 D.④表示太阳辐射 8.该蔬菜大棚在夏季覆盖黑色尼龙网目的是 A.增强① B.削弱② C.增强③ D.削弱④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 A.A层 B.B层 C.C 层 D.AB层 10.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高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1/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 11.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 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D.能反射无线电波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同步练习题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 流同步练习题 1.(2019湛江一模)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 A.北方地区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D.青藏地区 解析:西北地区比较干燥,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防止风力侵蚀搬运作用。 答案:B 2.(2019肇庆调研)人类活动会引起温室效应增强,温室效应增强的原因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解析:温室效应就是二氧化碳的物质增多,过多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反射回地面的辐射增多,保温作用强。 答案:B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上述图中纬度相同的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4.导致上题中昼夜温差最小的作用是()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②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昼夜温差的大小和地面的性质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强弱有关,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海洋的比热容较大,增温降温都缓慢,昼夜温差小,阴天和晴天相比,多云的白天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和多云的夜晚大气的保温效应要强,也会使昼夜温差减小,所以有云的海平面的昼夜温差是最小的。答案:3.D4.C 5.下图中,不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的是() 答案:C 6.图中a、b、c、d四点,气压值最低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7.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4)题。 (1)将图中①~④所代表的内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序号是________。 (3)由图可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知识讲解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根本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表现形式: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②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二、经典高考试题 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本题考查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太阳短波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从而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D

2.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D.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解析第(1)题,根据图例读出柴达木盆地年平均雾日最少。故选D。第(2)题,雾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降温、增湿和凝结核,主要类型有辐射雾、平流雾等。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故选D。答案(1)D(2)D 3.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大气受热过程逆温选择题专题训练有详细答案

高三选择题练习(大气受热过程,逆温) 冬半年林木向阳面受昼夜温差剧变使树干内外温度不同,收缩不同,导致树皮破裂的现象,称为冻裂。尽管冻裂不会造成植物死亡,但能降低木材质量,并可能成为病虫害入侵的途径。读我国东北林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区域中,树木冻裂灾害最轻的是( ) A.①处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某晴天上午9~10点绕山巡查树木冻裂情况,光照最充足的一段路是( ) A.①--②段B.②--③ 段 C.③--④段D.④--①段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的节能环保型建筑物。下图是我国东部乡村某地太阳房对太阳辐射吸收和室内空气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当玻璃墙倾角60°时,该地冬季太阳房集热效果最佳。完成第3

小题。 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冬季白天室内热力循环的是()。 A.图a B.图b C.图c D.图d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图4)。当夜晚温度降到4℃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5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 “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A、 9-10米 B、7-8米 C、 6-7米 D、4米以下 5. 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正确的是()。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以下6~7小题。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大气的受热过程(1)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解释实际生产生活现象。 【学习过程】 一、自学教材,完成导读: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 反射、散射三种形式。读右图,回答: 1、图中字母表示的削弱作用是: a b c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则吸收很小,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的反射作用最强。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散射也有选择性,太阳辐射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的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教材P 28 1、写出右图中三种形式的 辐射能: a ; b ; c ; 2.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 3.两个过程 4.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 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5.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CH4、O3等)温室气体(CO2、→增多排放→辐射增多吸收地面→升高气温→变暖全球 (2)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沙漠地区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4)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所以太阳辐射强。 6、把下面太阳辐射能的传递过程补充完整: 太阳 【探究活动一】 蓝天与白云 歌唱家德德玛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唱到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 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你能解释蓝天、白云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吗那乌云呢 【即时应用】 太阳辐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