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美硕士教育发展对比

中美硕士教育发展对比

中美硕士教育发展对比

一、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况

美国培养研究生的大学基本都设立研究院,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进行科研发明创造为主;另一类以培养本科学士为主,同时也培养研究生。60年代,美国成立了全美研究院委员会(CGS),这个组织对于全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其培养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全美的研究生数量,70年代增加到90•28万人,80

年代达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2]研究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l/100。7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培养硕士生达到30万人,博士生3•3万人。每年在读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995年在读研究生243•2万人[3]。1968年,研究生与大学生人数比例为1:6•8;1995年为1:5•9。[4]在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了

1:1。据统计,在学研究生其中约31%从事社会与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约有26%从事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环境科学等理科学习研究,约16%从事生物工程、生命基因、遗传科学、农业科学

等学习研究,约25%从事材料工程、工艺过程和制造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正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发展,全美这类大学约有200所,其中最优秀的有50所,堪称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权威本•维斯所说:“美国有20所著名大学,尤其是这些大学的研究院,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致力于科研和培养研究人员的园地”。《中国教育年鉴》1995年统计,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080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高校627所,招收

硕士研究生的高校402所。[6]1997年增加到421所。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81年至1990年10年间全国共授予硕士学位178195人。1995年全国招收硕士生4171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2•79万人。[7]90年代中国高校在学研究生与大学生之比。美国大学数量是我国的3•4倍;招收研究生的学校是我国的3•7倍;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是我国的5•13倍(我国人口是美国的5•2倍),接近世界大学生总数的1/4;美国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的近20倍(我国从80年代至今平均每年培养硕士生为1•7万人)。1995年美国在学研究生,接近我国在学大学生人数。1995年中美两国在学研究生与在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比例。

二、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特点

1.研究生的入学选拔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各州各校互不相同,灵活性较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一般程序为:①提交大学学习成绩;②GRE成绩;③推荐信;④个人申请书。各校

一般都规定了入学最低标准,有的学校对上述材料审阅后,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不再进行入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录取后的研究生还要进行一次能力考试,目的是决定采取何种培养方式。哈佛大学地质系、生物化学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化学工程系,耶鲁大学交叉科学系、建筑与环境设计等专业,均不要求GRE

成绩,主要看推荐人和面试的评价。麻省理工学院商业管理专业重视学生领导与创造能力的素质。各校都没有入学年龄限制。中国采取严格的研究生考试入学制度,有年龄限制。外语、政治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题,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由招生高校命题,考试要求“面广、量大、综合性强”。各校贯彻“保证质量、严格把关、宁缺勿滥”的原则,这种过分注重卷面考试成绩的制度,经常使一些各方面条件不错的考生仅以几分之差而失去深造的机会。

2.基础理论学习

美国社会各行业需要大量的硕士研究生,美国人一生平均更换工作达6次以上,求职者仅仅掌握一二门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生存的。美国各大学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硕士中有许多人要再攻读博士学位,由一般人才向专家人才发展,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硕士生的培养阶段一定要掌握好。基于这些思想指导,美国对硕士生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训练,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内都要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有广泛知识的通用型人才,其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除了4~5门学位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必修课外,基础理论课程授课时数大约为总课程时数的25%,这与我国硕士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较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关,但对硕士生将来承担多学科教学和科研均不利。

3.美国的课程设置强调文理渗透和跨学科

美国高校为了适应现代科研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在生产、管理、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以及各种职业对现代知识的综合要求,在研究生课程上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从专业来看,跨学科授予的硕士到90年代已达到17•2万人。[8]学校不但开设了较多的跨学科课程,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指导教师也可以跨学校聘请。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高校,除了开设更多的跨学科课程以外,还建立了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教授带领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科研活动,培养跨学科科研意识和能力。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40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美国政府为集中大学的科研优势,鼓励大学直接从事有益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竞争的应用型科研,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在一些大学建立了著名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例如,普林斯顿大学的等离子物理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的光电子研究中心德雷珀实验室(研究宇宙空间技术)、人工智能实验室、空间系统研究中心、癌症研究中心、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伯克利加州大学的核科学研究中心;康奈尔大学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的超导研究所、地震研究中心,等等,成为美国跨学科研究的科研基地。美国每年在生物工程、细胞基因工程、地面、空间技术等方面跨学科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都是来自这些科研基地。国家每年向这些研究中心投入上亿美元。美国许多大学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的课题组、研究所、实验中心等来协调跨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拓宽研究生的研究领域,跨学科培养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相比之下,中国课程范围显得过窄。我国规定,研究生指导教师由

本学科教师担任。国内高校跨学科研究正处于开始阶段,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由于课程范围的局限性,研究生在进行科研选题时往往视野不够宽阔,科研能力受到限制。90年代开始,国家教委及部分高校已开始重视新兴学科和跨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适当扩大了研究生专业范围,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提高适应能力和科研能力。

4.科研活动

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先导,科研能力往往体现了研究生的实际水平。美国著名的研究生教育学者梅黑幽在《研究生教育和专业教育改革》一书中阐明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创造研究的培养阶段,这个阶段不是进行机械的教学训练,而要重点引导学生开发智力潜能,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索上的能力”。麻省理工学院对研究生教学计划的3个要求是:①列出参加科研工作的领域,导师审核批准学生科研课题和立项;②提供足够的时间保证学生科研活动;③设立研究生科研专家指导小组,在教授中由有名望的学术带头人领导。美国在军事、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的研究生参与。正如前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负责人格林•西博格所说:“基础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科学发展的核心与关键,美国30年来的经验说明了通过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来培养研究生的做法,是使美国科技领先、高水平专家人才迅速成长的重要途径”。我国研究生参加的科学研究活动,除少数专业外,大多为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实验课和社会实践活动。文科研究生进行社会调查,理科研究生在实验室安排专题和综合实验。

5.关于淘汰制

美国实行研究生“淘汰制”,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未能取得学位,取得学位的只占在学研究生人数的三分之二。名牌大学淘汰率更高,录取的学生往往多于应授予的学位数,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实行学分制,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年。我国“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制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引入“淘汰制”有利于研究生培养主动适应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目前,在我国400所培养研究生的学校中,仅有三分之一实行学分制,其余均是学年制。学分制尊重学生的差异,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我国发展“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思想的转变,克服教学过程中“同步化”和“一刀切”现象,使教学计划富有弹性,获得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使人才培养获得最大教育效益成为可能。

三、研究生教育的开放化和国际化开

放化和国际化是当代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之一,美国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开放的办学思想、优越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留学生。1994~1995学年,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已达到45•3万人,占全世界在国外留学学生总数的35%;分别在2758所大学学习,其中留学生达千人以上的学校已有100多所。据统计,美国在读研究生中,外国学生约占40%[9]。从导师来看,外籍教师也占了相

当比例。各研究院经常举行国际性学术交流和专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教授参加,这些学术报告大都代表了该领域的世界一流水平。在聘请著名学者科学家方面,各大学不惜重金,对在美拥有科研成果的博士,以高薪长期聘用;对外国有才华的科学家,实施优惠移民。据苏联1977年出版的《美国的科学潜力》统计,仅1972~1977年美国吸引外国专家即达22万人,节省教育投资达200亿美元。美国一些重点实验室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国外大公司,美国40余所大学联合出台的国际工业联络开发计划,吸引了400多个外国大公司参加,外国公司为这些研究中心投入的经费达4亿多美元[10]。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企业都赞助了一个或数个美国大学内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为其提供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加州伯克利大学5年中从日本大公司共获得了500万美元赠款[11]。纽约大学、加州大学等还将一些研究生派到国外大学或大公司进行交流和实习,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论知识,并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MBA。美国对研究生教育投资巨大,近十几年来,美国高校每年得到1400亿美元的经费[12],其中85%拨给了200所左右的研究型大学。企业界向大学投入的赞助每年也在15亿美元以上[13]。美国有20所以上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每年办学经费都在10亿美元左右[14]。一些大企业如IBM、英特尔公司、施乐公司等,均与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近几年来,我国开放了办学思想,研究生教育也积极地向开放式和国际化迈进。1993年我国的外国留学生为9067人,加上各省市院校自行接受的计划外留学生共1•8万余人,当年毕业4494人[15];自1978年至1995年,我国向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和地区派了27万名留学生,已有近9万人学成回国[16],其中绝大多数获硕士以上学位。我国一些大企业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也已出现,中国海尔集团与青岛海洋大学联办海尔经贸学院;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化总公司、海洋石油总公司与石油大学联合办学,石油大学科技合作获2000万元经费。[17]1992年,东风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联合培养出工学硕士23名。1993年东风公司又与华中理工大学共建研究生院分部,双方商定10年内,联合培养100名在职研究生。[18]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精华,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通过对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发展状况的比较,我们可以概略地了解两国在以上几方面的基本情况。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需要,研究生教育也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剖析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与差距,目前国内研究生课程上还存在一些课程陈旧,与当代科技前沿脱节、教学方法长期不变、新学科不健全、专业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等现象,不能更好地适应21世纪社会对研究生专门人才的多样化综合要求。在研究生入学要求上过于严格,就我国现有学校可招生规模及导师数量来看,应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每年增加递增速度,缓解国家对人才需要供不应求的矛盾,改革现有研究生培养的模式,虚心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建立科学、先进的培养体系。

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中外对比研究

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沿革

2 国内外研究生现行制度比较 世界各国关于研究生的内涵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有的国家对研究生的定位是着眼于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就传统的培养精英而言,德国制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把研究生进行了分层,将研究生区分为技能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保持了传统研究生的内涵,而技能型或应用型研究生实际上已经和研究渐行渐远,演化成为本科基础之上的高级综合应用技能训练。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对研究生的制度设计,进行了多样化的尝试,并形成制度化模式。我国研究生近年来也进行了多样化的大胆尝试,研究生班如雨后春笋,研究生的类别也有较大变化,职业硕士教育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传统硕士研究生招生也进行了推免生的试点,也有破格录取的例子。 2.1 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制度 2.2 研究生申报制度 2.3 研究生考试制度 2.4 研究生录取制度

3 我国现行研究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 国外研究生招生制度经验借鉴 首先坚持改革招生考试管理体制,简政放权,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自主权。招生管理体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权力逐级下移,最终将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权落实到招生单位。在招生单位内部,最有权力决定是否录取考生的(人)应该是研究生指导教师及其组成的导师集体。各级招生管理部门应以“服务”代替“管理”,依法进行宏观的监督和调控。同时,国家在简政放权、权力下移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和理顺与地方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各招生单位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主要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制定每年研究生招生指导性计划(实际招生规模最终应由“市场”来决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控。此外,研究生招生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在法治原则下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1 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考试与录取工作的相对分离 为使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录取进一步完善、更加公平,我国可仿照美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单独设立考试机构,或者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考试,提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绩,试题的编制由全国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命题。学生在入学时,要求提供成绩与其它的材料,学校进行审查再决定是否需要面试,学校也可根据该校的具体情况举行复试,进行进一步的淘汰,决定录取名单。 考试与录取的分离,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几所学校(4-5所),学生可以按全国高校的排名情况,从高、中、低的每个层次中选择1-2所,这就可以避免有的优秀学生由于胆怯或其他原因而与名校失之交臂,也可以有效地保障研究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选拔。 4.2 完善考试科目,增加考试次数 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美国的一般测验包括语言、写作、数学三部分。我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包括外语、政治、(数学—仅限于理工科与部分文科)。现在是日益全球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的影响日益加深,掌握一门外语是研究生必不可少的,可以查阅外文资料,汲取他人研究之先进成果,可以“放眼看世界”,因此,外语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是可行的。政治课尽管不能测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有多高,但涉及的知识比较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世界政治与经济等几个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科目是无可厚非的。 在笔者看来,公共课的科目除了外语、政治课之外,最好还加上数学、语文。由于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裂,学理工科的缺乏文学基础,

中美硕士教育发展对比

中美硕士教育发展对比 一、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况 美国培养研究生的大学基本都设立研究院,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进行科研发明创造为主;另一类以培养本科学士为主,同时也培养研究生。60年代,美国成立了全美研究院委员会(CGS),这个组织对于全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其培养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全美的研究生数量,70年代增加到90•28万人,80 年代达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2]研究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l/100。7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培养硕士生达到30万人,博士生3•3万人。每年在读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995年在读研究生243•2万人[3]。1968年,研究生与大学生人数比例为1:6•8;1995年为1:5•9。[4]在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了 1:1。据统计,在学研究生其中约31%从事社会与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约有26%从事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环境科学等理科学习研究,约16%从事生物工程、生命基因、遗传科学、农业科学 等学习研究,约25%从事材料工程、工艺过程和制造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正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发展,全美这类大学约有200所,其中最优秀的有50所,堪称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权威本•维斯所说:“美国有20所著名大学,尤其是这些大学的研究院,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致力于科研和培养研究人员的园地”。《中国教育年鉴》1995年统计,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080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高校627所,招收 硕士研究生的高校402所。[6]1997年增加到421所。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81年至1990年10年间全国共授予硕士学位178195人。1995年全国招收硕士生4171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2•79万人。[7]90年代中国高校在学研究生与大学生之比。美国大学数量是我国的3•4倍;招收研究生的学校是我国的3•7倍;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是我国的5•13倍(我国人口是美国的5•2倍),接近世界大学生总数的1/4;美国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的近20倍(我国从80年代至今平均每年培养硕士生为1•7万人)。1995年美国在学研究生,接近我国在学大学生人数。1995年中美两国在学研究生与在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比例。 二、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特点 1.研究生的入学选拔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各州各校互不相同,灵活性较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一般程序为:①提交大学学习成绩;②GRE成绩;③推荐信;④个人申请书。各校 一般都规定了入学最低标准,有的学校对上述材料审阅后,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不再进行入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录取后的研究生还要进行一次能力考试,目的是决定采取何种培养方式。哈佛大学地质系、生物化学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化学工程系,耶鲁大学交叉科学系、建筑与环境设计等专业,均不要求GRE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研究生教育在中美两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推动科学研究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概览与对比两个方面探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情况。 首先是概览方面。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从规模来看,中美两 国的研究生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国内硕士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220万人,博士研究生数量已超过80万人。而美国研究生数量也持续增长,据美国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美国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90万人,并且博士研究生数量超过120万人。从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中美两国都注重学术研究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选课和研究方向选择。 其次是对比分析方面。在研究生教育体制上,中美两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中美两国 的研究生教育入学门槛不同。在中国,一般需要本科教育学位和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才能 申请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而在美国,本科毕业生只需提供申请材料,不需要进行统一考试。中美两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在中国,研究生通常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科 研工作,并需要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而在美国,研究生更加强调独立思考和研究创新, 通常会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不尽相同。在中国, 研究生教育质量主要以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成果来评价,而在美国,除了学术成果外, 还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重视学术研究和 科学创新。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研究生教育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都逐渐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中美两国的高校都鼓励学生参与 国际合作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概况和体制模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中美两国都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注重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 随着两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相信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会在更广阔的领域有更深入 的合作和交流。

中美教育差异

中美教育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中美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其中,教育领域是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重点讨论中美教育差异,并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美的教育体系。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美教育目的的不同 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而美国的教育目的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能力,以及推动其个人发展和成就。 2)中国教育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试图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表现。美国教育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社区服务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相信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拓宽视野,提高实际技能和实际体验。 3)美国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学科全面发展和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教育其合理的促进同学的体育、文艺、音乐、

手工等非学术方面的爱好,以促进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当然,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非常重视文学、艺术、音乐等非学术领域的教育。 1.2教育目的不同的原因 中美两国的教育目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化、政 治等因素的影响。 1)中国的教育传统悠久,重视知识的渊博和思想的深刻,因此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术成就,追求学生在学术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中国教育的另一侧重点是灌输知识,即使在高中和大学中也是如此。知识繁杂、量大、难度大,学生很少有时间或机会去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美国教育侧重于实践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总体发展和 多元化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其个人能力和经验,逐渐建立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因此,美国的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复杂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沟通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确定教育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中美两国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2.1中美教学方法的不同 中美两国的教学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的教育系统注重纸面考试,强调学生把老师讲过 的内容背下来,强调老师的地位和掌握的领域。这种教育是一种被动的、机械的记忆行为。考试成绩是学生成才与否的唯一标准。美国教育相对来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问题,模拟真实的职业世界。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2)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论文篇二 《中美教育差异比较》 摘要:杨振宁教授在比较美中教育时指出:“美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启发式,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灌输式。”那么,在教学方面中美之间到底有哪些具体差别?这些差异又有那些利弊?本文会从中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中美差异 一、基础教育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美国中小学生的课时非常少,课外作业是有时间限制的,周末一般也不布置作业,如果某一门功课作业布置过多,该教师可能被学生或学生家长依法控告。美国中小学生所学课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要少于中国中小学生,中国初中二年级数理化课本的知识程度与美国一般同类学校的初中三年级持平,美国的高校和中学都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课程实行综合化,理论联系实际,抓好第二课堂,使学生们有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比如在语言教育方面,美国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自我认识及语言能力,老师经常会出一些讨论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写作业,比如:你长大后想做什么?要求根据该行业的特点,询问从事过该行业的成人,写出一篇真实可行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所以大多数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在演讲及与人交往上更胜一筹。我认为最理想的教育是将中美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使我们的孩子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很高的创造力。在中美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我国教育的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比较研究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为解决社会问题和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供了基础和支持。作为培养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 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在中美两国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比较 中美两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异同,探讨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 1.1 中美公共管理发展背景 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对于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人 才需求不断增加。而在美国,作为现代民主国家,长期以来一直注重 培养具备优秀领导力和专业素养的公共管理人才。 1.2 中美研究生教育概况 中国研究生教育经历了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硕士 为主导、博士与硕士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而美国则是全球最早 开展研究生教育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体系成熟、多元化。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比较 2.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公共管 理硕士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决策分析与评估、组织与人 力资源管理等。而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更加注重实践应用,包括 分析、领导力开发、项目管理等。 2.2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学模式比较 在教学模式上,中美存在一定差异。中国的公共管理硕士教育注 重理论培养,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研究方法的应用。而美国则更加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强调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招生条件与选拔机制比较 3.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招生条件

中国和美国在招生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中国大多数高校要求申 请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考研)获 得一定的分数。而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招生要求相对灵活,一般要求 申请人具有本科学位,有时也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3.2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选拔机制 中国的公共管理硕士选拔机制主要依据考研成绩进行排名,成绩 优秀者获得录取资格。而美国则更加注重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学 术成绩、工作经验、个人陈述和推荐信等。 四、师资力量与科研情况比较 4.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师资力量比较 中国和美国在公共管理硕士师资力量上也存在差异。中国大多数 高校在招聘师资时更加注重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而美国则更加注重 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在聘请教师时更加看重其实践背景和从业经验。 4.2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科研情况比较 中美两国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科研情况也存在差异。中国大多数高 校更注重理论研究,注重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而美国则更 注重实践研究,注重与领导和社会组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五、发展趋势与展望 5.1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都面临着适应社会变革和需求的挑战。中 方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美方 则应加强理论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2 中美公共管理硕士教育的展望 中美两国在公共管理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 挑战。未来,中方可以借鉴美国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的经验;而 美方可以借鉴中国在选拔机制上更加科学、全面的做法。 六、结论 通过对中美两国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二者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程和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都面临着挑战 和改革的需求。 1. 发展历程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规模化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 是19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最 大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之一,每年培养数十万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已经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20世纪初开始的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使得研究生教育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世 界上最大、最广泛且最有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系统之一。 2. 成就与挑战 中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规模化发展。然而,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加,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如何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如何保证研究生的就业、如何建 立研究生培养的中心地位等。 美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多样性和质量。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涉及多个 学科领域,培养出很多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领导者。然而,美国的一些 挑战包括研究生教育的高成本、就业市场的竞争以及研究生多年来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健康 问题等。 3. 对比分析 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一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差异在于研 究生数量、培养模式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研究生数量方面,中国远远领先于美国。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的研究生总数达到了294.2万人,而美国的研究生总数为215.9万人。这种数量上的差距是由于中国在 研究生教育规模化方面的努力和政策导向。 培养模式方面,中国和美国也存在着差异。一般来说,中国的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专业 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则更注重培养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差异 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质量控制方面,中国和美国也有不同的做法。中国在近年来推行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 障工程,加大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力度。而美国则倡导“引导而不是掌控”的质量保 证模式,强调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完善。

中美教育比较论文

中美教育比较论文 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传统,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美国则更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和创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中美教育比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美教育比较论文篇一 《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摘要: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是孩子从家庭迈入校园,真正接受知识,思想不断走上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培养成才的起始阶段,是孩子成长的特殊时期。小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一生发展、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中国美国小学教育比较 很多资料表明,一个人兴趣培养和才能形成关键时期是3―10岁,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而在这一年龄阶段最为重要的就是小学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1] 一、我国的小学教育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的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都十分重视。[2]在师资配置方面,这些国家大都会把本国最优秀的教育师资配置在小学阶段或较低的学段。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做法似乎正好与他们相反。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改革”之声此起彼伏,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提倡“兴趣”教育,注重儿童自身的成长需要,呼吁因材施教,尊重儿童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灵成长,要求教师和家长蹲下来和孩子交流。 除了经济方面的制约因素外,人为理念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家长普遍注重应试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虽然一再强调不能以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但是多年来家长和教师,包括学生自己都仍十分重视分数。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家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看重分数。不同的是,不再一味地追求分数,随着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家长和老师们都越来越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尊重学生。但是,现代的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矫枉过正的风气,双休日已经不再是孩子们的天堂,奥数、英语、小提琴、古筝、绘画、书法、跆拳道……这一系列的才艺和技能,不管孩子们是否需要,是否适合,家长和老师都在拼命地给孩子“喂食”,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长得更高,吃得更多,跑得更远。 大部分的教育者其实都还是在以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来发展孩子,因为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承受了越来越多与他们的年龄并不相符的东西。教育者应当真正从一个人的成长角度出发来适当培养学生,聆听小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不那么要求苛刻,适当放手,任由他们自由成长,这个时候,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活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完全释放。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中美小学教育比较 1.教室和课堂氛围不同。 与国内正襟危坐的课堂要求相比,美国学校的课堂气氛要活跃得多,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美国的学校,教室除了上课学习外,还是学生们的活动室、阅览室,学生们可以在课堂中自由地展开活动,挪移位置,并不一定要长久地局限于一个角落。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教室显得古板得多,一般就是学习的地方,只有下课或活动课的时候,学生们才能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活动,并且还要遵守许多游戏规则,如果触犯某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3] 当然,美国的课堂并不是纪律散漫的,如何组织课堂、提高教学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中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差异,探讨各自的优 势和劣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启示和借鉴,进一步促进中国研究生教育 的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两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 好地认识中美教育的特点和差异,为中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 启示。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和进步。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为提升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和支持。 1.2 研究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高水平科研人 才和推动学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 响力的国家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体系和模式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全球 化进程的加快,中美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对比研究 两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双方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对比两国的课程设置、导师制度、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 面的差异,可以发现不同体系的特点和优劣,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 提供借鉴和参考。深入了解中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异同,有助于增进

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交流与发展。对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比较中具有重要意义。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异同,可以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借鉴国外经验,优化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比较也有助于增进中美两国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推动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深入研究中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比较意义重大,将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 2.1 中美研究生教育体系比较 在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国,研究生教育通常是基于学校的学术潜力和考试成绩选拔,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更注重个人能力和研究经验。这导致在中国,研究生有时候可能会出现知识面狭窄但成绩优秀的情况,而在美国,研究生可能更倾向于综合发展而非单一优势。

中美教育对比论文(2)

中美教育对比论文(2) 中美教育对比论文篇二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摘要]中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两大教育体系,由于社会性质和文化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同,所以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教育观念、模式和方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将在教育管理方面、学校课程设计方面,以及学校考试制度等方面,对比中美两国在基础教育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美基础教育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29-01 基础教育是指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为获取知识而在先期需要掌握的知识的教育,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狭义来讲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来讲来其实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而目前美国的基础教育指的是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育,即K―12教育阶段(也是义务教育)。一至六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小学,七至九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十至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 中美基础教育各有利弊,差异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文化、政策等多种因素,如果避开现实盲目效仿或是盲目摒弃,那样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将失去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或失去借鉴美国义务教育先进之处的机会,也必将失去我们国家的竞争力。 比较中美教育,可以发现两国在以下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美国的各个州自行负责管理基础教育问题。主要有两类机构负责基础教育管理:一是各级教育董事会,作为民间社会组织,各级教育董事会主要负责社会与政府的联系,其所做决策将交由政府教育部门执行;二是联邦、州、郡、市和学区的教育部门,如教育局、教育部等,它们负责教育经费的分配,但是不直接参与具体的管理,而是从总体上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在基础教育方面,美国基础教育宏观管理由政府主要负责,基层和学校负责具体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

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及启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研究生教育也成为了中美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美两国教育体系的差异性,中美研究生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特点。本文将就中美研究生教育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中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的不同 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研究生教育是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主,学制一般为2-3年和3-5年。而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则包括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1-2年和4-6年。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研究生教育的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二、培养目标的不同 在中国, 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目的是培养高层次的研究和创新人才。而在美国, 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创新能力,领导力,以及在跨文化背景下的适应能力。两者之间的培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师资力量的不同 在中国, 研究生导师和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也比较大。而在美国, 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教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的导师和指导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术自由空间。两者之间的师资力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四、科研资助的不同 在中国, 政府和学校对研究生的科研资助力度比较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组的科研项目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而在美国, 学校更多的依靠企业和社会提供的科研资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博士项目或者科研实验室获得科研经费。两者之间的科研资助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五、学习氛围的不同 通过对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科研资助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这种差异性为中美研究生教育的相互借鉴和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差异性。中美研究生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差异较大。在中国, 研究生教育注重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依赖于导师和教授的指导。而在美国, 研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览与对比分析 近年来,中国和美国都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迅速发展。其中,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两国 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统计,截至2018年,中国研究生总人数已经达到 了300万,而美国则超过了150万。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和美国研究生教育都处于领先地位。 首先,从研究生数量来看,中国的研究生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素质的普及。但是,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较大,研究生 人数也天然较多。因此,在研究生人口规模上,两国并没有直接可比性。 其次,从学位体系来看,中国和美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国,硕士学位可以分为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种,而博士学位则只有一种。此外,近年来,中国的硕博连读 方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美国,研究生院通常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硕士学位可 以细分为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此外,美国的研究生院也提供联合学位(例如MBA、JD、MD等)。 第三,从研究生培养模式来看,两国也存在一些区别。在中国,研究生通常需要完成 一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工作,并撰写论文,才能毕业获得学位。而在美国,研究生通常依 靠导师制度进行研究培养,并且通常需要进行论文答辩才能毕业。 此外,从研究生质量上来讲,在国际上,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一直被认为是最好的,而 且美国的大部分高端研究和创新都是由研究生及其导师完成的。而近年来,中国也在提高 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力量和精力。不过,在产研学结合、趋向实用等方面仍 需加强。 总体来看,中国和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数量、体系、模式、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着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培养模式、实现产 研学结合等诸多挑战。因此,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两国应该加强合作交流,学习借鉴对方 的优点,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中美数学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美数学教育的比较分析 在全球范围内,中美是两个数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发展最为突出 的国家之一、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在发展方向、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 面存在一些差异和优势,下面将对这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发展方向。中美的数学教育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和问题解决能力,但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有所不同。在中国,数学教育注 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试能力的训练,强调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而美国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 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规律和进行推理。 其次是课程内容。中美数学教育在课程内容上也存在差异。在中国, 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数学公式的记忆和运用,重视计算和机械化的运算。而 美国数学课程则更加注重理解和思考,强调数学的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 美国的数学课程包含更多的实例和案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和掌握 数学知识。 再次是教学方法。中美数学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数 学教育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接受。教学过程中,注重通过范例分析和演练来强化应用技巧。而在美国,数学教育强调学生 的主动参与和探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合作 和讨论。教师在美国的数学教育中更多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最后是评价体系。中美数学教育在评价和检测方面也有所不同。在中国,数学教育注重对知识掌握的检测,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而美国的数 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美国的数学评价

包括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如课堂作业、项目报告、实际应用等,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中美数学教育存在一些差异,但均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中美数学教育可以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中美可以在发展方向上互相取长补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共同加强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在评价体系上综合考虑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多个方面。只有通过相互借鉴和合作,中美数学教育才能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数学学习体验和能力培养。

浅谈中美教育差异与优劣

浅谈中美教育差异与优劣 20141000556 孟令逍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直接体现.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育理念、思想和制度。而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新兴大国,其历史渊源、文化演变经历过一些变动,使得其自成一体。同样地,价值观的不同让两国间的文化教育比较显得尤为有趣而有代表性,一个代表着东方古文明,一个代表着西方世界,碰撞出的火花异彩纷呈。 一、历史原因 中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多党派使社会中存在各种复杂的矛盾。其社会的开放性促使美国在教育发展上博采众长,建立灵活多样、讲求实效性和开发性的教育管理制度.所谓的“拓荒精神”或“开拓精神”一直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中国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主要处于封建主义状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是闭关自守的。中国传统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特征,它更强调内在的自我超越而非外在的彼岸超越,强调情感经验特征、人格实践和生活实践。而非西方重视动手能力的实践哲学,美国课程和学制则更强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理念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美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美国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 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

中美学前教育比较

中美学前教育比较 近年来,学前教育在中美两国都备受关注。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塑造其个人品格、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美两国在学前教育方面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本文将对中美学前教育进行比较,以期了解两国教育体制及其背后的理念差异。 一、学前教育的定义 学前教育在中美两国的定义略有不同。在中国,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儿童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会能力。而在美国,学前教育则更广义,包括对0至5岁儿童的教育照顾,强调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标的差异 中美两国在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上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以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基本学习能力为主。而美国的学前教育则更加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注重培养其社交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育方法的不同 中美两国的学前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也有不同之处。在中国,学前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而在美国,学前教育更加注重儿童的主动参与,鼓励他们通过探索和实践来

学习。例如,美国的幼儿园更注重游戏和自由活动,着重培养儿童的 社交技能和创造力。 四、学前教师的角色 学前教师在中美两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中国,学前 教师主要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他们负责教授儿童学科知识和管理 班级。而美国的学前教师更注重与儿童的互动和引导,他们鼓励儿童 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教育资源的分配 中美两国在教育资源的分配方面也存在差异。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学前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普遍存在着学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而美国的学前教育则相对较为充裕,各州或地区提供不同形式的学前 教育服务,并且政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 结论: 综上所述,中美学前教育存在一些差异。在中国,学前教育主要注 重学科知识的教授,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美国的学前教育更注重 儿童的整体发展,强调社交能力等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此外,教育方法、学前教师的角色以及教育资源的分配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然而, 无论中美两国的学前教育有何不同,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儿童的全面 发展和培养,这是各国学前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学习两国学前 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我们可以为自己国家的学前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以更好地培养下一代。

中美高等教育比较

摘要: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现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是否与其历史、国家体制、政治、经济等情况有关呢?中国正常按照年代来估算的话,高等教育不是应该相对于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要高吗?那么为什么美国高校的排名在世界上都位居前排,而中国就算是清华、北大都要在二百以外呢?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美国高等教育、比较、发展 教育是一国之本,高等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科研、文化等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国家教育的发达情况不仅仅是看这个国家高校的数量,更看重的质量。为什么我国高等教育就要相对于美国要落后呢?下面就进行一下分析. 一、历史发展的比较 美国的高等教育要从殖民地时期开始(1492年),那时的美国高等教育是属于宗教性质的,为了英国等殖民者传播自己教义.但是他们的学校不是由教会负责,而是由地方负责,他们的这种状况形成了美国日后的地方负责制。正在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出现了第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公立和私立,他们发展的都很艰难。 在中国,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七个时期,第一时期是甲午战争以前(1862--1894年),处于酝酿时期,主要培养军事,技术和语言等人才,主要是效仿西方。第二时期是1895年到191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形时期,主要以日本为模板的。第三时期是清朝被推翻后(1912至1927年),中国刚结束封建帝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元化时期,颁布了各种有关高等教育的法规法令,这一时期蔡元培的仿德学制是很出名的,蔡元培的理念就是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第四时期是1927至1949年,这一时期主要以美国模式为基本走向,期间有仿照美国的大学区制,但是仅有两年就无疾而终。第五时期是1949至1957年,这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主要以苏联为榜样去仿效。第六时期就是1958年到1977年,这一时期摒弃一切外来,复归传统,这造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停滞,使中国高等教育处于崩溃的边缘。第七时期,就是1978年后的时间,提出来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经验,而且制订了各种法规。 中国在这百余年间,高等教育走了一个大圆圈,最后证明,一个国家,不能关起门来只研究自

中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发展的比较

中美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发展的比较 一、中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历史 中国电子商务可从20世纪90年代初EDI的应用开始,1993-1997年开展的“三金工程”为电子商务发展打下了基础,1998年则开始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电子商务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加入到电子商务的实践中。 同时,电力行业也进行了电子商务化方面的一些尝试与实践。继2002年中国电力行业启动市场化改革之后,作为电力行业主导者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电力信息化,推进电力企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拉开了电力信息化的帷幕,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渐显端倪。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上升,以学院或高校为单位的电子商务教育陆续展开。起初的尝试性教育多采取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的形式,也有少数学校在本科高年级开设电子商务方向或电子商务班。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09W。 2001年3月,教育部公布2000年度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获批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并批准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电子商务第二学位。同年底,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了8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2002年底,教育部批准了58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2006年4月,教育部正式成立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开始试行。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327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截至2010年底,教育部共批准339所本科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电子商务可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类别属电子商务类、专业代码为120801。 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474所 二、美国电子商务专业发展历史 1998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将工业管理研究院和计算机学院联合创建了电子商务学院,并于1999年宣布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商务专业硕士学位。 卡耐基·梅隆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主任Michael Shamos教授说:“如果要经营网上商务,就需要了解许多商务知识;同时还需要懂得许多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你可能需要雇用大多的技术人员,你自己则无法制定明智的采购计划,对建立网络一无所知,为别人所左右。电子商务硕士学位应比哈佛的MBA更有价值,原因在于既懂技术又有电子商务知识的人员匮乏”。 当前,美国典型的提供深入电子商务教育的学校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加州大学、西北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和华盛顿州立大学等。 但美国大学一般不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多是作为独立的课程,或者

中美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中美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模式比较研究 作者:虞梁田园葛蔓 来源:《上海管理科学》2020年第03期

摘要:以中美两国若干知名高校的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实践为基础,尝试从生涯教育机制、内容、师资、人才培养以及成效评价等五个维度,对两国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

育的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求当中异同,寻求当前国内商科专业学位硕士项目在生涯教育上的不足之处,为今后该群体学生的生涯教育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商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涯教育 Abstract: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care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U.S. for professional business master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two from aspects of career education mechanism, career education contents, faculty, career relate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career education, aiming at finding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us making up the deficiencies in China’s career education for professional business masters. Key words:business school; professional master; career education 1 生涯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生涯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涯”原指人生命的边际、限度,也指人生。“生涯”又与职业相关。《辞海》中对“生涯”的定义是“从事某种活动或职业的生活”。 英语中,“生涯”与career对应,“生涯”可以作名词,有“向上的职业流动”的含义,也可以作为形容词,比如“职业军人”(a career soldier)。西方普遍接受舒伯(Super,1976)的论述:生涯是生活里各种事态的演进方向和历程,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发展形态。 1.2 生涯教育 生涯教育又称生涯发展教育。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首次提出:所有的教育都是生涯教育。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从幼儿到成年,按照生涯觉醒、生涯探索、生涯导向、生涯准备、生涯达成等步骤,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教人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学问,是以引导个体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1.3 生涯教育的相关理论 1.3.1 类型论 帕森斯(Parsons)特质因素理论: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重点的观点,形成特质—因素理论,该理论旨在帮助来访者寻求个人“特性”与职业需求的最佳匹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