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场景转换中的成长--浅析多丽丝_莱辛的《草原日出》

场景转换中的成长--浅析多丽丝_莱辛的《草原日出》

场景转换中的成长--浅析多丽丝_莱辛的《草原日出》
场景转换中的成长--浅析多丽丝_莱辛的《草原日出》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场景转换中的成长

——浅析多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

陈冯超 四川大学

摘 要:在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中,以关注青少年成长为核心的成长小说是一种重要的类型,其中《草原日出》是一篇代表作。大多数研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本文则从小说的场景入手。通过关注场景的不断变化:从家到美丽的灌木丛,到蚂蚁蚕食的场面,再回家,然后又去灌木丛,揭示其中喻示的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成长阶段。

关键词:草原日出;场景转换;成长

作者简介:陈冯超(Chen Fengchao),女,籍贯:浙江,职称:学生,学位:研究生在读,单位:四川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82-02

引言

2007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在其短篇小说《草原日出》中描写了一位十五岁的南非少年在他年满十五岁之际的一次清晨的狩猎中,生平第一次目睹一头受伤的小公鹿被一群蚂蚁蚕食致死的过程。这是一篇典型的多丽丝?莱辛风格小说,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题。由于多丽丝?莱辛对生态保护多有关注,许多研究者从生态批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该小说。本文主要着眼于小说中的场景,力图从另一个角度挖掘该小说的价值,为围绕该小说的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下文将具体阐释不断变化的场景:从家到美丽的灌木丛,到蚂蚁蚕食的场面,再回家,然后又去灌木丛,如何喻示了主人公不同的心理成长阶段。

正文

《草原日出》的起始场景在主人公的家里,而不在别的地方,是因为家代表了整个人类社会,家是一个人最初获得知识、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地方。现代社会,科技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剥削自然的步伐加快,也使人类时常沉醉于自己的力量。然而,如果这种剥削没有限制的话,自然会给予人类难以抵挡的各种灾难。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有着敏锐观察力的作家,对她所生活的世界和时代时刻进行着细致的观察和反思,她的作品常反映并批判社会弊病,关注青少年成长并号召其他作家承担起写作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该小说便是作者关心自然、关心年轻人、富有责任感的绝好反映。主人公所拥有的知识、价值观和世界观,绝大部分来自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一个以人至上,强调人类征服自然的社会。自然而然地,他形成了这样一种意识: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人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抱着这样一种想法,他萌生了一股强烈的“控制欲”。他首先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年轻、充满活力的他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试图测试自己的“全能”力量极限在哪里。他开始“控制”自己的睡醒时间,夜里睡觉前他会在脑中一次又一次“大声”重复自己要醒来的时间,直到确信脑袋已经紧紧抓牢要醒来的时间,才安然入睡,仿佛一片安眠药突然降临。当他分秒不差地醒来时,他会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他认为自己战胜了闹铃:当它整夜警醒地数着时间过去,他却酣然大睡,毫无准备,可却能在预想的时刻准时醒来。他还会缱绻在被窝里,一边享受着最后一瞬温暖,一边玩转着一个想法:就躺这最后一秒吧不过,如此玩转只是为了证明这个想法其实是一个弱点,战胜它易如反掌,如同他每晚设闹钟只是为了醒来那一瞬骄傲。他甚至曾经连续三个晚上出去跑步,不眠不休,证明自己能挺住;然后工作一整天,甚至拒绝承认自己累了。直到“睡眠对于他来说是一位仆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才心满意足。男孩的所有这些举动都只是为了证明他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在家中,男孩满脑子全是身边的文明世界给他灌输的想法:人的力量是无限的。他的心理还处于不成熟的初期阶段,旺盛生命力所赋予的不竭精力让他的自我意识急剧高扬,只看到无限的可能,看不到个体的有限性。

某天清晨男孩溜出家准备打猎,走出很远之后,场景切换到了美丽又富有生机的灌木丛。“饮露的野草与他比肩,树上洒下银子般的毛毛细雨”。他开始奔跑的田埂“都被薄薄的新结的蜘蛛网包裹着,这大片黑土地仿佛被笼罩在闪闪的灰网中。几英亩长而发白的野草正向光滑的天空投射一股忽明忽暗的微光。”在男孩的眼中,草丛上的露珠是一颗颗“钻石”,云是玫瑰色的,湖则是金色的,连他疯狂地跑步时呼吸的空气也是“清爽的”。多丽丝?莱辛认为,自然是是个奇妙的地方,在自然界中,人的原始个性会被激发出来。小说中的灌木丛便是自然的一个缩影,它会唤起主人公最原始的本性——敬畏生命和自然法则。美丽的灌木丛将与后面男孩遇到的残酷场景做对比,给他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冲击,让他对原有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动摇,开始重新思考生命、自然。然而,此刻刚踏入自然的男孩还沉醉在清晨的美景中。之前掌控自己身体的成功案例,让男孩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无穷力量”中,并且这种自信还在不断膨胀。灌木丛中的一切看上去都那么美丽动人,男孩完全着迷了,尽情享受着美景带来的狂喜。兴奋的他感到一种不可扼制的欲望:大声喊叫,疯狂奔跑。刚一离开农场,他就让自己所有的欲望冲泻而出。“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正在清醒的疯狂中忘我地歌唱生命的愉悦和青春的奢华。”他的自我意识膨胀到了顶点,感到“世界上所有鸟儿都跟着自己歌唱”,“没有什么他不能做到,没有!”主人公的“控制欲”此刻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他已经不满足于控制自己的身体了,他还想要掌控其他东西,甚至整

82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

个世界。此时,经过自然美景的熏陶,男孩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剧烈跑动和清新空气给身体带来的畅快使男孩豁然开朗,加剧了他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幻想。此时的他,心理仍停留在初见世面的阶段,对一切都新奇,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美好的世界近在眼前。这是还未受过挫折的儿童的天真心理。

然而,男孩的这种幻想只是昙花一现。不久,他便撞见了一头受伤的公鹿在几分钟内被一群蚂蚁蚕食致死的可怕场景,先前的激情和幻想一下子全破灭了。成长中那痛苦的、恼人的一面开始真正摆在他面前。那头公鹿可以看做是自然启示的一部分,更确切地说,是自然启示的一个标志。当他发现那头公鹿正在凶狠的蚂蚁嘴下挣扎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朝它射击,结束它的痛苦。于是他端起枪,可是转念他又放下了,因为那公鹿已经没有知觉了,它的挣扎只是神经的条件反射。但真正使他放下枪的不是这个,而是“一股渐渐膨胀的愤怒、痛苦和抗议:如果我没有来,它就会这样死去,我干吗要干涉呢?这样的事情在灌木丛中随处可见,随时都在发生。活着的东西在痛苦中死去,这就是生命的演变规律。”这种想法让男孩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无力的感觉”,第一次让他感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他一遍遍喃喃自语:“我阻止不了,我也无法阻止,我无能为力。”他突然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他无法控制的东西,人是不可能随心所欲的。他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关于命运和未来的认识就这样首次闯进了他的生活,牢牢地抓住了他,使他的身体无法移动,脑子无法运转”。生命中第一次,他亲眼见证了自然的残酷。那样一头优雅美丽的公鹿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被蚕食殆尽,而自然却表现得毫不相干。太阳仍旧像往常一样升起,照耀着大地,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至此,他对自然的法则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片他生活了十五年的草地是辽阔无垠、无法变更、残酷无情的,人们随时都可能给动物的头颅绊倒,或者踩碎小生灵的骨架。 ”这次的经历太震撼了,他永远也忘不了,“这个认识已经流入血肉,深入骨髓,生长在脑海最深处,永远也不会离开他。”这意味着男孩已经丧失了一部分孩童的天真和无知无畏,成人的心理和思想开始萌芽。有一瞬间,他表现得俨然一个成年人,满脑子都在想:“这就是事实,事情就是这样进行的。”还喃喃自语:“是,是啊,这就是生命!”他提醒自己蚂蚁也必须吃东西,试图让自己接受自然的法则。但他终究还是个孩子,一下子还不能承受这个巨大的冲击。他流起泪来,开始咒骂,“然后大步向前,信步踩碎了地上几只蚂蚁,将爬到身上的蚂蚁拂掉”。愤怒和厌恶之情使得蚂蚁在他眼中成了一种“又肥又丑的黑虫子”,而惨死的公鹿在他心中和他一样漂亮又有活力。这种美和丑的强烈对比,以及年轻生命的相似性令男孩升起一种感同身受的痛苦,加深了他的体会和感慨,促使他打破原来的幼稚心理,迈出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当他试着找出导致这一惨相的原因时,他产生了一种无法忍受的想法:也许是他造成的这幕惨相。他看见自己,“在某个像现在这样清新明亮的早晨,满怀兴奋地向一头若隐若现的公鹿连续射击,然后放下枪,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射中,然后又想,太晚了,该回去吃早餐了,为一只可能已逃脱的公鹿追上几里路是无意义的。”也许这头公鹿就是在那时候受伤的……这种责任对他来说太重了,超过了一个男孩的心理承受限度,于是他马上丢掉了刚刚得到的一点“成人想法”,又变回一个“小男孩”,“他低着头,踢着那架白骨,面带愠色,拒绝承认是自己射伤了它。”在灌木丛里经历了那么多跌宕起伏的感受后,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需要休息,爆棚的自信心开始“投降”了。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告诉自己要吃早餐了,并且天气越来越热,不适合在灌木丛中闲逛。”生平第一次,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刚从家里溜到灌木丛中的天真男孩了。自然在极短的时间内给他上了一堂生动又残酷的一课,促成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而这种成长是他在人类文明社会永远不会经历到的。然而,主人公虽然能理解生命的法则和敬畏生命的责任,但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无法一下子都接受。他需要安慰。他朝家走去的这个场景喻示男孩在寻找一个庇护所,他需要一个更熟悉的地方,他需要那个教他“人比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高贵”的社会,他需要那个可以为他的责任找借口的世界。对男孩来说,他的心理正在经历“破茧成蝶”的痛苦过程。总体说来,他在往成熟迈进,但这种迈进的过程是曲折的,还需要更多的人生经历去完善。在生命的责任面前,他暂时退缩了,但这只是暂时的。

正如前文所说,男孩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确成长了。“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那只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伏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他还想第二天早晨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丛好好想一想。这说明在痛苦的成长道路上,男孩不会光寻求庇护,躲避责任了,他已经开始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责任,开始准备接受生命和自然的法则了。该隐含的场景是男孩的心理将要经历“破茧而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最好写照。

结语

多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以精简的语言集中描写了主人公在一个清晨经历的不同场景,以及期间的不同心理。作者妥善安排了五处场景转换,巧妙地喻示了男孩的不同心路历程,揭示了其成长道路上的不同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施云波. 多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J]. 安康学院学报, 2011(5)。

[2]唐霞. 成长,永恒的主题——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3]夏琼. 多丽丝?莱辛文学道德观阐释[J]. 外国文学, 2009(3)。

[4]尹雅莉. 生态视野下《草原日出》的成长主题研究[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83

场景转换中的成长--浅析多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

作者:陈冯超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刊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2014(21)

参考文献(4条)

1.施云波多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 2011(05)

2.唐霞成长,永恒的主题--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研究 2009(03)

3.夏琼多丽丝?莱辛文学道德观阐释 2009(03)

4.尹雅莉生态视野下《草原日出》的成长主题研究 2011(04)

引用本文格式:陈冯超场景转换中的成长--浅析多丽丝?莱辛的《草原日出》[期刊论文]-青年文学家 2014(21)

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作者】李彦; 【导师】王丽丽; 【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5,硕士 【副题名】浅析多丽丝·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 【摘要】老年人问题是世界各国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不少国家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大。 这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老年人的问题向来是被人们遗忘的一个角落。他们被排斥在社会生活的主流之外,很多人不仅遭受贫困与疾病的折磨, 而且始终要面对社会的冷漠、歧视和偏见,很少有人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要求。但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老年人问题已经引起愈来愈多 的人关注。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大批关注老年人命运的作家,多丽丝莱辛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以来英国才华横溢且风格多变的女小说家,她自开始创作生涯以来就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蜚声战后的英国文坛。她的作品不仅在英国,并且在整个英语国家的文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她作为当代英国小说家中获奖最多者之一,曾 经连续数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果。她的作品无论对男人或女人,老人或年轻人都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虽然组成《简萨默斯 的日记》的两部小说《一个好邻居的日记》(1983)和《假如老人能够》(1984) 在她的众多著作中称不上巨著,但也可算作是莱辛创作后期的重返现实主义的一部重要作品,本书即描述了以吉尔为代表的青年,又描写了和以莫迪为代表的老 年人,而中年人简娜是他们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意识到时间的力量,从年轻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从老年人那里预见到自己的将来。着本书赋予了生活更多的意义,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特殊关切。也正是莱辛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的领悟,构成了这篇论文三个章节的框架。第一章主要是对老年人面临的健康、经济困扰、孤独等问题的分析。不像在那些传统的国家里,英国的老年人不再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帮助和照料,相反,他们还要尽可能地不去“麻烦”他们已经 成年独立的子女。莫迪是女主人公简娜在当地议价药店里结识的一位八十多岁 的老人,她虽然贫穷,但个性很强,骨子里透出一股傲气。简娜更多还原

基础护理学复习题及答案:第二章 环境.doc

第二章环境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人类的物理环境包括() A 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 B 能量和信息交换 C 生活和生态环境 D 朋友和同事的交往 2水的污染主要原因是() A 人为污染 B 自然污染 C 土壤污染 D 食物污染 3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C光线污染 D 土壤污染 4一般病区适宜温度为() A 18~20℃ B 18~22℃ C 20~24℃ D 22~24℃ 5病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 A 10%~20% B 30%~40% C 50%~60% D 70%~80% 6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 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 7符合病人休养要求的环境是() A中暑病人、室温保持在30℃ B 儿科病人、室内温度宜23℃左右C 气管切开的病人、室内相对湿度40%左右 D 产妇病室、应保温、不可开窗 8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何项不妥() A 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病室空气新鲜 B 使患者舒适愉快 C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D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 9按国际标准,病区噪声强度宜控制在() A 30d B B 40dB C 50dB D 60dB 10破伤风病室应() A 安静、整洁 B 适宜的湿度、温度 C 安静、光线暗淡 D 空气流通、光线适中 11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欠妥() A 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 B 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 C 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D 医护人员穿软底鞋 12病室湿度过低可导致() A 疲倦、食欲减退、头晕 B 呼吸道粘膜干燥、咽痛、口渴 C 影响机体散热 D 闷热、难受 13为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时间为() A 4h B 2h C 30min D 10min 14病室群体气氛的主要调节者是() A 病员 B 家属 C 护士 D 伴护人员 15医护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可造成() A 医院内感染 B 医源性损伤 C 无菌观念不强 D 责任心不强 16下列哪项不是病室通风的目的() A 净化空气 B 抑制细菌生长 C 减少细菌数量 D 增加氧含量 17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技巧是() A 核实情况 B 沉默的运用 C 触摸的方式 D 用心倾听 18倾听对方谈话应() A 全神贯注,注意听讲 B 及时评论对方所谈内容 C 与对方距离约1m D 双方位置平持,稍向病人倾斜 19在护患交往过程中,除以下哪种病人以外,都可使用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模式()

屋顶丽人

屋顶丽人 那是在六月赤日炎炎的一周里。 三个男人正在屋顶上干活。铅皮屋顶被晒得滚烫,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往上面泼水冲凉。可水一泼上去就冒热气,“哩喳”作响。这三个男人打趣说,应该从楼下哪家女人那里弄鸡蛋来,用铅皮屋顶煮熟作午饭。下午两点,他们正在更换的那根排水沟烫得碰都碰不得。他们一起猜测那些在通常很热的国家里干活的人会怎么办。他们可能会借防烫的棉手套抓鸡蛋吧?他们三人对这这种炎热极不习惯,都感到头晕。他们脱掉上衣,并肩站着,使劲往烟囱投下的一块一英尺宽的阴影里挤,小心地不让太阳晒着他们穿着厚袜子和长统靴的脚。从一排排屋顶望过去,景观不错。不远处,一个男子正坐在躺椅上看报纸。他们就在约50码外的烟囱之间看见了她。她俯卧在咖啡色的毯子上。他们可以看见她身体的上部:黑头发,晒得发红的结实的脊背,双臂伸开。 “她简直一丝不挂,’斯坦利说,好象很生气的样子。 哈里说:“好象是。”他是他们中最年长的,约莫朽岁。 年轻的汤姆只有17岁。他没说话,可却兴奋地咧嘴笑。 斯坦利说:“她若不提防着点,会有人告发她的。” “她认为没人看得见她,”汤姆说,一边使劲探身,想多看到一点。 此时,那女人仍然俯卧着,她用双手抓着一条围巾的两端往上伸到肩后,在背后打了个结,然后坐了起来。只见她胸部裹着一条红色围巾,穿着一条红色比基尼裤。这是她第一夭出来晒太阳,她雪白的肌肤晒得发红。她坐在那里抽烟。斯坦利挑逗地向她吹口哨,她连眼都不抬一下。哈里说:“只有卑鄙小人对这种低级举动感兴趣。”说着领了两个人回到他们那边的屋顶。可那边灼热难当。哈里说:“等一等,我去弄个东西挡挡太阳。”他边说边从夭窗钻进了楼里。他一走,斯坦利和汤姆就来到他们所能达到的最远端。偷看那女人。她已挪动过。他们只能看见她在毯子上伸开的两条粉腿。他们又吹口哨又喊叫,可那两条腿却一动不动。哈里拿着毯子回来叫道:“快过来。”他好象对他们很恼火似的。他们向他爬过来。哈里对斯坦利说:“你老婆会怎样”?斯坦利结婚大约刚三个月。他嘲笑说:“我老婆会怎么样?”显出满不在乎的样子。汤姆什么也没说,但满脑子都被那个近乎裸体的女人占据了。哈里拿来楼下一个好心女人借的毯子。将一头搭在电视天线上,另一头挂在一排烟囱管帽上。毯子投下的阴影正好挡住他们更换的那根排水沟。可阴影不断地移动,他们得调整毯子。所以活儿没有多少进展。屋顶终于没那么热了。他们加紧干活,以弥补浪费的时间。先是斯坦利,然后是汤姆,走到屋顶尽头去看那女人。斯坦利说:“她正仰卧着呢。”然后加了句俏皮话,使汤姆暗暗发笑。年纪大一点的哈里宽容地笑了笑。汤姆看了回来说:“她还是刚才那样子,没有动。”可他撒了个谎。他看见的情景只想自己一个人知道:他刚才瞥见那女人将小小的红色比基尼裤往臀部下面卷,直到成为一个小三角。她仰卧着,汤姆可以看见她的全身。涂着防晒油的身体闪闪发光。 第二天上午,三个人一上来就过去看。那女人已经躺在那里了。脸朝下,双臂伸开。除 了那条小小的红色比基尼裤,一丝不挂。一夜之间,她肤色已经变成褐色。昨天她是个又红又白的女人,今夭却成了个棕色女人。斯坦利吹了声口哨。她吃了一惊,抬起头,好象刚才睡着了。她向他们直望过去。太阳正好照着她的眼睛。她眨眨眼,使劲朝这边看。接着又垂下了头。她这种毫不在乎的举动使他们三人同时吹起了口哨,大叫起来。哈里这么做,本来是取笑模仿两个年轻人。可他也很生气。他们三个都很生气。因为她对望着她的这三个男人竟无动于衷。 “真是个荡妇,”斯坦利说。 汤姆暗笑道:“她应该叫我们过去。” 哈里恢复了常态,提醒斯坦利说:“要是她结了婚,她老公不会喜欢她这个样子的。”

多丽丝·莱辛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多丽丝·莱辛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 摘要:英国文坛的多丽丝?莱辛是富有独创精神、作品高产、思想独到的杰出女作家,最擅长的是以深刻的生态意识、多变的文学视角、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享誉世界文坛,作品中常常出现种族主义、女权主义、父权制、心理学等内容,但这些都是基于当代政治背景和妇女所遭遇的不幸。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角度出发,对多丽丝莱辛的小说进行重新阐释,揭示出蕴含于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和女性主义意识的深入思考,展现莱辛作品的时代性和艺术性,进而剖析多丽丝?莱辛的生态女性价值观,为新常态下社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参考。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父权制;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6)030-000-02 引言 随着社会进入新常态,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工作便捷性和高效性大大增强,然而,雾霾污染严重、水土植被破坏、人口基数增加、社会阶级明显、精神压力过大等问题也与日俱增,生态女性主义就是在这样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语境下诞生的,同时也是对男权主义和人类中

心主义的双重解构,主张打破自然界不平等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和全面自由。本文介绍的多丽丝?莱辛恰恰是拥有生态女性意识的文学大家,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蕴含了平等、和谐以及破坏、征服的诸多因素,均呈现出生态与女性的共性问题。 一、多丽丝?莱辛与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关系 作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多丽丝?莱辛(1919-2013)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伟大的女性作家,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早期作品取材于她在非洲的经历,以自传性内容为主,她作为英国殖民统治在非洲的见证者,以锋利的笔触和犀利的文风揭露了殖民者在非洲所犯的罪行,批露了殖民文化的极度贫瘠。生态女性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背景来自于统治妇女和征服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它既是妇女运动与环境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看待世界的哲学观与文化理论。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浪潮中的重要流派,生态女性主义不仅是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分支,而且是生态批评理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是人类文明中的最大问题,对它的关注乃是对人类本身生死存亡的关注。在西方传统的父权文化模式之下,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变得合情合理,于是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等等接踵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态女性主义正是立足于这个生态危机日益恶化

基础护理学重点内容(整理)

基础护理学重点内容 (整理) 1 ?何谓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 社会因 素的总体。 2?请说岀环境的范围有哪些?内环境: 指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外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组成。 3?请简述对健康有影响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哪些?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劳动条件、人际关系。 4?请简述护理人员在保护环境维持人类健康中所应承担的职责是什么? ( 1)帮助发现环境对人类的不 良影响和好的影响。(2)告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有害物质。( 3)如何保护环境资源。(4) 与卫生当局共同协作,提岀住宅污染对健康的威胁。( 5)帮助社区处理环境卫生问题。( 6)参加研究和 提供措施,以早期预防各种有害于环境的因素。 5. 护理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护理的基本任务有: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病痛。 6.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医院环境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性、舒适性、整洁性、安静性。 7?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医院的物理环境包括:温度、湿度、通风、光线、音响、装饰等。 8医院适宜的温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 1)医院适宜的温度是:一般病室的温度保 持在18?22 'C;新生儿、老年科室及治疗检查时温度保持在 22?24Co ( 2)室温过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 抑制,干扰消化及呼吸功能,不利于体热的散发,使人烦躁,影响体力恢复;室温过低则因冷的刺激,使 人畏缩,缺乏动力,又可能会造成患者在诊疗护理时受凉。 9 ?何谓湿度? 湿度是指相对湿度指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所含水蒸汽的量与其达 到饱和时含量的百分比。 10.适宜的病室湿度是多少?过高或过低会带来什么影响? 适宜的病室湿度为50---60%。当湿度过高 时,蒸发作用弱,可抑制岀汗,患者感到气闷不适,尿液排岀量增加,加重肾脏负担,对患有心、肾疾病 的患者又为不利;湿度过低时,空气干燥,人体蒸发大量水分,引起口干舌燥,咽痛,烦渴等表现,对呼 吸道疾患或气管切开患者不利。 11 ?为什么室内要保持通风? 室内通风可使室内空气流通,与外界空气进行交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患者舒适感,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12.通风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通风多少时间就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风的时间、室内外温差的大小、气流的速度、通风面积有关。一般情况下通风时间为 换室内空气的目的。 13.为什么说日光是维持人类健康的要素之一? 的日光照射可使局部温度升高,血流加快,改善皮肤和 组织的营养状况,增加食欲;日光中的紫外线有杀 菌作用、还可促进机体内生成维生素 D o 达到维持健康的目的。 快的声音均为噪音。 WH 觎定:医院白天的噪音强度在 35?40dB 内 15.病室为控制噪音,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到哪 “四轻” ? 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有:感觉障碍、目前健康状态、对环境的熟悉度、 年龄、诊疗方法等。 17?请问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有哪些? 医院常见不安全因素有(1)物理性损伤;(2)化学性损伤;(3) 生物性损伤;(4)心理性损伤;(5)医源性损伤。 18. 请问医院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有哪些? 常见的物理性损伤有:机械性损伤;温度性损伤;压力性损伤; 放射性损伤。 19. 影响患者适应医院社会环境的因素有哪些? 其他人的关系、医院规则。 通风的效果与通 30分钟就可达到置 自然的光照可使患者感觉舒适愉快, 对康复有利;适量 14?何谓噪音?医院白天的噪音应维持在什么强度内? 噪音是指凡与环境不协调的声音, 患者感觉不愉 病室为控制噪音,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做到 “说 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 轻” 影响患者适应医院社会环境的因素有护患关系、 患者与

多丽丝·莱辛

?收藏 ?分享 多丽丝·莱辛 编辑词条 多丽丝·莱辛(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2013年11月17日),英国女作家,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迄今最年长的男性诺贝尔获奖者是2007年经济学奖得主里奥尼德·赫维克兹,生于1917年8月21日。此外她是历来第三十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等。 中文名多丽丝·莱辛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22日 职业学者、作家 代表作品《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们》 外文名Doris Lessing 出生地英国罗得西亚 逝世日期2013年11月17日主要成就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 目 录 ?1人物介绍 ?早年时期 ?开始创作 ?辉煌时期 ?逝世

?2主要作品 ?3写作特点 ?4人物思想 ?哲学思想 ?对女性主义 ?写作思想 ?5人物评价 1人物介绍 早年时期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1]在莱辛5岁的时候,她那向往田园生活的父亲带着妻儿移居到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在一个农场工作。然而农场生活对于多丽丝的父亲绝非天堂,不过却是莱辛幻想的家园。年幼的多丽丝是一个“神经质”的女孩,在学校里,爱幻想的她尽了最大的努力才没有白白浪费更多的时间。[2]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3]在非洲早年的艰苦生活中,十九世纪小说大师如狄更斯、吉卜龄、史汤达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成为莱辛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为她的文学生涯奠定厚实基础。[4] 开始创作 1939年,莱辛和法兰克·惠斯顿结婚,生了一男一女,这段婚姻维持了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莱辛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投身反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1945年,她与德国共产党人戈特弗利·莱辛结婚,生下儿子彼德,但两人的婚姻关系也只是维持了4年。[5]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 辉煌时期 1962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6]奠定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7]莱辛出版两卷回忆录,叙述其从童年到50年代的生活。人们曾认为,她接下的书该是回忆录的第三部分,内容将写到60年代。恰好相反,她却

基础护理学第二章环境

第二章环境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1人类的物理环境包括(C ) A 社会交往和风俗习惯 B 能量和信息交换 C 生活和生态环境 D 朋友和同事的交往2水的污染主要原因是(A) A 人为污染 B 自然污染 C 土壤污染 D 食物污染 3可损伤皮肤、致癌、遗传、影响下一代的最主要污染是(B )A 大气污染 B 水污染辐射C光线污染 D 土壤污染4一般病区适宜温度为(B ) A 18~20℃ B 18~22℃ C 20~24℃ D 22~24℃5病室最适宜的相对湿度为(C ) A 10%~20% B 30%~40% C 50%~60% D 70%~80% 6下列哪种患者需要较高的病室空气湿度(C )A 心力衰竭 B 支气管哮喘C 气管切开D急性肺水肿7符合病人休养要求的环境是(B) A中暑病人、室温保持在30℃ B 儿科病人、室内温度宜23℃左右C 气管切开的病人、室内相对湿度40%左右 D 产妇病室、应保温、不可开窗8病室通风的目的,下列何项不妥(A ) A 可减少汗液的蒸发和热的消散使病室空气新鲜 B 使患者舒适愉快 C 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D降低二氧化碳的浓度9按国际标准,病区噪声强度宜控制在(B )A 30dB B 40dB C 50dB D 60dB10破伤风病室应(C ) A 安静、整洁 B 适宜的湿度、温度 C 安静、光线暗淡 D 空气流通、光线适中11保持病区环境安静,下列措施哪项欠妥(C ) A 推平车进门时,先开门后推车 B 轮椅应定时注润滑油 C 医护人员讲话应附耳细语 D 医护人员穿软底鞋12病室湿度过低可导致(B ) A 疲倦、食欲减退、头晕 B 呼吸道粘膜干燥、咽痛、口渴 C 影响机体散热 D 闷热、难受 13为了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时间为(C ) A 4h B 2h C 30min D 10min 14病室群体气氛的主要调节者是(C) A 病员 B 家属 C 护士D 伴护人员15医护人员言语及行为不慎可造成(B ) A 医院内感染 B 医源性损伤 C 无菌观念不强 D 责任心不强16下列哪项不是病室通风的目的(B ) A 净化空气 B 抑制细菌生长 C 减少细菌数量 D 增加氧含量17信息交流中最重要的技巧是(D) A 核实情况 B 沉默的运用 C 触摸的方式 D 用心倾听18倾听对方谈话应(B)A 全神贯注,注意听讲 B 及时评论对方所谈内容C 与对方距离约1m D 双方位置平持,稍向病人倾斜 19在护患交往过程中,除以下哪种病人以外,都可使用共同参与护理活动的模式(C )A 产妇术后 B 病人 C 新生儿 D 肢体训练病人20对护理用语的要求,哪项不妥(C )A语言内容严谨、高尚 B 语言清晰、温和言语C 简洁、明快D 书写整齐、清晰21不属于护理单元设备范围的是(C) A.病床床垫枕心枕套B.棉胎大单被套C.茶杯脸盆热水瓶D.床旁桌、椅信号灯22铺备用床的目的主要为(D ) A 预防并发症 B 暂离床病人使用 C 为使被褥不被血液污染 D 准备接受新人23铺备用床的操作方法中哪项是错误的(B) A 移开床旁桌距病床20cm,坐椅放在床尾,按顺序放上用物 B 对齐中线铺大单,先铺床尾,再铺床头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2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3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4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5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6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 7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8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9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对比研究 12 从语用学的角度谈美剧中的言语幽默——以《老爸老妈浪漫史》为例 13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 14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1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6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17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18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9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2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21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22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2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24 希拉里退选演讲积极话语分析 25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6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2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28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29 J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30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 31 基于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思想渊源 32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33 从《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爱情观 34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35 大学英语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 36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37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38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 39 英文祝酒辞的功能文体分析 40 身势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 加工层次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词汇学习 42 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及其风险回避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的励志人物故事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的励 志人物故事 【--父亲节祝福语】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降生在波斯(如今的伊朗),父母都是英国人。童年生活大都在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度过。他父亲是个极富浪漫情调的人,希望过隐居的农场生活,期待通过耕种玉米致富,但财富不但始终没有踪影,反而债台高筑。7岁那年,多丽丝被送进修道院的寄宿学校,修女们用地狱烈火之类的故事吓唬孩子们。13岁,多丽丝由于眼疾中途辍学了。之后,她先后从事过保姆、电话接线员、办公室工作人员、速记员和记者等职业,但她始终没有停止过阅读。 多丽丝的童年几乎在孤寂中度过,孤独之中,她与19世纪的文学大师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她并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小说家,但狄更斯、司各特、斯蒂文森、吉卜林,D·H·劳伦斯、司汤达、托尔斯泰和陀斯妥也夫斯基,这些19世纪的文学大师的作品给了她取之不尽的营养,也赋予了她批判社会的勇气和智慧。为了读到更多的书,多丽丝甚至

加入了左翼社团。 多丽丝·莱辛在自传中写道:“童年时期的压抑和艰苦通常造就出作家来,因为这样的童年让你学会处处提防,事事留心,而正是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18岁,多丽丝开始向南美的一些杂志出售自己所写的故事,也完成了她的两部练笔小说,使她逐渐成为了一名作家。 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多丽丝开始涉足反种族歧视的激进的政治生活。1945年她再婚,但紧接着就是又一次婚变。1949年,多丽丝独自带着与第二任丈夫莱辛先生所生的儿子回到英国。多丽丝没有将丈夫的姓改成原来自己的姓——泰勒,而是一直称呼自己为多丽丝·莱辛。从此也可以看出,她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女权主义者。 二战后的岁月是艰辛的,莱辛说她几乎生活在梦魇里,经济状况一度陷入窘迫。1950年,莱辛的第一部小说《青草在歌唱》在伦敦出版,为她赢得了声誉,登上了英国文坛。小说以一名黑人男仆杀死白人女主妇的案件为中心,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殖民统治制度下不同种族、不同阶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剖析了造成玛丽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被评论界誉为战后最杰出的英语小说之一。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莱辛陆续出版了5部曲《暴力的孩子》(《玛莎·奎斯特》、《良缘》、《风暴的余波》、《被陆地围住的》、《四门城》)。20世纪50年代,莱

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总汇

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总汇 汇总了部分护理学基础知识的问答有助于掌握基础护理学的知识点,具体内容如下: 1.如何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 解答: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安静、舒适的物理环境包括: (1)空间:为了保证病人有适当的活动空间,以及方便治疗和护理,病床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1m。床与床之间应用围帘遮挡。有条件的医院可提供一个供病人看书、会客的场所等。 (2)温度:一般病房温度保持在18~22℃。新生儿、老年人、手术室的温度可适当升高保持在22~24℃较为适宜。 (3)湿度:病室湿度以50%~60%为宜。过高过低均会给病人带来不适。 (4)通风:病室内应每天定时通风换气,一般情况下,开窗通风30min即可到达置换室内空气的目的。通风时注意保护遮挡病人,避免直接吹风。

(5)光线:协助病人道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但应避免光线直接照射病人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楼梯间、治疗室、抢救室、监护室内的光线要明亮,普通病室除有吊灯外,还应有床头灯、地灯装置,以保证病人自用和夜间巡视时进行工作,又不影响病人的睡眠。 (6)音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噪音的标准,白天医院较为理想的噪音强度维持在35~45dB。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护理人员在说话、行动和工作时应注意尽量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另外,病室的门窗和桌、椅脚应钉上橡皮垫,推车的轮轴应定期检查并润滑,以减少噪音的产生。同时要向病人及家属宣传保持病室安静的重要性,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在床头增设耳机装置,通过医院广播,播放轻松愉悦的节目,既丰富病人的休养生活,又减少寂寞感的产生。 (7)装饰: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根据各病室的不同需求来设计和配备不同颜色,并应用各式图画、各种颜色的窗帘、被单等来布置病室。如儿科病室可用暖色系及卡通图片装饰,减少儿童的恐惧感,增加温馨甜蜜的感受。手术室可选用绿色或蓝色装饰,可使病人产生安静、信任的感觉。另外在病室的走廊适当摆放一些绿

屋顶丽人

屋顶英雄 多丽丝·莱辛小说《屋顶丽人》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屋顶丽人》是莱辛的一篇短篇小说。无论三个男人如何想要引起她的注意,屋顶丽人都始终置之不理,这个屋顶女人以其独特的冷漠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悄无声息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下的女性应有的形象,是一个独立的、不向父权社会妥协的、别样的、有个性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小说《屋顶丽人》女性主义父权 《屋顶丽人》是多丽丝·莱辛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伦敦,一个女人在屋顶上晒日光浴,引起近处三个修房工人的注意。他们想方设法要与她搭讪,但无论吹口哨、跺脚、谩骂,她都置之不理,无动于衷。作品情节简单,寓意却十分深刻。事实上,莱辛的这篇故事似乎是其最受忽略的作品之一,只有很少的几篇评论,而其中绝大部分关注的是三个男人的表现,然而,那个莱辛甚至没有给她个名字的晒日光浴的女人,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人物.大部分的读者都认为她只是个不愿被打扰的晒太阳的女人.然而她却通过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来显示她所具有的权力和特权。 从社会学角度看。非语言交流对女性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她们温顺被动的社会性使得她们更可能成为社会控制的对象。三个男人哈里、斯坦利、汤姆在烈日炎炎下冒着高温酷暑干活.二十英尺之外的楼顶上一个晒日光浴的女人成为他们的观赏对象。莱辛通过这一细节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成为男性凝视物的现象两座大楼之间的二十英尺间距象征着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和对立。酷热天气不仅为故事设置了一个背景,而且在暗示女人要是打定主意不理男权中心的社会习惯,男人也无可奈何.就像他们拿天气也没招一样。三个男人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男性代表,晒目光浴的女人成为观赏对象.似乎印证了父权社会中女性的从属地位,她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存在于男性的眼光之下。然而,莱辛将她置于男性目光之下的同时.又赋予其以经济权力,屋顶上的这个女人显然是有闲阶级.烈日炎炎,享受着日光浴,而男人们却不得不出卖体力维持生计。工人干活的楼顶与女人晒日光浴的楼顶属于不同的“系统”,二十英尺的间距同时又象征着英国社会阶级的差别。莱辛对这一背景的设置巧妙地赋予女性以权力,这本身就是父权制的一种悄无声息的瓦解。 在《论成为男人》一文中,詹姆斯·亨斯林指出,男人在男人的圈子里表现出一种样子,和女人在一起的时候又表现为另一种样子(Henslin.1991:131)。他称这种行为为“做作”亨斯林指出,正是因为男人的这种做作.当他们知道如何去获取他们想要的东西时,不论是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拥抱,一个吻还是其他的什么,他们控制的欲望就会加强。然而,那三个男人使尽浑身解数,屋顶丽人始终是冷漠的,就好像没看见他们一样。因此,通过利用一些无声的交流技巧——不理睬,读书,变换体位,她实际上表现的是对三个男人的操控或是权力。事实上,她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那三个男人无心于本职工作。 为了吸引屋顶丽人的目光,斯坦利和汤姆吹口哨、大声叫喊却都无济于事。当哈里提及斯坦利的新婚妻子时,斯坦利高傲地保护着自己的独立.新婚不久的妻子于他只是一件附属物或者说是私有财产。当女人对他们的叫喊置之不理时,三个男人都有某种程度的气愤,因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必须是附属于男性的,换言之.女性取悦于男性才能获得价值,然而屋顶丽人却对男性视而不见.显然这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无声的挑衅。斯坦利骂道:“婊子。”汤姆讥笑着说:“她应该请我们过去才是。”而斯坦利则清高地说道:“如果我老婆像那样躺存那儿让人看的话。我立刻休了她。”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原文出处】江淮论坛 【原刊地名】合肥 【原刊期号】20055 【原刊页号】144~148 【分类号】J4 【分类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601 【作者】苏忱 【作者简介】苏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中,都会蕴涵着具有受虐倾向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中放弃了自我,自愿成为两性关系中的牺牲品,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本文试从这样1种重复的互文式的写作出发,以作者在4个不同时期的4部代表作为例,探讨莱辛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悖论,即女性必要经历受虐的过程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关键词】互文/自我/悖沦/女性自由/女权主义 【正文】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生著述丰厚,题材各异,小说、诗歌、散文都有涉及,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从处女作《野草在歌唱》(1950)到最新出版的《祖母们》(2003),莱辛共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在其小说中,莱辛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各种社会问题都作出了深入的主题探索。早期作品以《野草在歌唱》为代表,描写了非洲殖民地的生活和那里的政治斗争;在610年代创作的作品中,莱辛塑造了1批身处困境,寻求自由解放的女性形象,其中以《金色笔记本》(1962)中的安娜·吴尔夫最为典型;在7、810年代,她通过《幸存者的回忆》(1974)和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这些寓言、幻想式作品,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进入910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描写寻常人的不寻常的事情,如1988年出版的《第5个孩子》和其续集《本,在这个世界上》(2000)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1直都对小人物的奇闻趣事感兴趣。”①虽然莱辛的作品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在其不同的时代的众多小说中,总会存在着1种非正常的男女关系模式。在《金色笔记本》1971年的再版序言中,莱辛把其定义为女性的“受虐狂”(masochism)②,即女性为获得爱情,自愿为爱而忍受痛苦,甚至走向毁灭,而男性却表现出冷漠、若即若离的态度。从《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与其夫迪克,与黑人奴仆摩西的非正常关系,《金色笔记本》中安娜·吴尔夫与情人麦克尔的爱情,到《幸存者的回忆》里爱米丽与杰拉德的纠葛,甚至是《本,在这个世界上》中特里莎与阿里克斯的交往,无不体现或暗含着这样1种关系模式,虽然4对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并不相同,但是莱辛在描写两性关系时,这样1种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重复性写作,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欲以以上4部作品为例,试析莱辛创作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探讨莱辛在女性问题上的悖论。 关于“受虐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弗洛伊德的《性学3论》中,弗洛伊德在狭义上把它定义为“与身体上的痛苦或蒙受的羞辱相伴随的性愉悦。”④后来他又进1步把受虐倾向分为3种类型:性被虐狂、道德被虐狂和女性被虐狂。他认为:“女性被虐狂是最易见到的,且最少有争议的”,他甚而总结说,受虐“事实上已经成为女性气质的1部分。”(p414)弗洛伊德对女性的论述,长久以来1直受到女权主义者们或具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学者们的批判,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德·波夫娃和她的理论著作《第2性》。在《第2性》中,她对弗洛伊德的妇女观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所谓的“恋父情结”,是他依照男性模式得出的“恋母情结”炮制出来。从而批判了弗洛伊德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把女性的生理、心

屋顶丽人多元视角解读 文献综述 11-17打印

《屋顶丽人》多元视角解读研究综述 一、《屋顶丽人》创作与解读的背景 《屋顶丽人》写于20世纪60年代。正值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第二次浪潮兴起,虽然西方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她们获得了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妇女在很多方面仍未完全取得独立与平等,性别差异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男性仍强有力地支配着社会,生活于以父权制社会文化为中心的女性—尤其是具有独立意识、渴望自由与平等的女性—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种种生存困境。[1]《屋顶丽人》正是在莱辛对社会与现实的关注下应运而生。 文学评论界一直以来倍加推崇莱辛在长篇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 然而她的短篇小说在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方面也丝毫不逊色于她的长篇小说。《屋顶丽人》便是这样一篇评论界较少关注的佳作。[2]目前对该短篇小说的解读,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研究基础。第二,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对文本进行分析。第三,立足于二元对立,对作品进行解读。结合此三种解读理论,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屋顶丽人》进行深入探讨,由此,该作品的内涵逐渐丰富,深层意义也随之展现。对该文本的众多解读能带给现代人关于分析人自身,两性关系,阶级关系,尤其是两性沟通,阶级融合等更多的启示。 二、对《屋顶丽人》解读的多元视角 (一)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后称为女性主义批评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它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方式。[3](P342) 孙桂荣副教授论证“在她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她以独特的形式—沉默,来体现出女主人公的反抗精神。通过对女主人公行为的解读,为读者展现出一位不被男性所主宰,有着独立意识的新女性。”[4]孙副教授总体的观点是,通过剖析丽人的回应方式—沉默,丽人与汤姆的谈话,表达了对丽人能够突破陈规,敢于反抗男权的新女性思想的支持和赞赏。 张林副教授论证“莱辛将‘女性书写’叙述策略成功地运用到小说创作中,着力描述了女主人公被欣赏的‘他者’身份,塑造了一位高傲、冷漠而又沉着的‘另类’女性形象,揭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中新网10月11日电据诺贝尔委员会官方网站消息: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已揭晓,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获得该奖。 2007年诺贝尔奖授予给关注女性体验的"史诗诗人"--87岁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她的获奖原因是,“因其将自已的怀疑,激情以及想象力投入在对分裂的文明的审视上”。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为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62年,她推出《金色笔记》奠定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 详细介绍: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莱辛1919年10月22日生于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时她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又有说是12—13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莱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 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青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桔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 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这期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1962)。 大约从六十年代以来,莱辛对当代心理学及伊斯兰神秘主义思想的兴趣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但她仍然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七十年代中她撰写了有关个人精神崩溃的《简述下地狱》(1971)及讨论人类文明前途的《幸存着回忆录》(1974)。《黑暗前的夏天》(1973)讲述一位中年家庭主妇的精神危机。 此后她另辟蹊径,推出一系列总名为《南船座中的老人星:档案》的所谓“太空小说”;包括《什卡斯塔》(1979)、《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1980)、《天狼星试验》(1981)、《八号行星代表的产生》(1982)等,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写出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思考与忧虑。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来仍不断有新作问世。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和《好恐怖分子》(1985)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

《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人物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语幽默语言的会话含义分析—以《老友记》为例 2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3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4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5 口语语篇中责任情态的人际意义研究 6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的成长 7 《弗兰肯斯坦》的悲剧性 8 用批评性语篇分析解读人际功能与话语权力的结合 9 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爱丽丝梦游仙境》译本对比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王熙凤与斯嘉丽的对比研究 12 从语用学的角度谈美剧中的言语幽默——以《老爸老妈浪漫史》为例 13 中英动物习语使用和翻译的差异研究

14 母语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15 新兴资产阶级代表—鲁滨逊?克鲁索 16 论贫困对简爱性格发展的影响 17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18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19 环境与命运——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美国悲剧》中的克莱德 20 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解读 21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构建 22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23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24 希拉里退选演讲积极话语分析 25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6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27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28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29 J udy’s Double Character in Daddy-Long-Legs 30 从任务型教学模式谈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预防策略

基础护理学重点

基础护理学 1.医院物理环境正常值: 24 C 为佳。病室湿度以 2分级护理的适用对象: 3,平车运送法注意:推行中,平车小轮端在前,转弯灵活;速度不可过快;上下坡时,患者头 部应位于高处,减轻患者的不适,并嘱咐患者抓紧扶手,保证患者安全。 4. 舒适(comfort):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自在、满意、无焦虑、无疼痛的健康、安宁状态时的一 种自我感觉。 不舒适(discomfort):指个体身心不健全或有缺陷,生理、心理需求不能全部满 足,或周围环境有不良刺激,身体出现病理改变,身心负荷过重的一种自我感觉。 5. 卧位的分类: 主动卧位(active lying position ):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习惯采取最舒适、最 随意的卧位,并能随意改变卧床姿势,称之为主动卧位。见于轻症患者、术前及恢复期患者。 被动卧位(Passive lying position ):患者自身无力变换卧位,躺卧于他人安置的卧位,称之为被 动卧位。常见于昏迷、极度衰弱的患者。 被迫卧位(compelled lying position ):患者意识清晰, 也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为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或因治疗需要而被迫采取的卧位,称之为被 迫卧位。 6..去枕仰卧位适用范围:(1)-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患者。采用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可 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2)-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患者。 采用此 种卧位,可预防颅内压减低而引起的头痛。 中凹卧位 适用范围:休克患者。抬高头胸部,有利 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 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屈膝仰卧位适用范围:-腹部检查或接受导尿、会阴冲洗等。 侧 卧位适用范围:(1)-灌肠、肛门检查及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预防压疮(3)-臀部肌内 注射半坐卧位适用范围-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患者。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心肺疾 病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 -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患者。 -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患者。 采取半坐卧位,使患者逐渐适应体位改变,有利于向站、立位过渡。 端坐位适用范围:-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患者,患者由于极度呼吸困难而被 -脊椎手术后或腰、 室温保持在18?22 C 较为适宜,新生儿及老年病人,室温以保持在22? 50%?60%为宜,白天病室较理想的强度是 35?40分贝 迫日夜端坐。俯卧位适用范围:-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患者。 大,可缓解胃肠胀气所致的腹痛。 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 牵引力。-减轻颅内压,预防脑水肿。 适用范围: -胃肠胀气导致腹痛时。采取俯卧位,使腹腔容积增 头低足高位适用范围:-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 -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 头高足低位适用范围:-颈椎骨折患者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 -颅脑手术后的患者。 膝胸卧位 「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及治疗。 复原。截石位适用范围:-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 灌洗等。-产妇分娩。 7. 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者采取半坐卧位的机理: -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 -促进产后子宫 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妇产科检查、阴道 采取半坐卧位,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血液滞 留于下肢和盆腔,使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瘀血和心脏负担;同时可使膈肌位置下降,胸 腔容量扩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增加,有利于气体交换,使呼吸困难的症 状得到改善。腹腔、盆腔术后或有炎症者采取半坐卧位的机理: 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 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由于盆腔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较弱,故可减少炎症扩散和 毒素吸收,减轻中毒反应。同时还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腹部手术后患者,取半坐 卧位,还可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并有利于切口愈合。 8. WTO 推荐疼痛患者的三阶梯疗法: 第一阶段-选用非阿片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