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完整版)基础心理学讲义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讲义)

目录解读

一、绪论

二、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三、基础心理学内容

1、认知: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言语和想象 意识和注意

2、需要和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

4、能力和人格

第一节 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学科,动物也有心理,猩猩发展到思维萌芽阶段。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通、最一般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1、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感觉和知觉、②记忆、③思维、言语和想象、④意识和注意等。

2、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3、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们总要认识它,在认识它的同时,人们又会产生对它的态度,引起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行动,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一体的。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人格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气质相当于平常说的脾气秉性,它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比如有人暴躁,有人温顺,有人活泼。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本质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人的大脑是最为复杂的物质,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现象随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发展。 生物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觉阶段: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开始形成条件反射(只具有某种感觉)——蚯蚓、蚂蚁、蜘蛛

需要和动机

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意识、注意 心理特性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情绪、情感、意志

2、知觉阶段:脊椎动物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能认识到事物的各种属性,对物体产生了整体认识(有各种感觉器官)——青蛙、老鼠

3、思维的萌芽阶段:有知觉的心理现象,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有简单的思维能力)——类人猿、黑猩猩

4、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透过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类.人类有了语言,能进行抽象思维,人的心理能反映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所以只有人的心理才能叫思维、意识、和精神。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对看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物体的反应,才会产生心理现象。

心理也是社会的产物——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心理的反应是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心理反应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具有主观性。

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科学。

【狼孩卡玛拉故事】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约8岁,小的1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人们给她们起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Kamala)、小的叫阿玛拉(Amala)。

这两个狼孩不会用双脚站立,只能用四肢走路。她们害怕日光,在太阳下,眼睛只开一条窄缝,而且,不断地眨眼。她们习惯在黑夜里看东西。她们经常白天睡觉,一到晚上则活泼起来。每夜10点、1点和3点循例发出非人非兽的尖锐的怪声。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她们两人经常动物似地卷伏在一起,不愿与他人接近。她们有触觉过敏症状。她们不会用手拿东西,吃起东西来真的是狼吞虎咽,喝水也和狼一样用舌头舔。吃东西时,如果有人或有动物走近,便呜呜作声去吓唬人。在孤儿院,阿玛拉的发展比大的卡玛拉的发展快些。进了孤儿院两个月后,当她渴时,她开始会说"bhoo(水,孟加拉语)”,并且较早对别的孩子的活动表现兴趣。遗憾的是,阿玛拉进院不到一年,便死了。卡玛拉流了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辛格博士下了很大功夫使卡玛拉“恢复人性”,但进展非常缓慢。进院后16个多月卡玛拉才会用膝盖走路,两年后,卡玛拉终于学会了直立,但需要有人扶着。卡玛拉用了25个月才开始说第一个词“ma”,4年后一共只学会了6个单词,7年后增加到45个单词,并曾说出用3个单词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还没真正学会说话。在智力上,在刚被发现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的婴儿;快到15岁的时候,相当于两岁婴儿;卡玛拉17岁那年死于伤寒热病。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的水平。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两千多年前:诸子百家各有其理论观点;希伯克拉底、盖仑把人分为四种气质类型。

1840年: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韦伯定律。

1850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测定了神经传导的速度,研究了视觉、听觉和空间知觉。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发现了费希纳定律,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研究领域。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85年:艾宾浩斯发现遗忘曲线规律。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要有科学的研究手段;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2、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成长的各个时期不同,心理发展也不同);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心理学,为解答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一、神经元及其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

功能: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整合信息

分类: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

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外周神经,从功能上划分又可以把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

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叫植物神经系统,支配内脏器官,不受意识支配)。

自主神经系统分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的反映关系密切)。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脊髓:传递神经冲动;完成简单反射。

2、脑干:包括延脑、脑桥、中脑三个部分,维持生命的基本活动的主要结

构。

3、间脑:由丘脑(感觉中枢)、上丘脑(嗅觉和激素调节)、下丘脑(内脏

活动、情绪)和底丘脑(运动)四部分组成。

4、小脑: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四、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

三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皮层联合区

四叶:额叶(躯体运动)、顶叶(躯体感觉)、枕叶(视觉)、颞叶(听觉)

以沟和列为界限,大脑的半球外侧可分为: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大脑半球的机能分工为:视觉中枢位于枕叶,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躯体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后回。

皮层面积与分布:倒置、对侧传导、面积大小与机能有关。

五、大脑两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

布洛卡、斯佩里的研究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功能占优势

【补充整理】

一、神经系统构成

组织 特点及功能

脊髓

呈柱状,外白内灰;最低级中枢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简单反射 脑干

最古老的部位

延脑 紧接脊髓,神经纤维通道;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 桥脑 联系小脑和端脑的神经纤维通道 中脑 神经纤维通道;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网状结构 贯穿脑干;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

丘脑 换神经元;大脑皮层下, 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除嗅觉) 上丘脑 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 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

调节肌张力

小脑

位于延脑和桥脑后方;保持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不随意运动 端脑

大脑 外灰内白

额叶 中央前回;躯体运动中枢 顶叶 中央后回,躯体感觉中枢 颞叶 颞上回和颞中回,听觉中枢 枕叶 枕极,视觉中枢

边缘系统

大脑底面和半球内侧缘的皮层,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情绪调节中枢,与本能活动有关,与记忆活动有关。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等组成,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

有相互支配的关系。

垂体腺:控制影响泌尿、血压、分娩、生长速度、生长持续时间和其他腺体。 肾上腺:人的情绪行为和肾上腺的分泌有直接的关系。 甲状腺: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 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与抑制

兴奋(平静——激动),抑制(激动——平静),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脊髓 脑 躯体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恢复) 交感神经系统(唤醒)

脑干(延脑、桥脑、中脑) 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小脑

端脑(大脑) 自主(植物)神经系统

反射:有机体对体内外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馈:效应器活动结果信息的再次获得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先天遗传,不学而会(吃食物流口水;瞳孔

在强光作用下收缩)

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基础,需要通过模仿、学习(谈虎

色变;望梅止渴)

条件反射分为: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条件反射和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限抑制(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工作,或在强烈刺激作用下出现的条件反射的抑制现象。

消退抑制: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发射也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只给条件刺激物铅华,其他刺激布嵌画,对其他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2、扩散和集中:扩散:单个神经元兴奋引起周围神经元的兴奋;集中: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

3、相互诱导: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而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出现的现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包括:正诱导和负诱导;同时性诱导和相继性诱导。

4、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系统,习惯、技能以及生活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的建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

第三节感觉、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直接作用:在感觉器官的接受范围之内(时间和空间)

个别属性:颜色、光线、声音、粗造与光滑

二、感觉的种类

按刺激来源可分为: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包括触觉温觉和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饿、渴、窒息、性、恶心、疼痛等)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剌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恰好能引起感觉的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低的很弱的刺激就能感受到,其感受性高,感觉阈限高的,需要强的刺激才能感受到,其感受性低。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种类

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剌激量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区别出同类剌激最小差异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使我们产生差异感觉的最小剌激量,叫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的关系

三、感觉阈限相关定律

1、韦伯定律

在中等剌激强度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的常数(叫做韦伯常数)。用韦伯公式表示为:

K=ΔI/I

(ΔI:差别感觉界限值,I:原剌激量值,K:常数)

如果在50重的情况下,增加1克感到更重一些。问在100克的情况下增加多少克会感到更重一些?

1/50 =x/100

x=2

2、费希纳定律

S = K lg R

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只适用于中等强度刺激)

心理量增加1个单位,物理量增加10个单位

第三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1、视觉适应:视觉的刺激适宜波长在380~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

2、视觉器官

视网膜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

椎体细胞(眀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3、颜色视觉

①颜色特性

色调——波长;饱和度——纯度;明度——强度

光谱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最纯的颜色,其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灰所占比例越大,饱和度越低。

灰非彩色,没有色调,饱和度为零。只有明度一种特性,由黑到白。

②颜色混合

光混合(彩色电视);颜料混合(印刷品,绘画等);互补色(牛顿色环)

③色觉异常(色觉异常大多数是遗传造成的)

色弱:能分辨颜色,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才能分辨不同的颜色。

部分色盲:红绿色盲(红绿变成不同明度的灰色)和黄蓝色盲(黄蓝变成不同明度的灰色)。

全色盲:看不见颜色,只有不同明度的灰。

二、听觉

1、听觉的适应刺激和听觉感受性

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范围,听阈在1000~4000赫兹之间的声音最为敏感。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特点是:首先降低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的范围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范围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2、听觉器官

听觉的感受器是科蒂氏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3、听觉的特性

听觉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声音特性是“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响度”“波形决定音色”。三、嗅觉

适宜刺激的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

四、味觉

适宜的刺激是能溶解的、有味道的物质,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基本味觉有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五、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皮肤表面的温度是生理零度。

六、平衡觉

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过于敏感容易晕车晕船。

七、运动觉

感受器分布在肌梭、腱梭、关节小体,主要影响肌肉关节的位移变化。

八、内脏感觉

又叫机体觉,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器官壁上

九、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个体在痛觉上感受性上的差异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和态度,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一个人的意志力有关。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各种感觉器官中也都有痛觉。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故具有生物学意义。痛觉最难适应。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在外界持续的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的明适应(1-2分钟)和暗适应(20-30分钟)、肤觉的适应(游泳)、味觉适应

二、感觉后像

刺激停止作用,暂时保留感觉印象,正后像、负后像(灯灭眼睛里还有灯的影子)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同一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变化。

同时对比:苦药+白糖:不苦(吃完药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相继对比:吃了甜的点心之后吃苹果会觉得酸

明度对比:亮暗对比,阴影,立体感

色调对比:不同颜色的对比

四、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颜色引起温度觉,冷色调和暖色调;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灯光也闪烁。)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是高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组成;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格塔式学心理学又将其分为:①整体性②连续性③相似性④接近性)

2、选择性:选择出有限的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其余的事物作为知觉背景。

3、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影响去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物体的大小、颜色、明度、形状)

4、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对外界物体加以解释,并用次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1、大小知觉:由视像的大小和距离判断。

2、形状知觉:视觉信息、动觉信息、触觉信息结合成形状知觉。

3、方位知觉:可以以自己的身体、耳朵等作为参照物。

4、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①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辐合、

②单眼线索:对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作用、空气的透视作用、明暗、阴影

③运动视差双眼线索(铁轨是线条透视)

二、时间知觉

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种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叫生物节律也叫生物钟,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①日出日落的交替②一年四季的变化③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④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⑤计时器提供的信息。

准确度:听觉>触觉>视觉;长时易短,短时易长。

三、运动知觉

是物体在空间中移动产生的知觉,需要物体的运动,太快或太慢都不能知觉到运动。

视觉的运动错觉——把不动的东西看成是运动的。

1、似动:物体没运动却感觉到像是运动的错觉

2、诱导运动

3、自主运动

四、错觉

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人人都会产生错觉,无法避免。

1、线条方向错觉

2、线段长短的错觉

3、面积大小错觉

4、.视听错觉

5、不同感觉相互作用产生的错觉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一、记忆的定义

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过去对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件事引起的情绪体验,以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经历过的事物(学过的知识、听过的逸闻趣事)、体验过的情感(对某人的爱与恨)、做过的动作(走路,骑车,游泳)】

二、记忆的种类

1、按内容分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对概念、公式、定理、思想、规律等的记忆

运动记忆:对曾经做过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

2、按是否意识到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3、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三个记忆系统:按照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的方式不同,按照存储时间长短的不同分

(1)瞬时记忆:1秒以内,又叫感觉记忆或者感觉登记,(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感觉属信息的输入和登记)其特点:

①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②容量大保留的时间短,图像记忆保持时间为0.25~1秒,声像记忆保持1秒,最长不超4秒

③对瞬时记忆加以注意就会转入短时记忆了

(2)短时记忆:1分以内,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是可以意识到内容的记忆系统,其特点:

①容量有限,一般我7+ 2个项目,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记忆广度

②容易记住的是声音而不是形象,

③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4.短时记忆经过复述都可以转为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1分以上,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其特点:

①他的容量和信息的种类都是无限的,

②他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

③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不实有意回忆,人们是没有意识到的

三、记忆过程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识记: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学习与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再认和回忆的中间环节,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存储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检验,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元遗忘及遗忘规律

是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再认。

遗忘发展的规律

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缓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在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885年德国艾宾浩斯

第三单元遗忘的原因及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原因:遗忘或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感觉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认识了事物的整体,他们认识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属于感性认识阶段,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这就是思维。

(1)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反映的方式是间接的、概括的。

2、特征:

①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②思维的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属性,分别加以研究。

综合:把事物各个部分、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2、抽象与概括

抽象、概括的结果形成了概念、原理、结论。

抽象: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思考。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的思维过程。

3、比较与分类

比较: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点。

分类: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形态的不同分为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形象思维:用表象来进行的思维过程

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过程

2、按探索问题答案方面的不同分为

辐合思维(聚合思维):将信息按既定目标进行综合整理

发散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从不同角度进行设想和思考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分为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形成

1.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

注:概念的内涵越深,外延越窄,内涵越窄外延越宽。

2、概念的形成

或者叫概念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自然概念:自然物的概念。

人工概念:人工制造的,是对自然概念和科学概念模仿。(阿斯伯格综合征,阿尔兹海默综合征)

二、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1)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问题空间:初始状态、中间状态、最终状态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的作用(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瓦特看到水开时蒸汽把壶盖顶起来,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牛顿看到苹果掉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洗澡时觉得身体受到水的浮力发现了浮力定律鲁班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了皮肤而发明了锯子

3、定势的作用(人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就是定势作用)

把文字母中间会把它读成B,而把它放到阿拉伯数字中间会把它读成师对某位同学印象好,阅卷时会不自觉地多给他几分。

4、策略:算法式、启发式

第四单元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及言语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包含语音、文字、词、语法、符号系统等,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言语是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言语发展的先天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1、外部言语及其种类

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2、内部言语及其特点

不用来进行交际,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①发音器官的隐蔽性②语言的减缩性③速度快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运动性言语中枢(说话)布洛卡中枢,受损会导致表达性失语症

听觉性言语中枢(听话)威尔尼克中枢

视觉性言语中枢(阅读)受损会导致失读症

书写性言语中枢(写字)受损则导致失写症

名称位置功能损害情况

听觉性言语(威尔尼克中枢)颞上回主管听接受性失语症:能听不能理解、表达

运动性言语(布洛卡中枢)额下回主管说表达性失语症:能理解不能清楚表达

视觉性言语角回主管读失读症:能看却不能理解

书写性言语额中回主管写失写症:想做却写不了

第五单元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定义

(1)表象

1.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2.表象的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可操作性③片段的不稳定性④概括性。

3.表象的作用:①积累感性知识②想象的素材③感知向思维过度的桥梁。

(2)想象

是人对自己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想象的种类包括: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和计划而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

①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模型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③幻想:是指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指向未来的憧憬不是回忆。幻想分为理想和空想。符合客观规律,有可能实现的幻想是理想;

而不符合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是空想。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的状态下的觉知,觉知就是觉察。意识具有重要心理功能:统合、管理、调节。

1、对外界事物的知觉

2、自身内部状态的知觉

3、心理活动的评价

4、行为的评价

二、无意识

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自动化的行为、下意识动机等。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脑电波与状态规律

睡眠的阶段

(2)梦

梦就出现在快速眼动期。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做梦不会影响人的休息。剥夺梦,会导致人的心理受损。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

集中性: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表现形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高级发展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

现象。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范围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广度,又叫注意范围。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2,即5-9个项目。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的注意任务与知识经验

2、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的保持多久的特性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维持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在稳定的注意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或减弱,叫注意起伏后注意动摇。与其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

3、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分心)。

4、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它的先决条件是:

①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熟悉的,甚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②活动不能在同一感觉道内完成;

③活动不能同一种心理操作完成。

基础心理学内容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的概述

一、需要

(1)需要的定义

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都有对象,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的来源:内部状态(或倾向),主观状态,客观要求。

(2)需要的种类

1、根据需要的起源分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进食,饮水、睡眠、运动、排泄、性

社会性需要(获得性需要):劳动、交往、成就、美、道德、求知

2、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分

物质需要:食物、饮料、阳光、空气、住宅、汽车等的需要

精神需要:审美、道德、交往、求知、创造等需要

【需要的分类是相对的,各种需要之间是相互交叉的,自然需要往往是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往往都是精神需要。】

二、动机

1、动机定义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不可以直接观察,但是可以根据个体的外部行为表现加以推断。

2、动机产生

需要和诱因

①动机实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②生理性动机是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也叫内驱力或者驱力;

③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激发个体行为活动的动机,这种条件叫做诱因;

④情绪也有动机作用。

需要——内在条件——“推”的理论

诱因——外在条件——“拉”的理论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同一行为可由不同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动机→行为→目标

4、动机的种类

①按动机产生的根源: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社会动机包括:交往动机,权利动机,成就动机,兴趣(兴趣是推动人认识事物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和爱好。

②按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③按内外环境形成: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一、需要的层次

①生理需要:食物、空气、水、性、休息

②安全需要:安全、秩序、稳定

③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渴望属于某个群体和得到别人的爱

④尊重的需要:希望有实力、有成就以及要求独立和自由的自尊的需要,渴望有名誉、威信、得到赏识、关心、重视、和高度评价的他人的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

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它们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低层次的需要又叫缺失性需要。在种族和个体发展过程中早期出现的需要,力量强的需要,它们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

2、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高层次的需要又叫生长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旺盛的需要。

3、从个体发展看,需要层次越高出现越晚;层次越低需要力量越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出现。

三、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有切合实际的分析,也受限于社会和历史条件,需要更科学的证据。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公共基础》核心讲义(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公共基础》核心讲义 教育心理学 第5章知识的学习 考点1知识学习概述 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1)定义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类型 ①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 a.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b.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划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①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描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分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②程序性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

推测其存在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 2.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①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②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③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②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③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学习。 3.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和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学校教师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心智技能作为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其掌握是以知识的学习为前提的,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江苏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核心讲义(心理学)-第1~11章【圣才出品】

心理学 第1章心理学概论 考点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一、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注意是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特性。 2.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过程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送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与预定目的不相符的言语或行为。

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人的认识过程是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没有人的认识活动,人既不会产生情绪情感,也不可能有坚强的意志。 (2)情绪情感和意志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没有人的情绪情感的推动或者缺乏坚强的意志,人的认识活动就不可能发展和深入。可见,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中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是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其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过程,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性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二、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它随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机体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个性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人格心理学导论第一章讲义解读

人格心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 psychology 柴民权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第一章什么是人格 1.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 人格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是基础性学科,这种基础性表现在以下方面:1.1理论基础性 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和研究资源,如心理咨询、人力资源、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例如:人格心理学理论与心理咨询中的人格障碍理论 又如:人格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内向—外向性理论研究,为社会心理学的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部分提供了理论依据 1.2 实践基础性 人格心理学实践的基础性表现在: (1)是诸多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的基础,对人性的假设和人格的理论决定了这些心理咨询和治疗如何看待患者,使用何种方法治疗患者。 如:精神分析流派往往将心理看做是无意识冲动和自我的约束之间的战场,心理障碍的原因是我们压抑无意识导致的心理资源耗竭和错误的防御机制,因此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治疗往往强调释放无意识冲动,解放心理资源,所用方法也围绕如何探明无意识冲动的内容 (2)在教育、组织管理、传播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3)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帮助我们自我探索、自我完善 1.3 人格心理学是当前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人格心理学的专业期刊JPSP等,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国内著名心理学期刊中也有大量的人格心理学研究

社会与人格心理学分会是美国心理学会(APA)的主要分会之一 2. 人格心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2.1 人格是什么? 人格(personality)由拉丁文persona引申而来 Persona是古希腊演员所带的面具,面具(mark)反映的是不同的戏剧角色,以及不同角色所具有的行为模式 心理学沿用了人格的原始概念,其中包含着两层内涵:(1)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表现的种种言行,即外在的人格品质;(2)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内隐人格成分,即人格的内在特征 人格: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 1. 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行为方式。只要人格存在,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 2. 内部过程。他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2.2 人格心理学关注什么? (1)人性论:善vs 恶 (2)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质,存在一些基本单元,构成了人格的结构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人格结构说,例如三因素说、五因素说、16因素说等 (3)人格动力 即人格的内在驱动特征,是行为的动力来源,不同的人格理论家试图说明什么在驱动和影响行为,如何影响并如何表现在行为中,如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或驱力,罗杰斯认为是自我实现的天然趋向,而传统行为主义认为是环境刺激(4)人格发展与变化 主要研究人格发展的历程和发展机制的问题,以及人格发展阶段如何划分、人格量变与质变的特点、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优发展期等。我们在不同的人格理论流派中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如弗洛伊德的五阶段论、埃里克森的期阶段论等 (5)人格成因 指人格形成中的影响因素问题。这一领域主要关注哪些因素影响人格形成和

普通心理学考研讲义

2017级应用心理课程第一课内容简介 时间:2017年10月28日 老师:汪新建 开场白 1、我们的学位是学术学位,含金量高,难度大。 2、要做全局规划,特别要提前设计论文方向,否则来不及,引用的文献要高级别。 3、考试只要努力,问题不大。 授课内容:《普通心理学》即所谓的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 (1)认知过程 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知 (2)情绪情感过程 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或精神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包含喜怒哀乐等,一般来说,需求满足,情绪情感积极肯定,反之,情绪情感消极否定。——情 (3)意志过程 指人自觉制定目的,克服内外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这是人意识能动性的体现,表现为发动与制止两方面。——意 3、个性(也可称为人格) 定义:个性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个性倾向性 即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如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等。它伴随人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2)个性心理特征 即人在认识、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并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是彼此联系的整体,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 心理活动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其实质的理解有两大根本对立的观点,即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中国则推崇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1)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核心观点: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心理学的任务 只讲心理学的分类 心理学分两大类,基础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 (1)基础理论领域: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2)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法律心理学、临床心理学。 注:应用心理学的分类之间有重叠部分; 不能混淆心理咨询学和临床心理学。前者是正常人的心理问题,后者是心理变态行为。 第四节:没讲 第五节:心理学的发展(即心理学发展史)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

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他细胞。 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人格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自然恢复:一个已经消退的行为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可能会在没有经过任何再一次强化学习之后重新出现,这就是自然恢复现象。 3根源特质:根源特质处于人格结构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4个性化: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5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 6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7自我效能感:即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作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8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9自我实现: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简答 1简述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名称。 埃里克森所划分的人格发展为八个阶段,描述了人格的终身发展过程。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3)主动对内疚(3~6岁);(4)勤奋对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论(12~20岁);(6)亲密对孤独20~25岁;(7)繁殖对停滞25~65岁;(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至死亡)。 2简述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特点。 无意识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其特点如下:(1)无矛盾性;(2)无时间性;(3)在无意识中不存在任何否定、怀疑和不相信的成分;(4)非现实性;(5)无意识观念的能量远比前意识或意识中的观念的能量大,因而它更机动、更灵跃,易于变形和替换。 3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3)特质具有动力性;(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征仅仅是相对独立的;(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4简述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的特点。 (1)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2)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3)稳定性,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4)中性,不像能力那样有高低好坏之分。 论述 1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自我实现理论的理解。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包含自我实现的本质、类型,自我实现者的特征、自我实现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自我实现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人格的自我实现,二是作为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

考研普通心理学笔记(中)

五、注意及其实验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的含义 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及物体相区分的觉知。 2.意识的种类 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意识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由于疲劳、谵妄、神经恍惚、催眠或药物等原因,人的意识会与正常状态下的意识有明显的不同,比如睡眠、做梦、白日梦等都属于异常意识状态。 可以分为:焦点意识、边缘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包括愿望、恐惧、不良记忆等)、无意识。焦点意识与边缘意识合称意识。 人有不同的意识状态:注意、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幻想。 3.意识的功能 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进化角度来说,意识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它增加了个体的生存机遇,因为它使人们把有目的的意志行为建立在对现实的最佳解释和决策的基础上,使人们能够把握感知觉信息的意义以服务于具体时间、空间上的生存目的。 a意识具有觉知功能。它是指人对内外部刺激和自身心理状态的了解,表现为人不仅能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自己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和谐与否,以及自己对他人和客观事物所报有的态度、从事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这种对自己状态和活动的觉知,是人的自我意识之一。正是由于人不仅能够意识到客观事物的存在,对外界刺激进行分析综合,而且还能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并且能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和客观现实的关系进行评价,才能够把自我和非我、主管和客观区别开来,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来指导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b意识具有能动性功能。主要表现为: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反应客观现实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总是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具有某种目的和动机的。B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是主动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人会以自身的行动改造世界以满足需求。C意识的前进性。意识活动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普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最新版)

心理学真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A)。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D)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C)。 (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B)。 (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B)。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A)。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 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B)。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B)。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C)。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A)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A)。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14、需要是指(A)。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B)。 (A)自然需要

人格心理学讲义

一、人格特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 人格特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在过去的二十年 里备受注目。它的目的是要分析在人格特质的全部个体差异中,能够分别用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的程度。 行为遗传学研究将特质的变差归结为三个方面:遗传力、共亨环境和非共亨环境。(1)遗传估计值是最重要的指标,它是指一个群体内某种心理特质遗传方面的差异在总差异中所占的比例。(2)共亨环境就是同一家庭中兄弟姐妹共同亨有并使得他们之间心理和行为具有相似性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邻里状况、有同一父母、父辈的职业和信仰、进入同一所学校等。(3)非共亨环境是指导致同一家庭中兄弟姐妹间心理和行为存在差异的环境影响,比如不同的出身顺序、同伴群体和师长等。 在具体的研究设计中,行为遗传学常采用三种形式:寄养研究、双生子研究、模型拟合。(1)寄养研究中(包括同卵双子分开抚养) ,养子与亲生父母养育的孩子所处的环境相比,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情景之中。养子与养父母拥有不同的遗传因子,二者间的心理相似性就应当是来自于环境的影响。(2)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间行为的比较中,同卵双生子对拥有相同的遗传因子,遗传相似性达到了100 %;然而,异卵双生子对的遗传性则只有50 % ,行为遗传力的估计值可用二倍同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与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之差值计算行为特征的比较,就能够探讨行为与人格特质的遗传性。(3)模型拟合方法还能够分析多种亲属间的关系,对来自于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拟合,并能

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和评估。 2. 2 Dunn、Plmin (1990) 的研究认为,人格特质个体差异的40 %可归因于遗传,非共亨的环境因素的贡献率为35 % ,共亨环境、测量误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 %和20 %。Loehlin 和Rowe (1992) 在总结了人格五因素个体差异的遗传和环境效应的基础上则认为:人格有较大的遗传力,很少或基本没有能够归结为共享环境效应的成分,非共亨环境和测量误差可以解释特质差异的51 % ,遗传可解释差异的43 % ,而共亨环境仅仅可以解释差异的 6 %。Plomin(1990 ,1991 ,1994) 也认为,兄弟姐妹间相似的人格,主要是由于遗传而不是共亨的经验,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并未亨有相同的环境条件,孩子具有的经验存在差异,而遗传素质会影响父母给孩子提供的环境、父母的对待方式,即遗传不但通过直接影响子代的生理构造,还间接地通过孩子本人选择、改变所处的环境来影响其人格。从这种意义上而言“, 个体产生了自己的环境”。行为遗传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庭环境在人格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的影响力并没有心理分析学家所强调的那样突出。 2. 3 人格特质的行为遗传学研究使得“人格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观点得到了实证。Rowe (1987) 也认为,行为遗传学的研究为“人—情境”的争论提供了一条解决途径。但是对人格特质遗传力的强调却并不意味着对环境效应的轻视,遗传和环境的作用始终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正如Pervin (1997) 出的那样:遗传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人格的发展完全就由生物因素决定,人格及人格特质就不受环境的影响;虽然遗传因素会对孩子接触的家庭环境具有影响力,但非遗传因素对环境差异应具有主要影响;由于存在性别、出生顺序、家庭中独特事件的差异,所以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会有不同,但即使生长在同一家庭中的孩子,家庭经验仍然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人格特质的发展研究 气质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气质源于遗传,主要由神经生化机制决定,变化缓慢,是基本的、相 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它从人类婴儿时期就开始出现。而人格特质则被 认为是获得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众多因素分析研究的结果都显示出了早年的气质结构与成人期人格结构存在的密切 关系。Martin 等人(1994) 曾人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和另选取幼儿,使用两种气质量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幼儿的五至七个气质维度相当于大五的四个因素:活动与抑制是一个维度的两级,它类似于内—外倾性;负性情绪、行为水平、兴奋性、抑制构成了气质的又一个维度,其类似于神经质;灵活性和负性情绪控制反映了宜人性的内容;对任务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第1~4章)【圣才出品】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教材精讲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范围 一、心理现象 什么是心理活动?哪些现象属于心理活动的概念范围?这是首先应当弄清楚的。要知道,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心理学同其他科学一样,包含着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早在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指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 心理活动是通过人脑的活动实现的。人脑的功能在于它可接受外界现实的多种信息。 心理学可定义为: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对人的心理进行剖析,向人们展示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在从事劳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科学基础。

二、心理与脑 心理现象与苹果、桌子、机器等物质的东西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唯心主义哲学断言精神是第一性的,精神先于物质而存在,从而把宇宙万物归结为精神本源。 在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上,自古即存在着朴素的自然观,如认为灵魂是一种气体,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占有一定的空间等等,以后逐渐形成了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唯物主义哲学观。 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摒弃了对灵魂实体的唯心主义思辨,把心理同身体和脑视为不可分割的东西,主张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 洛克是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代表,提出了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凭借外部和内部经验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知觉、思维、信仰、认识、意欲以及人的一切作用。笛卡尔是二元论者,他认为身心可以互相影响,身心交感之处在脑内的松果体。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对精神现象的理解日益建立在科学的水平之上。19世纪后半叶,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在《脑的反射》一书中把心理、意识活动均归结为脑的反射活动。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解释,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发生的反映。这一论断科学地阐释了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人类对心理现象本质的理解,对心理与脑和神经系统的关系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科学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程才得到的,而后又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解释。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自然科学的发展阐明了心理现象是神经系统和脑长期演化的产物。生物进化史表明,生物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生了神经系统和脑。神经系统和脑在进化的不同阶段,发生了相应的、

人格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 一、人格 含义:人格是一个人在生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的各种稳定特征的综合整体,具有个人思想、感情、意向、行为的独特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性 1、人格的独特性 2、人格的稳定性 3、人格的统和性 4、人格的功能性 (三)与人格有关的几个概念 1、个性与人格 个性(individuality)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特性。 联系:往往作为人格的同义词来使用。(词义和翻译原因) 区别: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但人格还有整共性的一面;个性是相对于共性而言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只是对人而言的。 2、气质与人格 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 联系:气质是先天秉赋,是人格形成的原始材料之一。人格的形成不可能离开气质。 区别: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质等先天秉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 3、性格与人格 性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 联系:性格包含于人格中,是人格结构的一个主要成分。有些认为可以通用。 区别: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人格还有生而具有的。 总之, 个性是指人格的独特性; 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比较属于Nature的部分); 性格乃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德行为特征。 它们都属于人格所包含的内容。 二、人格心理学 2、人格理论与内隐人格理论的区别 人格理论含义: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内隐人格理论(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经常对他人的人格特征进行判断或把他人看成什么样的人做出假设。(不是心理学家的人格理论,而是普通人对人的基本特性(human attribute,如智力、品德和人格特征等)持有的基本认知图式或朴素理论。) 区别:人格理论能经得起检验,预测未来,对大部分的行为做出一致性的解释;而内隐人格理论的知识则是混乱的、直觉的、很难解释的。 (二)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7—12p) 1、人性哲学:(philosophy of human nature) 2、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指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的假设性概念。如,特质;需要等。人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各要素是如何组织的?是否有某些要素高于其他要素? 3、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指个体特征性行为的内在原因。研究人格动力的机制及形成;如,本能驱动;内驱力(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 4、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指个体自出生至死亡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的表现,随着年龄而逐渐改变的过程。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人格结构的发展,人格动力的变化。 5、人格成因:(personality genesis)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67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67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研究者为探究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以某个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他在课堂中的表现,与他沟通他平时的学习状态,分析他的学习成绩,了解他的表现和其他同学表现的共性与区别。这种研究方法是 (分数:2.00)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法√ D.测验法 解析:解析: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个案法通过访谈、观察、测量分数,有时还包括生理评估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心理功能的全面了解。因此本题选C。 2.轴突的基本作用是 (分数:2.00) A.接受和传送信息 B.储存信息 C.接受信息 D.传送信息√ 解析: 3.人体的初级运动区位于大脑皮层的部位是 (分数:2.00)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解析:解析: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额叶的位置)是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因此本题选A。 4.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是 (分数:2.00) A.对活动的直接兴趣√ B.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C.活动的新异性 D.活动的组织性 解析:解析:随意后注意的通常表现:喜欢上某件事情,并沉浸其中。因此,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是培养随意后注意的关键。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分数:2.00) A.紫红黄蓝 B.紫蓝青绿 C.红橙黄青√ D.红紫蓝绿 解析:

最新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8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八、言语 (一)言语概述 1.言语的含义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具有创造性、结构性、社会性与个体性、指代性、意义性等特征。 2.言语的功能(新增) 1、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 2、保存、传授、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学习、分享人类文化科学知识。 3、进行智力活动的工具,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武器。 3.言语的种类 语言的种类:对话语言、独白语言、书面语言、内部语言。 语言活动 外部语言内部语言 口头语言书面语言 对话独白 4.言语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语言的表征: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语言的表征具有层次性

心理词典:保存在人脑中的一部字典。它储存了大量词条,每个词条又包括词的拼法、写法、语音及词义等信息。它们按照一 定方式组织起来 语言加工: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储存、提取的过程 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加工两种形式;也可分为模块化加工和交互式加工。 (请对照实验心理学启动范式研究来看——MJ注) (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语言的发音机制: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1.言语运动中枢(新增) 布洛卡区(语言运动中枢)位置:大脑左半球额叶(额下回)。病变或损伤会引起运动性失语症或表达性失语症。表现为:病人阅读、理解和书写不受影响,虽然知道说什么,但发音困难、说话缓慢而费力。其他布洛卡区受损伤的表现及可能原因:1)提供语言的语法结构:不能使用复杂的句法结构等,话语是一种吞吞吐吐、电报式的语言。2)语言调节机制破坏:词语反复现象。3)语言动机和愿望的形成:丧失说话的愿望,出现自发性主动语言的障碍。4)语言理解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2.言语听觉中枢(新增) 威尔尼克区(语言听觉中枢):1874年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现。位置:大脑左半球颞叶上回处。主要作用是分辨语音,形成语义,与语言的接受有密切关系。病变或损伤会引起接受性失语症,一种语言失认症。表现有:1)词盲:病人可以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构成语音的复杂声音模式。2)对词义作出错误的估计。3)谈吐自由、语流很快,但话语没有意义,几乎不能提供任何意义。切断弓形束(联系威尔尼克区和布洛卡区的神经纤维束)也有同样结果。 3.言语视觉中枢(新增) 角回(语言视觉中枢):位置:顶—枕叶交界处,威尔尼克区上方。角回与单词的视觉记忆有密切关系,实现着视觉与听觉的跨通道的联合。可将书面语言和口语互相转换。切除或损伤角回会引起:1)阅读障碍:能说话、能理解口语,但不能理解书面语言。2)听—视失语症:在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名之间失去了联系,因而不能理解语词的意义。4)语义性失语症:角回部位存储着语法和拼写的规则。 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以及把它们联系起来的神经纤维束在各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础上彼此协同活动,共同执行着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 1)惠特克(1972):脑内语言代表区的模式图;两个主要的解剖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