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音乐快乐的doremi教案

小学音乐快乐的doremi教案

小学音乐快乐的doremi教案
小学音乐快乐的doremi教案

快乐的doremi教案

小学音乐教案

识记doremi三个音

教学目标:

演唱歌曲《快乐的doremi》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波的情绪。

认识和演唱唱名doremi。

教学重点难点:

识记doremi三个音。

切分音和跳音的演唱。

教具准备:

卡片、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相互问好、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看看谁能最先和它们成为好朋友。

出示三座小房子doremi ,这可不是普通的房子。你们听听,它们都是有音高的。

师弹奏生模唱。

师:你们知道吗?小音符还有专用的手势来表示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练一练(柯尔文手势)。

游戏:好朋友

师变换顺序弹奏1---2---3---生边做手势边模唱。

师:我请大家听一首歌,你们听一听歌曲是怎么演唱doremi的?

师播放录音范唱。

●二、学习歌曲

1、再听歌曲在0处用手势动作代替(例:拍手或食指放唇边)

2、师范唱生唱doremi.

3、歌曲的情绪?你可别小看doremi,在春天里,它们变成了……小鸟的歌怎样的?师生同唱小鸟的歌(师一遍生一遍)

师:再睡梦里,它们又变成……摇篮曲应该怎么唱呢?

师弹奏生演唱。

师:在节日里,它们变成了……。让我们一起来唱快乐的歌曲。

4、师生合作演唱第一遍师领唱生唱doremi和衬词。

第二遍,重点指导切分音和跳音乐句。

第三遍,随伴奏演唱全曲。

●三、演唱歌曲

1、分组竞赛演唱。

2、领唱与齐唱。

3、个人表演唱等形式。

●四、小结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案 小学四年级音乐教案:劳动的歌一、教学目标(一)能够对我国各地、各民族的劳动号子和劳动歌曲感兴趣,喜欢演唱、聆听教材中的号子和劳动歌曲。积极参与结合学习号子的创造性活动。 (二)能够演唱具有浓厚劳动气息的《军民大生产》和《翁嘿呀》两首民歌,演唱时能够表现出歌曲紧密结合劳动的特点。并表现出这两首歌曲的民族和地区特色。 (三)通过学习、演唱《军民大生产》、《翁嘿呀》和聆听《哈腰挂》、《连连夯》、《船工号子》,体验号子和劳动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四)知道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初步了解劳动号子和创作劳动歌曲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一)《军民大生产》 《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解放区十唱》。1945 年作曲家张寒晖用陇东民歌《推炒面》的曲调填词改编而成。《推炒面》是广泛流行于甘肃东部的著名打夯号子。 《军民大生产》表现了当年陕甘宁边区军民响应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踊跃投入开荒生产的热烈情景。这首歌当年在陕甘宁边区曾广泛流传。原曲有10 段歌词,后被选入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改为现在的5 段词,歌词内容表现开荒、纺线、习武等劳

动、战斗生活,歌词中还以“嗬咳”、“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等富有劳动特色的衬词,渲染了歌曲热烈、欢腾气氛,特别是第5 段歌词,增加了队列口号声,更显威武、雄壮,表现边区军民们的乐观精神。《军民大生产》为C 商调式,由六声音阶写成。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具有劳动号子“一领众和” 的特点。曲调健壮豪迈,多采用同音重复与跳进相结合进行,有很强的动力感。节奏坚定有力,主要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显得紧张有力量。 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一段体(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第1~4 小节)分为两个乐节,第1、2 小节采用重复主音的手法,第3、4 小节强调“徵”音,形成模进。第二乐句(第5~9 小节) 的前三小节为快速的切分节奏及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节奏,与前面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最后两小节铿锵有力,是全曲的归纳和总结。 张寒晖(1902 ~1946)作曲家、戏剧家。河北定县人。1922 年入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学习戏剧表演,1925 年入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学习表演和编导。1929 年毕业后在北京、西安等地从事中学教育、戏剧演出、民众教育和报刊编辑等工作。1941 年8 月赴延安。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戏剧委员会委员等职。1946 年在延安病逝。一生创作歌曲50 余首,大多自己作词。并作有配合革命斗争的秧歌剧。代表作品有:《松花江上》、《去当兵》、《游击乐》、《军民大生产》等。他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朴素、洗炼,形象鲜明,语言生动。

小学音乐《快乐的泼水节》教案1

《快乐的泼水节》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富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曲。 2、通过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和对音乐的兴趣。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并能随音乐进行表演。 教学重、难点 1、能用欢快的情绪背唱歌曲。 2、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跟随音乐表演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我国的很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最盛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民族的节日呢? 学生自由回答: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 2、展示泼水节的图片。 教师:这就是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欢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在泼水节里,不管男女老少都加入泼水的行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叫《快乐的泼水节》。 二、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1、聆听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速度的?什么情绪的? 学生自由回答。 2、再次聆听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拍是几几拍? 学生自由回答。 3、学唱歌曲旋律。 教师提示:请学生听旋律,数出歌曲的乐句。听出第一、二乐句旋律相似。 4、分句学唱。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演唱歌谱。教师先指导学生演唱音准,学生如果唱不准,请学生认真听琴后再开始演唱。还要指导歌曲的节奏,区分好歌曲中的节奏。练好以后练习歌曲的结

束句,指导休止符的唱法、延音线的时值。 6、歌曲处理。 教师指导:先指导学生跟随音乐的旋律感受歌曲的情绪,演唱时要唱得连贯。 7、观看热闹场面泼水节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泼水节的情景。 8、聆听《快乐的泼水节》伴奏,学生跟音乐有感情演唱歌曲,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三、介绍傣族乐器 1、介绍铓锣与象脚鼓。 教师播放:铓锣是傣族、佤族、壮族等民族常用的打击乐器,流传于云南、广西等地区,用特制的响铜制成,锣面边低心高,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击奏,音色浑厚洪亮。 教师播放:象脚鼓因形状像象脚而得名,流传于云南的傣族。鼓身为木质,上端较粗,鼓面蒙羊皮,下端略细,像喇叭状,演奏时双手击鼓面,边舞边击。 2、随教师模仿拍击象脚鼓节奏。 教师指导:指导学生拍腿模仿节奏。 3、模仿象脚鼓为歌曲伴奏。 学生随着《快乐的泼水节》动画演唱歌曲并拍腿伴奏。 四、创编表演 1、欣赏傣族舞蹈视频。 师:他们的舞蹈动作很有特色,咱们一起来学一学。 2、学生学会后,随音乐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五、知识拓展 师:傣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丰富多彩,有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六、课堂小结 傣族的舞蹈非常的美,泼水节非常地热闹,相信大家学了这首歌曲后会对傣族的节日有更深地了解。如果有机会,你们也可以在每年的清明节前后的十天里去参加傣族盛大的泼水节,接受傣族人民的祝福。

最新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备课 单元第一单元快乐嚓嚓嚓计划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唱:《快乐的嚓嚓嚓》《校园的早晨》 听:《祝你快乐》《赤足走在田埂上》《春之歌》律动:《祝你快乐》 集体舞:《快乐的嚓嚓嚓》 采集与分享(校园歌曲) 奏:竖笛练习(一) 教学目标1.积极参与本单元听、唱、动、评的活动,结合自己的音乐学习积累和生活经验,感受体验校园生活春天般的快乐与美好。 2.能用自然、轻快、有弹性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快乐的嚓嚓嚓》和《校园的早晨》,较好地表现二拍子和四拍子的节奏感,唱准、唱好切分音、跳音和变化音,感受歌曲的明朗与活泼情绪。 3.欣赏管乐合奏《祝你快乐》、无伴奏合唱《赤足走在田埂上》、钢琴独奏《春之歌》,感受歌(乐)曲情绪、音色、形式和风格特点。结合作品的锻炼,尝试自己设计或与同伴合作编创符合乐曲风格特点的动作,随乐律动。表达对歌(乐)曲速度、情绪、内容、形式的感受。 4.结合歌(乐)曲,学习二拍子指挥图示,感受作品的节拍感和表现力。认识常用得表情术语及“升记号”和“从头反复记号”等音乐符号。 5.结合本单元演唱与欣赏的作品,尝试自己设计编创符合作品风格特点的动作,随乐律动。表达对歌(乐)曲速度、情绪、内容、形式的感受。能根据作品的结构和旋律特点,友好地与同伴合作进行《快乐的嚓嚓嚓》的集体舞。 6.能与同伴合作较熟练地吹奏竖笛作品《欢乐颂》,能将识读乐谱与演唱结合练习。

单元第一单元快乐嚓嚓嚓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1.听《祝你快乐》2. 认:管乐器 3.律动《祝你快乐》4. 成长的足迹(二)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祝你快乐》,感受乐曲情绪、音色、形式和风格特点,感受各种铜管乐器的音色。 2.通过对管乐器的认知,提高生对音乐的兴趣及求知的欲望。 3.能根据音乐旋律的变化设计不同的队形和动作,随音乐进行表演。 4.试着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 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表现音乐形象和情绪。难点: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和演奏的结构。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欣赏曲的主题ABC的卡片、各种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主备复备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新期的常规教育。 二、新课教学 (一).认一认: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出示图片: 师:你认识其中哪种乐器?(长号、单簧管、小号、圆号、长

(完整)二年级快乐的音乐会教案

第七课小小音乐家 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师:周雯婕【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认识歌曲中的三种乐器,胡琴、喇叭、铜鼓。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及民族乐器的音色,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教学难点】唱准歌曲中XX XX︱XX XX︱XX0X︱X -‖休止符号运用。【教学方法】听唱法、示范法、模仿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6分 1、律动,《星光恰恰恰》。(从进教室开始律动,到座位上再跟老师律动)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不用坐下, 3、大家刚才跳的真不错,音乐会马上开始了,我们先来练练嗓子)。 我们想想音乐会上会有哪些声音,用这样旋律来唱出来,我先来试一试。 钢琴、碰铃。音乐会上还有这样的乐器,出示二胡图片,你认识它吗? 出示喇叭、铜鼓。听音响了解乐器的音色。 A、认识铜鼓、喇叭、胡琴乐器(出示图片) B、学习演奏姿势 二、新歌学习 1、初听,感受歌曲旋律 2分 师:这三位小音乐家在音乐会为大家演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除了我们还有哪些观众朋友?1 歌曲听完了,告诉老师你现在的心情怎样? 2、民歌风味的歌曲,有什么特点?(drmsl)你能唱一唱吗?1 3、节奏模仿,激发兴趣。1 师:唱的真好,模仿老师,为自己鼓鼓掌吧。注意休止符。1 A: XX XX︱XX XX︱XX XX︱X -‖ B: XX XX︱XX XX︱XX OX︱X -‖ 3、节奏巩固,并做声势处理。2 X X XX︱X X X X ︱XX OX︱X -‖ 滋扭扭滋扭(扭扭得儿喂)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嗒嗒得儿喂)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得儿喂)

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快乐嚓嚓嚓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唱《快乐的嚓嚓嚓》 教学目标:通过教唱《快乐的嚓嚓嚓》,使学生学会用轻巧的声音表达歌曲内容,掌握多次出现的跳音。 教学重点:学会用轻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歌。 2、发声练习。 二、学习新课 1、听歌曲。认拍号 2、认识二拍子指挥图示。 (1)教师板书二拍子图示,学生跟着竖空画图示。(2)再次放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划拍子 3、再次听音乐,教师在蓝色块处击掌,学生仔细听教师拍的是什 么节奏。 1、节奏练习。 2/4 X X | X X | 2/4 0 X X | 0 X X | 2/4 X X X | X X X | 2、分析三种节奏不同的地方,拍击这三种节奏。并让学生说说哪种节奏放在蓝色块处比较恰当。(第一种节奏给人比较平稳的感觉,后两种节奏很跳跃,因此下面两种节奏比较适合这首歌曲)(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3、再次放音乐,学生在色块处击出节奏 4、学生跟琴唱一唱前四乐句。 5、认识# 教师讲解#,并且在琴上指认出#各音,并让学生唱一唱有关#的音 6、学生跟教师学唱后半段旋律。 7、完整演唱歌曲。 8、再次完整听一边音乐,感受一遍音乐,听听是否还有没学唱好的旋律。教师指导纠正。 9、再次根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10、个别演唱。 三、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 四、总结,下课

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 2、学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目标:学习用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校园的早晨》。 教学重点: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 教学难点:唱准变化音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学准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复习歌曲《快乐的嚓嚓嚓》,师生评议。 2、听范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 3、指导学生用纯净、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请个别同学进行表演唱。 二、学唱新歌《校园的早晨》 1、播放录音 2、复习四和二拍子指挥图示。 3、再次播放音乐,跟着音乐划拍子。说说打拍子时有什么不一样,指出歌曲中拍号的 变化。变化拍号的地方反复练习几遍。 4、再次播放音乐,重新跟着音乐划拍。 5、音乐知识,认识反复、结束、省略记号教师提问:歌曲中出现了怎样的新符号。说说新的反复、省略记号各自的含义 学生根据含义念一念正确演唱顺序的歌词。 6、再次播放音乐,通过再次欣赏音乐感受着几种记号。 7、学生跟琴演唱,同时指出演唱时不足之处。教师纠正指导。 8、学生再次跟琴完整演唱。 9、指名演唱。 五、总结、下课

最新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

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上册《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

《快乐的音乐会》(人音版二年级音乐第七单元)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快乐的音乐会》是一首具有民歌风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六声徵调式,一段体的分节歌。这首歌词曲结合紧密,级进、流畅的旋律不时的插入八分、四分休止符,使得旋律收放有度,极尽得意的炫耀了小乐手吹、拉、弹、唱的技巧,风趣的道白加入使歌曲略有停顿,歌曲活泼欢快,耐人回味,是一首让学生喜爱的儿童歌曲。 学情分析: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的声音是本节课的核心,也是一个难点,节奏掌握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最后一句结束句容易和前面的一句相混淆,最后一个创编环节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够默契,教师应善于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了解二胡、唢呐、小鼓的声音及演奏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想象力与音乐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体会快乐的情绪,激发对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及民族乐器的音色,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唱准歌曲中××××︱××××︱×× 0×︱× 0‖节奏 教学思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活动强调学生的感受欣赏,自主探索和发现,大胆尝试和表现,学生自由讨论发现难题,教师适当介入等,围绕“欣赏感受——理解学习——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帮助解决难题、提升经验——充分表现”这一思路展开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师生唱《师生问好歌》上课 2、师: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首先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一起来演唱一首《唢呐配喇叭》 (设计意图:教师简短的几句话,让学生倍感亲切,随音乐律动环节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郁的音乐氛围中进入课堂,也为老师的导语作铺垫。) 二.闯关游戏,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刚才这首歌里分别讲的是哪两个乐器?(唢呐和喇叭)它们的声音好听吗?(好听)音乐王国里即将举办一场快乐的音乐会,有很多乐器参加,听说唢呐和喇叭中间的一个也会去,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呢?(想)不过有个条件,谁能顺利地闯过三关,便有机会获得音乐会的门票,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有)(1)一起来看第一关(出示课件) 请大家仔细听这是哪一个乐器发出的声音?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 《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演唱二声部时能做到音准到位,声音和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歌曲录音,导入教学。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作品的感受。 2.教师介绍歌曲的出处。简要介绍歌剧《傲蕾一兰》的主要内容,并播放歌剧片段,让学生深刻感受歌曲的意境。 3.播放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 4.让学生跟着录音或在钢琴伴奏下轻声哼唱第一段歌谱,要注意唱准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重音的位置。 5.唱熟第一段曲谱后,填词演唱。 6.教师教唱第二段曲谱,依次学习两个声部,唱熟后,可用钢琴弹一个声部唱一个声部。 7.教师可将全班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两个声部并互换声部练习。练习时要注意音准以及声音的和谐。 8.教师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驯鹿》《冬猎》《鸿雁》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这三首作品,了解月琴、柳琴的音色、演奏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乐曲所描绘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北方少数民族生活的录像片段,导入教学。 2.介绍这三首作品的出处、作者。 3.欣赏《驯鹿》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月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月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请学生拍手或拍腿,用× ×× × × │ × ×× 0× × │的节奏为A段音乐伴奏。 4.欣赏《冬猎》《鸿雁》 (1)播放录音,让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怎样的情景以及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2)展示柳琴的乐器图片或实物,向学生介绍柳琴的音色、演奏方式以及表现手法。 (3)再次播放录音,并播放鄂伦春人的生活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音乐。 (4)让学生谈谈书上所列两段主题分别是以什么样的速度、情绪演奏的,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快乐的泼水节教案

快乐的泼水节 执教:曾瑜 教学目标: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2、初步了解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并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对音乐的亲近感。 3、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 对泼水节的了解以及歌曲中附点节奏的掌握。 教学难点: 1、“人人都象只小水鸟”的节奏把握; 2、结束句休止符节奏把握。 教学准备: 1、学具准备:打击乐器 2、教具准备:电子琴“泼水节”影音资料 3、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泼水节视频,了解泼水节的来历,导入课题。 学生观看云南傣族泼水节视频,了解关于泼水节的神秘传说故事,说说自己观看泼水节的感受。 二、学唱歌曲。 1、节奏训练(结合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句) 2、聆听歌曲录音《快乐的泼水节》,思考:这首歌的演唱速度,演唱情绪。 3、按节奏诵读歌词。 4、教唱歌谱。 5、师弹旋律,用电子琴逐句教唱学生。 6、教师有感情的范唱,要求学生利用身体律动给老师伴舞。 7、学生互学、自学。 师:谢谢,你觉得老师哪句唱的最好听?能把它哼出来吗?老师觉得你都可以做“小老师了”教一教大家好吗?师时刻为声伴奏,卡好音准。还有谁,你记住了哪一句,做小老师好吗?学生教唱。 8、找出难点乐句,师生共同克服。 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唱,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乐句。教师逐组进行

交流,了解学生的难点演唱乐句,板书在黑板上,进行强化练习。你们还觉得哪句最难? 9、随琴试唱歌曲第一段。 师:那让我们把第一段来演唱一遍吧。你们尽量声音小一点,注意听老师的伴奏琴声。根据学生的演唱做适当点评和纠正。 10、随琴试唱歌曲第二段,重点对结束句进行练习和指导。 11、跟琴完整“接龙”演唱。 三、拓展与延伸。 1、教学生几傣族舞蹈动作。 2、伴随《快乐的泼水节》师生一起跳舞。 3、请几个学生到台前跳舞,其余学生演唱《快乐的泼水节》。 4、欣赏葫芦丝表演:《月光下的凤尾竹》。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快乐的音乐会》曲调欢快活泼、琅琅上口,从歌词来说,歌词风趣幽默,拟人化强,整体比较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点。学生十分喜欢小动物,更喜欢和小动物做朋友,一起唱歌游戏,沉浸在欢快热闹的气氛当中。除了情感上的适合外,这首歌曲中还含有休止符、儿化音、象声词等,能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特点,掌握休止符节奏和两段歌词中象声词的不同节奏。 难点:休止符节奏0×× 三、教学目标: 1、充分感受演奏奏乐器时欢乐的情绪 2、能用甜美、活泼的歌声演唱《快乐的音乐会》 3、乐于参与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律动 2、过度谈话 “我们一起用手中的打击乐打出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大家准备好了吗?老师能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快乐吗?嗯,眼睛特别明亮,脸上挂着微笑。老师看到了你们心中的快乐。”(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笑脸) “大家想不想把我们心中的快乐延续下去?那老师就带你们去参加一个快乐的音乐会. 3、欣赏感受音乐旋律 首先是给学生听觉欣赏和感受(听!森林里传来了音乐声,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学生完整欣赏音乐,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听出来了吗?热闹吗?)[设计思路:让学生自由理解想象音乐表达的欢快和热闹的意境。根据歌曲的特点,我们采用分段教学,由此引出——

二、难点节奏与旋律学习 1、解决教学难点xxxx|xxxx|xxox|x0|的节奏 师:音乐会上都使用了哪些乐器呢? 生:胡琴. 师: 小胡琴亦称胡琴,是中国戏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我们常见的“二胡”、“京胡”、“板胡”等等都是胡琴的家族。教师采用我出示乐器二胡的实物,让学生模拟出它的声音“嗞扭扭”。 师:再来听一遍,你能用这条节奏来模拟读出胡琴的演奏声。“嗞扭扭”吗? 我再出示难点节奏问学生xxxx|xxxx|xxox|x0| 嗞扭扭嗞扭扭扭得儿喂 学生练习。 然后我手持小喇叭唱出“嘀嘀哒哒嘀嘀哒哒哒哒得儿喂”从而引出难点句的旋律。学生进行模唱,然后把小胡琴的演唱也带到旋律之中。 [设计思路:运用模拟实物的形式,突破歌曲当中的难点节奏,这样本身就将难点易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为上好本节课做好铺垫] 2、解决教学难点八度大跳 最后进入到歌曲一段的学习我发出疑问“咦?你们听,音乐会上都有哪些嘉宾呢?你听出来了吗?”(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唱第一段歌曲的后半部分) 老师在这个小音符“5“下面加了一个小圆点怎么唱呢?我们来听听。 学生模拟演唱 三、完整学唱歌曲 1、朗读歌词第一段。 2、随琴模唱第一段。 3、分角色演唱 师:“瞧,这歌曲多好听呀,老师都被感染了,咱们一起来个歌曲接龙吧!老师演唱第一句,同学们演唱第二句。”

最新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快乐的泼水节》

最新版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快乐的泼水节》 教学目标 1、能用中等速度、欢快的情绪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2、了解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向学生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3、欣赏傣族的歌舞,初步熟悉傣族风情的音乐和舞蹈。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学会几个傣族的舞蹈动作,并能随音乐表演。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咬字吐字清晰。 教学难点 附点八分音符在强拍和弱拍中的交替出现和结束句中的弱起(后半拍起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课件、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节日的.画面,请大家边看边欣赏,还要想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播放泼水节的录像片段)

师:在我国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是傣族,傣族有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那就是泼水节。刚才大家看到的画面就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的盛景。到了那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互相泼水,互相祝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快乐的泼水节》。 下面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泼水节。认识傣族乐器铓锣和象脚鼓。(字幕播放) 二、学唱歌曲《快乐的泼水节》(电子课本音乐) (1)播放歌曲范唱录音,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内容,感受歌曲的情绪、节奏和速度。 师:这首歌表现的音乐情绪怎样?速度如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有表情地范唱,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 (3)解决难点:节奏练习,附点八分音符在强拍和弱拍中的交替出现。 (4)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乐句的曲谱,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两个乐句节奏完全一样,后半句的音调不相同。)(5)运用听唱法或视唱法,学唱第一、二乐句(前八小节)的歌谱。 (6)教师弹奏歌曲的旋律,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7)学生随琴声用“啦”模唱歌曲的主旋律。用跳音唱法,声音要有弹性,中等速度。

快乐的擦擦擦

教学内容: 1.唱:《快乐的嚓嚓嚓》 2.听:《微笑波尔卡》 3.动:露一手(1) 4.认:升记号;二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微笑波尔卡》,感受手风琴的音色,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了解波尔卡的含义。 2.用活泼、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快乐的嚓嚓嚓》。 3.结合歌曲的演唱,感受“升记号、跳音记号”在音乐中的运用;学习二拍子指挥图式,并初步学会为歌曲划拍。 教学重点: 1.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 2.用轻巧、快乐的声音演唱歌曲 3.音乐符号、二拍子指挥图式的把握 教学难点: 1.二拍子指挥图式 2.各音乐符号在歌曲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钢琴、电脑、音响资料 上课时间: 课前问课: 歌曲《快乐的嚓嚓嚓》节奏感很强,具有舞蹈性。曲中有一些临时变化音,如sol-#fa、la-#sol 的小二度进行,还有#fa-mi的大二度进行。学唱时不需要和学生说明这里的音程关系,而应让学生多听琴分辨模唱。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跟音乐律动,熟悉歌曲旋律后再学唱。 《微笑波尔卡》又称《少女波尔卡》,全曲采用“快板”速度。乐曲第一主题轻快、跳跃,第二主题流畅、舒展。结合乐曲的欣赏,可让学生随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波尔卡的节拍和情绪。另外,为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积累,可让他们了解有关“波尔卡”的知识,赏听更多的“波尔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基本练习:发声练习。 三、欣赏《微笑波尔卡》。 1.静心聆听音乐。 思考:你能听出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音乐的速度如何?有什么变化? 2.感受音乐旋律:哼唱主题 主题1:轻快、跳跃(用“ba”哼唱) 主题2:流畅、舒展(唱唱歌谱) 3.揭题:这样富有激情和动感的音乐叫波尔卡。 波尔卡:起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以男女对舞为主的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洲。 4.波尔卡的舞步:1 2 跳— 律动:随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波尔卡的节拍和情绪。 5.拓展:

小学音乐《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

《快乐的音乐会》教学设计(详案)梁炜 教学目标: 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 充分感受演奏奏乐器时欢乐的情绪。 3. 能为歌曲创编动作和歌词,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快幽默的情绪,能用欢快的音乐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掌握休止符节奏和最后一句结束句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节奏游戏。 1、老师拍手,学生模仿 2/4 × ×× × | × ×× | (师)请你跟我拍拍手(拍拍肩、踏踏脚) (生)我就跟你拍拍手(拍拍肩、踏踏脚) 2、仔细听,这次老师说的有变化啦 × ×× × | × ×× × | × ×0 × | ×0 || 请你跟我拍拍手呀一起拍手。(拍拍肩、踏踏脚) 我就跟你拍拍手呀一起拍手。(拍拍肩、踏踏脚) 3、(出示鼓)同学们真聪明,没有难住你们,那现在我们再变换一种方式,仔细听奥(老师敲鼓,学生模仿) ‖ 2/4 ×××× | ×××× | ××0× | ×0 师:请大家模仿,边说边模仿动作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0咚︱咚0 ‖

二、:导入 1、(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参加一场音乐会,你们听:音乐会开始了。 2、第一遍聆听歌曲。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快乐的音乐会》,学生聆听。 (听完之后问:)听了这场音乐会,你的心情怎样?(生答:高兴的) 3、教师跟伴奏音乐演唱歌曲,学生第二遍聆听歌曲。 师:老师也很高兴,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会中演唱的歌曲名字就叫:《快乐的音乐会》,下面老师演唱一遍这首歌,大家仔细听,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点击课件),播放歌曲《快乐的音乐会》,第二次聆听歌曲。 4、学生模仿歌曲中三种乐器演奏的声音。 师:谁来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音乐会上哪些乐器在演奏? (生:小胡琴、小喇叭、小铜鼓) 师:(点击课件,屏显几种乐器演奏画面) 小胡琴也叫胡琴,是我国的民族拉弦乐器,常见的“二胡”、“京胡”、“板胡”等等都是胡琴的家族。大家想一想,小胡琴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一下? (点击课件,看屏幕),让学生模仿出它的声音: 2 3 5 6∣3 5 3 2∣1 1 0 2 ∣1 0‖(小胡琴的声音是优美连贯的。) 嗞扭扭嗞扭扭扭得儿喂, 师:还有那样乐器?(教师模仿吹喇叭)(点击课件,看屏幕)喇叭又称唢呐,是我国普遍流行的吹奏乐器,它的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一下?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7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1课时《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 2了解歌曲是一首达斡尔族歌曲,了解“傲蕾·一兰”的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边唱能边加入简单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歌曲,能自己自由的创编歌词。体会二声部的演唱,为下节课做准备。教具运用:电子琴、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开始上课。 二、设计问题: 我们都是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同民族的同学,请你说一说,都有那个民族的?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给大家讲一讲吧。(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师做适当的介绍补充) 三、学唱歌曲 1、师做介绍,在呼伦贝尔的最北面,是美丽的莫力达瓦,生活着很多达斡尔族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设问,播放视频短片回答问题。 3、引入新课,并介绍歌曲选自歌剧《傲蕾·一兰》 4、家乡美,有什么美景呢?听师完整的范唱,找到答案。 5、按节奏读歌词,跟节拍进行练习。 6、跟琴模唱第一段歌曲的旋律,唱乐谱。 7、师弹奏歌曲旋律,生自己练习填词唱,不足之处师给予指导。 8、跟琴完整的练习歌曲的演唱。 9、师示范简单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请生模仿。 9、边唱歌曲,边加入歌表演。 四、巩固创新

1、歌曲中唱的家乡的美景镇的是很美,你能说说你自己家乡的美景吗? 2、学生自由的发言 3、有这么多的美景,我们把它写出来唱一唱吧。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词创作。 5、把学生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大家唱一唱。 6、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7、聆听歌曲二声部的演唱,下节课学习二声部。 五、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下节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第2——3课时《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解北方民族的生活,感受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聆听音乐,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段落、情绪、力度等。 教学重点、难点 1. 欣赏乐曲、感受月琴、柳琴的音色美。 2. 如何感受音乐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绪和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教材分析 1.《驯鹿》 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分《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乐曲通过这四首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选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有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2.《冬猎》 《冬猎》也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

小学音乐说课稿范文快乐的泼水节

小学音乐说课稿范文《快乐的泼水节》 (利用旧知,在已熟练了的交际语境中学习新单词,同时配以相应的图片,加深了对单词的理解,也降低了难度。并即使由师生操练转向生生操练,由模仿提高到运用,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说课标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拓宽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重点以音乐及相关文化的渗透为主要理念进行了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 〈〈快乐的泼水节〉〉是人教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本单元总标题为〈〈民族的节日〉〉。 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乐和民族舞姿,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段内容标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演唱歌曲〈〈快乐泼水节〉〉。 2.初步了解傣族民俗及文化。

3.学会几个傣族舞蹈动作,随音乐表演。 三、说教法 1. 激趣导入法 从学生喜爱的孔雀入手,引出其故乡及傣族建筑、服饰、节日文化的介绍。 2. 情景再现法 ②听一听,唱一唱本单元C部分的英语歌曲“Row,row, row your boat.”这一首优美的英文歌,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带领下,边边唱边表演,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使学生能自然地进入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中。 对傣族相关文化的介绍配以图片进行展示,使情景再现,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与已有知识进行链接,进而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丰富其内容。 3. 手势指导 通过手势引导,使学生正确把握音值,感受休止节奏,唱准节拍。 4. 活动参与 通过音乐律动进行全面综合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至整个身体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能力。 每张卡片上写一个步骤,每个小组一份。各组的学生将这些单词的卡片进行任意排序,然后根据排好的顺序,写出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快乐的嚓嚓嚓1西师大版

《快乐的嚓嚓嚓》 教学目标: 1、结合身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和情绪。[来源:学|科|网] 2、结合歌曲演唱认识“升记号”。 3、学会二拍子指挥图式。 教学难点:[来源:] 唱准半音的音高。[来源:ZXXK][来源:]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来源:ZXXK]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初听歌曲,感受临时变化音。 2、一起唱一唱。 如:sol—--#fa、la—#sol、#fa—mi。 3、师讲解升记号,“#”是比原音升高了半个音。 4、再听歌曲,跟师边听边指挥。 5、学习二拍子的指挥图式。 6、让学生跟唱前半部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

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7、跟师唱后半部分。(注意变化音和附点节奏的唱法。) 8、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指导用轻巧、有弹性的掌声为歌曲伴奏,师指挥。)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9、让学

小学 音乐教案-《快乐的音乐会》

音乐教案-《快乐的音乐会》小学音乐教案 教材: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 教学目标 1、巩固“X 、 X 、X ”节奏,复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2、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表演能力与创作能力。 3、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 教学重点: 即兴创作与表演。 课 型: 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准备: 头饰、音乐磁带、电子琴、小磁铁块,课前游戏。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一、组织教学,调适学生心理。(1分钟) 1、唱《师生问好歌》,上课。

2、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游戏,大家快乐吗?老师能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快乐吗?嗯,眼睛特别明亮,脸上挂着微笑。老师看到了你们心中的快乐。(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微笑的娃娃头) ●二、设计教学情景,创设“快乐”气氛。(3分钟) 师:大家想不想把我们心中的快乐延续下去? 那 老师有个建议,这堂课我们来开个快乐的音乐会,请你们同座的小声商量一下,音乐会上,大家想表演那些节目呢? (学生商量,教师和学生商量,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欢迎的形式:歌、舞、小品,并建议做一个游戏。) 排序:舞蹈(或歌表演)——小品——游戏——唱歌并表演(加节奏乐器)●三、举行“音乐会”,培养创造力、合作学习习惯等。 同学!“快乐的音乐会”现--在--开--始。老师要告诉大家,凡是在今天的音乐会上,表现得好、表演得好的同学,将获得奖励,发给漂亮的头饰一个。 (一)第一个节目:舞蹈(歌表演)《这是什么》——体验2/4节拍。(3分钟) 请同学们自己决定表演什么内容。(放录音或带学生唱) 表演结束,由教师评价颁发头饰。 (二)第二个节目:超级模仿秀。——巩固所学节奏时值(8分钟) 第二个节目,小品,老师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吧。大家看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出发》 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听辨和感受《出发》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3、认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终止线。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终止线。

2、请学生说说《出发》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出发》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出发》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四、教师总结。

教学内容:《郊游》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快、活泼、兴奋地情绪,有感情地、自信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与演唱《郊游》引导学生表达对春天及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及用歌声、语言来表现春天的景色。 教学难点:歌曲的三、四、五乐句。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唱歌曲。 教学用具: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组织教学: 1、播放歌曲《滴哩滴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律动进教室。 师:刚才听到的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歌曲用欢快、跳跃的旋律歌唱了美丽的春天和小朋友在春天里欢乐的情绪。 2、复听。请同学们认真的聆听,听听歌曲表现了哪些内容?你们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 二、新歌教学: (一)创设情境 1、课件:背景音乐:歌曲《郊游》,学生回答问题。 师:春天真是太美了。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美丽的野外去做什么呢?你们听!(教师范唱《郊游》歌曲。)(学生回答去郊游,揭示了歌曲题目)师:你们想去郊游吗? 师:要去郊游了,你们现在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高兴、兴奋等。) (二)熟悉歌曲旋律: 师:那就让我们随着春天的脚步郊游去吧! 1、学生随着歌曲伴奏音乐跟老师做乘车动作去郊游:

音乐教案-《快乐的音乐会》-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巩固“x 、 x 、 x ”节奏,复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2、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表演能力与创作能力。 3、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 教学重点:即兴创作与表演。 课型:以创作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准备:头饰、音乐磁带、电子琴、小磁铁块,课前游戏。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一、组织教学,调适学生心理。(1分钟) 1、唱《师生问好歌》,上课。 2、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游戏,大家快乐吗?老师能从你们的眼睛里看到快乐吗?嗯,眼睛特别明亮,脸上挂着微笑。老师看到了你们心中的快乐。(教师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微笑的娃娃头) 二、设计教学情景,创设“快乐”气氛。(3分钟) 师:大家想不想把我们心中的快乐延续下去?那老师有个建议,这堂课我们来开个快乐的音乐会,请你们同座的小声商量一下,音乐会上,大家想表演那些节目呢? (学生商量,教师和学生商量,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欢迎的形式:歌、舞、小品,并建议做一个游戏。) 排序:舞蹈(或歌表演)——小品——游戏——唱歌并表演(加节奏乐器) 三、举行“音乐会”,培养创造力、合作学习习惯等。 同学!“快乐的音乐会”现--在--开--始。老师要告诉大家,凡是在今天的音乐会上,表现得好、表演得好的同学,将获得奖励,发给漂亮的头饰一个。 (一)第一个节目:舞蹈(歌表演)《这是什么》——体验2/4节拍。(3分钟) 请同学们自己决定表演什么内容。(放录音或带学生唱) 表演结束,由教师评价颁发头饰。 (二)第二个节目:超级模仿秀。——巩固所学节奏时值(8分钟) 第二个节目,小品,老师给大家出一个题目吧。大家看过 1、请学生模仿表演动作、叫声,并随机给学生颁发头饰。 (教师出示小狗、小猫、小鸭、大象的图片,竖着,便于写合奏节奏),。 2、教师随机评价,提取节奏 (1)小鸭: ||:x x x x | x x x x :|| 嘎嘎…… 小鸡叽叽 (2)小猫: ||: x | x :|| 喵喵 (3)大象: ||: x x | x x :|| 咚咚咚咚 (4)小狗: ||: x 0 | x x 0 :|| 汪汪汪 (5)请全班同学合作表演。 要求:节奏清楚,音量中弱,速度中速稍慢,一边模仿声音,一边表演动作。 (三)第三个节目:游戏“听听、走走、跑跑。”——巩固节奏,培养聆听及对音色与节奏型的反应能力。(6---8分钟)

2017年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2017年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教案 一、指导思想: 1、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2、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努力处理好内容的浓度和广度。 3、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二.基本情况: 三年级学生大部分热爱音乐,喜爱唱歌,但由于学生的不同基础,一小部分学生视唱,识谱,听辨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因此,影响了整个班级,所以提高这部分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 1.在识谱能力的教学上,让学生掌握拍号,听音,换气记号,渐强渐弱记号等基本音乐符号。通过训练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歌唱方法,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特点,内容不同的歌曲。能通过学习灵活运用换气符号,并在歌唱时,体现出二拍子,三拍子的不同特点。 2.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掌握简易的知识,通过对学生引导,让他们自己识唱简易的歌曲。 3.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动物,热爱人民,培养学生的爱心,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德。在

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并有理解和表现歌曲的能力。 4.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欣赏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并熟悉我国的民族音乐,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欣赏的习惯,发展听觉,记忆力,想象力,并了解祖国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美感。 四.教材分析 1、突出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2、除对原有教学内进行整和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因乐知识和技能的框框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1 唱歌: (1)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声、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唱歌姿势、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和气息方法。 (2)教学中抓住重难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节奏和正确的情绪。2 演奏:能初步学习竖笛的基本演奏方法。 3听赏: (1)了解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根据歌曲介绍中外音乐家。 (2)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 4识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