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朱智贤(1908—1991),字伯愚,江苏省赣榆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18年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写过许多儿童教育论著。1930年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学习,师从于一批有名的学者,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学。在大学期间,完成了《教育研究法》一书,这本书被指定为许多大学的

教学参考用书。大学毕业以后,任厦门集美师范研究部主任兼心理学和教育学教

师,主编《初等教育界》、《儿童导师》两种教育刊物。1936年春,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研究室任研究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祖国。1938年应桂林江苏教育学院邀请,任心理学和教育学教授。1941年起先后应聘任四川教育学院、广东中山大学等校的教授。1947年夏,在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兼教务长,并兼中业学院院长。解放后,任中央出版总署编审局副处长兼教育组组长,后改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1951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心理学报》编委。

80年代以来,他创办了《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全国唯一的儿童心理、教

育心理方面的专业性杂志,主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等书。

他的主要著作有《小学课程研究》(1930年),《小学学生出席与缺席问题》(1930年)、《小学行政新论》(1933年)、《教育研究法》(1935年)、《小学研究工作实施法》(1937年)、《儿童心理学》(1962年,1979年)、《儿童发展心

理学问题》(1982年)、《朱智贤心理学文集》(1990年)、《思维发展心理学》(与林崇德合著,1986年)、《儿童心理学史》(与林崇德合著,1988年)、《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1990年)。

《儿童心理学》(1962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上下两册出版,是作为综合性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儿童心理学课用的教科书。1979年修订后再版。全书共479页,36.9万字。此书1987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儿童心理学》这部著作是朱智贤教授在60年代为解决教学急需而编写的一部专业性教材。此书首次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

特点和规律。全书共有11章组成。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由第一,第二,第

三章组成。此部分主要解决了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任务与方法,在回顾中

外儿童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批判地吸收了前人儿童

心理发展观中合理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部分由第四、

第五、第六章组成,此部分分别论述了新生儿(0一1个月)、乳儿(1个月一岁)、婴儿(1岁一3岁)、学前儿童(3—6,7岁)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还阐述了不

同发展阶段儿童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与规律,并结合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点,提

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第三部分由第七、第八、第九章组成。此部分重点论述了

学龄期(7,8岁一11,12岁)儿童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住意、思

维、想象、情感、意志)和个性(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第四部分

由第十章组成,重点讨论了少年期(13,14岁一15,16岁)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第五部分由第十一章组成,阐述了青年初期(16、17岁一17、18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本书按儿童心理发展阶段顺序来安排章节的。无论1962年版还是1979年的修订版,都力求反映我国儿童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初步地使人们了解了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种种心理特点和规律。

《儿童心理学》一书紧紧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并以此来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一)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

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教育决定的?这是一个在心理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朱智贤教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1)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和奥国心理学家彪勒夫妇提出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迟缓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的

遗传决定论的观点;(2)对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的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我

以用特殊的方法,可以任意加以改变的教育万能沦的观点;(3)对美国心理学家吴德沃斯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的乘积的调和论的观点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指出了他们各自观点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遗传素质是

儿童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遗传素质仅是一个必要

条件而已。环境和教育则规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其中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起主导作用,环境和教育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意味

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儿童在不断的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就是儿童心理发展

的动力。依据此观点,作者阐述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例如他指

出乳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在成人的影响下,不断产生的掌握随意动作,跟

成人进行交往,并且获得对简单事物的初步认识的需要跟机体和心理发展水平极

低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再比如,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儿童渴望独立参加

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新需要跟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之间的矛盾。作者认

为游戏活动是解决学前期儿童心理矛盾主要活动形式。回顾儿童心理学发展历史,有关发展动力的提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如英国的罗素;(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如维也纳学派的彪勒夫妇,(3)只讲内因外因不讲发展,如格式塔学派,(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如联想心理学派,(5)

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如桑代克,(6)既讲内因,外因又讲发展的,如皮亚杰。朱智贤教授不仅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发展观,而且提出了心理发展中内外因的具

体内容,并且初步解决了需要理论,个性意识倾向性理论,心理结构(原有水平)

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儿童学习积极性,能力发展,品德发

展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因此他提出的理论因为具有一定的开拓性而受到了国内大

多数心理学界同行的认同。

(三)教育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问题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如果仅有儿童心理的内因或内部状态,而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儿童心理是不会得到发展;如果不通过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

内部条件,教育这个外部条件也无法发挥其作用。因此儿童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那

些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条件来决定的。具体来讲:(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

展;(2)教育本身又必须适合儿童心理发展,从儿童心理的水平或状态出发,才

能实现其作用。

另外,儿童心理从教育到发展必须经过一系列的量变和质变过程。这个过程是:

反复实践领会和掌握不断内化

教育……………………?知识经验……………………?发展

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中,如何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涉及到教育要求的准度问题,朱智贤教授提出:只有那些高于儿童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

才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因此,如果说苏联维列鲁“文化历史”学

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阐述心理发展的潜力的话,那么朱智贤教授则提出了

发展这种潜力的途径。

(四)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问题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也同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经过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与教育条件下,在儿

童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在于儿童心理发展

的这一阶段之初,可能保留上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

大量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甚至同一年龄的儿童,他们的年龄特征也不一样。

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这些年龄特征的个别性和一般性,典型性和多

样性。而不能用个别代替一般性,用多样性否认其典型性。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的划分上,不同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如弗洛伊德以儿童心理性欲发展来划分的;皮亚杰以儿童思维发展水平来划分的;艾里

康宁和达维多夫以儿童不同发展阶段主导活动来划分的。如何划分儿童心理发展

的年龄阶段呢?朱智贤教授提出应该要考虑到以下几点:(1)儿童心理发展的每

一时期的重要的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这应该是划分儿童心理年龄的主要依据。

(2)在划分儿童年龄阶段时,既应看到重点又要看到全面。因此,儿童心理年龄

阶段的划分标准为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条件下,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时期內的特

殊矛盾和质的特点,这些特殊矛盾和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主导活动上,表

现在思维水平和个性特征上,同时也表现在他们的生理发展(特别是高级神经活

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水平上。依据此,他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阶

段: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

本书的研究范围是:0—18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特别是学龄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本书的优点是:(1)按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来阐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2)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始终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吸取国内外研究的精华,惕除其糟粕,结合中国儿童的实际心理特征,提出适合中国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3)在论述观点时,十分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且使本书能反映和代表中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水平;(4)本书十分重视儿童心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论述完每一

个问题后,都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5)本书还提出了中国儿童心理学前进的

道路问题,即在理论上,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上,必须坚持为我国的社

会主义建设服务。在吸收国外的科学资料上,必须贯彻洋为中用的方针;在吸收

中国古代心理学遗产时,必须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利用现

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联合多学科专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林崇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