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如何看待中学生早恋

王兴梅

现在,中学生早恋已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我们知道,学生早恋只是人生长河中一朵小小的浪花,它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个体生活、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重要时期,处在家庭伦理观,社会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现象既不必惊慌,也不应漠视不管,而应持积极、慎重、恰当、稳定的态度,适时地对学生早恋行为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让早恋的学生过好这一关。

一、早恋中的少男少女的心理特征

l、欢乐喜悦感。

表现为双方很乐意在一起。相互眉目传情,感到有许多话要说。觉得生活美好,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愉快,产生爱屋及乌的“移情效应”。

2、痴迷陶醉感。

为对方的生理心理素质及表现出的整体气质所吸引征服,产生如痴如醉的迷恋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以至于产生“光环效应”,将对方理想化,完美化,看不到对方的缺点,甚至将对方的弱点也视为优点,如将男生的野蛮无礼视为勇敢无畏,将女性的矫揉造作视为娇嗔可爱,陷入爱情“盲点”。

3、羞涩不安感。

有的少男少女在初涉爱河时,因为对生理心理变化的困惑不解,产生的不是欢乐愉快而是羞涩不安、不知所措,内心充满痛苦和矛盾。一位初三女生在咨询来信中说;“也许由于年龄的增长,逐渐对异性产生了一种好感。我和他相隔咫尺,相互都有一种默契。现在在家里复习功课,怎么也看不进书,而且有时心中还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空虚感,有时会使我胡思乱想。我对于这些真的很恼火,我这些感觉是不是很坏呢?你愿意帮助我这样一个愿意自拔的中学生从困惑中走出来吗?”

4、疑惑戒备感。

自身不定因素很多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疑惑戒备感,从而加剧心理上的冲突与焦虑。

二、早恋的原因

一般来说,中学生早恋不外乎以下几种心理诱使:

1、性心理驱使。

进入青春期,性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特征突变和心理上自我意识增强形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涌动,从而进入性的活跃期。青少年由于性心理的驱动,喜欢接近异性,当遇到自己钟情的异性时,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

2、赶时髦心理。

中学生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从众心理和模仿性极强。大众传媒和现实生活中的恋爱“榜样”,使他们产生了也要尝试一下的赶时髦心理。正如一位初二男生所说:“看着班上很多男生都有了女朋友,我也想有个女朋友,免得让同学们笑我无能。”

3、互相倾诉和寄托心理。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回到家无人与其做伴。同时又由于生理心理变化,有些事他们又不愿让父母知道。这样一来,他们感觉很孤单,很容易导致孩子寻找异性寄托情感。

4、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异性同学接触,便认为早恋。于是严禁他与异性同学接触,甚至在孩子接电话时一直坐在电话机旁边听完为止,这样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去早恋。

5、独生子女普遍化。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像以前的孩子大多数是多生子女,在青春期时可以从兄弟姐妹身上观察到异性的变化,从而诠释青春期的某些神秘变化。

三、学生早恋的特征

l、行为目的不明确:成人恋爱目的明确,即结婚建立家度。

学生的恋爱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对恋爱的真实意义也不清楚,他们的相恋只是真实情感的体现,不带有任何功利思想。

2、行为方式简单、隐蔽。

学生早恋多采用较为隐蔽的方式如传递书信,悄悄约会等方式。

3、心里充满着矛盾。

学生早恋始终摆脱不了两种心理矛盾:①想接触,却又怕被别人发现的矛盾。绝大多数学生早恋均怕被家长、老师、同学发现,再加上伺单的高频率接触又增大了被发现的可能。因此,早恋的学生总是担惊受怕。可他们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思念,甚至在课堂上传纸条,进行所谓的“纸条恋爱。”这个矛盾时常困惑着学生,以致影响了学习。②恋爱中愉快与痛苦的矛盾。由于学校时间安排比较紧张,再加上其它各方面的原因,常常会使双方收不到对方的纸条,这样会使对方焦虑不安,尤其是见到自己的心上人与异性同学来往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使其更加痛苦。

4、早恋过程简单。

中学生一对一的早恋,一般不会保持多长的时间,少则二个月,多则两年。但是,一对一的早恋过程结束并不意味着这对学生的早恋阶段已结束,有些学生还会继续去找自己的“意中情人”。

四、正确对待学生早恋

要认识到学生早恋是人生发展的正常现象,但又是不利于学生正常学习的现象。因此,家长也不应把学生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对早恋要加以指导,既要保护他们对异性的纯真感情,也要对他们的行为批评、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有责任,但是,社会、学校和家庭更有责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生理上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变化可能接近成人,但心理上的变化远远跟不上生理上的变化。此时的心理还很脆弱,根本经不起由早恋带来的刺激和打击,进而会影响双方的学习。同时,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心理开放性。此时,正是广交朋友的大好时机。但是,恋爱却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这时早恋,必然会使双方失去广交朋友的机会。再之,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学生,自身有许多不定因素,再加上周围情况变化比较快,今天的心上人,明天可能不屑一顾,今日近在咫尺的同学,明日就可能各奔东西,缺少恋爱所具备的相对稳定性。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看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与异性交往实际上是孩子在努力探索自我,走向成熟和独立;我们应鼓励异性同学之间正常的交往,因为这样有助于智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互补。但对于孩子的早恋行为,家长往往会感到震惊、愤怒。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太不争气,“谈情说爱,不学好,没出息”。有的家长拳脚相加,三令五申,勒令断绝关系。我们认为,只要对孩子热情关怀,耐心疏通,因势利导地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是可以让他们摆脱早恋羁绊的。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

1、进行恋爱观教育。爱情是男女两方最真挚的爱慕,目的是结婚,建立家庭,并要求双方承担一定的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付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决不是一件赶时髦的事情,经济尚未独立,心智尚末成熟的青少年,闯人爱情领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冒险性和冲动性。过早的恋爱,容易分散精力,耽误时光,而且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其社会阅历,生活经验不足以处理早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感情问题,很容易草率行事,造成终生遗憾。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用理智战胜感情,尽早割舍不应有的恋情。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与约之以规相结合。动之以情,是指父母正确理解孩子的情感,

要特别善于抓住孩子早恋表现出的不安、悔恨、疑虑和寻求情感依附,显露“探密性”的情感,这一关键时机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和关怀,增加家庭吸引力,消除孩子的向外寻求感情寄托的失助心理。晓之以理,是指家长在遇到孩子早恋的事情时,无论情况多么糟糕时,也不大喊大叫,训斥打骂,而是克制自己,保持沉着、冷静,以机智诚恳的态度向孩子讲明学习的重要性,早恋的后果及危害,改进的方法等,但是中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觉性和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只讲道理是不够的,还必须约之以规,对孩子采取行动上的约束,使孩子感到父母对早恋坚定、明朗的不支持态度,对其心理上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以至最后中断早恋双方联系、来往。

3、转移孩子对恋情的注意力。中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他们旺盛的精力难以发泄,无聊之余,难免想人非非,让各种低级唐俗的东西乘虚而人,陷入早恋。因些,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班上的文体活动、科技活动,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把剩余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丰富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强壮体魄上来。这样能够转移孩子对恋情的注意力,帮助孩子克服精神上的空虚,减少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给孩子带来的较大波动和冲动。

4、扩大孩子的交际圈子。鼓励孩子与德高望重的成年人结成“忘年交”,介绍他认识品学兼优的同龄伙伴,既可减少两人单独相处的机会,分散对“恋人”的注意力,又可让孩子在交往中,不知不觉地拓宽跟界和胸襟,激发上进心,让孩子感到局限于个人小圈子,卿卿我我真是相形见绌。

总之,对孩子的早恋行为,切忌态度粗暴,处理方式简单化。家长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和风化雨,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寻找早恋发生的主客观原因,对症下药,耐心疏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