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2.教材地位及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是本册教材《认识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它们的特征以及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把“体”和“面”混淆)

5、说教法学法

我这样设计,主要是考虑到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予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空间与时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等,来促

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合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然后是综合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易懂。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多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白纸等等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3.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二)环节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动画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熟悉的“图形朋友”。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回忆起易学过的知识。这里的长发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学生应该能够说出它们的名字,可能有部分学生不认识三棱柱,这里我要简要的介绍一下,为后面学生认识三角形做准备。

接着我说,今天我们来这里还要认识几位新朋友,在交朋友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它的名字等等)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四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将时间控制在18分钟

左右。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我们的新朋友由这几种图形组成,请同学们找一找、分分类,看这里有几种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再问,你们想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想)那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看哪组同学交的朋友最多。同时将学生分为四队——绿队、蓝队、黄队、橙队(分别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表示)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让学生进行尝试,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出示图形边板书名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它们还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问题一: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去找她们呢?

(这个问题同学们非常想知道答案,这样就有利的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在找家的的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老师手拿一个长方体,用手摸着它的一个面问“这个面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二)”。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多面物体中找到长方形。

(有的学生从长方体上找到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从三棱柱的上面找到了长方形,还有的学生从一个物体上找到几个长方形,对于这样的同学,我会及时地对他进行肯定的评价,比如“你真棒”、“你观察的真仔细”等等,将小图形奖励给他们小组,调动学生积极性)

接着拓展,你能从给出的桌面的物体上找出其他的图形吗?(问题三)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突出本课重点。找到这几种图形后,提出问题四——摸一摸,说说摸得时候有什么感觉?

(学生可能说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等等)在这里,我想通过摸的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平的。然后一到学生观察,课件演示“面”从“体”上滑落。加深学生面在体上的理解。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的不够透彻。我想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能够更直观。更生动的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活动三:给新朋友画像

问题一:小组讨论,看谁能想个好方法,把你喜欢的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我希望通过这个既有挑战性又有探索性,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交流,学生可能想到画的方法、印的方法、折的方法等等。如果学生只说到画的方法,我就会引导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让学生来说,说操作过程,让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奖励想出好办法的小组。

接着学生活动提出问题二: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学生活动——描一描、印一印、折一折,围一围。通过学生做数学,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

活动四:找朋友

问题:生活中,你在那里还见过这些图形?

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说到门的形状、床的形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会进行引导,比如我们黑板面的形状还有我们的墙壁后面的隔音板的形状,以及小朋友脖子上红领巾的形状等等。接着,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来说一说。我想通过找图形让学生体验到这些图形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创设了一个小朋友上学路上的情景:坐车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作用呢?我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实现生活情景数学化。并且我想通过学生对这些交通标志的认识来增进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我还进行了交通安全的教育。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课间欣赏——作品展,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里都用了些什么图形,搭成了什么图案?(图案色彩鲜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找,让学生说,让学生体验到几何美、数学美。

3.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四道练习题。

练习一:连一连

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

深学生对着四种图形的认识,区别“形”和“体”。(正方形也是种特殊的长方形)练习二:猜一猜(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

问题一:找到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问题二:找到物体有两个面是圆的

问题三:找到物体的面都是正方形的

练习三:涂一涂(加深学生对四种图形的认识)

给对应的图形涂上颜色

练习四:数一数

数数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几个正方形?

在这里,我会带领着学生一起数。

4.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问题:你打算怎样把新朋友介绍给爸爸、妈妈呢?有什么困难?

借助这个环节及时反馈本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四种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症。现在小组内模拟,然后老师做妈妈,请同学们介绍。如“今天我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平平的,有四个尖尖的角,他不能站起来,也不能装东西……”在这里我会对表述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奖励。

5.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同学们想自己动手拼一个图案吗?小组合作,用小组内的图形拼一拼,比一比,看哪一组拼出的图形最漂亮。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来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拼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在相互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自评、互评。并让学生说一说用了什么图形,搭成了什么图案。在教学设计的最后对小组评价进行总结,评选出优胜组进行表扬及鼓励。

四、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洁,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具体如下:

五、学习评价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师评、互评、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认识图形 说课稿模板

《认识图形》 ——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们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图形》。所说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图形》75-76页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因此本节课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图形。 二、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领域。本课是在上册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教材以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为知识基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空间到平面的设计思路,通过看、摸、画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并且了解五种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做,为今后继续研究平面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并了解了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对于这五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但学生对这五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3、设计理念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注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语言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三点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能够直观辨认出这几种图形。 2、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立体图形引入,初步感受面与体的关系。体会到图形间的关系。 3、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图形的拼组》 一、教材分析 《图形的拼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纪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图形的特征和转化 教具学具准备: 2张长方形的纸、1把剪刀、1张正方形的纸、1根小木棍、1颗针.20根小棒 教学目的: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开学,五年级的所有老师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开展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针对一些班级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等现状,老师们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老师更是努力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争取向40分钟要效率。同时有针对性的利用课后时间给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补课,这方面戴爱新老师、王友珍老师做的尤其到位。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

系. 对后进生分层次要求。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现在马上要进入二年级了,还有学生用数手指头的方法做题,但是我从来没有轻视他们,而且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二、教法学法 举例法、实验法、讲解法。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引入 老师喜欢敢想敢说敢做的同学(敢想:动脑筋想问题;敢说: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发言,善于发言;敢做:敢于尝试别人没有过的做法或方法解决问题),什么是敢想敢做?是什么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么?当然不是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一 一、说内容: 本节课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P82例1、例2及相关练习 二、说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2、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四、教、学具准备: 磁石片、小棒、小黑板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铺垫练习: 1、数8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说8里面有()个2。 2、数9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说9里面有()个3。怎么算? (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分两排摆小棒,3根和6根,再说说3与6有什么关系?师小结引入新课。从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初步认识一个数是另一个为几倍。(刚才同学们说到的3和6的这些关系,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其实,3和6之间还存在其他的一些关系,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究3和6之间一种新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 2、能过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进一步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指导看书,完成例2,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4、通过议一议的(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活动,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5、小结:要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想: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那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三)课堂活动 指导看书,引导说8、6、48的倍数关系。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五)作业 六、教学得失: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倍的意义,通过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去体会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中,在复习练习铺垫中的分一分,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作业练习没有完成;二是课堂活动的2题,对于“6的8倍是48”与“48是6的8倍”两句话的理解,学生易弄混,说不清。这是我在之前对教材和学生研究的不够。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厘米和米》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等简单的图形,并在这学期学习了多边形,知道了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为今天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短,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知识,通过具体活动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本课是学生学习用尺量物体长度的基础,更是今后认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重要知识准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在观察、体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线段的特征,由于线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所以清晰地建立起线段的表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运用以下教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通过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演示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从实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有关图形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些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各种活动,渗透审美情趣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最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转变上。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课的内容特征,我采用了: 教师活动:创境设疑——协作指导——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应用创新 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设置了教学流程的三大环节。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把操作与思考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而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通过亲自感知,亲自体验,从初步认识,到头脑中建立模型,最后到解释与应用创新的一次知识的飞跃。 四、教学过程 (一)创境设疑,体验感悟 我们的好朋友机灵狗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学生分别指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出这几种图形。 接着,我抓住学生爱交朋友的心理,问:“你们愿意和这些图形交朋友吗?”在学生兴致高昂的气氛中,我导入本节课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图形”。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九年义务教育第一册第一课的内容——"数一数".我们知道,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大多数儿童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甚至会写,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必有1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但是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生活,进入小学,对课堂学习还不适应,容易疲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有限,表达能力有限。 《课标》提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本节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起始课。主题图是一幅乡村小学开学时的情景,表面看起来好像跟数学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通过观察发现,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通过数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经过组织才能汇报得井然有序。这正是培养学生于无声处听惊雷、于平淡处创造精彩的数学素养的开始。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数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用较为简捷明了的数学语言来汇报所看到的物体的数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教学过程 1、谈话交流,自然过渡。 轻松的谈话交流是拉进师生较好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本节课开

数学二年级说课稿范本【三篇】

数学二年级说课稿范本【三篇】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下面,我先谈谈自己对教材地位分析:《6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1至5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学期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根据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灵活处理教材,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的3点: (1)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出6的乘法口诀,知道口诀的来源,熟记口诀,比较熟练的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合作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应用口诀正确计算。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探索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的难点。 我认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加强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二大方面是说学生: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但注意力不稳定。低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口诀教学比较单一,要上好本节课,最需要的是创设生动的情境,采用有趣的小游戏和小竞赛,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空间,充分感受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下面,我说说教学策略 首先谈谈教法:《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课教学我运用多媒体,采用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动手操作法、综合练习法等方法进

最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图形》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有关6和7的《解决问题》的一课时。这一内容意在通过孩子们熟悉的情景图认识大括号和问号,并能初步了解和知道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2.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二、说学情分析 一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入学,因此组织性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学生很单纯,都爱受表扬,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总会正面引导。一年级的孩子对“玩”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以快乐为本的,无忧无虑,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学好一年级数学,就必须首先从激发、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入手。因此在教学中用直观的教具、或者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会更有效,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所以我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创设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孩子们学习数学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去学习数学三、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会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用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用乘法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2页《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根据理解题意学会用已学习得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对乘法的意义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引入,就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1-6的乘法口诀,并开展不同的方式进行复习(读一读、填一填),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对学生前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问题:有三排桌子,没排有五张,一共有五张。一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各数的认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5各数的认识》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体会到点阵研究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完成练习,最后为学生呈现了生活中的点阵。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要学会尊敬爷爷奶奶。你可以犯错,但不能老犯同样的错。期待着你能爱新学校新老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认真听课,按时完成老师的作业,多锻炼身体。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他是班长,但是他的学习不是班上最好的,因为他有个坏毛病粗心大意,每次考试和做作业,好多题本来是会做的,由于粗心不能得满分或优。他还有一个毛病-----性子急,遇事不能冷静总是急得掉眼泪,或者急得耍脾气。不过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该掉这两个坏毛病。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最新-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篇二】小学二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相关练习。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建立“倍”的概念,以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学习习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基本数学素养。 4、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引导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说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

认识图形说课稿

《认识图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38页39页。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做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及他们的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的观察能力、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辨认四种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并渗透审美情趣的教育。 从上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出发,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4.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面在体上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在教学信息与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择多媒体课件演示,这样更直观易懂。 5.教学准备: 在教学前我为学生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以及多种平面图形的学具,还有彩色笔和白纸等等。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课堂注意力有效保持时间很短,不随意注意占优势,课堂上喜欢操作类的活动。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他们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四种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根据他们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都已经基本上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了。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 三、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巩固新知; 四、游戏激趣,总结评价。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屏幕显示:交通标志(由生活中图形引入新课)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数数、数的组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数数数的组成》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包括数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这几部分内容。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对20以内各数有初步的认识,本学期将数的范围扩展到100以内,100以内数的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的基础,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数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包括课本31页的主题图,32页、33页的例1例3,以及33页下面的做一做。其中31页的草原牧羊图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少,体会数学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例1是数100以内各数,是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100,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和百。例2是为了突破数数难点: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是多少而设计的。例3是通过让学生摆放35根小棒的过程,使学生领会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加深对计数单位一、十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选取的素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但品种多样,而且是师生比较容易找到的实物。学生应用这些实物作为学习数这个概念的载体,使之变得容易理解。另外,为了使学生掌握数这个概念中诸多重要但又较抽象的内容,教材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就掌握了这些概念。本节课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2、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各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建立100的数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学难点是: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说课稿 搭配说课稿

《搭配问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搭配问题。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这节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所以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进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有序的思考问题,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三)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本节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所以,本节课主要考虑采用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②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③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说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根据本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可以采用动手操作法、观察法和交流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二、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组合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同时为了让二年级孩子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状态,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我设计了四个情境,这四个情境紧密相连,每一个活动都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每一个学习活动。本节课四个活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寻找规律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既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了一个感悟、体验、提升的数学化过程。 下面我一一叙述: (一)情境一:摆数游戏。用1、2、3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两位数,要求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写一写,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认识图形

幼儿园小班说课稿: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思维能力相对较差。选择“认识图形”这一活动内容,符合幼儿对新事物探究的心理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在图形这一抽象事物认识化为实际意义的表征,幼儿通过直观教具和动手操作的辅助,把原本这种枯燥的内容转换成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活动。 1、说教材. 选材理由: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精心设计的若干个生动有趣的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其中,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针对性较强的独立知识点,与此同时,各个游戏之间仍体现着循序渐进式的连带关系,力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较扎实和透彻地掌握三种图形。 2、说目标: ① 幼儿愿意参加数学活动. ② 认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③ 对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感兴趣. 2、说方法. 为了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强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贯彻直接

性、游戏性原则,同时运用了观察、操作等教学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使每个幼儿都得到发展。在情感方面,还培养了幼儿乐于助人的精神。 3、说过程. 整个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 第二环节认识图形 第三环节图形分类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通过手指操引起幼儿求知欲,吸引幼儿注意力,导入主题。 第二环节:认识图形。借助蒙氏几何图形嵌板。使用圆形橱、四边形橱和三角形橱。教师要先做示范,让幼儿初步了解三种图形。教师可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是怎么样的?” 第三环节 :图形分类。这是整个活动的主要部分。以直观感受为主。因此,在此环节教师采用生活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游戏中,使幼儿在有趣的情节游戏和奇妙的想象中,进入奇妙的数学世界,感受到数学的快乐,并解决游戏和生活中的困难。 第四环节:延伸活动。寻找周围有哪些东西是与这三种图形相似的,让幼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感知图形,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第二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目标 (1)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淘气和笑笑他们平时可喜欢玩游戏了,你们喜欢吗?喜欢的请举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最新范文合集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精选最新范文合集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一:有余数的除法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向表外除法过渡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上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同学方面看,同学刚学过表内除法,比较习惯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口诀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对于竖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体写法同学较难理解。总之,对于低年级同学来说,学习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内容,是比较困难的。针对这一状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实例,来理解“余数”这一基本概念。 2、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书写格式,能进行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培养同学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我主要通过游戏“猜猜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同学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圈,比一比谁画得多,画好后,将自身画的个数数出来写在张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在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小朋友们学完了这节课,也能和老师一样能猜出圆圈的颜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大量生活中的实例,让同学来感受“余数”。 (1)让同学来分一分桔子。6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7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后说一说,两次分有什么不同?同学会说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么分都有一个剩下。这就让同学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和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一)》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几何体.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问题解决方面: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方面: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 3.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生活实际到立体图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强调学生从生活实际到抽象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合作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 三、说教学流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淘气和笑笑给我们带来了几个新的朋友;想不想认识他们呢?板书:认识图形.出示学生常见的几种物体;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要给他们分类;应该怎么分.让学生通过对常见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可以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找出它们的不同.并对学生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给予鼓励.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照形状来分类.对其分成四类: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形.再将物体按形状分类以后;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类实物的特征;在教室里寻找相应的图形;鼓励学生通过基本特征给它们起一个名字长方体;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体;球体.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通过用眼观察;用手摸来体验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从实物过渡到立体图形;再到图形名称;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角是尖尖的.圆柱体是上下平;放倒了可以滚动的.球体是任意放都可以滚动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模板三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模板三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学生年龄的特征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模板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利用竖式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多位数加法笔算的基础。 教材呈现的例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将小棒或计数器抽象成竖式的经验,那么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困难在于理解进位加法竖式计算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以及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而且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写进位“1”。 三、说目标。 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和计数器,交流各种方法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能用竖式正确的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80%以上。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学习成果,培养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进位加法竖式中“满十进一”的算理和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2.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四、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创设一个班级图书角的情境,出示主题图。故事书、科技书、连环画分别有23本、11本、18本。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由此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算式。这样设计,一题多用,既复习了旧知,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环节二:主动探究,引入新知。 在*环节所列算式当中,23+18这一算式是学生没接触过的。由此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自主探究,思考多种计算方法(预设会出现摆小棒、拨计数器、列竖式这三种方法),组员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算法并探讨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后汇报交流成果。 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单根小棒够了十根该怎么办?计数器个位上的珠子拨到十个以后该怎么办?竖式计算时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后该怎么办? 这就直观的反映出在竖式计算当中个位上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并且借助学具为竖式中的进位小“1”找到了表象支撑,有助于对算理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五、说特色 1.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把直观模型、动手操作与竖式计算紧密结合起来,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抽象的算理。 一、教材理解 对于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5以内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做一做”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在发现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